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合集下载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科研选题方法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科研选题方法

第二节 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选择 和确定尚未认识而又必须探索和认识的问题。简言之,
本节主要介绍: 科研选题在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研选题的步骤和方法、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科研选题的类型。
一、科研选题在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广义上说,选题 包括两个方面,即确定研究方向和选定研究课题, 决 定研究者在较长时间内科学研究的方向, 则是在主攻 方向上选定研究的内容。
二、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所选出来的课题必须符 合社会的需要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1) 社会的需要主要包括:
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需要等 。
(2)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基础性研究。 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主要指在选题过程中,还应
该注意选择那些基础科学研究和理论科学研究方面的课题。 一般来说,由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课题,
③主客观条件相结合。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即选择课题时必须考虑仅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 时间的合理运用;把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 态效益与学术价值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要以尽可能 少的投入来研究出更大的科研成果。
树立总体观念、全面考虑、综合考察。总之, 需要性原则是选题的 ; 科学性原则是 ; 创造性原则是 ; 可行性原则是 ; 合理效益性是
科研选题的步骤和方法
阶段。运用科研选题的原则,从若干个科
学问题中
这一阶
段主要靠研究者的科研经验、知识、才能而决定。
有利于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以便对课题进行修改、充 实和完善。
①研究哪些理论或技术问题;②课题的全称、分题、副题 ③课题的来源和立题的依据;④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⑤国内外对本问题的进展情况;⑥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⑦采用什么方法;⑧完成的时间和预期的结果等。

自然辩证法第2章

自然辩证法第2章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 外在表现。 结构的两种形式---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相互作用是结构的根源 • 无穷嵌套 万有引力—天体系统;电磁力—宏
无限的自然
观系统;电磁、强、弱作用—微观 系统
三节 自然界的演化
一、自然的进化 • 演化与进化 演化是一种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 而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 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 性和多样性的增长的有特定方向的演化。 演化比进化有更宽泛的含义,如也含退 化等。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
(1)生命遗传规律的探索
1987年,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目标是确定人类的全部 遗传信息,确定人的基因在23对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查清每个基因核苷酸 的顺序,建立人类基因库。1999年,人的第22对染色体的基因密码被破译。 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四分之一世纪里,科学家们就可能揭示人类大约5000种 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从而为癌症、糖尿病、心脏病、血友病等致命疾病 找到基因疗法。
三、19世纪自然观
1、主要成就: •星云说 揭示自然界物质形 • 地质渐变论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式的多样性和运动形式 的联系和相互转化,消 •生物进化论元素周期律 融了有机界与无机界的 鸿沟。 •尿素的人工合成 细胞学说 电磁场理论
关于演化发展
• 天文学:康德(1755年)、拉普拉斯 (1796年)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 说” • 地质学:赖尔渐变论(1830年,《地质学 原理》) • 生物学:达尔文进化论—“物竞天择,适 者生存”(1859年,《物种起源》)

•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 理论基石,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次研 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 前提。20世纪以来在总结概括现代自然科学 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 然观,是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动态性
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 系统与外界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 息的交流的过程中自然系统不断的处于产生、 息的交流的过程中自然系统不断的处于产生、 发展、衰退、消亡的运动过程中。 发展、衰退、消亡的运动过程中。
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整体性
“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
麦克尔逊麦克尔逊-莫雷实验
零结果
否定了“以太” 否定了“以太”的存在 对绝对时空观念提出了挑战
相对论
黑体辐射实验
紫外灾难
普朗克 量子力学
能量子的存在打破了 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经 典定论。 典定论。 第一次向人们揭示了 自然的非连续本性。 自然的非连续本性。
“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取得胜 利并不是通过让它的反对者们 信服并看到真理的光明, 信服并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 通过这些反对者们最终死去, 通过这些反对者们最终死去, 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普朗克科学定律 ——普朗克科学定律
B
A
B 1 4 1/16 4/16
6
6/16
4
共 16 种微观态 5 种宏观态
4/16 1/16
1
A
B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 1 4 1/16 4/16
• 由上分析可知,四个分子 由上分析可知, 全部集中到A 全部集中到A或B的概率最 小。那么我们可以分如果 有1mol分子,那么全部集 1mol分子, 分子 中于A 中于A或B的概率是多少。 的概率是多少。 小概率事件被认为是不会 发生的。 发生的。
要素 结构 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功能 特定性能 和功效
组成元素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第二章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第一节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系统自然观的产生一、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二)系统科学的诞生(一)现代自然科学革命•19世纪下半叶,牛顿力学在各个自然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机械自然观总体上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经典物理学大厦已经竣工完成”。

