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

合集下载

黑布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文

黑布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文

黑布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文1. 引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

小说以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个黑人少年哈克贝利费恩的冒险故事。

本文将详细介绍此小说的中文译本以及对读者的影响。

2. 小说概述2.1 小说背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美国南部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黑人受到严重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小说通过哈克的冒险经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

2.2 小说情节小说以哈克贝利费恩的视角展开,他是一名年轻的黑人少年。

故事开始时,哈克逃离了他残酷的父亲的家庭,与一位逃奴吉姆展开了一段冒险之旅。

两人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经历了种种困难和危险。

在旅途中,哈克逐渐意识到黑人与白人平等的重要性,并对当时社会的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2.3 小说主题《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题之一是对当时美国社会的批判。

小说中展示了种族歧视和贫穷的问题,以及黑人的自由和人权的呼声。

另一个重要主题是个人成长与自由意志的探索。

哈克在旅途中逐渐成熟起来,并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作出自己的决策。

3. 中文译本3.1 译者简介黑布林是知名的文学及翻译家,曾翻译过许多经典的英文文学作品。

他的翻译作品通常准确传神,语言流畅,深受读者的喜爱。

3.2 翻译风格在黑布林的译本中,他保留了原文中的幽默和生动感。

对于一些特定的文化与历史背景,他进行了一些适当的注释和解释,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同时,他也力求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情感,使读者感受到小说的深刻意义。

3.3 读者反馈中文译本的发布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读者们对于黑布林的翻译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成功地传达了原作的精神。

许多读者表示,通过阅读中文译本,他们更好地了解了美国历史和文化,并对种族平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4. 对读者的影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文译本的出版对读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使得更多的读者能够接触到这部经典之作。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看美国西部文化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看美国西部文化

自由州去工作 ,以便将来赎出老婆孩子 ,过上 自由的生
活。 作者借 哈克 的 口说道 : 我相信他惦 记着家里人也是 “
跟 白种人一样的。 ”不分种族 、肤 色,人人都 有享受 自由
幸福生活的权利是马克 毗 温民主思想 的一个重要 内容。
吉姆 向往 自由 ,在 “ 逃往 自由”这个共 同 目标上 ,他与
和时代的产物 ,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 累过程 。文学作
种族歧视极其严重 ,黑人地位极其低下 ,他们始终处在
被奴役 和被迫 害的地位 。
马克 ・ 吐温说 : 健 全的心灵与畸形 的意识发生 了冲 “ 突 ,畸形的意识 吃了败仗 。 ”在这里 ,“ 畸形 的意识”是
奴隶制的反 动宣f  ̄J 童 的影 响 ,而 “ # L 健全 的心灵 ”正 是马克 ・ 吐温不 论种族 、肤 色 ,人人平 等的理想 。很 明 显马克 ・ 吐温在这部 小说 中对有争论 的黑人 问题 阐述 了 自己的观点。他非 常同情黑人奴隶 ,他笔下 的黑人都有 自己的生活理想 和独 立的人格等许 多优 秀品质 。本书 中 的黑奴吉姆 就是 马克 ・ 吐温塑造的这样一个成功形象 。 吉姆勇敢坚强 ,忠诚无私 ,是 向往 自由的黑人形象 。虽 然他是奴隶 ,但他并 不因为 自己是 奴隶就卑 躬屈膝 ,逆
是 一个 巨大动荡 的时代 ,奴隶制度阻碍着社 会的发展 ,
友之间的互 助 ,建立在 平等的基础 上。他们在患难 中冲
收稿 日期 :2 1-41 0 00 .5 作者简 介:左广 明 (9 6 ) 16 一 ,男 。江苏沭 阳人,江苏淮阴工学院外国语 学院硕 士,研 究方 向:应 用语 言学 4 4 和跨文化交际。
自由的 生 活 。 他 不 承 认奴 隶 制 是 天 经 地 义 的 , 他 想逃 到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贝利 ・ 费恩历 险记 》 讲述 的是 大约 15 80 年美 国内战前 的故 事 。 那时 人们 正移 居到 密西 西 比 山谷 中 , 里 的美 国充 满着 暴 力 和 残酷 , 而却 仍 这 然 保 留着 “ 一些 简单 、 天真 和 安宁 ” 。这是 对 战前 美 国 的 “ 歌 ”但 所 歌 颂 的 美德 都 已随 战争 消 亡 , 颂 , 到处 充斥 着 冰 冷 的 机器 和对 金 钱 的崇 拜 , 而 有 着 “ 然 阳 光、 空间 、 休闲的时光和充满危险” 的河神却从未被 遗 忘【 l 】 。这部小 说 揭示 了白人 小 孩 哈克对 黑人 奴 隶 吉姆 给予 帮助 的心 理发 展过 程 , 示 出吉 姆 的存 在 揭 对 哈 克心理 发展 的重 要 意义1 3 1 。 故 事 发生在 密西 西 比河沿 岸 , 围绕 黑 奴吉 姆 逃 脱 的线 索展 开 。 主人公 是一 个 十三岁 左右 的白人 流 浪 儿 哈 克 贝 利 ・ 恩 和一 个 未 受 过 教 育 的 黑 奴 吉 费
第 3卷 第 7期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科 学 教 育 版 )
Ju n l f i n iest sin e&e u ain) o ra f gUnv ri o Ch e y(ce c d ct o
V0. o7 3N . 1
2 1 年 7月 01
J 12 1 u. 01
哈 克是 小说 的 中心 人物 , 鬼 的儿 子 。他本 性 醉 善 良, 却被镇上的人们看不起。他厌恶“ 文明开化 ” 的手段 , 因为这些条条框框对人严厉苛刻 , 不符合 人性 。 他总是希望能从“ 教化” 中解脱 出来。 他对书 本 的知识 所 知不 多 , 但他 对事 物却 有独 到 的灵敏 感 受。 他想象力非常丰富, 聪明伶俐 , 尽管他不是总能 完全 了解 他 的所 见所 闻的所有 意 义 , 他对 细节 独 但 有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马克? 吐温大大利 用 反语 了的 手法 。 哈克 是 现实 主义 者 , 只相信他 亲 身经 历 的事 他 情。 他不大相信读到或听到的事情。 他认为必须通 过实验才能发现什么事是对的 , 什么是错 的。正因 为他 的敏锐 的观察 力 和判 断力 , 才能 有时候 相信 他 吉姆 的迷信 , 有时却嘲笑他的迷信 。 哈克 投 身 于 冒险行 为 , 却不 断地被 自己的 良心 困扰 。 对正义的关心使他进退维谷 。 无论他选择怎

