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汝坟贫女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诗经汝坟赏析

诗经汝坟赏析

诗经汝坟赏析诗经汝坟赏析《国风·周南·汝坟》是先秦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国风·周南》中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中国周南地区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诗歌描写了一位喜迎行役而归丈夫的妻子的形象。

下面是诗经汝坟赏析,请参考!国风·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燬。

”“虽则如燬,父母孔迩!”赏析深读《汝坟》,诗中女子每一句凄然的叹息都令人倍感心酸。

我在想,如果她是我的妻子。

如果我是那个为了王事奔波在外的“君子”。

一旦得知她处在如此凄凉的境地,我的心必然是极度痛楚的。

我一定会决然放弃王事,不顾一切地将她拥入怀抱。

我会无限地感激她的辛劳和思念。

我会轻抚着她的秀发对她说“我来了,从此你不必再受一点苦。

”可是我不是她的夫君。

诗中的女子也依然在悲戚地叹息。

千百年来,一直如是。

在一个秋风萧瑟、寒意正浓的早上,衣衫单薄的她正沿着汝河高大的堤岸踽踽而行。

与她那单薄的身体极不相称的是她纤细的手中拿着一把沉重的斧头。

她正目光游离地寻找合适的目标。

她要用这把沉重的斧头去砍伐河堤之上树木的枝条。

然后一根根地绑成一捆,再负了它去换银汲米。

今早,她是空着肚子来伐薪的。

家里已经断粮没米,年迈的公公婆婆都在等着她砍了柴买米回去做饭。

诺大的河堤之上她步履蹒跚、身形踉跄。

她不停地回头眺望,却怎么也望不见她日思夜想的夫君归来的身影。

萧瑟的'秋风不停地吹向她孤单的身影。

在汝河高高的河堤之上,她衣袂飘飘又形单影只。

雁去雁来,时光流转。

终于有一天,当她再次举起她那沉重的斧头去砍伐河堤上的树枝的时候,眼角的余光蓦然瞥见一袭青衫浮动。

没错,是他回来了。

那一刻仿佛时光停滞。

她屏住了呼吸缓缓回头,终于眼泪像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簌簌而落!“你终于还是回来了!你终究还是没有把我抛弃!"那一刻无尽欢喜的力量仿佛可以融化这世上所有的坚冰。

诗经汝坟全文注音

诗经汝坟全文注音

诗经汝坟全文注音《汝坟》是《诗经· 国风》中的一篇,全诗用语简洁,比喻奇特,思念和哀怨化作缕缕青丝,弥漫于字里行间,纯情感人.风土人情是民族文化的基础,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诗经汝坟全文注音,欢迎阅读。

注释遵:循,沿着。

汝:水名,即汝水,淮何的支流。

坟:堤岸。

条枚:树枝叫条,树叶叫枚,条枚就是枝叶。

惄(ni):忧愁。

调(zhou):輖,通"朝“,就是早晨。

肄(yi):树枝砍后再生的小枝。

遐:远。

遐弃:远离。

鲂(fang)鱼:鱼名,就是鳊鱼。

赬(cheng)尾:红色的确尾巴。

燬(hui):焚烧。

孔:很。

迩:近。

译文沿着汝河堤岸走,用刀砍下树枝叶。

久未见到心上人,如饥似渴受煎熬。

沿着汝河堤岸走,用刀砍下细树枝。

已经见到心上人,千万别把我远离。

鲂鱼尾巴红又红,王室差遣如火焚。

虽然差遣如火焚,父母近在需供奉。

【全诗赏析】这首诗以一个妻子的口吻讲述夫妻之间的深深思念与热情恩爱。

这首诗的画面感特别强。

这位多情的妻子沿着汝水的水边堤岸走啊走啊,采伐那些小树枝和树干。

走了那么久,采了那么久,也见不到自己深爱的丈夫,真是忧伤极了、痛苦极了,就像早上没吃东西那么饥饿煎熬啊!感情上如饥似渴,心灵里忧伤痛苦,这种煎熬与折磨是什么人都无法解救的.。

我们看着在汝水边走着采伐树枝的这位妻子,仿佛看到了《卷耳》里那位采着卷耳思念丈夫的妻子,她们有一样的相思心情,那一位是沿着大道遥望丈夫来的方向,这一位是沿着汝水边堤岸遥望丈夫来的方向。

