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探源

合集下载

“大一统”视野下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思想的重构

“大一统”视野下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思想的重构

者天》 ) 天是有意识 、 有 目的地产生世界万物 和人类
大 理 学 院学 报
J OURNAL OF DAL I UNI VE RS I T Y
第l 4 卷 第9 期
2 0 1 5 年9 月
Vo 1 . 1 4 No . 9 S e p t . 2 0 1 5
[ D OI ]1 0 . 3 9 6 9/ j . i s s n . 1 6 7 2 — 2 3 4 5 . 2 0 1 5 . 0 9 . 0 1 0
秋冬 四时 , 论证 ‘ 天志 ’ 的存在” H 。不仅 自然界 日 月
星 辰 的运行 、 春夏 秋冬 的更替 是 神 的意 志在 人 间 的 表现 , 就 连 国家人 事 的兴 衰治 乱也 是如 此 。 董 仲舒 之所 以这样 做 的 理 由是 , 从 理论 上 论证
时, 作 为一 代 英 主 , 汉 武 帝 当然 也 无 法 摆脱 其 大 一 统 的皇 权 思 想 。这 样 一 来 , 汉 初 统 治 集 团信 奉 “ 无 为而治” 的黄 老 之 学 显 然 已不 适 合 形 势 发 展 的需
要了。
新 的政 治 社 会 制度 的 “ 存 在 的 根据 ” 。既 然 人是 天 的一 部 分 , 人 的所 作 所 为 , 自然 应 依 据 天 的所作 所 为 。天 人 之 间有 一 种 密 切 的相 互 作 用 。从 这 个 前
提 出发 , 董 仲舒 把 阴 阳家形 而 上 的宇 宙观 和儒 家 的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5 — 2 6 [ 修回 日期] 2 0 1 5 — 0 6 — 1 7
的关 系 。 “ 天者 , 万物 之 祖 , 万物 非 天 不 生 。 ” ( 《 春 秋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论文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论文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历代思想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在天人学说的逻辑演进历程中,董仲舒在广泛吸收前人天人合一思想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新模式——“天人感应”说,丰富并完善了传统“天人合一”观。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西汉的大一统局面。

但其哲学立场是唯心主义的,对历史发展起着明显的消极作用。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感应;审视董仲舒是汉代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汉代的政治和学术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作为其天人观之基本内涵的天人感应论,是一个最有歧义的问题。

本文拟对此作一述评。

一、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渊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殷周以来“上帝说”和“天命说”,二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三是汉代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殷商时期“上帝说”和“天命说”非常盛行。

《诗经·商颂》曰:“帝立子生商。

”《尚书·召诰》曰:“有夏服天命”、“有商服天命。

”到了西周这种宗教神学思想发展成了“以德配天”的理论。

“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尚书·召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尚书·蔡仲之命》)这时的天人思想应该说是理性主义在宗教神学体系中的萌芽,人们观念中的上天是神灵之天和道德之天的统一。

春秋时期的天人思想里增加了孔子所说的命运之天的意思。

《论语·颜渊》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述尔》中有:“天生德于予”。

天命中有人们无法预知、不能把握的部分,对于此人们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有修养的君子能够体认天命,人只有“知天”、“则天”才能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

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也说道:“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认为,人们要是能扩充和尽量发挥自己的“本心”,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性——四端,因为“本心”当中就包含着自己的本性,一旦“知性”,进而就可以认识“天命”。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

