机遇思想的历史轨迹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历史事件

中国古代历史事件

中国古代历史事件中国古代历史事件丰富多彩,涵盖了数千年的历史,其中许多事件对中国及其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介绍几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古代历史事件。

一、夏朝的建立与结束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实际记载的王朝,它的建立将中国的历史推向新阶段。

据史书记载,夏朝由大禹所建立,他以治理洪水著称。

夏朝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为商朝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二、商朝的兴起与商汤的革命商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它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商汤在商朝建立之初发动了一场重要的革命,推翻了夏朝的统治,为商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周朝的分封制度周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王朝,周朝的分封制度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根据分封制度,君王会将国家划分为数百个封地,并赐予贵族以封号。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为中国统一与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秦朝的统一中国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并且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

秦朝结束了中国的分裂状态,使得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国。

秦朝的统一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也对后来的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三国时期的战乱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频繁的时期。

三国鼎立的局面持续了很长时间,期间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如赤壁之战等。

这一时期的战乱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六、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朝代之一,也被称为盛唐。

唐朝开放了丝绸之路,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

唐朝还以其繁荣的经济和文化而闻名于世,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达到了顶峰。

七、明朝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它恢复了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并且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和非洲的贸易往来。

明朝的繁荣时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这些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对中国及全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的历史轨迹,并且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与历史的紧密联系

人与历史的紧密联系

人与历史的紧密联系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与世界紧密联系的沉淀。

人们通过回顾历史,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为未来提供指引。

本文将探讨人与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一、个人与历史的联系个人作为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与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轨迹,这些个人的生活经历汇聚在一起就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人们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都会受到历史的影响。

首先,个人的行为和选择受历史的制约。

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会不断演变。

个人在做出决策时受到了过去历史经验的影响,包括家族传统、文化背景等等。

同时,个人也会通过自身的经历来影响历史的发展,从而留下他们自己在历史中的痕迹。

其次,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的背景。

人们的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是历史的延续,对个人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个人的价值观、人际关系以及职业选择等都受到历史的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儒家思想和尊重长辈的价值观念对个人的行为和家庭关系产生着深远影响。

而在工业社会中,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为个人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机遇。

最后,个人的行为和选择会对历史产生影响。

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和变革者通过他们的言行和行动,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例如,马丁·路德·金、圣雄甘地等历史上的伟人,通过他们的努力实现了社会平等和民权运动,塑造了当时的历史格局。

二、社会与历史的联系个人的行为和选择构成了社会,社会是历史的主体之一。

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历史的进程。

社会制度、经济结构、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是历史的产物。

首先,社会制度和法律体系是历史的结果。

社会制度的演变是历史发展的重要方面。

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革,从而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例如,古代的君主制度、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统治、现代民主制度的确立,这些都是历史演进的结果。

何谓“战略机遇期”

何谓“战略机遇期”

何谓“战略机遇期”所谓“战略机遇期”,通常是指由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够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和契机,并对其国际地位、历史轨迹等产生长远和深刻影响的特定历史时期。

从世界历史来看,一些国家正是站在战略高度,抓住发展机遇,成就了大国地位,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政治和经济版图。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党中央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一个科学判断。

十六大报告提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六大以来我国把握“战略机遇期”取得的主要成就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握战略机遇期,扭住发展不动摇,胜利完成了“十五”、“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取得了辉煌成绩。

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2003年至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经济总量从2002年的世界第6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政府调控与社会综合管理能力明显提高。

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非典、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等活动。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这10年中,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各类各级教育快速发展,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建立了政府投入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惠及城乡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实施,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对外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际遇和机遇作文

际遇和机遇作文

际遇和机遇作文人的漫漫一生是充满偶然性的,而能改变你人生轨迹的可能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机遇。

没有惜才如命,“月下追韩信”的萧何,韩信也许会在历史的长河中隐没;没有那“金苹果”带来的灵感,牛顿可能做不成一代物理学巨匠。

没有人能否认机遇之于人生的重要,但很少有人能够成为机遇的宠儿,这个世界还是平淡无奇的人居多。

机遇不可能让每个人敲开成功之门,这就要求我们以一颗平常之心来看待它。

诸葛亮《诫子书》中有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个人既要胸有大志又要耐得住寂寞,一步步走好自己的路才是等待机遇的上策,机遇是不会光顾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懒汉的。

