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篇》考论

合集下载

一起学《论语》11.16先进篇——季氏富于周公

一起学《论语》11.16先进篇——季氏富于周公

⼀起学《论语》11.16先进篇——季⽒富于周公⼀起学《论语》11.16先进篇——季⽒富于周公【原⽂】季⽒富于周公,⽽求也为之聚敛⽽附益之。

⼦⽈:“⾮吾徒也!⼩⼦鸣⿎⽽攻之可也。

”【⽩话】季⽒⽐周天⼦的卿周公还富有,然⽽冉求还替他聚敛、增益财富。

孔⼦说:“这不是我的弟⼦啊!⼩⼦们都可以敲着⿎去声讨他。

”【释词】季⽒:鲁国“三桓”执政,季⽒独⼤。

冉求为季⽒之⾂。

季⽒:富于周公:周公是周公旦之后,担任周天⼦之宰,即周王朝的卿⼠。

按:周公旦有勋劳于天富于周公:下,天⼦赐封于鲁国,长⼦伯禽代他承位,他仍然担任周王朝的公卿,其⼦孙后代也世袭周公之位。

“诸侯之卿不得侔于天⼦之卿”,今季⽒以诸侯之卿⽽富过于周王朝之周公。

为之聚敛:冉求善理财,为季⽒多⽅聚敛财富。

聚,会。

敛,收。

林⽒:“上⼆句记者坐冉有之为之聚敛:罪,⽽后记夫⼦之⾔。

”⼩⼦:门⼈弟⼦。

⼩⼦:鸣⿎⽽攻之:声讨其罪。

《注疏》:“今为季⽒聚敛,害于仁义”。

朱⼦:“使门⼈声其罪以责之鸣⿎⽽攻之:也。

圣⼈之恶党恶⽽害民也如此。

”钱穆:“攻冉求,实以攻季⽒。

”【先贤精义】《四书解义》⽈:此⼀章书是孔⼦正党恶之罪,以警权⾂正党恶之罪,以警权⾂也。

《四书解义》⽈:《论语义疏》⽈:天⼦之⾂,地⼴禄⼤,故周公宜富;诸侯之⾂,地狭禄⼩,季⽒宜贫。

⽽《论语义疏》⽈:僭滥,遂胜天⼦⾂,故云“季⽒富于周公”也。

今僭滥责冉求重赋税也。

孔⼦之时,季⽒专执鲁政,尽征其民。

其君蚕⾷《论语注疏》⽈:《论语注疏》⽈:此章夫⼦责冉求重赋税为之急赋税,聚敛财物⽽陪深宫,赋税皆⾮⼰有,故季⽒富于周公也。

时冉求为季⽒家宰,⼜为之急赋税,聚敛财物冉求亦夫⼦门徒,当尚仁义;今为季⽒聚敛,害于仁义,故夫⼦责之,使其附助益季⽒也。

冉求亦夫⼦门徒,当尚仁义;今为季⽒聚敛,害于仁义门⼈鸣⿎以声其罪⽽攻责之。

《群经平议》⽈:盖欲⾔季⽒之富,⽽但举晋韩魏、齐陈⽒之属与之⽐较,则本为同列,即富《群经平议》⽈:,以见季⽒以侯国之卿⽽富过于王朝之宰也。

《论语·先进篇》考论

《论语·先进篇》考论

《论语·先进篇》考论【摘要】在阅读《论语》及其训注的过程中,发现《论语》中有一些难以解释的词句,经求证,被认为是错字、衍文、缺文或错简类等的字句,兹就《论语?先进篇》中的此类现象作一考证。

【关键词】错字衍文缺文错简异文考释【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封二-01经阅读考证,《论语》中的存疑现象很多,本文主要以《论语?先进篇》为主考论其中的存疑现象,主要是从此篇中的错字类、衍文类、缺文类、错简类以及异文现象方面进行讨论。

一、错字类考释此类主要是由于字形的相近造成了在流传中的错误,下面进行举例说明。

(1)闵子侍侧,??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按:“由”字乃“回”字之误,因为其形近。

