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技术
常用计算机控制技术

指标要求。
05
计算机控制系统性能评价与优化 方法
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稳定性指标
衡量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如超调量、 调节时间等。
准确性指标
评价系统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误差,如均 方误差、最大误差等。
快速性指标
反映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响应速度,如上升时 间、峰值时间等。
鲁棒性指标
表征系统对参数摄动和外部扰动的抵抗能力。
自适应性
神经网络控制技术能够自适应地学习和调整控制策略,适应生产过 程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并行处理
神经网络控制技术具有并行处理的能力,能够同时处理多个输入信 号和控制任务,提高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和效率。
04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方法
系统需求分析
功能需求
明确系统需要实现的控制功能,如数据采集、处理、 输出等。
其他领域应用案例
1 2
医疗设备控制
通过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医疗设备的精准控制、 数据分析和远程监控等功能。
航空航天领域
计算机控制技术可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实现飞 行器的自动驾驶、导航定位、故障诊断等功能。
3
农业自动化
通过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 智能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THANKS
发展历程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 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也经 历了从模拟控制到数字控制,从单机 控制到网络控制的发展历程。
应用领域及现状
应用领域
计算机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家居、航 空航天等领域。
现状
目前,计算机控制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工业自动化的重要支撑,实现了生产过程 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计算机控制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种集计算机、控制、传感器、执行器等技术于一体的先进技术,它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和控制理论,将数据处理和自动控制相结合,实现对各种过程的自动调节控制,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商业、医疗以及机场、交通等领域。
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当时美国的空间计划需要研究开发一种新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了数字控制机床,这是第一款用计算机实现自动控制的机床。
从此以后,计算机控制技术得以广泛应用。
197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可编程控制器(PLC),用它可以完成对机器和工艺的自动控制。
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更为高级的数字信号处理器,这种处理器可以对控制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计算,从而更为准确地实现对工艺的控制。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分类根据控制对象的不同,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是一种用计算机实现对工艺过程的控制技术,它可以实现对工艺参数的实时监控,及时调整,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例如,化工、冶金、纺织等行业都需要用到过程控制技术。
2、制造自动化控制制造自动化控制是一种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对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控制技术。
它可以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自动化流水线等设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工程控制工程控制是一种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对工程项目的控制技术,例如,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对道路、桥梁、建筑物等工程项目的施工,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三、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1、工业制造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制造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数字控制机床、机器人、自动化流水线等设备都是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2、交通运输计算机控制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营、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等。
计算机控制技术

1 计算机控制系统:以计算机为核心实现的自动控制系统。
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
2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三个控制过程:实时数据采集。
对由测量变送传递的被控制参数进行实时采集。
实时控制决策。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判断,并根据预定的控制规律,确定控制策略。
实时控制输出。
根据控制策略,实时的对执行机构发控制信号,完成控制,或输出其他有关信号,如报警信号等。
3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组成:主机,过程通道,I/O接口,常用外部设备,操作控制台。
4计算机控制系统按完成的功能和结构,可分为:操作指导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监督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
5过程通道:实现在过程信号与计算机数据之间变换传递的电路称为输入输出过程通道。
6过程通道的分类:模拟量输入通道,模拟量输出通道,数字量输入通道,数字量输出通道。
7输入输出接口:计算机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换的通道和桥梁。
8单信号通道类型有:高电压,大电流模拟信号,低电压、小电流模拟信号,脉冲信号,开关信号等。
9输出通道:具有小信号输出,大功率控制的特点,并且接近控制对象,环境恶劣,电磁、机械干扰较为严重。
10接口技术主要包括:数据缓冲:完成不同速度器件间的连接或同步控制的需要。
寻址功能:实现外部设备的唯一性地址标识,可完成从多个外部设备选择所需的设备。
命令译码:用来解释和产生各种操作信息。
同步控制:用来协调被连接部件动作时间上的差异控制。
数据转换:实现不同设备对同一信息的使用。
电平转换:实现不同的电平器件的连接。
中断接口:具有发送中断请求信号和接受中断响应信号的功能,向CPU提供中断类型码的功能以及中断优先级管理的功能等,总线驱动:各总线的驱动能力是有限的,只能带一定数量的电路。
11输入输出控制方式三种:程序控制方式,中断控制方式,直接存储器存取(DMA)方式。
12多路开关有:机械接触式和电子式两大种。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计算机控制技术概述 • 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 •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实现技术 •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
01
计算机控制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定义和特点
详细描述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的技术。它具有 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的特点,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 息化。
动控制。
监控软件
用于实时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 ,显示各种参数和数据,以及
进行故障诊断和报警等。
数据库软件
用于存储和管理各种数据,如 历史数据、实时数据等。
操作系统
提供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运行环 境和基础服务。
人机接口
01
02
03
界面设计
设计易于操作的人机界面 ,包括图形界面和文本界 面等。
交互方式
提供多种交互方式,如鼠 标操作、键盘输入等,方 便用户进行操作和控制。
常见的开环控制系统有步进电机 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等。
闭环控制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是一种包含反馈环节的控制系统,通过检测系统输出结果,将检测结 果反馈给输入端,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调整输入信号。
闭环控制系统的优点是能够实时调整系统输出,提高控制精度和稳定性,但结构相 对复杂。
常见的闭环控制系统有伺服电机控制系统、数控机床控制系统等。
自适应控制
通过调整控制器参数,使系统能够自动适应环境变化和不确定性, 保持最优性能。
鲁棒控制
设计具有鲁棒性的控制系统,使系统在存在不确定性和干扰的情况 下仍能保持稳定和良好的性能。
计算机控制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领域,它与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息息相关。
本文将就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定义、应用领域、工作原理以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展开讨论。
计算机控制技术简单来说是指通过计算机,对一些设备或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它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自动控制理论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计算机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如工业生产控制、交通运输控制、环境监测与控制、军事作战控制等。
在工业生产控制方面,计算机控制技术是实现工业自动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搭载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对工业生产中的各种设备和工艺进行精确的控制和监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例如,在汽车制造业中,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自动化地控制整个生产线,实现汽车的快速生产和集中管理。
在交通运输领域,计算机控制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交通信号灯、地铁列车、高速公路收费系统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支持。
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帮助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流量进行精确监测和管理,并根据实时情况调整红绿灯的时序,以减少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在环境监测与控制方面,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和控制大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环境因素。
通过搭载传感器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环境因素的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例如,在一些污水处理厂中,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污水处理过程的自动控制,有效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和水质的净化程度。
在军事作战控制方面,计算机控制技术在现代军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用于军事装备和作战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实现敌情监测、指挥决策、武器装备控制等功能。
同时,计算机控制技术还可以用于军事仿真训练,提高军事人员的作战能力和实战经验。
总的来说,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各种设备和系统的精确控制和监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改善社会生活和环境质量,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计算机控制技术简介

