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机械原理绪论
第1章机械原理-绪论

2.零件 -独立的制造单元(制造的单元体) 零件 构件 -独立的运动单元(运动的单元体) 内燃机 曲柄滑块机构
一个构件是由一个零件如内燃机中活塞 或多个零件刚性组成。彼此之间无相对运动。 如内燃机中连杆
湘潭大学
套筒
螺栓
垫圈 螺母
连杆体 轴瓦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同学们在今后的工 作岗位上将会接触各种各样的通用或专用机 械,因此必须掌握机械方面的基础知识。
设计出满足功能与制造要求的机构和机械零件 任务 研究的内容:
(1)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2)常用机构及传动设计 (3)通用零件设计 (4)有关机械总体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5)机械现代设计方法与手段的概念和特点
内燃机
2.工件自动载送装置 含带传动、蜗杆传动、 凸轮机构、连杆机构等。
滑杆左移时,夹持器将 工件夹住。
滑杆带着工件右移时,夹 持器动爪受挡块的压迫将 工件松开,工件落入载送 器被传送到下一道工序。
动画
强调代替人类完成有用工作
机器的共有特征:
①人造的实物组合体;
工件 定爪 动爪 装配夹具 工件载送器
天然工具 ——→简单机器 ——→工业革命 ——→现代机器
人类在征服自然中
改革开放后:我国机械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任何机械都经历了:简单→复杂的发展过程。 以起重机为例,它经历了: 斜面 →杠杆 →起重轱辘 →滑轮组→手动(电动)葫芦 →现代起重机 (包括:龙门吊、鹤式吊、汽车吊、卷扬机、叉车、电梯-电脑控制)。
典型机器的分析: 1.内燃机 活塞的往复运动通过连杆变位曲轴的连续 转动,该组合体称为:曲柄滑块机构 凸轮和顶杆用来启闭进气阀和排气阀; 称为:凸轮机构 两个齿轮用来保证进、排气阀与活塞之 间形成协调动作, 称为:齿轮机构 各部分协调动作的结果,就将燃料中化 学能转化为曲轴旋转的机械能。
机械原理第一章绪论PPT课件

-
13
-
14
-
15
机械是机构与机器的总称。
机构和机器的区别:
•机构只是一个构件系统,而机 器除构件系统外,还包含电气、 液压等其它系统
• 机构只用来传递运动和力,而 机器除传递运动和力外,还具 有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和信 息的功能
2)具有用瞬心法对高、低副机构进行速度分析,和用图 解法或解析法对Ⅱ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的基本技能。
3)具有按已知的几何条件和运动条件对几种主要的平面 机构进行运动设计的某些基本知识和能力。
4)初步具有确定简单机械运动方案的能力。
-
21
第一章 绪 论
5)具有按已知动力学条件分析和设计机械的某些基本 知识。
-
1
第一章 绪 论 (Introduction) §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机械原理又称为机器理论与机构学。 机械原理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机械(machinery) 。 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构和机器的运动及动力特性,以及
机
是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者是搬运物品。
工作机器 例如:起重机、织布机、缝纫机、汽
器
车、飞机和金属切削加工机床等。
是用来获得和变换信息。例如:机械 信息机器 式积分仪、计帐机、机器人和绘图仪。
机器与其它装置的主要区别是:机器一定要作机械运动, 并通过运动来实现能量、物料和信息的变换
-
7
第一章 绪 论
现代机器通常由控制系统、信息测量和处理系统、动 力部分、传动部分及执行机构系统等组成。 机器的三个共同特点: 1、都是人为的实物组合; 2、各部分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用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和信息。
