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安全威胁的主要方式
威胁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威胁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威胁网络安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恶意软件:恶意软件是指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手段安装到计算机系统中,并且对系统造成破坏或窃取用户信息的软件。
恶意软件的种类非常多样,包括病毒、木马、僵尸网络等,这些恶意软件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漏洞,通过网络传播,造成严重的威胁和损失。
二、黑客攻击:黑客攻击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非法侵入计算机系统,获取非法利益或者对系统进行破坏的行为。
黑客攻击手段多样,包括拒绝服务攻击、密码破解、SQL注入攻击等。
黑客攻击不仅对个人用户造成威胁,也对企业和政府机构的网络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三、社会工程学:社会工程学是指利用人性弱点和社会心理学原理,获取他人的敏感信息或者操作权限的行为。
通过伪装成可信的身份,进行诈骗、欺骗、钓鱼等行为。
社会工程学攻击往往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容易让用户掉入陷阱,造成信息泄露和损失。
四、无线网络安全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线网络使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
无线网络信号可以被他人截获和窃听,无线网络密钥可以被破解,无线网络遭受拒绝服务攻击等。
这些问题给用户的网络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五、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很多用户对网络安全意识不强,对于常见的网络威胁和防范措施并不了解。
因此,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容易犯一些基本的安全错误,比如使用弱密码、轻易下载未知来源的软件、轻信陌生人等。
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是导致网络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
总之,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多种多样,需要用户和相关机构共同努力,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和安全教育,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个人和组织的信息安全。
网络安全风险都有哪些

网络安全风险都有哪些网络安全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黑客攻击:黑客通过各种手段侵入网络系统,窃取敏感信息或利用系统漏洞进行破坏。
他们可能通过网络钓鱼、恶意软件、拒绝服务攻击等方式威胁网络安全。
2. 信息泄露:由于网络数据传输和数据存储的不安全性,用户的个人信息、企业的商业机密或国家的重要信息易受泄露或监控攻击。
这些泄露会对个人、企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3. 恶意软件:恶意软件包括病毒、木马、蠕虫、间谍软件等,它们通过网络广泛传播并威胁到用户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安全。
恶意软件可能导致数据丢失、系统瘫痪、信息泄露等问题。
4. 网络钓鱼:网络钓鱼是指攻击者冒充合法实体发送虚假消息或链接,试图诱骗用户提供个人敏感信息,如密码、信用卡信息等。
网络钓鱼往往通过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给用户带来经济损失和隐私泄露的风险。
5. 庫存告警:有时候,网络系统中的漏洞和错误可能暴露给黑客,黑客可能利用这些信息获得对系统的未授权访问权限。
这可能导致数据丢失、网络瘫痪或对系统进行破坏。
