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湖北卷诗词鉴赏《登城》赏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篇章结构类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篇章结构类

篇章结构类【提问常见用语】①“结构特点”、“线索”、“思路”、“结构作用”;②“开篇特点”、“脉络”、“几个阶段(时期)”;③“结合全诗”、“在整首诗中”。

【答题思考方向】1、感情脉络:喜、怒、哀、乐等情感的变化历程。

2、写作思路:时间、空间(远近高低)、地点、景物先后、虚实等逻辑思路。

【答题常用术语】1、诗题:点明内容、主题等。

2、首句:总领(全诗)、引领、奠定基调、开门见山等。

3、中间诗句:过渡、铺垫、蓄势、承上启下等。

4、尾句:呼应、总结、卒章显志等。

【答题基本格式】①确定结构思路;②结合诗句解说;③表达效果(情感、主旨)。

(一)考查角度1、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

下笔即写情,类似开门见山。

从具体的形式看,各有不同:有时间空间结构的。

也有前后文形成转折的;有前后照应的,也有层层深入的。

着眼于对诗歌整体结构的考查,往往注重对诗歌的构思特点、构思脉络、结构层次等的分析。

【设问方式】(1)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试作简要分析。

(2)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分析这首诗歌的构思脉络。

(4)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分析思路】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

其规律是:起——承——转——合;或者简单地说:景(事)--情(思)。

具体地说,“起”,就是起句写眼前所见之景,或者心中所思之事,作者找到某种契合点引起所咏之辞;“承”,就是承接起句的契合点,对所要描写或叙述的对象进行具体刻画,而这个刻画往往是与下文有着紧密联系的;“转”,就是在上文似乎一般刻画的层面的基础上,转向与作者思想情感紧密关联的、或与上文构成波澜的、或触发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触发点,对这个触发点进行描述,从而为下文所表达或抒发的思想情感作准备;“合”,就是作者在上文写景或叙事的基础上,所表达或抒发的合理合情的思想情感。

古诗对比阅读小练习 (答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5)

古诗对比阅读小练习 (答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5)

古诗对比阅读小练习1.(10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6分)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司空曙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1)暮春飞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

能力层级是C级。

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

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

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

"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

"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思念故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

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2.(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类型特点与应试策略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类型特点与应试策略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类型特点与应试策略作者:陈相元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07期上海市早在2000年秋季高考中,以唐代王驾《雨晴》与宋代赵师秀《约客》命制考题,从而开创了我国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的先河。

由于比较鉴赏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所以该题型就一直为北京、浙江等省市高考所沿用。

开展对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研究,归纳和总结其命题类型和特点,把握其应试策略,对提高中学语文教育质量和高考质量,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命题类型1.两首诗歌的比较鉴赏。

这是最常见的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型。

两首诗比较鉴赏的,如2010年天津卷、2011年湖北卷、2012年浙江卷等;一诗一词比较鉴赏的,如2009年湖南卷。

这一类型以唐诗(绝句)比较鉴赏命题为主。

2.三首诗歌的比较鉴赏。

即将三首诗歌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如2007年浙江卷,将[唐]刘禹锡《乌衣巷》诗、[金]吴激《人月圆》词与[元]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曲进行比较鉴赏。

这一类型比较鉴赏有加重考生考试负担之嫌,目前仅见此一例。

3.由题内向题外拓展的比较鉴赏。

这种题型是近几年来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创新和发展。

分两种形式:一种是某个诗句的拓展比较鉴赏,即将题内某个诗句与题外相关的某个诗句进行比较鉴赏,如2010年湖北卷、2012年江西卷;另一种是整首诗的拓展比较鉴赏,受比较的整首诗的内容为学生所熟悉而在卷内没有出现,如2012年北京卷。

二.命题特点一般说来,高考诗歌比较鉴赏的点有五个:①形象,②语言,③表达技巧,④思想内容,⑤观点态度。

不管比较鉴赏的是哪个点,都具有以下特点。

1.同中求异。

即由相同的某个点来比较分析以求得二者之间所不同的点。

如2011年湖北卷设题:“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该题由“两诗均写江南雨景”这个共同点,来比较分析求得二者“景色有异”的不同点。

高考语文金版教程第1部分 专题2 第2节

高考语文金版教程第1部分 专题2 第2节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二节
第 2页
金版教程 · 高三语文
真题体验延伸 基础整合覆盖 技法探究例破 经典演练提能 限时规范特训
3.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高考要求的语言鉴赏主要着眼于一个“懂”字,即理
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并能体会语言美,
作一定程度的评述,这里着重阐述如何理解诗歌的语言并 作一定程度的评析。
而这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二节
第19页
金版教程 · 高三语文
真题体验延伸 基础整合覆盖 技法探究例破 经典演练提能 限时规范特训
(2) 形容词。诗词中的形容词大部分是修饰语,它在 诗词鉴赏中也是需关注的重点对象。如:王安石的“春风
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
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 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诗中 用了“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 脉”六个叠音词,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二节
第22页
金版教程 · 高三语文
真题体验延伸 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
登 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二节
第13页
金版教程 · 高三语文
真题体验延伸 基础整合覆盖 技法探究例破 经典演练提能 限时规范特训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二节
(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第一部分 专题二 第二节

