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
从《论语》看孔子的饮食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饮食观摘要:合理的饮食起居是人类生存和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身体健康,很少生病,这也许与他重视饮食起居的养生之道有关。
孔子一贯身体力行饮食起居的养生之道,并且提出过许多精辟论述,在我国古代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论语》孔子饮食观《论语·乡党篇》的主体虽然强调时时刻刻要遵从各种礼仪,但具体涉及饮食起居的卫生与科学,相当集中地表达了孔子饮食起居的观点,对后世的饮食起居有示范作用。
一、注意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是孔子的饮食名言。
所谓“精食”,是指选择优质原料,精心烹调,这很符合营养卫生的要求。
“细脍”是指把食物切得细小精致,这样烹调时受热均匀,成熟迅速,杀菌率高,符合食品加工的科学性,而且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孔子晚年坚持了这一饮食卫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这成了他长寿的重要保证。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论语·乡党》)。
饮食经久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不吃;食物颜色变坏的不吃;气味不好的不吃;烹调不当的不吃;不合时令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作料放得不适当的不吃;从市场上买的酒和熟肉不吃。
酱醋姜蒜等调味品,既可增加食欲,又可使人体吸收多方面的营养。
《周礼·天官》提到:“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利窍。
”对于饮食的卫生与营养,孔子显然深得个中三昧。
讲究饮食的卫生与营养价值,讲究美味可口的烹饪技术,这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饮食状况既能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能体现人的文化素养。
二、注意饮食的量与度孔子特别提到饮食的量与度的问题,对肉、酒、姜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多食”的观点,对今天的饮食习惯依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节制食肉,“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论语·乡党》)肉虽然多,但吃的量不能超过饭食。
孔子养生之道:“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孔子养生之道:“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论语》记录了先圣孔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观和人生观。
《论语乡党》一节中对饮食方面的论述,表达了孔子对食物的制作、品质、数量、烹调方法的具体要求。
虽然孔子表述时的生活处境和社会饮食水平有限,但仍然有指导我们科学饮食的现实意义,比如“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胜”就是胜过、超过的意思,“气”就是主食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各种美味的肉类非常之多,但是吃的时候不能让肉食总量超过主食的总量。
在孔子看来,好好地把握好肉食和其他种类的食物的比例,也是君子饮食要注意的地方。
孔子不提倡“耻衣恶食”,“恶食”意即挑食、偏食,与饮食上“食不厌杂”的现代营养学主张科学配膳、平衡配膳的理论是一致的。
按照营养保健要求,膳食中不可忽视食物纤维,膳食上不偏食,荤素结合,粗细搭配。
这样就可能获得较为全面的营养,将极大地促进健康。
《皇帝内经》中说到“兹食肥甘,足生大疔”,意思是过量吃肉就会产生疮疡类的疾病。
现代研究更是发现,过量吃肉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病、癌症慢性疾病复发密切相关。
饮食不能没有节制,按照国际标准来说,每餐应1/3是素菜、1/3肉类、1/3主食,这样的食物搭配最合理。
肉类多了容易产生毒素,损害肝胆,对于有炎症、肝胆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更应减少吃肉,甚至是戒肉。
孔子12个饮食观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饮食也有独到的见解。
以下是孔子的12个饮食观:
1. 食无求饱:孔子认为饮食不应该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应该追求饮食中的文化和礼仪。
2.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物应该尽可能精致,烹饪方式也应该细致。
这不仅是为了口感,也是为了表达对食物的尊重。
3.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食物不仅要煮熟,还要保持其原有的颜色和香味。
如果有任何变质或者不好的味道,都不应该食用。
4. 失饪不食:食物应该熟透,半生不熟的食物不应食用。
5. 不时,不食:食物要应时令而食,不应食用非时令的食物。
6.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即使有很多肉,也不应过量食用,主食应该占据主导地位。
7. 惟酒无量,不及乱:酒可以适量饮用,但不应过量以至于醉酒。
8. 沽酒市脯不食:孔子认为从市场上买来的酒和肉可能质量不可靠,因此不食用。
9. 不撒姜食,不多食鱼肉:孔子喜欢吃姜,但并不多吃。
他也认为鱼肉等荤腥应适度食用。