6. 拒绝服务攻击(DDoS攻击):DDoS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向目标服务器发送大量的请求,消耗其网络带宽和系统资源,使其无法正常工作。
这种攻击可能导致网络服务中断,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
7. 身份盗窃:网络身份盗窃是指黑客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用户的个人身份信息,然后冒充该用户进行非法活动,如金融欺诈、电信诈骗等。
身份盗窃会导致个人财产损失和个人声誉受损。
8. 移动设备威胁: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广泛使用,移动设备的安全风险也日益增加。
恶意应用、无线网络漏洞和设备丢失等问题,使移动设备成为黑客攻击的重点目标。
9. 内部威胁:内部员工的不当行为可能导致网络安全风险。
例如,泄露敏感信息、在企业网络上安装未经批准的软件、使用弱密码等。
企业需要制定严格的网络安全政策,并加强员工教育和监管,以降低内部威胁的风险。
总的来说,网络安全风险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复杂的领域。
典型的网络安全威胁

典型的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威胁是指网络环境中可能对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设备产生危害的各种风险和威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1. 病毒和恶意软件:病毒和恶意软件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恶意代码,能够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破坏、盗取个人信息或控制计算机等操作。
2. 钓鱼:钓鱼是指通过虚假的电子邮件、短信或网站等方式,诱骗用户提供个人敏感信息,如用户名、密码、银行账号等,以进行欺诈活动。
3. 黑客攻击:黑客攻击是指通过网络入侵他人计算机、服务器或网络系统,进行非法活动,如数据窃取、数据篡改或拒绝服务攻击。
4. 数据泄露:数据泄露是指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敏感数据被泄露到公开的网络或他人手中,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商业机密被窃取等问题。
5. 无线网络攻击:无线网络攻击是指未经授权的个人或组织利用无线网络接入点等技术手段,入侵他人无线网络,进行非法访问或窃取信息。
6. 社交工程:社交工程是利用人的信任心理,通过网络攻击者伪装成他人,获得目标用户的个人信息或实施进一步攻击的行为。
7. DOS/DDOS攻击:DOS(Denial of Service)和DDoS (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攻击是指黑客通过控制大量的计算机或服务器,向目标网站或网络发动大量的请求,导致其服务瘫痪。
8. 网络针孔摄像头窃视:黑客通过网络入侵他人摄像头,窃视他人生活并可能侵犯个人隐私。
9. 身份盗窃:身份盗窃是指黑客通过窃取他人的个人信息,冒充他人身份从而获取非法利益。
10. 垃圾邮件攻击:垃圾邮件攻击是指通过大量发送垃圾邮件的方式,传播病毒、诈骗甚至攻击目标网络的行为。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用户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 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使用可靠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定期更新病毒库,及时发现并拦截恶意软件和攻击。
2. 谨慎点击陌生链接:在收到来自陌生人或不信任的电子邮件、短信或社交媒体消息时,不轻易点击其中的链接,以防遭受钓鱼或恶意软件攻击。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有哪些

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有哪些网络安全威胁是指对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信息系统进行恶意攻击和破坏的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增多,以下是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1. 病毒和恶意软件:病毒是指通过感染计算机系统或文件来破坏正常运行的程序,而恶意软件是一类恶意的软件程序,包括间谍软件和广告软件等。