艰辛的努力是成功的基石,机遇最后还是要作用在勤奋的人身上才能有结果。

点点滴滴的汗水洒在奋斗的路上,终会汇成一片希望的田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然是老话,却也不错。

无需念念不忘于可望不可求的机遇,实实在在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让每天都有一种充实。

假如机遇微笑着向你招手,不要一蹦三丈高,什么都不在意了。

也许就在你得意忘形时,机遇已经悄悄地溜走。

学会珍惜机遇,不要与它遗憾地擦肩而过。

平静的时候,人是最清醒的。

面对机遇我们就该保持一份平静的心态。

积极争取而不急躁冒进,认清方向而不迟疑犹豫。

在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谨慎地作出自己的努力,也许这将改变你的一生。

机遇其实也是一种压力,如何将它化为动力,付诸行动,获取成功,是一门不小的学问。

别以为平静地对待机遇是没有上进心,往昔的历史告诉我们在平静中运筹帷幄效果是最佳的。

机遇虽难得,可你有时也会面对不止一个机遇,必须从容地选择、取舍,寻找最适合你的机遇。

一个人的能力、经历毕竟有限,不可能什么都抓在自己手上。

放下一些,你才有机会争取更好。

其实,机遇无处不在,只要你把握好,就不会失去。

如何从社会分析和历史研究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未来方向

如何从社会分析和历史研究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未来方向

如何从社会分析和历史研究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未来方向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变革时代。

无论是科技的飞速发展,还是人们观念的深刻转变,都正在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人们也开始更加重视分析社会和历史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寻求发展机遇和未来方向。

首先,我们可以从社会分析中寻求发展机遇和未来方向。

社会分析是指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而找出其中蕴含的一些信息和价值。

例如,对某一社会群体的特点、行为习惯、心理特征等进行分析,可以为企业和市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引。

同时,社会分析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方向。

例如,可以通过对科技、环境、政治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来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变革。

这对于政府、企业、甚至每个个体都非常重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其次,历史研究也是寻求发展机遇和未来方向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社会的发展轨迹,发现历史的变革和转折点,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引。

例如,通过历史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从而了解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历史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和趋势,为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和指引。

另外,历史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和历程,发现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历史研究不仅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历史,还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了解其他文明的历史和文化。

这对于我们的发展和未来的走向也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社会分析和历史研究来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源和文化传承。

通过对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源和发展方向,发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这些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和方向也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综上所述,社会分析和历史研究是寻求发展机遇和未来方向的重要手段之一。

解析关于机遇的理论思考

解析关于机遇的理论思考

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1-6-3-4-1-8-9-2-3-8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关于机遇的理论思考──学习邓小平机遇理论的体会杨洪林机遇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主体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同主体对机遇的认识、把握和利用程度如何,必然影响到自身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种条件的洞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提出了他关于机遇的思想,并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对机遇作进一步理论探讨不仅可以发掘其理论内蕴,而且有助于加深对邓小平机遇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科学地把握、利用机遇。

一、从发展观的角度审视,机遇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它以偶然性开辟事物前进发展道路机遇是主体在社会实践中所面临的际遇时会,是由某些偶然因素偶合而成的有利条件,它有助于主体达到所期望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包含着两种同时存在的不同联系,即必然的联系和偶然的联系。

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事物、任何关系、任何发展过程都具有必然和偶然双重属性。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纯粹的必然性;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没有纯粹的偶然性。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前进道路,偶然性不仅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进程,甚至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能够改变事物的现存状态和发展方向。

机遇作为一种客观事物其出现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主体正是通过对机遇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把握其规律性的。

但更重要的是,机遇的具体表现、发生过程突出地表现为偶然性,一种偶合条件、突发现象,它以偶然性来为必然性开辟前进道路。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

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

”⑴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程,其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这是就总的历史趋势和发展方向而言的,从内在本质规定性上来讲的。

关于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文章

关于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文章

关于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文章
人们常说,时代是人的身份,每一代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都不同,而个人的命运就象是遵循着轨迹,受其影响而不可逆转,以此表达出时代决定个人命运的真理。

从历史的角度看,时代对个人的影响是无法被忽视的。

在每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时代的变革才给了人们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如工业革命,人们突然了解到机器的威力,当时贫穷的农民们凭借勤劳技术在大城市里成了拥有大量积蓄的特权阶级。