10. 食不语,寝不言:吃饭和睡觉时都不应说话,这是为了更好地消化和休息。
11. 席不正,不坐:孔子非常讲究礼仪,如果席子放得不正,他就不会坐下吃饭。
12. 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不说话,睡觉时不言语,这有利于身体健康。
孔子的这些饮食观不仅代表了他对食物的看法,也反映了他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
孔子是长期受到人们推崇的杰出人物,他倡导的饮食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食物原料要选择优质的(精食),肉要切得细细的(细脍),做饭菜应该讲究选料、刀工和烹调方法,饮食是不嫌精细的。
割不正不食意思是说,宰杀猪、羊时割肉不合常度,是失礼的,食物形态也被弄坏了,所以不吃。
席不正不坐意思是说,筵席的四边应与屋子的四边保持相应平行,铺放端正,如果席子摆得歪歪斜斜的,有损于饮食的形制,那就不能入席了。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意思是说,在人家用丰盛的肴馔招待自己时,必须肃然起立,向主人答谢致意。
(以上见《论语.乡党》)在孔子生活的三礼时代(三礼指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烹调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宫廷里已能烹制八珍美食;这时期的饮食礼仪也制度化了。
《礼记》所载进食之礼,连座位怎么排,盘碗怎么放,吃饭时不许反鱼肉(不许把咬嚼过的鱼肉放回到共食的食器中),不许扬饭(不许用手散其热气),不许大口喝汤,不许剔牙齿等细微末节都作为礼仪加以规定。
孔子虽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自己却崇尚俭约,反对贪
食。
他注重美与善的统一,即使是一餐饭的时间,也不能背离仁德(《这就是所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论语.里仁〉)。
精食细脍不能实现的时候,宁可饭蔬食饮水,也不能违仁。
正是这样,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的安贫乐道风格(〈论语.雍也〉)。
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

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孔子的饮食思想丰富具体,且与实践相结合,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主张饮食简朴孔子曾经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可见他并不追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生活。
恰恰相反,他追求的是饮食简朴而平凡,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因此,他对于那些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吃穿不好为耻辱的人,采取了不理睬、不交谈的态度,即所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而对于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以苦为乐、好学不倦的弟子颜回,则大加称赞,他说:“贤哉回也!”意即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呀!二:要求饮食卫生,健康饮食孔子提出了许多饮食卫生的原则和鉴别食物的卫生标准,而且阐述精辟,见解独到。
这集中载于《论语·乡党》中。
如:食物陈旧变味了,鱼和肉腐烂变质了,不吃;食物的颜色变坏了,不吃;食物色味不好,不吃;如果不是进餐时间,不吃,因为吃饭不应时会扰乱肠胃的消化功能。
孔子还认为吃饭应以作为主食的谷物为主,吃肉佐饭,要使肉与饭有一个适当的比例。
肉太多,饭太少,油腻腻的,是肉气胜于饭气了,也不相宜。
这一点既反映华夏民族的饮食文化意识,又合乎营养卫生的原理,因为蛋白质和脂肪消化后的产物带酸性,吃肉过多的人,由于小肠液和食物中的碱性中和力长期失掉平衡,就可能患酸血病;血压高的人吃肉过多更是危险。
在外卖方面,孔子认为市场上买来的酒,多有掺水掺杂质的;买来熟肉熟菜,往往不清洁卫生,都不能吃。
这也是从卫生出发来考虑的。
孔子还要求每餐必须有姜,但也不多吃。
因为姜味辛,可祛湿解毒,吃饭前吃一点有益于健康和饮食。
另外,“食不语,寝不言。
”吃饭不说话,睡觉时也不说话,这不仅吃得清洁卫生,而且能及早进入梦乡,自然这也是符合健康饮食原则的。
此外,食物烹饪应当有度、有节,实际上也暗含日常言行当有度、有节,“唯酒无量,不及乱。
”孔子认为只有酒没有限制(当时酒的乙醇度很低),但以不醉为度。
孔子的饮食礼仪

孔子的饮食礼仪篇一: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在《论语》中,孔子关于国君赐食设食、君子依礼而食、民间饮食礼仪、膳食均衡搭配及其色、味、形、质、养、器等话语和教诲,字字为后世箴铭,故称为“孔食箴言”。
其中,《论语·乡党篇》集中记载了孔子膳食观。
总的内容可从七方面来理解:一、君子膳食讲求精细之道。
二、注重膳食营养均衡。
三、重视食物安全。
四、讲求饮食规律。
五、讲求厨艺烹调并且身体力行。
六、饮酒要有节制,提倡适度饮酒。
七、恪守饮食斋膳礼仪礼节。
其实概括孔子礼食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礼、节、道。
一、礼:“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伺食于君,君祭,先饭。
席不正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
有酒食,先生馔。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意思是说,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
