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致敬登月50周年,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合集下载

2024年全国新高考语文II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汇集

2024年全国新高考语文II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汇集

2024年全国新高考语文II卷作文题及优秀范文汇集【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范文】青春,就是一场未知之境里的探索未知之境,犹如人类梦想的海洋,深邃而辽阔,无穷而神秘。

自古至今,人类对未知之境的探索从未停歇,如同那“嫦娥四号”揭开月背的神秘面纱,“天问一号”穿越星辰,奔赴深空。

我们青年,也是如此,当而在这漫长的探索之旅中,不断地抵达未知之境,实现自我蜕变,共同铸就国家的辉煌。

所以,若问青春是什么?青春,就是一场未知之境里的不断探索!(提出中心论点,点题)宇宙浩渺,星辰如诗,点缀着无尽的黑暗,正如人类对于未知之境的渴望与追求,我们青年都在自己的轨迹上,当如星辰般闪耀,探寻着前行的方向。

长久以来,人们只窥见月球一面之姿,“嫦娥四号”却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当“天问一号”冲破地球的束缚,飞向深邃的宇宙,我们的青年的目光也随之穿越云层,投向那未知的远方。

青春,就是探索的代名词,是蜕变的熔炉。

正如古人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的每一步前行,都是对未知之境的一次挑战,每一次抵达,都是成长的烙印。

君可见,南仁东如夜空中最亮的星,他用二十二年的坚守与执着,探索着宇宙的奥秘,最终让“天眼”望穿苍穹,让中国的天文事业屹立于世界之巅。

他的生命,如同一曲壮丽的交响曲,在探索中奏响,在抵达中升华;君可见,黄大发,这位“当代愚公”,他勇探乡村脱贫之境,带领乡亲们,用三十六年的汗水与智慧,凿开了绝壁,引来了清泉,让贫瘠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也换发出了希望。

2024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范例

2024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范例

2024年高考新课标II卷作文真题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例1探索未知:从月球背面到心灵深处自古以来,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从未停歇。

从古代的天文观测到现代的太空探索,每一次的突破都标志着人类对宇宙认知的深化。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天问一号"飞向遥远的火星,这些壮举不仅仅是科技的胜利,更是人类探索精神的体现。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引发了我对于探索未知的深刻联想与思考。

第一,探索未知的勇气。

探索未知,首先需要勇气。

正如"嫦娥四号"面对月背的未知环境,我们每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未知挑战时,也需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在恐惧面前依然选择前行。

第二,探索未知的智慧。

探索未知,还需要智慧。

"天问一号"的发射和飞行,是无数航天人智慧的结晶。

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也需要运用智慧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智慧帮助我们在未知的领域中找到方向,避免迷失。

第三,探索未知的意义。

探索未知,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被揭开,火星的奥秘逐渐被人类所了解,这些都是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对生命起源和宇宙真理的追问。

我们每个人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也在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探索未知与个人成长。

探索未知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

每一次对未知领域的探索,都是对自我能力的挑战和提升。

在探索中,我们学会了适应变化,学会了创新思维,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这些能力对于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2024年新高考2卷作文指导

2024年新高考2卷作文指导

挑战未知之境,会开拓创新之路,创造璀璨的崭新未来。
未知意味着无限的可能,它是创新的摇篮。每一次对未知的勇 敢探索,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和突破。马云敢于踏入互联网商业的 未知领域,历经艰辛创立了阿里巴巴,开创了中国电子商务的新纪 元,让网络购物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马化腾积极探索即时通 讯和社交网络的未知,打造了腾讯这一庞大的互联网帝国,旗下的 微信等产品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沟通和社交方式。当我们以开放的 心态拥抱未知时,我们就有可能打破常规,开拓出全新的领域,为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果。
拥抱未知之境,可激发探索欲望,成为成长的强大动力。
正如婴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促使他们不断学习和尝试,我们对未 知的渴望也是推动我们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正 是在对未知的孜孜探求中实现了自身的成长。徐霞客怀着对山川大地未知 的向往,走遍大江南北,留下了宝贵的地理考察记录;郑和带着对辽阔海 洋未知领域的好奇与探索之心,率领庞大船队开启下西洋之旅,历经艰难 险阻,开辟了海上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新途径,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开拓 精神。当我们果敢地迈入未知的天地,内心的探索欲望便会熊熊燃起,引 领我们在求知的征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成长质的飞跃。
写作提纲
探索未知,成就非凡
分论点一:探索未知需要勇气。 分论点二:探索未知需要坚持。 分论点三:探索未知更需要创新。
拥抱未知,铸就辉煌
分论点一:拥抱未知,能拓展人生的广度。 分论点二:拥抱未知,可挖掘生命的深度。 分论点三:拥抱未知,会激发创造的热度。
向未知进击,展人生宏图
分论点一:拥抱未知之境,可激发探索欲望,成为成长的强大动力。 分论点二:踏入未知之境,能磨砺顽强意志,铸就坚韧的精神品格。 分论点三:挑战未知之境,会开拓创新之路,创造璀璨的崭新未来。