1、物理学新发现•1895年,伦琴(1845-1923)研究阴极射线时意外发现X射线;获得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第一个获奖人。

通过X射线促进了或激励了一连串发现。

•1896年,贝克勒耳(1852-1908)意外发现放射线;•1897年,汤姆逊证实了电子的存在;•居里夫妇发现放射线元素(钍、钋和镭);证实元素的嬗变;促使元素嬗变理论建立(卢瑟福,1902年);•动摇了几千年原子和元素观念——认为原子不可分、是物质组成最小单元;认为元素不变。

2、物理学革命•当时物理学家中的泰斗——开耳文勋爵在新年贺词中把物理学的19世纪发展和20世纪的前景比喻为“物理学一片晴朗天空,只有两朵小小乌云”,它们是黑体辐射问题和以太问题,当时没有得到解决。

1)实验或实践进展•黑体问题研究中,出现了紫外灾难(黑体:光的辐射和吸收);•以太问题的检验,迈克耳孙-莫雷实验(以太存在?光速问题)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麦克尔逊—莫雷实验示意1887年2)相对论的提出:•爱因斯坦(1879-1955)1905年狭义相对论;关于时间和空间关系、质量和能量关系;运动和物质关系;对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的革命。

但是现在看仍然都是决定论框架下的理论。

1915年广义相对论;物质与空间、时间关系;双生子佯谬。

3)量子论和量子力学建立•1900年,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假说和理论;20世纪初,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有核模型——太阳系模型;1912-13年,玻尔建立(经典)量子论原子模型;1923年,德布洛意提出物质波假说;1925-26年,薛定谔提出波动力学;海森堡提出量子力学的另一形式——矩阵力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章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章

(二) 技术的本质特征
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 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 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第二, 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 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 国外学者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日本的技术论对技术本质的思考。
3. 科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主要指狭义科学)是 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 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 的对自然的认识;科学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 的社会化事业;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 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分析 1. 社会需要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 技术体系内部发展的不平衡; 3. 科学对技术的先导作用。 (二) 国外关于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的研究 1. 技术自主论; 2. 社会建构论。
(三) 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 1. 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 展的基本动力; 2. 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 直接动力; 3. 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 技术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 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 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 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 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 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 身的方法和手段。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 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4.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自然辩证法-第2章科学的由来-.

自然辩证法-第2章科学的由来-.
理科硕士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
第二章 科学的由来
2.1 科学的萌芽——轴心时代
尽管史前时代与文明初期就有对世界的探索,但科 学萌芽于古希腊哲学。
英文philosophy源于希腊文,由philos(爱)和
sophia(光明,引申为“智慧”)两部分构成。 产生于800至200BC,涌现出众多思想家,创造了 了至今仍然左右我们思想的基本范畴。人的理性产生, 对传统开始反思。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2.6 科学革命——革命时代
背景:工业与产业革命;全球市场;世界大战,物理学危 机 科学革命: 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 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综合进化论、生态学、现代医 学 天文学——河外星系发现;射电天文学、宇宙学 地学——板块学说 各种交叉学科——控制论等
2.3 科学的新生——伟大时代
背景: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技 术进步 主要成就: 数学——解析几何;微积分; 天文学——日心说取代地心说; 力学——伽利略、牛顿力学取代亚里士多德体系; 化学——化学取代炼金术; 生物学——维萨里解剖学、哈维生理学体系取代盖伦体系
科学方法——两种传统的结合 学者(逻辑方法)与工匠(实验方法)
2 为既约分数,则可令 2
p 。 q
因此 p 2 2q 2 ,可知 p 为偶数。 令 p=2m,则有 q 2 2m 2 ,于是 q 亦为偶数。
2.2 科学的蛰伏——“两希文明”
中世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4世纪意大利文
艺复兴)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古希腊思想被消化和修正:拜占庭帝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斯兰世 界→西欧
1.对现象的观察与(受控)实验,结合以此为基 础的理性分析与归纳,取代了思辨和想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