用户在下载和安装未经验证的软件时,很容易感染病毒和恶意软件。
2. 木马程序:木马程序是一种潜伏在计算机中的恶意软件,通常被用来窃取用户信息、盗取密码、远程控制计算机等。
木马程序往往通过电子邮件附件、下载文件、软件漏洞等途径传播。
3. 黑客攻击:黑客是指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他人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的控制权的人。
黑客攻击方式多样,包括网络钓鱼、拒绝服务攻击、网络入侵等。
黑客攻击会导致隐私泄露、数据丢失、系统瘫痪等严重后果。
4. 钓鱼网站:钓鱼网站是指通过仿冒合法网站的方式,诱使用户输入个人账号和密码等敏感信息,从而达到非法获取用户信息的目的。
钓鱼网站往往具有与正规网站相似的页面和域名,容易让用户产生迷惑。
5. 网络间谍活动:网络间谍活动是指黑客或国家机构通过渗透、攻击等手段,获取他人敏感信息,包括政府机构、企业机密等。
网络间谍活动不仅对个人、组织和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同时也破坏了公平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
6. 数据泄露和信息泄露:数据泄露指未经授权的个人、组织及机构之间信息传输过程中信息被非法获取,而信息泄露是指敏感信息被非法披露给不相关的人。
数据泄露和信息泄露会导致个人隐私泄露、财产损失等问题。
7. 软件漏洞和系统漏洞:软件漏洞和系统漏洞是指在软件和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黑客可以通过利用这些漏洞来攻击和入侵系统。
及时修补漏洞和及时升级软件可以减少被攻击的风险。
8. 无线网络攻击:无线网络攻击主要指通过破解无线网络的安全设置,获取未加密的网络流量和用户信息。
常见的无线网络攻击包括Wi-Fi钓鱼、中间人攻击等。
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及对策范文精简版

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及对策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及对策引言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着众多的威胁,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威胁:1. 钓鱼网站钓鱼网站是指那些冒充合法网站的网站,目的是通过欺骗用户获得他们的个人信息,例如用户名、密码、信用卡号等。
钓鱼网站通常通过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
2. 恶意软件恶意软件包括计算机、、间谍软件等,它们可以对用户的计算机进行攻击并窃取个人信息。
恶意软件通常通过文件、或访问感染的网站传播。
3. 数据泄露数据泄露是指未经授权的个人或组织获取到用户的敏感信息,例如信用卡号、社会安全号码、等。
数据泄露可能是由于网络攻击、内部不当操作或失窃等原因造成的。
4. 社交工程社交工程是指通过欺骗、诱骗或操纵等手段获取用户的敏感信息。
攻击者可能通过方式、电子邮件、短信或社交媒体等方式与用户互动,以获取他们的个人信息。
5. DDoS 攻击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是指攻击者通过占据大量计算机的带宽和资源,向目标网站发送海量请求,导致该网站瘫痪。
DDoS攻击可能由黑客、商业竞争对手或政治组织等发起。
网络信息安全的对策为了应对网络信息安全面临的威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提高安全意识用户和组织应该加强对网络安全的意识和培训,了解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和对策。
用户应该保持警惕,谨慎对待可疑的电子邮件、和文件,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2. 使用强密码使用强密码是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措施之一。
强密码应该包含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并且长度应该足够长。
用户还应定期更换密码,不要使用相同的密码在多个网站上。
3. 安装防火墙和安全软件用户的计算机应该安装防火墙和安全软件,以便检测和阻止恶意软件的攻击。
