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影像诊断

合集下载

脑血管病的影像检查流程

脑血管病的影像检查流程

脑血管病的影像检查流程摘要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等多种类型,对于患者的影像诊断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脑血管病的常见影像检查流程,包括CT、MR I、D SA等,以及其注意事项和优缺点。

一、引言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血管供血不足或血管破裂导致的各种脑部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

影像检查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的脑血管病影像检查流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

二、C T扫描C T(C om pu te dT om og r ap hy)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进行断层扫描的影像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的诊断。

其流程如下:1.患者躺入CT机,保持头部定位。

2.医生进行参数设置,如扫描方式、层厚等。

3.CT机开始旋转,进行扫描。

4.完成扫描后,图像会自动重建并保存。

C T扫描的优点是快速、便捷,可显示骨骼和血管影像,对于急诊病例具有重要意义。

但其缺点是辐射剂量较大。

三、M R I检查M R I(Ma gn et ic Re so n an ce Im ag in g)检查是一种基于磁共振原理的无创影像检查技术,对于脑血管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敏感性。

其流程如下:1.患者躺入MR I机,保持头部平稳。

2.医生进行参数设置,如扫描方式、扫描范围等。

3.MR I机开始工作,通过磁场和脉冲序列来获取影像信号。

4.完成扫描后,图像会自动重建并保存。

M R I检查的优点是分辨率高、无辐射,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软组织和血管结构。

但其缺点是扫描时间较长,对于病人的耐心和合作度要求较高。

四、D S A检查D S A(Di gi ta lS ub tr a ct io nA ng io gr aph y)检查是一种介入性血管成像技术,主要用于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其流程如下:1.医生在患者的动脉中引入导管。

2.导管经过血管进入到感兴趣的部位。

3.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的轮廓。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与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与CT表现

额叶 蝶骨小翼 鞍背 桥脑
内听道 小脑半球
额叶 颞叶
鞍上池 环池
第四脑室 小脑蚓部
鞍上池层面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大脑镰
侧裂池 侧脑室颞角 桥脑 小脑半球
尾状核头部 侧裂池 豆状核 环池
枕叶
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额叶白质 侧脑室前角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上失状窦
额叶
尾状核头部 内囊膝部 内囊后肢 四叠体池
▪ 影像学检查: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部分病例可 见脑内小梗死灶或缺血灶,弥散加权MRI或PET可 见片状缺血区。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 软化。 脑血栓形成
临床常见类型:
腔隙性脑梗死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右 侧 颞 叶 梗 塞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左侧颞叶、基底节大面积脑软化灶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桥脑梗塞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T1WI
桥脑梗死
T2WI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额、颞部及鞍结节) 的血液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起于椎骨下动脉根部
双侧椎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脑桥支
内听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终 末支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脑血管病影像诊断和CT表现

影像学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作用

影像学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作用

影像学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作用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血液供应不足或血流障碍引起的一类脑部疾病。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中风、脑出血和脑血管狭窄等严重后果。

准确快速的诊断对于治疗和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在脑血管病的诊断中,影像学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医生确定病变的性质、位置和严重程度,从而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

1. 脑血管病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脑血管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头颅CT扫描、头颅MRI扫描、脑血管造影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互相补充,提供全面的影像学信息。

头颅CT扫描是一种常见、快速、低成本的检查方法,适用于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

它可以显示出脑出血、脑梗塞和脑肿瘤等异常情况,对于紧急判断病情和指导急救措施非常有价值。

头颅MRI扫描则更为详细、准确,对于较为复杂的病变有更好的分辨率。

与CT相比,MRI可以提供更多的软组织信息,对于检测脑供血不足、卒中后的组织缺乏灌注以及缺血性病变等较为敏感。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通过注射造影剂来观察脑血管情况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血管的清晰影像,对于诊断血管狭窄、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等病变有着独特的优势。

然而,脑血管造影是一种侵入性检查,需要注意剂量和潜在的风险。

经颅多普勒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适用于颅内血流速度的评估。

它经常用于检测颈动脉或颅内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等情况。

多普勒超声能够提供实时动态图像,有助于了解血流的变化和异常情况。

2. 影像学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影像学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医生确定脑血管病的类型、位置、病程以及预后。

以下是影像学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常见应用:首先,影像学可以帮助鉴别脑血管病的类型。

通过头颅CT扫描或MRI扫描,可以初步确定脑出血、脑梗塞、脑血管畸形等不同类型的疾病。

这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其次,影像学可以帮助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范围。