计算机控制技术简介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种应用计算机和自动控制原理实现对各类设备、系统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技术。
它通过计算机的高效运算、智能决策和迅速响应能力,为工业、交通、农业、医疗等领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推动力。
本文将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起源、应用领域、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起源和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计算机技术刚刚起步,人们想通过计算机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
最早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利用数字计算机进行控制,并实现一些简单的自动化操作。
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和应用。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交通运输领域,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智能交通管理、优化调度和车辆导航等功能。
在农业生产中,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精准农业管理、智能化灌溉和自动化收割等操作。
在医疗健康领域,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医疗设备的精确控制和医疗信息管理等。
三、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关键技术1.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计算机控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物理量、化学量等转化为计算机可读取的电信号。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可以实时获取各种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反馈和控制。
2. 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是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核心。
通过各种设备和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计算机可以进行高速、准确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对控制系统的精确控制。
3. 控制算法与模型技术:控制算法和模型技术是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关键。
通过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和设计合理的控制算法,可以实现对各种复杂系统和过程的自动控制。
4. 人机交互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是计算机控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指令传递。
通过人机交互技术,用户可以直观地了解和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易用性。
计算机控制技术知识点

计算机控制技术知识点计算机控制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进行控制的一种技术。
它通过编程和算法,将计算机作为控制器来实现对各种设备和系统的控制。
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航空航天等。
本文将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控制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算法来实现对设备和系统的控制。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控制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离散的控制步骤,通过计算机将这些步骤转化为指令,然后通过执行这些指令来实现对设备和系统的控制。
计算机作为控制器,通过不断地采集和处理传感器的信息,判断当前系统状态,并根据预先设定的控制策略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控制方法计算机控制技术有多种控制方法,常见的包括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和模糊控制等。
1.开环控制:开环控制是一种简单的控制方法,它通过预先设定的控制策略直接生成控制指令,不考虑系统的反馈信息。
这种控制方法适用于控制过程简单、稳定性要求不高的系统。
2.闭环控制:闭环控制是一种基于系统反馈信息的控制方法。
它通过采集传感器的反馈信息,与预期输出进行比较,然后根据差异生成控制指令。
闭环控制能够实时调整控制指令,使系统保持稳定并快速响应外部变化。
3.模糊控制:模糊控制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
它通过建立模糊规则库,将模糊的输入转化为模糊的输出,然后通过解模糊过程得到具体的控制指令。
模糊控制能够处理系统模型复杂或不确定的情况,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三、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1.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
它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通过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各种工业设备的自动控制,如机械臂、数控机床、流水线等。
2.智能交通:计算机控制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计算机控制技术复习总结

