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D钳位电路分析及参数设计

合集下载

反激RCD钳位计算

反激RCD钳位计算

反激RCD钳位计算RCD(Residual Current Device)钳位计算指的是通过对电路中的电流进行测量和分析,计算出RCD的触发电流和分断电流的数值。

RCD是一种用于保护电路安全的设备,它可以通过检测电流回路中的漏电情况,当漏电超过设定的阈值时,立即切断电流,以防止电击和火灾等危险。

RCD钳位计算需要基于电流流动的原理,通过对电路的拓扑结构、线路参数和负载特性等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得出准确的RCD钳位数值。

以下是进行RCD钳位计算的一般步骤:1.确定电流回路:首先需要确定待测电路的电流回路,包括电源、开关、负载等组成部分。

这可以通过电路图或实际测量来确定。

2.检测线路参数:接下来需要检测电路中的线路参数,包括电压、电阻、电感和电容等。

可以利用万用表或专用测试仪器进行测量,确保得到准确的数值。

3.计算总回路电流:根据欧姆定律,使用电压和阻抗之间的关系来计算总回路电流。

总回路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线路总阻抗。

4.分析负载特性:如果电路中存在多种负载,需要对每个负载的特性进行详细分析。

负载的特性包括阻性、感性和容性等。

5.计算触发电流:触发电流是指RCD设备切断电流的最低电流值。

根据负载的特性和回路电流的数值,可以通过计算或查表的方法确定触发电流的数值。

6.计算分断电流:分断电流是指RCD设备能够切断的最高电流值。

根据负载的特性和回路电流的数值,可以通过计算或查表的方法确定分断电流的数值。

需要注意的是,RCD钳位计算需要综合考虑电路中的多个因素,包括电路安装条件、电压等级、电流类型和负载特性等,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RCD钳位计算还需要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比如国家电工规范、IEC标准等。

总之,RCD钳位计算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对电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计算。

通过合理的计算和判断,可以确保RCD设备在电路中发挥其保护功能,有效地防止漏电带来的安全风险。

详解rcd吸收电路原理、设计及作用

详解rcd吸收电路原理、设计及作用

详解rcd吸收电路原理、设计及作用
本文主要讲了rcd吸收电路的原理、设计及作用,具体的随小编来看看吧。

 一、rcd吸收电路原理
 若开关断开,蓄积在寄生电感中能量通过开关的寄生电容充电,开关电压上升。

其电压上升到吸收电容的电压时,吸收二极管导通,开关电压被吸收二极管所嵌位,约为1V左右。

寄生电感中蓄积的能量也对吸收电容充电。

开关接通期间,吸收电容通过电阻放电。

 二、rcd吸收电路参数
 三、rcd吸收电路设计
 1、测量主变压器的初级漏感电感量Lr
 这两种钳位电路均是为了吸收漏感的能量以降低主开关管的电压应力,既然是吸收漏感的能量,显然我们要知道变压器的漏感能量有多大。

然而,需要知道漏感能量有多大,需要知道漏感多大,因此第一步我们就要测量变压器的漏感Lr。

 2、计算漏感能量E
 E=1/2*Lr*Ipk2
 3、确定Vcmax或Vtvs
 一般我们至少要给MOS电压应力留有10%的裕量,保守情况留有20%的
裕量,尤其是没有软启动切功率相对较大的电源里,这里我们取20%的裕量。

所以就有Vcmax(Vtvs)=80%*Vdsmax-√2*Vinmax。

RCD钳位电路分析及参数设计

RCD钳位电路分析及参数设计

RCD钳位电路分析及参数设计RCD (Residual Current Device)钳位电路是一种用于保护人身安全的电气装置。

它可以检测电流泄露,并在泄露电流超过设定值时切断电流供应,以防止电击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对RCD钳位电路的分析及参数设计进行详细介绍。

RCD钳位电路由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差动变压器、电流互感线圈和电子比例装置。

