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1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检测(选修1)解析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

与汉通婚、讲汉语
移风易俗 实行汉制
三、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及认识
意义: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冲破保守势力、 习惯势力的阻挠,放弃本民族的旧俗,接受先进
文化,大力推行改革,在动乱年代繁荣了经济, 稳定了社会,为民族融合做出了重大贡献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材料2
据《洛阳枷蓝记》称:“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 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夺。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 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地,园园而有。 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更是卖官鬻爵,公 行贿赂。
如吏部尚书元晖,“纳货用官,皆有定价,太郡二千匹,次郡 一千匹,下郡五百匹”,其余官职,各按差等定价,当时人称吏部 为“市曹”。
消极 影响
①轻罪重刑, 轻视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 的压迫。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
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③重农抑商意识从此建立,造成封建社会对商 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知识拓展】怎样看待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 (或者称历史局限性)
提示: ①商鞅变法历史局限性表现在:…… ②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体现了那个时 代的要求; ③商鞅变法虽有消极局限性,但这些并 不能掩盖其变法的巨大进步性。其积极 性是主流,其消极性居于次要地位。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复习
什么是改革? 改革就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中不合理的因素进行调整和变革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学习内容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高考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在历史的长河中,重大改革往往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明亮。

它们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文明进步的催化剂。

这一篇,我们将回眸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以深化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以史为鉴,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我们要了解的是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

商鞅,秦国的改革家,他的变法使得秦国从一个西部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他的改革包括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县制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实力。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看欧洲的宗教改革。

16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的腐败和贪婪暴露无遗。

对此,马丁·路德发起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主张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以净化教会,使宗教更贴近民众的生活。

这场改革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在近代中国,我们不能忘记的改革是戊戌变法。

在清朝末期,社会动荡,国家积弱。

对此,光绪皇帝推行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来挽救国家。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光绪皇帝的退位,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后来的辛亥革命打下了基础。

我们要了解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

19世纪中叶,日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打开了国门,这引发了国内的一系列变革。

明治天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这些改革使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向了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使日本成为东亚的强国。

以上就是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改革。

它们如明灯照亮了历史的道路,给我们启示和教训。

通过了解这些改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也应该明白,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毅力去推动和实践的。

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记住这些历史经验,积极面对挑战和变化,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照亮未来的道路。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精选文档】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精选文档】

奴隶社会的改革专题一梭伦改革课标:(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1.改革背景:①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

(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③萨拉米危机④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及作用:(1)经济改革: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债务。

废除债务奴隶制。

作用:法律上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形成较稳定的公民群体②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

作用:为雅典民主制打下牢固阶级基础(2)政治改革:①首先确立财产等级制度.作用:扩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参政权,平民享有一定权力;打破了贵族专权局面(第三、第四等级)②其次是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包括三个方面:A 改革公民大会:恢复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B 创立了四百人会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C 设立陪审法庭。

(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都是梭伦创立的)作用: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3.梭伦改革的评价(1)性质:奴隶主实行的民主改革(2)积极性:①促进雅典经济发展。

②平民斗争的重大胜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3)局限性:①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存。

②享有公民权的人只占十分之一。

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4.改革的基本特点:(1)革命性:触及土地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中庸性”:调停平民与贵族关系。

(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3)法治性:废除了严刑酷法,制订新法律来解决社会矛盾.中外其他奴隶社会的改革:一.克里斯提尼改革(1)内容:①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答案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答案解析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1讲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变法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

(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3)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4)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具体原因(1)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3)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4)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二)变法内容(三)变法评价 1.积极作用(1)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2)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四)变法成功的原因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一)改革背景 1.有利条件(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局面。

(2)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社会矛盾(1)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吏治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3)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全)

高中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复习资料(全)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1.梭伦改革(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人民版

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错误!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材料二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

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叶坦《大变法》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

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

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清)张彦士《读史矕疑》(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3分)(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有何益处?(3分)(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北宋中期年财政收入是6 300~6 800万缗,但是其支出却高达7 000多万缗,由此可知北宋财政状况是入不敷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提出的理财观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可知,反映了变法的措施是均输法;第二小问,可以从对市场、对国家财政两方面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分析总结;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特急于见功"“知有利而不知有害”“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归纳。

答案:(1)状况:入不敷出.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措施:均输法。

益处:打击不法商人,利于调整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节省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版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Word版含解析

选修检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9·永州一模)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

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有“一亩官田七斗收,先将六斗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来好白头”的民谣。

此外,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

明洪武年间,夏秋两税米2 473万石,麦471万石。

但到嘉靖后,税收则降到了米1 822万余石,麦462万余石。

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

明宪宗成化时(1465~1487年),明政府文武官员已达10万人,至嘉靖时(1522~1566年),更是“岁增月益”;官员“无功可以受赏,有罪可以逭诛”,官风极坏。

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

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

万历元年,他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凡各项法令、章程的实施情况都必须在簿册上加以注明。

