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七-淀粉水解试验
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能力实验报告

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能力实验报告一、引言淀粉酶是一种能够催化淀粉水解的酶类,其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能力,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其生理功能和实际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比较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程度,探究其催化特性,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1. 淀粉酶溶液:提供淀粉酶活性的溶液,确保酶活性稳定且浓度适中。
2. 淀粉溶液:用于模拟淀粉酶的底物,采用纯净的淀粉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3. 蔗糖溶液:作为对比底物,同样采用纯净的蔗糖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4. 碘液:用于检测淀粉的水解程度,与淀粉反应产生蓝色。
5. 温箱:用于控制实验温度,保持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三、实验溶液配置1. 淀粉酶溶液:按照实验要求,将适量的淀粉酶粉末溶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2. 淀粉溶液:取适量纯净淀粉,加入蒸馏水搅拌成悬浊液,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煮沸糊化,得到均匀透明的淀粉溶液。
3. 蔗糖溶液:将适量的蔗糖粉末溶解于蒸馏水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
四、温箱中预热将配置好的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分别置于温箱中预热,保持实验温度恒定。
预热的目的是确保实验过程中酶活性的稳定性和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五、实验操作1. 取若干试管,分别标记为淀粉组和蔗糖组,每组设置若干个时间点(如0min、5min、10min、15min等)。
2. 向每个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预热后的淀粉酶溶液。
3. 向淀粉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预热后的淀粉溶液,向蔗糖组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预热后的蔗糖溶液。
4. 将所有试管放入恒温的温箱中,开始计时。
5. 在设定的时间点,取出对应试管,立即加入碘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6. 记录每个时间点溶液的颜色变化,并拍照记录。
六、观察分析1. 颜色变化观察:随着水解反应的进行,淀粉溶液中的淀粉逐渐被淀粉酶分解,溶液中的淀粉含量逐渐降低。
通过加入碘液,可以观察到溶液颜色从蓝色逐渐变为无色或淡黄色。
火腿肠(高温蒸煮肠)中淀粉含量的测定酸水解法

实验七火腿肠(高温蒸煮肠)中淀粉含量的测定—酸水解法基本知识点1、掌握酸水解法测定淀粉的原理、基本过程和操作关键。
2、熟练称量、过滤、定容、滴定等基本操技术。
3、淀粉水解、可溶性糖去除的方法和关键环节。
重点:1、熟练称量、过滤、定容、滴定等基本操技术2、酸水解法测定淀粉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难点:酸水解法测定淀粉的原理和控制要点复习与提问:1、检查实验准备情况,(1)实验内容;(2)实验仪器与试剂有哪些?(3)酸水解法测定淀粉的程序。
2、酸水解法测定淀粉的原理和控制要点【引入新课】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用途广泛常用于食品原料或辅料。
淀粉是以葡萄糖为基本单位通过糖苷键而构成的多糖类化合物。
淀粉是白色、无气味、无味道的粉末状物质,在热水里淀粉颗粒会膨胀破裂,有一部分淀粉溶解在水里,另一部分悬浮在水里,形成胶状淀粉糊,这一过程称为糊化作用。
糊化是淀粉食品加热烹制时的基本变化,也就是常说的食物由生变熟。
淀粉不溶于冷水,也不溶于乙醇、乙醚或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故可用这些溶剂淋洗、浸泡除去淀粉的水溶性糖或脂肪等杂质。
淀粉不显还原性,但它在酶(或酸)存在和加热条件下可以逐步水解,生成一系列比淀粉分子小的化合物,最后生成还原性单糖——葡萄糖。
淀粉酶的专一性高,但只能将淀粉逐步水解至麦芽糖阶段;盐酸溶液对淀粉的专一性较差,但它能将淀粉水解至最终产物葡萄糖。
故在测定淀粉时,使酶——稀盐酸分解法。
GB 20712-2006《火腿肠(Ham sausage)》规定:火腿肠(高温蒸煮肠)Ham sausage(Autoclaved ham sauasge)以鲜或冻畜、禽、鱼肉为主要原料,经腌制、搅拌、斩拌(或乳化)、罐入塑料肠衣,经高温杀菌,制成的肉类灌肠制品。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项目指标外观肠衣均匀饱满,无损伤,表面干净,良好,扎结牢固,肠衣的扎结部位无内容物渗出。
色泽具有产品固有的色泽。
质地组织紧密,有弹性,切片良好,无软骨及其它杂物,无气孔。