差动变压器是其关键组件,主要用于检测电流泄露。

它由两个绕组组成,一个绕组由额定电流通过,称为主绕组;另一个绕组则检测差动电流,称为次级绕组。

在正常工作情况下,主绕组的电流与次级绕组的电流一致,若有电流泄露,两个绕组的电流将不再一致,从而触发电子比例装置切断电流。

参数设计是RCD钳位电路设计的重要部分,其主要目标是确定适当的额定电流和动作时间。

额定电流是指RCD钳位电路能够持续工作的最大电流。

一般来说,在家庭用电中,额定电流为30mA或100mA。

较低额定电流可以更有效地防止电击事故的发生,但也会增加虚警的可能性。

因此,在确定额定电流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动作时间是指RCD钳位电路切断电流的时间。

根据不同应用的要求,动作时间可以有所不同。

对于家庭用电来说,一般要求动作时间在0.1秒至0.3秒之间,以确保及时切断电流。

设计RCD钳位电路的参数还需要考虑安装环境的条件。

例如,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可能会增加电流泄露的风险,因此额定电流可能需要调整为较低的值。

此外,还需要考虑电流泄露的容忍程度。

对于一些特殊应用,如医疗设备,对电流泄露的容忍程度可能较低,需要更高的额定电流和更快的动作时间。

总之,RCD钳位电路是一种重要的电气安全设备,可以有效防止电击事故的发生。

在设计RCD钳位电路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额定电流和动作时间,并考虑安装环境的条件,以确保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RCD钳位电路参数计算

RCD钳位电路参数计算

一种有效的反激钳位电路设计方法0 引言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具有结构简单、输入输出电气隔离、电压升/降范围宽、易于多路输出、可靠性高、造价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小功率场合。

然而,由于漏感影响,反激变换器功率开关管关断时将引起电压尖峰,必须用钳位电路加以抑制。

由于RCD钳位电路比有源钳位电路更简洁且易实现,因而在小功率变换场合RCD钳位更有实用价值。

1 漏感抑制变压器的漏感是不可消除的,但可以通过合理的电路设计和绕制使之减小。

设计和绕制是否合理,对漏感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采用合理的方法,可将漏感控制在初级电感的2%左右。

设计时应综合变压器磁芯的选择和初级匝数的确定,尽量使初级绕组可紧密绕满磁芯骨架一层或多层。

绕制时绕线要尽量分布得紧凑、均匀,这样线圈和磁路空间上更接近垂直关系,耦合效果更好。

初级和次级绕线也要尽量靠得紧密。

2 RCD钳位电路参数设计2.1 变压器等效模型图1为实际变压器的等效电路,励磁电感同理想变压器并联,漏感同励磁电感串联。

励磁电感能量可通过理想变压器耦合到副边,而漏感因为不耦合,能量不能传递到副边,如果不采取措施,漏感将通过寄生电容释放能量,引起电路电压过冲和振荡,影响电路工作性能,还会引起EMI问题,严重时会烧毁器件,为抑制其影响,可在变压器初级并联无源RCD钳位电路,其拓扑如图2所示。

2.2 钳位电路工作原理引入RCD钳位电路,目的是消耗漏感能量,但不能消耗主励磁电感能量,否则会降低电路效率。

要做到这点必须对RC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下面分析其工作原理:当S1关断时,漏感Lk释能,D导通,C上电压瞬间充上去,然后D截止,C通过R放电。

就是反射电压实验表明,C越大,这儿就越平滑均是将反射电压吸收了部分实验表明R或C值越小就会这样,R太小,放电就快,C太小很快充满,小到一定程度就会这样回到零。

1)若C值较大,C上电压缓慢上升,副边反激过冲小,变压器能量不能迅速传递到副边,见图3(a);2)若C值特别大,电压峰值小于副边反射电压,则钳位电容上电压将一直保持在副边反射电压附近,即钳位电阻变为死负载,一直在消耗磁芯能量,见图3(b);3)若RC值太小,C上电压很快会降到副边反射电压,故在St开通前,钳位电阻只将成为反激变换器的死负载,消耗变压器的能量,降低效率,见图3(c):4)如果RC值取得比较合适,使到S1开通时,C上电压放到接近副边反射电压,到下次导通时,C上能量恰好可以释放完,见图3(d),这种情况钳位效果较好,但电容峰值电压大,器件应力高。