从此章大意可以看出,孔子目睹了闵子、冉子、子贡、子路等弟子们气度轩昂而心情愉悦,于是回忆起了颜回,叹息他“不得其死然”。

所谓“不得其死然”,也就是“不幸短命死矣”。

孔子素来赞赏颜回,而如今痛惜他的早死。

如果按今本作“由也,不得其死然”,那时孔子预见子路死于非命(《左传》哀公十五年:子路死于卫难事),是不可信的。

(2)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按:《史记?仲尼弟子传》作“使子羔为费邱宰”。

王充《论衡?艺增》作“邱宰”,无“费”字。

戴望《史记正误》云:“《史记》费字,后人所增。

”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解释说邱在郓城宿县,没有说到费的所在地,由此可知张守节所见的《史记》,没有“费”字。

所以“费”字乃是“邱”字之讹。

白话译文:子路让子羔去治理邱这个地方。

(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按:从此章文理来看,“因”字乃“困”字之误。

此章乃子路假设之辞,谓如果能治理千乘之国,而此国居于大国之间,既遭到大国师旅的侵犯,又蒙受国内饥馑的困扰,仍然能在三年之内,教导人民勇于战争。

据《尚书?大传》云:“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第五章的解析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第五章的解析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第五章的解析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第五章是孔子的一段对话,原文为:“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说:“士人应该立志于追求道德,而不应该以穿衣吃饭的好坏来
耻笑。

”这段话主要反映了孔子对士人的要求和对人们评价士人的态度。

首先,孔子强调了“士人志向于道德”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社会,士人是属于社会上层阶级的人,他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

孔子认为,士人应该立志于追求道德,注重自身的修养和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不应该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物质生活的方面。

这种追求道德的志向,体现了孔子对士人高尚的期望和要求。

其次,孔子批评了一些人因为穿衣吃饭的好坏而对士人评价不高的观点。

他认为,将士人的品质和能力仅仅以穿衣吃饭的好坏来衡量是片面和不公正的。

士人的价值和地位应该建立在其道德和人格的基础上,而非外在的物质条件。

孔子通过这段对话,倡导以道德品质评价人,而非以物质条件评判一个人的好坏。

这段对话的背后,反映了孔子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和改革的呼吁。

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风气严重扭曲,人们普遍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道德和人格的重要性。

孔子通过这段对话,试图引导士人重新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弘扬道德伦理,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变。

总结起来,《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第五章强调了士人应该立志于道德追求,而非以物质条件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

孔子的观点体现了他对士人的高要求和他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这段对话对于人们在面对物质诱惑和追求时,提供了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论语·先进(先进)》

《论语·先进(先进)》

五、思考与讨论 :
⒈ 在写到曾点的时候,出现了一段 关于弹瑟的声音和人物动作的 描写,这样写的意图和效果是 什么?
⒉ 将本文与《韩诗外传》“各赋所 愿”相比较,谈谈它们在写作 的笔法上有什么不同。
两个字。 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二、背景资料 :
2. 孔子的生平和社会文化意义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
尼,鲁国昌平乡陬邑人。
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一生,可归纳为治学、从政、 施教三个方面
儒学当时即有“显学”之称。自汉代 后,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和正 统,影响中国文化至深至巨。
三、文本内涵解析 :
人物的口吻、神情宛然如现 对人生价值的不同理解:个人
幸福和社会责任
论语·先进(节选)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交代谈话的参与者和具体情境 一个严肃而又亲切的场合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 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一个蔼然长者的形象 反映出孔子求为世用的一贯思想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 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意味深长的评点,全篇意足 神完,收束自然
三、文本内涵解析 :
孔子赞同曾点是对理想社会美 好生活的向往?还是志不能伸 的出世之思?
一个永恒的问题:人应该如何安 顿自己的人生。
四、文本的艺术特点 :
1、自然而完整的结构 2、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3、简练而传神的语言
场景的出现预示着变化 曾皙的回答流露出一种从容欣悦、无 所牵碍的心境 全文在孔子的感喟中达到了高峰。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 三子者之言何如?”

