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论述题
法制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法制史期末试题及答案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SANYHUASANYUA8Q8-一、单项选择题1.夏朝的法制观是A.奉"天"罚罪B.威侮五行C.禹刑D."昏、墨、贼、杀"2.商朝思想政治范畴的罪名是A.腹非罪B."乱政"、"疑众"C."好党"D.妄言罪3.赎刑作为一个制度始于A.夏B.商C.西周D.春秋4.春秋时期,首次公布成文法典的国家是A.郑B.晋C.齐D.楚5.战国时期,提出"刑无等级"法治主张的是A.韩非B.商秧C.李俚D.吴起6.秦时主张在全国实行郡县制的是A.李斯B.韩非C.商鞅D.李俚7.《盐铁论》称之为"论心定罪"的司法审判方式指A.文字狱B.春秋决狱C.秋审D.三司推事8.中国古代社会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是A.《九章律》B.《傍章》C.《泰始律》D.《唐律疏议》9.科举制首创于A.隋B.唐C.元D.清10.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官史选任采取A.任子B.察举C.九品中正制D.征召11.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活跃的时期是A.秦B.唐C.宋D.元12.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规定于A.《北齐律》B.《晋律》C.《唐律疏议》D.《开皇律》13.汉朝提出一套唯心主义"君权神授"理论的思想家是A.董仲舒B.班固C.蔡邕D.叔孙通14.唐律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行为构成A.不孝B.恶逆C.大不敬D.不义15.首创以程朱理学为程式的经义取士制度的朝代是A.唐B.宋C.元D.清16.元朝地方官吏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A.《元典章》B.《大元通制》C.《经世大典》D.《至元新格》17.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关是A.理藩院B.宣政院C.大宗正府D.中书省18.充军作为正式刑名,始自A.宋朝B.明朝C.清朝D.元朝19.明代中央的审判机关是A.大理寺B.都察院C.刑部D.御史台20.首创市舶制度的朝代是A.唐B.宋C.明D.清21.清朝特别创立的刑罚有A.发遣B.充军C.枷号D.刺字22.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典是A.《大清律集解附例》B.《大清律例》C.《大清新刑律》D.《大清会典》23.清朝在广州设立的对外垄断代理商行称A.申明亭B.十三行C.官本船D.市舶司24.清末立法中带有商法总则性质的是A.《商人通例》B.《公司律》C.《奖励华商公司章程》D.《大清商律草案》二、多项选择题1.《九章律》在《法经》六篇基础上增加了A.《傍章》B.《户律》C.《兴律》D.《厩律》E.《张杜律》2.唐律规定的赃罪有A.受财枉法B.受所监临C.强盗D.窃盗E.坐赃3.元代科举包括的级别是A.乡试B.差遣C.会试D.殿试E.致仕4.明初"刑乱国用重典"的内容包括A."重典治史"B.镇压"犯上作乱"C.德主刑辅D.治乱世用重典E.推行法治三、名词解释1.宗法制2.编敕3.朝贡贸易4.地丁合一四、简答题1."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是什么?2.简述清末修律的指导思想。
中药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药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不是中药的基本作用?A. 调整阴阳B. 祛邪扶正C. 调和气血D. 治疗艾滋病答案:D2. 中药的四气不包括以下哪项?A. 寒B. 热C. 温D. 凉答案:B3. 以下哪项不是中药的五味?A. 酸B. 甜C. 苦D. 咸答案:B4. 中药的升降浮沉理论中,升浮药主要作用于:A. 上焦B. 中焦C. 下焦D. 全身答案:A5. 以下哪项不是中药的七情配伍?A. 相须B. 相使C. 相恶D. 相杀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中药的四气包括:寒、热、温、______。
答案:凉7. 中药的五味包括:酸、苦、甘、辛、______。
答案:咸8. 中药的升降浮沉理论中,沉降药主要作用于:______。
答案:下焦9. 中药的七情配伍中,相须是指:______。
答案: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10. 中药的十八反中,甘草反______。
答案:甘遂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1. 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的基本特征。
()答案:正确12. 中药的升降浮沉理论是中药药效发挥的重要依据。
()答案:正确13. 中药的七情配伍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
()答案:正确14. 中药的十八反和十九畏是中药配伍的禁忌。
()答案:正确15. 中药的质量好坏与药材的采集、加工、炮制和储存密切相关。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6. 简述中药的四气五味。
答案:中药的四气五味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气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味。
四气和五味是中药药性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药的作用和适应症。
17. 简述中药的升降浮沉理论。
答案:中药的升降浮沉理论是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势。
升浮药主要作用于上焦,具有上升、发散、疏泄等作用;沉降药主要作用于下焦,具有下行、收敛、固涩等作用。
18. 简述中药的七情配伍。
答案:中药的七情配伍是指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包括相须、相使、相恶、相畏、相杀、相反、单行等七种配伍关系。
《生理学》试卷试题及答案5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5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小题,共20分)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A.体液B.细胞内液C.细胞外液D.血浆2.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A.迅速、短暂而准确B.快速、高效而固定C.缓慢、持久而弥散D.缓慢、低效而广泛3.人体内O2与CO2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A.单纯扩散B.经通道易化扩散C.继发性主动转运D.入胞作用4.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去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A.Na+B.Cl-C.K+D.Ca2+5.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A.EPOB.雌激素C.红细胞提取物D.孕激素6.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反应,此人血型为A.AB型B.A型C.B型D.O型7.神经元兴奋时,首先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树突B.胞体C.轴丘D.轴突始段8.与神经递质释放有关的耦联因子是A.Na+B.K+C.Ca2+D.Cl-9.下丘脑调节肽共有A.6种B.7种C.8种D.9种10.下列腺垂体分泌的激素中,不属于“促激素”的是A.促甲状腺激素B.促黑激素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D.卵泡刺激素11.治疗呆小症应在出生后何时补充甲状腺激素才能奏效A.3个月左右B.6个月左右C.8个月左右D.10个月左右12.心室内压急剧降低的时期是A.等容舒张期B.快速充盈期C.减慢充盈期D.心房收缩期13.在体循环中,血流阻力最大,血压降落最显著的部位是A.主动脉B.大动脉C.微动脉D.中动脉14.二氧化碳分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A.组织液、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B.组织液、静脉血、呼出气、肺泡气C.呼出气、肺泡气、静脉血、组织液D.呼出气、肺泡气、组织液、静脉血15.生理情况下,血液中调节呼吸的最重要因素是A.CO2 B.H+ C.O2D.OH-16.下列激素不属于胃肠激素的是A.促胃液素B.缩胆囊素C.肾上腺素D.促胰液素17.关于胆盐肠-肝循环的描述,错误的是A.胆盐在回肠吸收B.经门静脉回到肝脏C.可被肝脏重新分泌出来D.每次循环将损失20%以上的胆盐18.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脏的A.致密斑B.系膜细胞C.间质细胞D.颗粒细胞19.临床上对高热病人使用乙醇擦浴,此散热方式属于A.辐射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蒸发散热20.视觉器官中,可调节折光力的折光体是A.角膜B.房水C.晶状体D.玻璃体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0空,共30分)1.通常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三个水平,即、和。