机械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机器、机构、机械、零件、构件、机架、原动件和从动件;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和机构的组成原理是本章学习的重点;1.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为保证机构运动简图与实际机械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和运动特性,对绘制好的简图需进一步检查与核对运动副的性质和数目来检查;2.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判断所设计的运动链能否成为机构,是本章的重点;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是:原动件数目等于运动链的自由度数目;机构自由度的计算错误会导致对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的错误判断,从而影响机械设计工作的正常进行;机构自由度计算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准确识别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并做出正确处理;1 复合铰链复合铰链是指两个以上的构件在同一处以转动副相联接时组成的运动副;正确处理方法: k个在同一处形成复合铰链的构件,其转动副的数目应为k-1个;2 局部自由度局部自由度是机构中某些构件所具有的并不影响其他构件的运动的自由度;局部自由度常发生在为减小高副磨损而增加的滚子处;正确处理方法:从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中将局部自由度减去,也可以将滚子及与滚子相连的构件固结为一体,预先将滚子除去不计,然后再利用公式计算自由度;3 虚约束虚约束是机构中所存在的不产生实际约束效果的重复约束;正确处理方法:计算自由度时,首先将引入虚约束的构件及其运动副除去不计,然后用自由度公式进行计算;虚约束都是在一定的几何条件下出现的,这些几何条件有些是暗含的,有些则是明确给定的;对于暗含的几何条件,需通过直观判断来识别虚约束;对于明确给定的几何条件,则需通过严格的几何证明才能识别;3. 机构的组成原理与结构分析机构的组成过程和机构的结构分析过程正好相反,前者是研究如何将若干个自由度为零的基本杆组依次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以组成新的机构,它为设计者进行机构创新设计提供了一条途径;后者是研究如何将现有机构依次拆成基本杆组、原动件及机架,以便对机构进行结构分类;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1.基本概念:速度瞬心、绝对速度瞬心和相对速度瞬心数目、位置的确定,以及“三心定理”;2.瞬心法在简单机构运动分析上的应用;3.同一构件上两点的速度之间及加速度之间矢量方程式、组成移动副两平面运动构件在瞬时重合点上速度之间和加速度的矢量方程式,在什么条件下,可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解4.“速度影像”和“加速度影像”的应用条件;5.构件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以及构件上某点法向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6.哥氏加速度出现的条件、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确定;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1.基本概念:“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及“动态静力分析” 、“平衡力”或“平衡力矩”、“摩擦角”、“摩擦锥”、“当量摩擦系数”和“当量摩擦角”引入的意义、“摩擦圆”;2.各种构件的惯性力的确定:①作平面移动的构件;②绕通过质心轴转动的构件;③绕不通过质心的轴转动的构件;④作平面复合运动的构件;3.机构的动态静力分析的方法和步骤;4.总反力方向的确定:根据两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正确地确定总反力的作用方向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移动副斜面摩擦、槽面摩擦:总反力Rxy 总是与相对速度vyx之间呈90°+φ的钝角;斜面摩擦问题的分析方法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槽面摩擦问题可通过引入当量摩擦系数及当量摩擦角的概念,将其简化为平面摩擦问题;运动副元素的几何形状不同,引入的当量摩擦系数也不同,由此使得运动副元素之间的摩擦力不同;转动副:总反力Rxy 总是与摩擦圆相切;它对铰链中心所形成的摩擦力矩Mfxy=Rxy·ρ;方向与相对角速度ωyx 的方向相反;Rxy的确切方向需从该构件的力平衡条件中得到;第五章机械的效率和自锁1.基本概念:“自锁”;2.“机构效率”和“损失系数”以及具体机构效率的计算方法;3.“自锁”与“不动”这两个概念有何区别“不动”的机构是否一定“自锁”机构发生自锁是否一定“不动”为什么4. 自锁现象及自锁条件的判定无论驱动力多大,机械都无法运动的现象称为机械的自锁;其原因是由于机械中存在摩擦力,且驱动力作用在某一范围内;一个自锁机构,只是对于满足自锁条件的驱动力在一定运动方向上的自锁;而对于其他外力,或在其他运动方向上则不一定自锁;因此,在谈到自锁时,一定要说明是对哪个力,在哪个方向上自锁;自锁条件可用以下3种方法求得:1对移动副,驱动力位于摩擦角之内;对转动副,驱动力位于摩擦圆之内;2 令工作阻力小于零来求解;采用图解解析法或解析法求出工作阻力与主动力的数学表达式,然后再令工作阻力小于零,即可求出机构的自锁条件;3 利用机械效率计算式求解,即令η<0;第六章机械的平衡本章的重点是刚性转子的平衡设计;1. 