这位妻子沿着汝水的水边堤岸走啊走啊,原来采伐的那些小树枝和树干,砍了以后又长出来许多嫩小树枝,她又采伐下来。

走了那么久,采了那么久,终于见到她深爱的丈夫啦!终于见到丈夫了,她特别激动,也特别害怕,心底有无限渴望“亲爱的,既然我们见面了,就请紧紧的抱着我吧,请你永远陪伴在我身边,再也不要把我疏远和抛弃,好吗?”鲂鱼尾巴红红的是在求偶,久别重逢的丈夫和妻子之间的爱啊,炙热如烈火。

两个人之间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有无数浓情蜜意想要表达,可惜,虽然热情似火,但父母就在很近的旁边啊!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没有父母在身旁,这对夫妻将是多么甜蜜深情、自由自在、热烈奔放的彼此相爱,一解好久不见的相思之苦。

《汝坟》诗经鉴赏

《汝坟》诗经鉴赏

《汝坟》诗经鉴赏《汝坟》诗经鉴赏《汝坟》是《诗经· 国风》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全诗用语简洁,比喻奇特,思念和哀怨化作缕缕青丝,弥漫于字里行间,纯情感人。

风土人情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汝坟》在展示民族文化,促进古代华夏族诗歌创作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毛诗序》以为这首诗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

下面是yjbys文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汝坟》诗经鉴赏,欢迎阅读!《诗经·国风·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鱼尾,王室如;虽然如,父母孔迩。

注释:遵彼汝坟:遵,循,沿着。

汝,汝水;出自河南弘农卢氏山,至安入淮。

坟,大堤。

汝坟即汝水的大堤。

伐其条枚(音梅):伐,砍伐。

《说文》:“条,小枝也。

”“枚,枝干也,可为杖。

”此句中的“其”和上句中的“彼”都是“那、那些”的意思。

第一章的前两句的大意是说:沿着汝水的大堤,砍伐树枝当柴烧。

君子:本诗指“夫君”。

如调饥:(音溺)、饥饿之意。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是饥之意,非饥之状,故传言‘饥意’”。

“”这个字在本诗中指的是人开始有饥饿的感觉了,但还不是指出现饥饿的状态。

调(音周),朝,早晨。

“如调饥”大意是:(思念夫君)如同早晨饥饿了一样。

中国古代讲“日落而息”,晚上比较早就休息了。

不像现在人有什么“夜生活”,甚至还吃夜宵,古人没有这种习惯。

有些僧人、修道人或居士还讲究“过午不食”。

古人早上也很早起来(大约4-5点左右),还要先干活,然后才吃早饭(大约7-8点左右)。

所以早上在没吃饭前饥饿的感觉最强烈。

以此来形容思念之深。

未见君子,如调饥;这是上古时期女子向自己的夫君倾诉思念之情的一句话。

《汝坟贫女》原文注释及赏析

《汝坟贫女》原文注释及赏析

《汝坟贫女》原文注释及赏析【原文】《汝坟贫女》①[宋]梅尧臣时再点弓手②,老幼俱集。

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年陂③,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④。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⑤。

郡更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⑥,龙钟去携仗⑦。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⑧。

适闻闾里归⑨,问讯疑犹强⑩。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⑪,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⑫。