反激式变换器中RCD箝位电路的设计分析

反激式变换器中RCD箝位电路的设计分析

反激式变换器中RCD箝位电路的设计分析反激式变换器是一种常见的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

在反激式变换器的设计中,RCD箝位电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设计和分析的角度探讨RCD箝位电路在反激式变换器中的作用、设计原则以及优化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RCD箝位电路在反激式变换器中的作用。

反激式变换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输入电感储存能量,并通过控制开关管的开关周期实现能量的传递。

箝位电路的作用是限制开关管的电压峰值,以确保开关管能够正常工作,同时减小电压应力和电流应力,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在设计RCD箝位电路时,首先要确定电容C、电感L和电阻R的合适取值。

理想的RCD箝位电路应该具有良好的限压、保护开关管的功能,同时要保证电路的稳定性和效率。

设计原则之一是要选择合适的电感L。

选择合适的电感值可以在箝位电路中产生合适的电感电流,以保证开关管正常工作。

一般来说,电感的电流应该在稳态工作状态下不超过其可承受的最大电流。

另外,电感值的选择还应考虑反激式变换器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负载条件,以及电感的尺寸和成本。

设计原则之二是要选择合适的电容C。

电容C的选择要考虑三个方面:限制开关管的电压峰值、储存能量和抑制电压尖峰。

合适的电容值可以限制开关管的电压峰值,以保护开关管不受电压应力过大的影响。

另外,电容的容量也会影响电路的能量储存和输出效率。

较大的电容值可以增加能量储存,但也会增加电路的成本和尺寸。

此外,电容的选择还需要考虑电容的ESR(壳体电阻)和ESL(壳体电感),以提高电路的性能和稳定性。

设计原则之三是要选择合适的电阻R。

电阻R的作用是限制开关管的电流,以保护开关管不受电流应力过大的影响。

合适的电阻值要根据开关管的最大电流和电路的工作条件来确定。

较小的电阻值可以减小电流应力,但也会降低电路的效率和稳定性。

因此,需要在保护开关管的同时兼顾效率和稳定性。

在实际的设计中,可以通过仿真和实验来验证和优化RCD箝位电路的设计。

RCD钳位电路分析及参数设计

RCD钳位电路分析及参数设计

4 RCD钳位电路4.1基本原理分析由于变压器漏感的存在,反激变换器在开关管关断瞬间会产生很大的尖峰电压,使得开关管承受较高的电压应力,甚至可能导致开关管损坏。

因此,为确保反激变换器安全可靠工作,必须引入钳位电路吸收漏感能量。

钳位电路可分为有源和无源钳位电路两类,其中无源钳位电路因不需控制和驱动电路而被广泛应用。

在无源钳位电路中,RCD 钳位电路因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而倍受青睐。

RCD钳位电路在吸收漏感能量的时候,同时也会吸收变压器中的一部分储能,所以RCD钳位电路参数的选择,以及能耗到底为多少,想要确定这些情况会变得比较复杂。

对其做详细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开关管上的尖峰电压,从而影响到开关管的选择,进而会影响到EMI,并且,RCD电路设计不当,会对效率造成影响,而过多的能量损耗又会带来温升问题,所以说RCD钳位电路可以说是很重要的部分。

图9图10图11反激变换器RCD 钳位电路的能量转移过程可分成5 阶段,详细分析如下:1)t0-t1阶段。

开关管T1导通,二极管D1、D2因反偏而截止,钳位电容C1通过电阻R1释放能量,电容两端电压UC下降;同时,输入电压Ui加在变压器原边电感LP两端,原边电感电流ip线性上升,其储能随着增加,直到t1时刻,开关管T1关断,ip增加到最大值。