成长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叛逃者——哈克贝利·费恩形象浅析

成长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叛逃者——哈克贝利·费恩形象浅析

070哈克最初在马克·吐温的另一部著作《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登场,作为主人公汤姆·索亚的伙伴,他参与了汤姆·索亚的历险,得到了大量的金币。

[1]之后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他又作为一个睡在垃圾桶里的流浪儿,不堪忍受收养他的寡妇家的约束与酒鬼父亲对自己的挟持,选择假死并逃离家乡,哈克的旅程由此开始。

[2]一、哈克的叛逃——小镇与密西西比河略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哈克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渴望自由,正直勇敢又善良的小少年。

因为受不了所谓文明对自己的束缚,他大胆出走,来一场真正的历险;因为不忍心玛丽小姐的钱财被骗子骗光,他设计破坏了骗子们的计划;因为和杰姆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下决心去拯救杰姆……虽然有时候他谎话连篇、语言粗鄙,但是这也正显现出他的年少活泼与真实可感。

然而细品味这本书,便会发现哈克不仅是一个可爱的熊孩子,更是一个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抗者。

从最开始的逃离小镇对自由的追求开始,哈克事实上已经在对不满现实进行反抗。

他心里不认同也不接受小镇对自己的束缚,所以他选择逃离,选择追求自己向往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制造假死掩人耳目,甚至不惜扮上女装。

这一行为的确体现了哈克不凡的机智和应变能力,却更彰显出他逃离的坚定决心。

那么小镇究竟有什么东西束缚了哈克?回到文本,小镇由米歇尔类的上层人家、包莉姨妈为代表的中产人家、与哈克差不多的流浪者、黑奴以及教会及其学校所构成,其中,前两种人大多是忠诚的宗教信徒。

而束缚哈克的首先便是宗教。

哈克无法接受循规蹈矩的祷告,教会学校的生活更令他无法忍受,与之相反,他喜欢去河边或街上消磨时光。

哈克完全不信仰宗教吗?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他对星期五的担忧来看,答案是否定的,哈克只是难以承受烦琐的教规教条。

除了宗教,镇子上的人对金钱的态度也令哈克无法苟同。

自从他和汤姆发现了一大笔金币,恭维夸赞他们的人便突然增多,寡妇道格拉斯也收养他了。

哈克贝利作为经典成长小说的启示意义

哈克贝利作为经典成长小说的启示意义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经典成长小说的启示意义The Meaningful Enlightenment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as a Classic Initiation Story马克吐温,密西西比河西岸诞生的第一位文学巨匠,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品,它深深感动了全世界许许多多的读者,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无不受其影响,其所带给人们的震撼效果是及其深远的。

