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05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ppt课件

5/55
人类xy染色体
分化区 分化区 配对区 配对区
x
6/55
y
二、遗传型性别决定系统
(一)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1.雄杂合型(XY型):
两种性染色体分别为X、Y;
性比一般是1 : 1。 哺乳类、某些昆虫、鱼、两栖类、雌 雄异株植物……
7/55
The traditional human karyotypes derived from a normal female and a normal male.
15/55
玉米
16/55
喷瓜
17/55
三、环境决定性别
后螠的性决定 偶然机会决定性别 自由游泳的幼虫--中性 落在海底--雌虫 落在雌虫口吻上--雄虫 从雌虫上取下--中间性(雄性的程度由其在 雌虫吻部停留的时间决定)
18/55
后 螠 的 性 决 定
19/55
四、性别分化 性别分化是受精卵在性决定的基础上, 进行雄 性或雌性分化和发育的过程。 (一)外界性染色体 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
成对染色体中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
一对染色体。
成对性染色体往往是异型的:形态、结构、
大小、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常染色体(autosome, A)
同源染色体是同型的。
3/55
果蝇的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
4/55
果蝇的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8/55
2.雌杂合型(ZW型):
两种性染色体分别为Z、
W染色体;
性比一般是1 : 1。
鳞翅目昆虫,某些两栖类、
爬行类、鸟类
9/55
3、XO型:♀XX;♂XO。
直翅目昆虫:蟋蟀、蟑螂、蝗虫 (♀2n=22+XX,♂2n=22+X)、 虱子(♀2n=10+XX,2n=10+X); 植物:花椒,山椒、薯芋。
第五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雄蜂 n=16
工蜂 2n=32
2、 性别决定得基因学说 1) 单基因决定性别
雌性 mm
雄性MM Mm
2)双基因性别决定
玉米 Ba正常♀花序 ba:无♀穗 ; Ts:正常♂花序, ts :♂花序发育成 ♀穗并结实
顶端和叶腋
有雌花序
3) 复等位基因决定性别
喷瓜(Ecballium elateri性别分化得影响
❖ 自由马丁牛 ❖ 鸡(牝鸡司晨)(性反转) ❖ 人(性反转)《广阳杂记》“长沙有李氏女,年将二十,
许字人矣,忽变男子,往退婚,夫家以为诈,讼之官,官令隐婆 验之,果男子矣。”
3、 环境对性别分化得影响
温度: 扬子鳄卵 < 30ºC > 34ºC 乌龟卵 23ºC ~ 27ºC 32ºC ~ 33ºC
❖ 伴性遗传特点: 正反交结果不同 后代性状分布与性别有关 呈交叉遗传
2、 人类得伴性遗传
1)X连锁隐性遗传:由X染色体携带得隐性基因得遗 传方式。如色盲、A型血友病等表现为伴X隐性 遗传、
▪ 色盲性连锁:
① 控制色盲得基因为隐性b,位于X染色体上,Y染 色体上不带其等位基因;
② 由于色盲基因存在于X染色体上,女人在基因 杂合时仍正常;而男人Y基因上不带其对应得基 因,故男人色盲频率高。
雌体 雄体 雄性
雌性
后螠得性决定(环境决定性别)
偶然机会决定性别
❖ 自由游泳得幼虫--中性
❖ 落在海底
--雌虫
❖ 落在雌虫口吻上--雄虫
❖ 从雌虫上取下 --中间性(雄性得程度由其在雌虫吻部 停留得时间决定)
营养条件:如蜜蜂 雌蜂(2n) + 蜂王浆 蜂王(有产卵能力) 雌蜂(2n) + 普通营养 普通蜂(无产卵能力) 孤雌生殖 雄蜂(n) 正常受精卵 2n为雌蜂 雌蜂孤雌生殖 n为雄蜂
第五章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第五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名词:同配性别能形成同一种配子的性别,如XX ZZ异配性别能形成两种配子的性别,如XY ZW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直接相关的染色体性别决定一般指雌雄异体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伴同遗传的现象。
剂量补偿作用使细胞中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基因的个体和只有一份基因的个体出现相同表型的遗传效应从性遗传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杂合时,在两种性别中表型不同的遗传现象。