的哲 学—— 神学 理论 ,宣 扬 “ 性 三 品” 的人 性论 、“ 王 道之 三 纲 可 夫妇 之 间 ,在 君 、父 、夫 处 于 主 导 地位 的 条 件 下 ,臣 、子 、妻 应 求 于 天” 的伦 理思 想 及 赤 黑 白 三统 循 环 的历 史 观 。汉 武 帝 即 位之 该 服从 、辅助 ,不要 搞 对 立 斗 争 。他正 是 要 通 过 这 种封 建 等 差 的
董 仲舒 天论 的核 心是 为专 制 皇 权 和现 实 政 治 制 度 的设 计 建 立
得 了解 决 。他 把 天作 为帝王 合法 性和 自己理 论合 理 性 的共 同基 础 , 这 样帝 王在 肯定 自身 合 法 性 的 同时 也 就 必须 承 认 儒 家学 说 的合 理 性 。他认 为帝 王 的合法性 是 由天 所确 定 的 ,他 说 :“ 人 之 得天 得众 者 ,莫 如受命 之天 子 ” ,“ 受 命之 君天命 之所 与予 也 ” 。他 认为 帝 王 是 人世 间的最 高权威 ,他 说 :“ 海 内之心 , 悬 于 天子 ” ,“ 古之 造文 者 ,三 画而连 其 中 ,谓之 王 。三 画者 ,天地 与 人也 。 而连 其 中者 , 通其 道 也。取 天地 与人之 中,以为 贯而 参通之 ,非 王孰 能当是 ? ” 。 董 仲舒在 赋予 天子 以极 大 权威 和极 高 地 位 的 同时 也 赋 予 了天 子 以极重 的责 任 ,就是 推行 儒 家 的 王 道 。天 子 是 上 天 所 任 命 的 , 天是 董仲 舒所有 理想 王道 的依 据 和 体 现 ,所 以 天 子 就 负有 根 据 天 意推 行王 道 的责任 ,这样 他 就把 推 行 儒 家 的政 治 理 想 与 君位 紧密 地结 合 了起 来 ,所 以他说 :“ 天 常 以爱 利 为意 ,以养长 为 事 ,春秋 冬夏 皆其 用也 。王 者 亦 常 以爱 利 天 下 为 意 ,以安 乐 一 世 为 事 ,好 恶喜 怒而 备用 也 ” 。而 如果帝 王 拒绝 履行 他 的职 责 ,那 么帝 王 的合 法性 也就 随之丧 失 了 ,他说 : “ 圣人 不 则 天地 不 王 ” 。这 样 董 仲舒 就把 帝王 的权位 与推 行王 道 的 职 责 紧 密 地 联 系起 来 了。董 仲 舒 的

天人感应董仲舒PPT教案

天人感应董仲舒PPT教案
然要重点解决的要点也是难题。 ➢ 我们讲过意识形态是靠权力支撑不能质疑;但是它本身也一定要给出一个
“自圆其说”的理论上的说明,方能与权力相互配合。
第4页/共35页
2012年秋
5
2012年秋
董仲舒的基本定位
➢ 用今天的社会学观点来看—— ➢ 董仲舒应该算是最早的帝国“意识
形态大师”: ➢ “儒学”还是“君学”之争: ➢ 邓实的说法。 ➢ 所谓“经”和“传”:后者是对经
第2页/共35页
2012年秋
3
一本书和一个人
第3页/共35页
2012年秋
4
董仲舒们的难题
➢ 当武帝开始统一思想学说之际,思想必然需要给出对权力的说明,也即是 说——
➢ 秦帝国一统天下,其政权合理、合法何在? ➢ 代秦而立的汉帝国,其合理、合法性又在哪里? ➢ 究其实质,即朝代权力更替的合理与合法性问题。这是意识形态理论中,必
2012年秋
24
春秋如何决狱?
➢ “妻甲,夫乙殴母, 甲见乙殴母而杀乙。
➢ 《公羊》说:甲为姑 讨夫,犹武王为天诛 纣。”
➢ 将伦理性的东西作为 指导刑罚的基本原则;
➢ 它的后果之一:司法 审判不能独立?
第24页/共35页
2012年秋
25
思考问题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构成对君权的限制吗?如何构成的?如果没有, 为什么?
第12页/共35页
13
阴阳五行与政治哲学
➢ 阴阳:解释宇宙起源;日光和没有日光。 ➢ 中国人的宇宙起源论,直至近代依然盛行。
➢ 王者以庆、赏、罚、刑为“四政”,相当于四季。
➢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 同有也。”——《四时之副》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简介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视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

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

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

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

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中国哲学(董仲舒)

中国哲学(董仲舒)

董仲舒的神学哲学思想•“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宇宙观•1、“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的宇宙生成论。

•“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最尊。

”(《效祭》)“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顺命》)•2、天有意志,“天”安排好了天地的秩序,“天道”与人事相互影响。

•“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

所以异于水者,可见与不不可见耳,其澹澹也。

⋯⋯人常渐是澹澹之中,而以治乱之气,与之流通相淆也。

”(《天地阴阳》)•“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

木,五行之始也。

水,五行之终也。

土,五行之中也。

此其天次之序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

⋯⋯五行之随,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

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

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

⋯⋯土居中央,谓之天润。

土者,天地之股肱也。

”(《五行之义》)•“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行者,行也。

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

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

”(《五行相生》)五行相生,体现天之恩德;五行相胜、相克,体现天之刑罚。

•“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是故天之道,以三时(春、夏、秋)成生,以一时(冬)丧死。