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逐月进行检查;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考成法”是张居正推行其他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

此法实行后,当时朝廷命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政治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作用。

(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明朝中叶,土地兼并的情况相当严重”可知明朝土地兼并严重;据材料“贵族大地主疯狂掠夺土地,租种官田的农民生活极苦”可知封建剥削加剧;据材料“政府的财政危机日渐加重”可知明朝财政危机加重;“官员冗腐现象也日益严重”可知官员冗腐现象严重。

第二小问,据材料“张居正为扭转这种局面,从整顿吏治着手,裁汰冗官。

同时,对有才能之人,一概以‘功实为准’,大胆提拔”可知他裁汰冗官,提拔人才;据材料“修订‘考成法’,以六科控制六部,以内阁控制六科”可知制定考成法,对官员进行考核。

(完整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检测附答案解析

(完整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检测附答案解析

ir A.变法最终失败
B.法治代替人治
the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深入人心
in 4.19 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c )
s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g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
28.阅读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to only one 2
d Sufferin —— 《汉书·食货志》 an 材料二 在 20 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 900 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
g 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 thin 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 e 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e 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为此,他
om 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
r s 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设立五百人会议
fo C.实行“公职津贴制”
D.确立陶片放逐法
d 2.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c
oo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尽地力之教”
C.“相地而衰征”
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高无所荣华”
14.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
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本卷共6个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90分,时间60分钟。

1.(2019·湖北宜昌调研)材料继秦国商鞅变法之后,毗邻的赵国又发生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

当时实力稍逊的赵国夹在齐、秦两个大国之间,变法之后的秦国对东方正虎视眈眈,北方的楼烦,林胡和东胡等游牧部落也是赵国的重大威胁。

面对这种不利的战略态势,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下达“胡服令”,将传统的大袖长袍改为胡人的小袖短褂,腰系皮带,下身长裤皮靴;同时模仿“三胡”骑兵的装备和训练方法,组建骑兵部队,取代春秋以来惯用的丰兵和步兵。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商鞅变法类似于“对内改革”,而“胡服骑射”则类似于“对外开放”。

因此“胡服骑射”不单是服饰文化和军事改革,它更使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打击了“先王之道不可变”的保守思想,缩短了胡人和华夏族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了二者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和国家大统一奠定了心理基础。

——摘编自扬波《商鞅变法和“胡服骑射”的现代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意义,并指出相对于商鞅变法,赵武灵王改革的有何不足之处。

(9分)[答案] (1)战国时期诸侯国战争频繁,各国纷纷进行变法;赵国面临齐国、秦国和少数民族威胁,需变法强国;赵国北邻三胡,便于学习少数民族。

(2)意义:增强了军事实力,使赵国成为诸侯中的强国;促使了服饰文化的变革;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起到了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打破了华夷观念,有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不足之处:商鞅变法经济上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贵族政治,建立官僚政治(是一场全面的地主阶级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

赵武灵王改革局限于军事方面,其服饰改革也是为军事服务。

[解析] (1)根据“继秦国商鞅变法之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得出战国时期诸侯国战争频繁,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根据“赵国夹在齐、秦两个大国之间,变法之后的秦国对东方正虎视眈眈,北方的楼烦,林胡和东胡等游牧部落也是赵国的重大威胁”得出赵国面临齐国、秦国和少数民族威胁,需变法强国;根据“北方的楼烦,林胡和东胡等”“将传统的大袖长袍改为胡人的小袖短褂”分析得出赵国北邻三胡,便于学习少数民族。

(2)意义:根据“‘胡服骑射’不单是服饰文化和军事改革”得出增强了军事实力,使赵国成为诸侯中的强国,促使了服饰文化的变革;根据“它更使人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打击了‘先王之道不可变’的保守思想”得出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起到了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根据“缩短了胡人和华夏族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为以后的民族大融合和国家大统一奠定了心理基础”得出打破了华夷观念,有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

不足:根据材料和所学商鞅变法的内容,可从商鞅变法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均多方面,是一场全面的地主阶级改革,而赵武灵王改革主要在军事方面进行分析回答。

2.(2019·安徽黄山质检)材料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时,认识到收取泰半之税(注:农民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是造成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调整赋税政策。

汉代赋税主要包括田租和口赋。

口赋是汉代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

算赋是其中的一种,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开始征收,征收对象是十五至五十六岁的成年人,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

汉高祖减轻田租,实行什五税一,即从农民的土地收获中征收十五分之一的税。

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税之半”。

同时算赋减至四十钱。

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又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租税之半”。

此后的十二年中全部免除了农民的田租,直到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又实行令民半出田租,即实行三十而税一的税率,并从此成为定制,终西汉之世没有再变。

——据漆侠《中国改革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改革的原因。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赋税改革的意义。

(8分)[答案] (1)原因:①吸取秦亡教训;②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或答无为而治)③鼓励百姓从事农耕生产;④政权初建,经济凋敝。