同样,二战后,大量的政治移民由于地缘政治的变化而逃离家园,前往新世界,这些人们经历了一次时代的变迁,从而使他们的命运得以改变。

另外,一个国家机制的发展也会改变个人的命运。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社会的革命使得旧的立法、道德和社会制度崩溃,使得贫穷的农民们也有机会通过努力发展自身,有了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像是李嘉诚、马云等亿万富翁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机遇下实现自己命运的样板人物,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片土地的命运。

此外,技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当一个新的技术被发明或引进时,它会影响整个社会,重新定义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命运。

例如,电脑技术的兴起,重新定义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思维,以及人们对信息的把握,让我们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合作,同时,也让有一定的经济和技术背景的人有机会进一步发展自身,通过掌握技术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而言之,时代是人们所面对的背景,而每一代又有自己独特的机遇和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有时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有时也会限制个人发展的空间。

因此,我们每一代都应该思考自身的时代之中,如何正确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关于机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关于机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关于机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在撰写关于机遇的议论文时,可以设定一个中心论点,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来支持和完善文章的论证。

以下是一个关于机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
机遇是成功的关键,它为个人提供了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和平台。

分论点:
1.机遇为个人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

举例说明:历史上许多成功的人物都是因为在关键时刻抓住了机遇,得以展示他们的才能,从而获得成功。

2.机遇可以帮助个人突破困境。

论证:在逆境中,机遇往往能够带来转机,使个人能够从困境中脱颖而出,实现逆袭。

3.机遇对于个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论证:抓住机遇的个人往往能够在职业发展、学业成就等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从而改变人生轨迹。

4.机遇需要个人去发现和把握。

论证:机遇不会主动上门,个人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行动力,才能及时发现并把握机遇。

5.机遇与个人努力相辅相成。

论证:即使有机遇,如果没有个人的努力和准备,也无法充分发挥机遇的潜力,实现成功。

通过以上分论点的展开和论证,可以更加深入地阐述中心论点,即机遇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并且强调个人在机遇面前需要积极准备和主动行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遇思想的历史轨迹房良钧机遇,是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

机遇思想,由来已久。

本文试图通过对西方、中国机遇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机遇思想的考察,来勾画机遇思想演变的大体脉络,探索机遇思想的历史轨迹。

以欧洲(欧美)为主线的西方机遇思想,经历比较完整的发展过程和比较典型的发展阶段,因而很有代表性。

约公元前九、八世纪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已可看到有关抓住机会的诗句,说明已经注意到机会不要白白错过的问题。

但从哲学上看,“机会”思想的提出当数毕泰戈拉学派。

毕泰戈拉(前580-前500年)学派认为,数学的始基就是一切存在物的始基。

数目的某一种特性是机会①。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第一位从学术上研究机遇的学者。

他给机遇以定义:“某些事物原来常是出于某种作用,符合于某些目的,兹乃忽然发生,此类事物其起因不能不归之偶然者,便是机遇”。

实际上,这就是后来相当流传的广义上的机遇定义。

他还说,因为“引致机遇结果的原因是无定的”,“所以‘机遇’幽隐,非人智所能运算”②。

古希腊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年)对机遇也有所贡献。

主要是:其一,在人生伦理学上,强调把机遇放到一定位置,不应过分。

伊壁鸠鲁承认机遇是一些事物的原因,但他更强调的是“我们自己”“拥有决定事变的主要力量”。

其二,伊壁鸠鲁提出原子偏斜说,克服了一切皆归之于必然性的片面认识,克服了原子唯物论对于机遇的排斥,第一次在自然观上论述了机遇的地位和意义。

古罗马卢克莱修(前98-前53年)完成和发展了伊壁鸠鲁理论。

“既然有无限的原子在无限的空间里面相遇,就时时有产生这种世界的机会”③。

这是卢克莱修观点的结论性概括。

从欧洲古代来看,人们很早就对机遇相当重视,而且很早就在自然哲学和人生实践两个方面展开;在欧洲,古代人对机遇的观察和论述,细微直观,富于想象,这表现了这一时期思想很活跃,也表现出这一时期的机遇观尚缺乏科学基础;这一阶段为以后的发【学术新论】2004年8月第4期 总第115期(天津社会科学院,天津 300191)August .2004No.4 Total No.115开放导报China Opening Herald[摘要]空本文是作者在其专著《机遇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基础上概要提炼写就的,勾画了人类机遇思想演变的大体脉络。