”(《阴阳义》)由此可见,“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分之,人成之。

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礼乐。

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

”(《立元神》)•3、“人副天数”(“天”是人的正本,人是“天”的副本:人无论在肉体还是精神上,均与天相应)。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

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

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

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

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

董仲舒及其学说

董仲舒及其学说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册)·第一节董仲舒及其学说第一节董仲舒及其学说董仲舒,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死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

广川(今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人。

他少年时代治《公羊春秋》,与公孙弘同学于胡毋生。

汉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与胡毋生一起立为博士。

他授徒著书十分用功,有“三年不窥园”之说。

因为他治学认真,所以在学术上造诣很高。

《史记·儒林列传》说:“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

其传公羊氏也。

”《汉书·五行志》也说:“景武之世,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阴阳,为儒者宗。

”在司马迁看来,自汉初到汉武帝,传《春秋》公羊学的学者中,水平最高的是董仲舒。

班固则认为,董仲舒是西汉儒者的一代宗师。

汉武帝即位之后,举贤良文学之士,于是董仲舒“以贤良对策”(即“天人三策”)上书汉武帝。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元光元年)“五月,诏贤良……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主要内容是以《春秋》公羊学为理论基础,从“天人相与”出发,论证“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同时又提倡“礼乐教化”,主张办大学,求贤养士,实行“量材而授官”,建议“州郡举茂才孝廉”。

汉武帝对董仲舒所上“天人三策”十分满意,于是用他为江都(今扬州)相,辅佐易王刘非。

易王是汉武帝的哥哥,向来骄横,喜好武勇。

而董仲舒能以礼义予以匡正,因此易王对他也很敬重。

董仲舒任江都相期间,治理封国用《春秋》灾异学说的观点,推衍阴阳的变化,例如求雨的方法是要闭塞阳气,而放纵阴气的发展;要使雨停止,其方法则相反。

其实这只是一种迷信的仪式而已。

著书立说元光五年(元前130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易王刘非上书汉武帝,愿意领兵出击匈奴。

汉武帝不许可。

因为刘非“好气力,治宫馆,招四方豪杰,骄奢甚”。

很可能因为此事,董仲舒被“废为中大夫”。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董仲舒的主张本文话题:董仲舒的主张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董仲舒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治学严谨,学识丰富,为适应汉初政治上加强封建大一统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张,而且其中一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的社会形势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中期,战国后期以风靡之势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经过二世而亡,西汉在农民浪潮以后得以建立,汉代建立以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汉代封建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代的封建剥削主要有:其一是领户制即所谓的封建领主制;其二是豪强地主实行的租佃制。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奖励军功的食邑制度,这一方面是刘邦为自己夺取天下招揽人才,另一方面是解放奴隶,实行封建制,更好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

此外汉初尤其注重对暴秦短命而亡的总结,对农民起义尤为重视,因此汉初轻徭薄赋,于民生产。

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封建富商和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豪强宗族地主和封建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而这三个矛盾整体上还是中央集权政府一方与富商、宗族地主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的矛盾。

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汉初社会中超过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的矛盾,成为了汉初的主要矛盾。

汉初时,由于刚刚结束秦末战争,汉初几位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轻租薄赋的政策,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然而到汉武帝使土地兼并迅速膨胀,对封建政权和封建经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关系国家生活的盐铁,铸钱很多都未集中在中央,商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封建中央政权的根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仲舒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探源欧式雄(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党校,上海 200080) 摘 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植根于西汉的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又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它是在摭拾并放大了传统的天命观,继承和发展了思、孟的天人合一论,推演了邹衍的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相结合的五德终始说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系统、比较完备的思想体系。

关键词: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董仲舒;探源中图分类号:K23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636(2004)05-0079-05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甚广,它曾经泛滥古代,涉及近代,乃至今日也不无其影响。

天人感应,并不是董仲舒首创,但他却是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

特别是他把天人感应精心地编织到神学目的论之中,遂形成较为精致的思想体系,从而把天人感应思想推向了峰巅。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首先植根于现实社会的生活之中,同时又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本文的重点在于顺着历史的轨迹,探寻这一思想发生、发展、变迁的线索,弄清其逻辑发展的路向。

