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阶段限时集训9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含解析)北师大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15.29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

课时作业提升练二十九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45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1950年,关于京剧问题有两个争论,一派主张全部继承;另一派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
这说明他们没有处理好()A.科学文艺与人民的关系B.科学文艺与政治的关系C.科学文艺与阶级斗争的关系D.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解析】选D。
题中两派观点都是对传统文化的错误态度,没有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故D正确;A、B、C与题中争论焦点不符。
2.以下最能体现“文化大革命”时期文艺方向的是()A.“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办好样板戏,服务工农兵”【解析】选D。
注意题干所限制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就文艺发展状况而言,“双百”方针被扭曲和破坏,文艺百花园地一片凋零,唯有八台样板戏反复演出。
故选D。
3.1961年8月,北方昆曲剧院公演《李慧娘》,受到首都文艺界的广泛赞誉;1963年5月《文汇报》发表文章,公开批判《李慧娘》;“文化大革命”期间,北方昆曲剧院被解散;1979年4月,北方昆曲剧院恢复建制,《李慧娘》一剧恢复上演。
上述状况揭示的本质问题是()A.政治运动左右文艺发展B.该剧剧本存在严重问题C.“双百”方针贯彻的曲折D.党的文艺指导方针不断变化【解析】选A。
从材料看,该剧经历了好评——批判——好评的曲折经历,在这一曲折过程中,因为受到了“左”倾思想的影响而遭受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事业拨乱反正,一切又重回正轨。
4.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见右图)。
“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B.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C.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教育的发展D.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解析】选D。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三个面向”,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提高国际竞争力,反映了教育发展与科技、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也是提高国家和民族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故选D。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与现代中国的文化、科技

专题质检卷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与现代中国的文化、科技(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语词,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轨(track)等。
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2.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里的“孔子”所处的时期应该是( )A.明末清初B.洋务运动时期C.维新变法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3.(2015浙江湖州高一期末)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说:“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
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
”下列能体现上述思想的著作是( )A.《天下郡国利病书》B.《海国图志》C.《孔子改制考》D.《文学革命论》4.近代某学者指出:“天行者倡其化物之机,设为已然之境,物各争存,宜者自立。
且由是而立者强,强者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
”下列属于该学者思想的是( )A.“欲自强,必先致富”B.“中体西用”C.“世道必进,后胜于今”D.“科学与人权并重”5.西方某史学家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派别时说:“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
”该派别应是( )A.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6.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
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A.强国御辱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D.科学理性7.以下著作、杂志代表的历史运动中,最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基础的是( )8.《新京报》曾发表过题为“《新青年》,一份永远值得纪念的媒体”的评论。
2013届高三历史 45分钟规范化集训专题系列 专题九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重大理论成果

2013届高三历史45分钟规范化集训专题系列:专题九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重大理论成果考试时间:45分钟;第I卷(选择题)(30分)1.表3是广州某校高三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 )A.器物-制度-思想 B.器物-思想-制度C.器物-思想-制度 D.思想-制度-思想3.下列成果中体现人类先进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是①郑观应提出“与外国进行商战”的早期维新思想②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③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④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②④4.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历程。
这些思想的共同主题是A.发展资本主义B.反抗外来侵略C.救亡图存D.反对专制统治5.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有:①早期维新派——“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②维新派——“揖美追欧,旧邦新造”③辛亥革命——“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④五四运动——“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 ①③④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个留学日本的高潮,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发展在全国各省之间极不平衡。
以下是清朝留学生会馆于1903年对留日学生籍贯人数的统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①地理上的方便②近代沿海一带开放较早,人们观念相对先进③沿海省份经济文化相对发达④近代南方学子较北方学子有更强烈的救国精神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7.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
高考历史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核心素养提升练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

核心素养提升练三十九从师夷长技到维新思想(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
这主要表明( )A.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B.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C.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D.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解析】选D。
材料中“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表明,传统文化为了适应中国近代空前的民族危机不得不在原来的基础之上作出了适应时代潮流与历史使命的改变。
故D正确。
【加固训练】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番稍止三四百人,别无长技,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
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
”这表明卢坤( )A.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B.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C.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D.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解析】选D。
题干中“该夷船止有两只……以后势必狡焉思逞”的大意是:英国的船只有两条,大约有三四百人,他们没有其他的优势,但是他们的铜炮非常厉害,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就摧毁坚固的东西,并且这些人素来凶残狡猾,经常用他们的坚船利炮蚕食其他国家,一旦他们受到重创,必定不会甘心,以后肯定还会竭尽脑汁思考如何得逞。
这表明卢坤认识到英国坚船利炮的威力,中英之间的差距,产生了防范心理。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洪仁玕所著的《资政新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
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已经开始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B.向西方学习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C.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D.两个政权都推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解析】选B。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限时集训9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含

