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度
让教育惩戒有尺度、有温度——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就《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答记者问

让教育惩戒有尺度、有温度——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就《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答记者问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教育部,教育部,教育部•【公布日期】2020.12.29•【分类】问答正文让教育惩戒有尺度、有温度——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就《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答记者问日前,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一、请简单介绍一下《规则》制定出台的背景和过程。
教育惩戒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领域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热点问题。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制定教育惩戒有关实施细则提出明确要求。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指示批示,“两会”代表、委员提出许多有关建议、提案,基层学校校长、教师普遍希望国家明确规则,解决老师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这一突出问题,大多数家长也对此表示支持。
教育惩戒问题是一个小切口,却关系到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战略,关系到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大问题。
教育部自2019年开始组织研究《规则》的起草,开展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广泛听取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意见,还面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受到了高度关注,共收到6400余条具体修改意见,其中对《规则》持支持态度的超过八成。
在委托中国教科院开展的一项全国家长问卷调查中,收到123820份有效问卷,赞同国家出台教育惩戒相关政策法律的家长达84.13%。
起草部门全面梳理了相关意见,经反复修改形成现在的《规则》。
因此,《规则》出台是建立在科学研判、广集民意、慎重决策基础上的,有利于将教育惩戒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二、制定《规则》的法律依据是什么?《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有对受教育者实施处分的权利;《义务教育法》规定,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教师法》规定,教师有评定学生品行的评价权,并提出教师应当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最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实施欺凌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根据欺凌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依法加强管教。
教育惩戒的力度、尺度和温度

教育惩戒的力度、尺度和温度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2021年第11期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
《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
《规则》还明确,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不得有以击打、刺扎等方式直接造成身体痛苦的体罚等。
教育惩戒的“回归”,酝酿多时,铺垫良久,而今终于有了顶层设计。
《规则》推行之后,教师、学校实施“教育惩戒”时,势必心中更加有底,驾轻就熟。
有了明确的“赋权”,有了具体的“工具箱”,“教育惩戒”由虚到实,将是大势所趋。
《规则》的出炉,及时回应了两个关键疑问,即“对谁进行教育惩戒”“怎么进行教育惩戒”。
值得一提的是,《规则》在旗帜鲜明力挺“教育惩戒权”之外,也对“师权”扩张成“威权”的可能风险,给予足够的警惕与提防,既给出了“工具选项”,也开出了“负面清单”,充分平衡,两手准备,这对于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很有必要的。
1.惩戒只是教育手段,不是教育目的。
教育惩戒的本质仍然是“教育”,“惩戒”只是教育的一种可选方法。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旨在推动教师“敢管”“愿管”“会管”,这是“教育方法论”层面的升级进化,而非整体“教育理念”“教育文化”的转向。
有观点认为,《规则》还是不够硬。
须知,“教育惩戒”并不是要恫吓谁、威慑谁,也并不是“越严厉就越好”;《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具体场景下师生关系的自洽以及“教育艺术”的春风化雨。
2.滥用惩戒就是体罚甚至违法。