《论语》“先进”章诸家注译考辨

《论语》“先进”章诸家注译考辨

论语》“先进”章诸家注译考辨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在《论语》的注译之中,此章分歧甚大。

历代诸家在此费尽笔墨,但从来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由于缺乏必要的史料和语境,几乎无从考证孔子的原意。

为今之计,只有重新检视诸家注译,折衷古今,才能得出可信、合理、确切的解释。

自汉迄清,影响最大的注疏,约略有以下几家:分别为郑玄《论语注》、何晏《论语集解》、皇侃《论语集解义疏》、邢昺《论语疏》、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及刘宝楠《论语正义》。

而在近现代的译注之中,则以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和李泽厚《论语今读》最可称。

在论文方面,傅斯年《周东封与殷遗民》、曹聚仁《原儒》、吴龙辉《论语“先进”章正解》都颇有发明。

本文即本于以上诸家,对其进行系统的考辨。

表1 先进、后进注译内容原文《论语注》进学先后先进后进,谓学也。

[1] 《论语集解》入仕先后辈先进、后进,谓仕先后辈也。

[2] 《论语集解义疏》前辈后辈先进后进者,谓先后辈人也。

先辈,谓五帝以上也。

后辈,谓三皇以还也。

[3] 《论语疏》入仕先后辈(孔门弟子)此章孔子评其弟子之中仕进先后之辈也;先进,谓先辈仕进之人;后进,谓后辈仕进之人也;盖先进者,当襄、昭之世。

后进者,当定、哀之世。

[2] 《论语章句集注》前辈后辈先进后进,犹言前辈后辈。

[5] 《论语正义》进学先后(孔门弟子)此篇皆说弟子言行,先进后进,即指弟子;皆谓弟子受夫子所施之教,进学于此也。

[1] 《论语译注》进学先后译文本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而略有取舍;孔子所谓“先进”一般指“士”。

[7] 《论语新解》前辈后辈(孔门弟子)先进后进,犹言前辈后辈,皆指孔子弟子。

先进如颜闵仲弓子路,下章前三科诸人。

后进如下章后一科,子游子夏。

[8] 《论语今读》制礼作乐的先后讲的是野人“制礼作乐”,虽“粗俗”,但在先。

君子虽典雅,但在后。

[9] 《周东封与殷遗民》先到后到先进后进自是先到后到之义。

一起学《论语》11.1先进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一起学《论语》11.1先进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

一起学《论语》11.1先进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论语注疏》曰:前篇论夫子在乡党,圣人之行也;此篇论弟子,贤人之行。

圣贤相次,亦其宜也。

钱穆曰:《论语》分上下编,上编首《学而》篇,末《乡党》篇,多“学而优则仕”一边语。

下编首《先进》篇,末《尧曰》篇,多“仕而优则学”一边语。

其余各篇大率皆然,读者试自参之。

胡氏曰:此篇记闵子骞言行者四,而其一直称闵子,疑闵氏门人所记也。

朱子曰:此篇多评弟子贤否。

凡二十五章。

一起学《论语》11.1先进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原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白话】孔子说:“先进一辈的人从礼乐方面来说,看起来像是朴野之人;后进一辈的人从礼乐方面来说,看起来像是君子。

如果用礼乐来化民成俗,那么我愿从先进一辈的人。

”【释词】先进:前辈、先辈。

《论语稽》:“先进谓武王、周公之时,后进谓春秋之世。

”按:先进后进,一说指古今时代的人,一说指孔子的前辈弟子和后辈弟子。

今从前说。

后进:后辈、后世之人。

野人:乡野之人,引申为朴野、朴素之人。

先辈之人对于礼乐来说,礼乐之文与礼乐之质比较得宜,而且更大程度上比较质朴,具有淳朴之风。

君子:指当时之贤士大夫。

后世之人讲究礼乐越来越细密,文过于质,不够本真。

而相比之下,前辈之人则显得太朴野,于是这些后进反而更像君子了。

用之:用礼乐。

【先贤精义】《论语稽》曰:春秋奢僭,以礼乐之重且大者为观美,名物度数,因仍加减。

相习既久,自以为文,而鄙前辈之朴,乃有“野人君子”之言。

后世如刘宋悬微时葛布灯笼示子孙,而少帝观之,乃以为田舍翁未见识面,亦其类也。

张栻曰:野人、君子,由后人之称也。

前人于礼乐,务其质,而于文有所不足,后人则习其文而日盛矣。

惟其文之盛,故以前辈为野人,而自谓为君子。

文胜而过质,则于礼乐之实反有害。

故圣人思反本,而有从先进之言。

(此处认为“先进”质胜于文。

)程子曰:先进于礼乐,文质得宜,今反谓之质朴而以为野人;后进之于礼乐,文过其质,今反谓之彬彬而以为君子。

一起学《论语》11.17先进篇——柴也愚,参也鲁

一起学《论语》11.17先进篇——柴也愚,参也鲁

一起学《论语》11.17先进篇——柴也愚,参也鲁一起学《论语》11.17先进篇——柴也愚,参也鲁【原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白话】高柴生性愚憨,曾参生性鲁钝,颛孙师生性偏辟,仲由生性粗俗。

