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感染性疾病科诊疗常规

●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带状疱疹●猩红热●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霍乱●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3年版)●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传染病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医院内感染的防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肾腺皮质激素在传染病中的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中的应用●隔离与消毒●传染病预防接种传染病常用诊疗技术●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肝脏穿刺抽脓术●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病毒性肝炎[诊断](一)基本要点:1.近期内出现的持续数天以上的乏力、纳差、厌油、腹胀、恶心,或伴有茶色尿等,而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2.肝肿大,肝区叩痛,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

3.肝功能异常,血清ALT升高,且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诊断要点:1,甲型肝炎:(1)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甲肝病人,或到过甲肝流行区工作、旅行或直接来自流行区。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AVlgM阳性,或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抗- HAVlgG滴度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27 nm甲肝病毒颗粒。

2,乙型肝炎:(l)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不洁注射、针灸、穿刺、手术等,或与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史。

婴幼儿患者其母常为HBsAg阳性者。

(2)具备基本要点l、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HBsAg、HI3eAg、抗HBc – IgM.1-IBV DNA任何一项阳性者。

3.丙型肝炎:(1)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治疗,或有任何医疗性损伤。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3)血清抗- HCV或HCV RNA阳性。

‘4.丁型肝炎:(1)必须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

(2)具备基本要点1、3两条或2、3两条。

医院感染的诊疗操作规范与指南

医院感染的诊疗操作规范与指南
医院感染的诊疗操作 规范与指南
目录
• 医院感染概述 • 医院感染的诊断 •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医院感染的治疗 •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 医院感染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01
医院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 染,包括住院期间和院内获得出 院后发生的感染。
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医院感染可分为 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规定各类医院感染的报告时限,如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医院感染暴发 等,确保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监测与报告的注意事项
数据收集与整理
确保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采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数据整理和分 析,提高工作效率。
保密措施
对涉及患者隐私的信息应采取保密措施,防止信息泄露和不当使用。
培训与宣传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其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认识和 重视程度。
医务人员进入隔离区域时,应穿戴符合要 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隔离衣、口罩、护 目镜等。
呼吸道防护
接触隔离
对于可能产生飞沫传播的疾病,医务人员 应佩戴N95口罩等高级别防护口罩,确保 呼吸道安全。
对于接触传播的疾病,医务人员应加强手 卫生,并避免直接接触患者及其分泌物、 排泄物等污染物。
04
医院感染的治疗
保无菌状态。
化学消毒法
使用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对物 体表面、医疗器械等进行消毒 处理。
紫外线消毒
利用紫外线对空气和物体表面 进行消毒,但需注意使用时间 和强度。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
适用于不耐高温、不耐湿的医 疗器械的灭菌处理。
隔离与防护措施
隔离区域设置
个人防护装备
根据传染病防控需要,设置隔离病区,对 疑似或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

医院_三病_管理制度

医院_三病_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对传染病、慢性病和精神病的规范化管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传染病管理1. 传染病分类医院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按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分类和管理。

2. 报告制度发现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应及时向医院传染病管理部门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3. 隔离制度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应按照规定进行隔离治疗,隔离区域应设置明显的标志,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4. 诊疗规范医院应根据传染病诊疗规范,对传染病患者进行规范化诊疗,确保治疗效果。

5. 医疗废物处理传染病患者的医疗废物应按照规定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防止环境污染。

三、慢性病管理1. 预防保健医院应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预防保健工作,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

2. 诊疗服务医院应提供全面的慢性病诊疗服务,包括疾病诊断、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

3. 管理档案建立慢性病患者管理档案,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治疗过程和康复情况。

4. 跟踪随访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期跟踪随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5. 合作治疗医院应与其他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优质诊疗服务。

四、精神病管理1. 诊断标准医院应严格按照精神病诊断标准,对疑似精神病患者进行诊断。

2.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3. 病房管理精神病患者的病房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防止患者自伤或伤人。

4. 药物管理医院应严格执行精神药物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5. 家属沟通定期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共同参与治疗和康复过程。

五、监督与考核1. 医院应定期对传染病、慢性病和精神病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制度落实。

2. 对违反管理制度的行为,应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3. 将传染病、慢性病和精神病管理工作纳入医务人员考核体系,激励医务人员提高管理水平。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4篇)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4篇)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范文【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患者和员工的健康安全,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了医院传染病的管理要求和措施。

