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前后炎性介质和凝血功能变化
烧伤后机体发生的改变

烧伤后机体发生的改变
烧伤是一种常见的损伤,它的发生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影响。
烧伤会对机体发生多方面的改变,包括体温的上升、外周血流、血脂改变、细胞凋亡、促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改变,等等。
体温会出现上升,因为受伤的组织和细胞水平上发生热量释放,以及局部血流量减少所致。
外周血流也会发生变化,血流通常会减少,以节约能量,减少组织损伤。
血脂的水平也会发生改变,血脂类似于脂肪,在机体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烧伤会引起血液中血脂的分解和流失,进而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功能。
细胞凋亡也会发生变化,包括凋亡的时间和水平,而这些都会影响组织和细胞的恢复。
此外,受伤的细胞也会发起促炎症反应,以减少组织损伤和增加修复速度,但过度的促炎症反应会对组织产生损害。
最后,烧伤也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受伤的组织会发起炎症反应,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影响组织的恢复和抵抗外来病原体的能力。
因此,烧伤可以给机体造成严重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组织的损伤和永久性的功能障碍。
- 1 -。
严重烧伤 病理变化

严重烧伤病理变化
烧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性疾病,严重烧伤可引起病理变化。
烧伤后,皮肤组织发生广泛坏死,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和蛋白质从血管内渗出,形成病理性水肿和血漿渗出。
同时,机体血小板凝集和血管收缩反应增强,导致血管狭窄和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组织缺血和缺氧。
严重烧伤还会引起免疫系统紊乱,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和细菌感染的风险增加。
因此,严重烧伤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和护理,包括局部伤口清创,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和免疫调节等措施。
- 1 -。
大面积烧伤病人长期处于超高代谢状态

大面积烧伤病人长期处于超高代谢状态,能量过度消耗,蛋白大量分解,处于严重的负氮平衡,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导致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感染发生率较高。
有资料显示,大面积烧伤死亡病例中,死于感染的占75%[1]。
感染仍是目前导致大面积烧伤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加强大面积烧伤病人感染期的观察和护理是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重要环节。
二、烧伤感染期的临床观察及护理1 .临床观察烧伤病人度过休克期后即进入感染期。
皮肤烧伤后,局部感染的细菌可直接深入烧伤的真皮胶原,侵入焦痂下的组织,继发感染,如感染范围广泛,出现全身症状即为烧伤创面脓毒症。
如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则为败血症。
早期败血症多发生于伤后5 天~10 天(水肿回收期);溶痂期(败血症第二高峰期) 多发生于伤后3周~4周;后期败血症多发生于伤后1个月~1个半月。
护理人员应掌握好这一规律,对严密观察、监护病情,防止病情恶化和对疾病的转归、预后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烧伤感染的途径主要有创面感染、肠道感染、医源性感染(静脉感染、呼吸道感染、尿道感染等)、伴随的损伤或感染等。
创面是全身性感染的主要来源[2]。
1.1 创面表现烧伤创面不仅是造成脓毒症的根本原因,而且全身、局部一些病变也可通过创面表现出来。
创面可出现出血点、创缘明显的充血水肿;重症创面色泽转暗加深、创缘下陷、创面无脓、枯槁无生机、上皮停止生长、创面及正常皮肤可出现紫黑色的出血坏死斑,是临床极其危险的症状。
1.2 生命体征的变化①体温变化为感染期重要观察指标,大面积烧伤病人病程中都有高温表现,并发败血症时常表现为持续体温39.5 ℃以上不退或低温35 ℃以下。
②烧伤感染期病人心率一般较快,多为120/min~140/min,心率达140/min时,应密切观察有无心律失常。
③最早出现的是呼吸增快可达30/min,呼吸不均匀,严重者可出现呼吸不规则或呼吸暂停。
④一般血压下降多为晚期现象,偶尔症状重的败血症血压下降可能出现较早。
烧伤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

/iwps/ /kingsoftwps/
更多模板下载:/moban/
•
9.心血管改变:烧伤后可发生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及毛细血管病变。 心动过速 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烧伤→冠状动脉循环血量减少 →诱发心衰 心肌抑制因子产生 严重肺部感染 败血症
•
烧伤后常见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博,期前收缩及阵速。 原因: ①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 ②严重感染与败血症; ③严重呼吸系统病变; ④水与电解质失衡; ⑤并发心肌炎等。 心绞痛与循环容量减少、心排出量减少、血液浓缩和低血压有关。 烧伤后的微循环改变与多种免疫细胞及体液因子变化有关,主要改变是血管壁通 透性增加、微血管收缩、微血栓及栓塞形成。
→HCT↑1%细胞外液 {血管内液100ml 欠缺500ml 间质液400ml Ⅲ。烧伤→高渗透性脱水(细胞内液) →血[Na+]↑3mmol/L 间质液 300ml
缺水1L
血管内液 100ml 细胞内液600ml
7.酸碱平衡改变 严重烧伤时常见代酸,其次是呼酸。 发生代酸的原因有: (1) 能量消耗增多:释放大量H+ (2) 组织低灌流:糖的无氧酵解引起乳酸增多,脂肪分解代谢 增强形成过多酮体。 (3) 肾功能障碍:烧伤后早期,由于组织低灌流,以及肾小管 被大量血红蛋白沉积堵塞,使尿量明显减少,导致肾排泄功能障碍, 不仅H+不能排出,消耗的HCO3-也不能再生成,加重了酸中毒。 (4) 缓冲碱耗竭 (5) 大量输液的影响 烧伤后发生呼酸,与呼吸道烧伤,呼吸道阻塞,成人型呼吸窘 迫综合征(ARDS)等有关。