这些软件可以提供实时监测和保护,及时发现并删除潜在的威胁。
4. 加密通信加密是保护网络通信的重要手段之一。
用户应该使用加密协议(例如 HTTPS)与网站进行通信,并避免在不安全的公共 Wi-Fi 网络输敏感信息。
网络安全中的5个常见威胁和防范方法

网络安全中的5个常见威胁和防范方法1. 钓鱼攻击钓鱼攻击是一种利用电子邮件、短信、社交媒体等渠道诱骗用户提供个人敏感信息的威胁。
常见手段包括虚假链接、欺诈性网站和可信度很高的伪装通知。
防范方法:•始终注意发送人的身份和信息来源。
•不轻易点击或下载来自不可信来源的链接或附件。
•验证网站的合法性,尤其是涉及个人账户或支付信息时。
2. 恶意软件(Malware)攻击恶意软件指那些具有恶意目的且能够对计算机系统造成损害的软件,如病毒、蠕虫、木马和间谍软件等。
这些软件可以窃取数据、操控系统或者破坏文件。
防范方法:•安装强大的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病毒库。
•谨慎打开陌生发件人发送的电子邮件或下载未知来源的文件。
•经常备份重要数据,以便在受到感染时进行恢复。
3. DDoS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是通过将大量请求发送到目标服务器,以致使其无法正常工作的方式进行的。
攻击者通常使用多台被感染的计算机或设备同时向目标发起请求。
防范方法:•使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来监视和过滤流量。
•增加服务器能力和带宽,以抵御大规模的流量攻击。
•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以修复已知漏洞。
4. 社交工程攻击社交工程攻击是指利用人们的信任、好奇心或者对待信息安全的轻视而进行攻击的手段。
攻击者可能冒充合法用户,欺骗受害者提供敏感信息或执行恶意操作。
防范方法:•所有员工都应接受网络安全培训,了解社交工程手段并学会识别潜在威胁。
•始终保持警惕,并在怀疑收到可疑请求时主动验证对方身份。
•限制对敏感数据和系统功能的访问权限,并定期审查权限设置。
5. 数据泄露数据泄露是指未经授权的个人或敏感数据的披露,通常由安全漏洞、弱密码或内部破坏行为导致。
这种泄露可能会导致个人隐私侵犯、财务损失和声誉受损。
防范方法:•使用强密码和加密技术来保护数据。
•制定与GDPR等相关法规一致的隐私政策,并建立相应的合规流程。
•定期评估和修复系统漏洞,确保数据安全性。
网络安全主要威胁有哪些

网络安全主要威胁有哪些网络安全主要威胁有哪些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安全威胁日益增长。
攻击者利用各种手段和技术,不断寻找网络的弱点,并试图窃取个人和机构的敏感信息,或者对网络进行恶意攻击。
下面将介绍一些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
1. 钓鱼攻击:钓鱼攻击是一种通过伪装成合法的电子邮件、网站或消息,引诱用户揭示敏感信息的攻击方式。
攻击者通常会伪造银行、社交媒体或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站,诱导用户输入用户名、密码、信用卡号等信息。
2. 恶意软件:恶意软件,包括病毒、间谍软件、木马等,是一种危害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的恶意软件。
感染计算机后,恶意软件可以窃取个人信息、破坏系统、监视用户活动等。
恶意软件的传播途径多样化,包括通过电子邮件、下载软件、恶意链接等。
3. DDoS攻击: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旨在通过同时向目标服务器发送大量请求,以超负荷运行,从而使其无法向合法用户提供服务。
攻击者通常使用僵尸网络(由感染的计算机组成)或通过使用大量计算机的攻击工具同时发起攻击。
4. 网络针孔扫描:网络针孔扫描是攻击者利用自动化工具扫描目标网络或系统中常见漏洞的一种方式。
一旦发现漏洞,攻击者就可以利用该漏洞进行进一步的攻击,如入侵服务器、窃取数据等。
5. 社交工程:社交工程是攻击者通过利用人们的信任、好奇心或不留心,欺骗个人或组织以获得敏感信息的一种方式。
攻击者通常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方式冒充其他人或机构,引诱受害者提供个人信息、密码等。
6. 无线网络攻击:无线网络通常存在一些安全漏洞,攻击者可以通过窃取无线网络的凭证、监听通信、篡改数据等方式对无线网络进行攻击。
例如,攻击者可以使用钓鱼技术来窃取无线网络密码,或者使用中间人攻击来劫持无线网络上的通信。
7. 数据泄露:数据泄露是指未经授权的个人或组织获取并公布私人信息的一种情况。
数据泄露可以导致用户的个人信息、信用卡号等敏感数据遭到不法分子的滥用,或者对企业造成财务和声誉损失。
