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故事
非遗小故事三分钟

非遗小故事三分钟
《剪纸的传承》
嘿,你们知道吗?咱这有个特别了不起的非遗,那就是剪纸!今天我就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剪纸的小故事。
有个小镇上呀,住着一位剪纸大师老张。
老张那手艺,简直绝了!他能剪出各种各样栩栩如生的图案,什么花呀鸟呀,就跟真的一样。
有一天,老张在自己的小院里剪纸,一个小孩跑过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老张手里的剪刀和红纸,好奇地问:“爷爷,这是在干嘛呀?”老张笑了笑,说:“这是剪纸呀,小娃娃。
”小孩又问:“这咋这么神奇呀?”老张哈哈一笑,说:“这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随后拿起一张纸,几下就剪出了一只可爱的小兔子,递给小孩,小孩捧着小兔子,兴奋得不得了,直说:“哇,太厉害啦!”
从那以后呀,这个小孩就经常来找老张学习剪纸。
老张也乐意教,那耐心劲呀,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孙子一样。
小孩有时候剪得不好,着急得都快哭了,老张就会安慰他:“别着急呀,慢慢来,谁一开始就能剪好呢?”这不就像我们学习走路一样嘛,哪能一下子就走得稳稳的呢?
就这样,小孩一天天进步,剪出的图案也越来越精美。
有一次镇上来了个客人,看到小孩的剪纸作品,惊讶地说:“哎呀呀,这小孩真有天赋呀!”老张听了,心里那叫一个高兴呀!这不就是传承的力量吗?
后来呀,这个小孩长大后也成了一名出色的剪纸艺人,把这门非遗技艺传得更远更广啦!你们说,这非遗是不是特别神奇?特别有意义呢?咱可得好好保护和传承呀!。
剪纸的由来故事及历史

剪纸的由来故事及历史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剪纸的由来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民间剪纸的由来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从技法上讲,剪纸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显出所要表现的形象。
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
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
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
其不同形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
由于剪纸的工具材料简便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这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艺术本没有“民间”与“非民间”之分的。
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阶层、职能分工的出现,形成了相对于“宫廷艺术”和“文人艺术”而言的“民间艺术”这一历史的概念。
不同品类作品体现着不同阶层的审美标准,应是相互间分界的根本。
就剪纸而言,并非凡是用纸剪刻的作品都可谓之“民间剪纸”。
历史上不乏有应贵族市民阶层节日习俗需求而专营剪纸的艺人,也不乏文人画家为艺人绘稿、或专业艺术家运用剪纸技法创作的例证。
这类作品与劳动群众为自己而创作的作品有着质的区别,多已脱离劳动者的审美本色,也不可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
有的作品虽也在某些地区流传,但最终必将因为并非民众自己的创造而在变异中面目全非。
即使在今天,许多地区的群众性美术创作活动中出现的剪纸作品,也不能与民间剪纸混为一谈。
群众性创作活动也可以采用民间剪纸的形式,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继而在民间流传,但其创作目的往往已脱离自身生活的需要,甚至是表达辅导者的意图。
剪纸的诚信故事

剪纸的诚信故事在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位剪纸手艺超级棒的张大爷。
他的剪纸那叫一个绝,什么花鸟鱼虫、神话人物,到他手里,“咔嚓咔嚓”几下,就能剪出活灵活现的模样。
张大爷有个小摊位,就在小镇的集市口。
他为人老实厚道,做生意讲究的就是个诚信。
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来他这儿,想要一幅特别复杂的龙凤呈祥的剪纸作品。
