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1

合集下载

历史观点评价类题目解题指导

历史观点评价类题目解题指导

济上看,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从外交上看,
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成效上看,经过改 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果,社会生产力高 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怎么样:《时代》周刊标题的观点是西方社会对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歪曲。
材料2:孙中山认为,在义和团的排外主义中表现了“对 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 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 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如果观点不是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评价,比如是一种 思想、想法等,怎样评论
类似于分析观点类题型
1.是什么?概括这个观点,如果题目中已经指出了观点 就不用再点出来了
2.分析该观点提出的背景
3.分析该观点的性质、特点、目的等
4.分析该观点的影响(积极、消极),结果等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张謇等人的倡导下,兴起 了“实业救国”的浪潮,1912~1919年,中国的地主官僚、 商人、资本家兴办厂矿四百七十余家,新厂矿的投资加上 扩建投资共计约一亿三、四千万元,超过1912以前50处民 族资本一亿三千万元的投资总和。 ——杜德风《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据海关统计,1914年至1918年,我国进口货物 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每年比1913年 增加14.8%至20.5%,入超由每年2亿两减至约3000万两, 1919年更减至1600万两。 材料三 “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 人过问,至于闭户停机,纱厂结帐,大多无利……其它工 业亦皆消沉。” ——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实业救国”思潮。(8分)
注:图中邓小平画像两侧是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不同

观点评论题型的解答要领

观点评论题型的解答要领

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曾经访问过天京的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说: “太平军一役……其可称为良好结果者……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国顽 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观于此后 一八九四、一八九五、一八九八、一九零零、一九零一、一九零四、 一九零五等年种种事实之发生,足以证予言之不谬矣”。郭廷以在 《太平天国的极权统治》一文认为:“太平天国是一个低级的迷信, 绝对的暴力集团,神权、极权、愚昧的统治,只为满足自己的无限欲 望,丝毫不顾及大众的福利,所造成的是遍野的白骨,满地的荆棘, 丧失的生命最少为二千万至五千万。” 评析材料中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 合。)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 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 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 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 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 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 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 的西方崛起(1500-185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 史论结合。)
பைடு நூலகம்
【参考答案】一 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 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 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 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参考答案】二 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 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 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 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 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参考答案】三 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 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答题误区】(1)单纯叙述图示中涉及的有关史实及其意义或影响, 没有明确的观点,史实不能为观点服务。(2)偏离评论对象,观点 不明确;未引用史实,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排误方案】注意审题,按照括号内(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 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的要求解 答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高考历史全国卷第41题解题指导与训练——观点评论类一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一、观点评论(评析)类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因此,这种题型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

下面以两道高考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1. (2011 •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一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崛起问题。

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归结出材料中的观点,参考观点有:殖民扩张说,科技促进说,文明扩张说等等,后选定自己认可的观点进行评论,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即可。

历史评述题答题模式

历史评述题答题模式

历史评述题答题模式一、答题模式综述:1、题干问式单一:评论材料中某观点。

提示:此类问法考查的关键是非判断。

第一步:展示材料中的观点。

第二步:判断该观点的是非对错。

第三步:用史实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2、题干问式单一:评述材料中某观点。

提示:此类问法考查的关键是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和论证。

第一步:展示材料中的观点。

第二步:用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3、题干中另有这样的答题要求:围绕材料中观点展开评论。

提示:此类问法考查的关键仍是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和论证。

第一步:展示材料中某一观点。

第二步:用最有说服力的史实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二、典型练习:例1: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

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一种观点: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评论。

(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达准确。

)(10分)参考答案:观点:应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历史性进步,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

(2分)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1分)合理之处:认识到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历史性进步。

政治上:提出“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文化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不足之处:没有认识到改革开放前30年取得了重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后30年奠定了基础。

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

经济上: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五年计划,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教文上: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成为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

