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新)
《泉城》教案及反思

《泉城》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泉城》诗歌;(2)理解诗歌中描绘的泉城美景及其意境;(3)学会生词和重点句子的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泉城的地理特点和泉水文化;(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3)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3)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难点:(1)生词和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泉城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泉城的地理特点和泉水文化;(2)简介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1)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指导学生正确停顿、重音和语调,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 学习生词和重点句子:(1)解释生词和重点句子的含义;(2)让学生模仿和运用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泉城的地理特点和泉水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但在学习生词和重点句子时,部分学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泉城》诗歌;2. 收集其他描写泉水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3. 写一篇关于泉城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续):4. 诗歌意境的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翠湖”、“清泉”、“垂柳”等;(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诗歌创作练习:(1)以“我心中的泉城”为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小诗;(2)挑选几首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课文《泉城》教案

课文《泉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泉城》的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泉城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和地图引导,让学生对泉城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运用课文中的描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分享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泉城》的内容的理解和朗读。
(2)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3)对泉城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描述的深入理解和想象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课文《泉城》。
2. 教具:图片展示、地图、PPT、生字词卡片等。
3. 准备: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泉城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泉城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泉城》。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
(2)教师通过PPT或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描述的意境和情感。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请家长听孩子朗读课文,并签名确认。
2. 学生完成生字词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3.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小组讨论和报告。
六、教学延伸:1. 图片展示:展示泉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泉城的美丽。
2. 视频播放:播放泉城的宣传片或纪录片,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泉城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泉城的景点进行研究和讨论,深入了解该景点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泉城》优秀教案

《泉城》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泉城的地理特点和泉水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泉城的美丽风光。
(3)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泉水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了解泉城的地理特点和泉水文化。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泉城美景的理解。
(3)角色扮演中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4)角色扮演道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搜集有关泉城的资料,了解泉水文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泉城的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泉城的地理特点和泉水文化。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3)分段朗读,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美景。
3.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2)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泉水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 强调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泉水资源,传承泉水文化。
六、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你心中的泉城美景。
(2)写一篇关于泉城的小作文,分享你的感受。
2. 实践活动:(1)组织一次泉城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泉水文化。
(2)开展泉城文化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更多泉水文化知识。
《泉城》教材解读

《泉城》教材解读
《泉城》是一篇写景状物课文。
本课的语言无疑是美的,如第一自然段的四个分句“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前两个比喻绘出形态之美;后两个比喻描摹声音之美。
“白浪翻滚”含气势,“晶莹剔透”显精巧;“虎啸狮吼”“秋雨潇潇”如音律一强一弱,让人回味。
再如对四大名泉的描写,看到了四个泉各具体特色。
珍珠泉“神奇”,选择了清代《珍珠泉记》部分文字:“泉从沙隙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日映之,大者为珠,小者为现,皆自底于达于面。
”六个“忽”写出了泉的变化之奇,一个“拎”将变化写活了,大自然如一个戏水儿童,在挥手戏水,上一秒不知下一秒会有什么有趣的情景出现。
黑虎泉的水声,五龙潭的泉多,“喷吐”“汇注”,将水流方向、流量各个道尽。
倒是趵突泉,天下第一泉大、清、美,让人向往,却似乎三言两语就过了,让人不觉得如期待的一般,有了老舍先生的文章在先,这儿实在简单了些。
一个“冒”少了三个“冒”的生命力,所以不妨推荐着读老舍的文吧。
品味与朗读背诵应该是本课语言最有效的学习途径了。
第1页/共1页。
泉城(新)

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 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 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 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 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珍 珠 泉
珍 珠 泉
五 龙 潭
珍 珠 泉
五 龙 潭
黑 虎 泉
珍 珠 泉
五 龙 潭
黑 虎 泉
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 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 像明珠散落;
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 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 像明珠散落;
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 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 如秋雨潇潇。
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 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 如秋雨潇潇。
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 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 如秋雨潇潇。
泉 名
所在
名称
泉水
位置
泉城 北路
由来
像珍珠 由五处泉 水汇注
特点
神奇
珍珠泉 五龙潭
旧城的
西门外
泉多
黑虎泉 趵突泉
悬崖下的 洞穴中
西门外的趵 突泉公园
水从虎头 流出
水流疾猛 大 美
趵突,即跳跃奔 突,三窟迸发, 清 喷涌不息的特点。
因为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
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课文首先总写济南有 七十二泉 , 然后分别写了 珍珠泉 、 五龙潭 、黑虎泉、 趵突泉 , 最后再总写济南的泉水 天下闻名 .
检查阅读课文:
看谁读的既准确又流利。
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 说到 ,自然会想到 的 。
看看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是从哪几个 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 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 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 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泉城》教案及反思

《泉城》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泉城》一文。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3)了解泉城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和泉水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泉城》一文。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难点:(1)领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泉城美景。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泉城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板书课题《泉城》,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泉城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教师辅导学生认读生字词,解释词语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描绘了泉城的哪些美景?4. 欣赏与感悟:(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泉城的美景。
(2)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泉城。
5. 拓展延伸:(1)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其他泉城景点。
四、作业布置: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泉城的美景,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合作探讨环节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3)作业布置是否具有针对性?2.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泉城的了解是否有所提高?(2)学生是否养成了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3. 改进措施:(1)在导入环节,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
(2)在合作探讨环节,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提高讨论效果。
(3)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对泉城美景的感知。
《泉城》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泉城》教案及反思课时:1课时年级:四年级学科:语文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泉城的地理特点、风景名胜及文化底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写作技巧。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难点:体会作者写作技巧,欣赏大自然的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泉城吗?它在哪里?(2)介绍泉城:泉城,位于我国山东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以其独特的泉水景观闻名于世。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泉城的美丽景色。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生字词,并能够正确运用。
3. 合作探讨4. 欣赏与感悟(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心中的泉城。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收集有关泉城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2)邀请家长参与,开展“我是泉城小导游”活动。
6. 课堂小结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表扬优秀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生字词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合作精神等。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泉城实地考察,加深他们对泉城的了解和热爱。
2. 开展“泉城故事”征文活动,鼓励学生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泉城的喜爱。
课文《泉城》教案