倘若教育工作者滥用教育惩戒权,就有可能会侮辱伤害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难以估量的负面阴影。
尽管不少国家都明确赋予学校和教师教育惩戒权,但其前提都是学校和教师不应滥用,必须恰到好处,既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又尽量避免伤害学生的心灵。
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场合与尺度—教育教学论文

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场合与尺度近年来,由于人们认知的偏差,常常把教育惩戒和体罚等同起来,家长可以随意指责,甚至举报教师正常的批评和惩戒,导致教师对违纪犯错的学生不敢管、不愿管。
目前,千呼万唤使出来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终于出台了,从目前落实难度来看不难,方向的把握也没有问题,关键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犯的错误,如何把握好操作的场合与尺度,也就是‘度’的问题,使得教育惩戒既有尺度也有温度。
学校首先要做的是根据《规则》制定明确、科学、合规的落地方案。
一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校纪校规,将实施教育惩戒的情形和方式予以清晰化、具体化,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和适用;二是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准确把握好学生不良行为程度、性质和惩戒方法,尽可能的在人文关怀下科学有效的实施;三是做好前期的教师学习理解和家长、学生的宣传工作,合法规范的实施教育惩戒。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惩戒和人文关怀是学生成长的双重需要,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就此达成一致。
在对孩子进行惩戒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把握好场合与尺度,让教育惩戒更有温度。
一方面,学生成长需要规则的约束,教育者应该使用必要的教育惩戒手段。
一些学生缺乏必要的辨别力、自制力等,加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难免会有一些不良习气和不良行为,教育者可以采用必要的惩戒手段,促使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另一方面,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教育者应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尺度。
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理解他们的缺陷和不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基于上述理念,在行使教育惩戒权的过程中,教育者应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场合与尺度,凸显教育惩戒的温度。
学生与家长最关注的是惩戒的公平和艺术,如果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不能保证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难以让学生心服口服,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甚至会起到反作用。
教育惩戒是一把双刃剑,惩戒用好是一门教育艺术,即尊重学生、又能避免伤害、建议还是要坚持鼓励为主。
惩戒教育,掌握力度很重要——“我看惩戒教育”座谈纪实

惩戒教育,掌握力度很重要
——“我看惩戒教育”座谈纪实
◎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高中部王淦生
新加坡作为一个美丽的花园城 市为世人所熟知,但是那里的严厉的 惩罚机制——鞭刑也为世人所知晓。 分析薪加坡美好的原因,“重罚”实在 是功不可没——无论是谁,只要你违 反了新加坡的律法,都不能幸免于严 厉的惩罚。如果你拒绝接受处罚,那 么你最终得到的,将是加倍的处罚, 直到处罚完毕。
此,我再也不敢在课上偷吃东西了。但 这次处罚也给我带来了一样意外的好 处——从这以后,同学们带什么可口 的小吃,往往也会有我一份。真乃“失 之东隅,收之桑榆”!
王子聪: 我初中时一位班主任是位歌迷,
所以她最拿手的处罚妙招便是—— 唱歌。如果我班某个同学在一周之内 犯了错,那么就必须在周五班会课例 行的“演唱会”上露一手。记得有一 次,我们班有一个同学要演唱《至少 还有你》。刚开始唱的时候,由于那个 同学唱功不到家,班里传出的哄笑声 不断。但是唱着唱着,他逐渐进入状 态,有些同学便轻声跟唱。最后,这个 同学的个人表演变成了全班同学的 合唱。虽然我们的歌声算不上好听, 但是全班配合得简直是天衣无缝。透 过这歌声,我感受到的不只是这首歌 旋律上的动听,还有我们师生间的默 契和一种莫名的感动。此后,班会课 上的这一“处罚项目”便成了我们最 向往的节目。
76
二、校园bbs:罚之论辩
刘鹏飞(反罚派): 我始终相信一位著名教育家说
过的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儿童教育专家卢勤则说得更形象: “打开孩子的心灵有个秘诀,当你说 他棒的时候,他就棒给你看;当你说 他笨的时候,他就笨给你看!”因为中 小学生心智和他们的身体一样尚未 发育成熟,一旦出错就会受到家长、 老师的处罚,这只会在他们的心灵上 留下阴影,从而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 和工作中畏首畏尾,难以有所创新和 突破。我身边有一些性格内向、胆小 怕事的同学,他们性格的形成,往往 都是因为受到过这样那样的处罚或 家长老师管教过严所致。相反,那些