•
10.呼吸系统改变:主要病变是肺部病变,如充血性肺不张,肺炎等。 11.肾改变:严重烧伤后,可因血容量减少,肾毒性物质生成,DIC及严重感染等造 成急性肾衰。
危重烧伤患者血栓弹力图、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变化的临床意义

危重烧伤患者血栓弹力图、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变化的临床意义目的:研究危重燒伤患者血栓弹力图、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烧伤科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0例危重烧伤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在患者烧伤后3 d内的渗出期对患者的血栓弹力图(TEG)、血小板(PLT)及凝血指标进行检测,在患者渗出期过后并且全身情况稳定之后进行扩张器与皮瓣联合治疗创面,在手术前检测患者的血栓弹力图、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水平。
另外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
观察比较两组的血栓弹力图、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渗出期的R值、K值及PLT均明显减小,CI值和α角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手术前的MA 值、R值、PLT、Fb均高于渗出期,TT短于渗出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患者渗出期的α角和PLT、Fb均呈正相关(P<0.05);R值和APTT呈正相关(P<0.05);MA值和Fb、PLT均存在正相关(P<0.05);MA 值和TT存在负相关(P<0.05);K值和Fb、PLT均呈正相关(P<0.05);CI值和APTT、Fb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危重烧伤患者的凝血功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及异常,血栓弹力图和血小板变化及凝血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三者具有一定的互补作用,对危重烧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全面评估及输血指导、出血风险的判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烧伤患者因为自身机体凝血抗凝系统的动态平衡能力受到破坏,患者的凝血功能会出现障碍,从而导致患者引发炎症,并且产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或者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严重还会导致患者死亡,所以对患者的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变化进行全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严重烧伤后免疫细胞功能变化和炎症反应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专家综述·严重烧伤后免疫细胞功能变化和炎症反应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郑文炼1 王小祥1 陈文涛1 杨荣华1,21 广东医科大学(广东湛江 524023)2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美容与创面修复科(广东广州 510180)杨荣华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美容Array与创面修复科,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第八届“羊城好医生”,广东实力中青年医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审专家,《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编委,Burns & Trauma青年编委,《广州医药》杂志编委。
现担任中华医学会烧伤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烧创伤修复重建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创面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医美分会常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创面修复、皮肤再生及干细胞相关领域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目前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在SCI杂志发表论著40余篇,总影响因子数达150余分。
曾在中科院1区SCI杂志Burns & Trauma发表封面文章。
主编专著《烧伤诊治要点与整形外科技术》。
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
“3D打印毛囊再生技术应用于毛发移植”项目获得2022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广东区域赛三等奖。
【摘 要】 严重烧伤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失调,易导致创面感染、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病死率。
免疫细胞功能适度的活化将有助于烧伤患者抵御外界病原体的侵袭、促进创面的愈合,但功能过度激活或者功能低下,则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本文旨在归纳严重烧伤后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肥大细胞、NK 细胞及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变化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为完善烧伤患者诊疗、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提供新的思路。