刚性转子的平衡设计根据直径D与轴向宽度b之比的不同,刚性转子可分为两类:1 当b / D≤时,可以将转子上各个偏心质量近似地看作分布在同一回转平面内,其惯性力的平衡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2 当b /D >时,转子的轴向宽度较大,首先应在转子上选定两个可添加平衡质量的、且与离心惯性力平行的平面作为平衡平面,然后运用平行力系分解的原理将各偏心质量所产生的离心惯性力分解到这两个平衡平面上;这样就把一个空间力系的平衡问题转化为两平衡平面内的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问题;2. 刚性转子的平衡试验当b / D≤时,可在平衡架上进行静平衡试验;当b /D >时,则需要在动平衡机上进行动平衡试验;第七章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本章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确定机械真实的运动规律;二是研究机械运转速度的波动调节;1. 机械的运转过程机械在外力作用下的运转过程分为启动、稳定运转和停车等3个阶段;注意理解3个阶段中功、能量和机械运转速度的变化特点;2. 机械的等效动力学模型1 对于单自由度的机械系统,研究机械的运转情况时,可以就某一选定的构件即等效构件来分析,将机械中所有构件的质量、转动惯量都等效地转化到这一构件上,把各构件上所作用的力、力矩也都等效地转化到等效构件上,然后列出等效构件的运动方程式来研究其运动规律;这就是建立所谓的等效动力学模型的过程;2 建立机械系统等效动力学模型时应遵循的原则是:使机械系统在等效前后的动力学效应不变,即① 动能等效:等效构件所具有的动能,等于整个机械系统的总动能;② 外力所做的功等效:作用在等效构件上的外力所做的功,等于作用在整个机械系统中的所有外力所做功的总和;3. 机械速度波动的调节方法1 周期性速度波动的机械系统,可以利用飞轮储存能量和释放能量的特性来调节机械速度波动的大小;飞轮的作用就是调节周期性速度的波动范围和调节机械系统能量;2 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机械系统,不能用飞轮进行调节;当系统不具有自调性时,则需要利用调速器来对非周期性速度波动进行调节;4. 飞轮设计1 飞轮设计的基本问题,是根据等效力矩、等效转动惯量、平均角速度,以及机械运转速度不均匀系数的许用值来计算飞轮的转动惯量;无论等效力矩是哪一种运动参数的函数关系,最大盈亏功必然出现在ωmax 和ωmin所在两位置之间;2 飞轮设计中应注意以下2个问题:① 为减小飞轮转动惯量即减小飞轮的质量和尺寸,应尽可能将飞轮安装在系统的高速轴上;② 安装飞轮只能减小周期性速度波动,但不能消除速度波动;第八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1. 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方法铰链四杆机构可以通过4种方式演化出其他形式的四杆机构:①取不同构件为机架;②改变构件的形状和尺寸;③运动副元素的逆换;④运动副的扩大;2. 平面连杆机构的工作特性1 急回特性有时某一机构本身并无急回特性,但当它与另一机构组合后,此组合后的机构并不一定亦无急回特性;机构有无急回特性,应从急回特性的定义入手进行分析;2 压力角和传动角压力角是衡量机构传力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对于传动机构,应使其α角尽可能小γ尽可能大;连杆机构的压力角或传动角在机构运动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在从动件的一个运动循环中,α角存在一个最大值αmax ;在设计连杆机构时,应注意使αmax≤α;3 死点位置此处应注意:“死点”、“自锁”与机构的自由度F≤0的区别;自由度小于或等于零,表明该运动链不是机构而是一个各构件间根本无相对运动的桁架;死点是在不计摩擦的情况下机构所处的特殊位置,利用惯性或其他办法,机构可以通过死点位置,正常运动;自锁是指机构在考虑摩擦的情况下,当驱动力的作用方向满足一定的几何条件时,虽然机构自由度大于零,但机构却无法运动的现象;死点、自锁是从力的角度分析机构的运动情况,而自由度是从机构组成的角度分析机构的运动情况;3. 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曲柄摇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导杆机构平面连杆机构运动设计常分为三大类设计命题:刚体导引机构的设计、函数生成机构的设计和轨迹生成机构的设计;在设计一个四杆机构使其两连架杆实现预定的对应角位置时,可以用“刚化反转法”求解此四杆机构;这个问题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第九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本章的重点是凸轮机构的运动设计;1. 