限性遗传限定在某一性别中表现的遗传方式。
习题一、问答题两性比例为1:1的原因是什么?同配性别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异配性别产生两种类型、频率相等的配子,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必定产生两种性别的个体,且频率相同。
2.说明性别决定的方式①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XY ZW XO ZO②染色体倍性决定性别蜜蜂③基因决定性别,如玉米Ba决定雌性,Ts决定雄性④基因平衡决定性别(X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组数之比决定性别) 蟑螂X/A⑤环境决定性别两栖类和爬行类的一些种的性别决定3.分析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4.伴性遗传的特点是什么?(1)正反交结果不同,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联系。
(2)性状的分离比在两性中不一致。
(3)常表现交叉遗传。
二、填空题1.性反转的母鸡变成了能育的“公鸡”而与正常母鸡交配,其后代中♀:♂ 。
♀:♂=2:12.一个父亲是色盲的正常女人同一个正常男人结婚,他们的女儿,男孩。
女孩都正常,男孩1/2色盲;3.人的色盲是性连锁隐性基因dd引起的,而蓝眼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bb引起的。
两个褐眼而视觉正常的人结婚,生出一个蓝眼并色盲的儿子。
双亲的基因型为:母亲;父亲。
母XDXdBb,父XDYBb4.典型的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的病人是由于。
少了一条X染色体;5.蟑螂的性决定是依据X染色体对常染色体的比值。
、当X:A:1.0时向雌性发育。
它的细胞具有23条染色体时,性别是雄性,24条时是雌性。
雌雄个体通常的性染色体组成是:雌为;雄为。
♀XX, ♂XO6.蜜蜂中,黄绿色眼由一个伴X隐性基因控制,正常褐色眼为显性。
第5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5.1.2 人类的性染色体
155Mb 1098个基因
60Mb 78个基因
2.7Mb
330kb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几种类型
(1) XX-XY型性决定
➢ 人类、哺乳类、某些两栖类、某些鱼 类,以及很多昆虫和雌雄异株的植物 (如大麻、蛇麻、菠菜、银杏等)属 此种类型。
性别与性染色体的发现
1.性染色体的发现: ➢1891年,德国细胞学家 H.Henking发现半翅目的 昆虫蝽减数分裂中雄虫的精母细胞中含一条不配对 的单条染色体,称为X染色体。 ➢1902年,美国 发现在受精时X染色体决定昆虫的 性别,第一次将X染色体和昆虫的性别联系起来。 E.B.Wilson 发现许多昆虫雌性为XX型,雄性为XO 型。
• 基因与性别分化异常
• 性染色体与性别畸形
• 性别畸形的发生机制
➢ 果蝇性别决定的染色体机制(p86-87):果蝇的性别决定与Y 染色体有无与数目无关,而是由X染色体数目与常染色体倍数 比例决定。其中:
X:A=1雌性 X:A=0.5雄性 X:A大于1的个体将发育成超雌性,小于0.5时发育成超雄性, 介于两者间则为间性(inter sex);并伴随着生活力、育性下 降。Y染色体只跟育性有关。分子机制见教材P396。
• X染色体上:
O—黄色,o—黑色 • 常染色体上:
S—白色,有上位作用, 决定白斑的分布,不完全显 性,SS分布范围广,Ss仅限 于腹部和四肢。
• 基因型:XOXoS_ 三色猫都是雌的,偶然有XOXoYS_
Lyon假说-证据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dA -A 型酶, GdB -B 型酶 取自杂合体
第五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 蜜蜂、蚂蚁、黄蜂等膜翅目昆虫等。
蜜蜂: 2n=32
蜂皇或工蜂
n=16
雄蜂
第五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第五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蜜蜂性别决定
第五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3、环境因子与性别决定 (1)某些爬行类的性别决定 • 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 • 如龟鳖类、鳄鱼等(见书图5-2); • 性比不一定是1:1。 • 促进有性生殖,不利于物种生存。