拊膺呼苍天⑬,生死将奈向?【注释】①汝坟:即汝河的岸边。

在今河南省境内。

坟,水边高地。

②再点弓手:再次征兵之意。

弓手,宋代“乡兵”名称。

③壤河: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沙河南岸。

昆阳:今河南叶县。

④行哭:边走边哭。

⑤丁壮:即壮丁。

⑥督遣:催逼出发稽留:迟延逗留。

⑦龙钟:形容老态的样子。

⑧幸愿:恳求之词。

依傍:依靠帮助⑨闾里:乡里,邻人。

⑩疑犹强:以为(老父)还能勉强活着。

⑪弱质:指孤独无依的贫家女。

⑫当:用处。

⑬拊膺:捶胸。

【赏析】这首诗写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当时作者在河南任襄城县令。

诗前序言。

记述了 1040 年朝廷下令征集乡兵,州郡官吏为了凑足数额,不分老幼,滥肆“督遣”,从而造成了壤河两岸“僵尸相继”的惨剧。

用诗来反映民生疾苦,历来是古代诗人极力提倡的一个传统。

此诗巧借《诗经。

周南》中的《汝坟》旧题,以汝水边一个贫家女专用泪俱下的哭诉,对仁宗时期河南地区百姓深受兵役之苦的现实,进行了直接的揭露。

老父从军本已可悲,丧命壤河更显惨痛,贫弱无靠的女子怎能不呼天抢地、痛不欲生!作者另有《田家语》列述农民苦难,与此堪称姐妹篇,可参照阅读。

这两首诗都作于河南襄城县令任上,表现出诗人为民请命的风骨和上承杜甫《三吏》、《三别》诗的创作精神。

诗经:《国风·周南·汝坟》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汝坟》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周南·汝坟》原文译文赏析《国风·周南·汝坟》先秦:佚名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译文】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

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

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

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注释】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坟(fén):水涯,大堤。

条枚:山楸树。

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惄(nì):饥,一说忧愁。

调(zhōu):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肄(yì):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遐(xiá):远。

鲂(fánɡ)鱼:鳊鱼。

赬(chēng成):浅红色。

毁(huǐ):火,齐人谓火为毁。

如火焚一样。

孔:甚。

迩(ěr):近,此指迫近饥寒之境。

【赏析】这在诗之首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

其实已透露了消息,采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现在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

读者不禁要问:她的丈夫究竟到哪里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让妻子执斧劳瘁!“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二句的跳出,即隐隐回答了此中缘由:原来,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若非妻子没有人能来肩负。

“惄”者忧也,“调饥”者朝食未进也。

满腹的忧愁用朝“饥”作比,自然只有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们,方有的真切感受。

那么,这倚徙“汝坟”的妻子,想必又是忍着饥饿来此伐薪的了,此为文面之意。

“朝饥”还有一层意思,它在先秦时代往又被用来作男欢女爱的隐语。

而今丈夫常年行役,他那可怜的妻子,享受不到丝毫的眷顾和关爱。

这便是首章展示的女主人公境况:她孤苦无依、忍饥挨饿,大清早便强撑衰弱之身采樵伐薪。

《贫女》全诗赏析

《贫女》全诗赏析

《贫女》全诗赏析
《贫女》全诗赏析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解
1、蓬门:茅屋的门,指贫女之家。

2、绮罗香:指富贵人家妇女的服饰。

3、共怜句:意谓共惜时世艰难而妆饰从俭。

作者的'时代也已至晚唐。

按:白居易《新乐府》有《时世妆》,诗中所描写的实非俭妆,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浓妆”,所谓“时世妆”,即最时髦的打扮之意。

故未取。

4、苦恨:甚恨。

5、压金线:按捺针线,指刺绣。

译文
贫苦家庭出身,从未见识绫罗软香;
也想托媒说亲,就为贫穷暗自悲伤。

谁能欣赏风流高雅,格调不同凡响;
世人都爱追求时髦,盛行异服奇装。

敢在人前夸口,我有善绣巧手一双;
却不涂脂画眉,与人争艳取胜斗强。

最恨年复一年,拈针引线辛勤刺绣,
专门为了他人,时时赶制陪嫁衣裳。

赏析
这虽然是一首咏叹贫女的身世,但也寄托了贫士怀才不遇之感伤。

因为语意双关,含蕴丰富,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形象鲜明,诗情哀怨。

主人公虽然“十指”“针巧”,可是“拟托良媒”,也无人赏识,只得“年年”“苦恨”。

“为他人作嫁衣裳”,高度概括了终年劳心劳
形的寒士,却不为世用,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的心情。

【《贫女》全诗赏析】。

诗经《汝坟》原文、翻译及鉴赏

诗经《汝坟》原文、翻译及鉴赏

诗经《汝坟》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诗经《汝坟》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遵彼汝坟,沿着汝水的堤岸,伐其条枚。

古诗汝坟翻译赏析

古诗汝坟翻译赏析

古诗汝坟翻译赏析《汝坟》收录于诗经风、雅、颂中的《周南》中,其古诗全文如下: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赪尾,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前言】《汝坟》是《诗经·国风》中的一篇,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全诗用语简洁,比喻奇特,思念和哀怨化作缕缕青丝,弥漫于字里行间,纯情感人。

风土人情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汝坟》在展示民族文化,促进古代汉族诗歌创作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毛诗序》以为这首诗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汉刘向《列女传》更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