阶段限时集训(九)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39年9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
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
”这反映出( )A.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B.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政府官员认知C.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D.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B[根据材料“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林则徐称‘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林则徐仍具有天朝上国的观念,故B项正确;当时林则徐对英国有一定的了解,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清朝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清政府没有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故D项错误。
] 2.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
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晚清“体用之争”()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B[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依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体,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严复等维新派“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宣传了自由民主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故B项正确;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是为其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服务,故C项错误;晚期存在“体用之争”说明对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存在争论,因而民主自由思想还并未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
]3.(2018·合肥三模)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后说:“痛人心之肆落,吾不能忍也;噬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政治之魔败,吾不能忍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据此可知,康有为( )A.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积极维护清朝统治C.缺乏爱国主义精神D.强烈反对社会变革A[通过题干“噬纪纲之亡绝”“伤教化之陵夷”可知康有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故A项正确;康有为主张对社会进行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而不是维护清朝统治,故B 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康有为对辛亥革命后的感想,没有提及爱国主义精神,故C项错误;康有为主张社会变革,只是希望用改良手段来进行变革,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阶段总结课件人民版

借助西方之矛来戳中国封建之盾,并且对中西文化存在
着绝对化的倾向。
(3)影响程度:比起中国新文化运动,欧洲启蒙运动 的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
三、新中国科技发展简况
时 期 背 景 重 点 成 就 影 响 维护国家 国际环境恶 安全,提高 劣,中美敌 国防 两弹一星、人 国际地位, 对,中苏由 工业, 工合成结晶牛 创造良好 友好走向恶 军事 胰岛素、杂交 的社会主 化,国家安 科技 水稻 义建设环 全形势严峻 境
阶段总结
专题十五
一、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道路的发展历程
1.器物之学:19世纪40-90年代,学习和实践西方近 代科技 (1)抵抗派: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率先提出“师 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洋务派: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创办近代工业和近代海军。
二、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 1.相同:
(1)社会基础:都建立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资
产阶级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2) 运动实质 : 都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
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3) 历史作用 : 都鼓舞了本国人民冲破封建思想的 牢笼 , 启发人们追求民主、科学和真理 , 推动了本国的 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点拨】
陌生中考熟悉,薛福成、总理衙门、《瀛寰
命题 方向 解题 关键 志略》是学生陌生的内容,而洋务专业人才
的匮乏是学生熟悉的内容
解答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信息,明确总理衙 门大臣对西方事务完全不通
【解析】选D。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对外交涉的 洋务事宜日渐增多。具体解析如下:
【典例展示】 【典例】(2015·四川文综·T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 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 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教师用书(含解析)

