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

合集下载

气体分离原理

气体分离原理

气体分离原理气体分离是指将混合气体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出来的过程,其原理主要基于气体分子的大小、形状、极性以及相互作用力的差异。

气体分离技术在工业生产、环保治理以及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常见的气体分离方法包括膜分离、吸附分离、凝聚分离和化学反应分离等。

其中,膜分离是利用半透膜对不同气体分子的大小和极性进行选择性分离的技术。

通过膜的孔径和表面性质的调控,可以实现对气体分子的精确分离。

吸附分离则是利用吸附剂对气体分子的亲和力进行分离,通过调节吸附剂的种类和性质,可以实现对不同气体成分的有效分离。

凝聚分离是利用气体的凝聚点差异进行分离,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等条件,将混合气体中的不同成分分别凝聚出来。

化学反应分离则是利用气体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特性进行选择性分离,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的选择,可以实现对目标气体的高效分离。

其次,气体分离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石油化工行业,气体分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天然气净化、烃类分离、气体液化等工艺中。

在环保治理领域,气体分离技术可用于废气处理、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等方面。

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气体分离技术可以提高天然气、合成气、氢气等能源的纯度和利用效率,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最后,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气体分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新型膜材料的研发、吸附剂的改良、凝聚分离工艺的优化以及新型催化剂的设计,都为气体分离技术的提升和应用拓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随着气体分离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气体分离原理是基于气体分子的差异特性进行选择性分离的技术,其在工业生产、环保治理和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气体分离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分离器工作原理

分离器工作原理

分离器工作原理
分离器是一种用于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离的装置。

它基于不同成分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利用这些差异进行分离。

以下是分离器的几种常见工作原理:
1. 浮选:浮选是一种根据物质的相对密度差异进行分离的原理。

利用浮力,将密度较小的成分浮起并被收集,而密度较大的成分沉淀在底部。

2. 重力分离:重力分离是利用物质在介质中受到的重力不同而进行分离的原理。

常见的方法包括沉淀、沉降、沉降离心和沉淀脱水等。

3. 溶解度差异分离:溶解度差异分离是通过将混合物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利用不同成分的溶解度差异来实现分离。

通过调节温度、压力和溶剂浓度等条件,使得目标成分溶解于溶剂中,而其他成分无法溶解或溶解度较小。

4. 热分离:热分离是根据不同成分的沸点差异进行分离的原理。

通过加热混合物,使成分逐渐汽化,然后在不同温度、压力条件下进行冷凝,从而实现分离。

5. 膜分离:膜分离是利用半透膜的选择性渗透性来分离不同成分的原理。

膜可以根据不同的分子尺寸、电荷和亲疏水性,实现对特定成分的选择性分离。

这些工作原理在不同的分离器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应用,能够满
足不同混合物的分离要求。

分离器的选择和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混合物的性质、分离要求和设备经济性等方面的因素。

分离气体物态变化

分离气体物态变化

分离气体物态变化
分离气体是指将混合气体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使其成为纯净的单一气体。

这种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比如我们常见的空气分离、液化气的提纯等。

下面我将以分离液化气为例,来描述分离气体的过程。

分离液化气的过程通常包括压缩、冷凝和蒸发等步骤。

首先,混合气体被送入压缩机中,经过高压压缩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距减小,分子运动变得更加剧烈。

随后,压缩气体被送入冷凝器,通过降低温度使气体冷却下来。

在低温下,气体分子的动能减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气体逐渐凝结成液体。

在冷凝过程中,由于不同气体的沸点不同,不同成分的气体会按照其沸点的高低依次凝结。

这就实现了气体的分离。

例如,液化气中的丙烷和丁烷的沸点分别为-42°C和-1°C,通过控制温度,在较低的温度下,丙烷首先凝结成液体,而丁烷则仍然保持气态。

随后,通过蒸发器将丙烷和丁烷分别蒸发,使其重新转化为气体。

通过上述的压缩、冷凝和蒸发过程,我们成功地将液化气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得到了纯净的丙烷和丁烷气体。

这种分离气体的过程,不仅在工业生产中有重要的应用,也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们使用的煤气灶就是利用液化气作为燃料,通过分离气体的过程得到纯净的可燃气体。