凸轮机构的类型及其特点2. 从动件运动规律的选择或设计运动规律:a:名词术语:推回程运动角、远近休止角、推程、基圆等;b:常用的运动规律:方程式的推导仅要求等速、运动线图及其变化规律、运动特点刚柔性冲击及其发生的位置、时刻和应用的场合;c:运动规律的选择依据:满足工作对从动件特殊的运动要求;满足运动规律拼接的边界条件,即各段运动规律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值在连接点处应分别相等;使最大速度和最大加速度的值尽可能小;3. 凸轮廓线的设计凸轮廓线设计的反转法原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无论是用图解法还是解析法设计凸轮廓线,所依据的基本原理都是反转法原理;4. 凸轮基本尺寸的确定a:压力角:定义、不同位置时机构压力角的确定以及对压力角所提出限制的原因αmax 不超过许用压力角αb:基圆半径:确定原则:αmax ≤α或者ρmin≥ρ=3~5 mmc:滚子半径:取决于凸轮轮廓曲线的形状,对于内凹的曲线形状,保证最大压力角αmax 不超过许用压力角α;对于外凸的曲线形状,保证凸轮实际廓线的最小曲率半径ρa min = ρmin-rr≥ 3~5 mm,以避免运动失真和应力集中;运动失真:增大基圆半径、减小滚子半径以及改变机构的运动规律;d平底尺寸:图解法:l=2lmax+5~7mm解析法:l=2|ds/dδ|max+5~7mm5. 凸轮机构的分析在设计移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时,若发现其压力角超过了许用值,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增大凸轮的基圆半径r;2 选择合适的从动件偏置方向;在设计凸轮机构时,若发现采用对心移动从动件凸轮机构推程压力角过大,而设计空间又不允许通过增大基圆半径的办法来减小压力角时,可以通过选取从动件适当的偏置方向,以获得较小的推程压力角;即在移动滚子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的设计中,选择偏置从动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小推程压力角;当出现运动失真现象时,可采取以下措施:1 修改从动件的运动规律;2 当采用滚子从动件时,滚子半径必须小于凸轮理论廓线外凸部分的最小曲率半径ρmin ,通常取rr≤ρmin;若由于结构、强度等因素限制,rr不能取得太小,而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又不允许修改时,则可通过加大凸轮的基圆半径rb,从而使凸轮廓线上各点的曲率半径均随之增大的办法来避免运动失真;对于移动平底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来说,偏距e并不影响凸轮廓线的形状,选择适当的偏距,主要是为了减轻从动件在推程中过大的弯曲应力;第十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机构的传动设计是本章的重点;1. 易混淆的概念本章的特点是名词、概念多,符号、公式多,理论系统性强,几何关系复杂;学习时要注意清晰掌握主要脉络,对基本概念和几何关系应有透彻理解;以下是一些易混淆的概念;1 法向齿距与基圆齿距2 分度圆与节圆3 压力角与啮合角4 标准齿轮与零变位齿轮5 变位齿轮与传动类型6 齿面接触线与啮合线7 理论啮合线与实际啮合线8 齿轮齿条啮合传动与标准齿条型刀具范成加工齿轮2. 什么是节点、节线、节圆以及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定传动比的齿廓曲线的基本要求3. 渐开线齿廓:形成、特性以及其在传动过程中的优点;4. 标准齿轮:概念、名称符号、基本参数以及几何尺寸;5.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安装条件和连续啮合传动条件;6. 标准齿轮的标准安装中心距,标准安装有什么特点;非标准安装中心距,非标准安装有什么特点;7. 齿轮的变位修正:渐开线齿轮的切制方法仿形法和范成法及其原理;加工标准齿轮的条件、轮齿齿廓的根切定义、条件以及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Zmin 变位修正法:为了切制齿数少于17且不发生根切的齿轮、在无齿侧间隙的条件下拼凑中心矩以及改善传动性能强度性能和啮合性能所采用的改变刀具与轮坯相对位置的加工方法;变位齿轮:正变位、负变位齿轮的概念以及与标准齿轮的尺寸差别;8. 斜齿轮:渐开线螺旋曲面齿廓的形成、基本参数端面与法面参数的关系以及几何尺寸的计算;9. 斜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中心矩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10. 斜齿轮的当量齿轮和当量齿数:概念、意义和作用;11. 