第五章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第一节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第二节 伴性遗传 第三节 剂量补偿效应
第五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第一节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 1891年德国细胞学家Henking在半翅目昆虫 的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中发现了性染色体。
• 1902 年美国科学家C.E.McClung将昆虫X染 色体与性别联系在一起。
2、ZZ-ZW型 :♀ZW;♂ZZ。 • 雌性为异配性别,雄性为同配性别。 • 鳞翅目昆虫(蛾、蝶、蚕类)及某些两栖、
爬行类、鸟类等动物,植物中的洋梅、金老 梅等属于此类。 • 性比一般是1 : 1。 • 如:家鸡:2n=78 ♀=76+ZW,♂=76+ZZ。
第五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3、XO型:♀XX;♂XO。 • 直翅目昆虫(蟋蟀、蟑螂、蝗虫)、某些植
第五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3、日照长短: • 大麻: 长日照、N肥多:♀株多; 短日照、
N肥少:♂株多 • 黄瓜:早期多N少光,雌花多。 • 南瓜:夜间低温或缩短光照,雌花增多。
第五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二)激素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性反转:个体从原来的性别转变为另一种性。 ★鸡:牝鸡司晨 ★人性反转:清朝《广阳杂记》“长沙有李氏女,年将
• 1905年,E.B. Wilson 详细研究了昆虫的性 染色体所组成,将这种与性别有关的、一对 形态大小不同的同源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
第五章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1908年摩尔根开始用具有四对染色体的黑腹果蝇进行了繁殖试 验。摩尔根用突变型得到的最初结果证明了孟德尔的分离规律、但 由于他发现突变白眼果蝇总是雄性的,因而很快找到了连锁的证据。 因此,他对孟德尔定律作了唯一必要的修改--独立分配规律只能应用 于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的基因。 摩尔根发现当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配对,并且在所谓“交 换”过程中交换遗传物质时连锁就会消失。当基因同染色体紧密相 连时,基因连锁就不大可能消失,因此,通过记录连锁消失的频率,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就能描绘出来。摩尔根和他的同事于1911年 作出第一张染色体图。 由于他对遗传学的贡献,摩尔根获得了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 及医学奖。作为一个多产的作者,他最有影响的著作《孟德尔式遗 传的机制》和《基因论》,是在哥伦比亚与他的同事共同撰写的。 摩尔根1927-1931年兼任国际科学院院长;1929-1930年兼任 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1945年于加利福尼亚州逝世。
(2)
(3)
× X+Y ↓ X + Xw × X w Y ↓ X + Xw X + Y Xw Xw Xw Y 1: 1: 1: 1 Xw Xw
Morgan的解释, 把特定的基因(决定眼睛颜色的 基因 + w )定位在特定的染色体(X)上。
与鹊蛾 (Abraxas)翅的颜色, 鸡的羽毛颜色的遗传做比较
三 人类、鸡及植物的伴性遗传
(一) 人类伴X显性遗传 (sex-linked dominant inheritance,XD) 这类性状的遗传规律在群体中往往女性表现出该 性状或遗传病的频率高于男性. 抗维生素D佝偻病 (vitamin D resistent rickets) XRXR XRXr XRY 显性基因(R)的作用使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发生障碍, 血磷下降,尿磷增高.肠对磷、钙的吸收不良,表现身 材矮小,下肢进行性弯曲,呈膝内翻或外翻。但表现度 变化很大.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性别决定: 由于遗传因素使受精卵向雌性或雄性方向发育的现象。 