这龙凤呈祥啊,龙得有威严,凤得有灵气,而且这图案细节特别多,可不好剪。
小伙子说:“大爷,我半个月后来取,这对我很重要,您可一定要给我剪好啊。
”张大爷拍拍胸脯说:“放心吧,小伙子,既然我接了这活儿,就肯定给你弄好。
”可天不遂人愿啊,就在这半个月里,张大爷突然生了一场病,头晕眼花的,手都没什么力气。
家里人都劝他:“这剪纸就别做了,身体重要,大不了把钱退给那小伙子。
”张大爷却摇摇头说:“那哪行啊,我答应人家的事儿,就得做到。
”于是,他每天强撑着身体,一点点地剪。
那龙凤的鳞片、羽毛,都是他在病中精心雕琢出来的。
终于到了约定的日子,小伙子来了。
看到那幅龙凤呈祥的剪纸时,眼睛都瞪大了。
这剪纸比他想象的还要精美,龙仿佛要从纸上飞出来,凤就像在翩翩起舞。
小伙子高兴得不得了,一个劲儿地感谢张大爷。
张大爷笑着说:“小伙子,答应你的事儿,我肯定得做到,咱做人啊,就得讲诚信。
”还有一回呢,有个外地的商人路过小镇,看到张大爷的剪纸,特别感兴趣。
他想大量订购张大爷的剪纸,然后拿到大城市去卖。
商人问张大爷:“您这剪纸质量能一直保持这么好吗?可别到时候货不对板啊。
”张大爷把胸脯一挺,说:“你放心,我剪的每一幅纸都是用心的,不会偷工减料。
”商人说:“那咱们先签个小合同,我先订一批试试,如果好的话,后面还有大订单。
”张大爷虽然不太懂那些合同条文,但他知道,自己答应了就要按照人家的要求来。
他每天精心挑选纸张,剪的时候更是全神贯注。
每一幅剪纸都像是他的宝贝,容不得一点马虎。
当商人收到这批剪纸的时候,特别满意。
他说:“大爷,您这剪纸不仅手艺好,而且您这人诚信,我后面的大订单啊,就交给您了。
剪纸的故事 聆听非遗剪纸的传说

剪纸的故事聆听非遗剪纸的传说剪纸的故事:聆听非遗剪纸的传说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凭借着其精美的图案和独特的剪裁技巧,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这项古老的手工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每一折、每一剪,都见证着时光的流转。
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聆听剪纸的故事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创世之初:吹气成生传说,在中国的传统民间故事中,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在这个创世之初,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之力流转于天地间。
而人类,却未能享受到这样的力量。
于是,神灵赋予了智慧的人们剪纸的艺术,使他们能够以纸和剪刀为画笔,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这便是剪纸的起源。
二、传承与发展:革心制纸在古代,剪纸被广泛运用于庙堂、家庭和各个民间节庆活动中,作为一种装饰和祭祀的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剪纸的艺术逐渐丰富起来,从最初的纯粹几何图案发展到了具有手绘元素和寓意的作品。
清朝时期,剪纸艺术更是迎来了繁荣的时期。
在乾隆皇帝的推动下,剪纸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多样的样式,成为了宫廷和贵族的宴会装饰之一。
这些精美绝伦的剪纸真迹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
三、经久不衰: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延续至今。
尽管现代科技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生活方式和艺术形式,但剪纸艺术却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中华非遗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剪纸艺术已经走出了传统价值的框架,开始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影响下,剪纸的样式也更加多元化。
同时,剪纸艺术也在国际上崭露头角,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四、未来之景:文化传承与创新剪纸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艺术,正在积极寻求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剪纸艺术家开始尝试将剪纸与新的艺术媒介相结合,创造出更多新颖别致的作品。