总结起来,分离气体是一种将混合气体中的不同成分分离开来的物态变化过程。

通过压缩、冷凝和蒸发等步骤,我们可以将混合气体分离成为纯净的单一气体。

这种过程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气体资源。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② 加富培养基: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某些特殊营养物质 (如血液/血清、酵母浸膏或生长因子等);用以培养对 营养要求高的微生物(2216E)
③ 选择培养基:利用细菌对某种或某些化学物质的敏感性 不同;在培养基中加入这类物质,利于所需分离的细菌生 长,而抑制不需要的细菌生长,从而达到分离某种微生物 的目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利:一种定量检测鳗弧 菌的选择性培养基及其制备)【利用鳗弧菌对氨苄青霉素的抗性 】
④ 鉴别培养基:是一类含有某种特定化合物或试剂的培养
基。某种细菌在这种培养基上培养后,产生某种代谢产物,
能与这种特定化合物或试剂发生某种明显的特征性反应;
从而达到区分不同的微生物.。(TCBS)
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病料在接种培养基后,经过一段时间,应检查其 生长状况。首先用肉眼检查有无细菌生长;若有, 则需进一步检查菌落是否纯一。形态特征包括: 大小、形状、突起或扁平、凹陷、边缘(光滑、 波形、锯齿状、卷发状等)、颜色(红色、灰白 色、黄色等)、表面(光滑、粗糙等)、透明度 (不透明、半透明、透明等)和粘度等
水可直接涂布平板
• 平板置于28℃ 恒温培养箱培养24h,观察细菌生
长状况
(注意:操作台在使用前后都需要用酒精棉球擦拭
台面,保持操作台的整洁)
.
8
二、细菌的培养
培养基:培养基是指由人工方法配合而成的,用于微生物 培养、分离、鉴别、研究和保存菌种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培养基的种类
① 基础培养基:含有一般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基本营养物 质;可作为一些特殊培养基的基础成分(普通营养琼脂)
11
生化鉴定管
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系统不尽相同,对营养 基质的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而代谢产物 或多或少地各有区别,可供鉴别细菌之用