脑血管病的发生位置与症状有密切关系,而影像学可以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

根据影像学结果,医生可以判断病变是否累及重要的功能区域,从而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症状和功能损伤程度。

cta脑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cta脑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cta脑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脑血管狭窄是指颅内或颈内动脉的管腔狭窄,可能导致脑血流
减少,从而引起脑缺血和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CTA(CT血管成像)
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诊断脑血管狭窄。

CTA脑血管
狭窄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管影像,CTA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影像,通过观察血
管的形态和管腔狭窄程度来诊断脑血管狭窄。

医生会根据CTA影像
中的血管狭窄程度和位置来判断病情。

2. 症状和体征,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进行诊断。

比如,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眩晕、视物模糊、言语不清等症状,医生会根据这些症状来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狭窄。

3. 病史,患者的病史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脑血管狭窄,医生会结合这些
病史来进行诊断。

4. 并发症,脑血管狭窄可能引起脑梗死、脑出血等并发症,医
生会观察CTA影像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是否存在并发症,从
而进一步确认诊断。

总的来说,CTA脑血管狭窄的诊断是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的,不仅仅依靠影像学检查,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等信息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助于医生进行科学准确的诊断,并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脑血管系统中的各种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影像学评估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包括CT扫描、MRI和血管造影。

CT扫描CT扫描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其快速、便捷的特点使其成为急诊脑血管疾病的首选。

CT扫描可以提供大量的形态学信息,包括脑出血、急性梗死和梗死后出血等。

对于早期梗死的诊断,CT 扫描的敏感性可能不如MRI,但其在紧急情况下的优势显而易见。

CT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是一种常用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方法,通过注射造影剂并进行CT扫描,可以清晰地展示脑血管的情况。

CT血管造影可以用于评估血管狭窄、血管内血栓形成和动脉瘤等病变。

其优点是非侵入性和快速,但相比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的分辨率稍低。

MRIMRI是一种无辐射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对于脑血管疾病的评估有着很高的准确性。

MRI可以提供详细的解剖学信息,并且对于慢性脑血管疾病的评估更有优势。

MRI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对软组织和血管进行多方向、多平面的成像。

常用的MRI技术包括普通MRI、弥散加权成像和灌注成像等。

磁共振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一种无创血管成像技术,通过在磁共振设备中对患者进行扫描,可以获得清晰的血管影像。

MRA可以用于评估血管狭窄、血管闭塞和动脉瘤等。

与CT血管造影相比,MRA 具有良好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优势。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一种通过导管向血管内注射造影剂,然后进行X线摄影的方法。

血管造影是一种侵入性的操作,常用于评估血管的狭窄、血管内栓塞和动脉瘤等。

血管造影具有高分辨率和准确性,但其风险相对较高,包括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和造影剂过敏等。

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决策至关重要。

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预期脑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评估将变得更加精确和便捷。

常见脑血管性病变的CTA影像表现,看这里!

常见脑血管性病变的CTA影像表现,看这里!

常见脑血管性病变的CTA影像表现,看这里!CTA(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技术,通过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结构和形态,对于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CTA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常见脑血管病变的CTA影像表现。

一、CTA简介CTA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它通过CT扫描仪获取数据,利用计算机后处理技术生成血管的三维图像。

CTA可用于显示血管的狭窄、扩张、动脉瘤、血栓形成等病变,广泛应用于脑血管、心血管、四肢血管等疾病的诊断。

二、脑血管病变的种类脑血管病变主要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和血管畸形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梗死、脑栓塞等;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血管畸形主要包括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

三、CTA在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具体应用场景1. 中风、颈椎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患者,CTA可以用于检查这些疾病的原因和程度,以及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狭窄、闭塞等问题。

2. 对于出现头痛、头晕、手麻、肢体无力等症状的患者,CTA可以用于排除脑血管病变的可能性,或者进一步明确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3. 对于高危患者的筛选,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肥胖、吸烟等人群,CTA可以用于评估其脑血管病变的风险,提前进行干预和治疗。

4. 对于头颈动脉手术患者,CTA可以用于判断狭窄率及术前定位,为手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5. 对于头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CTA可以用于判断血流通畅程度,评估手术效果及后续治疗。

6. 对于没有任何不适、但年龄偏大的中老年人,也可以做头颈CTA筛查,以便及时发现无症状或发病前期的病变,从而减少或预防脑血管急性意外事件的发生。

四、CTA诊断脑血管病变的影像表现1. 血管狭窄血管狭窄是脑血管病变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CTA图像上,血管狭窄表现为管腔变窄,血流通过时形成充盈缺损。