同时,政府也在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通过加强文化教育、设立专业机构以及开展非遗展览与交流活动,剪纸的非遗传承得以延续,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总结:剪纸不仅仅是纸张和剪刀的简单组合,它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剪纸的故事精选

1:剪纸的故事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里,住着一群穷苦的村民,喜马拉雅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个。
村里人都很喜欢她,因为她是一位正直、美丽、善良、品德高尚的好姑娘。
其实,这个村庄以前并不穷,而是个富裕文明的地方。
可是就在5年前的盛夏,这里却突如其来的下了特别快的鹅毛大雪,只过了5秒钟,整个村庄都被覆没了。
第二天早晨,雪慢慢融化了,可人们惊奇的发现,他们辛辛苦苦、一砖一瓦盖建的砖房全都变成了脏乱不堪的臭茅草屋;他们去种地,刚把种子撒进泥土里,种子就烂掉了。
喜马拉雅姑娘知道,这一切都是雪鬼干的。
于是,她费尽周折,终于在五年后的一天找到了雪鬼,要求他把村子变回原来的样子。
因为雪鬼一心想把喜马拉雅姑娘占为己有,所以就这样答复她:“当然可以,不过我有个要求,你必须嫁给我。
如果你拿到三碗神水,并将村子变回了原样,但在50分钟内不回到我的身边,那你就会死在原地变成一座雪山。
哈哈哈……〞喜马拉雅姑娘狠狠的瞪了一眼正在狞笑的雪鬼,转身把神水端走了。
她跑到村子里最高的山坡上,小心翼翼的将神水洒到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顷刻间,村子又恢复了原来的风貌。
喜马拉雅姑娘兴奋得将三个神碗摞在一起,放到自己的帽子上,扭起腰,跳起了欢快的“顶碗舞。
〞跳着,跳着,她忘记了时间,五十分钟到了,她像一朵鲜花凋落了似的,突然倒在了地上,慢慢的,她变成了一座高耸入云、巍峨挺拔的雪山。
她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因为喜马拉雅姑娘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感动了天地之神,天赐予她比天还高;地赐予她比地还后,所以至今也没有一座山超过她神圣的高度!2:剪纸的故事在一个鸟语花香的小村子里,住着一位叫卡雅喜拉的姑娘。
卡雅喜拉姑娘正直勇敢、美丽善良,左邻右舍都很喜欢她。
小村里的人辛勤劳作,早出晚归,生活得挺幸福。
可不久,小村里发生了一场罕见的干旱,接连好几个月不下雨,庄稼都枯死了,连泥也变成了粉末,水井和河流成了泥坑。
人们饥渴难忍,每天都有人死去。
小村里到处是奄奄一息的样子。
民间剪纸故事_神话故事

民间剪纸故事剪纸是我们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关于那些民间剪纸故事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民间剪纸故事,希望大家喜欢!民间剪纸故事篇一梁颖是东昌府区剪纸艺术家协会的负责人,年纪轻轻的她有一双巧手,能够让一张空白的红纸“变化出”各种花样,让人叹为观止。
6月17日下午的布展现场,她指挥着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完成墙面上的布展后,又拿起剪刀剪了起来,无论是覆盖在筛子上的大团花、茶壶盖上直径五六厘米的小团花,还是虎头鞋、绣花鞋的“鞋样子”的小花、虎头,随着剪刀的上下翻飞,都从一张平面的红纸上立体了起来。
这个展览,已经让她为之忙活了八个多月,自然要做地更好一点。
去年10月,东昌府区剪纸艺术协会刚刚成立,梁颖想应该做点什么来记录下民间剪纸艺术,她经人介绍认识了聊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钱品辉,双方一拍即合,决定开展关于聊城民间剪纸文化的研究,探探聊城剪纸的家底有多厚。
与之同行的,有协会的孙新华、聊城大学美术学院民俗研究所的老师刘昆及几个研究生,他们把茌平作为第一站开始了实地走访,这一走就走到了现在,不论天气如何,只要有,他们就深入到乡村中,调查掌握着最原汁原味剪纸的老艺人,并收集他们的作品,听他们讲述剪纸中的故事。
有时,他们会邀请当地文化部门的配合,由他们提供一些名单,但更多的时候是他们自己去一个村一个村地打听、一个老人一个老人地寻找。
有些村庄路途遥远、路况坎坷,一天只能走访三四个。
“大娘,你们村有没有会剪窗花的啊?那种娶媳妇时用的。
”是他们重复了无数遍的话语,很多老人会亲切地指路,有的人会抱有敌意,要求他们付费,甚至撵他们出去。
而每一次问路,也并不都能找到想要找的人,这些会剪纸的民间老艺人往往年龄大了,有的因为身体不适早已放下了剪刀,有的去了儿女家住着,有的老人已经去世了,这更激励着梁颖赶快完成这件事,不论是深秋还是寒冬,恶劣天气都不曾阻挡他们的脚步。