分离工程

分离工程

分离过程是混合过程的逆过程,因此需加入分离剂来达到分离目的. 分离过程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两大类.分离剂可以使能量或物质,有时也可以两种都应用.衡量分离过程的难易程度用分离因子表示,处于相平衡状态的分离程度为固有分离因子(理想分离因子).分离因子表示任一分离过程所达到的分离程度,其定义式为…固有分离因子是根据相对挥发度来计算的,它与实际分离因子的差别用级效率来表示.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和速率分离.速率分离的机理是利用溶液中不同组分在某种推动力(压差,浓度差,电位差)作用下经过某种介质时的传质速率(透过率,迁移率,扩散速率)差异而实现分离的.分离过程是一个熵减少的过程,速率分离可分为膜分离和场分离两大类. 机械分离过程的分离对象是两相以上的混合物,通过简单的分相就可以分离,而相间并无物质传递发生.这类过程有过滤,沉降,离心分离,旋风分离,和静电除尘.当分离因子αi,j=1时,表示组分i和j之间并没有分离.当αi,j>1,组分i 富集于1相,而组分j富集于2相.当αi,j<1,组分i富集于2相,组分j富集于1相.分离因子与固有分离因子的关系是αsi,j>αi,j分离过程:分离工程是将以混合物转变为组分互不相同的两种或几种产品的操作.分离过程的特点:分离某种混合物成为不同产品的过程,是个熵减少的过程,不能自法进行,因此需要外界对系统做功(或输入能量和加入物质)方能进行.分离过程可以分为几类:1气液传质过程,如吸收.2汽液传质过程,如液体的精馏和蒸馏;3液液传质过程,如萃取;4,液固分离过程,如结晶,浸取;5气固传质过程,如固体干燥,吸附.分离因子:表示任一分离过程所达到的分离程度,因为分离装置的目的是为了生产不同的产品,故以产品组分之间的关系来定义.αi,j为固有分离因子,也称相对挥发度,它不受分离设备的影响.将实际分离设备所能达到的分离因子与理想分离因子的差别用级效率来表示.常用的汽液相平衡的基本关系式为PφiV yi=PφiLxi和PφiV yi=fiLγiLxi相对挥发度的定义是两组分的相平衡常数之比.相平衡条件是汽液两相中温度压力相等,且每一组分的化学位相等.完全理想系的相平衡关系是Pyi=Pi0xi.泡点温度:一定压力下加热液体混合物,当液体混合物开始汽化产生第一个汽泡时的温度.泡点压力: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降低系统压力,当液体混合物开始汽化产生气泡时的压力.用于泡点计算的调整公式为……若初始温度所求得∑kixi>1,说明ki值越大,表明所设温度高于泡点温度.若初设压力所求得的∑kixi>1,说明ki值偏大,表明所设压力低于泡点压力.若初设温度所求得的∑yi/ki>1,说明ki值偏小,表明所设温度低于泡点温度.若初设压力P求得的∑yi/ki>1,说明ki值偏小,表明所设压力高于泡点压力.单级分离是指两相经一次紧密接触达到平衡状态后随即引离得过程,由于平衡两相的组分不同,因而可起到一个平衡级的分离作用.闪蒸按照体系与环境有无热量交换分为等温闪蒸和绝热闪蒸.若组分为zi的物系,∑kizi<1,时其相态为过冷液体.在进行闪蒸计算时,徐判断混合物在指定温度作用下是否处于两相态区.平衡常数计算ki=pi0,的成立条件是气相是理想气体,液相是理想溶液. 气液相平衡k值越大,说明该组分越易挥发.当气相为理想气体混合物,液相为非理想溶液时,其气液相平衡关系为Pyi=γPixi.系统温度大于露点时,体系处于过热汽相.当物系处于泡露点之间时,体系处于气液两相.进行等温闪蒸时,对满足(∑kizi>1,∑zi/ki>1,)条件时系统处于两相区.在一定温度下和压力下,由物料组成计算出的∑kixi-1>0,且∑zi/ki-1<0,该进料状态为过热汽相.纯组分的蒸发不是闪蒸过程,闪蒸过程有部分冷凝,部分汽化,气焓截流等.泡点温度(压力)是在恒温(压)下加热液体混合物,当液体混合物开始汽化出现第一个气泡时的温度(压力),简称泡点.露点压力(温度)是在恒压(温)下加热液体混合物,当气体混合物开始冷凝出现第一液滴时的压力(温度),简称露点.判断一个化工设备中的物料所处的状态.首先通过分析确定该化工设备中的物料组成zi,然后测定其温度和压力,根据Ki=f(TD)计算后,对进料作如下检验:∑kizi=1,T=Tb,进料处于泡点.>1,T>Tb,可能为气液两相区.<1,T<Tb,进料为过冷液体.∑zi/ki=1,T=Tb,进料处于露点.>1,T<Tb,可能汽液两相区.<1,T>Tb,进料为过热蒸汽.只有∑kizi>1,和∑zi/ki>1,时,混合物处于汽液两相区.多相分精馏中,关键组分是指有设计者指定浓度或提高分离要求的组分. 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分配组分.分配组分是指在溜出液和釜液均出现的组分;非分配组分是指仅在溜出液或釜液出现的组分.清晰分割是指溜出液中除了重关键组分外,没有其他重组分,釜液中除了轻关键组分外,没有其他轻组分.非清晰分割法假设各组分在塔内的分布在全回流时分布一致.特殊精馏是既加入能量分割剂,又加入物质分离剂的精馏过程.如加入的新组分和被分离系统的一个或几个组分形成最低恒沸物从塔顶蒸出,这种特殊精馏叫恒沸精馏,加入的恒沸剂为新组分.恒沸剂与组分形成最高沸点的恒沸物时,恒沸剂从塔釜出来.最低恒沸物压力降低使恒沸组成中汽化潜热小的组分增加.恒沸剂的沸点应比原溶液沸点相差10’C以上.在一定温度和组成下,AB混合物形成最低沸点,恒沸物的条件为(p>Pa0>Pb0)由耳波和马多克恩关联图求理论级数时,要求进料状态必须是泡点进料.均相恒沸物在低压下其活度系数之比Y1,Y2应等于(P20)与(P10)之比. 若加入的新组分不与原系统中任一组分形成恒沸物,而其沸点又较原系统任一组分高.从釜液离开精馏塔.