论文通过对西方机遇思想和中国机遇思想的历史考察,揭示它们的发展阶段和各自特点、成就和缺陷;又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机遇思想的深邃性、丰富性及其不断发展,有力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机遇思想标志着人类机遇思想达到了新水平,展现了新境界,进入了新阶段。

[关键词]机遇思想 西方机遇思想 中国机遇思想 马克思主义机遇思想[中图分类号]B017.8/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4)04-0087-05[收稿日期]2004-07-15[作者简介]房良钧(1939-),天津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邓小平理论研究。

①《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37页。

②《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224页。

③《物性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22页。

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也呈现了发展的不可避免性和必然趋势。

近代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本身要求机遇,现实机遇的大量存在,必定要反映为机遇思想。

而同时,以经典力学为标志的近代自然科学,强调严格的甚至是极端的因果规律,形成机械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它们是不容机遇现象的。

这种极其矛盾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造成这一时期机遇思想既有一定发展,而又发展受制的矛盾。

这一时期的开端,机遇思想的重要代表是英国莎士比亚和弗里西斯・培根。

培根在《论说文集》中,精辟阐述了识别机遇和抓住机遇的问题,讨论了外界机会与主观条件的关系问题。

尔后,诸如法国思想家拉罗什福科、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英国哲学家休谟等对机遇都有论述。

而18世纪法国哲学家、思想家们对于机遇的观点和态度,从梅叶到霍尔巴赫,经历了一个由肯定到彻底否定的过程,集中体现了机械论形而上学对于机遇的排斥。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年),探讨了与机遇问题相关的必然与偶然关系问题。

他的概念唯心论使他抬高必然否定偶然。

而他的辩证法又使他能够对偶然作出深刻的重要的规定,并且给予偶然以一定的地位。

黑格尔没有直接谈机遇,更没有解决机遇问题。

但他的辩证法,在正确解决必然与偶然关系问题方面,为马克思主义对机遇问题的科学解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

现代社会,是以资本主义进入新的更高历史阶段和世界上出现社会主义为特征的。

这一社会发展,决定了机遇的社会历史作用更加显著和更加重要,决定了机遇思想的更加发展和更加成熟。

科技的发展,冲破了经典力学形成的思维方式。

现代科技突破性的大发展,进一步给予机遇思想以空前深刻的影响。

量子力学、现代统计学等现代科技和在此基础上的科技哲学,重视和加强了关于机遇、偶然性、非决定论的研究,使它们冲决极端因果决定论和机械论统治,不仅占有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呈现占据主导地位的态势。

现代史学也突破经典史学的狭隘思想。

与现代史学相伴,历史哲学也纷纷从决定论走向非决定论。

它们讲偶然性,讲机遇,甚至是机遇万能。

科技哲学与历史哲学这样的两条线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都抬高了机遇的作用和地位。

机遇走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提出现代机遇观点,最早是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库尔诺(1801-1877年),而在历史学领域提出现代机遇思想的,则是英国历史学家伯里(1861-1927年)。

现代西方机遇思想的观点,突出地表现在:强调“历史不时表现为一团乌七八糟的偶然事件”,否认历史普遍规律的存在。

(德国迈耶)强调了真正决定历史事件的,乃是“机缘的巧合”。

(英国伯里)强调所谓机遇系指碰巧“会发生重大作用的琐事。

”(英国罗素)甚至强调历史上最突出的偶然机遇是伟大人物的间歇出现。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1892~),在《历史是什么?》中,对决定论和偶然机会论两者的历史情况作了初步整理。

这是一个重要贡献。

机遇、偶然性、非决定论,从开始冲破极端决定论的统治,到确立自身地位;继而走向一种极端倾向,只讲机遇、偶然性、非决定论,完全否定规律,否定因果必然,否定决定论。

这种演变和倾向,不能不引起争议。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对机遇-非决定论表示了强烈反对。