(一)为探其渊源,就不得不把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加以简要地概括。

董仲舒认为,天是万物之始祖,宇宙中之至尊。

日月星辰的运行,寒暑四时的更替,国家的兴衰治乱,都是天的意志表现。

大千世界纷纭繁复的现象都是天有目的地安排,万物是天创造的,天创造万物是为了养人;伦理道德也是天生出来的,天生出伦理道德是为了规范人心。

阴阳的入出,五行的生胜都是天按着一定的目的规定好的。

董仲舒的天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人格神。

那么天的意志是如何体现的呢?是通过阴阳五行的变化来表现的。

因此欲观“天志”,明“天道”,就必须“明阴阳之入出”,辩“五行之顺逆”。

他用阴阳四时的变化来论证“天心”和“天志”。

他说“天心”是“仁”。

“天地之常也,一阴一阳。

阳者天之德,阴者天之刑。

”“阳之出也常悬于前而任事,阴之出也悬于后而守空处。

此见天之亲阳而疏阴,任德不任刑也。

”①因天是好德不好刑的,故曰“天心”为“仁”。

天又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之志。

“春,爱志也;夏,乐志也;秋,严志也;冬,哀志也。

”②他又用阴阳五行的变化和所谓的阳尊阴卑,来论证天是有伦理道德的。

人世间君臣、父子、夫妻的主从关系,是天意决定的。

他说“王道之纲,可求于天。

”③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有两个理论根据,即天人同类和物同类相动。

他说:“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④又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⑤他以音乐上的共振现象和自然界中“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⑥的现象得出物有以类相应的结论。

既然物同类相应,天与人又是同类,天人感应则是顺理成章的了。

以上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大体。

值得注意的是,董仲舒在论证其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时,借用了阴阳五行学说,使阴阳五行说成为他哲学思想的理论支柱。

因此,我们探求董仲舒神学目的论的思想渊源,就得上溯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学说这两个源头。

(二)天人感应的先决条件是天是有意志、有人格的神,这种天命观念在殷周时已经产生。

天人感应正是从这个母体上生发出来的。

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都把自己说成是天的子孙,统治人民的权力是“天”给予的。

夏说:“有夏服天命。

”⑦商说:“帝立子生商。

”⑧周说:“丕显作者简介:欧式雄,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党校教师。

文王,受天有大命。

”⑨这种天命观主要谈天对人的主宰作用,人对天的作用则很少提到。

这是人在自然的、社会的重压下,尚未认识到自我力量的反映。

在《尚书・洪范》里则谈到了人的行为可引起天的感应。

美行则有好的征验:做事严肃,就能有适时的雨水;处事得当,就能有充足的阳光;见事明白,就能气候和暖适时;谋事合理,就能气候寒冷适时。

……反之,恶行则有恶的征验:做事狂暴,就淫雨不止;办事僭妄,就长久干旱;贪图逸乐,则久热不凉……这种人的行为对上天的影响曲折地反映出人的作用的提高。

春秋时,天人感应思想已广泛流行。

这在《春秋》、《左传》、《国语》里多有反映。

文公十四年,彗星入于北斗。

周内史叔服便预言:“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乱。

”⑩晋候问日食的原因,士文伯便对曰:“不善政之谓也。

国不用善,则自谪于日月矣。

” λϖ他们或者以天象预测人事,或者说人事能影响上天,其根据则是天人感应。

总之,战国前的天人感应思想,作为一种宗教迷信,已广泛存在。

但是,从内容上来看,它是赤裸裸地讲天命,谈灾异;从存在形式上来看,尚是散乱的、零碎的。

因此,这个时期的天人感应说,尚是十分粗陋的。

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目的论是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形式的。

阴阳在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中成了闪着神秘灵光的东西。

然而早期的阴阳五行非如此,它是在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产生的,主要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唯物主义思想学说。

而且早期的阴阳五行并非一体,是各成体系的。

阴阳观念早在殷代已经产生。

甲骨文记载,晴天为阳,阴天为阴;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含义逐渐扩大,举凡一切对立、对物、互相消长的因素都称为阴阳。

在自然,天为阳,地为阴;在人类,男为阳,女为阴;在性情,刚为阳,柔为阴。

显然,这是对客观物质感性认识的抽象,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

早期的五行思想,也属于原始的、朴素的唯物主义。

最早明确提出五行的是殷周之际的箕子。

这记载于《尚书・洪范》。

《洪范》里的五行,是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五种物质。

所体现出来的五行思想,是人们通过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和反复实践,所做出的自然界物质间相互关系的总结。

尽管人们对这五种物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尚停留在初级阶段,没有经过理性的加工,但他们在探讨其性质及其关系时,毕竟是从五种物质的本身出发,因此说是朴素唯物主义的。