这类特殊精馏叫萃取精馏,所加入的新组分叫作萃取剂.A,B两组分的相对挥发度αab越小,AB两组分越难分离.吉利兰关联图,关联了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最小理论级数,最小回流比,理论级数.简捷法的描述,1,计算简便,2可为精确计算提供初值.3所需物性数据少. 多组分精馏中,回流比小于最小回流比时无论多少理论级都不能满足分离要求.全回流操作不能用于正常生产稳定过程.当精馏塔在全回流操作时,所需理论板数最少,不进料,不出产品.有关理论板数Nm,Nm与进料组成和进料状态均无关.用芬斯克公式求全塔理论板数时,式中相对挥发度应为全塔相对挥发度的平均值.全回流操作时,精馏塔进料F=0,馏出液D=0和釜液W=0的流率.如果二元物系,A12>0,A21>0,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正偏差溶液.如果二元物系有最低恒沸物存在,则此二元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一定是正偏差溶液.对于气体为理想气体,液体为非理想溶液的二元物系,形成恒沸物需满足条件….对一个恒沸精馏过程,从塔内分出的最低温度的恒沸物,则有较纯组分的产品应从塔釜得到.对形成恒沸物的物系,在恒沸点其气相组成必等于液相组分.经过恒沸点轻重组分互换.在恒沸点,其露点温度和泡点温度相等.对形成恒沸物的某体系,当压力确定后,其恒沸温度和恒沸组成确定.除恒沸点外,在其余组分下,精馏仍具有分离作用.所有非均相恒沸物都具有最低恒沸点.对于最高沸点恒沸物,压力增加使恒沸组成中汽化潜热小的组分增加. 随着构成恒沸物各组分的纯组分的蒸汽压差的增大,恒沸组成变化规律为:最低恒沸物向含低沸点组分的浓度区移动,最高恒沸物向含高沸点组分多的浓度区移动.在一定温度和组分下,AB混合物的总蒸汽压力为P,若P>Pa0,且P>Pb0,则该溶液最低沸点恒沸物.容易形成恒沸物的为各组分的化学结构不相似,其沸点差较小.萃取精馏过程选择的萃取剂最好应与沸点低的组分形成正偏差溶液. 萃取精馏时若饱和液体进料,萃取剂应该从精馏段上不和进料级进料.当萃取塔塔顶产品不合格时,可采用加大萃取剂的用量的方法来调节.在萃取精馏中,当进料为饱和液体进料时,精馏段液相中溶液浓度可近似看为不变.简捷法求普通精馏过程理论级数的步骤:1,根据工艺条件要求,找出一对关键组分.2,由清晰分割估算塔顶,塔釜产物的量及组成.3,根据塔顶塔釜组成计算相应的温度,求出平均相对挥发度.4,用Fenske公式计算最少理论板数Nm.5用Umberwood法计算最小回流比Rm,并选适宜的操作回流比R.6确定适宜的进料位置.7,根据Nm,Rm和R,用Gilliland图求理论级数N.恒沸剂的选择原则;1,必须与原溶液中至少一组分形成最低恒沸物,且其沸点较低,2,恒沸剂在恒沸物中的比例越小越好,汽化潜热应小,使恒沸剂的用量少.3,恒沸剂易分离和回收,即形成非均相恒沸物,则可采用冷却分层的办法回收,若为均相,需要采用萃取精馏或其他办法回收.4无毒,无腐蚀,热稳定性好,价廉易得.恒沸精馏是在原溶液中添加恒沸剂S使其溶液中至少一个组分形成最低(最高)恒沸物,以增大原物料组分间相对挥发度差的非理想溶液的多元精馏.萃取精馏是加入的新组分不和原物系中的组分形成恒沸物,只改变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而其沸点比物系中其他组分的沸点高,从精馏塔的塔釜引出.所加入的新组分称为萃取剂.吸收过程主要由塔顶塔釜两个级完成的.相对吸收率与吸收率相等的条件是吸收剂中不含溶质.用于吸收的相平衡表达式为……当温度降低,压力升高时有利于吸收.应用平均吸收因子法进行计算时,假设各平衡级的吸收因子相等.通常多组分精馏有2个关键组分,多组分吸收有1个关键组分.吸收操作中,最小液气比下,关键组分的吸收因子和关键组分的吸收率在数值上相等.吸收过程在塔顶的限度yi,1≧Kixi,0为它决定了尾气中最低浓度.蒸出因子定义式为S=KV/L,其值可反映蒸出过程分离的难易程度.相对吸收率与吸收率相等的条件是吸收剂中不含溶质.吸收剂的再生常采用的是用蒸汽或惰性气体的蒸出塔;用再沸器的蒸出塔;用再沸器的精馏塔.吸收过程中通常气体过热蒸汽,液体为过冷液体.化学吸收按反应类型又分为为可逆反应和不可逆反应两类.多组分吸收过程采用图解梯级法的依据是贫气吸收.当体系的yi=yi*时,没有物质的净转移.在多组分吸收中,吸收主要发生于塔顶附近几个级的组分是难溶组分. 在多组分吸收中,吸收主要发生于全塔所有级的组分是关键组分.吸收塔的气、液相最大负荷处应在塔的顶部.在板式塔的吸收中,原料中的平衡常数小的组分主要在塔下部少数几块板被吸收在板式塔的吸收中,原料中关键组分组分主要在全部塔板被吸收.难吸收组分主要在塔的塔顶级被吸收.平均吸收因子的适用范围是贫气吸收.洗手操作中,若要提高关键组分的相对吸收率应采用最有效措施是提高压力.吸收过程各组分的吸收量主要发生在塔顶一级和塔釜一个理论级.通常对物理吸收操作最有利的操作条件是低温高压.平衡常数较少的组分是吸收剂中的溶解度大的组分.简述吸收和精馏过程的主要不同点:1,原理不同.吸收是根据各组分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的.精馏是利用组分间相对挥发度不同使组分分离.2塔式不同.3,传质形式不同.吸收是单向传质,精馏是双向传质.4,温度范围变化不同.5,物料的预分布不同.6,精馏有两个关键组分,吸收只有一个.7,组分分布不同.吸附分离是利用吸附剂选择吸附某组分的方法实现气体液体混合物的分离.透过曲线是以为时间横坐标绘制而成.吸附分离机理分别为位阻差异;动力学差异;平衡差异.固定床吸附器中,若吸附的透过曲线越陡,说明吸附剂性能越好.以下过程的需要的膜两侧静压差推动力为反渗透>超滤>微滤.水不适合做超临界流体.。