爱因斯坦的困惑,是对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拒绝,对极端片面性的一种抗议。

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现代西方机遇思想的内在矛盾所造成的。

而且,无论是科技界、哲学界还是史学界,都有人出来企图纠正机遇—非决定论的极端倾向。

他们主张“温和”的观点,就是说,在不否定机遇偶然的作用地位的同时,也肯定和给予决定论的作用地位,从而不同程度地遏制了机遇万能论的观点。

突出的有玻恩的“二元论”,本格的“综合的立场”。

德国科学家、哲学家玻恩(1882-1970年),在自然哲学的意义上,把因果与机遇作为一对范畴来研究。

他认为:“自然界似乎也和人事一样,同时受到必然性和偶然性两方面的支配。

”“我们的哲学在这点上是二元论的;自然界同时受到因果律和机遇律的某种混合方式的支配。

①”加拿大哲学家和科学家马里奥・本格(1919~)肯定客观机遇在本体论上的地位。

本格说,“无论如何,过去通常被认为只是掩饰人们无知的机遇,现在作为一种发生的模式已经获得了相当重要的本体论地位”②。

他认为,“当代科学承认五种主要的发生模式”,只有模式的“综合”才能产生一种真正的本体论,而“随机的或有规律的机遇”正是五种发生模式之一。

现代西方机遇思想有两大弱点。

一是大多建立在唯心论基础上,缺乏客观的唯物的基础,一是往往受①《关于因果和机遇的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7~9页。

②《科学的唯物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38页。

到形而上学思想方式的束缚,机遇与因果、规律等不能辩证统一。

这种“机遇”走到万能的地步,并不是胜利的标志,而恰恰是深刻的内在矛盾的表露。

现代西方机遇思想,特别是其中的科技哲学有三个主要进步和贡献:把机遇与现代科学相联系,从而奠定了机遇论的现代科学基础;高度重视机遇的作用,甚至提出了机遇在本体论上的地位;正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间的关系,为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提出一些好的见解。

但是由于这种机遇思想上的“温和”观点,主要是讲自然界的机遇,大多不涉及社会历史领域的机遇,或主要不是讲人事机遇,因而并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所以,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机遇思想,是人类历史上机遇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但并不是机遇思想的科学形态。

这一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机遇观。

机遇思想由近代的继续发展,分出两大支脉。

其一是进入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机遇思想,其二是进入马克思主义机遇思想。

但是,在进入马克思主义机遇思想之前,我们需要先返回中国。

中国的丰富而深邃的机遇思想,为人类机遇思想作出重大贡献,也是西方不可替代的。

中国古代商周时期,已有机遇思想记载,如《尚书》中的“虑善以动,动惟厥时”(《尚书・说命中》);《易经》强调“时”之用思想,后世《易传》和众易学大家多有阐发。

春秋战国时期,机遇思想在一个相当宽广的领域中相当自由地获得展开,这是我国古代机遇思想的一个极其良好的开端。

诸子百家中,儒家、兵家、杂家著作中论述较多,而道、法、名、墨、纵横、阴阳等家,论述甚少。

道家的部分见解在杂家和兵家著作中得以表现。

机遇之论,相对集中于王霸之业、军事之争、仕途之学这三个领域上。

我国儒家大师们对古代机遇思想作了很大的贡献。

春秋时期,儒学创始人孔丘提出 “遇不遇者,时也”的著名命题,开创了我国古代机遇讨论的一个千年议题,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

战国末年儒学大师荀况说:“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解释说明了时遇的重要性。

荀子由此得出应有的态度:“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荀子・宥坐》)也就是说要准备好主观条件,等待客观条件的成熟、时机的到来。

这个结论在以后多少年中为众多学者特别是儒学所重复,成为他们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态度。

我国古代兵法中,机遇思想也相当丰富。

《孙膑兵法・兵失》认为:不能抓住时机,“时至而疑”,是取亡之道。

兵书中经常出现“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天时”,最早是指的自然气候的春夏秋冬、晴阴风雨,后来逐渐演变出其他更丰富的意义,成为体现中国古代机遇思想重要的表达。

“天时”不仅为儒家、兵家所重,而且为更多的思想家所重视和阐发。

《国语》中生动、细腻、完整地记录了范蠡的机遇思想。

范蠡的机遇思想中心是要守时,“随时以行”。

认为 “时不至不可强生”而“得时无怠”。

在对于“时”的判断上,主张要人事与天地相参。

(《国语・越语下》)这是早期我国古代机遇思想的宝贵记载,在历史上有着重大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