微生物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试验

一、实验目的1.证明不同微生物对各种有极大分子物质的水解能力不同,从而说明不同微生物有着不同的酶系统。
2.掌握微生物大分子物质水解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糖发酵的原理和在肠细菌鉴定中重要作用。
4.掌握通过糖发酵鉴别不同微生物的方法。
5.了解IMViC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由于各种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酶系统,所以他们能利用的底物不同,或虽利用相同的底物但产生的代谢产物却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各种生理生化反应来鉴别不同的细菌,尤其是在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中,生理生化试验占有重要的地位。
具体的原理如下:1.淀粉水解试验:在淀粉固体培养基上接种两种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培养两天以后,再往培养基中加碘液染色,若该细菌能分泌胞外淀粉酶,则能利用其周围的淀粉,淡然在染色后,其菌落周围不呈蓝色,而是无色透明圈。
2.糖发酵试验:不同的细菌分解糖的能力不同,有些细菌能利用糖发酵产酸和产气,有些则不能。
酸在加入溴甲酚指示剂后会使溶液呈黄色,且德汉氏小管中会收集到一部分气体。
若细菌不能使糖产酸产气,则最后溶液为指示剂的紫色,且德汉氏小管中无气体。
3.IMVC实验主要用于快速鉴别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
(1)吲哚试验:在蛋白胨培养基中,若细菌能产生色氨酸酶,则可将蛋白胨中的色氨酸分解为丙酮酸和吲哚,吲哚与对二甲基苯甲醛反应生成玫瑰色的玫瑰吲哚。
本次不做该试验。
(2)甲基红试验(MR):某些细菌在糖代谢过程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后者进而被分解产生甲酸,乙酸和乳酸等多种有机酸,是培养液PH值降至4.2以下,加入甲基红后溶液呈红色。
三、实验材料1.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Cohn),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vulgaris)。
细菌生理生化实验

细菌的生理、生化实验简介微生物生化反应是指用化学反应来测定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生化反应常用来鉴别一些在形态和其它方面不易区别的微生物。
因此微生物生化反应是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微生物检验中常用的生化反应介绍如下:一、糖酵解试验不同微生物分解利用糖类的能力有很大差异,或能利用或不能利用,能利用者,或产气或不产气。
可用指示剂及发酵管检验。
试验方法:以无菌操作,用接种针或环移取纯培养物少许,接种于发酵液体培养基管中,若为半固体培养基,则用接种针作穿刺接种。
接种后,置36±°C培养,每天观察结果,检视培养基颜色有无改变(产酸),小倒管中有无气泡,微小气泡亦为产气阳性,若为半固体培养基,则检视沿穿刺线和管壁及管底有无微小气泡,有时还可看出接种菌有无动力,若有动力,培养物可呈弥散生长。
本试验主要是检查细菌对各种糖、醇和糖苷等的发酵能力,从而进行各种细菌的鉴别,因而每次试验,常需同时接种多管。
一般常用的指示剂为酚红、溴甲酚紫,溴百里蓝和An-drade指示剂。
二、淀粉水解试验某些细菌可以产生分解淀粉的酶,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或葡萄糖。
淀粉水解后,遇碘不再变蓝色。
试验方法:以18~24h的纯培养物,涂布接种于淀粉琼脂斜面或平板(一个平板可分区接种,试验数种培养物)或直接移种于淀粉肉汤中,于36±1°C培养24~48h,或于20℃培育5天。
然后将碘试剂直接滴浸于培育表面,假设为液体培育物,那么加数滴碘试剂于试管中。
当即检视结果,阳性反映(淀粉被分解)为琼脂培育基呈深蓝色、菌落或培育物周围显现无色透明环、或肉汤颜色无转变。
阴性反映那么无透明环或肉汤呈深蓝色。
淀粉水解系逐步进行的过程,因而试验结果与菌种产生淀粉酶的能力、培养时间,培养基含有淀粉量和pH等均有一定关系。
培养基pH必须为中性或微酸性,以最适。
淀粉琼脂平板不宜保存于冰箱,因而以临用时制备为妥。
三:V-P试验某些细菌在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缩合,脱羧成乙酰甲基甲醇,后者在强碱环境下,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二乙酰,二乙酰与蛋白胨中的胍基生成红色化合物,称V-P(+)反应。
细菌鉴定中常用的生理生化反应

细菌生化试验1、实验原理(1)细菌生化试验各种细菌所具有的酶系统不尽相同,对营养基质的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而代谢产物或多或少地各有区别,可供鉴别细菌之用。
用生化试验的方法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其代谢产物,从而鉴别细菌的种属,称之为细菌的生化反应。
(2)糖(醇)类发酵试验不同的细菌含有发酵不同糖(醇)的酶,因而发酵糖(醇)的能力各不相同。
其产生的代谢产物亦不相同,如有的产酸产气,有的产酸不产气。
酸的产生可利用指示剂来判定。
在配制培养基时预先加入溟甲酚紫[P HS . 2 (黄色)一6 . 8 (紫色)] ,当发酵产酸时,可使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