“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中历史观点题答题模板

初中历史观点题答题模板

初中历史观点题答题模板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有时候我们会碰到观点题。

其实,这类题目就是让我们在已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达出对某个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看法。

想要答得既清晰又有说服力,咱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写:1. 理解题目,搞清楚要求1.1 细读题目首先,咱们得好好读一遍题目,弄清楚它问的是啥。

比如说,题目问“你怎么看待某个历史事件的影响?”那咱们就得明确这个历史事件是什么,影响到底是什么。

1.2 确定观点在搞清楚题目后,咱们要在脑子里理清自己的观点。

这里可别偷懒,得认真想想,不能随便说说。

可以考虑一些影响深远的方面,比如社会、政治、经济等等。

2. 理清思路,构建大纲2.1 引言部分一开始,咱们得简单介绍一下所讨论的历史事件。

就像跟朋友聊天时先简单描述一下事情的背景一样。

比如:“在明朝末期,李自成起义成为了当时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节点。

”2.2 阐述观点然后,就得开始详细说说你的观点了。

可以分成几部分,先说说你认为这个事件有什么影响,再说说为什么这么认为。

每一点都要有理有据,可以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看法。

2.3 总结观点最后,总结一下你的观点,重申一下你认为这个事件的重要性或者影响。

比如:“综上所述,李自成的起义不仅推动了明清更替,也对后来的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举例说明,增强说服力3.1 历史背景在阐述观点时,咱们可以加上一些背景知识,这样能让人觉得你说得有理有据。

比如说:“明朝末期,国家经济逐渐衰退,农民起义频繁,李自成的起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2 影响分析除了背景,咱们还得具体分析这个事件带来的影响。

例如:“李自成的起义不仅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还引发了清朝的建立,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政治格局。

”4. 注意语言,确保清晰4.1 简洁明了写作时要注意用词简洁,不要啰嗦。

比如说,“这次起义造成了很多变化”要比“这次起义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政治变化”更直接明了。

4.2 使用成语和俗语在文章中适当使用一些成语和俗语,可以让内容更生动,读起来也更有趣。

高考历史“观点类”试题解答思路与技巧

高考历史“观点类”试题解答思路与技巧

高考历史观点类题型解题技巧及训练1、"提炼观点题。

(1)题型特点:往往给出一段材料或一个人的话,让学生从中归纳概括其观点;题型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

(2)解题技巧:要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注意不放过任何一则材料,而且每一则材料要先找到关键句子,关键词,然后提炼概括。

关键词一般要直接采用,但切忌整段整句照抄,而且还要注意透过现象抓本质,善于用学科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地提炼观点。

2、"论证题。

(1)题型特点: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论证。

这类试题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需要论证的观点和使用论据的范围。

有论证正确观点的,有论证错误观点的,提示语有“说明”、“证明”、“解释”、“评论”、“你认为”等。

题型多以材料解析题或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2)解题技巧:此类型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历史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对历史事件的起因、主要过程和影响,或对历史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从本质特征上阐述自己的认识,作出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实事求是的判断。

3、"观点评述题:(1)对观点进行判断然后论证。

①题型特点:往往给出一段材料或一个人的观点,判断这个材料或这个人观点的正误;②解题技巧:注意三步骤,第一先判断,即明确对观点的态度,反对或同意,对或者错;第二如果同意材料观点,则直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直接论证;如不同意材料观点,首先要批驳材料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第三分析对或错或片面性的本源,一般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理论的高度提示。

(2)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论证。

①题型特点:一般列出两个或两个以上观点,择其一进行论证,属于开放型问答题。

07山东文综27题第四问:“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历史观点题答题技巧

历史观点题答题技巧

历史观点题答题技巧
1. 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了解问题的要求和范围,例如年代、地域、事件等。