(2)意义: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③推动了“文景之治”的出现;④为后代治世提供了借鉴。

[解析] (1)根据材料“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时,认识到收取泰半之税,是造成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得出吸取秦亡教训;据材料“调整赋税政策”可以得出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据材料“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下诏……”可以得出鼓励百姓从事农耕生产;结合汉朝初年的时代背景可以得出政权初建,经济凋敝。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推动了“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后代治世提供了借鉴等方面回答即可。

3.(2019·四川绵阳二诊)材料唐朝政府深切关心丝路路政建设。

近年来吐鲁番出土文书,对此多有揭示,唐政府在丝路沿线设置驿馆,配置驿马、驿丁,以供往来官员食宿之需要。

丝路沿线,唐朝政府设军置守,从戍、烽、铺到守捉、军、镇,组织严密。

为纠察奸宄,唐朝政府对“丝路”上来去行人颁给“过所”。

行人通过关戍、守捉,必须勘验过所,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

既表现了唐朝政府对人民的严密控制,也说明在丝绸之路上只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

——据出土文书,唐代在西州设有“长行坊”。

这是一种官办运输机构,运输工具有牛车、长运马、长运驴等,又称“长行转运史”。

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

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

伊州、高昌、安西等处,都是当年重要的屯田基地。

反映屯田状况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数量颇多,很明显,没有屯田作后盾,要维持丝路行政管理机构,确保沿线驻军、驿馆开支,满足使节、商旅需求等,都是很困难的。

——摘编自王炳华《大唐丝路国之重器》(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特点。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意义。

(8分)[答案] (1)特点:充分吸纳前代路政建设经验;政治管理与军事镇守相结合;注重丝路交通安全和畅通。

加强丝路沿线经济建设,为丝路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意义: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推动了唐朝的盛世与繁荣;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借鉴。

(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 (1)特点:根据“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得出充分吸纳前代路政建设经验;根据“唐朝政府设军置守”得出政治管理与军事镇守相结合;根据“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得出注重丝路交通安全和畅通;根据“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

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得出加强丝路沿线经济建设,为丝路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意义:根据“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得出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根据“实行屯田”得出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根据所学,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唐朝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4.(2019·福建南平期末)材料始于1875年的使节制度是晚清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变的标志。

1876年清政府制订了《出使章程》,之后,又按照传统的政治行为模式和西方外交的程序要求,制定了外交使节的出使行为规则。

清政府的驻外使节是由内外大臣及督抚随时个别保荐,不需要严格的专业训练,也不讲求外交专业的素质。

驻外使节是皇帝钦差,代君行权,外交非他们的本职,只是临时的任务。

驻外使节三年一任,在却任回国后,常常不在外交领域任职。

虽然清政府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采用了近代西方的使节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其社会效应令人惋惜。

——摘编自危兆盖《清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前期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70年代晚清使节制度改革的特点。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使节制度改革的影响。

(8分)[答案] (1)特点:从传统向近代外交转变;传统与近代外交杂糅(中西结合);人员选拔制度的随意性;人事组织的临时性;使节制度的不稳定性;制度化。

(2)影响:有利于外交近代化;为中国对外交涉提供制度保障;开阔了视野;改善国家形象;(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由于制度的缺陷,其外交效应是有限的。

[解析] (1)问根据材料“……是晚清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转变的标志……按照传统的政治行为模式和西方外交的程序要求……由内外大臣及督抚随时个别保荐,不需要严格的专业训练,也不讲求外交专业的素质……皇帝钦差,代君行权……只是临时的任务……常常不在外交领域任职……采用了近代西方的使节制度”从使节制度化、近代化、选拔及组织的随意性进行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可知,晚清使节制度改革为适应近代外交需要而产生,故可从推动外交近代、提供制度保障、国家形象分析其积极意义,同时应从使节制度的临时随意性认识其外交效能的不足之处。

5.(2019·云南大理模拟)材料1914~1918年,中国新兴民族企业总量达到534家,资本总额达到1.19亿元,这些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对员工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1918年10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学校长会议,讨论了学制改革等问题。

1919~1921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受邀来华讲学,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对学制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2年,北洋政府进行学制改革,改革后的学制被称为“壬戍学制”。

壬戍学制以“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求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等七项标准为指导思想。

壬戍学制把中学修业年限由四年改为六年,将中学切割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两个阶段各三年,特殊情况下也允许“二四制和四二制”的存在。

壬戍学制引进美国道尔顿教学模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自由支配时间进行自学,让每个学生都能适时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摘编自单增淳《壬戍学制对中学教育发展的影响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学制改革的有利条件。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学制改革的特点。

(8分)[答案] (1)有利条件:社会经济发展迫切要求提高雇佣工人的文化素质;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进步团体和知名人士的推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影响。

(2)特点:指导思想具有较浓的民主色彩和一定的科学精神;学制年限有所延长,特殊情况下可以因时因地制宜;受到西方教育模式影响,注重因材施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