高考作文备考:关于“探索”的作文 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高考作文备考:关于“探索”的作文 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高考作文备考:关于“探索”的作文 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原题回放】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类探索星空的脚步从未停歇。好奇心驱使着人类一次次仰望星空,一步步接近宇宙和科学的奥义,探查未知世界的秘密,思索人类的未来。 1915年,爱因斯坦以其天才的想象力预言了“黑洞”的存在,当时人们认为黑洞吞噬一切。 2016年,霍金说:“黑洞不是永久的监狱。如果你觉得陷入了黑洞,不要放弃,有路可逃。” 2019年4月10日,由全球200多位科研人员参与完成的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中国科学家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悟、联想与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一、材料分析: 所给材料是有机关联的一组材料。 第一段谈好奇心和探索欲,谈宇宙和科学,谈未知世界和人类未来。 第二、三段谈科学家对“黑洞”的认识。 第四段谈“黑洞”研究的最新成果和中国科学家的作用。 可以围绕“科学”谈对想象力、好奇心、探索欲、未知世界、不放弃、人类未来、合作精神等的认识和感悟。 二、注意事项: 题目中有“读了上述材料,你有那些感悟、联想与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的要求,其实这是一种限定。“读了上述材料”即读了上述“四则”材料(每段一则),“请选取一个角度”是指在这“四则”有机关联的“一组”材料的基础上选取一个立意·角度,而不能理解为选择一则材料来立意。否则,当视为“片面”立意或曰“狭化”立意,属于偏离题意。比如: ①首张“黑洞”照片彰显中国贡献,为中国科技发展喝彩。其立意仅源于第四则材料立意,属于偏题。 ②对待科学要有批判意识、怀疑精神和谨慎态度。其立意主要源于第三则材料,充其量是源于第二与第三则材料,严格地讲,亦有偏题之嫌。 三、参考立意: ①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促进世界科技进步与发展。 ②好奇心改变世界。唯有保持好奇心,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 ③探索“黑洞”所代表的未知世界的神秘,思考人类的未来。 ④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人类创新的源泉。 ⑤积极面对未知世界,要不断探索,不悲观,不放弃。 ⑥世界大同,合作共赢,不断探索,共同进步。“黑洞”照片是全球科学界合作的典范,展现了科学无国界的魅力。 【范文展示】 循此苦旅,以达天际 (48分) 555班 崔译丹

【絮语文】2024年高考新课标2卷作文“探索未知之境”审题导写+精彩题目+名句+素材+下水范文

【絮语文】2024年高考新课标2卷作文“探索未知之境”审题导写+精彩题目+名句+素材+下水范文

【絮语文】2024年高考新课标2卷作文“探索未知之境”审题导写+精彩题目+名句+素材+下水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2024年新高考Ⅱ卷作文题是一道读写结合作文试题。

考题通过现代文阅读I中提到的月球背面与嫦娥四号等材料内容,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太空之旅,思考我们探求的未知之境。

材料涉及的月球背面登陆、“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等关于人类太空之旅,不过是话题引子。