古诗词鉴赏题解答策略

古诗词鉴赏题解答策略

浅谈古诗词鉴赏题的解答策略摘要:《高中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高考“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解读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作品的主要内涵和艺术特色作出分析与评价”,此即所谓鉴赏。

关键词:诗中意象;思想感情;艺术手法作为各地高考的必考题目,古诗词鉴赏一直就是教学中的难点,因此研究这一题型的解答策略很有必要。

下面是笔者的一点浅陋心得,与大家探讨。

一、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我们常常把作者写入诗中的物象称为诗歌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许多意象形成了其独特的含义。

如,“杨柳”“长亭”“酒”成了送别诗中的“常客”;思乡时候更是不能没有“月亮”与“鸿雁”;愁苦时,“梧桐”“细雨”“芭蕉”“高楼”常伴主人公左右。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诸其上,因此,只有准确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才能正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2012年江苏高考卷考查到秦观的《江城子》,出题者要求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在准确把握这首词关键意象的前提下作出回答。

首先要结合词的内容分析“杨柳”“飞絮”分别代指什么,“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指恋人分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指青春流逝。

”再结合意象的内涵来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伤春离别之情,久别怀人之情”。

二、准确把握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1.有效提示点之一——诗歌题目古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就已经自觉地对诗歌进行了分类,而题目常常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分类标志。

比如,看到《送魏万之京》《别董大》《赠汪伦》,就知道此诗属于送别、离别类,《咏柳》应该是咏物诗,《咏怀古迹》就是怀古诗等。

古诗中通过题目就可以直接分类的有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其他类型的则一般不适用此法。

2.有效提示点之二——诗歌作者诗歌作者不同,所映射的时代背景就会不同,艺术风格也会不同。

比如,苏轼词开“豪放”一派,不仅仅是因为他人生中的两次被迫害,主要是他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成为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同时极大地影响着他的文学创作。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汇编及答案解析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汇编及答案解析

2011年高考诗歌鉴赏汇编一.(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4分)(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分)二.(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三.(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2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

(3分)(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四.(陕西)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五.(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2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2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解析2-(江西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清明○1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锦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4.(8分)(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

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注释】(1)桃李笑:形容桃花、李花盛开。

(2)冢:坟墓。

(3)蛰:动物冬眠。

(4)这句诗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

(5)这句诗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

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6)是:对,正确。

(7)蓬蒿:“茼蒿”的俗称。

此指杂草。

【译文】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

春雷惊天动地,惊醒了蛰伏的龙蛇,春天雨水充足,郊外原野上的草木长得很柔嫩。

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

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赏析】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

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高考古典诗词结构技巧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结构技巧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结构技巧鉴赏古典诗文2013-03-07 09175d56b7b40102e45n高考古典诗词结构技巧鉴赏古代诗词鉴赏一般考四个方面表现手法、内容,思想感情、赏析诗句,但2011年有四个省考了结构,考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整首诗,并为学生写作,提供借鉴。

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登城望湖楼晚景刘敞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是它们在原诗结构画中的作用。

(2分)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江苏卷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17.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扬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四.(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8分)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高考语文湖北卷诗词鉴赏《登城》赏析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刘敞(1019—1068),字原父,号公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他是
刘攽之兄,1046年(庆历六年)中进士第二名。

累迁知制诰,拜翰林学士。

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

曾奉命出使契丹。

擅长研究《春秋》,不拘泥于前人评注。

有《春秋权衡》、《春秋传》、《七经小传》、《公是集》等。

这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

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

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

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

因此,从“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

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并不包含诗人的主观情绪。

次句写“登城”。

“重楼闲上”即“闲上重楼”。

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会侘傺无聊,不可能“闲上”。

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诗人纵目野望,诗人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浅深山色高低树。

”天高气清,列岫千重,或近或远,或苍或黛,各有“浅深”;而山上树木则颇为混茫,无可分辨,但见层层树丛,“高低”不等而已。

“浅
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

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

元代刘因有一首《村居杂诗》:“邻翁走相报,隔窗呼我起。

数日不见山,今朝翠如洗。

”诗人对于“旧相识”的新感受比乍见之时更具魅力。

虽然这景色诗人已经见过,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纵目野望,也没有如此恬适的情绪,他后来的赏玩之兴才特别高。

总之,诗人留连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

他在反复的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

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

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

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饱含了极度愉悦之情。

但“浅深山色高低树”和“一片江南水墨图”之间的比喻关系也很有意味。

上句是实景,为了用水墨图比拟,诗人有意避开色彩,仅用“浅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则是虚拟的意象,虽是虚拟,却又极为细致,“水墨图”前着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潇洒之致,就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这样由实入虚,虚实相生,虽无细腻的景物刻画,却更能显示景物的绰约多姿,更能引发读者悠远的联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