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席子摆放的不端正不合适,不坐。
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做客时,如果食物丰盛,一定要站起来整冠施礼致谢。
买来的酒,买来的熟肉干,不吃,但出于礼貌,不退回。
有了酒饭,让长辈先吃。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射完后,又相互作揖而后下场一起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了。
’即使是吃粗米饭,喝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像敬献祭礼那样严肃恭敬。
”后来,“衍圣公”府中的一切活动几乎无不以礼的要求予以规范,膳食礼仪尤其如此。
孔府膳食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餐一饮,乃至一菜一点、一杯一盏,都充满了“礼”的内涵。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国君代表国家,是一方政权象征。
国君在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按礼有人先尝一尝膳食。
孔子在与国君吃饭时,也依礼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国家的忠诚、对礼的遵从。
从孔子的饮食观看儒家文化

礼 器 , 子借 以说 明 自己懂 得礼 仪 , 孔 可 见其 对 于饮 食之 道 和 寓于 其 中的 饮 食之 礼还 是 颇为 熟 知 的。 食 不厌 精
一
另外 ,孔 子在 进 食时 强调 “ 席 不正 ,不 坐 。 “ 不语 ,寝不 言 。 ” 食 ” 坐席 是 有其 等 次 的 ,是礼 的体 现 。 坐 了不 该坐 的 席 ,就 是破 坏 了纲常 秩序 。坐 了没 摆正 的 席也 是不 懂 礼 的 体现 。 吃饭 时言 语 ,睡 觉 时讲 话 都 是不 守矩 的 ,这 也 不符 合科 学进 食和 睡 眠 的要 求 。至 于进 食 时听什 么音 乐 ,欣 赏什 么 舞蹈 则 更有 严格 的规 定 。音 乐 、舞 蹈 的 内容和 形 式
其 酱 ,不 食 。 沽 酒市 脯不 食 。不 ”“ 撤 姜 食 ,不 多 食 。 一连 几个 “ ” 不
加虔 诚 , 祭 于公 ,不 宿 肉 。 肉不 “ 祭 出三 日。 出三 日 ,不食 之 矣 。 “ ” 虽 疏食 菜 羹 ,瓜 祭 ,必 齐 如 也 。 即 ” “ 如在 ,祭 神 如神 在 。吾 不 与祭 , 祭
4 树 立典 型 , 、 发挥 榜样 的带 动 作用 。大学 生可 塑 性 强 ,对 生活 周 围 的人 或事 物 ,他 们 总是 作 为一 种 参照物 , 进行 比较性 学 习和吸 纳 , 尤 其 是 心 中崇 拜和 喜 欢 的人 物 ,是 他
们学 习和成 长 的榜样 。 我们 一方 面 通过 大 力宣 传伟 人 、名 人 、科 学 家 的成 长 历程 ;一方 面在 校 园 内树 立 先进 典 型 ,包 括教 师 、干 部 、工 人
3 、注 重学 生智能 教育 ,培 养创 新 人才 。故 唯有 继续 教 育和 终 身教 育 才 能使 人类 知 识 不断 补充 、更新 和 提高 知识 、技 能。 而 所谓通 才教 育 是指培 养全 面发 展 的人才 。 这些 都 是面 向知识经 济时代 的教 育改革 。 辅 导 员如 果 不 了解这 些 教育 改 革动 向 ,不清 楚 这些 教 育 的 内涵 ,则在 日常 的思 想政 治工 作和 教 育管 理 工 作 中很 难贯 穿这些 教育 思想 。这样 , 极 有可 能 使培 养 的人 才 难 以适 应知 识 经济 社会发 展 的需要 。 在 提 高对 创 新人 才 培养 工 作认 识 的 同 时,还 必 须根 据 高等 院校 的 实 际情 况 , 采取 切实 可行 的措施 , 有 力 有序有 效地推 动创 新人才 的培养 。 在 这些 措 施 中 ,无论 是 强化 创 新意 识 的教育 , 强化创 新 思维 的训练 , 还 是 强化 创 新 能力 的培 养 ,都 离 不 开 强 化教 师 的 “ 导创 ”作 用 的发挥 。
《论语》与饮食文化

《论语》与饮食文化文/吴培凯中国的饮食文化十分发达。
全国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八大菜系就是例证。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饮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及人的生存需求,不能不予重视。
但是。
仅仅重视饮食是不够的,也不能把人从自然界区分开来。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理性、有思想。
反映到饮食上就是文化。
这说明人们的饮食是要受思想节制的。
在饮食中有价值诉求和精神内涵。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近读《论语》,深感孔子关于饮食的思想理性而务实。
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孔子关于饮食的论述。
真是具体而细微。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
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
”读着这段话。
叫人忍俊不禁。
孔子这样的圣人竟然对饮食关注到如此程度,要求之高简直成了一个美食家,而且还有那么多的规矩。
这段话至少包含了几层意思:一是饮食要讲究精细。
即粮食舂得越细越好。
鱼肉切得越细越好。
二是饮食要有利于健康。
即食物的味道、颜色、气味坏了,不能吃;生熟不当,不能吃;街面小摊上不合适的酒肉,不能吃。
喝酒因人而异,不限量,但也不能喝醉,喝醉有害身体。
三是饮食要重视礼节。
即不合时令的食物不能吃;割不正,不得其酱的食物不能吃。
祭肉要按时分完吃完,否则不能吃。
饮食前祭祀要恭敬严肃。
吃饭就寝要恭敬,不要多言语。
由此可见。
这段看似饮食细节的论述。
都有着很多的理性思考和文化韵味。
实际上,《论语》关于饮食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给人以许多启迪。