此小说,正如厄内斯特·海明威所说“是所有现代美国文学之源”。

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哈克通过密西西比河上的一系列冒险遭遇,目睹见证了社会的虚伪和残酷,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被畸形的道德束缚的心灵经历了纠结与挣扎,最终实现心灵的顿悟与成长,由迷茫的青少年成长为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心智成熟的人。

无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经典的成长小说。

在文学作品当中,作者常常会通过游历的方式在其作品中使其作品的人物得到历练并进一步地成长、成熟,通过这一方式使人物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身。

而马克吐温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家,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哈克一系列的冒险故事,揭示了其道德和心理的成长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哈克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并变得获得成长,变得成熟起来。

成长问题作为一个文学主题,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悠久的创作传统。

笔者认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成长小说,对其主人公的成长成熟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是很有必要的。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研究和介绍当代美国成长小说, 可以拓展美国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对我国的青少年文学创作也可以提供参考和启发, 让更多的人关心青少年成长, 了解青少年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 为广大青少年提供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学作品。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歧视观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歧视观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歧视观种族歧视在美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反映了这一点。

马克·吐温将哈克和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冒险经历与岸上的世俗社会进行了比较,揭示了19世纪美国社会的现实,真实地描绘了黑奴的生活。

此外,还提出了消除种族歧视的思路,表达了他对自由民主社会的渴望。

标签:马克吐温;种族歧视;黑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

海明威曾在他的Green Hills of Africa一书中写道:“It’s the best book we’ ve had.All American writing comes from that.There was nothing before.There has been nothing as good since.”这段话指出了该书对美国文学的影响及其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这部小说以内战后的美国为背景。

当时奴隶制虽然已被废除,但它的影响仍然十分广泛,尤其是在美国的南部地区。

就在小说写作前两年,田纳西州还禁止黑人和白人乘坐同一辆马车。

在此期间,田纳西州成立了一个恐怖组织,迫害和杀害黑人。

由此可见,黑人仍然被剥夺权利,他们的生活仍然处于危险和动荡之中。

基于这一背景,小说以哈克和吉姆的逃跑过程为线索,将他们逃跑过程中的各种事件联系起来,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黑人奴隶的生活,揭示他们在教育、人权等方面所受的不平等待遇,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种族冲突。

黑奴生来就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因此在生活中,依然会有一些迷信或古怪的行为。

小说中的吉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对哈克说:“you mustn’t count the things you a re going to cook for dinner,because that would bring bad luck”,“you’s got hairy arms en a hairy breas’,it’s a sign dat you’s agwyne to be rich.”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运气与吃饭前是否数东西无关,财富与手臂或腿上的毛发数量无关,这只是一种迷信。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评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评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评析作者:曾潇远概要:通过阅读这部作品,不仅能感受到作品的优美,更看到了一幅逼真的美国社会全景图,反映了当时生活在美国社会的黑人不能享有与白人同等权利的社会现象。

在小说中,通过对主人公哈克和吉姆的形象、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种族压迫的批判态度,提倡种族平等的思想。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马克吐温随哥哥去内华达;先卷入找矿热潮,后去报馆工作,从此开始创作生涯。

他擅长以幽默、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批判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种族歧视的各个方面。

他虽以轻松,幽默,诙谐,有趣的笔调描绘了美国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但作品中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态度。

本作品正是一部反映美国社会存在种族问题的小说,批判了奴隶制度的罪恶,写出了处于奴隶制下黑人们的悲惨生活,谴责了种族歧视的社会行为。

体现了作者人道主义的立场——反对种族压迫,提倡种族平等,通过作品唤起更多人的民主自觉。

一、小说简介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聪明、善良、勇敢的十三岁白人男孩哈克贝利,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脫醉酒父亲,假装死亡以获取自由,接着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

在逃亡途中,他结识了从主人家出逃的勤劳朴实、热情诚实的黑奴吉姆。

他们成了好朋友,一起漂泊在密西西比河上。

他们沿途逃避追捕,经历了种种奇遇与坎坷,诸如“遭遇沉船上海盗的谋财害命”,“目睹大家族之间的宿怨争斗”,“残杀波格斯事件”,“‘国王’与‘公爵’的欺骗勾当”,“对吉姆的营救”等等。

