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四: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同步测试(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岳麓版高二选修4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 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自我小测 岳麓版选修4-岳麓版高二选修4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自我小测岳麓版选修4 1“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2《贞观政要》载:唐太宗曾经说“(一切重要政务)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与事稳便,方可奏行。

”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B.发展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C.颁布《唐律》,约法省禁D.广开言路,从谏如流3唐太宗曾经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B.广招贤才,知人善任C.让庶族地主获得晋身仕途之道D.实行各民族和睦的政策4唐太宗认识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广求贤才,知人善任B.求谏纳谏,从谏如流C.广兴学校,发展科举D.去奢省费,轻徭薄赋5有人曾经作诗赞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其中“长策”是指唐太宗( )A.慎用刑法 B.轻徭薄赋C.完善科举 D.重视纳谏6魏征曾写诗言道“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

“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 ) A.勇猛强悍、机敏智慧B.轻徭薄赋、去奢省费C.知人善任、兼听纳谏D.兼容并蓄、博大开放7贞观时期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的原因是唐太宗( )①实行开明的政治②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③努力调整生产关系④创立了科举制度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贞观元年,他驳斥封德彝“于今未有奇才”时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贞观二十一年,他再次重申:“人之行能,不能兼备。

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几乎与此同时,又在《金镜》里总结了“舍短取长,然后为美”的用人经验。

唐太宗解释用人必须“舍短取长”时,作了“用人如器”的比喻,是十分贴切的,正如器物不能兼具各种用途一样,人也不可能兼备全才。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后练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后练
【答案】:
【解析】: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后练习第九篇
《旧唐书》载,贞观年间,“绝域君长^①,皆来朝贡;九夷重译^②,相望于道。”(①绝域君长:指各个国家。②九夷重译:指各国翻译人员。)《旧唐书》的这一记载反映了唐朝( )①国势强盛②成为世界中心③对外开放④国际影响深远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答案】:
【解析】:
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中如何体现这一政策的。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4课时训练: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Word版含解析.doc

【金牌学案】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选修4课时训练: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Word版含解析.doc

课时训练5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雠不弃。

”下面对这段话的诠释不正确的是()A.“致安之本,惟在得人”B.求贤若渴,不拘一格C.广开言路,从谏如流D.知人善任解析:材料主要表达的是唐太宗不拘一格、广招人才的内容,而C项属于兼听纳谏的内容,故C 项不正确。

答案:C2.造就贞观时期兼容并蓄、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时代风貌的原因是唐太宗()①实行开明的政治②贞观年间的一系列制度创新③努力调整生产关系④创立了科举制度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唐太宗是对其进一步发展完善,排除含④的选项。

答案:C3.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就无几,岂有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材料所体现的唐太宗在民族关系上的治国思想是()A.治理好国家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B.具有笼统排外倾向C.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D.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解析:本题是材料选择题,关键是完整理解题干所给的两段材料的意思,特别是“朕独爱之如一”和“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的意思。

答案:A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解析:①各民族的融合必然带来文化的相互吸收;②早在汉朝就已出现,主要用于经济交流;③有直接作用;④出现于明清,故不选。

答案:C5.在讨论科举制时有网友发帖子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解析: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朝,而非秦朝;八股取士出现于明清,并不是在科举制一开始就出现的,故A、D两项错误;B、C两项中,C项更全面,故答案为C项。

最新精选岳麓版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练习题五十六

最新精选岳麓版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练习题五十六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的形成
【答案】:
【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卷198
【答案】:
【解析】: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下列史实反映了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
①在东突厥故地设置羁縻府州②以文成公主赴吐蕃和亲
③设鸿胪寺接待各少数民族④提出“示存异方之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640年,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管辖
【解析】:
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答案】:
【解析】:
A、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B、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初期以反对满清统治为重心,后主张五族共和
C、康熙帝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崇尚儒家文化
D、唐太宗对匈奴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
【答案】:
【解析】:
下列说法不符合唐太宗的是( )
A、善于纳谏
材料三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是四夷可使如一家。”

2013高中历史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4

2013高中历史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练习(含解析)岳麓版选修4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基础达标1.唐太宗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这说明唐太宗为政的根本目的在于( )。

A.减轻人民负担 B.倡导政治清明C.稳定社会秩序 D.发展社会经济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唐太宗提倡轻徭薄赋,目的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

答案 C2.使唐初经济得到逐步恢复的政策措施主要是(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考试制度C.修改颁布《唐律》 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解析均田制保证了每个劳动者都拥有实现其劳动所必需的土地,并促使大批依附农民脱离豪强大族的控制,成为从国家手中受田的编户农民,并被束缚在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土地上,有利于经济得到逐步恢复;推行租庸调制减轻了农民的一些负担,且保证了生产时间,垦田数量增加,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答案 D3.导致唐太宗统治时期“贞观之治”出现的因素不包括( )。

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B.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C.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制度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解析其中三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制度是隋朝时期开创的。

答案 C4.“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雠不弃。

”下面对这段话的诠释不正确的是( )。

A.“致安之本,惟在得人”B.求贤若渴,不拘一格C.广开言路,从谏如流D.知人善任解析题干突出了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而C项突出了统治者的开明,以减少政策的失误。

答案 C5.魏征曾写诗言道:“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

“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 )。

A.勇猛强悍、机敏智慧B.轻徭薄赋、去奢省费C.知人善任、兼听纳谏D.兼容并蓄、博大开放解析可由魏征是著名的诤臣入手分析得出答案。

答案 C6.据史书记载:“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某某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