此阶段变换器一次侧的能量转移等效电路如图2(a)所示。

2)t1-t2阶段。

从t1时刻开始,开关管进入关断过程,流过开关管的电流id 开始减小并快速下降到零;同时,此阶段二极管D2仍未导通,而流过变压器原边的电流IP首先给漏源寄生电容Cds恒流充电(因LP很大),UDS快速上升(寄生电容Cds较小),变压器原边电感储存能量的很小一部份转移到Cds;直到t2时刻,UDS 上升到Ui+Uf(Uf为变压器副边向原边的反馈电压)。

此阶段变换器一次侧的能量转移等效电路如图2(b)所示,钳位电容C1继续通过电阻R1释放能量。

RCD钳位电路参数计算

RCD钳位电路参数计算

RCD钳位电路参数计算RCD钳位电路是一种用于保护人身安全的电气装置,它能够及时检测到人体电流,并迅速切断电源,以避免电击事故的发生。

RCD钳位电路参数的计算需要考虑电流敏感性、额定电流和额定动作时间等因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RCD钳位电路参数的计算方法。

1.电流敏感性计算:RCD钳位电路的电流敏感性反映了它对电流泄漏的检测能力。

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标准,RCD钳位电路的电流敏感性应符合下列公式:敏感性(mA)=0.8*额定电压(V)其中,额定电压是指RCD钳位电路正常工作的电压值。

例如,对于220V的电源,其电流敏感性应为0.8*220=176mA。

2.额定电流计算:额定电流是指RCD钳位电路能够承受的最大额定电流值。

根据使用环境和设备类型的不同,额定电流的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a.家庭住宅中的RCD钳位电路:根据IEC标准,家庭住宅中的RCD钳位电路的额定电流可根据公式计算:额定电流(A)=安装位置的最大额定电流*额定电流系数其中,安装位置的最大额定电流是指RCD钳位电路所连接的线路的最大可承受电流。

额定电流系数依赖于使用场所和环境条件,一般为0.53.额定动作时间计算:额定动作时间是指RCD钳位电路在检测到电流泄漏后,切断电源所需要的时间。

根据IEC标准,额定动作时间的计算方法如下:额定动作时间(ms)= 0.1 / 额定电流(A)例如,对于额定电流为30mA的RCD钳位电路,其额定动作时间为0.1 / 0.03 = 3.33ms。

需注意,在选择RCD钳位电路时,应根据所需的保护级别和环境要求来进行选择。

例如,工业环境中可能需要更高的额定电流和更快的额定动作时间,而居民住宅中则可以选择较低的参数。

反激式变换器中RCD箝位电路设计方案工科

反激式变换器中RCD箝位电路设计方案工科

反激式变换器中RCD箝位电路设计方案工科反激式变换器是一种常用于电源系统中的降压变换器,它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在电源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RCD箝位电路则是反激式变换器中常用的一种保护电路,能有效地保护开关管和二极管,增加系统的可靠性。

本文将针对反激式变换器中RCD箝位电路的设计方案进行探讨,以期能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设计目标:设计一个能够满足工业应用需求的反激式变换器RCD箝位电路,其设计目标如下:1.保护开关管和二极管,避免过电压和过电流的损害;2.提高系统的效率;3.控制开关管的开关频率,并实现电压的稳定输出;4.降低系统的谐振噪声。

设计步骤:1.选择合适的开关管和二极管:根据输入电压和输出电流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开关管和二极管。

开关管应具有低导通电阻和低开关损耗,二极管应具有低反向恢复电压和低开关损耗。

2.确定电感和电容数值:根据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的要求,确定合适的电感和电容数值。

电感应具有合适的饱和电流和低直流电阻,电容应具有合适的容值和低ESR。

3.设计RCD箝位电路:RCD箝位电路由一个电阻、一个电容和一个二极管组成。

其作用是在开关管关闭后提供一条反向电流通路,以保护开关管和二极管,并降低谐振噪声。

电容的选择应满足箝位电压的要求,电阻的选择应确保电容在关断期间能够完全放电。

4.控制开关管的开关频率:反激式变换器中的开关管的开关频率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控制开关管的开关频率,可以实现电压的稳定输出。