2. 在回答问题之前,先要了解相关历史知识,包括事件的背景、发生的原因、持续时间、影响等方面。

3. 对于要求表述观点的问题,需要在回答中明确自己的观点,同时配以具体的事实、数据和分析。

4. 对于要求比较不同历史观点的问题,需要先列出各个观点的主要论点,然后逐一进行比较和评价。

5. 还需要注意语言表达清晰、结构合理,使得回答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并注意避免主观片面的观点。

历史观点论述题答题模板

历史观点论述题答题模板

历史观点论述题答题模板
在论述历史观点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模板来回答这类问题:
1.引言,简要介绍要讨论的历史事件或主题,提出主要观点。

2.支持观点,列举支持该观点的理由和证据,可以引用历史事件、学者观点或者相关文献。

3.反驳观点,指出其他可能存在的观点,然后逐一进行反驳,
阐明为什么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4.总结,总结自己的观点,并强调其重要性和影响。

举例来说,如果要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
史事件之一”,可以按照上述模板展开论述。

首先,引言部分可以
简要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

然后,
在支持观点部分,可以列举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经济、政
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学者观点作为
支持。

接着,在反驳观点部分,可以指出一些人可能认为其他事件
更重要,然后逐一进行反驳,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性。

最后,
在总结部分,可以再次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总结自己的观点。

这种模板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全面地论述历史观点,确保回答
内容严谨、完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解答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

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对象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下面我们以三道习题为例,分析这种题型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并从中提炼出规律性的认识。

例1: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

要分析评论赵翼的观点,前提是找准靶子,弄清楚赵翼的观点是什么。

按照前面所述历史观点的定义,可以这样概括:赵翼(人)对唐朝由盛而衰原因(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杨贵妃导致唐朝由盛而衰(主观认识)。

提炼观点时注意分两步:一、评价的客观对象是什么(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而非杨贵妃)?二、主观认识是什么(杨贵妃导致唐朝由盛而衰)?找准观点,就可以判断表态了: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

既然赵翼的主观看法是错误的,那么客观事物的真相是什么?我们可以回顾史实: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

在叙述史实的时候应该注意,评论的要求是精选论据(史实),而非全面叙述。

赵翼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呢?杨贵妃受宠爱,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

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

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

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

其实,赵翼的错误除了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外,还混淆了现象(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和本质(唐朝政治腐败)、主要矛盾(唐玄宗应负主要责任)和次要矛盾(杨贵妃应负次要责任)、全面(唐朝由盛而衰的原因是复杂的)和片面(杨贵妃一人的原因)之间的辩证关系。

另外,赵翼之所以认为杨贵妃是“女祸”,是和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大环境分不开的(即时代偏见)。

在中国古代社会,往往把一个朝代的灭亡归结为妇女(妲己、妹喜、杨贵妃、陈圆圆等)、太监(魏忠贤等)、奸臣(秦桧等)等,这主要是出于时代偏见;而且,在封建社会,由于三纲五常的限制,人们也不敢将原因归结到皇帝身上。

例2: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

此题难度大于上题,其关键在于判断它是什么题型。

很多考生将它误作为比较题来答,结果就偏离了方向。

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地提炼观点。

本题的观点是什么呢?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

很多同学认为顾炎武的观点是八股取士同焚书坑儒一样糟,甚至更糟。

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

但是,顾炎武的侧重点并不是二者的比较。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人,他把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与秦朝的焚书坑儒相比,目的在于否定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

因此,他评价的客观对象是八股取士的影响,而非八股取士与焚书坑儒的异同点。

八股取士在禁锢思想方面与焚书一样,在败坏人才方面甚于坑儒,这是两个小论点,它们共同证明“八股取士应该被否定”这个总论点。

因此,在叙述客观事物的真相是什么的时候,我们主要是叙述八股取士而非焚书坑儒。

如果是比较题,则要将焚书坑儒和八股取士二者平分秋色。

从这道题我们应该明白,正确地提炼观点决定着整道题的答题方向,不可不慎。

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

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

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

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

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

例3:董仲舒说上曰:“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试结合史实说明董仲舒、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哪些方面是客观的?哪些方面是错误的?并分析两人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