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述题)模拟试卷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试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
正确答案:(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2)鸦片战争带来的恶果,使得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普遍激化了。
正如马克思在分析太平天国革命爆发的原因时所说的,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阶级矛盾激化表现在:第一、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所消耗的战费、战争赔款都摊派给各省担负。
其结果便层层转嫁给农民。
第二、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输入和鸦片贩卖年年激增,加速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萎缩,影响人民生计。
第三、五口通商后,上海代替广州的地位成为全国首要的通商口岸,使得原来从湖北、湖南到广州的一条主要商路和由江西至广州的一条次要商路,骤然冷落,大批运输工人因之失业。
(3)太平天国发生前十年,正是包括广西在内全国自然灾害频发时期,大量灾民流离失所。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太平天国运动在洪秀全等人的领导下爆发了。
涉及知识点: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2.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存在的历史局限性是什么?正确答案: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存在的历史局限性:第一,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敢旗帜鲜明的提出反帝口号。
第二,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
涉及知识点:辛亥革命3.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正确答案:(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电大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电大社会学概论答案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1.群体层面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2.一般说来,正式群体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非正式群体则能增强(社会活力)。
3.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产权),计划和市场是经济制度的(调节方式)。
4.孔德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社会秩序)问题,涂尔干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社会团结)问题,二者在精神上有一脉相传的关系。
5.文化具有如下特征:(人为创造性)、(后天习得性)、同享性、象征性、传递性和变迁性。
6.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关于社会问题,社会解组论认为,造成社会解组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快速变迁)、人口的迁移、都市化的加速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8.集合行为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无组织性)。
9.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核心是划分社会层次结构所必须依据的三个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
10.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加),二是(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2分)1.社会资本---是一种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形式。
2.集合行为---是指许多人面对某一共同的影响、刺激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行为3.全球化---是指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通讯高科技化、文化同质化所带来的全球相互依赖性和整体意识的日益增强三、判断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每小题8分,共24分)1.一般来说,非正式群体,群体成员之间缺乏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
错误。
社会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社会群体的特征之一是群体成员之间有着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
非正式群体属于社会群体,群体成员之间同样有着持续的相互交往活动2.继续社会化往往着眼于人的改造,具有强制性。
思修简答论述第五章

分章版本如意老师思修简答题+论述题总结(历年真题)第五章简答题1,简述社会公德的含义及其主要内容。
答: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1)文明礼貌(2)助人为乐(3)爱护公物(4)保护环境(5)遵纪守法2,为什么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答:(1)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2)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3)有序的公共生活为人们创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舒适的生活环境,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4)有序的公共生活体现出人们的文明程度和秩序意识的提高,是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3,简述职业道德的含义和主要内容答:职业道德的含义: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1、爱岗敬业。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
4,简述形成良好个人品德的意义。
(1)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
(2)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夯实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
(3)良好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个体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5,为什么公民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答:(1)遵守社会公德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
(2)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
(3)社会公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程度的“窗口”。
论述题(注:论述题背好关键词,切记结合实际进行扩充)1,什么是家庭美德?联系实际论述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意义。
答:一、家庭美德是调节人们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关系和行为的道德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意义有几个方面:1、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对个体人生的重要意义:(1)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建立美满温馨的幸福家庭,创造和睦的邻里生活是人生幸福的重要内容。
管理学模拟试题五[1]
![管理学模拟试题五[1]](https://img.taocdn.com/s3/m/f46f2ee576a20029bc642d20.png)
一、单项选择题(将所选答案填写在本题后的表格中。
每小题1分,共30分)1.下列关于管理的论述(A)是不正确的。