常见的控制方法有固定频率控制、变频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

5.进行电路仿真和实验:根据设计的参数,进行电路的仿真和实验,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通过仿真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对设计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

总结:通过以上设计步骤,可以设计出一个满足工业应用要求的反激式变换器RCD箝位电路。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要求来优化设计参数,以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RCD钳位电路4.1基本原理分析由于变压器漏感的存在,反激变换器在开关管关断瞬间会产生很大的尖峰电压,使得开关管承受较高的电压应力,甚至可能导致开关管损坏。

因此,为确保反激变换器安全可靠工作,必须引入钳位电路吸收漏感能量。

钳位电路可分为有源和无源钳位电路两类,其中无源钳位电路因不需控制和驱动电路而被广泛应用。

在无源钳位电路中,RCD 钳位电路因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而倍受青睐。

RCD钳位电路在吸收漏感能量的时候,同时也会吸收变压器中的一部分储能,所以RCD钳位电路参数的选择,以及能耗到底为多少,想要确定这些情况会变得比较复杂。

对其做详细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开关管上的尖峰电压,从而影响到开关管的选择,进而会影响到EMI,并且,RCD电路设计不当,会对效率造成影响,而过多的能量损耗又会带来温升问题,所以说RCD钳位电路可以说是很重要的部分。

图9图10图11反激变换器RCD 钳位电路的能量转移过程可分成5 阶段,详细分析如下:1)t0-t1阶段。

开关管T1导通,二极管D1、D2因反偏而截止,钳位电容C1通过电阻R1释放能量,电容两端电压UC下降;同时,输入电压Ui加在变压器原边电感LP两端,原边电感电流ip线性上升,其储能随着增加,直到t1时刻,开关管T1关断,ip增加到最大值。

此阶段变换器一次侧的能量转移等效电路如图2(a)所示。

2)t1-t2阶段。

从t1时刻开始,开关管进入关断过程,流过开关管的电流id 开始减小并快速下降到零;同时,此阶段二极管D2仍未导通,而流过变压器原边的电流IP首先给漏源寄生电容Cds恒流充电(因LP很大),UDS快速上升(寄生电容Cds较小),变压器原边电感储存能量的很小一部份转移到Cds;直到t2时刻,UDS 上升到Ui+Uf(Uf为变压器副边向原边的反馈电压)。

此阶段变换器一次侧的能量转移等效电路如图2(b)所示,钳位电容C1继续通过电阻R1释放能量。

3)t2-t3阶段。

t2时刻,UDS上升到Ui+Uf后,D2开始导通,变压器原边的能量耦合到副边,并开始向负载传输能量。

由于变换器为稳压输出,则由变压器副边反馈到原边的电压Uf=n(Uo+UD)(Uo为输出电压,UD为二极管D2导通压降,n为变压器的变比)可等效为一个电压源。

但由于变压器不可避免存在漏感,因此,变压器原边可等效为一电压源Uf和漏感Llk串联,继续向Cds充电。

直到t3时刻,UDS上升到Ui+UCV(UCV的意义如图1(b)所示),此阶段结束。

此阶段变换器一次侧的能量转移等效电路如图2(c)所示,钳位电容C1依然通过电阻R1释放能量。

由于t1-t3阶段持续时间很短,可以认为该阶段变压器原边峰值电流IP对电容Cds恒流充电。

4)t3-t4阶段。

t3时刻,UDS 上升到Ui+UCV,D1开始导通,等效的反馈电压源Uf与变压器漏感串联开始向钳位电容C1充电,因此漏源电压继续缓慢上升(由于C1的容量通常比Cds大很多),流过回路的电流开始下降,一直到t4时刻,变压器原边漏感电流ip下降到0,二极管D1关断,开关管漏源电压上升到最大值Ui+UCP(UCP的意义如图1(b)所示)。