直齿圆锥齿轮:基本参数和尺寸特点;圆锥齿轮传动的背锥、当量齿轮、当量齿数;第十一章齿轮系及其设计本章的重点是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和轮系的设计;1 定轴轮系虽然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最为简单,但它却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定轴轮系传动比的大小,等于组成轮系的各对啮合齿轮中从动轮齿数的连乘积与主动轮齿数的连乘积之比,关于定轴轮系中主、从动轮转向关系的确定有3种情况;1 轮系中各轮几何轴线均互相平行:在这种情况下,可用-1m来确定轮系传动比的正负号,m为轮系中外啮合的对数;2 轮系中齿轮的几何轴线不都平行,但首末两轮的轴线互相平行:仍可用正、负号来表示两轮之间的转向关系:二者转向相同时,在传动比计算结果中标以正号;二者转向相反时,在传动比计算结果中标以负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正负号是用在图上画箭头的方法来确定的,而与-1m无关;3 轮系中首末两轮几何轴线不平行:首末两轮的转向关系不能用正、负号来表示,而只能用在图上画箭头的方法来表示;2 周转轮系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使系杆周转轮系传动比计算的基本思路:假想给整个轮系加上一个公共的角速度-ωH固定不动,将周转轮系转化成一个假想的定轴轮系再进行传动比或者运动参量的求解;3 混合轮系混合轮系传动比计算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混合轮系传动比计算的基本思路:首先,将各个基本轮系正确地划分开来,分别列出计算各基本轮系传动比的关系式,然后找出各基本轮系之间的联系,最后将各个基本轮系传动比关系式联立求解;第十二章其它常用机构及其设计本章的重点是掌握各种常用间歇运动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螺旋机构和万向铰链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运动特点和功能,并了解其适用的场合,以便在进行机械系统方案设计时,能够根据工作要求正确地选择执行机构的型式;。
机械原理简答题总结

虚约束是指对机构运动起不到实际约束作用的约束。虚约束可以改 善构件的受力情况,提高机构的刚度和强度,有于保证机械顺利通过某 些特殊位置。(尽量减少虚约束)
7.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就是机构的原动件数目等于机构自由度的 数目。当机构不满足这一条件时,如果原动件数目小于机构的自由度, 则机构的运动不确定;若原动件数目大于机构的自由度, 则导致机构的最 薄弱环节破坏。
4.如何减少直动推杆盘状凸轮机构的推程压力角?
当直动推杆凸轮机构的推程压力角超过许用值时,可通过增大基圆
半径减小压力角。
5.什么是凸轮的理轮廓线和实际廓线?滚子推杆的理论廓线和实际廓线有 什么关系?
将滚子中心当作从动件的尖端设计出的凸轮廓线称为理论廓线,以 理论廓线上各点为圆心作一系列滚子圆,该圆的包络线为凸轮的实际廓 线。
第五章机械的效率和自锁
1.串联、并联及混联机组的效率如何计算?从中得出了什么重要结论?
串联系统的总效率等于各机器的效率的连乘积,结论:①串联机器 数目越多,机械效率越低。 ②串联机组某一机器效率低,会使整个机组 效率降低;并联机组的效率为各机器输入效率之和与输出效率之和的比 值,①机组效率围:也礼级'"'并wu②要提高并联机组的效率,应着重 提高传递功率大的传动路线效率。;混联机组的效率分部计算。
2.机械自锁
机械自锁的定义:由于摩擦的存在,作用在机械上的驱动力无论如 何增大,也无法使其运动的现象称为机械的自锁。
①作用于机构上的生产阻力G在驱动力无限增大的条件下恒小于0;
②单个运动副的自锁条件:运动副,驱动力作用在摩擦角之;转动副,
机械原理课件:第1章绪论

力学
研究机械受力和运动的关系。
动力学
研究机械力的产生和传递。
机械的自由度及数目。
2 类型
包括平动副、回转副和滚动副等。
机械的机构及其分类
齿轮机构
通过齿轮传递和变换运动。
凸轮机构
通过凸轮来控制运动。
连杆机构
通过连杆来传递运动。
机械传动方式的分类及特点
齿轮传动 带传动 链传动
效率高,传动精度高。 结构简单,吸振能力强。 传动稳定,承载能力大。
机械的运动规律
机械运动遵循牛顿运动定律,同时机械能守恒和机械功的计算也是机械运动规律的重要内容。
机械简化分析方法
1
静态平衡法
分析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下的平衡条件。
2
动态平衡法
分析物体在运动状态下受力和力矩的平衡条件。
机械原理课件:第1章绪 论
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的基本概念、运动规律和设计原则的科学。本章介绍了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基本量和关系,以及机械的自由度、机构和传动方式 的分类。
什么是机械原理?