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

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
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包括以下几点:
1. 网络攻击:网络攻击是指黑客通过网络渗透目标系统,窃取、篡改或破坏信息的行为。
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包括网络钓鱼、恶意软件、网络蠕虫、拒绝服务攻击等。
2. 数据泄露:数据泄露是指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敏感数据被泄露给了第三方。
这可能导致个人隐私泄露、商业机密泄露以及金融信息被盗用等问题。
3. 身份盗窃:身份盗窃是指黑客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他人的个人身份信息,然后冒充其进行盗窃或进行其他非法活动。
这可能导致个人信用卡被滥用、社交媒体账户被盗等问题。
4. 社会工程攻击:社会工程攻击是指黑客通过与人的互动和心理操作来获取目标系统的访问权限或敏感信息。
常见的社会工程攻击手段包括钓鱼邮件、钓鱼电话、人肉搜索等。
5. 远程入侵:远程入侵是指黑客通过网络手段入侵目标系统,获取系统的控制权。
一旦黑客取得系统的控制权,他们可以操控系统进行破坏、盗取重要信息或用作发起其他攻击的跳板。
对于这些主要威胁,网络安全专家们提出了许多防范措施,包括加强网络防火墙、定期更新系统和软件补丁、使用强密码、备份数据、教育用户如何避免网络攻击等。
相关机构和组织也
在不断加强网络安全法规和监管,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及IT技术的应用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也滋生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其中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将成为其面对的最重要问题之一。
网络带宽的扩充、IT应用的丰盛化、互联网用户的膨胀式发展,使得网络和信息平台早已成为攻击爱好者和安全防护者最激烈斗争的舞台。
Web 时代的安全问题已远远超于早期的单机安全问题,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针对各种网络应用的攻击和破坏方式变得异常频繁,安全防护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对当今信息网络安全应用中的攻防热点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首先分析了当前网络环境下的主要威胁趋势,重点阐述了新网络时代下主要的网络安全攻击方式,进而从安全博弈的角度探讨了漏洞挖掘的新发展方向,最后阐述了近期主要的安全技术发展趋势和技术热点问题。
1. 信息网络安全威胁的主要方式1.1 信息网络威胁的趋势分析当今的信息化发展及演变已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伴之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安全形势愈加严峻。
信息安全攻击手段向简单化综合化演变,而攻击形式却向多样化复杂化发展,病毒、蠕虫、垃圾邮件、僵尸网络等攻击持续增长,各种软硬件安全漏洞被利用并进行攻击的综合成本越来越低,而内部人员的蓄意攻击也防不胜防,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黑色产业链已向全球一体化演进。
表1总结了国内外主要公司及媒体对2009年信息网络安全威胁的趋势分析。
本文主要基于近期安全威胁的主要发展趋势,探讨当前信息网络时代下主要的安全攻击种类及演进模式,分析了目前影响最为常见木马、僵尸网络、蠕虫等恶意软件,无线智能终端、P2P及数据泄露等内部攻击。
1.2 新时期下的安全攻击方式1.2.1 恶意软件的演变随着黑色地下产业链的诞生,木马、蠕虫、僵尸网络等恶意软件对用户的影响早已超过传统病毒的影响,针对Web的攻击成为这些恶意软件新的热点,新时期下这些恶意软件攻击方式也有了很多的演进:木马攻击技术的演进。
网页挂马成为攻击者快速植入木马到用户机器中的最常用手段,也成为目前对网络安全影响最大的攻击方式。
同时,木马制造者也在不断发展新的技术,例如增加多线程保护功能,并通过木马分片及多级切换摆脱杀毒工具的查杀。
蠕虫攻击技术的演进。
除了传统的网络蠕虫,针对Mail、IM、SNS等应用性业务的蠕虫越来越多,技术上有了很多新演进,例如通过采用多层加壳模式提升了其隐蔽性,此外采用类似P2P传染模式的蠕虫技术使得其传播破坏范围快速扩大。