计算机控制技术复习总结
一、计算机控制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一种技术,它可以控制外部设备、测量参数和控制变量,从而实现设计目标。
计算机控制技术主要涉及到对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模型及结构、系统设计、信号处理、计算机控制算法和硬件技术等多个方面。
1、模型及结构
2、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指选择适当的控制系统以及其组件,组成系统,达到设计要求。
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有系统的实验数据、实际控制要求、安全性、精度等。
3、信号处理
信号处理指通过信号极化、误差补偿、延迟、非线性处理等方法,使控制系统的信号在到达控制端时,达到最佳控制效果。
4、计算机控制算法
5、硬件技术
硬件是指控制系统的硬件组件,合理组合各种硬件组件,形成安全可靠的自动控制系统是所有计算机控制技术的重要基础。
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新发展及其趋势
引言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在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
生的。
若将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的功能用计算机来实现,就组成了典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它用计算机参与控制并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与被控对象相联系,以获得一定控制目的而构成的系统。
其中辅助部件主要指输入输出接口、检测装置和执行装置等。
它与被控对象的联系和部件间的联系通常有两种方式:有线方式、无线方式。
控制目的可以是使被控对象的状态或运动过程达到某种要求,也可以是达到某种最优化目标.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计算机控制技术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和趋势.
1计算机控制技术原理
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际上就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系统, 一般我们将其称作工业控制计算机。
1.1硬件部分
硬件部分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主机、外部设备、系统总线、生产过程输入输出通道、人机联系设备、通信设备,以及现场仪表(测量传感器、执行机构等)。
1.2软件部分
软件主要包括系统软件(操作系统、通信网络软件、过程控制语言、汇编或高级语言、诊断程序等)和应用软件(输入/ 输出程序、人机接口程序、控制程序、各种公共子程序、打印显示程序、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
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
2.1集散控制系统(DCS)的新发展
集散控制系统是以单片微机技术为载体,全面运用了数据通信、图像显示、计算机技术和过程控制等高科技技术,主要使用了分布式控制思路,重点解决了信息集中管理和生产过程分散控制的有机整合问题。
集散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主要包括参数预估控制、解藕控制、非线性控制、自适应及自学习控制等。
另一方面的应用是工厂综合自动化TFA。
新
型DCS 和FCS 将得到普遍应用,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设计低成本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计算机综合生产系统CIMS。
2.2可编程控制器(PLC)的新发展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核心是微处理器,是主要用于过程控制的专用微机系统,同时作为一种自动化装置,也可以用于生产过程控制。
由于CIMS、工
程自动化、过程控制等大系统和复杂系统的应用要求,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新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容量、高速度、高功能;二是网络化和具有通信功能;三是编程语言的多样化,也就是在重点发展SFC的基础上,更多地使用C、BASIC等高级语言编程及采用多种语
言联合编程。
2.3 计算机控制技术将采用智能控制系统
智能控制是一类无需人的干预就能够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是用机器模拟人类智能的一个重要领域。
未来的智能控制系统发展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采用分级递阶智能控制系统,在总结人工智能与自适应、自学习和自组织控制基础上,形成由组织级、协调级和执行级三级递阶控制系统。
二是采用模糊控制系统,它提供了一种非线性控制器的代替方法,可以提供一种实现基于知识(规则)的甚至语言描述的控制规律的新机理。
三是采用专家控制系统,它以模仿人类智能为基础,可以实现不确定问题分析与研究,是工程控制论与专家系统的相结合。
四是采用学习控制系统,系统在运行中逐步获得被控对象的环境和非预知的信息,积累控制经验,进行估值、分类和决策。
五是神经控制系统,即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控制系统。
2.4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DCS和PLC相互渗透发展扩大自己的应用领域,将出现DCS和PLC 融于一体的集成过程控制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工业控制网络将向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工业控制软件向组态化方向发展。
未来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重点方向将包括操作指导控制系统、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分级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3 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控制技术主要应用于工业生产当中,并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控制理论的不断完善,计算机技术与控制理论的结合必将日臻完善,并将在提升工业生产效率,节约工业生产成本,提高工业生产质量与精准度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冀; 王恒草; 许彦鹏. 互联网时代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06
[2]王吉、张晶,浅析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新发展及应用[J]. 数字技术与
应用.2013-05
[3] 张家铭. 浅谈计算机软件控制技术原理及发展趋势[J]. 无线互联科
技.2012-05
[4]王华本,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J].今日科苑.2007
[5]Karl Johan Åström, Wittenmark . Computer Controlled Systems (3rd edition), Prentice Hall,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