分离过程知识点整理

分离过程知识点整理

1.分离过程可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两大类。

机械分离过程的分离对象是由两相以上所组成的混合物。

其目的只是简单地将各相加以分离。

2.传质分离过程用于各种均相混合物的分离3.平衡分离过程是借助分离媒介使均相混合物系统变成两相系统,分离媒介可以是能量媒介(ESA)或物质媒介(MSA)有时也可两种同时使用4.速率分离过程是在某种推动力的作用下,有时在选择性透过膜的配合下,利用各组分扩散速率的差异实现组分的分离。

5.设计者只能规定其中若干个变量的数值,这些变量称为设计变量。

6.设计的第一步还不是选择变量的具体数值,而是要知道设计者所需要给定数值的变量数目。

如果Nv是描述系统的独立变量数,Nc是这些变量之间的约束关系数那么设计变量数Ni应为Ni=Nv – Nc7.约束关系式包括:物料平衡式、能量平衡式、相平衡关系式、化学平衡关系式、内在关系式。

8.引入逸度概念后,相平衡条件演变为“各相的温度、压力相同,各项组分的逸度也相等9.工程计算中常用相平衡常数来表示相平衡关系,相平衡常数Ki定义为Ki=yi/xi10.闪蒸是连续单机蒸馏过程11.有设计者指定浓度或提出要求的那两个组分,实际上也就决定了其他组分的浓度。

故通常把指定的这两个组分成为关键组分。

并将这两个中相对易挥发的那一个称为请关键组分(LK)不易挥发的那一个称为重关键组分(HK)12.若馏出液中除了重关键组分外没有其他组分,而釜液中除了轻关键组分外没有其他组分,这种情况称为清晰分割。

13.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欲分离组分之间的相对挥发度接近于1或形成共沸物的系统。

如向这种溶液中加入一个新的组分,通过它对原溶液中各组分的不同作用,改变它们之间的相对挥发度,系统变得易于分离,这种既加入能量分离剂又加入质量分离剂的特殊精馏也称为增强精馏。

14.如果所加入的新组分和被分离系统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分形成最低共沸物从塔顶蒸出,这种特殊精馏被称为共沸精馏,加入的新组分叫做共沸剂。

分离技术

分离技术

型分离技术,如膜分离、泡沫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以及耦合技术等得到重视和发展。

1.2化工分离技术的多样性由于化工分离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原料、产品和对分离操作的要求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分离技术的多样性。

按机理划分,可大致分成五类,即:生成新相以进行分离(如蒸馏、结晶);加入新相进行分离(如萃取、吸收);用隔离物进行分离(如膜分离)体试剂进行分离(如吸附、离子交换)和用外力场或梯度进行分离(如离心萃取分离、电泳)等,它们的特点和设计方法有所不同。

K e l l e y[3]于1987年总结了一些常用分离方法的技术成熟度和应用成熟度的关系图(图1)。

十余年来,化工分离技术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图中指出的方向仍可供参考。

例如,萃取、吸收、结晶等仍是当前使用最多的分离技术[4-5]。

液膜分离虽然构思巧妙,但由于技术上的局限性,仅在药物缓释等方面得到有限的应用。

图1分离过程的技术和应用成熟度[3]Fig.1 The technology and use maturity of the separating process 2传统分离技术精馏虽然是最早期的分离技术之一,几乎与精馏同时诞生的传统分离技术,如吸收、蒸发、结晶、干燥等,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至今仍然在化工、医药、冶金、食品等工业中广泛应用并起着重要作用。

2.1精馏技术精馏是关键共性技术,已经被广发应用了200多年,从技术和应用的成熟程度考虑,目前仍然是工厂的首选分离方法[6]。

精馏市场的经济效益至今仍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而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渗透、精馏学科本身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我国精馏技术正向新一代转变,以迎接所面临的挑战。

其特征[7]为:(1)精馏学科正由传统的依靠经验、半经验过渡到凭半理论以至理论;(2)精馏过程正由传统的单一分离过程过渡到耦合和复杂的优化分离过程,以提高分离效率和节能;(3)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一代向注重环保的一代转变;(4)由走加工的道路向技术集成创新型转变;(5)通过我国自己的技术进步解决装置大型化、长周期运行,通过创新解决精馏技术问题,以降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闺蜜分离时说的话

闺蜜分离时说的话

闺蜜分离时说的话1、总以为离别是很久的事,却在一瞬间,我们就已经走远了。

2、爱深,缘浅。

那又何妨,人生老病死都只是一场梦。

3、将心停泊在彩云升起的港湾,偷偷把幸福刻在你的心间,用一缕友谊的丝线,将你我紧紧绑在岁月变迁的终点!4、如果再回到从前,还是与你相恋,你是否会在乎能够保持永远,还是热恋以后,简短说声再见,给我一点空间。