【释词】柴:高柴,字子羔,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岁。

《家语》记载高柴:“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

执亲之丧,泣血三年,未尝见齿。

避难而行,不径不窦。

”愚:愚直,戆也,即“知(智)不足而厚有余”。

黄氏:“葬不买道,遭卫难不死。

愚不终愚,所以明圣教也。

”参:曾参。

鲁:钝也,鲁钝、迟钝。

唐文治:“鲁者,言其学从艰苦而得也。

”黄氏:“闻孝而得道之纲,闻礼而通事之变,不终鲁矣。

”彭端淑《为学》:“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按:此处最宜深思也。

师:颛孙师,即子张。

辟:偏、偏辟。

《后案》:“偏也,以其志过高,而流于一偏也。

”朱子:“迂而过也。

”黄氏:“自书绅励学后,执德宏、信道笃,不终于辟矣。

”由:子路。

喭:粗俗也。

【先贤精义】《四书湖南讲》曰:此夫子平时零碎议论,门人汇记于此,故不用“子曰”字冠首。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示人宜进学以化气质之偏也。

《论语后案》曰:“愚、鲁、辟、喭”以生质言,非言习也。

《论语集说》曰:愚则不足以知,鲁则不足于敏,辟则不足于诚,喭则不足于和。

郑汝谐曰:子羔执亲之丧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其心虽无伪必有固而不通者;曾参三省吾身,至于任重而道远,皆自鲁而得之;子张堂堂而辟,由也行行而喭,辟迂而过也,喭易其言也。

张栻曰:此皆其气禀之偏。

夫子言之,使之因其所偏矫厉而扩充也。

《四书诠义》曰:有其病则有其善,愚者必厚重,鲁者必诚朴,辟者才必高,喭者性必直,此皆圣门气质有偏而未为习染所坏者。

愚者充以学问,鲁者励以敏求,辟者敛以忠信,喭者文以礼乐,只因其好处,克去其偏处,便可至于中庸,故语之使知自励也。

刘宗周曰:四子皆圣门之选也,游夏求予之伦降一格矣。

然而气质之偏,均不能无藉于学问之功,学则虽愚必明,虽鲁必敏,虽辟必信,虽喭必精。

简述《论语。先进》(子路、曾雪、冉有、公西华待华)中的语录体特点

简述《论语。先进》(子路、曾雪、冉有、公西华待华)中的语录体特点

简述《论语。

先进》(子路、曾雪、冉有、公西华待华)中的语录体特点《论语.先进》是儒家经典《论语》中的一篇章节,囊括了一系列论语的语录,包括了子路、曾雪、冉有和公西华等先进之人的言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根据你的要求,对《论语.先进》中的语录体特点进行深入探讨,并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1. 语录体特点1.1 简洁明快:《论语.先进》中的语录以简洁明快的文字表达了先进之人的思想和行为,没有多余的修饰和废话。

1.2 实用性强:这些语录所揭示的道理和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指导。

1.3 道德规范:语录体现了儒家对于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关注,强调了诚实、守信、孝顺等价值观念。

1.4 深刻内涵:虽然语录简洁,但其内涵却十分深刻,涉及了对于人性、社会关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观察。

2. 从简到繁的探讨在《论语.先进》中,子路、曾雪、冉有和公西华等先进之人的语录,都以简洁、明快的文字表达了他们对于生活、学问、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语录中所包含的道理,虽然简单,但内涵却十分深刻,可以为人们提供指引和启示。

子路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以及曾子的“君子不器”等语录,都体现了他们对于道德、修养和学问的深刻认识和观察。

这些语录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3.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论语.先进》中的语录体特点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智慧。

这些语录不仅在当时,甚至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通过学习和思考这些语录,我们可以更好地明白什么是道德修养、何为君子行为,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这些价值观念。

这些语录也激发了我们对于儒家思想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精神追求。

4. 个人观点《论语.先进》中的语录体特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和智慧,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