如何看待教育惩戒

如何看待教育惩戒惩罚是一把双刃剑,弄不好会伤害人,实施时必须把握好一个前提:适时,适度,有方法。
适时是指要抓住实施惩罚的时机。
一般来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是实施惩罚教育的良机。
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孩子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最能让孩子刻骨铭心。
适度是指要把握好惩罚的量,要顾及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尊严。
孩子作业完成得不好就罚他重做十遍、二十遍,搞清洁卫生不认真就罚扫地一个月等做法,都是没有把握好惩罚的度。
有方法是指实施惩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因人而异。
对性格内向、自尊心强的孩子,宜采用温和式的惩罚;对脾气暴躁、自我意识差的孩子宜采用严厉式的惩罚;对性格倔强、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宜采用谈心式的惩罚。
有方法还指在实施惩罚时要讲究策略,首先肯定孩子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让孩子能体会实施惩罚者的良苦用心,能较平和地接受惩罚。
《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其中虽然没有提到“不得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但教育惩戒最起码应当符合上述法定要求。
看了一些有关教育惩戒的报道后,我似乎发现了教育惩戒与体罚和变相体罚之间的区别,或者说是发现破解教育惩戒难题的钥匙,那就是老师的关爱。
作为一线教师,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的琐碎事情,不可能真的能把每一次教育惩戒都打磨成教育艺术,但至少在实施惩戒前,可以先想想自己带有善意和爱心的惩戒能不能唤醒学生的善意和爱心?千万不能只看一时的成效,暂时的成效也许会掩盖心灵长久的伤害。
但是小树的成长不能没有修剪,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教育天然地含有惩戒的权利。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惩戒是一把“利器”,应慎用,否则会伤人害己。
我以为,首先应澄清惩戒动机,毕竟惩戒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惩戒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
教师行使惩戒权利时,应冷静、克制,以爱为本。
其次应规范惩戒行为。
惩戒行为应顺理合法,以不违背师德要求、不伤害心灵、不损害人格为底线。
把握教育惩戒的十个维度

05把握教育惩戒的十个维度文 | 翟刚学教育惩戒功能的教育性。
《规则》通篇没有单独使用惩戒的概念,而是把教育和惩戒并联使用,意在表明教育惩戒是一种教育行为。
教育惩戒追求的第一目标是让学生(受教育惩戒者)引以为戒、改过向上,然后才是维护教育教学秩序,所以,教育惩戒主要是教育行为,附带具有管理属性。
虽然教育惩戒具有一定的单方性与支配性,但教育惩戒实施者必定要怀着爱心、责任和人文关怀,而不是简单的“执法”以恢复秩序。
教育惩戒实施者应平等对待学生,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态,不能仅为维护自身之威权而使用教育惩戒之手段,亦不能因个人之顾虑而放弃教育之职责。
同时,教育惩戒所引发的学生心理感受应是愧疚,且这种愧疚可因教师之引导、自我之觉察而消除,转化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而非持续的精神压力与痛苦。
教育目的是教育惩戒区别于一般惩罚的关键,其对应的英文概念或可为behaviour management,但绝不是punishment。
笔者不赞同教育惩戒,特别是停学措施,是对学生受教育权的限制或者减损的观点,停学只是学生教育空间的临时性转移,由家长在家庭中实施教育引导,并未对学生受教育权造成损害。
当然,停学措施之选择应以学生家庭现有或者可以创造的适当教育条件为前提,否则将失去其教育功能。
在此过程中,学校要关注学生停学期间的状态并给予必要支持。
教育惩戒权力的从属性。
《规则》只是使用教育惩戒的概念,而没有直接使用“教育惩戒权”的概念。
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都没有直接使用教育惩戒或教育惩戒权的概念,也没有给学校、教师直接赋权。
因此,教育惩戒不是一项独立的权力,而是行使法律规定的学校管理权、教师教育权和评价权的一种方式。
《规则》并没有赋予学校、教师教育惩戒权,只是明确学校、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惩戒这种方式行使其法定权力。
其教育学的基础在于,教育包含正面教育、表扬鼓励和批评教育、教育惩戒等不同维度的行为,单向度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惩罚的方法

在提倡人性化教育的今天, "只放糖不放盐"的教育果真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
教育是不应该有体罚但绝对不能没有惩戒,只有适度的惩戒才有助于孩子成长。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惩戒的"度"?我们应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对学生负责、对孩子成长有利的角度去设计惩戒的方式。
一、惩戒要充满爱心惩戒应该以爱为前提,把学生当成的自己的孩子来教育。
不应该"恨铁不成钢",而应该"爱铁促成钢"。
学生都会犯错,小孩子犯错,上帝也会原谅的。