不同程度烧伤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不同程度烧伤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5-10-21T16:37:27.710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作者:赵玉锋彭玉芳李静(通讯作者)[导读] 湖北省黄石市第五医院检验科烧伤患者体内发生不同程度一系列病理改变,这一过程中包括血液学的变化。
赵玉锋彭玉芳李静(通讯作者)(湖北省黄石市第五医院检验科湖北黄石 435005)【摘要】目的:探论不同程度烧伤凝血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用日本希森美康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78例烧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正常对照组45例。
结果:与正常对组比较:轻度烧伤组P>0.05;中度烧伤组P<0.05;重度、特重度烧伤组P<0.01。
结论:中度以上烧伤凝血、纤溶系统出现异常,是烧伤后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重要因素,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
【关键词】烧伤;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中图分类号】R6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181-02烧伤患者体内发生不同程度一系列病理改变,这一过程中包括血液学的变化,由于致病因素不断作用,病情持续发展,血液由烧伤初期的高凝状态转为低凝状态。
本文主要研究低凝状态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在不同程度烧伤患者中的变化,讨论其临床意义。
1 材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烧伤患者178例均为院烧伤整形科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的住院病人,男性99例,女性79例,年龄5至56岁,平均年龄28岁。
正常对照组45例,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5至52岁。
以上两组均排除肝病史和口服已抗凝剂药物病例。
1.2仪器和方法使用日本希森美康公司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原装进口配套试剂。
科学介绍烧伤皮肤后皮肤组织修复过程

烧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它会导致皮肤组织的损伤和破坏。
在烧伤后,皮肤组织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修复过程来恢复其功能和结构。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炎症期、增生期和重塑期。
1.炎症期在烧伤后的最初几天内,皮肤组织会进入炎症期。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清除受损的组织和细胞,并防止感染的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血管内的白细胞会聚集到受损区域,释放一些化学物质来吸引其他类型的白细胞。
这些化学物质会引起血管扩张和渗透性增加,从而使血浆和其他液体流入受损区域。
此外,受损区域的神经末梢也会被激活,导致疼痛和瘙痒等症状的出现。
在炎症期的早期阶段,受损的皮肤组织会被一层薄薄的渗出物覆盖。
这层渗出物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和其他营养物质组成,它们可以帮助维持受损区域的生命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渗出物会逐渐变厚,形成一个叫做“痂”的硬壳。
这个痂可以保护受损区域免受进一步的损伤和感染的影响。
2.增生期当炎症期结束后,皮肤组织就会进入增生期。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新的细胞和组织的生成,以填补受损区域。
在这个过程中,血管内的干细胞会被激活并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细胞,包括表皮细胞、真皮细胞和皮下脂肪细胞等。
这些新生成的细胞会向受损区域移动,并开始分裂和增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新生成的细胞会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皮肤层,这个过程被称为“再生”。
在增生期的过程中,新生的皮肤层会比原来的皮肤层更薄、更柔软和更容易受到损伤。
因此,为了保护新生的皮肤层免受进一步的损伤和感染的影响,人们通常会使用一些特殊的药物或敷料来覆盖它。
这些药物或敷料可以帮助保持新生的皮肤层的湿润度和柔软度,从而促进它的愈合和恢复。
3.重塑期当新生的皮肤层完全形成后,皮肤组织就会进入重塑期。
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新生的皮肤层变得更加坚韧和耐用,以适应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摩擦。
在这个过程中,新生的皮肤层会逐渐变得更加紧密和厚实,同时也会逐渐失去一些原有的特征,如毛发、汗腺和皮脂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前后炎性介质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摘要】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炎性介质和凝血功能因子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前后白介素-6(il-6)、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患者静脉血中il-8浓度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
同时治疗后plt明显高于治疗前
(p<0.05),治疗后pt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
结论:烧伤病情的变化与炎性介质和凝血功能变化密切相关,密切关注其变化,能指导进行相应治疗,从而为改善患者生理功能提供保障。
【关键词】大面积烧伤;炎性介质;凝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r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086-01