把五行提到哲学高度的是史伯。

他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 λω这里五行说显然成了宇宙构成的元素论。

春秋时期,五行思想进一步发展,并发生了初步的演变。

《洪范》里的五行虽已涉及到五行间的关系,但还停留在表面上。

它只是笼统地把它们“一曰水,二曰火……”地罗列出来,还没有确定主从生胜的关系。

一来由于这种思想体系本身的需要,二来由于生产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进步,使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可能。

所以春秋时期很多人比较深入地探讨五行间的关系,产生了多式样的五行相胜说。

如史墨提出:“火胜金”,“水胜火”的说法。

作为相胜说的补充,兵家孙武提出了“五行无常胜”,后期墨家则有“五行毋常胜”之说。

这反映了人们对五行关系的认识在逐步深化。

春秋时,五行被无限制地进行推演,把五行于五声、五色、五味、五官相配合,并用五行相胜之理来说明社会上的事变是有定数的。

这样,先前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五行说,开始用于社会人事,朴素的五行说日益被神秘化。

总之,战国前的阴阳、五行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宝贵哲学思想。

它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虽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它尚未和宗教迷信划清界限,存在着为唯心主义利用的弱点,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毕竟是它的主流。

(三)各自独立的阴阳五行,在战国时则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阴阳五行学说,并且开始为天人感应所利用。

这样,原来的阴阳五行发生了质的变化,天人感应获取了新的形态。

这种融入阴阳五行学说的天人感应,奠定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的基础。

阴阳和五行的合流,完成于以邹衍为首的阴阳家之手。

《史记》说邹衍“观阴阳消息”,“演五德终始”,其五德就是五行。

可知他是阴阳和五行并提的。

使五行说发生质变的代表人物是思、孟和邹衍。

孟子喜言“五等”、“五世”、“五服之制”,他根据“临民以五”的数字形式,编造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 λξ的历史周期。

这些以五为纪的说法,根源于五行。

这样,朴素的五行说便被输入了“时”、“数”的血液,导出“时”、“数”的规律,五行说便变得神奇起来。

思、孟还将木、火、土、金、水五行比附仁、义、礼、智、诚五德。

这就给五行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属性。

邹衍继思孟之后,则直截了当把五行说成是“五德”。

又由五行相胜,推出“五德终始”,用“五德终始”的造说解释社会历史的发展。

这就使五行说发生了质变。

对于天人感应,思孟和邹衍也从不同的方面加以发展。

思孟在传统天命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论点。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意思是说,人只要“至诚”,则可“尽性”,“能尽性”便和天浑然一体了。

这种思想孟子说得更明白。

他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又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

” λψ他把心、性和天连在一起,逻辑地得出“万物皆备于我”和“天人合一”的结论。

既然“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则是理所当然的了。

邹衍则把天人感应和五行结合在一起。

《吕氏春秋・应同篇》里保留了邹衍的五德终始思想。

其中说:“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

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螟大蝼,黄帝曰:‘土气胜’。

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

及禹之时,又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禹曰:‘木气胜’。

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

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

及文王之时,又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

文王曰:‘火气胜’。

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

水气,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帝王将兴,天先见祥瑞,这和子思的“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龟蓍,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

”和(《中庸》)的天人感应说是一脉相承。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邹衍的“天人感应”同先前直接讲天命或简单地谈灾异不同。

他所讲的符瑞是和五行相应的。

这样五行便进入了天人感应,把早期简单的天人感应说推进了一大步。

利用阴阳五行说论证天人感应的代表作是《管子》和《吕氏春秋》。

这种和阴阳五行说结合在一起的天人感应,则直接为董仲舒所继承。

下面重点分析一下董仲舒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同《管子》及《吕氏春秋》的联系。

《管子》的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思想见于其中的《五行》、《四时》、《形势》、《幼官》诸篇。

其基本思想是“政教必合于天地,刑法必合于时令。

”以阴阳五行为其逻辑的出发点,认为阴阳五行的变化决定四时之属性,而行相应的政事,布相应的命令。

为了和五行相配,它把一年三百六十天按七十二天为一季分成五季,把五行、五季、五气、五德等组合搭配在一起,并牵强附会地规定了君主每季的衣食住行及所要行的政事,以阴阳五行为间架,编织一个天、地、人相融相通的关系网。

五行有常轨、四时有次序、政事有定数,不得紊乱。

若按四时之序,行相应之政,则会出现好现象:春行春政则“柔风甘雨乃至,百姓乃寿,百虫乃藩。

”夏行夏政则“九暑乃至,时雨乃降,五谷百果登。

”若不是这样,则要出现灾变:“春行冬政则凋,行秋政则霜,行冬政则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