切记:惩戒中一定要有爱的传递。
惩戒是为了完善孩子,使他变得更好,而不是把学生当成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不应当受权威观念的影响,期望学生无条件服从,不应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要避免自己在盛怒或情绪冲动时使用惩戒。
在今天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里,我们成人尚且有许多的无知与无奈,有很多难以取舍的东西和难以决断的困惑,我们又怎能指望这些孩子能够"洞察秋毫"、"明辨是非"呢?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懵懂的学生,当他们犯错时,要给他们讲道理,而且不但要讲,还要"讲足、讲够、讲深、讲透。
"总之,一定要充满爱心、心平气和,就事论事,适当惩处。
惩戒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我们应该尽可能创设情境,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孩子在情景中体验、反思、悔悟。
二、惩戒要因人而异因人施惩,这是因材施教的必然要求。
惩戒学生一定要注意根据受惩者的性别、性格因素、身心特点的差异进行惩戒,才是学生能接受的惩戒,才能促进个体发展。
切忌搞一刀切。
对犯同一种错误的同学可采取不同的惩戒方式。
如:屡犯错误的"顽劣学生",他们成绩低下、品行不端、惹是生非。
深究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
这类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一般有三种:一种是父母因忙而疏于教育;第二种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第三种是全家一味娇宠、放纵。
教师应如何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分寸

教师应如何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分寸【摘要】教育惩戒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正确认识教育惩戒并建立完善的制度是教师们的责任。
合理运用各种教育惩戒手段,坚持以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原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是教育惩戒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师应当恰当地运用教育惩戒,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引导他们改正行为。
教育惩戒在学生成长中扮演的角色是引导和规范,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通过教育惩戒,学生不仅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还可以在成长过程中认识到道德和规范的重要性,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教育惩戒、教育、惩戒、教师、学生、管理、原则、手段、制度、自我管理能力、成长、作用、最终目的。
1. 引言1.1 教育惩戒的重要性教育惩戒在教育工作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惩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促使他们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维护良好的教育秩序。
通过教育惩戒,学生还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及时改正并成长为更好的人。
教育惩戒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难免会犯错误和犯错,合理的教育惩戒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并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改正方向。
教育惩戒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更好地融入和发展。
教育惩戒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可以维护教育秩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教师在实施教育惩戒时需要正确把握分寸,既不能过度惩罚,也不能过于宽容,要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规范和引导。
1.2 教育惩戒的定义教育惩戒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对学生不当行为进行纠正和引导的一种教育手段。
它既包括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惩罚,也包括对学生正确行为的奖励和肯定。
教育惩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自制能力和自律意识,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度
作者:肖旺地肖汉斌
来源:《教师·下》2013年第11期
当前,教育惩戒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学生犯了错误能不能惩戒,怎么惩戒,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教育惩戒的作用有这么多,我们为什么不用呢?只是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度。