最后哈克贝利帮助吉姆获得了自由。

小说塑造了一位富有尊严的黑奴形象,敢于抵制奴隶压迫,寻找自由之地;同时赞扬了哈克贝利的机智善良,勇敢地冲破社会制度的束缚,从良心上觉醒并坚定了反对奴隶制度的决心。

作者将哈克定为当时社会一个反奴隶制典型代表形象,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意识到必须彻底废除奴隶制,追求一个真正民主和自由的社会。

二、种族主义的背景与小说的联系小说创作于1876年,内战前,奴隶制在人们看来是想当然的,它被视为一种自然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可避免的特性。

读书心得——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写作手法

读书心得——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写作手法

读书心得——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写作手法1 马克·吐温1.1 马克·吐温与其经历马克·吐温在密苏里州靠近密西西比河的汉尼拔镇长大。

因为父亲去世,他十二岁的时候离开了学校。

他先后做过印刷工的学徒,流浪印刷工,银矿工人,密西西比河上的轮船驾驶员,内华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边境记者。

这些经历使他对人性有了广泛的了解。

作为美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者和幽默家之一,马克·吐温经常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身经历中学到的东西创作作品。

作为内战的见证人,马克·吐温清楚地看到了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生活的巨大变化。

随着对南方的最后胜利,北方再次享有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支配权。

由于大多数奴隶都得到了解放,战败南方以奴隶为基础的经济繁荣变得毫无根基。

在这种情况下,一群群毫无根据的南方贫穷白人和新近获得自由的奴隶直接间接地前往新解放的城市寻求机会。

它可以称之为“淘金热”复兴,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一些批评家所谓的“美国梦”。

吐温也情不自禁地奔向西方,实现他的美国梦,他从这场无与伦比、波澜壮阔的盛会中汲取了许多灵感。

1.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马克·吐温最为杰出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本书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哈克贝利为逃离酒鬼养父逃到荒无人烟的小岛,发现华森小姐家的黑奴吉姆与其一同漂泊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密西西比河沿岸,两岸都是无人居住的荒野和茂密的森林。

哈克贝利遇到从奴隶制度中逃脱的吉姆,两人同样作为逃亡者,在一起漂泊,经历种种奇遇。

哈克贝利尽其所能帮助吉姆,改变了他的想法,改变了他对黑人的偏见,并接受吉姆作为一个男人和一个亲密的朋友。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活生生模特的再创造,是哈克的书,而不是吉姆的书。