根据狭窄程度的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症状。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诊断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诊断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诊断脑小血管病影像学诊断简介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简称CSVD)指植入脑部小血管(小于500 μm)的病理改变,通常包括小动脉和小静脉的病变。

CSVD 是一类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与老年人群体、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脑动脉硬化等因素相关。

CSVD 的影像学诊断对于早期发现病变、准确评估病情以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特征MRI- T2加权成像(T2WI):通常可显示白质病变,表现为高信号区域,根据大小、形态和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腔隙性小梗死、脑深部微出血、小脑病变等。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灵敏度高,可匡助检测较小的缺血灶,表现为高信号区域。

- 造影MRI: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观察微血管结构是否受损,并评估血管通透性。

- FLR序列:通常用于显示白质长T2信号,有助于评估病变的脑局部份布。

CT- CT灌注成像:通过快速连续扫描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如脑血流量、脑血流速度、平均通过时间等,可定量评估病变的灌注情况。

- CT血管影像:通过静脉注射对照剂,观察脑血管影像以检测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和动脉管壁钙化等病变。

影像学分级Fazekas 分级Fazekas 分级是常用的对脑小血管病进行分级的方法,根据T2WI图象的深白质小梗死和白质高信号区的扩展程度进行评估,分为以下四个级别:1. Fazekas 0级:无脑小血管病病变;2. Fazekas 1级:少量小梗死和/或者局灶性白质高信号区;3. Fazekas 2级:多个小梗死和/或者广泛的白质高信号区;4. Fazekas 3级:大片扩展的白质高信号区。

病灶分布分型根据病灶在脑白质中分布的模式,可将脑小血管病分为以下几种分型:1. 灶组型(Focal Type):病变多发于各个脑区,表现为弥漫性分布。

2. 内囊型(Internal Capsule Type):病变主要分布在内囊区域,包括外囊(基底节旁白质)和内囊。

临床分析中的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与疾病诊断

临床分析中的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与疾病诊断

临床分析中的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与疾病诊断心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心脏和大脑血管系统中的一类常见疾病。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变得更加准确和及时。

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在临床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的种类和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的种类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有以下几种。

1. 心电图(ECG):心电图是一种简单而常见的心脏功能检查方法,通过电极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帮助医生了解心脏的节律和传导情况,对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诊断非常有帮助。

2.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超声心动图利用超声波技术,通过对心脏的实时成像,检测心脏结构和功能。

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心脏的形态、大小、收缩功能等信息,对心脏瓣膜病、心肌疾病等疾病的诊断及评估疗效非常有价值。

3. CT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是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对身体内部进行断层扫描的方法。

在心脑血管影像学中,CT扫描可以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对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病变等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4. 核医学检查:核医学检查包括心脏核素显像和脑血流灌注显像。

心脏核素显像可以评估心肌灌注情况,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

脑血流灌注显像则可以检测脑血管供血情况,对脑梗死等疾病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五、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心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以几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为例,介绍其相关检查方法及其应用。

1. 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疾病是心脏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类疾病,常见的检查方法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CT扫描等。