机械原理是一门研究机械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原理的学科,对于机械设计和 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的基本概念
运动学
3
虚功原理
利用物理量的变化来求解未知数量。
机械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机械设计的目标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出满足功能和性能要求的机械产品。
机械原理绪论

飞机
工件自动载送装置
档块
含带传动、蜗杆传 动、凸轮机构、连 杆机构等。
工件 定爪 动爪 装配夹具 工件载送器 蜗杆传动
滑杆 连杆机构
滑杆左移时,夹 持器将工件夹住。
滑杆带着工件右移时, 夹持器动爪受挡块的 压迫将工件松开,工 件落入载送器被传送 到下一道工序
带传动
凸轮机构 电动机
动画演示
二、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现代机械
20世纪中后期,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代表,在机器 人,航空航天,海洋舰船等领域开发出了众多高新机械 产品,如火箭、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航空母舰、 深海探测器等。
国际太空站
航天飞机正在利用机械臂 施放哈勃空间望远镜
21世纪,机械学科在迅猛发展, 新概念、新理论、 新方法、新工艺不断涌现。智能机械、微型机构、仿生 机械的蓬勃发展,将促进材料、信息、计算机技术、自 动化等领域的交叉与融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机械基础 学科知识。
执行部分
现代机器一般由如下四个部分组成:
原动部分
传动部分 控制部分
执行部分
机械应用实例
内燃机
活塞的往复运动通过连杆变位曲轴的连续 转动, 该组合体称为:曲柄滑块机构 凸轮和顶杆用来启闭进气阀和排气阀; 称为:凸轮机构
两个齿轮用来保证进、排气阀与活塞之 称为:齿轮机构 间形成协调动作, 各部分协调动作的结果,就将燃料中化 学能转化为曲轴旋转的机械能。 内燃机
一.古代机械
五千年前已开始使用简单的纺织机械;晋朝连机椎 和水碾中应用了凸轮原理;西汉时应用轮系传动原理制 成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东汉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 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目前许多机械中仍在采用的青铜 轴瓦和金属人字圆柱齿轮,在我汉年代的文物中都可以 找到它们的原始形态。
机械原理第一章

第一章 绪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4年2月
§1-1 机械原理课程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研究对象:
机 器
机
械 机 构
机械是机器与机构的总称。
什么是机器呢? 什么是机构呢?
普通车床
数控车床
主轴
数控铣床, 这是一种 机器,主 要用来加 工平面和 曲面。
安装 铣刀工作台Biblioteka 锯床并联机床原型机
数控剪板机
控制系统用于实现机器执行机构之间的工作协调,
或者各机器之间的工作协调。
控制模式
原动机 传动机构 控制系统 原动机 传动机构 控制系统 原动机 传动机构 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
§1-3 设计与创新
一、设计
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设计是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实践经验综合应用的过程
超声波 发生器
50mm
直流伺服电机(100W) 重量<0.7 kg 额定输出扭矩 45 Nm 最大输出扭矩 80 Nm 电动机转速 4200 rpm 输出转速 13 rpm
执行机构用于实现机器的功能,如机床的刀架、机器人的手爪等。
该机器人的手爪协调运动夹持球体实现任 意运动,这是一种智能型机器人。
全方位准椭球齿轮柔性关节
连杆机构
凸轮机构
齿轮机构
一部机器可能包含多种类型的机构,也可能只包含一种机构。
什么是机构呢?