课文《泉城》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了解课文《泉城》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2. 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1.2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进行表达。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泉城》是一篇描述泉城济南美丽景色的文章,通过描绘泉水、泉眼、泉群等景观,展现了泉城的独特魅力。
2.2 重点词汇和短语泉水(quán shuǐ)泉眼(quán yǎn)泉群(quán qún)清澈(chèqīng)涌动(yǒng dòng)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泉城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泉水有什么印象?有没有去过泉城?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分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3.3 词汇学习教师讲解重点词汇和短语的意思和用法。
学生通过例句练习,巩固词汇和短语的记忆。
第四章:教学活动4.1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的短文。
学生互相交流,互相评价,提高写作能力。
4.2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泉城的景点,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向游客介绍景点。
学生互相表演,互相评价,提高团队合作和交际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
5.2 阅读理解测试设计一份阅读理解测试题,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3 写作和小组活动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词汇运用和表达能力。
对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运用对比: 水势 大而猛 —— 水势 缓而柔。 声音 洪大 —— 声音 低细 。
你也来写个优美的带分号的句子吧! 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这些花朵有的 的 ,好像 像 ;有的
,好像 ;有的 ,好像
;有 ,好 ……
这些花朵有的 一团红艳,好像 燃烧的火 焰 ;有的 一片雪白,好像 晶莹的雪团 ; 有的 漫山开遍 ,好像金色的地毯 ;有 的 悬挂枝头,好像 纯白的玉铃 ……
天下闻 为
○小练笔: 这些水果有的 , 的 , ;有的 的 , ……
;有 ,
;有
☆小练笔:
仿照课文,写一段话介绍家
乡的名胜。记得用上一两个
本课练习的句式哦!
1、说到 3、
,自然会想到
的
。
2、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的 天下闻名,所以人们
称
为“
”。
珍 珠 泉
五 龙 潭
黑 虎 泉
趵 突 泉
第5自然段
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位于西门外的趵 (地位、位置) 突泉公园内。 一个开阔的方形泉池,差不多占了大半个公园。
(泉池形状、大小)
池里的水很清,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 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
泉水像 珍珠
神奇灵动
第3自然段
五龙潭在旧城的西门外, (位置) 由五处泉水汇注而成,所以人们称它“五龙 潭”。 (名称由来) 在五龙潭的周围还有月牙泉、悬清泉、古温 泉等,组成了五龙潭泉群。 (特色)
泉 名
所在 位置
名称 由来
五泉
汇注而成
泉水 特点
珍珠泉
五龙潭 黑虎泉 趵突泉
旧城的
西门外
泉多
第4自然段
(泉水形态)
泉 名
所在 位置
名称 由来
泉水 特点
泉 名
所在 位置
名称 由来
泉水 特点
趵突泉
西门外的趵 “趵突”即跳跃 奔突之意 大、清、 美 突泉公园
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 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 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
泉 名
所在 位置
名称 由来
泉水 特点
珍珠泉
五龙潭 黑虎泉 趵突泉
神奇灵动
泉多
珍珠泉
五龙潭 黑虎泉 趵突泉
泉城路北 泉水像珍珠
旧城的
西门外
汇注而成
悬崖下的 泉口为 水势猛 洞穴中 石雕虎头 西门外趵 “趵突”即跳跃 大、清、美 突泉公园 奔突之意
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 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举世闻名
闻名遐迩
闻名中外
名扬四海
驰名中外
誉满天下
远近闻名
蜚声四海
的 名,所以人们称 “ 冰城--哈尔滨 鸢都--潍坊 ”。 石头城--南京 瓷都--景德镇
第2自然段
珍珠泉在泉城路北。 (位置) 泉池约一亩见方,清澈见底。(大小) 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 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 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 拎到了水面上来。 (样子)
珍珠泉 五龙潭 黑虎泉 趵突泉
所在 泉 名 位置 泉城路北
名称 由来
泉水 特点
泉 城
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
北京: 故宫
桂林:漓江山水 杭州:西湖
上海:东方明珠 南京: 中山陵
武汉:黄鹤楼
“说到
名城胜景
的 。”
,自然会想到
这句话共有几个分句? 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泉水的?
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 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 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 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黑虎泉的源头在悬崖下的洞穴中。 (位置) 泉口是用石头雕成的三个老虎头,泉水便从 (名称由来) “老虎”的口里不断地喷吐出来。 水声喧腾,昼夜不息。 (特色)
泉
名
所在 位置
名称 由来
泉水 特点
珍珠泉
五龙潭 黑虎泉 趵突泉
悬崖下的 洞穴中 泉口为 水势猛
石雕虎头
泉
名
所在 位置
名称 由来
五泉
泉水 特点
白浪翻滚
银花盛开
晶莹剔透
明珠散落
声音洪大
虎啸狮吼
声音低细
秋雨潇潇
这些泉
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 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
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
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仅仅一句话就写出了泉水的多姿多彩。 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美展示出来的呢?
(1)运用比喻,前半句是 事实描写 , 后半句是 想象 。 (2)描写有序,先写了 了 声音 。 形态 ,后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