一般来说,机体直接接触高温物体或受到强的热辐射所发生的变化,由火焰、高温固体和强辐射热引起的损伤称之为烧伤。
其中大面积烧伤是一种起病急、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都很高的疾病[1]。
炎性介质作为一种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低分子量多肽分子,主要包括白介素(il),直接或间接参与大面积烧伤损伤过程中炎症细胞的活化和浸润[2]。
同时近年来研究表明,大面积烧伤对凝血功能有所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常伴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3]。
我们通过本研究观察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前后炎性介质和凝血功
能的变化,以探讨炎性介质与凝血功能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的应用
情况。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09年9月-2010年8月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共入选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48.6±11.7)岁,多为中青年人。
烧伤类型:爆炸烧伤10例,化学烧伤5例,烫伤4例,其他1例。
烧伤面积都在30%以上,平均65.5%。
临床症状危急。
1.2 治疗方法:入院后全部患者都按常规给予抗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维持生命体征、创面清洁换药等治疗处理。
主要药物有头孢吡肟、血必净、磺胺嘧啶银粉、安信纳米银敷料、烫创油、碘伏等。
1.3 检测:治疗前后抽取肘静脉血3ml,于普通试管内室温放置3小时使血样凝固,离心机1500r/min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装于试管内。
il-6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购自上海生工医学技术有限公司。
同时使用ca-9000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的变化。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学采用t检验,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治疗前患者静脉血中il-8浓度明显高于治疗后(p<0.05)。
同时治疗后plt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pt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大面积烧伤都是一种发病率与致死率很高的疾病,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大面积严重烧伤后炎性介质和凝血功能的变化作为烧伤主要体征变化可引起大量并发症,如感染、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影响预后[4]。
同时作为全身损害的局部表现,由于细胞因子和相关兴奋氨基酸的释放,能量代谢障碍、细胞稳态失衡等多种因素的作用而引起血脑屏障的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最终发生相关并发症[5]。
其中炎症反应在大面积烧伤疾病的发展中扮演着一个重要影响因子。
有研究发现大面积烧伤后6-12小时,烧伤患者血肿周围可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48-72小时达到高峰[6]。
而炎性介质和凝血系统之间的交叉反应是烧伤后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从而产生广泛微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组织器官损伤。
本组结果显示,治疗前静脉血中il-8浓度明显高于治疗后,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治疗后plt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pt 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5),符合上述研究报道。
也表明烧伤病情的变化与炎性介质和凝血功能变化密切相关,密切关注其变化,能指导进行相应治疗,从而为改善患者生理功能提供保障。
表1 大面积烧伤患者治疗前后il-8、plt、pt的变化(x±s)
参考文献
[1] 左红霞,王超士,闻树群,等.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抗炎因子含量变化[j].浙江临床医学,2004,6(6):466-467
[2] fang hy ko wj,and lin cy.inducible heat shock protein 70,interleukin-1、8,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correlate with outcomes in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j clin neurosci,2007,14(5):435-440
[3] 李志军,孙元莹,吴云良,等.血必净注射液防治家兔应激性脏器损伤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8(2):71-73
[4] 邹晓防,曹卫红.,贾赤字,等.血必净对烧伤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j].感染、炎症、修复,2009,12(10):228-231
[5] opal sm,clinical trial designs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j].shock,2003,20:295-302
[6] bhatia m moochhala s. role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thepathophysiology of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j pathol,2004,202(2):14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