通过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语录,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并通过实践将这些道理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不得 其 死然 ”是孔 子 所说 的话 。另外 , “ 由” 字应 为 “ 回”字 孔子预见子路死于非命 ( 《 左传》 哀公十五年: 子路死于卫难事 ) , 之 误 ,上 文 已经分析 过 了,这 里不 再 多说 。白话译 文 :闵子骞 侍 奉在侧 , 阁阁如一派刚正之气。 冉有、 子贡, 侃侃如一派和乐之 气。 是 不 可信 的 。
论坛 ・ 交 流
课程教育 研究
r s e 里 ! 垡
三 ±

《 论语 ・ 先进篇 》考论
英亚 娟
( 山西省晋 中市卫生学校 山西 晋 中 0 3 0 6 0 0 )
【 摘要 】 在 阅读 《 论语 》 及 其训 注的过程 中,发现 《 论语 》中有一些难 以解释 的词句,经求证 ,被认为是错 字、衍文 、缺 文或错 简类等的字句,兹就 《 论语 ・ 先进篇 》中的此类现 象作一考证。 【 关键词 】 错 字 衍文 缺文 错 简 异文 考释 【 中图分类号 】 G7 1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0 8 9( 2 0 1 5 )1 1 一封二 一 0 1
经阅读考证, 《 论语》中的存疑现象彳 艮 多,本文主要 以 《 论 语・ 先 进篇 》 为主考 论其 中的存 疑 现 象 , 主要 是从 此篇 中的错 字类 、 衍 文类 、缺 文类 、错 简类 以及异 文现 象方 面进 行讨 论 。 错字 类考 释 此 类主要 是 由 于字形 的相近 造成 了在 流传 中的错误 ,下 面进 行举 例说 明 。 ( 1 ) 闵子侍 侧 ,阁阁如 也 ;子路 ,行行如 也 ;冉有 、子 贡 , 侃侃 如也 。 子 乐。 “ 若 由也 ,不得 其死 然” 。 按: “ 由” 字乃 “ 回”字之误 ,因为其形 近 。从此 章 大意 可 以看 出 ,孔 子 目睹 了闵子 、冉 子、子 贡 、子路 等 弟子们 气度 轩 昂 而心情愉 悦 , 于是 回忆起 了颜 回 , 叹 息他 “ 不得 其死 然 ” 。 所谓 “ 不