此题较上题更难。

难点一在于本道题的历史观点有多个,而且董仲舒的总论点还是隐性的观点。

商鞅变法的影响很复杂,主要是积极作用,但也有消极影响,董仲舒只挑选了一个“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实际上已经隐藏着对商鞅变法的否定。

苏轼则直接指出商鞅变法全部(或主要)是其消极作用(因为商鞅变法“导致秦朝灭亡”)。

难点二在于分析两人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

董仲舒和苏轼都离战国时代很远了,二人为何都关注而且都否定商鞅变法呢?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由此可以推断,董仲舒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然诋毁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变法。

苏轼属于大地主官僚阶层。

同时期北宋在进行王安石变法,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

二人都是以古讽今。

董、苏二人议论的中心内容是商鞅变法的作用,二人都对商鞅变法持否定态度。

历史上,商鞅变法促进秦国经济发展和封建制度形成,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

董、苏二人抓住商鞅变法过程中非本质、非主流的某些消极现象,无限夸大,是错误的。

董仲舒指出商鞅变法后,随着土地私有、土地买卖的进行,秦土地兼并严重,贫富悬殊。

这是客观的。

秦经过商鞅变法,封建经济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最终实现统一。

苏轼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骤至富强得天下,这是客观的。

董仲舒只强调商鞅变法后农民的贫困,认识不到商鞅变法对秦统一的重要作用,这是不正确的。

秦统一后,赋税、徭役繁重,刑罚严苛,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被农民起义推翻。

这是秦施暴政的结果。

苏轼把秦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商鞅变法,这是错误的。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所以董仲舒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否定商鞅变法。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其变法措施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苏轼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借口说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导致秦“旋踵而亡”。

题目做完了,就该总结经验教训。

由上,我们可以归纳出历史观点评价型问答题的解题步骤大概是:(1)提炼观点。

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2)判断表态。

这又分四种情况:正确的,错误的,对中有错的,错中有对的。

(3)揭示真相。

客观对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

(4)认识升华。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

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

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

从历史观点产生的根源来讲,大致可以归结为社会偏见(例1)、态度倾向(例3)、阶级立场(例3)、方法论(例1)等几个方面,甚至还会可能混淆事实,颠倒黑白。

在解这种题型的时候,应该根据这种题型的特点注意以下问题:(1)精选史实。

因为这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不一定要求全面,但绝对要求精选。

(2)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进行评论:历史观点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痕迹。

因此,应该学会将历史观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

(3)历史观点是人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既是主观看法,就有可能产生错误。

人的主观看法是由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决定的,具体来说,就是社会偏见、态度倾向、阶级立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

(4)开放性:允许一定程度的发挥,因为对历史观点的评价的最终结果是产生自己的历史观点,而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

这种题型的评分标准都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对考生中言之有理的新观点一般都给予肯定和鼓励。

由此可见,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技巧是由这种题型的特点决定的。

附参考答案:例1: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中央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了中央的统治,破坏了社会经济。

杨贵妃受宠爱,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腐败的表现之一。

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

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帝王唐玄宗造成的。

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头上是不对的。

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影响。

评分标准:本题旨在考察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评分时应注意:1.能把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封建社会内在矛盾的,加1分。

2.凡能明确地从全面和片面、现象和本质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角度进行分析评论,并言之成理的,加1分。

例2: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评,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明朝沿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须按照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

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

他们做了官,就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允许有任何“越轨”的思想。

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

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则比坑儒更加恶劣。

评分说明:本题答案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不一定拘泥于以上的表述,但请注意:①必须肯定顾炎武的观点是正确的。

②如果没有联系八股取士产生的背景,只从八股取士的规定和后果来论证,本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0分(本题总分12分)。

③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扣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