1.注意教育惩戒的对象——因人而异
我们讲因材施教。
教育难就难在对不同的学生不能采取完全一致的教育方式,教育惩戒也不例外。
在惩戒之前,我们要认真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学生?他(她)有着怎样的身体、心理和个性特征?家庭对他的教育状况如何?该如何教育像这类性格特点的孩子?如果实施这种惩戒,效果将会怎样?有没有比这种惩戒更好的办法?我们要尽量做到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
在教育惩戒某些孩子时,的确需要我们费些脑筋,动些心思。
倘若不注意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一刀切地实施教育惩戒,常常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2.注意教育惩戒的时机——适时处理
教育惩戒是讲究时机的,不到恰当的时机,惩戒达不到预期效果。
惩戒措施实施的时机应尽量选择在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惩戒心服口服的时候。
有时候打铁要趁热,对犯错误的学生给予及时惩戒,以使其产生最大的心理“赎罪”感,并加深对错误的认识。
有时候必须热问题冷处理,等一等,等学生情绪平静;看一看,看学生犯错误后的表现。
只是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太过浮躁,缺乏对学生的耐心引导。
3.注意教育惩戒的场合——因地制宜
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都不愿在别人面前丢面子。
我们一定要注意教育惩戒的场合,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自尊。
如果不分场合地惩戒学生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好的结果:一种是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损伤,渐渐变得自卑,有的会成为别的学生嘲笑的对象,即便教师的惩戒对其他学生能收到杀鸡儆猴的效果,也是不足取的;另一种是教师遇到那种屡次违纪而又桀骜不驯的学生,这样的孩子常常会借机来挑衅教师,借以博得其他学生的注意,如果不注意场合很可能会让教师自己下不了台。
4.注意教育惩戒的程度——适当适量
惩戒学生不一定越重越有用,越多越有效,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适度”就是要求教育者在惩戒的力度与数量上把握好分寸,宁可不及,不可过度。
这和物极必反、过犹不及是同一个道理。
曾有个学生向我告状:“我对班主任讨厌极了,我由于做早操时迟到了,他竟然罚我围着运动场跑20圈。
本来我身体就差,哪能跑这么远?这不明摆着是在整我吗?”我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班主任在实施惩戒时,没有把握好惩戒的度,也没有和学生好好沟通,以至于学生对班主任一肚子怨气。
这种教育惩戒的效果怎么会理想?
5.注意教育惩戒的方式——变化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同一个人总是施加同样的刺激,他会渐渐变得麻木,其教育效果也将大打折扣。
这就提醒我们,应该注意对教育惩戒方式不断进行创新,对那些老的、过时的、不合时宜的惩戒方式更需要革新。
创新意味着不同学生犯同样的错误,教师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惩戒方式;即使同一个学生犯同样的错误,在不同的场合下教师的惩戒方式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6.注意教育惩戒的善后——沟通谈心
教育惩戒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让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绝不是为了让学生的违规行为受到报应。
教育惩戒措施多少有些惩罚性,实施中常常会带给学生一些消极的心理影响。
因此,在实施教育惩戒之后,我们应该做好善后工作,要跟学生沟通谈心,让学生了解惩戒的教育目的,鼓励学生做出积极的行为,坚决防止让学生因为受到惩戒而被伤害,或由此变得破罐子破摔。
7.注意教育惩戒的公平——人人平等
公平,就是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应当公正,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受定势因素和个人好恶的影响,更不能受教师自身情绪的影响。
教师应该公正合理地行使惩戒权,绝不可以因为某个学生学习好或教师与某个学生的家长关系好就区别对待。
学生对教师的偏爱是极其敏感的,一旦觉察到教师的不公正,就会受到心灵的伤害。
8.注意教育惩戒的范围——不搞连坐
从法律的范畴来讲,一人犯错一人当,不殃及池鱼,不累及无辜。
但在实施教育惩戒的时候,有些教师喜欢用“连坐”,一人犯错,全班受罚,使犯错误的人受到全班同学的指责埋怨,从而不敢再犯。
这样看似有效果,但埋下的隐患又知多少?“连坐”极易让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歧视,形成孤僻自闭的性格,也容易让没有犯错误的学生觉得委屈,产生逆反心理,既不合情也不合理,还会破坏集体的凝聚力,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作者单位:肖旺地湖南省新邵县太芝庙乡中学;肖汉斌湖南省新邵县坪上镇洪溪学校)
作者简介:肖旺地,湖南省新邵县太芝庙乡中学校长,中学一级物理教师;
肖汉斌,湖南省新邵县坪上镇洪溪学校教导主任,中学二级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