第二章传染病预防控制第二条医院应建立健全传染病预防控制体系,明确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检测、报告和处理流程。

第三条医院应定期组织传染病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传染病防控意识和知识水平。

第四条医院应加强感染源的管控,对可能带有传染病病原体的人员、物品、环境等进行管理。

第五条医院应加强手卫生、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医院环境的卫生安全。

第六条医院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第七条医院应建立传染病防控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疫情。

第八条医院应配备必要的传染病防控设施和装备,确保及时有效的传染病防控措施得以实施。

第三章传染病疫情处理第九条一旦发现有传染病疫情,医院应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对已感染人员进行及时处理。

第十条医院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传染病疫情,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疫情调查和处理工作。

第十一条医院应根据传染病疫情的情况,采取必要的紧急措施,防止传染病的扩散和蔓延。

第十二条医院应及时向患者和员工提供必要的传染病防控指导,加强宣传教育,减少感染风险。

第四章传染病防控责任第十三条医院总经理负责医院传染病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应主动遵守传染病防控制度,严格执行相关防控措施。

第十五条各部门和科室负责本部门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制定具体的防控措施和计划。

第十六条相关人员应负责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和处置工作,及时汇报传染病疫情,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十七条医院监察部门应加强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

第五章罚则第十八条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医院将根据情节轻重进行相应的处罚,严重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第十九条本制度由医院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二十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五篇)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五篇)

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一、总则(一)目的1、提高传染病监测的敏感性和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质量,及时、准确地掌握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细则》、《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三)疫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的原则1、按照“依法报告,依法管理”的原则。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

2、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制度传染病疫情的通报与公布,按卫生部《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方案(试行)》执行。

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

责任报告单位及人员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熟练掌握传染病诊断、报告、隔离消毒及疫情处理的程序,切实增强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发现传染病病例要认真做好传染病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在规定时限内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

2、责任报告人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

3、报告病种:共____种甲类传染病:____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

____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

____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完整)感染科诊疗规范(含目录)

(完整)感染科诊疗规范(含目录)

(完整)感染科诊疗规范2015(含目录)目录第一章病毒性疾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第二节肝硬化第三节轮状病毒感染第四节新型肠道病毒感染第五节脊髓灰质炎第六节流行性乙型脑炎第七节狂犬病第八节流行性感冒第九节麻疹第十节水痘、带状疱疹第十一节流行性腮腺炎第十二节肾综合症出血热第十三节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第十四节艾滋病第二章立克次体病第一节流行性斑疹伤寒第二节地方性斑疹伤寒第三节恙虫病第三章细菌性疾病第一节伤寒与副伤寒第二节沙门氏菌感染第三节细菌性食物中毒第四节细菌性痢疾第五节致腹泻性大肠杆菌肠炎第六节弯曲菌感染第七节霍乱第八节布鲁氏杆菌病第九节鼠疫第十节炭疽病第十一节白喉第十二节百日咳第十三节猩红热第十四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第十五节厌氧菌感染(完整)感染科诊疗规范2015(含目录) 第十六节破伤风第十七节败血症第十八节感染性休克第四章真菌病第一节隐球菌脑膜炎第二节深部念珠菌病第三节深部曲菌病第五章螺旋体病第一节钩端螺旋体病第二节回归热第六章原虫病第一节阿米巴病第二节疟疾第七章蠕虫病第一节血吸虫病第二节华支睾吸虫病第三节肺吸虫病第四节肠绦虫病第五节囊虫病第六节包虫病第七节蛔虫病第八节丝虫病第九节钩虫病第八章传染病常用防治及抢救技术第一节医院内感染的防治第二节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第三节肾腺皮质激素在传染病中的应用第四节人工肝支持系统在重症肝炎中的应用第五节隔离与消毒第六节传染病预防接种第七节传染病常用诊疗技术第一章病毒性疾病第一节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嗜肝细胞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乏力、食欲减退、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发热及黄疸。

按病原分类,病毒性肝炎至少可以分为甲、乙、丙、丁、戊、庚六型,分别由HAV、HBV、HCV、HDV、HEV及HGV引起。

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

乙、丙、丁型可转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传染病处置规范与流程图

传染病处置规范与流程图

传染病处置规范与流程图包头市第八医院传染病处置规范和处置流程图一、对象辖区内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及相关人群。