气体产生可由发酵管中倒置的杜氏小管中有无气泡来证明。
(3)甲基红(Methylred )试验(该试验简称MR 试验)很多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再被分解,产生甲酸、乙酸、乳酸等,使培养基的pH 降低到4 . 2 以下,这时若加甲基红指示剂呈现红色。
因甲基红指示剂变色范围是pH4 . 4 (红色)一pH6 . 2 (黄色)。
若某些细菌如产气杆菌,分解葡萄糖产生丙酮酸,但很快将丙酮酸脱梭,转化成醇等物,则培养基的pH 仍在6 . 2 以上,故此时加入甲基红指示剂,呈现黄色。
(4)大分子物质代谢实验.靛基质(口引睬)试验某些细菌,如大肠杆菌,能分解蛋白质中的色氨酸,产生靛基质(叫睬),靛基质与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醛结合,形成玫瑰色靛基质(红色化合物)。
硫化氢试验某些细菌能分解含硫的氨基酸(肌氨酸、半肌氨酸等),产生硫化氢,硫化氢与培养基中的铅盐或铁盐,形成黑色沉淀硫化铅或硫化铁。
为硫化氢试验阳性,可借以鉴别细菌。
明胶液化实验某些细菌具有胶原酶,使明胶被分解,失去凝固能力,呈现液体状态,是为阳性。
淀粉水解试验(在紫外诱变中做,本实验不做)细菌对大分子的淀粉不能直接利用,须靠产生的胞外酶(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为小分子糊精或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或麦芽糖),再被细菌吸收利用,细菌水解淀粉的过程可通过底物的变化来证明,即用碘测定不再产生蓝色。
淀粉验证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淀粉的检测方法。
2. 熟悉淀粉在不同物质中的存在形式。
3. 了解淀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淀粉分子由大量的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
淀粉的检测通常基于其与特定试剂反应产生特征颜色变化。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土豆- 玉米- 面粉- 淀粉酶- 碘液- 水浴锅- 研钵- 玻璃棒- 试管- 移液管- 滴管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恒温水浴锅- 显微镜-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四、实验步骤1. 淀粉提取(1)将土豆、玉米和面粉分别称取适量,分别研磨成粉末。
(2)取适量粉末放入试管中,加入蒸馏水,充分搅拌,使淀粉溶解。
(3)将溶液煮沸,冷却后过滤,得到淀粉提取液。
2. 淀粉检测(1)取适量淀粉提取液放入试管中,加入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2)取适量淀粉酶溶液,加入淀粉提取液中,观察颜色变化。
(3)将淀粉提取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淀粉颗粒形态。
(4)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淀粉提取液的吸光度。
3. 结果分析(1)观察淀粉提取液与碘液反应后的颜色变化,若呈蓝色或紫色,则说明淀粉存在。
(2)观察淀粉酶溶液加入后颜色变化,若颜色逐渐变浅,则说明淀粉被水解。
(3)显微镜下观察淀粉颗粒形态,可判断淀粉的存在。
(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淀粉提取液的吸光度,可进一步确定淀粉含量。
五、实验结果1. 土豆提取液与碘液反应后呈蓝色,说明土豆中含有淀粉。
2. 玉米提取液与碘液反应后呈淡蓝色,说明玉米中含有淀粉。
3. 面粉提取液与碘液反应后呈淡蓝色,说明面粉中含有淀粉。
4. 淀粉酶溶液加入后,土豆、玉米和面粉提取液颜色逐渐变浅,说明淀粉被水解。
5. 显微镜下观察淀粉颗粒形态,可确定淀粉的存在。
6.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淀粉提取液的吸光度,可确定淀粉含量。
六、实验讨论1. 淀粉在不同物质中的存在形式及提取方法。
实验七 淀粉酶动力学分析

实验七 淀粉酶动力学分析(Ⅱ)——淀粉酶解米氏常数测定与阿卡波糖竞争性抑制动力学计算(4学时)第四部分 α-淀粉酶K m 值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了解并掌握米氏常数的意义和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当底物浓度在较低浓度增加时,酶促反应速度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当底物增至一定浓度后,即使再增加其浓度,反应速度也不会增加很快。
这是由于酶浓度限制了所形成的中间络合物浓度的缘故。
Michaelis 和Menten 推导得出底物浓度和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式为:][][max S K S V m +=υ此式称为米氏方程,式中:υ为反应速度,即每升反应体系中每分钟形成葡萄糖的摩尔数(mol/(L·min ));m ax V 为最大反应速度(mol/(L·min ));][S 为底物浓度,此实验以反应体中淀粉中葡萄糖残基的摩尔浓度表示(mol/L ),注意!应以反应体系总体积计算底物浓度,如淀粉溶液浓度为1%,反应体系中有3 mL 淀粉溶液和1 mL 淀粉酶液,则淀粉底物浓度应为:[]=+⨯=13316210S 0.0463 mol/L 10——1%的淀粉溶液浓度为10 g/L 180——淀粉中的葡萄糖残基的分子量 3——反应体系中1%淀粉溶液的体积(mL ) 1——反应体系中α-淀粉酶的体积(mL )m K 为米氏常数,单位与底物浓度相同(mol/L )。