一支录音笔、一个本、一个照相机与摄像机,是他们走访过程中的宝贝,记录下老太太、老先生剪纸的过程,并了解他们所剪图案的含义,回来整理成文字。
关于民间剪纸艺术的小故事

关于民间剪纸艺术的小故事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
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剪纸的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
最具代表性的是北方山西的江萍剪纸,发展成为多色、套色、花色美,形成了“简中求繁、繁中求和、和中求殊”的原色、重彩艺术语言。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民间剪纸艺术的小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从前,在北京城里住着一户人家,只有两口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还有一个是叫秀女的姑娘。
这祖孙两个都是心灵手巧的人,一把剪刀几张纸在她们手下,能活灵活现剪出飞禽走兽花卉和窗花鞋样,不管逢年过节还是平常日子,都有街坊邻里登门求讨。
这祖孙俩总是有求必应,后来也就靠卖剪窗花、剪花样子谋生了。
而秀女和奶奶接触的差不多都是一些穷苦人。
有的小伙子要结婚了,没钱布置新房,老奶奶和秀女就给剪点纸花,鸳鸯成双,喜鹊成对,还有什么“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贴在窗户上,挂在门框上,铺在床铺上,盖在被子上,压在桌面上,粘在墙壁上,那可是用钱不多,红火吉祥,热热闹闹,使新房一点儿也不显“穷气”。
有的姑娘媳妇做新鞋,老奶奶和秀女就给剪点鞋样,什么“步步登高”、“一路平安”和“双喜临门”等,依样绣在鞋面上,穿在脚上,走到那儿,都会有人赞赏花样儿好。
传说,在光绪年间,有一天从皇宫里传下圣旨,说是圣母皇太后慈禧要办六十大寿,京都内外要贡纳寿礼银,上下臣工等都要穿上拜寿服。
什么是拜寿服呢?就是在慈禧寿日那天,上下臣工等,一律要穿以仙鹤和梅花鹿组成的“六(鹿)合(鹤)同春”图案的袍服。
那年头,圣旨是金口玉言,谁也不敢违命。
一时间,北京城上上下下,许多绣花作坊,全忙活开了。
有钱的人家,为了讨慈禧的欢心,找绣花工用金丝银线作图案,要求将为慈禧拜寿穿用的衣袍点缀得越富丽越好。
还有那些小财主们,也是想着法儿制作新绣袍,为的是“显贵”。
折腾得京城几十家绣工作坊,以及小门小户零散的绣工,也没有例外,闹腾得大家都一样,忙的简直连喘口气工夫都没有了。
吕敬人剪纸的故事

吕敬人剪纸的故事吕敬人这人啊,对剪纸那可是有着独特的感情。
吕敬人小时候啊,住在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胡同里。
那胡同里有个张奶奶,是个剪纸高手。
每次张奶奶一拿出剪刀和彩纸,吕敬人就像被磁石吸引了一样,凑到跟前看。
张奶奶的手就像有魔法似的,那剪刀在彩纸上“咔嚓咔嚓”几下,一只活灵活现的小兔子就出来了,眼睛滴溜溜的,仿佛下一秒就要蹦起来。
吕敬人眼睛都看直了,心里想:“这也太神奇了吧!”从那以后,吕敬人就对剪纸着了迷。
他自己找来了一把小剪刀,开始学着剪。
可是这一开始啊,那可真是状况百出。
他剪个圆形,结果剪成了歪歪扭扭的多边形,剪个小花,花瓣不是大小不一就是直接给剪断了。
他那小脸皱得像个小苦瓜,但他可不服输。
有一次,学校要举办个手工比赛。
吕敬人想都没想就决定参加剪纸项目。
他那几天啊,一放学就躲在自己的小屋里,不停地剪啊剪。
家里的彩纸被他剪得满地都是,像下了一场彩色的雪。
他爸妈一进门都惊到了,还以为家里遭了小偷,结果发现是他在埋头剪纸呢。
比赛那天,吕敬人信心满满地拿着自己的剪纸作品上台了。
那是一幅他精心创作的“热闹的集市”,有各种各样的小人物,有卖糖葫芦的,有耍杂技的。
虽然有些地方还略显粗糙,但那份认真劲儿是大家都能看到的。
最后虽然没拿第一名,但他得到了一个特别奖,叫“最具创意奖”。
这可把他乐坏了,感觉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随着年龄的增长,吕敬人剪纸的技术越来越高。
他开始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剪纸当中。
有一回,他去了一趟海边旅行。
回来后,他剪出了一幅大海的剪纸。
那蓝色的波浪层层叠叠,海面上还有飞翔的海鸥,太阳的光芒洒在海面上,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
朋友们看了都赞不绝口,说这剪纸里都能感受到海风的吹拂呢。
再后来啊,吕敬人还想把剪纸文化推广出去。
他就在社区里办起了剪纸小课堂。
那些小朋友一开始也和他小时候一样,笨手笨脚的。