二、内容(一)发现、登记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室或化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

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后,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二)报告1.报告程序与方式已开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单位,在规定时间内使用该系统报告;未开通网络直报系统的单位,按相关要求通过传真、电话等方式尽快进行疫情报告,同时送(寄)出传染病报告卡至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根据疫情,当怀疑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时,应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3.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工作,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人,应及时补报。

(三)处理1.病人处置。

对传染病患者,原则上要求就地隔离治疗,不具备隔离条件和相应救治能力的单位,应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移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2.消毒处理。

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3.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

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重点管理的传染病居家病人的随访工作。

4.密切接触者管理。

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做好管理工作。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诊疗规范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相应的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感染,经粪口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诊断要点】(一)流行病学资料甲型肝炎:1.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2.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或饮用污染水等。

4.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乙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丙型肝炎:1.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2.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史;3.母亲为HCV感染者;4.与HCV感染者有密切接触史等。

丁型肝炎:1.输血、不洁注射史;2.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史或有HBV感染家庭聚集史;3.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4.手术、血液透析、器官移植、多个性伴侣等。

戊型肝炎:1.注意发病前2月内是否到过疫区、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未煮熟食物或饮用生水、或与戊型肝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等,如当地有戊肝暴发流行则更有助于诊断;2.可籍水或食物型传播引起暴发流行,暴发以水传播为主;3.流行发病多见于雨季或洪水后,散发病例季节不明显;4.多见于成年人。

(二)临床表现潜伏期:各型肝炎的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天;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09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临床上以乏力、食欲减退、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发热及黄疸。按病原分类,病毒性肝炎至少可以分为甲、乙、丙、丁、戊、庚六型,分别由HAV、HBV、HCV、HDV、HEV及HGV引起。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急性肝炎,不转为慢性。乙、丙、丁型可转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GV的致病性及其临床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甲型肝炎 【 诊断要点 】 1. 流行病学 (1) 注意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 (2) 病前半月至一个半月有无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去外地或国外旅游、出差。 (3) 食物或水型暴发,起病前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等。 (4) 儿童及青少年为好发病年龄以及秋、冬和春季高峰,皆有利于甲型肝炎的诊断。 2. 临床表现潜伏期15~45日,平均30日。 (1) 急性黄疸型 1) 黄疸前期:起病较急,多有发热,突出的症状为乏力和厌食、厌油、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尿色逐渐加深。本期一般持续5~7日。 2) 黄疸期:热渐退,自觉症状好转,尿色继续加深,皮肤巩膜出现黄染,肝脏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本期持续2~6周。 3) 恢复期: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脏逐渐回缩至正常。本期持续2周~4个月,平均1个月。 (2) 急性无黄疸型: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但较轻,也以乏力和胃肠道症状为主,但不出现黄疸。 (3) 急性重型:极少见,参见乙型肝炎。 (4) 急性淤胆型:主要表现为较长期(超过3周)的肝内梗阻性黄疸。黄疸较深而自觉症状较轻,肝肿大较明显,多有皮肤瘙痒。 3. 实验室检查 (1) 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升高。黄疸前期末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开始呈阳性反应。 (2) 血清酶的测定: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多数患者ALT>400~1000u/L,AST亦有升高。 (3) 胆红素测定:黄疸型肝炎血清直接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淤胆型肝炎血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4) 蛋白测定:血清白蛋白、球蛋白多在正常范围,比例正常。 (5)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或凝血酶活动度明显下降,提示重症肝炎的可能。 (6) 血清学检查: 1)血清抗-HAV-IgM阳性即可确诊为甲型肝炎。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AV总抗体(主要是IgG)有4倍以上升高亦可诊断为本病。 2) 粪便、血清或肝组织中发现HAV颗粒、HAV Ag或HAV RNA可确诊为甲型肝炎。 (7) B型超声波检查:B超检查有助于了解肝脾大小及肝内、外梗阻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710 第三十一章 病毒性疾病 【 鉴别诊断 】 1. 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如非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感染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等相鉴别。 2. 黄疸型肝炎尚应与溶血性黄疸、肝外梗阻性黄疸相鉴别; 3. 本病与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鉴别,除参考流行病学资料外,主要依据血清病毒标志物的检测。 【 治疗原则 】 1. 一般治疗:早期卧床休息,直至黄疸消退。饮食清淡、易于消化。消化道症状明显而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补液,给予葡萄糖、电解质液体及维生素C等。禁酒,禁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2. 护肝、退黄治疗:一般对症治疗即可,亦可选用强力宁、门冬氨酸钾镁或还原型谷胱甘肽(TAD)。淤胆型肝炎可选用苯巴比妥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但后者只在其他疗法无效时应用。 3. 中医中药治疗:中药以清热利湿为主。有黄疸者用茵陈蒿汤加减,淤胆型肝炎可用凉血活血中药。 【 预 防 】 1. 管理传染源:做好疫情报告及疫源地消毒。隔离病人至发病后3周。儿童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2. 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搞好个人和集体卫生,养成餐前便后洗手习惯,实行分餐制,加强水源、饮食、粪便管理,做好食具消毒及水产品的卫生监督等。 3. 保护易感人群: (1) 主动免疫: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均已在临床应用。前者只需接种一次,如接种二次(0、12月),效果更好。后者一般接种二次(0、6月); (2) 被动免疫:对密切接触的易感人群,可用人丙种球蛋白, 剂量:学龄前儿童1ml,学龄儿童2ml,成人3ml。注射时间越早越好,不宜迟于感染后7~10天。