由于遗传因素使受精卵向雌性或雄性方向发育的现象。 生物体普遍存在性别的差异。雌雄比例为1:1, 生物体普遍存在性别的差异 。 雌雄比例为 , 是个典型的 孟德尔比例,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孟德尔比例,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说明性别是一个性 它不是由一个基因决定的,是由多个基因作用的结果。 状,它不是由一个基因决定的,是由多个基因作用的结果。 所以,生物的性别是很复杂的问题。 所以,生物的性别是很复杂的问题。 家畜性别控制,可以提供畜禽生产力, 家畜性别控制,可以提供畜禽生产力,给人类带来更大 的经济效益。 的经济效益。 性染色体理论(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一)性染色体理论(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在真核生物中,绝大多数生物为二倍体, 对性染色体。 在真核生物中 ,绝大多数生物为二倍体,有 1对性染色体。 对性染色体 种类型: 有4种类型 种类型 1、XY型: 、 型: 人类、全部哺乳类、某些两栖类、鱼类与昆虫。 人类、全部哺乳类、某些两栖类、鱼类与昆虫。
2、剂量补偿效应的机制
剂量补偿效应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其现象复杂 剂量补偿效应广泛存在于生物界,其现象复杂, 机制各 主要有两种机制: 异,主要有两种机制: 染色体中有一条 染色体失活。 (1)雌性细胞中两条 染色体中有一条 染色体失活。 )雌性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X染色体失活 人与哺乳动物。 如:人与哺乳动物。 (2) X染色体的转录速率不同:雌性果蝇不是通过一 染色体的转录速率不同: 果蝇不是通过一 染色体的转录速率不同 雌性果蝇 染色体失活, 个X染色体失活,而是通过两个 染色体的基因活性都 染色体失活 而是通过两个X染色体的基因活性都 减弱到两者之和相当于雄性果蝇一个 X染色体的活性 染色体的活)
第五章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1

37
一、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性别畸形
1.原发性小睾丸症或克兰费尔特(Klinfelter)综合征
又称为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患者性染色体为47, XXY;46,XXY/47,XY等。 男性新生儿中达到1%~1.9%。临床表现为睾丸小而 质硬,97%患者不育。患者男性第二性征发育差, 有女性化表现,如无胡须,体毛少,阴毛分布如女 性,阴茎龟头小等,约25%的患者有乳房发育。实 验室检查可见雌激素增多,19-黄体酮增高,激素 的失调与患者的女性化可能有关。 38
2、特纳氏Turner’s综合征 :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
又叫原发闭经症 女性X染色体缺陷 核型主要为45,X0 体矮,外观似女 性,但乳房不发 育,外生殖器幼 稚。
43
XX
母体
XX
X—X X—X
X—X
X-X
形 成 原 因
X
X—X X—X
X—X X—X
XX
X
XX X
XX
X
X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症
39
减数分裂染色体的不正常分离
40
小睾丸症形成原因
41
例题一:
现有一对正常夫妇,生了一个小睾丸症的男 孩,后经检查,他还有红绿色盲症。问:该 个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解答:∵小睾丸症的核型是47,XXY,又是 红绿色盲症(伴X隐性遗传病) ∴ 该男孩的基因型是47,XCXCY 又∵ 夫妇正常 →母亲X+XC、父亲X+Y ∴男孩的色盲基因XCXC必定来自母亲 结论:因为母亲的XC染色体在第二次减数分 裂时不分离产生了XCXC卵子,与Y精子结合, 形成XCXCY个体。 42
13
2、环境性别决定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连锁遗传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伴性遗传的发现
2.2伴性遗传的类型
果蝇的伴性遗传 人类的伴性遗传 植物中的伴性遗传 鸟类的伴性遗传
(一)果蝇的伴性遗传
1910年,Morgan等人在纯种红眼果蝇群体中却发现了一 只白眼♂蝇。 白♂×红♀,F1全红 → F1自交,F2红:白=3:1,但白眼全♂, 即,F2中:红:白=3:1,红♂:白♂=1:1。 →F1红♀×白♂, 回交子代: 红雌:白雌:红雄:白雄=1:1:1:1。 F1白♀×红♂, 回交子代:雌性全为红眼,雄性全为白眼