5、你的问候是来致深山里的一股清泉,你的笑容让我今生迷醉,远方的朋友让我问候你一声还好吧。

6、既然你们生死不相离,那我就成全你们做亡命鸳鸯。

7、轻轻的我将离开你,没有我的岁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没有你的日子我会更加珍惜我自己。

8、离别是一种美丽,用目光丈量不出的秋水,被你纵横驰骋的思想忘穿。

9、当你再重温我们在一起的旧梦时,那时只有寄托于千里之明月。

10、光转流年,时光欢快的奔跑,我只能抓住青春的尾巴,回忆着我们的回忆,想念着我们的想念,只是故人不在。

11、愿我的临别赠言是一把伞,能为你遮挡征途上的烈日与风雨。

12、明晨行别,但愿云彩,艳阳一直陪伴你走到远远的天涯;鲜花,绿草相随你铺展远远的前程。

13、离情愁苦是因为相聚欢乐,假如重逢有加倍的欢乐,那么,我宁愿承受更大的愁苦。

14、原来,离别是很简单的事,轻轻的转身,轻轻的挥手。

15、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16、叹离别,伤离别,世界每分每秒都在上演离别。

而越是离别时刻,越是感情正浓。

17、往事是尘封在记忆中的梦,而你是我唯一鲜明的记忆,那绿叶上的水珠,是思念的泪滴。

18、但愿你知道,有个人时时关怀着你,有个人时时惦念着你。

19、相逢又告别,归帆又离岸,是往日欢乐的终结,未来幸福的开端。

20、如果我不联系你,别以为是我忘了你,那是我再为我们的约定而努力。

21、每一次的离别都在夏天,明明是最火热的季节,却承载着最盛大的离别。

22、有人居然说,爱情在分别时就会减退,其实心爱之物得不到时滋味更甜美。

23、感谢所有所有大学这年来的同学们,我会记得,一辈子的记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泥分离用合成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进展氧化铝生产工艺中赤泥分离是一个关键工序,它的运行正常与否不仅关系到氧化铝产品的质量,而且对整个生产流程及工厂的经济效益都有重大影响。

添加高效絮凝剂是目前最普遍、最有效的强化赤泥分离的方法。

早期赤泥分离用絮凝剂多为淀粉类天然高分子絮凝剂,但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分子量低,溶解度小,因而对赤泥沉降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同时由于此类絮凝剂用量大,可能引起铝酸钠溶液中有机物含量过高I1j。

与淀粉类絮凝剂相比,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具有用量少、效果显著等特点。

因此,自从1968年Sibert等I2j采用丙烯酸(盐)均聚物或共聚物作为赤泥絮凝剂之后,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本文从絮凝剂的品种、剂型和赤泥沉降分离效果等方面对合成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1 国外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国外早期的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大多与淀粉等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合用,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淀粉的用量,而且能极大地提高赤泥的沉降速度。

早期合成絮凝剂大多是丙烯酸(盐)和丙烯酰胺的均聚或共聚物,其分子量大都比较低,一般只有几万到几十万。

2o世纪8o年代以后合成高分子絮凝剂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分子量超过了100万,并开始在聚合物中引入各种新型官能团以提高絮凝效果。

1.1 合成高分子絮凝剂与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合用1968年Galvin等Is?将淀粉与聚丙烯酸的混合物用作絮凝剂,其中聚丙烯酸的分子量一般小于3O万。

同年,SibertE 为加速赤泥分离,使用了多种絮凝剂的混合物,如淀粉及其衍生物、丙烯酸或丙烯酸盐均聚物、丙烯酰胺衍生物和咪唑聚合物等的混合物,其中聚合物的分子量至少在5万甚至1O万以上。

1970年Arendt等[4]同时使用改性淀粉和分子量超过1O万的水溶性聚合物以强化赤泥的絮凝、沉降和过滤,这种水溶性聚合物至少使用一种烯烃单体。

1972年SibertI5]结合使用淀粉和分子量约1O万的聚丙烯酸分离铝土矿溶出赤泥。

早期合成高分子絮凝剂由于分子量较低,赤泥沉降分离的效果还不够理想。

2O世纪8O年代初期,法国科学家Candau[ ]出了反相微乳液聚合技术,使聚合物分子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突破了100万。

随着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分子量的提高,以及新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使用,赤泥的分离效果越来越好。