乙型肝炎 【 诊断要点 】 1. 流行病学 (1) 有与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者同吃、同住、同生活等密切接触史或多个家庭成员病史,特别是出生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幼儿,对乙型肝炎诊断有参考意义。 (2) 经常接触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粪便、尿液等排泄物而未采取预防措施者; (3) 静脉吸毒、纹身。 (4) 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血液透析、免疫接种、内窥镜检查、注射、手术或针刺治疗等。 2. 临床表现:潜伏期30~180日,平均70日。 (1) 急性乙型肝炎:分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起病较隐匿,多无发热,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相似,多数呈自限性。 (2) 慢性乙型肝炎 1) 我国的慢乙肝往往是新生儿或婴幼儿期感染,在成年期方出现症状或肝功能异常而被发现,因此,成年人中以急性乙型肝炎表现形式者约有半数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急性发作,需与真正的急性乙型肝炎进行鉴别。 2) 急性乙肝迁延不愈,病情超过6个月以上即为慢性乙肝,儿童中急性乙肝较多。 3) 发病日期不明,就诊时已有慢性肝炎的体征和/或化验者。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神经症状如乏力、萎靡、头晕、失眠等,肝区不适、肝痛、肝肿大、压痛、质地变硬,脾肿大,可伴有蜘蛛痣、 第三十一章 病毒性疾病 711 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或肝病面容。还可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如肾炎、关节炎等。 根据症状、体征、化验综合分析,以判定慢性肝炎的程度。如有肝活检材料则按肝活检判定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 (3) 重型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约1~5%发展为重症肝炎,以亚急性多见,急性重肝(暴发性肝炎)较少,在慢乙肝基础上发生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较常见。 1) 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初期常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病情发展迅猛,起病10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肝性脑病,如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嗜睡、昏迷等)。有扑翼样震颤及病理性反射。肝浊音界迅速缩小,黄疸迅速加深,随即出现脑水肿甚至脑疝,明显出血倾向、肝肾综合征等。 2) 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初期亦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起病10日以上出现下列表现:高度乏力、高度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高度腹胀、黄疸迅速上升(数日内血清胆红素即达171umol/L以上),明显出血倾向,明显腹水,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肝性脑病常出现较晚(病期10日以上)。晚期可出现肝肾综合征。 3) 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基本上同亚型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4) 淤胆型肝炎:乙型淤胆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甲型淤胆型肝炎相似。但慢性淤胆型肝炎有慢性肝炎病史。 5) 慢性HBsAg携带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 性6个月以上者。 3. 实验室检查 (1) 肝功能试验:急性乙型肝炎ALT、AST均明显升高,ALT常高于AST。慢性乙肝ALT、AST持续增高或反复升高,血清胆红素、A/G比值、PTA、胆固醇等可反应病情严重程度。