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导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以供参考。

作品原文孟子曰:“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22、去:离开。

23、之:代词,代“城”。

古诗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

古诗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

古诗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佚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及注释【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共8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共8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共8篇)篇1: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翻译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和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社会治理
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 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
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 设,维护社会秩序
环境保护: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 谐,维护社会稳定
国际关系
01
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得道多助的 国家更容易在国际事务中获得支持, 失道寡助的国家则面临孤立和制裁。
02
国际组织的作用:得道多助的国家 更容易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 失道寡助的国家则难以获得国际组 织的支持。
03
地区冲突与和平:得道多助的国家 更容易在解决地区冲突中发挥建设 性作用,失道寡助的国家则可能加 剧地区紧张局势。
04
全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得道多助 的国家更容易在全球治理和可持续 发展中发挥领导作用,失道寡助的 国家则可能成为全球治理的障碍。
总结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帮助 学生理解“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 的含义,并学会 运用在生活中
04
道德与成功的实现: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正义与邪恶
01
正义:符合道 德和法律的行 为,得到人们 的支持和拥护
02
邪恶:违反道 德和法律的行 为,受到人们 的谴责和抵制
03
得道多助:正 义的行为得到 人们的支持和 帮助,更容易 取得成功
04
失道寡助:邪 恶的行为受到 人们的谴责和 抵制,难以取 得成功
律。 失道寡助,指违背天道、 仁义,就会失去人民的
支持和帮助。
得道多助,指遵循天道、 仁义,就会得到人民的 支持和帮助。
孟子的论述,强调了仁 义道德的重要性,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典故
01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故事背景:孟子与公孙丑讨论要人物:孟子、公孙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
出处
成语名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成语读音: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成语解释:道: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成语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成语造句:彼以武力为后盾,我以公理为前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一回)成语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正音:得,不能读作“děi”。

成语形式:8字成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接龙:
助天为虐趁有天灾的时候害人。

助我张目张目:睁大眼睛,比喻张扬气势。

比喻得到别人的赞助,声势更加壮大。

助纣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助人下石帮助别人去作害人的事。

助边输财边:边防;输:捐献。

捐献财物作巩固边防的费用。

助桀为虐桀:即夏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相传是暴君;虐:残暴。

帮助夏桀行暴虐之事。

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是道: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摘要:一、引言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解析1.得道:得到人民的支持2.失道:失去人民的支持3.多助:得到外部力量的帮助4.寡助:失去外部力量的帮助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应用1.个人成长2.企业发展3.国家治理四、如何获得道义支持1.诚信为本2.积极履行社会责任3.关爱他人4.弘扬正能量五、结论正文:在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中,有一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道义支持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古训进行解析,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得道,指的是得到人民的支持;失道,则是失去人民的支持。

多助,意味着得到外部力量的帮助;寡助,则是失去外部力量的帮助。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道理:一个个体或团体,如果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道义上的认同,那么在遇到困难时,就会得到众多外部力量的帮助;相反,如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道义上的认同,那么在面临困境时,就会孤立无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个人成长、企业发展和国家治理三个方面来应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原则。

首先,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我们要努力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诚信为本,关爱他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在社会中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要秉持诚信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爱员工,弘扬正能量,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在国家治理方面,政府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保障人民的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为国家的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

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只有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关爱他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在困难面前得到众人的支持和帮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论证方法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论证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一句汉语成语,意思是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这句话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论证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从历史事实出发,举例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例如,在历史上,许多国家和民族在坚持正义、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道路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帮助。

相反,那些违背国际公义、破坏世界和平、阻碍人类进步的国家和势力往往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谴责和抵制。

2. 从哲学角度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例如,可以引用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句话表明,天道是公平公正的,它总是倾向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或事物;而人类社会却常常出现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强者欺凌弱者,富者压迫贫者。

因此,只有坚持正义、遵循天道才能得到众人的支持和帮助。

3.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例如,可以引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倾向于支持那些符合自己价值观和利益诉求的事物。

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
类有五种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当一个事物能够满足这些需求时,人们就会对它产生好感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价值观差异
得道多助强调正义和道德的力量 ,而失道寡助则更注重个人利益 和权力的维护。
实现方式
得道多助需要积极倡导和实践符合 道义的行为,而失道寡助则往往由 于个人或组织的违背道义行为而导 致孤立和排斥。
得道多助的优势与劣势
要点一
优势
得道多助能够获得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提高组织的声誉 和公信力,同时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促进组织 的长期发展。
要点二
劣势
得道多助可能会使组织过于依赖道德和价值观的支持, 而忽略了实际利益和竞争环境的分析,导致组织在某些 方面失去竞助会导致组织失去别人的信任和支持,陷入孤立 和排斥的境地,同时可能会使组织遭受各种负面影响, 如声誉受损、人才流失等。
机会
失道寡助如果能够及时认识到错误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 行改正,可以重新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支持,并重塑组织 的形象和声誉。
05
结论与启示
对个人的意义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得道多助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得 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这有 助于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
增强个人自信心
由于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和肯定 ,一个人会更加自信,能够更
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
提高个人社会地位
在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尊重后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也会相应 提高,这有助于个人在社交和 职业领域取得更多的机会和成
文化背景
得道多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谐与信任。这一理念 贯穿于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和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行为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实例与应用场景
实例
例如,历史上的岳飞是抗金名将,他的忠诚、正直和智勇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赞誉和支持,被誉为“民族英雄” 。他的事迹体现了得道多助的力量,证明了一个遵循道德、正义和真理的人,会获得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文章翻译:
有利于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到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比不如有利的地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守城者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

所以说,限制人民定某一区域,不靠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二、通假字: 1、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三、重点词语解释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委而去之(放弃) 故君子有不战(或者)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地利不如人和(人心归向,上下团结)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望)
得道者多助(施行仁义)寡助之至(极点)
委(放弃)而去(离开)之兵(兵器)革(用皮革制成的盔甲)非不坚利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四、朗读节奏
1、夫/环而攻之
2、故 /君子有不战,战/ 必胜矣。

3、域民 /不以 /封疆之界
4、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 /寡助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比不如有利的地势。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限制人民定居某一区域,不靠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在天下树立威望,不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六、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寡助之至”之势,而中国“和
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多助之至"”之势。

(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9、中心论点与结论的关系:(即“道”与“人和”的关系)
只有“得道”才能使“人和”,也只有“人和”才能使战争胜利,国家兴盛。

10、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推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2分)
11.“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12.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

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

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七、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

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
5、“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十四、开放性试题
1、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3、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8、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C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嘚思想。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