1991年Moody等[7]使用葡聚糖(分子量至少5万)和阴离子型聚合物(分子量一般超过100万)的混合物絮凝拜耳赤泥,能提高沉降速度和澄清效果。

这种阴离子型聚合物所用的阴离子单体有(甲基)丙烯酸、(甲基)烯丙基磺酸、乙烯基磺酸和2一丙烯酰胺基一2一甲基丙烷磺酸等。

葡聚糖一般添加0.5~5mg/L,阴离子型聚合物添加1~10mg/L。

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碳酸盐含量或总碱度高的浆液,如:处理含25g/L赤泥、200g/LNaOH和5O L Naz C()3的浆液,仅使用5mg/L聚丙烯酸钠时的沉降速度为30cm/min,相对澄清度为3,底流固含19.4 ;而混合使用3mg/L聚丙烯酸钠和2mg/L葡聚糖时的沉降速度为62.5em/min,相对澄清度为15,底流固含22.3 。

1993年Mahoney等使用pullulan、lactan、zooglan、l'hamsan作澄清助剂,与常用的水溶性阴离子型聚合物结合使用,能提高铝酸钠溶液的澄清度,效果要比纯淀粉好得多,其中pullu—lan效果最好,如加入5.3mg/L聚丙烯酸铵(分子量(1~20)×1O ,使用浓度0.04 )和4.0mg/L pullulan时,沉降速度为2OFCh,上清液固含45 mg/L。

1995年Ramesh等L9]发现藻酸(盐)与合成絮凝剂结合使用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可用于分离沉降及各级洗涤沉降段。

所用合成絮凝剂可为粉状或乳液状聚丙烯酸盐,分子量超过1O 。

合成高分子絮凝剂一般添加(1~10)×10一,藻酸钠(5~50)×1O一。

当使用适量聚丙烯酸铵反相微乳液絮凝剂后再添加50mg/L藻酸钠时,上清液浊度是单独使用Nalco9779反相微乳液时的75 。

2004年Barham等003发现在各种拜耳赤泥浆液中混合使用水溶性合成絮凝剂、葡聚糖和淀粉能加快赤泥分离,明显改善澄清效果。

合成絮凝剂有丙烯酸均聚物、丙烯酸和丙烯酰胺共聚物及丙烯酸和羟肟化丙烯酰胺共聚物等,粘均分子量在1O 以上。

当合成絮凝剂、葡聚糖和淀粉混合物添加量为0.1~2g/L时,上清液浊度为80~300NTU,仅为只用聚丙烯酸盐时的1/3~1/4。

1.2 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用量较大,容易引起体系有机物累积,而且澄清效果有一定的局限。

2O世纪8O年代后合成高分子絮凝剂朝着超高分子量(100万以上)、含多种官能团和多种剂型的方向发展,开始单独用于赤泥沉降分离。

1982年N.J.Brownfigg等[11]用丙烯酸(盐)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作赤泥分离用絮凝剂,聚合物分子量达(5~10)×10 。

该专利指出,在赤泥分离沉降和洗涤沉降初期使用丙烯酸钠含量高(90 以上)的共聚物作絮凝剂效果更好,随着洗涤级数的减少,丙烯酸钠的含量也应该减少(35 ~75 )。

1987年Fong等[12]发现合成高分子絮凝剂中含有羧基能加快赤泥的沉降速度,因此,对聚丙烯酰胺进行羧基化改性以提高其絮凝性能。

含硫聚合物能强化赤泥分离,在相同沉降速度下用量仅为聚丙烯酸钠的0.65倍左右。

1985年Connelly等发现含2一丙烯酰胺基一2一甲基丙烷磺酸(2-AMPS)的丙烯酸类共聚物对赤泥沉降分离的强化效果显著。

该聚合物的分子量超过1O ,用量一般在(3~10)×10~,可用于分离或洗涤槽,沉降性能比聚丙烯酸盐好。

1986年Fong等[1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使用酰胺基磺酸单体改性聚(甲基)丙烯酸或聚烃基(甲基)丙烯酸盐(酯),制备了含磺酸基的丙烯酰胺聚合物。

1988年Fong等_l5]使用甲醛、亚硫酸氢盐与聚丙烯酰胺反应,制备了赤泥分离用絮凝剂聚硫代甲基丙烯酰胺。

1989年Fong等_l 6I通过聚合改性也把磺酸基团引入聚(甲基)丙烯酸中。

1994年八G.Sommese等[17]用含乙烯基胺和(或)乙烯基甲酰胺的丙烯酸类聚合物作拜耳赤泥絮凝剂,可用于分离或洗涤段,添加量一般为10~40mg/L。

由于分子量较低,乙烯基胺或乙烯基甲酰胺类聚合物用量大,沉降速度慢,底流液固比高,可与传统高分子絮凝剂合用,作澄清助剂。

当固含59.7 L的洗涤槽使用30 mg/L 丙烯酸(盐)一乙烯基甲酰胺共聚物及3.2mg/L丙烯酸(盐)一丙烯酰胺共聚物时,沉降速度为212Ft/h,压缩体积为290mL,溢流固含139mg/L。