”此事表明唐太宗( )。

2019年精选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岳麓版习题

2019年精选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岳麓版习题

2019年精选高中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岳麓版习题精选四十六第1题【单选题】司马光评价唐太宗时说:“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

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下列选项不能准确支撑此观点的是( )A、实现统一,奠定版图B、稳定社会,开创治世C、调整政策,发展农业D、吸取教训,兼听纳谏【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

他在位期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① 文成公主入藏②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与中国人通婚③ 大力推行道教④ 派玄奘去天竺取佛经A、①②B、②③④C、②④D、①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唐太宗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治国理念。

为此,在社会民生方面,他强调①无为之治,天下息兵②休养生息,轻徭薄赋③仁义为本,慎用刑法④选贤任能,虚怀纳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唐太宗认为,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磐万物以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一“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

有鉴于此,唐太宗( )①休养生息、轻徭薄赋②选贤任能、虚心纳谏③强立三长、打击豪强④用法竟筒、甜定唐律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这说明唐太宗( )①尊重法律的独立性? ②认可皇权有限③主张法权高于皇权④重视法制建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之一是“民本”思想。

2019-2020年高中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岳麓版练

2019-2020年高中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岳麓版练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二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图画24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这24位功臣是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秦叔宝、程知节……在这些人中有的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有的是太子李建成政治集团的人,还有一些出身少数民族。如魏征少年时做过道士,后来成为太子的谋士,秦叔宝是小军官,程知节是农民。
A、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B、设置管理机构
C、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D、施展个人魄力吸引周边民族
【答案】:
【解析】: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此思想的是( )
A、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B、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范祖禹《唐鉴》
材料二: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文(印)《大总统誓词》
材料三:《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下面是诗歌的节选:
C、隋唐时期对少数民族的依赖性较强
D、隋唐时期政治受塞外文化的影响
【答案】:
【解析】:
以下关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是新王朝的建立者
B、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或巩固发展作出了贡献
C、都捍卫和维护了国家主权
D、在他们统治期间都出现了盛世景象
【答期民族政策的突出特点是( )
A、民族大融合,多民族国家统一
B、民族政策开明
C、尊重少数民族地区

2019_2020年高二岳麓版选修4历史一课一练: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2019_2020年高二岳麓版选修4历史一课一练: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选择题1.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为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B.唐朝废除了秦汉以来历朝的各项制度C.唐朝开创了后世各项政治制度的先河D.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中原文化停滞不前2.玄武门之变的实质是()A.民主与专制势力的较量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反映C.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的反映D.革新与守旧势力之间的斗争3.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唐太宗的下列做法体现该言论的是()①发动玄武门之变②沿用科举考试制度③修订《唐律》④实行均田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魏征曾写诗言道“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

“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A.勇猛强悍、机敏智慧B.轻徭薄赋、去奢省费C.知人善任、兼听纳谏D.兼容并蓄、博大开放5.“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A.民贵君轻的思想B.农业为本的思想C.君治为本的思想D.心存百姓的思想6.据史书记载:“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违法取驿家麸数石。

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

”此事表明唐太宗()A.不因臣下贪污额较小而姑息掩盖B.不注重维护官吏的形象C.注意满足臣下的实际需求D.注意防止贪污,做到官民一视同仁7.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这一政策说明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8.“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

……自五、六年以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选择题
1.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 )
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 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
2.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完善了科举制,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3.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就无几,岂有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材料所体现的唐太宗在民族关系上的治国思想是( )
A.治理好国家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具有笼统排外倾向
C.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
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D.心存百姓的思想
5.唐太宗对少数民族采取多种策略,既有战争,也有和亲,唐朝通过对东突厥的战争( )
①解除了来自北方的严重威胁②巩固了北方的边防③加速了汉族与突厥族经济文化的联系④限制了突厥族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晚年的唐太宗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

”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 )
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④修筑驰道,统一文字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7.“贞观之治”的出现对当时社会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B.促进了民族融合
C.为唐朝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 D.有利于社会稳定
8.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措施是( ) A.实行三省六部制B.实行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D.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原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资治通鉴》卷一九七材料2: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材料3: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东)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材料4:是时(贞观二十二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1)据材料1,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张。

(2)从材料1到材料2,唐太宗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有何变化?
(3)据材料3,指出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措施。

此外,还采取哪些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
(4)据材料4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影响。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
国危,国危则君丧,肤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
材料二太宗曰:“夷狄亦人尔,其情与中华不殊”“不必猜忌异类…四夷可使如一家。


——《贞观政要·论安边》(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8分)(2)从材料二可以知道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是什么?(2分)
(3)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制订了哪些政策和措施来治理国家?结果怎样?(5分)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选择题
1.C. 2.A. 3.A.4.D. 5.A. 6.A.7.C.8.D.
二、非选择题
7. (1)主张:不歧视;不猜忌;妥善安置。

(2)变化:从“四夷可使如一家”到明确提出了“爱之如一”。

(3)措施:设羁縻府州。

策略:“战而后和”;和亲通婚;册封。

(4)影响:得到少数民族拥护,维护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8. (1)为君不可好大喜功,加重百姓负担,以至国危君亡,要以民为本。

(4分)史实:实行均田制、租庸调法、“轻摇薄赋”的措施。

(4分,答其中两方面即可)
(2)团结少数民族,开明的民族政策。

(2分)
(3)发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行(唐律);不拘一格,广招人才等(3分)。

出现了“贞观之治”(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