按此方程,可用作图法求出m K ,常用的方法为双倒数作图法。
取米氏方程的倒数,以υ1对][1S 作图:maxmax 1][11V S V K m +=υ得一直线,其斜率为m ax V K m ,截距为m ax1V ,求出m K 。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实验器材1-16. 见实验七第一部分17. 化学试剂:见实验七第二部分 实验试剂1. pH5.0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2. 1%淀粉溶液:称取1 g 可溶性淀粉的200 mL 烧杯中,用5 mL pH5.0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调成糊状。
淀粉水解实验报告大学(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淀粉水解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淀粉水解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3. 学习使用碘液检测淀粉的存在与水解程度。
4. 探究不同条件(如温度、pH值、酶浓度等)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由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多糖,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淀粉水解是将淀粉分解为更简单的糖类的过程,如麦芽糖、葡萄糖等。
淀粉水解可以通过酸水解、酶水解等方法实现。
本实验采用酶水解法,利用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淀粉溶液- 淀粉酶- 碘液- 盐酸- 氢氧化钠- 水浴锅- 试管- 烧杯- 移液管- 滴定管- pH计- 研钵- 研杵2. 实验仪器:四、实验步骤1. 淀粉溶液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的淀粉,加入适量的蒸馏水,搅拌均匀,形成淀粉溶液。
2. 淀粉酶的添加:- 将淀粉溶液置于水浴锅中,加热至预定温度(如60℃)。
- 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淀粉酶,搅拌均匀。
3. 水解反应:- 保持预定温度,让淀粉溶液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进行水解反应。
4. 碘液检测:- 在水解反应结束后,取出少量水解液,加入几滴碘液。
- 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判断淀粉的水解程度。
5. pH值调节:- 使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调节淀粉溶液的pH值,观察pH值变化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6. 温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淀粉水解实验,观察温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7. 酶浓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淀粉酶进行淀粉水解实验,观察酶浓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碘液检测:- 在淀粉水解过程中,随着水解时间的延长,碘液与淀粉的反应逐渐减弱,溶液颜色由蓝黑色变为淡黄色,表明淀粉已逐渐水解。
2. pH值调节:- 当淀粉溶液的pH值过高或过低时,淀粉酶的活性会受到影响,导致淀粉水解程度降低。
3. 温度对淀粉水解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淀粉酶的活性逐渐增强,淀粉水解程度逐渐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2、接种:用记号笔在平板底 部划成两部分,在每部分分别 写上菌名,用接种环取少量的 待测菌,点接在培养基表面的 相对应部分的中心,其中一个 菌种应是枯草杆菌做对照菌。
7
3、培养:将接种后的平皿置于37 ℃恒温箱培养24h。
8
4、检测:取出平板,打开平皿盖, 滴加少量的碘液于平板上,轻轻 旋转,使碘液均匀铺满整个平板. 菌落周围如出现无色透明圈,则 说明淀粉已经被水解,表示该细 菌具有分解淀粉的能力。可以用 透明圈大小说明测试菌株水解淀 粉能力的强弱。
9
五、作业 题
绘图表示淀粉水解试验的实验结果
10
实验七 淀粉水解试验
1
一、目的要求 1、检测细菌能否产生淀粉酶和 利用淀粉的能力。 2、学习点接法接种。
2
二、实验原理 有些细菌具有合成淀粉酶的能力, 可以分泌胞外淀粉酶.淀粉酶可以 使淀粉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淀 粉水解后遇碘不再变蓝色。
3
三、仪器和材料
1、活材料:大肠杆菌(E. coli),枯草杆 菌(Bacillus subtilis),
2、培养基:淀粉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 培养基加0.2%的可溶性淀粉。
3、试剂:卢哥氏碘液。 4、实验用品:平皿,接种环,酒精灯,
试管,接种针等。
4
淀粉培养基(pH7.2)
蛋白胨
10g
NaCl
5g
牛肉膏
5g
可溶性淀粉
10g
琼脂
15g
H2O
1000ml
应用少量水先将可溶性淀粉溶解
5
四、实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