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主题线索】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为救亡图存,不断探求独立、富强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又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艺事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各行各业取得辉煌成就。
【主要表现】(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①学器物。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基本未实践;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秉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发起洋务运动。
②学制度。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起辛亥革命。
③学思想。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2)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①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两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3)新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从“两弹一星”到“神舟五号”胜利返回,表明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推动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在改革开放后大放异彩,科学研究与文艺事业迎来春天。
第38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对应学生用书第233~235页)一、“师夷长技”1.背景(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2)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表现(1)“开眼看世界”①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②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五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15.29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核技术: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 (2)空间技术:掌握卫星回收和“_________”技术,进 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3)运载火箭:成功发射___________一_箭_多,在星 航天技术和 运载火箭技术方面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载人宇宙飞船
(4)信息技术:在_____________的开发应用方面取得重
(2)意义:成为中国实施“_________”战略的理论
基础。
科教兴国
【名师指津】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科技成就的原因
(1)国家政权建立,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建立科研机构,培 养科技人才,制定方针、计划、发展战略。 (2)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科技成就的取得提供了物质条件。 (3)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4)广大科研人员的艰辛付出。 (5)教育的发展,提供雄厚的人才储备。
【本课小结】
重难点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史料探究】 1.“双百”方针的提出 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 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 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 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 平而努力。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是为了动员
“双百”方针
【易错提醒】正确理解“双百”方针下的自由 “双百”方针并不意味着一切文学艺术都可以不受限 制地自由发展,也不是各种各样的作品都可以自由出版。 贯彻“双百”方针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方向,在国家宪法允许的范围内,鼓励各种形式的文学 艺术自由发展,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
【名师指津】“文化大革命”时期,“双百”方针遭到 曲折的原因 (1)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 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和文艺问题。 (2)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不够完善。 (3)文艺界的派别之争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4)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限时集训(九)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839年9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
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
”这反映出( )A.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B.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政府官员认知C.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D.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B[根据材料“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林则徐称‘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林则徐仍具有天朝上国的观念,故B项正确;当时林则徐对英国有一定的了解,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清朝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清政府没有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故D项错误。
] 2.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
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晚清“体用之争”()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B[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依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体,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故A项错误;严复等维新派“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宣传了自由民主思想,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启蒙,故B项正确;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是为其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服务,故C项错误;晚期存在“体用之争”说明对严复的“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思想存在争论,因而民主自由思想还并未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
]3.(2018·合肥三模)康有为在辛亥革命后说:“痛人心之肆落,吾不能忍也;噬纪纲之亡绝,吾不能忍也;视政治之魔败,吾不能忍也;伤教化之陵夷,吾不能忍也……”据此可知,康有为( )A.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积极维护清朝统治C.缺乏爱国主义精神D.强烈反对社会变革A[通过题干“噬纪纲之亡绝”“伤教化之陵夷”可知康有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故A项正确;康有为主张对社会进行变革,实行君主立宪制,而不是维护清朝统治,故B 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康有为对辛亥革命后的感想,没有提及爱国主义精神,故C项错误;康有为主张社会变革,只是希望用改良手段来进行变革,故D项错误。
]4.(2018·梅州二模)陈独秀的《敬告青年》中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
”“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据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A.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深刻而全面B.主张改造传统文化C.有遵循进化理论全盘西化的倾向D.力图挽救民族危亡D[根据材料“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表明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偏见,故A项错误;“改造传统文化”与材料“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吾宁忍心过去国粹之消亡”,材料仅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的一面,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应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表明了新文化运动救亡图存的一面,故D项正确。
] 5.(2016·天津高考)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A[马克思主义设想的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应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1917年初,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尚未发生,人们在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的情况下,对社会主义还持有怀疑、观望态度,故出现“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这样的回答,故选A项。
]6.1924年1月,孙中山在阐述“国民党之主义”时指出:“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一曰节制资本。
”其阐述( )A.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B.标志着国民各阶层的普遍觉醒C.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D.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兴起A[根据史实可知1924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应该为“新三民主义”,材料中“节制资本”的主张也体现了孙中山认识到需要限制资本主义发展以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因此具有鲜明的扶助农工的思想倾向,故A项正确。
]7.(2018·海南高考)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
这些主张( )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B[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故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故D项错误。
] 8.(2018·云南一模)法国学者毕仰高认为人民大众之所以支持共产党,“主要并不是因为党的领导干部和红军官兵的抗日活动,而是在于他们的行为让民众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他们真正回应了民众的需求,”材料反映了毛泽东思想中的( )A.独立自主B.实事求是C.自力更生D.群众路线D[根据题干材料“而是在于他们的行为让民众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他们真正回应了民众的需求”反映了毛泽东思想中的群众路线,故D项正确。
]9.(2019·江苏射阳盘湾中学月考)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D[这两条道路最根本的相同点是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D项符合题意。
]10.(2019·陕西渭南质检)1977年左右,以《班主任》《伤痕》为代表,集中涌现了一批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精神创伤的控诉性小说作品,这一创作潮流被命名为“伤痕文学”。
这种现象反映出(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文艺领域开始清算极“左”路线C.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召开的,故A项错误;“伤痕文学”是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精神创伤,这是清算文艺上“左”的错误,故B项正确;掀起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与材料的内容强调清算文艺上的“左”的错误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D项错误。
]11.(2019·山东邹平双语学校月考)下表为新中国初期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中所占的比例。
A.新中国工业化的需要B.“左”倾错误的泛滥C.民主与法制观念滞后D.学习西方建设的经验A[1953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而此时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中所占比例开始逐步减少,相反理科专业应是增加,这正体现出工业化建设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因此A项正确。
] 12.(2018·吉林二模)如下表为全国1977-1982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人数:万)A.高等学校的盲目扩招B.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C.改革开放对教育的推动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B[表格中峰值出现在1977年和1978年,这正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最初两年,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刚刚恢复,几届考生同时报考,这一现象与盲目扩招无关,故A项错误;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文革”导致人才断层,刚刚恢复高考就有几届考生同时报考,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以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开始于1978年,无法解释1977年现象,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怀化三模)(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
第一次全面以社会政策的方式规定接受救济的人应给予一种比独立的劳动者低的生活标准。
在全国兴建济贫院,要接受救济的人只能进入济贫院接受统一管理。
而进入济贫院要经过严格审查,只有真正的赤贫之人才能进入。
中央成立济贫法部的行政部门,有权颁布施行济贫条例;成立督察组专门监督中央条例在地方上的执行情况。
院外救济的申请者在家接受救济,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妇、暂时性残疾的人、老年人等。
190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皇家调查委员会,颁布《失业工人法》,1908年颁布《养老金法》,1911年颁布《健康保险法》,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摘编自崔明远《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材料二若吾国,既未以机器施于地,作生财之力尚恃人功,而不尽操于地主之手,故贫富之悬隔,不似欧美之富者富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
在这种小地主时代,大多数地方还是相安无事,没有人和地主为难。
我们现在没有大富人,多数都是穷……以至使得今日中国已经到了民穷财尽的地位了,若不挽救,必生受经济之压迫至于国之种灭而后已。
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方法改良。
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具备,具细毕赅。
必也治本为先,救穷宜急……实业发达,民生畅通,此时普及教育可实行矣。
——摘编自姜朝晖《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与传统养民思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济贫的措施与孙中山治贫的理念。
(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英两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英两国处理贫困问题的目的和手段的差异,并指出其对当前我国解决贫困问题的启示。
(11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关键信息归纳概括;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834年”时空下,从工业革命导致贫富差距扩大,而在中国近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等角度分析。
第(3)问中第一小问目的差异,根据材料一“1834年”可得出英国由于工业革命后贫富差距扩大,需要缓和社会矛盾,而近代中国则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是最主要任务;第二小问手段差异,根据材料一“1834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