HA、PIIIP、IV型胶原等可提示肝纤维化程度。 重型乙肝胆红素迅速上升,平均每日上升大于17.1umol/L,ALT逐渐下降,而形成胆酶分离现象,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均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A/G倒置、血氨升高,血浆支链氨基酸(BCAA)与芳香氨基酸(AAA)的比值下降或倒置。 (2) 病原学检查: 1) 血清HBsAg、HBeAg、HBcAg、HBV DNA、DNAP或抗-HBc-IgM,其中任有一项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 2) 单项抗-HBc阳性时,需同时伴有上述当中的1项阳性才能确诊。 3) 单项抗-HBs阳性,或同时伴有抗-HBc阳性,肝功能正常,特别是血清抗-HBs浓度大于10m IU/ml时,可基本排除乙型肝炎。 4. 乙型肝炎肝硬化 (1) 早期肝硬化单凭临床资料很难确诊而必须依靠病理诊断。影像学(B超、CT)及腹腔镜检查有参考价值。 (2) 凡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具有肯定的门脉高压征(腹壁、食道静脉曲张、腹水、影像学发现肝缩小,脾增大,门静脉脾静脉增宽)且除外其他能引起门脉高压的因素者,均可诊断为临床肝硬化。根据肝病变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肝硬化和静止性肝硬化。 【 鉴别诊断 】 1. 急性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同甲型肝炎。 2. 急性重型肝炎应与妊娠急性脂肪肝鉴别。 3. 慢性乙型肝炎应与其他原因的慢性肝炎相鉴别,如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血吸虫病、肝吸虫病等。 712 第三十一章 病毒性疾病 4. 乙型肝炎肝硬化应与其他原因的肝硬化鉴别,如酒精性、寄生虫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 治疗原则 】 1. 急性乙型肝炎和淤胆型肝炎的治疗:基本上与甲型肝炎相同。 2. 慢性乙型肝炎:采用抗病毒,减轻肝脏炎症,保护肝细胞,防止肝纤维化,防止癌变等综合措施。 (1) 一般治疗: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热量以维持标准体重为度,勿过胖以防发生脂肪肝,勿食糖太多以防诱发糖尿病。适当休息,生活规律,足够睡眠,肝炎明显活动时应卧床休息,相对稳定时可适当活动和轻微锻炼,以不疲劳为度。保持精神愉快。忌酒、忌用损害肝脏药物。 (2) 抗病毒和调节免疫治疗 1) 干扰素:α-干扰素对乙肝病毒复制有一定抑制作用。一般剂量(3~5mu, 每周3次,6个月),HBeAg与HBV DNA阴转率约为40~50%。影响干扰素疗效的主要因素包括: ① 女性疗效较好。 ② 肝炎症状明显者疗效较好。 ③ ALT增高明显者疗效较好。 ④ HBV复制标志水平低者疗效较好。 2) 核苷类似物:新一代核苷类似物如Lamivudine、Famciclovir、Lobucavir等对HBV复制有较明显抑制作用,三者均已进入III期临床。口服拉米呋啶,100~150mg/日,2周后HBV DNA 90%受到抑制。 3) 胸腺肽:包括人工合成胸腺肽α-1,与干扰素联合使用似能提高HBV DNA与HBeAg阴转率。 4) 白细胞介素-2。 5) 其他:HBsAg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转移因子、聚肌胞(poly I:C)、左旋咪唑等。 6) 中医药及其制剂: ① 猪苓多糖合用乙肝疫苗。 ② 肝炎灵注射液。 ③ 灵芝糖肽、香菇多糖、小柴胡冲剂等。 (3) 减轻肝脏炎症、保护肝细胞、促进黄疸消退 1) 减轻肝脏炎症:甘草甜素制剂,包括强力新、强力宁、甘利欣等。 2) 促进解毒功能:肝泰乐、还原型谷胱甘肽(TAD)等。 3) 退黄药物:门冬氨酸钾镁、熊去氧胆酸、茵枝黄注射液、苦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4) 降酶药物:联苯双脂、五味子、垂盆草、山豆根、齐墩果酸片、水飞蓟素等。 5) 促进肝细胞再生:促肝细胞生长素。 6) 改善肝脏微循环:654-2、丹参等。 7) 促进能量代谢:ATP、辅酶A等。 8) 促进蛋白质合成:氨基酸制剂(肝安、六合氨基酸等)、人血清白蛋白、人新鲜血浆等。 (4) 预防和减少肝纤维化:冬虫夏草菌丝及活血化瘀中草药(如丹参、黄芪等)、大黄 虫丸等。 3. 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 (1) 基础治疗 1) 休息:应住院隔离,强调绝对卧床休息,待症状显著好转,黄疸消退后才逐渐增加活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