【注释】1遵:循,沿。

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坟:水涯,大堤。

鲂鱼2条:山楸树。

一说树干(枝曰条。

干曰枚)。

3君子:此指在外服役或为官的丈夫。

4惄:饥,一说忧愁。

调:又作“輖”,“朝”(鲁诗此处作“朝”字),早晨。

调饥:早上挨饿,以喻男女欢情未得满足。

5肄:树砍后再生的小枝。

6遐:远。

7鲂鱼:鳊鱼。

赪:浅红色。

8毁:烈火。

【翻译】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枝条。

还没见到我夫君,忧如忍饥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采伐山楸那余枝。

终于见到我夫君,请莫再将我远弃。

鳊鱼尾巴色赤红,王室事务急如火。

虽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穷困谁养活。

【赏析】这在诗之首章,其实已透露了消息。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在高高的汝河大堤上,有一位凄苦的妇女,正手执斧子砍伐山楸的树枝。

采樵伐薪,本该是男人担负的劳作,如今却由织作在室的妻子承担了。

读者不禁要问:她的丈夫究竟到哪里去了?竟就如此忍心让妻子执斧劳瘁!“未见君子,惄如调饥”二句的跳出,即隐隐回答了此中缘由:原来,她的丈夫久已行役外出,这维持生计的重担,若非妻子又靠谁来肩起?“惄”者忧也,“调饥”者朝食未进也。

满腹的忧愁用朝“饥”作比,自然只有饱受饥饿折磨的人们,方有的真切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汝坟贫女翻译赏析
《汝坟贫女》作者为宋朝诗人梅尧臣。

其古诗全文如下: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前言】
《汝坟贫女》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作于公元1040年(仁宗康定元年),时作者任河南襄城县令。

作品通过汝河边上一位贫家女子的悲怆控诉,再现了一个由于征集乡兵,而致使贫民家破人亡的悲剧,反映了宋仁宗时期下层劳动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难境遇。

【注释】
(1)汝坟:河南省汝河岸边。

《诗经·周南》有《汝坟》诗,以妇女的口吻诉说“王室如毁”,此诗也写妇女的哭诉。

此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

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2)再点弓手:第二次征集弓箭手。

(3)道死:死在路上。

(4)壤河:疑即河南省的禳河,流经鲁山县入沙河。

(5)昆阳:故地在今叶县。

(6)行哭:即哭。

行,从事,做。

(7)丁:成年的男子。

(8)壮:壮年人。

(9)督:督促。

(10)遣:遣派。

(11)稽留:停留。

(12)龙钟:老年人行动迟缓、衰惫的样子。

(13)去携杖:老人拄着手杖去充乡兵。

(14)依傍:依靠。

这两句是说老父临行时,女儿殷勤地恳求四邻一同应征的人予以照顾。

(15)适:刚才。

(16)闾里:乡里。

闾里归,指同乡应征回来的人。

(17)疑:迟疑。

(18)强:勉强。

是说想打听一下父亲的消息,又怕凶多吉少,所以迟疑不敢问。

(19)弱质:柔弱的身体。

贫女自谓。

(20)何所当:活着有什么用?当,抵当。

(21)拊膺:捶胸。

膺,即胸。

(22)奈向:犹言活下去呢?还是一死完事呢?奈,犹何。

【翻译】
汝水边贫苦人家的女儿,一边走一边哭声音凄凉悲伤。

她说家中
上有老父,除了她这女儿再没丁壮。

郡中的官吏下来态度强暴,县官那里敢表示违抗。

催逼严厉不允许片刻担搁,老迈的父亲扶着拐杖上路忙。

临走时再三拜托四邻,希望对弱女多多相帮。

刚才听到同乡人回来,向他们打听父亲下落时心里疑虑不安。

果然在寒冷的雨中,父亲冻死在河边堤上。

我这瘦弱的女子没人依靠,父亲的尸体也无力安葬。

生女儿比不上男子,我虽活着有什么事可以承当?摸着胸顿足高呼上天,我是活是死真是两难。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汝坟贫女哭诉朝廷的兵役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此诗所写是有史实根据的,作者原注称“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据与作者同时的司马光《论义勇六割子》之《第一割子》说:“康定、庆历之际,赵元吴叛乱……国家乏少正兵,遂籍陕西之民,三丁之内选一丁以为乡弓手……闾里之间,惶扰愁怨……骨肉流离,田园荡尽。