A.管理的载体是管理者,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B.管理的本质是分配、协调活动或过程C.管理的职能主要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D.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2.管理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而表现出的属性是( C )。
A.政治属性B.社会属性C.自然属性D.文化属性3.行为科学学派最早的研究活动开始于( B )。
A.铁锹试验B.霍桑试验C.搬运生铁试验D.金属切削试验4. 有时,一位工作表现很出色的基层主管在被提升为中层主管、尤其是高层主管后,尽管工作比以往更卖力,绩效却一直甚差。
其中的原因很可能就在于这位管理人员并没有培养起从事高层管理工作所必须的( A )。
A.概念技能B.技术技能C.人际技能D.领导技能5.在管理过程中采用数学和统计模型,利用数量方法,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优化决策的管理学派是( D )。
A.科学管理学派B.行为科学学派C.经验管理学派D.管理科学学派6.要确保“事有人做,人有事做,事得其人,人得其事”,需做好管理中的(B )。
A.计划工作B.组织工作C.领导工作D.控制工作7.提出管理的14条原则的人是( C )。
A.甘特B.泰勒C.法约尔D.韦伯8.马克斯·韦伯认为宜于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的权力是( D )。
A.继承的权力B.超凡的权力 C.传统的权力 D.理性—合法权力9. 小华是一民营企业的职员,他工作中经常接到来自上边的两个有时甚至相互冲突的命令。
以下哪种说法指出了该公司导致这一现象的最本质原因?( D )A.在组织设计上采取了职能型结构B.在组织运作中出现了越级指挥问题C.组织层次设计过多D.组织运行中有意或无意地违背了统一指挥原则10. 接受( B )的管理者认为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东师生化真题

1998一、说明下列酶的作用(25分)1、线粒体氨甲酰磷酸合成酶2、烯脂酰ACP还原酶3、△3-顺-△2-反-烯脂酰COA异构酶4、肉毒碱脂酰COA转移酶5、异柠檬酸裂解酶6、分支酶7、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8、 DNA旋转酶9、焦磷酸酶10、细胞色素氧化酶二、列举甲硫氨酸在代谢中的作用。
甲硫氨酸的生物合成与哪种维生素有关?写出S-酰苷甲硫氨酸的结构。
(9分)三、胰凝乳蛋白酶原是由24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蛋白,该蛋白的基因长度是多少NM?合成该酶蛋白需消耗多少高能磷酸键? 6分四、某分子量为24.000,PI为5.5的酶被一种分子量类似但PI为7.0的蛋白质和另为一种分子量为1000.000,PI为5.4的蛋白质污染,提出该纯化酶的方案。
若纯化后,测总蛋白含量为18mg,从中取出相当于0.1mg蛋白的酶量,10分钟内,可催化50μmol底物反应,该酶的比活力是多少?已知该酶对底物A的Km=5×10-6,对底物B的Km=5×10-3,,该酶与哪些底物的亲和力大?当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时,Km及V max将如何变化?(10分)1999一、名词解释1. 反转录酶2. εdman降解3. 右手3,5,3-螺旋4. 人体必需氨基酸5. 酮体二写出下列物质结构式(20分)1.纤维二糖2.ADPE3.磷脂酰胆碱(卵磷脂)4.C16:1△9,trans三、填空1..参与脂肪酸氧化分解的维生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竞争抑制剂是酶Vmax____________、而使Km____________。
3.软脂酸合成时酰基的载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ADPH + H+来自____________途径,其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物体内参与甲基化反应,甲基的直接供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论述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怎样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在实践中解决的?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什么理论意义?3.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4.怎样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5.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6.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分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7.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错误及其指导意义。
8.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9.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2、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出发,阐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怎样不断增加主体的认识能力。
3、从真理的辩证法原理出发,说明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试述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论的一致性,以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运用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原理,并结合当前实际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这一原理对于我国实施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4.试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正确性。
5.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国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6.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7.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8.根据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实,说明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作用的一致性。
9.联系现实思想状况,分析下列两个命题:“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是目的同时又是手段”。
10.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11.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2.怎样理解人的社会性?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的观点。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试述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2.为什么说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3.试述价值规律的作用,并用以阐明我国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
4.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什么说这一矛盾是基本矛盾?5.马克思说:“商品中包含的劳动和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的证明了的。
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论述?6.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深化对劳动创造价值的研究和认识?它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有哪些启示?7.试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8.资本主义所有制,其主要特征以及本质是什么?9.为什么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通过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10.试述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1.如何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12.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动的意义。