心电图可以观察心肌缺血情况,超声心动图可以评估心肌收缩功能,CT扫描可以检测冠状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情况,从而帮助医生及时诊断冠状动脉疾病并制定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 马俊芳
头颅CT正常解剖
常规头颅CT扫描包括 颅底蝶鞍层面 鞍上池层面 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内囊层面
侧脑室体部层面 侧脑室上部层面 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前床突
额叶 蝶骨小翼
颞叶
颞骨岩部 桥脑小脑脚池 第四脑室 枕内隆突 内听道 小脑半球 鞍背 桥脑
右侧颞顶叶交界区分水岭脑梗死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无血管区 。
腔隙性梗死
指发生于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及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 占脑梗死20%。 影像: CT:可见深穿支供血区单个或多个直径2~15mm 病灶。形态:圆形、卵圆形、长方形或楔形腔隙性 低密度灶,边界清晰,无占位效应,强化呈斑片状 强化。以基底节、皮质下白质和内囊多见,其次为 丘脑和脑干。 MRI:T1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高信号;T2加权像 显示几乎可达100%,并能区分陈旧或新发病灶。
脑出血(ICH)
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高血压是最常 见的原因。 部位:绝大多数ICH发生于基底节、壳核及内囊区, 约占脑出血的70%,脑叶、脑干及小脑齿状核10%。 影像: CT:发病后即可显示新鲜血肿,圆形或卵圆形高密 度,一次出血通常在30分钟内停止,但有20~40% 患者病后24小时内血肿仍继续扩大,为活动性出血 或早期再出血,多发性脑出血通常继发于血液病, 脑淀粉样血管病等。
鞍上池区动脉瘤
头部外伤的CT诊断
颅骨骨折:凹陷骨折、多发骨折、颅底骨折、开放 性骨折,并导致颅内积气。
硬膜外血肿
临床 颅骨骨折或脑膜血管断裂形成。最常见脑膜中动脉因颞部骨 折而断裂,形成中颅窝血肿,95%伴颅骨骨折。典型表现: 原发昏迷→短暂清醒→再度昏迷,形成中间清醒期。 CT表现 ①颅板下边缘光滑的凸向脑面的梭形高密度影,CT值5070Hu。 ②血肿不超越颅缝,但在失状窦处由于失状窦破裂出血可越 过中线。 ③血中下脑组织受压,致同侧脑室受压、移位,但由于有硬 膜阻挡,占位效应相对轻。 ④慢性时,血肿机化形成较厚纤维组织膜,钙化后形成壳壁
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 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数分 钟至一小时,不超过24小时即完全恢复,但经常反 复发作。 影像学检查: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部分病例可 见脑内小梗死灶或缺血灶,弥散加权MRI或PET可 见片状缺血区。
脑梗死
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 软化。 脑血栓形成
蛛网膜下腔出血
左侧 脑出 血开 颅术 后蛛 网膜 下腔 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高血压脑病
指血压骤然急剧升高引起的一种暂时性急性全面 脑功能障碍综合症。 影像: 头颅CT:脑血肿所致弥漫性白质密度减低、脑室 变小。 头颅MRI:较头CT敏感,呈长T1与长T2信号。 有人认为:CT和MRI显示的顶枕叶水肿是高血压 性脑病的特征。
枕叶
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胼胝体膝部 侧脑室前角 尾状核头部 丘脑 大脑大静脉池
枕叶
纵裂池 额叶灰质 内囊前肢 内囊后肢 松果体钙化 脉络丛
内囊层面
额叶白质 额叶灰质 放射冠 尾状核体部 顶叶 枕叶 大脑镰
侧脑室体部层面
大脑镰
额叶 胼胝体 侧脑室体部
放射冠 顶叶 枕叶
侧脑室上部层面
中央沟 半卵圆中心 大脑镰
2010-9-28
同一人,2010-9-28
2010-10-8治疗后复查,出血部分吸收
2010-10-8复查
影像学表现
MRI检查:脑梗死数小时内,MRI即有信号 改变。呈长T1及长T2信号。 与CT比较:MRI具有显示病灶早,早期发现。 大面积脑梗死,清晰显示小病灶及后颅凹梗 死灶。病灶检出率达95%。弥散加权MRI可 于发病后半小时,即可显示长T1及长T2梗死 灶。
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额、颞部及鞍结节) 的血液
椎—基底动脉系统(又称后循环)
起于椎骨下动脉根部
双侧椎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脑桥支
基底动脉
内听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终 末支
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通过吻合支形成丰富的 侧支循环,其中最重要 的是脑底动脉环(Willis 环)。该环由双侧大脑 前动脉、颈内动脉、大 脑后动脉、前交通支动 脉和后交通支动脉组成。 使两侧大脑半球及一侧 大脑的前后部分有充分 的侧支循环,具有脑血 流供应的调节和代偿作 用。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双侧基底节多发腔梗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双侧放射冠区腔梗
左基底节、放射冠区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
高血压病史30年,多发腔隙性梗塞,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左侧颞叶梗塞的模糊效应
脑栓塞