但吕敬人可有耐心了,就像张奶奶当初教他一样,一个一个地指导。
看着小朋友们从啥都不会到剪出一个个漂亮的图案,吕敬人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课剪纸故事
教学目标
1.掌握剪、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发展动手能力。
2.了解剪纸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
组织教学
一、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准备好工具:剪刀,彩纸,卡纸、美工刀,垫板等
二、课内探究
1.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都听过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回答。
那么我们今天学的这节课也跟故事有关系。
请大家看屏幕,这些是用什么啊?剪纸(作为高密人,我们感到自豪的是我们有三绝,剪纸,扑灰年画,泥塑。
/culture/custom/200810/16/t20081016_17085584.shtml 在全国都很有名气,其中剪纸中的好多内容都是根据生活中的有意思的事情创作的。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剪纸故事。
板书:剪纸故事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第八课,什么是剪纸故事呢?读一读文字看一下图片。
在我们生活中其实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请看屏幕,你能讲一下这些图片的什么内容吗?
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小组自主学习,看课本,了解制作步骤。
(1)随意剪出人物的外形
(2)剪或刻出人物的细节,眼睛、发型、衣服的花纹等
(3)剪刻出其他人物
(4)组合在一起,可适当添加背景或道具
小组尝试下制作简单的人物外形,并注意自己遇到的问题。
可以小组讨论下解决的方法。
谁对自己的作品比较满意?给大家看看吧?大家在制作的过程遇到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老师来剪,你们来看,看你们的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
3. 精讲点拨
老师示范,并一边讲解,(剪的时候,首先心里面要想着人物的动态,,心随手动,外形线条要流畅,人物的大小比例关系,剪的时候要突出人物身份等)。
让学生上台组织画面,把老师准备的图片组织在一起,让其他学生说出是什么样的故事?其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给出的剪纸,组合画面,解决遇到的问题(构图关系、人物比例、颜色搭配)。
欣赏课本P21页,注意道具的使用,组合剪刻人物要注意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形态变化,做到与设想的故事情节相符。
欣赏《老鼠上灯台》/display.asp?id=336969,分析
作品。
欣赏其他班的作品,激发学生制作的想法。
4.学生训练
看了这么多作品,是不是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请看大屏幕。
作品要求:
(1)同学们设计一件有趣的事情,心中要想着表现人物的动态和特征。
(2)注意人物的身份,特征,服装,剪刻出形状来。
(3)将剪刻出来的人物组合成故事,粘贴在底纸上,注意颜色搭配,可以
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学生作业,老师随堂辅导,并采取过程性展示,随时关注学生的优点,对缺点及时纠正。
5.作品展示
将各组的作品放到投影上展给大家看,各组采取自评、互评方式的进行,讲解作品的创意,故事内容。
如果有问题,先请其他组的成员解决,老师再做补充。
三、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学习了人物剪纸故事,那么同学们想不想挑战下动物的剪
纸故事呢?展示图片,同学们回去可以搜集有关动物剪纸的故事。
/i?word=%B6%AF%CE%EF%BC%F4%D6%BD%B9%C A%CA%C2&opt-image=on&cl=2&lm=-1&ct=201326592&ie=gbk
故事每天都有,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你就能发现,受到启发,愿我们都成为热爱生活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