白眼(♀)×白眼(♂) (XwXw) (XwY) ↓ ½白眼♀ (XwXw) ½ 白眼♂ (XwY)
伴性遗传的特点
正反交结果不同,即正交子代雌雄蝇中都有红眼
、白眼,反交子代中雌蝇为红眼,雄蝇为白眼
后代性状的分布与性别有关,即白眼在雄蝇出现
机会较多 常成一种交叉遗传,即白眼雄果蝇的白眼基因随 染色体传给他的雌性后代,在由该雌性后代传给 其雄性后代
表明常染色体带 ♂性化基因系统, Y对果蝇的性别 不起作用,只是 保证正常♂个体 的可育性。
表明Y对果蝇的性 别决定中作用不大, 而X却起重要作用, 因它比正常♂多一 条X而表现为♀, 说明X带有♀ 性化 基因系统。
果蝇的性别决定——性指数决定性别
X:A<0.5 →超♂ X:A=0.5 →正常♂ 0.5<X:A<1 →间性
X-连锁隐性遗传的特点
(1)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患者,谱系中患者几乎都是男性 ;
(2)男性患者的双亲都无病,其致病基因来自携带者母亲;
(3)由于交叉遗传,男患者的同胞、舅父、姨表兄弟、外甥中常见 到患者,其外祖父发病,在此情况下,男患者舅父一般正常; (4)由于男性患者的子女都是正常的,所以代与代之间有明显的间 断性 ;
1.2 性别决定的类型
基因型性别决定 (genotypic sex determination, GSD ) 环境性别决定 (environmental sex determination, ESD)
1.2.1基因型性别决定(GSD )的类型 (一)、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雌雄个体间由于所含性染色体的差异而导 致性别的不同
4、多基因性别决定
代表:黄瓜 黄瓜中有关性别的基因有F/f、A/a、M/m、In-
F、Tr、gy和h等
(三)、特殊类型的性别决定
1.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倍数之比决定性别 (性指数决定性别)
代表:果蝇。
性指数决定性别: 性指数(Sex index)→X:A 注:X→ X 染色体数目;A→常染色体倍数
我有重大的消息!不知 道现在该不该讲出去������ 怎么啦? 麦克发现了一个 造成男性沙文主义 行为的基因! 真的啊?为 什么怕讲出 去呢? 呃������ 我想是因为那个基因 是来自妈妈的X染色体������
2.X-连锁显性遗传 (X-linked dominant inhertance)
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 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Vitamin Dresistant rickets)
性别决定受环境因素的控制:
激素对性别决定的影响 温度对性别决定的影响
2.伴性遗传 Section 2 sex-linked inheritance
2.1 概念
伴性遗传(sex-linked inheritance) 指性染色体上nkage inheritance)。
1、Morgan的假设——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 色体上,并且是隐性遗传。
能够圆满的解释Morgan的实验结果:以W(+)代 表红眼、w代表白眼,由于Y染色体上不带有 该等位基因,因此,最初发现的白眼♂蝇的基因 型应该是 XwY ,与它交配的红眼♀蝇的基因型则 为 XWXW(X+X+)。
2、Morgan假设的三个验证实验
2.双基因决定性别
代表:玉米
3.复等位基因决定性别
代表:喷瓜(Ecballium elaterium),葫芦科。
三个复等位基因: aD 、a、 ad , aD 对a、 ad为显性 , a对ad 为显性。
基因 aD a ad 决定性别 ♂ 两性 ♀ 基因型(5种) aDa,aDad aa,aad adad
的差异。
代表:蜜蜂、蚂蚁、黄蜂等一些膜翅目昆虫。 雄蜂: 工蜂: 蜂王: 正常雄性 异常雌性 正常雌性 单倍体 二倍体 二倍体 n=16 2n=32 2n=32
蜜蜂的性别决定
1.2.2 环境决定性别(ESD)
部分物种的性别是由受精卵或幼虫所处环 境因素决定的。
1、 激素:
后螠(Bonellia)
交叉遗传:外祖父的性状通过女儿在外孙身上表现出来,或者 女儿象父亲、儿子像母亲的现象,就成为交叉遗传。
小结
以上三个验证试验分别从不同角度验证了果蝇眼色基 因W/w的性连锁遗传的解释。其中,第二个试验最为关键 性,试验结果与预期的完全一致,从而使果蝇眼色基因 W/w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设得到了直接的证实。 摩尔根工作的意义:第一次把一个特定的基因与一 个特定的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了伴性遗传现象。
X:A=1 →正常♀ X:A>1 →超♀
2A/XX、2A/X0→不育♂;2A/XXY → ♀