此阶段变换器一次侧的能量转移等效电路如图2(d)所示。

5)t4-t5阶段。

t4时刻,二极管D1已关断,但由于开关管漏源寄生电容Cds 的电压UDS=Ui+UCP>Ui,将有一反向电压加在变压器原边两端,因此,Cds与变压器原边励磁电感Ls及其漏感Llk开始谐振,其能量转移等效电路如图2(e)所示。

谐振期间,开关管的漏源电压UDS逐渐下降,储存于Cds中的能量的一部份将转移到副边,另一部分能量返回输入电源,直到t5时刻谐振结束时,漏源电压UDS稳定在Ui+Uf。

由于此阶段二极管D1关断,钳位电容C1通过电阻R1放电,其电压UC 将下降。

结合图1和图2进行分析可知:如果反馈电压大于钳位电容电压,则在整个开关关断期间,回馈电压一直在向RCD钳位电路提供能量,而该能量最终将被电阻R1消耗,因而将产生巨大的损耗。

以上的分析是西安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刘树林教授于2010年发表在点击工程学报上的一篇关于RCD 钳位电路的论文。

他的分析很详细,也很直观,也都是对的。

是我在网络上能找到的最好的关于RCD 钳位电路的分析。

我也参考了PI 与仙童公司给出的设计参考,以及网络上网友归纳的一些观点与计算公式。

但是我必须说,这些参考文献给出的计算方法,没有一个是可以直接应用的,至少在这个使用ssl4101t 的电源方案中,计算值与实际值出入非常大。

4.2元件参数设计计算下面我说下,我参考了各种资料以及自己分析出的一种计算方法。

流入钳位电路的能量在传递到RCD 钳位电路后,所有的文献都说,漏感能量损耗在了电阻R 上,可以这么说,但是如果以这个为依据对钳位电阻的阻值进行计算设计,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这样计算出来的电阻值不能保证,钳位电路上的电压波动在预想的范围内,范围波动的变化会影响到计算时所预计的箝位电压值,导致整个设计完全失败。

所以电阻值的计算只有一个依仗,就是RC 一阶电路的理论,在前面已经介绍了。

这个电阻值的设计在于一个周期所期望的压降,这个压降由RC 缓冲电路的放电速度限定。

而当电阻的阻值并非由功率设定时,那么电阻上的功率只由电阻的上的压降以及其阻值决定。

由上面的分析,设钳位电压最高值为h V ,最低值为l V ,注意这里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都是电容两端的压降值。

可得以下三个公式:/T l h V V e t -= (4-1)RC t = (4-2)2()/2l h R V V P R += (4-3) 可以肯定的是,电容会将流入钳位电路的能量充分吸收,所以电容值C 通过能量来确定。

则下面有: 221[(382)(382)]2loss h l w C V V =+-+ (4-4) 从能量上考虑,RCD 钳位电路必然要吸收漏感的能量,但是,这个漏感能量在传递到RCD 钳位电路之前,是有损耗的,损耗在于MOS 管的输出电容上,也就是Coss ,因为,漏感能量要先给它充能,使得它两端的电压能达到钳位电路的钳位电压,达到了钳位电压后,二极管才会导通,接着才是漏感能量向钳位电路传递能量,但是在MOS 管输出电容上损耗的能量是非常小的,大概在漏感能量的3%左右,所以可以忽略不计。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漏感电流在流入钳位电路的过程中,反射电压会对其做功,在上面的等效图上,看上去反射点呀是不会对漏感电流做功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初级漏感并非是在初级电感之后的小尾巴,它存在于初级电感的每一处,所以反射电压是确确实实的加在了漏感身上,那么当漏感激发出电流时,反射电压就会对其做功。