僵尸网络技术的演进。
在命令与控制机制上由IRC协议向HTTP协议和各种P2P协议转移,不断增强僵尸网络的隐蔽性和鲁棒性,并通过采取低频和共享发作模式,使得僵尸传播更加隐蔽;通过增强认证和信道加密机制,对僵尸程序进行多态化和变形混淆,使得对僵尸网络的检测、跟踪和分析更加困难。
1.2.2 P2P应用引发新的安全问题P2P技术的发展给互联网带来了极大的促进,BT、eDonkey等P2P软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这种技术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网络应用带来了一些隐患。
版权合法问题已成为众多P2P提供商和用户面临的首要问题,而P2P技术对带宽的最大限度占用使得网络带宽将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在正常时段,在整个互联网的骨干网中,P2P流量占整个网络流量高达40%以上,这不仅造成了带宽的紧张,也影响了其他互联网业务应用的正常使用,业务的安全可靠使用受到影响。
对于基于时间或流量提供带宽服务的运营商而言,如何正确的优化带宽并合理使用P2P技术将成为其面临的主要挑战。
除此之外,P2P软件本身现在也成为众多安全攻击者的目标,主流P2P软件的去中心化和开放性使得P2P节点自身很容易成为脆弱点,利用P2P传播蠕虫或者隐藏木马成为一种新的攻击趋势。
1.2.3 新兴无线终端攻击无线终端用户数目已超过固网用户数目达到了几十亿,随着3G、Wimax、LTE等多种无线宽带技术的快速发展并推广应用,PDA、无线数据卡、智能手机等各种形式的移动终端成为黑客攻击的主要目标。
针对无线终端的攻击除了传统针对PC机和互联网的攻击手段外,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包括:针对手机操作系统的病毒攻击,针对无线业务的木马攻击、恶意广播的垃圾电话、基于彩信应用的蠕虫、垃圾短信彩信、手机信息被窃取、SIM卡复制以及针对无线传输协议的黑客攻击等。
这些新兴的无线终端攻击方式也给今后无线终端的广泛应用带来严峻挑战。
1.2.4 数据泄露的新形势数据泄漏已逐步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安全问题,随着新介质、电子邮件、社区等各种新型信息传播工具的应用,数据泄露攻击也显现了很多新的形势:通过U盘、USB口、移动硬盘、红外、蓝牙等传输模式携带或外传重要敏感信息,导致重要数据泄露;通过针对电子设备(例如PC)重构电磁波信息,实时获取重要信息;通过植入木马盗取主机介质或者外设上的重要信息数据;通过截获在公网传播的EMAIL信息或无线传播的数据信息,获取敏感信息。
针对信息获取的数据泄漏攻击方式已成为攻击者的重点。
1.2.5 安全攻击的新方向除了上述的一些安全攻击方式外,随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也产生了很多其他新型安全攻击方法。
例如针对虚拟化技术应用产生的安全问题、针对安全专用软硬件的攻击、针对网络设备无线设备等通信设备的攻击、各种规模的分布式DDOS攻击、形形色色的Web应用攻击等。
在新的信息网络应用环境中,针对新的安全风险,必须要有创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对抗威胁发展模式,需要认真对待这些新攻击动向和威胁趋势。
2. 漏洞挖掘的演进方向产生安全攻击的根源在于网络、系统、设备或主机(甚至管理)中存在各种安全漏洞,漏洞挖掘技术成为上游攻击者必备的技能,早期漏洞挖掘主要集中在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和传输协议。
随着原厂商对于安全性的重视,针对传统系统的漏洞挖掘已变得越来越困难。
今天的漏洞研究爱好者在研究方向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下分析了当前漏洞挖掘技术研究的主流发展方向:1、基于ActiveX的漏洞挖掘ActiveX插件已在网络广泛应用并易于开发,挖掘ActiveX插件上的漏洞,并开发攻击代码对于攻击者更加简单,使得当前基于ActiveX的漏洞挖掘非常风行。
2、反病毒软件的漏洞挖掘安全爱好者制作了各种傻瓜工具方便用户来发掘主流反病毒软件的漏洞,近几年反病毒软件漏洞都在戏剧性地增长,今后有更多的反病毒软件漏洞被应用于对现实世界的攻击。
3、基于即时通讯的漏洞挖掘随着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的流行,针对这些软件/协议的漏洞挖掘成为安全爱好者更加关注的目标,针对网络通信的图象、文字、音频和视频处理单元的漏洞都将出现。