1994年Malim 等_Ll 以甲基丙烯酸盐和丙烯酸为原料制备正相乳液聚合物,用作拜耳赤泥分离用絮凝剂。

该聚合物分子量在100万~1000万之间,添加量一般为(1~100)×10一,能形成清晰的固液界面。

1996年美国Nalco公司的P.E Reed等[19]用反相微浮液聚合技术制备了丙烯酸一乙烯基磷酸共聚物和丙烯酸一丙烯酰胺基甲烷磷酸共聚物。

1998年Harris等L2 采用水溶液或反相(微)乳液聚合技术,并使用三氯化磷单体改性丙烯酰胺一丙烯酸共聚物,得到羟甲基二磷酸聚合物。

这些含磷酸基团的丙烯酸类聚合物分子量为10 ~3×10 ,可用于拜耳赤泥的分离沉降和洗涤沉降,添加量为干赤泥的0.001 ~O.1 ,能明显降低上清液固含,澄清度比聚丙烯酸盐提高了5O 以上,对赤泥沉降速度也有一定的提高。

氧肟酸(盐)聚合物出现于2O世纪8O年代末,用这种聚合物处理以针铁矿为铁主要形态的铝土矿溶出液中的赤泥,由于氧肟酸官能团能与赤泥表面的Fe形成结构致密的螯合物,对赤泥的颗粒有强亲合力,因此能有效降低上清液浊度,浮游物仅为使用淀粉作澄清助剂时的1/6,而且添加量不大,一般是干赤泥的0.007 ~0.04 。

这种氧肟酸聚合物分子量在1O ~3X1O 之间。

1988年Spi~er等[21]单独或与聚丙烯酸盐结合使用含氧肟酸(盐)官能团的水溶性聚合物加速了赤泥分离,减少了溢流浮游物。

2000年Loucks Kevin J.等L22]用羟胺改性酯、酰胺、酐、腈类聚合物的溶液或(反相)乳液制备氧肟酸(盐)聚合物。

2003年Ishikawa等[23]研制了乙烯基氧肟酸(盐)聚合物。

此外,据推测,英国联合胶体公司的ALCLAR 系列高效絮凝剂[1]和美国氰胺公司的Hx系列高效絮凝剂[2 ]也都含有氧肟酸官能团,可用于赤泥的分离沉降或洗涤沉降,综合絮凝性能好。

ALCLAR系列絮凝剂呈白色粉末状,属阴离子型聚合物,分子量大(达到了1000万~1500万),但溶解性能仍较好;Hx系列絮凝剂以乳剂形式存在。

2000年Selvarajan等L25]发现高分子量甲基丙烯酸盐一丙烯酸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盐或乙烯基醋酸盐一丙烯酸一甲基丙烯酸盐共聚物的正相乳液有利于拜耳赤泥浆液的澄清、过滤及水垢控制,当用于处理末级洗涤槽底流时,还能提高赤泥的堆积性能,快速释放赤泥中的水。

该乳液可用于各种含拜耳赤泥颗粒的浆液,聚合物添加量为(O.1~1O)×1O一,可直接加入,也可溶解后加入。

直接加入可提高沉降槽溢流的澄清度所合成的正相乳液聚合物分子量在(4.4~8.1)×10 之间,沉降速度比alco9779反相微乳液略低,但其澄清效果却提高了2O 左右。

2003年Phillips等_2 ]用正相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分子量大于3.0×10 的聚甲基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一丙烯酸共聚物、乙烯醋酸酯~丙烯酸一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t_丁基(甲基)丙烯酸酯一丙烯酸一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然后通过喷雾干燥或膜干燥等方法制备粉状聚合物(含水少于3 )。

这种粉状聚合物不溶于水,但是可溶于碱性溶液,可先在碱性溶液中预水解6O ~9O%或直接加到流程中。

这种非水溶性粉状聚合物的絮凝效果与同种聚合物的正相乳液相当。

2004年Quadir等[2 ]通过反相乳液聚合和水溶液聚合等方法,用水杨酸单体改性天然或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制备了含有水杨酸官能团的高效絮凝剂,分子量至少有200万,适用于拜耳赤泥分离和洗涤沉降,添加量比较小,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非离子型聚糖类天然絮凝剂或阴离子型合成絮凝剂(如丙烯酸盐的均聚物及其与丙烯酰胺的共聚物)结合使用。

含水杨酸官能团的聚合物能有效减少拜耳赤泥浆上清液的固含,澄清效果比NALCO9779反相微乳液提高了1O ~75 。

2 国内合成高分子絮凝剂我国自20世纪6o年代初期开始研制合成高分子絮凝剂,首先使用的合成絮凝剂是胶状聚丙烯酸钠,如国产A-100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