在《开关电源A 到Z 》中,是这么描述这一情况的,并且还给出了相应的公式。

一次绕组与漏感串联,故较短时间内,漏感一直都在试图复位。

变压器一次绕组被迫跟着变化并且连续提供此串联电流,通过齐纳管续流。

虽然可以肯定一次绕组总是试图通过二次侧续流,但一部分能量还是被转入齐纳管钳位电路,直到漏感完全复位。

换句话说,一次电感中有些能量被串联的漏感“迅速拿走”,并连同漏感本身所具有的的能量,一起通过齐纳管电路续流。

(P94)212Z loss k p Z orV w L I V V =创?- (4-5) 其中or V 为反射电压,Z V 为钳位电压从最大到最小的平均值。

到这里,所需要的公式已经全部出现了,但是我还是要推导一下,4-5式是如何来的。

漏感电流从最大值到最小值所需要经过的时间设为t0,漏感电流的函数为()p I t ,则有:()Z or p p kV V I t I t L -=- (4-6) 所以也就可以知道漏感电流降为0的时间:0p kZ or I L t V V =- (4-7)那么反射电压对漏感电流做功为:00()t Z or f or p kV V w V I t dt L -=-ò (4-8) 则:0000()()2t Z or Z or f or p or p k kV V V V w V I t dt V t I t L L --=-=-ò (4-9) 将4-7式带入4-9式有:212or f k p Z or V w L I V V =创?- (4-10) 再加上漏感本身能量,就有:212Z loss k p Z orV w L I V V =创?- (4-11) 从4-11式可以看出,选定的钳位电压值越小,越接近反射电压,那么损耗的功率也就越大,而当选择的钳位电压值越大,损耗的功率也就越小,但是这时候MOS 管两端的电压尖峰也就越高,因为若要二极管关断截止,那么MOS 管D 极的电压值必须要等于钳位电容上的钳位电压最大值。

而在实际使用这个公式去计算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计算的能量值与实际流入RCD 钳位电路的能量值相比,计算值明显大了不少,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损耗能量都进入了钳位电路,很大一部分消耗在别的元件器件上以及寄生参数上,还有一部分回馈给了电网。

在PI 公司给的钳位电路设计参考中,对这一点有所提及。

具体情况如下:PI 公司将不同功率的电源,钳位电路中所消耗的能量进行了划分。

在这个案例中输出功率是大于90w 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PI 所预计的。

下面给出这个案例中,电阻使用100千欧,电容2.2纳法,二极管为ESIJ ,反向恢复速度为35纳秒的超快速二极管的实测钳位电路波形。

图表 12以及相对应的MOS 管两端电压波形:以及,使用500ns回复时间的GROMA二极管时钳位电容的波形:使用GROMA时,MOS两端电压波形:下面再给出,当负载为空载时,钳位电容上的波形:图16如上各图所示,对于2.2納法,100千欧的RC组合,测试的结果是从173v到145v,那么就可以计算其中所蕴含的能量,大概为理论计算的0.7倍,经过多次试验,不同的RC组合验证,这个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系数大概在0.6到0.7.下面根据系数0.7,设计一个从155V下降到135V的RC组合,利用前面给出的公式,先根据下降的幅度,计算出所需RC值,再通过4-11计算出理论能量值,并计算出大概的实际值,再由公式4-4计算出所需的电容值,再由之前计算的RC值求出电阻值。

得出结果为4.6納法和24千欧。

下面给出使用4.7納法,30千欧的RC组合得出的波形图,电阻适当增加,是对在二级管导通瞬间,瞬间流出钳位电路能量的一种适当补偿。

图17再给出对应的MOS管两端电压:图184.3注意事项4.3.1二极管的选择在这个电源案例里,使用的二极管为GROMA,反向恢复时间为500ns。

二极管在反向恢复完成前,它的正反向都是相当于导通状态的,这在RCD钳位电路里,会造成一种情况,就是充入钳位电路里的能量会迅速的在反向恢复完成前流出来(这时候,可以认为漏感与钳位电容产生了震荡,而且频率非常高,可以计算出来),逸散在电路的寄生参数与其他元件上,也有一部分会返还给电网,提升了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