”(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可以与此诗所写互相印证。

不同的是此诗以一个家庭的悲剧形象地反映这段历史,龙钟老人拄杖应征,死在阴雨严寒之中,弱质贫女,无所依托,“拊膺
呼苍天,生死将奈向?”这种对生命绝望的呼唤,比历史记载更生动、形象并深刻地揭露兵役的残酷和罪恶。

这便是这首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这是一首叙事诗,开头二句交代环境,引出人物。

“汝坟”,指河南汝河岸边。

《诗经·周南》中有《汝坟》一首,诗中以妇女口吻说道:“鲂鱼额尾,王室如毁。

虽则如毁,父母孔迩。

”朱熹《集注》认
为是写“汝坟之人”,“供纣之役,其家人见其勤苦而劳之”。

事情竟如此之巧,历史上最反动的纣王在这里征集徭役,宋仁宗也在这里募集兵丁,诗人通过这一令人容易产生联想的典型环境,便把这次徭役的性质告诉读者。

下面便同样以妇女的口吻控诉徭役的罪恶——“行哭音凄怆”,真是高度的艺术概括!你看她一边行走,一边啼哭,那声音多么凄惨、悲怆!仅这一句造成的气氛已笼罩全篇。

从“自言有老父”以下,可分三个段落。

这位女子只有一位老父相依为命,“孤独无丁壮”一句很像北朝民歌《木兰诗》所说的“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在交代了家庭成员以后,便说郡吏突然上门,把老父抓走。

一个“暴”字写出了郡吏凶恶的气势,而“县官不敢抗”一句则是对“暴”字的补充,连县官都不敢违抗,何况平民百姓呢。

这里的“县官”,恐是诗人自指。

“督遣”二句,几乎使人听到郡吏呵斥声,他们凶神恶煞似的督促壮丁们离村,不准迟延,更不准停留。

女子的老父虽已年迈龙钟,步履维艰,还要拄着拐杖前往兵营。

女儿见状,于心不忍,便再三嘱咐被抓去的邻人,希望邻人路上多多照顾老父。

这“四邻”二字,反映出被抓者之多,恐怕比历史上所载的“三丁选一”还大大地超过。

以上为第一段。

过了一段时间,村子里渐渐有人被放回,女子连忙去打听,在她心目中,老父或许还能勉强支撑。

“疑犹强”三字,写人物的心理状态极为贴切,这使人们想到在老父去后,她心中始终忐忑不安,疑信参半:一会儿担心老父累倒了,一会儿又希望他能活着回来。

由于经过这样的铺垫,下面“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便如晴天霹雳,
震撼着这位女子的灵魂。

啊,老父果然死了,在大雨严寒的时刻,在“僵尸相继”的壤河道中!诗笔至此,达到了高潮。

这是第二段。

老父死了,只留下一个孤苦伶仃的弱女,又能依靠谁呢?老父的尸体横躺在壤河道中,又有谁给安葬呢?生者如此痛苦,死者如此凄惨,这是一幅惨绝人寰的图景。

面对如此现实,女子毫无办法,只好自怨自艾:她恨自己身为女子,不能代父从军,又不能为父营葬,虽然活着又能顶什么用呢?最后她捶胸顿足,口呼苍天,是生是死,莫知所从。

“将奈向”,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三云:“义犹云奈何也。

”如黄庭坚《归田乐引》词:“前欢算未已,奈向如今愁无计!”盖为宋时俗语。

此诗用这三字作结,颇符合诗家所说的“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值得人们吟味和深思。

这是第三段。

此诗的特色在于叙事中带有真挚的感情。

作者虽是客观地反映当时徭役带给人民的苦难,但通过诗中人物之口抒发了父女之情、反对暴政之情,特别是最后一段写老父横尸道路,女儿欲葬不能而自己的命运又生死未卜,呼天抢地,感人至深。

因此此诗又可称之为“叙事抒情诗”。

通览全诗,值得惊叹的是诗人在创作上的勇气。

他把犀利的笔锋直接指向宋朝的兵制,激烈地反对统治者所进行的战争。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二句,颇值得人们深思。

郡吏为何那样凶暴?县官为何不敢违抗?简言之,是因为来头很大。

这不是在暗示上有朝廷撑腰么?宋朝以诗歌讥切时政,往往是要受到处分的,苏轼的“乌台诗案”便是一例。

比苏轼略早的梅尧臣用比苏轼激烈得多的诗篇,的确
是十分难得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