13.试述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14.试述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和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15.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否还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16.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对理解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利润的平均化有什么意义?17.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是什么关系?18.试述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9.试述部门之间竞争必然形成平均利润。
20.试述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21.试述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以及工资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22.如何正确理解现代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者实际工资变化的趋势?23.试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24.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2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应该用怎样的方法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
2.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双重作用。
3.如何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变化。
4.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5.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论述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2.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有哪些?2.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3.怎样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4.怎样才能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正确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植于人们的实践之中,是对实践中主观和客观辩证关系的抽象概括。
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人的意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从意识产生以后,人们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我们头脑中意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就必然要思考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就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与世界本原问题相关的问题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否可靠?”“人们的思想是否可以认识外部世界?”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
因此,哲学基本问题是贯穿于实践和认识全过程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矛盾是在实践中得到解决的。
思维是人脑中的主观精神,存在是外部客观实在的物质世界,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人们的实践活动首先要面对的是外部世界即自然界,必须先承认外部世界的先在性、第一性,承认人们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是不依赖于意识的真实的存在,这就在生产实践中解决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的本原问题。
人的实践既包括诸如实践的计划、目的、方法等意识要素,又包括诸如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以及实践的结果等,实践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变换过程,是把思维当作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在实践中既扬弃了物质的客观性,又扬弃了精神的主观性,通过主体的物质性活动,使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在实践的结果中既体现了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又体现了意识对世界的正确反映,达到了物质与意识两方面的辩证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种本原。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未知事物和未解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
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区别只是未知与已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实践与意识为转移的,我们对未知世界只是不知其情状,其存在并不是未知的。
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必定为人们所认识。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和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们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这+共同的根本属性。
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有限中掌握无限,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
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但也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及其实践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及其实践产生的前提。
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
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
人类社会只要存在,就必然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人类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是由数千万年前的一种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由猿到人进化的决定性环节是劳动,其根本的标志是工具的生产和使用。
当古猿第一次使用自制的工具生产食品时,他便将自己同其他一切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宋,使自己成为人。
而劳动实践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第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物质活动,它是各种社会实践中最基本的实践。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四,人类社会既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社会生活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
因此,一切观念、思想、法律、宗教等,归根结底是由物质原因所引起的,也应从社会的物质关系中得到解释和说明。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就是这种物质活动所体现的物质性,即它们本身固有的“物质变换”和“物质关系”,并最终体现在作为物质力量的生产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