此 类是指 本应 有的 字 句而在今 本 中却遗 漏 了 ,下 面即对 此类 现 象进行 举例 说 明。 ( 6) 子曰: “ 回也视 予犹 父也 。予 不得视 犹子 也 。非我 也 , 夫二 三子 也 。”
依照上下文 , “ 予不得视犹子也”的 “ 视”后应有 “ 回”字, 否则, “ 予 不得视 犹子 也 ”不成 文 ,并且译文 :孔 子说 : “ 回呀 , 他 看待我 像 父亲般 , 我 不得 看待他 像 儿子般 ,这 不是我 要 如此 呀 !都 是他 们那 些人做
挥 自己的才能 。因此 , “ 因” 、 “ 困”二字 恐怕是 因形近 而误。
五 、异 文类 考释 ( 4 )“ 点 ,而何 如? ”鼓 瑟希 ,铿 尔,舍 瑟而作 。 异 文指 不 同书籍 或 同一 种 书籍 的 不 同版 本 对 同一 字 句的 不 按 :许 澳 《 说 文 》小徐 本 “ 握 ” 下云 : “ 读若 《 论语》 ‘ 铿 同写 法 ,这 里 以今 本 《 论语 》校 正历代 石 经的 遗文 ,来看 其 中的 尔舍琴而作 ’。”大徐本作 “ 读若铿 尔舍 瑟而作”。段王裁 《 说 异 文现 象。下 面对此 种现 象进 行举例 说 明。 文解 字注 》云 : “ 依 小徐 本 改正 。”又 下 引此文 ,段 玉裁也 改 为 首先 看 罗振 玉所 录 ,见 其著作 《 汉熹平 石 ( 下转 第 1 1 1页 ) “ 舍琴”,云: “ 读若论语铿 尔舍琴而作。” 《 广韵 》 及《 玉篇 》 ( 上接第 1 0 9页 )经残字集录》 (《贞 松老人遗稿 》乙集 ): 引此 皆作 “ 铿 尔舍琴 ” 。所 以 “ 瑟” 字应改 为 “ 琴 ”字 。 ( 9 ) 子曰: “ 由之 瑟 ,奚 为 于丘 之 门? ” ( 今本 《 论语 ・ 先 进》) 二 、衍 文类 考释 孔子 日: “ 由之 瑟 ,奚 为 于丘之 门?” ( 石 经所 载 ) 此 类主要 是对 其 中的衍 文现 象作 分析 考证 ,即本 无这 些 字 句 而今 本 中却有 ,此 类现 象在 此篇 中仅 见一例 ,下 面举 例说 明 。 其 次看 马衡 所 录 ,见其 著作 《 汉石 经集存 》 ( 1 9 6 4 , 北京 ) : (1 O)方六 七十如 五 六十 ( 5 )颜 渊 死 ,颜路 请 子之 车 以为之 椁 ,子 日 : “ 才不才, 亦各 言其 子也 。鲤 也死 ,有棺 而 无椁 ,吾 不徒行 ,以为之 椁 , 以 今文 《 论语 ・ 先进 》中这八个字,据汉石经其 中有四个字为
的 主 呀 !”
( 7 ) 闵子侍 侧 ……子 乐。 “ 若由 ( 回) 也 ,不得其 死 然。”
根据黄侃 《 义疏》 及 阮元 《 论语校勘记 》引 《 文选 ・ 幽都赋 》 得其死然” ,也就是 “ 不幸短命死矣”。孔子素来赞赏颜回,而 及 《 座右铭 》两注,都在 “ 子乐”下有一 “ 日”字,因为 “ 若回
如 今 痛l 惜他 的 早死 。如 果按令 本作 “ 由也 ,不得 其死 然” ,那 时 ( 2 )子路使 子 羔 为费宰 。 孔子很 高兴 。但 说 : “ 回呀 ,我怕 他会 不保 天年 呀 !” 四 、错 简 类考 释 按 :《 史记 ・ 仲尼弟子传 》 作 “ 使子羔为费邱宰”。王充 《 论 衡・ 艺增 》 作“ 邱宰”, 无“ 费” 字。 戴望《 史记正误 》 云:“ 《 史记》 指根据某一章或某一句的句法结构或者要表达的意思 ,某些 费字,后人所增。”张守节 《 史记正义》引 《 括地志》,解释说 句子 在今 文本 中所放 置 的位 置错乱 的现 象。下 面进 行举例 说 明 。 邱在郓城宿县 , 没有说到费的所在地 , 由此可知张守节所见的《 史 ( 8 )柴也愚,参也鲁 ,师也辟 ,由也谚。子日: “ 回也, 记 》, 没有 “ 费”字。所 以 “ 费”字乃是 “ 邱 ”字之讹 。白话 译 文: 其 庶乎 !屡 空。赐 不 受命 ,而货 殖 焉,亿 则屡 中。” 按 :根 据何 晏 《 论 语集 解 》云 : “ 子日: ‘ 回也 !其庶 乎 ! ’ 子路 让子 羔去 治理 邱这 个地 方 。 ( 3) “ … … 加 之 以 师 旅 。 因 之 以 饥馑 … … ” 二 节连上 为 一章 。”所 以 “ 子 日”两个 字应放 在这 一 章的 开始 , 按 :从此 章文理 来看 , “ 因”字乃 “ 困”字之误 。此章 乃子路 因为所论 的诸 弟子 的人 品 ,都 是孔 子所 说 的话 。调 整后 应是 “ 子 假设 之辞 ,谓如果 能治理千 乘之 国.而此 国居 于大 国之 间 ,既遭到 曰: ‘ 柴也愚;参也鲁 ;师也辟 ;由也谚;回也其庶乎屡空;赐 大国师旅的侵犯,又蒙受国内 饥馑的困扰,仍然能在三年之内,教 不受命而货殖焉, 亿则屡 中。 ’ 白话译文:孔子说:“ 柴性愚直; 导人 民 勇于战 争。据 《 尚书 ・ 大传 》云 : “ 行 而无 资谓之 乏 ,居 而 参 陛鲁钝 ;师性偏僻 ;由性刚猛 ;回呀,差不 多了,可惜他屡在 无食谓 之 困。”是 敌饥馑 乃局促 危苦之 义,这正是子路 想要 借 以发 空乏 中 ;赐 没有 受公 家之命 而经营货 殖 ,他猜度 物价 总猜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