指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系统,使血 管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 及脑功能障碍,占脑梗死的15%。 影像:头颅CT及MRI:出现缺血性梗死或出 血性梗死的改变,出现出血性梗死更支持脑 梗塞的诊断。MRI可发现颈动脉及主动脉轻 度狭窄。
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腔隙性梗死 血管性痴呆
短暂性缺血发作
颈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部血管供应
颈内动脉系统
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静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又称前循环)
起自颈总动脉
颈内动脉→
眼动脉 脉络前动脉 后交通支 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终支 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直接延续
2010-9-28复查,出血灶完全吸收
影像学表现
MRI:急性期:对幕上及小脑价值不如CT;对脑干出血优 于CT。 病灶4~5周后,CT不能区分脑出血时,MRI仍可明确 诊断,故可区分陈旧性脑出血和脑梗死。 MRA较CT更易发现脑血管畸形、血管瘤及肿瘤等出血原 因。 MRI在脑出血各个期的信号表现: 超急期<24小时,等T1,长T2信号,与脑梗死水肿不易 鉴别,此期出血适合CT检查; 急性期:24~48小时,为等T1,短T2; 亚急期:3天~2周,短T1,长T2; 慢性期:>3周,长T1,长T2信号。
小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多种原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干及脊髓表面血管 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直接流入 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此外因脑实质内、脑室内、硬膜 外及硬膜下血管破裂等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 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SAH。
影像:
头颅CT是首选诊断方法,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出血 征。多位于外侧裂、前纵裂池、后纵裂池、鞍上 池和环池等。大量出血时,脑室、脑池呈铸型高 密度改变,增强CT可显示大的动脉瘤和脑血管畸 形。 出血量不多,病变在后颅凹或贫血患者,CT可能 看不到,临床高度怀疑SAH,而头颅CT阴性者, 需CSF检查。 MRI和MRA:在SAH急性期不易做MRI检查,可 诱发再出血;MRA对直径3~15mm动脉瘤检出率 可高达84~100%。
脑的静脉系统
脑静脉及静脉窦的组成
大脑上静脉:汇集大脑皮质大部分血流,注入矢状窦 大脑浅静脉 大脑中静脉:汇集大脑外侧沟附近的血液,注入海绵窦。 大脑下静脉:汇集大脑半球外侧面下部和底部血液, 注入海绵窦和大脑大静脉 大脑内静脉 大脑深静脉—大脑大静脉
乙状窦
基底静脉
均注入颈内静脉---出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双侧放射冠区腔梗,左顶叶脑梗塞
左侧颞、枕叶大面积脑梗塞
双侧额、颞叶脑梗塞(同一病人)
双侧额、颞、顶叶,左侧枕叶脑梗塞(同一病人)
左侧大脑半球梗塞
右 侧 颞 叶 梗 塞
左侧颞叶、基底节大面积脑软化灶
桥脑梗塞
桥脑梗死
T1WI T2WI
小脑梗死Biblioteka 男56右侧基底节脑梗塞(新鲜病变)
女86左颞顶叶出血性梗塞(梗塞后出血性转变)
额叶 顶叶
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额叶 大脑镰 顶叶 上失状窦
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脑血管病病因
血管壁病变: 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炎: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疾病等; 先天血管疾病:动脉瘤、血管畸形及先天性狭窄; 其他原因:外伤、颅脑手术、穿刺、药物、毒物及 恶性肿瘤等。 心脏和血管动力学改变:高血压、白血病或血压的 急骤波动,心功能障碍等。 血液成分:各种原因所致的高粘血症,如脱水、红 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其他:空气、脂肪、癌细胞和寄生虫等栓子。 部分CVD病因不明。
右外囊区血肿(急性期)
右侧丘脑出血
右侧丘脑出血 破入侧脑室
顶 叶 脑 出 血
左侧 颞叶 脑出 血破 入蛛 网膜 下腔
左侧颞叶脑出血
男82,左颞顶叶脑出血(75ml)2010-4-21
我院保守治疗后2010-5-18复查,出血量10.5ml
2010-5-28复查,出血量4.1ml
2010-6-22复查,出血基本吸收
左顶部硬膜外血肿,同侧脑实质受压, 侧脑室受压、移位。
硬膜下血肿
临床
血肿聚集于硬膜下层与蛛网膜间,主要由于脑组织 处于快速运动时突然受阻,造成对侧部位的减速性 损伤,又称对称性损伤,半数合并脑搓裂伤。是最 常见的死亡原因。症状呈进行性加重,伤后可有短 短暂中间清醒期,继而颅压增高、脑水肿症状。 血肿在伤后不同时间形态变化各异,分为三个时期: 急性、亚急性、慢性期。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的局灶性异常扩大, 约1/5的病例为多发。先天性动脉瘤约占80%。 约90%起自颈内动脉系统,10%起自椎-基底 动脉系统。
颅内动脉瘤
动脉 瘤出 血破 入蛛 网膜 下腔
左侧裂区动脉瘤
MRI影像
无血栓动脉瘤,T1WI与T2WI均为无信号流 空影。 有血栓形成时多呈环形层状排列的高低相 间的混杂信号,亚急性血栓T1WI、T2WI像 均为高信号,慢性期血栓含铁血黄素沉着 呈瘤周及壁内黑环形影。 MRA上动脉瘤显示为与载瘤动脉相连的囊 状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