机构可以定义为:是一个具有确定的机械运动的构件
系统,或称它是用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可动装置。
“机械原理”是一门从力学原理的角度研究机械的组成 、分析与设计基本理论的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
在《机械原理》课程中要研究以下内容: 1、机构的分析 (1)机构的结构分析 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即机构组成的一般规律。 研究机构运动的可能性与确定性的条件。 (2)机构的运动分析 研究在给定原动件运动的条件下,机构各点的轨迹、 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运动特性。
机械原理第1章绪论

3
平衡转动定理
给定物体受力矩和转动惯量,可以计算物体的角加速度。
机械原理第1章绪论
机械原理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规律的科学。通过历史发展和应用,了 解机械原理在设计物品中的重要性。
机械原理的分类
静力学
研究物体在静力平衡下的力学性质。
运动学
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不考虑力的作用。
动力学
研究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力学性质。
牛顿三大定律
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或静止状态。
速度
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运动快 慢。
加速度
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运动变 化。
转矩和转动惯量
转矩的概念
力在垂直于力臂的方向上的 作用。
力臂的念
力作用的垂直距离。
转动惯量的概念
描述物体对转动运动的惯性 大小。
平衡转动定理
1
力矩
物体在转动过程中受到的力矩。
2
平衡条件
当物体受到的力矩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 第二定律:运动方程
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为F = ma。
3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
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对彼此施加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刚体的运动类型
直线运动
刚体的质心运动沿直线。
转动运动
刚体绕固定轴进行旋转。
平动运动
刚体既有质心的平移运动, 又有绕质心的转动运动。
平面运动学
位置
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1). 内燃机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3 4 2
组成: 汽缸体1、 活塞2、 排气阀4、 连杆5、 凸轮7、
进气阀3、 曲轴6、
8 7
1 5 6
顶杆8、 齿轮9、10
工作原理: 1.活塞下行,进气阀开启,混合气体 9 10 吸入汽缸; 2.活塞上行,气阀关闭,混合气体被压缩, 在顶部点火燃烧; 3. 高压燃烧气体推动活塞下行; 4.活塞上行,排气阀开启,废气体被排出汽缸。
绪论
1、是一门具有工程特色的、极为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2、是运用机械、创新机械的根本
3、联系工程实际紧密、讨论共性问题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 ………… ………… 承上启下 数控技术 理论力学 特种加工 大学物理 精密加工 高等数学 比基础课更接 近工程实际 比专业课有更宽的研 究面和更广的适应性
1 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及作 用 (1)地位
机械未来发展的几个方向:
(1)微机械 ; (2)智能机械; (3)仿生机械; (4)人性化。 实例:
微小机器人内窥镜系统
§1-3
实例:
机械原理发展简介
机械未来发展的几个方向:
智能机器人
§1-3
实例:
机械原理发展简介
机械未来发展的几个方向:
让人难受的椅子
享受上网
本章结束 谢 谢
(2). 工件自动装卸装置
工件自动装卸装置运动视频
§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3). 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
操 作 机
a. 六自由度工业机器 人手腕仿真动画演示 b. 六自由度工业机器 人手腕仿真动画演示
示 教 板
由机器与机构的共有特征可知:
机器与机构在结构和运动方面并
无区别(仅作用不同) ,故统 称为机械。
录
1
绪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 目的 与 要求
本学科的发展现状
掌握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理解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1-1
1.研究对象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机械,“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机械 是机构和机器的总称。 机构是指一种用来传递与变换运动 和力的可动装置。
波轮(工作)
潘存云教授研制
电动机(原动) 带(传动)
减速器(传动)
§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机械、机器、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
机械
机
构件
机器
器
零 件 零件
机
构
机构
机械
机器是由机构组成的--有时一部 构件是由零件组成的 机构是由构件组成的 有时候,一个零件就是一个构件 简单的机器可由一个机构组成
机器 机构 构件 零件
绪论
机械原理课程是研究机械基础理论的一门科学,是机械类各 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在创新设计机械所需的知识结构 中也占有核心地位。
(2)任务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各种常用基本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 并具有按照机械的使用要求进行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 (3)作用 在培养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本课程不仅为学生 学习相关技术基础和专业课程起到承前起后的作用,而且为今后 从事机械设计和研究工作起到增强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 用。
§1-1
内燃机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连杆 各 种 零 件
构件 –运动的单元 零件—制造的单元
§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内燃机中的主要机构: 曲柄滑块机构 凸轮机构 齿轮机构
潘存云教授研制
设计:潘存云
各部分协调动作的结果: 化学能
机械能
§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工作机
工作机的组成: 原动部分-是工作机动力的来源,最常见的是电动机 和内燃机。 工作部分-完成预定的动作,位于传动路线的终点。
传动部分-联接原动机和工作部分的中间部分。