哈克和吉姆这两个主要人物代表了困境的两个方面:哈克为绝对自由而奋斗,而吉姆则要求,为了获得自己的自由,哈克加入了对吉姆的追求,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浅论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策略的影响2 广告中反语现象的关联分析3 华盛顿•欧文与陶渊明逃遁思想对比研究4 论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5 A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6 试析《宠儿》中的象征手法7 [毕业论文](日语系毕业论文)关于中日赞赏语的比较研究8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9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10 On Symbolism in D.H. Lawrence’s The Rainbow11 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12 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13 《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14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15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16 从成长教育理论视角解读奥利弗退斯特的生活经历17 对《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尝试性分析18 理智胜于情感19 论广告英语的用词特点20 试析文化语境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影响21 商务信函翻译技巧初探22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23 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对品牌形象的影响24 Consumerism in The Great Gatsby25 《圣经》与人类文明起源26 A Comparison between Task-based Approach and Communicative Approach27 “黑尔舍姆”教育尝试的失败—析石黑一雄小说《别让我走》28 论童话《小王子》的象征创作29 马丁伊登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及其悲剧30 从《道连•格雷的画像》透析王尔德的艺术人生观31 顺应论视角中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李安电影作品字幕翻译为例32 从目的论角度比较研究《彼得•潘》两个中文译本33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34 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帝国主义35 论《黄墙纸》中女主人公女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36 从态度系统分析小说《简•爱》的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37 从文化适应角度看中外广告翻译38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s Shown in Forrest Gump39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40 “Lady First” Reflecte d in Different Cultures41 从《基督山伯爵》看亚历山大•大仲马的金钱观42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43 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原则与技巧44 朱虹翻译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意识研究45 论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的象征主义手法—以《玻璃动物园》为例46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47 英汉委婉语异同之分析与比较48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49 剖析希腊神话中的爱情观50 从文化差异角度看中式菜单英译51 A Brief Analysis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Cat in the Rain52 从两个H男孩的出走看美国历史的变迁53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54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55 中英文新闻标题对比研究56 浅析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模式和策略57 公示语翻译的问题及对策研究58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59 身势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60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61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62 现代人对超人的需求--超人形象演变综述63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64 Purity and Doom: on Thomas Hardy’s Tess’s of the d’Urbervilles65 论象征手法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运用66 论纳撒尼尔霍桑《牧师的黑面纱》中的象征67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达尔形象解析68 浅谈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69 从《老友记》看美国幽默70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71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72 Major Barriers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of College Students73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74 Women and Art: A Historical Review of Women’s Role in Western Art75 论《紫颜色》中黑人妇女的反抗76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 glossar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77 英语中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78 从符号学理论角度探讨网络命名的文化倾向79 浅析英汉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80 《红楼梦》杨霍两译本建筑名比较81 论英语俚语的汉译82 唯美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83 难以实现的梦——解读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国梦的虚幻性84 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形象分析85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珍妮—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阿甘正传》女主角86 An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Darwinism87 海明威小说硬汉形象的悲剧色彩88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89 论《永别了,武器》的写作风格90 商务谈判口译的语用失误的成因及负面影响对学习的启示91 提高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方法92 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的影响93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sparity between Spring Festival and Christmas Day94 文化导入与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95 浅谈年世界金融海啸96 《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资产阶级特征97 《生活大爆炸》言语幽默语用分析98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99 分析《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意义100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101 浅谈中西婚俗的文化差异102 Roads to Happy Marriage: a New Conception of Feminism in Doris Lessing’s Novels103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104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的应用105 《紫色》中的隐喻语篇功能探索106 星巴克在中国取得的成功及启示107 环保宣传语翻译中的文化介入108 从圣诞节和春节看中西方文化差异109 探究傲慢与偏见的独特魅力110 英语广告中仿拟的关联分析111 从意象的角度看劳伦斯短篇小说中女性的婚姻爱情观112 论广告与文化113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114 On the Use of Satire and Humor in Pygmalion115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116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功能及运用117 从目的论看汽车广告的翻译策略118 《飘》中斯佳丽的性格特征解读119 希思克厉夫—一个拜伦式英雄120 论汤亭亭《女勇士》中的和谐观121 《紫色》的妇女主义浅析122 英文商务索赔信的人际意义功能分析123 戏剧《哥本哈根》中体现的两性家庭分工差异124 从语言功能考察汉语公示语英译125 异化的美国梦:小说《教父》的主题解读126 广告英语的特色与翻译技巧127 论中西婚姻观的差异128 外贸函电文体及语言特点129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翻译130 《呼啸山庄》中窗的意象131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132 从制度文明起源的角度浅谈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133 An Analysis of The Call of the W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134 How to Avoid Chinglish on English Writ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135 从跨文化交际的发展看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136 《远离尘嚣》人物分析及悲剧写法137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138 A Survey on Western Culture Learning among Non-English Majors139 浅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的叙事技巧140 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141 叶芝:无望的爱情,多变的风格142 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143 中英文姓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144 对《绝望主妇》中加布丽尔的解读与阐明145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146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147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148 An Analysis of Key Elements of 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149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150 英语词汇教学中联想记忆法之研究151 中式菜名的英译152 论商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合作原则153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154 从养老模式看中美文化异同155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培养——以天河中学学生为例156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157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158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析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獠牙》159 从跨文化交际层面谈口译译者能力的提高160 On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 Type of J. M. Coetzee’s Disgrace161 《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石化现象与对策162 《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命运分析163 从目的论视角研究中文菜名的英译164 试析德莱塞对《嘉莉妹妹》女主人公的非道德描写165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166 An Approach to the New Women’s Consumerism in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 167 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168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169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170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171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172 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死亡主题探索173 毕业论文]Tragedy in The Mayor of Casterbridge174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175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176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效度177 企业资料的翻译原则178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179 从《绝望主妇》对比中美女性家庭观180 On the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181 “笼中鸟儿们”的反抗--从《琐事》中解读女性意识的觉醒182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y and Language as Seen in English Idioms 183 浅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商务信函中的运用184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185 (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186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187 耶稣成为弥赛亚以及被民众接受之原因188 《木马赢家》中父亲的缺席189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190 汉英道歉语回应之比较191 论商务名片英译——以功能对等为指导192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dioms Translation193 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194 课外作业对高中英语学习的作用研究195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196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197 Comparing the Reasons for Hester Prynne’s and Tess D’Urbervilles’s Tragedies198 论密西西比河对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影响199 A Cultural Analysi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Names200 浅析《贵妇画像》中的心理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