孔子关于饮食的思想,首先是和他的“民本”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在他看来,对于百姓来说,饮食是至高无上的。
统治者必须把饮食放在管理的重要位置。
在《尧曰篇第二十》中,孔子借尧禹汤武和周武王等上古圣贤帝皇的口说,统治者“所重民、食、丧、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饮食文化思想
在《论语》中,孔子关于国君赐食设食、君子依礼而食、民间饮食礼仪、膳食均衡搭配及其色、味、形、质、养、器等话语和教诲,字字为后世箴铭,故称为“孔食箴言”。
其中,《论语·乡党篇》集中记载了孔子膳食观。
总的内容可从七方面来理解:一、君子膳食讲求精细之道。
二、注重膳食营养均衡。
三、重视食物安全。
四、讲求饮食规律。
五、讲求厨艺烹调并且身体力行。
六、饮酒要有节制,提倡适度饮酒。
七、恪守饮食斋膳礼仪礼节。
其实概括孔子礼食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礼、节、道。
一、礼:“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伺食于君,君祭,先饭。
席不正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
有酒食,先生馔。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
意思是说,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坐席先尝一尝。
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席子摆放的不端正不合适,不坐。
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做客时,如果食物丰盛,一定要站起来整冠施礼致谢。
买来的酒,买来的熟肉干,不吃,但出于礼貌,不退回。
有了酒饭,让长辈先吃。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
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射完后,又相互作揖而后下场一起喝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了。
’即使是吃粗米饭,喝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
且表情像敬献祭礼那样严肃恭敬。
”
后来,“衍圣公”府中的一切活动几乎无不以礼的要求予以规范,膳食礼仪尤其如此。
孔府膳食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餐一饮,乃至一菜一点、一杯一盏,都充满了“礼”的内涵。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国君代表国家,是一方政权象征。
国君在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按礼有人先尝一尝膳食。
孔子在与国君吃饭时,也依礼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国家的忠诚、对礼的遵从。
孔子时时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
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即使在膳食宴饮活动中,一举一动、主宾、老幼次序,都必须按照礼的原则行动。
孔子从来主张注意大节,也注意小节。
这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二、节: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姜,食,不多食。
不为酒困。
惟酒无量,不及乱。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君赐腥,必熟而荐之。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
大体意思就是米饭久放变了味,鱼腐烂变了质,不吃。
食物外观不好,不吃。
食物气味不好,不吃。
食物烹调不当,不吃。
食物分割处置不当,不吃。
吃饭没有提供调味料,不吃。
姜,孔子食用,但不多吃。
不受饮酒的困扰。
只有饮酒很难以限量,但应量力而行,不要醉酒昏乱了神智。
参加国君的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留到第二天。
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给祖宗上供。
斋戒,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一定要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君子服丧守孝,吃美味感觉不到香甜。
孔子对于膳食,不仅讲求进食规律、合理搭配、餐饮礼仪,也非常注重烹调技艺。
烹调不当,食物没有熟透,口味、气味不佳,饭食肉食无法下咽,都不可食用。
膳食的外观不好,看相差,孔子主张不要吃。
膳食的味道不好,味道不正,孔子也不主张食用。
把分割处置不当的食物、没有调味料的食物提供给人食用,孔子认为不能接受。
生姜是好的食物,味辛性温,可在吃饭时调味,又可助阳保健,但孔子主张不能多吃。
也就是说,调味品和补品都不宜多吃。
现代烹调所注重的色、香、味、形、质、养,在《论语》记载的孔子礼食思想中,均可寻根溯源。
三、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意思是饭食不厌精,肉食不厌细。
孔子吃饭不要求数量而要求质量,吃饭不求饱而求精,吃肉不求多而求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也只能是被视为一种养生之道,真正有条件或者能做到的还是少之又少的。
孔子膳食之道。
它影响中国人膳食习俗长达两千多年,而且远播海外,成为人们日常膳食活动的基本准则。
读完这本书,我只觉得似懂非懂,头脑里对它的内容结构还比较模糊,所以写这篇文章时只能抱着书边看边写,有不足之处还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