控制部分-保证机器的启动、停止和正常协调动作。
原动机 传动 控制 执行
§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分析自动洗衣机的组成:
控制器(控制)
通用机构 专用机构 原动机
§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机器是指一种执行机械运动装置,可用来变换和传递能量、 物料和信息。 机器与机构的关系: 任意复杂的机器都是由若干组机构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 机器的种类:趋于无限; 机构种类:有限个。
典型机器的分析:
(1). 内燃机 (2). 工件自动装卸装置 (3). 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
在学习本课程时应注意:
掌握基本的概念、原理及机构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1-3
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本课程是着重研究一般机械的共性问题,即机构的结构分析 和综合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是紧密为工程服务的。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这些理论和方法: 1)在理论上建立和推演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2)如何在工程实际中应用; 3)随时留意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机械,以丰富自 己的感性认识,并用它们认识分析这些机械,以加深理解。
机械原理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主讲:李东文
1
绪论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机械原理教程》申永胜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机械原理》(第七版)郑文纬 、 吴克坚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机械原理作业集》葛文杰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使用教材
1
绪论
先修课程
1 机械原理课程特点
§1-2 本课程的研究内容
1.研究内容
(1)机构结构分析 基本知识 ▲研究机构运动的可能性; 能否运动 ▲机构运动的确定性;下一个位置和运动方向是否唯一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用简单图形表示复杂机构 ▲机构的组成原理和结构分类。 (2)机构的运动分析 ▲机构上某些特殊点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的求法 和机构的运动规律;
§1-3
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掌握本课程的特点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逐步建立工程观点 认真对待每个教学环节
§1-3
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掌握本课程的特点
本课程要用到理论力学等先修课程的知识。但并不是这些课 程的简单重复和堆砌,而是要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 中所遇到的问题。所以本课程的学习不同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也 不同于专业课,而具有一定的理论系统性及逻辑性和较强的工程 实践性的特点。
§1-2 本课程的研究内容
▲设计结果是机构运动简图,而非工程化的设计图。 方案设计 结构设计 本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属于机械设计课程的范畴
机械设计
§1-2 研究机械原理的目的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1、为后续专业课打好理论基础
2、为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3、为现有机械的合理使用和革新改造打基础 4、培养综合考虑问题的能力
控制系统
§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机器的共有特征:
①人造的实物组合体;
②各部分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③代替或减轻人类劳动完成有用功或实现能量 的转换 机器的分类: 原动机-实现能量转换(如内燃机、蒸汽机、电动机) 工作机-完成有用功(如机床等)
§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机构 机械
机器 原动机
§1-3
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认真对待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本课程全部教学工作的完成,需要自学、听课、习题课、 课后作业、以及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 要学好这门课,首先必须对每个教学环节予以充分重视。其 次,还要转变被动学习方式为自主学习方式。 大学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 源进行自主学习。
1
绪论
考核形式
作业10%
考勤10%
课堂提问10%
考试70% 特别说明:
1.考勤分可以为负分,一次考勤不在扣十分,直到平时成绩 (30分)扣完为止;
2.课堂提问回答积极,根据表现可以加5到10分。
1
绪论
1 绪 论
目
§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1-2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1-3 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1-4 机械原理学科的性质,研究内容又可分为两大类: ▲机构分析-对已有机构的研究。包括结构、运动 和力分析。 ▲机构综合-设计新的机构。包括型综合、尺度综 合、运动和动力综合。 称综合而非设计的理由: 在解决机构的设计问题时, ▲仅限于根据运动和动力要求,确定机构各部分与运 动相关的尺寸; ▲不涉及各个具体零件的强度计算,具体形状和结构、 材料选择等因素;
§1-3 原始人类的工具和 现代的工具
机械原理发展简介
§1-3
古今大炮PK
机械原理发展简介
§1-3 封建社会的机器
机械原理发展简介
§1-3 木牛流马
机械原理发展简介
§1-3 蒸汽机时代
机械原理发展简介
§1-3
机械原理发展简介
机电一体化时代的机器设备
§1-3
机械原理发展简介
§1-3
机械原理发展简介
齿轮齿 条机构
连 杆 机 构
§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棘 轮 机 构
槽 轮 机 构
§1-1
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机构的共有特征: ①人造的实物组合体;
②各部分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③用来传递力或实现运动的转换。 机构的分类:通用机构和专用机构。 通用机构---用途广泛,如齿轮机构、连杆机构等。 专用机构---只能用于特定场合,如钟表的擒纵机构。 机构 机械 机器
不考虑引起机构运动的力的作用,仅从几何的观点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