4、基于虚拟技术的漏洞挖掘虚拟机已成为在IT应用中普通使用的工具,随着虚拟技术在计算机软硬件中的广泛应用,安全攻击者在关注虚拟化技术应用的同时,也在关注针对虚拟化软件的漏洞挖掘。
5、基于设备硬件驱动的漏洞挖掘针对防火墙、路由器以及无线设备的底层驱动的漏洞挖掘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安全研究者关注,由于这些设备都部署在通信网络中,针对设备的漏洞挖掘和攻击将会对整个网络带来极大的影响。
6、基于移动应用的漏洞挖掘移动设备的用户已成为最为大众的用户,安全爱好者也把他们更多的关注投向移动安全性。
针对Symbian、Linux、WinCE的漏洞早已成为热点,而针对于移动增值业务/移动应用协议的漏洞挖掘也层出不穷,相信不久针对移动数据应用软件的漏洞挖掘会有新的高潮。
安全攻击者在安全漏洞研究的多样化也是目前攻击者能够不断寻找到新的攻击方式的根源,因此设计安全的体系架构,并实现各种软硬件/协议的安全确认性是杜绝漏洞挖掘技术生效乃至减少安全攻击发生的基础。
3. 信息网络安全技术的演进信息安全技术是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之一,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攻击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技术也在不断演进,从传统的杀毒软件、入侵检测、防火墙、UTM技术向着可信技术、云安全技术、深度包检测、终端安全管控以及Web安全技术等新型信息安全技术发展,今天的信息网络安全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如下我们重点对近期人们关注的主要信息网络安全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
3.1 可信技术可信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从终端及网络系统的整体安全可信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可信计算技术、可信对象技术和可信网络技术。
可信计算的思路是通过在终端硬件平台上引入可信架构,提升终端系统的安全性,PC、服务器、移动终端等都是可信计算的实体。
可信对象则通过识别网络上所有有效实体对象的信誉度,确定是否需要提供网络服务,以便有效控制不可信对象的传播,IP地址、电子邮件、Web页面、Web地址等等都是可信对象的实体。
可信网络通过把安全能力融合到网络能力中,并进行安全网络体系结构设计保障整体网络的安全能力,各种网络设备和网元是可信网络的实体。
3.1.1 可信计算技术可信计算平台是以可信计算模块(TPM)为核心,把CPU、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网络基础设备融合为一体的完整体系结构。
图1为典型的可信计算平台的体系结构,主机平台上的体系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三层:TPM 、可信软件栈(TSS)和应用软件,其中应用软件是被TSS和TPM保护的对象。
TPM是可信计算平台的核心,是包含密码运算模块和存储模块的小型SoC片上系统,通过提供密钥管理和配置等特性,完成计算平台上各种应用实体的完整性认证、身份识别和数字签名等功能。
TSS是提供可信计算平台安全支持的软件,其设计目标是为使用TPM功能的应用软件提供唯一入口,同时提供对TPM的同步访问。
3.1.2 可信对象技术可信对象技术是通过建立一个多维度的信誉评估中心,对需要在网络中传播的对象进行可信度标准评估,以获得该对象的可信度并确定是否可以在网络传播。
在可信对象技术中,构建正确可信的信誉评估体系是关键要素,由于不同对象的评估因素和评估准测相差比较大,目前针对不同对象的信誉评估体系通常是单独建设的,现有最常用的信誉评估体系是如下两种:1、邮件信誉评估体系。
针对电子邮件建立的邮件评估体系,重点评估是否为垃圾邮件,评估要素通常包括:邮件发送频度、重复次数、群发数量、邮件发送/接收质量、邮件路径以及邮件发送方法等,由于全球每天有几十亿封邮件发送,好的邮件信誉评估体系在精确度及处理能力上存在很大的挑战。
2、Web信誉评估体系。
重点针对目前Web应用尤其是URL地址进行评估的Web信誉评估体系,评估要素通常包括:域名存活时间、DNS稳定性、域名历史记录以及域名相似关联性等。
在信誉评估体系中重点强调对象的可信度,如果认可对象的可信度,则该对象许可放在网络中传播,如果可信度不足,此时将开展更进一步的分析。
3.1.3 可信网络技术可信网络的目标是构建全网的安全性、可生存性和可控性,在可信网络模型中,各对象之间建立起相互依存、相互控制的信任关系,任何对象的可信度不是绝对可靠的,但可以作为其他个体对象交互行为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