♂性化基因系统在常染色体上,Y染色体对果蝇的性别不起作用, 只是保证正常♂个体的可育性。♀性化基因系统在X染色体上,X在 果蝇的性别决定中起重要作用。
2.染色体倍性决定性别
雌雄个体具有不同的染色体倍性,从而引起性别
蝌蚪
20º C 30 º C
• 许多爬行类的性染色体是 ZZ/ZW 或 XX/XY
• 爬行类卵孵育的温度的三种模式。
所有的鳄鱼、大多数海龟、一些蜥蜴属于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
小结 性别决定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通过性染色体的组成(XY\ZW\XO\ZO) 通过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通过染色体的倍数等
→获得诺贝尔奖
(二)人类的伴性遗传
1.X连锁隐性遗传 2.X连锁显性遗传 3.Y连锁遗传
人类的性染色体配对区和不同源的部分
1.X-连锁隐性遗传 (X-linked recessive inheritance)
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且是隐性遗传。 红绿色盲(congenital dyschromatopsia of the protan and deutan type) 血友病 (hemophilia)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rogressive muscular dystorphy,DMD) ( 杜兴氏症 Duchemme’s muscular dystrophy) 自毁容貌综合征 (Lesch-Nyhan syndrome)
(3)XO型
♀——XX
♂——XO
XY型的特化型, 如:直翅目昆虫(蝗虫、蟑螂、
蟋蟀等)。
(4)ZO型
♂——ZZ
♀——ZO 属于ZW型的特化型, 如:短颌鲚、少数昆虫等。
小结
四种性染色体性别决定类型中,XY型和ZW型是主要 类型,而XO型和ZO型则分别是XY型和ZW型性别决
定方式的特化型。
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理论初步解释了为什么有些 受精卵发育为♀性个体,而有些则发育为♂性个 体,并且♀:♂=1:1的现象。
1/
2
: F2 测交亲本 红眼(♀)×白眼(♂) (XWXw) (XwY) ↓ Ft ¼ 红眼(♀)(XWXw) ¼ 红眼(♂)(XWY)
¼ 白眼(♀)(XwXw)
¼ 白眼(♂)(XwY)
实验2——果蝇眼色的反交试验
白眼♀与红眼♂交 配:子代中♀全是 红眼,而♂全是白 眼,出现交叉遗传 方式。
实验3——白♀×白♂,子代全白,并且能够 真实传代,成为稳定的白眼果蝇品系。
落入海底 受精卵 中性幼虫 落入雌虫的吻上 雄性 雌性
相关研究
中性幼虫在无成熟♀虫海水中,全发育为♀虫
中性幼虫在含有♀虫口吻提取液的海水中,大部 分形成♂虫或间性个体;
人为的移走落在♂虫口吻上的幼虫,使它在离开 ♀虫的海水中继续发育,则发育为间性个体,并 且,其间性程度取决于幼虫呆在♀虫口吻上的时 间的长短。
抗VD佝偻病
患者小肠对P,Ca元素的吸收不良,肾小管对P的重吸收障 碍,导致血磷水平低下,使骨骼的发育不全,患者常表现 为“O”型腿或“X”型腿,骨骼发育不良,生长缓慢。
一种多基因病,其致病基因病被定位在Xp22.2-Xp22.1
典型的X-连锁显性遗传家族图谱
X-连锁显性遗传的特点
(1)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患病,女性患者多于男 性,但女患者病情较轻; (2)连代遗传: 每代都有患者; (3)交叉遗传:即:男性患者的女儿都为患者 ; (4)女性患者的子女患病的机会为1/2。
红绿色盲
红绿色盲患者不能分辨红色和绿色,控制红色盲、绿色盲
的两个基因为隐性、位于X染色体上,并且,这两个基因
紧密连锁,目前还未发现二者有交换发生,因此常把它们 合在一起,用符号b表示。研究发现,b基因位于Xq28。
目前,男性红绿色盲发病率是7%,而女性是0.5%。
典型的X-连锁隐性遗传家系图谱
果蝇的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
1922年,Bridges用X-射线处理果蝇,使减数分裂中的性染色体和 常染色体异常,从不同的染色体组合中,分析其性别决定基础: 染色体组成 3A XYY 3A XY 2A X0 4A XX 2A XY 3A XXY 3A XX 4A XXX 2A XX 3A XXX 2A XXY 4A XXXX 2A XXX 3A XXXX 性指数 性别表型 1:3=0.33 超♂ 1:3=0.33 超♂ 1:2=0.5 (不育 ) ♂ 2:4=0.5 (不育 ) ♂ 1:2=0.5 ♂ 2:3=0.67 两性个体 2:3=0.67 两性个体 3:4=0.75 两性个体 2:2=1 ♀ 3:3=1 ♀ 2:2=1 ♀ 4:4=1 ♀ 3:2=1.5 超♀ 4:3=1.33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