材料中的最后一句——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才是命题的核心句子,是立意所在。

如果考生只囿于写人类太空之旅,那立意就不够开阔了。

“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句话,主要强调三层意思:一是强调“我们每个人”。

在人类不断探求未知之境的路上,我们每个人是其中一分子。

探求无止境,我们不能落伍,也不能缓慢不前,大家要相携手共进,群策群力,共同行走在这条道上。

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终究会抵达未知之境。

二是强调“不断”。

在探求未知之境的路上,我们不会停歇,也不能停歇。

我们的思考如出鞘的剑,而未知之境如砺石,只有在不断磨砺中探求,我们才能从“未知”走向“有知”,进而从“有知”走向下一个“未知”。

人类的未知之境如雪球前行,不断扩大,我们的探求将永恒存在,经久不息。

三是强调“未知之境”。

这是考题的核心所在。

“未知之境”是什么?这是个广而大之的范畴。

它包罗万象,比如材料中的天空探索、比如芯片、比如AI……总之,一切科技探索、人文思想的未知领域,都属于未知之境。

2024新课标Ⅱ卷高考作文范文八

2024新课标Ⅱ卷高考作文范文八

2024新课标Ⅱ卷高考作文适用地区:辽宁、重庆、海南、吉林、黑龙江、山西、云南、广西、甘肃、贵州、新疆、西藏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镜。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问道苍穹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仿佛是一场无止境的追问。

正如“嫦娥四号”揭开月球背面的秘密,“天问一号”飞向火星,我们以科技为手段,脚步从未停歇。

但这不仅仅是科技的突破,更是心灵的探索。

在不断向宇宙发出问号的同时,我们也在追问自己,探寻生命与存在的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哲学始于惊讶。

”从对世界的惊讶到不断的探索,人类走过了漫长的旅程。

从远古的仰望星空,到今天的深空探测,我们的每一步都印证了对未知的执着。

我们不仅仅在寻求宇宙的答案,更是在向自我发出无尽的问号: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方?又将走向何处?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寻真理。

《尚书》有云:“天命靡常,唯德是辅。

”人类与天道之间的关系,古人以“天命”来解读,如今,我们以科学探讨未知。

古今之间,不变的是对自然与宇宙的敬畏与探索。

嫦娥奔月的传说早已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如今中国航天的成功,正是古老梦想的延续。

然而,追寻未知并不仅仅是科技的旅程,更是内心的升华。

苏东坡在 《赤壁赋》中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他深知人类在宇宙中渺小如尘,却仍不失对生命的热爱与希望。

这种对宇宙的追问,不仅仅是对外界的探讨,更是对自我的认识与超越。

人类的渺小与伟大,正在于我们敢于向未知挑战,敢于追求光明。

历史证明,探索未知需要极大的勇气与决心。

哥伦布的航海冒险,打破了欧洲对世界的固有认知,他曾坚信:“你永远无法跨越大洋,除非你有勇气离开眼前的海岸。

2023届高考作文备考主题:航天逐梦

2023届高考作文备考主题:航天逐梦

2023高考作文备考主题:航天逐梦编者按在探索浩瀚星空的道路上,追梦人永远青春洋溢。

中国载人航天探索的脚步不会只停留在近地轨道,一定会飞得更稳、更远。

新时代的航天人,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必将不断谱写航天事业壮丽篇章,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时文选粹航天追梦者永远青春中国载人航天一如既往的稳当。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启程前往太空。

停泊于T字基本构型的中国空间站后,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两个航天员乘组“胜利会师”。

神十五任务是今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

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规划的12次发射任务全部圆满完成。

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任务。

神十五任务既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

从神十五航天员这一次太空驻留开始,完成基本构型建造的空间站将进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

在中国空间站即将完成建造之际,神十五航天员飞出了自己的圆梦之旅。

神十五乘组是空间站任务以来平均年龄最大的一个乘组,他们有着各自的飞天梦想。

费俊龙在完成神六任务的17年后再度飞天,张陆是等待12年后首次出征太空,而对我国首批航天员邓清明来说,更是“振翅”20多年,与任务曾经一次次擦肩而过,此次终于如愿进入太空。

神十五“圆梦”乘组的飞天轨迹,勾勒的是为梦想而坚持的奋斗足迹。

邓清明坚守飞天初心,把永不停歇训练当作常态,也固化为姿态,对他来说,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不允许当任务来临的时候却没有准备好。

费俊龙豪迈自信,他说,虽然年龄最大,但我们的飞行本领一直保持在青春状态。

空间站即将建成,这是一个民族飞天梦想的不断抵近。

神十五的发射成功,为环环相扣、高密度高难度高风险的12次空间站建造发射,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优质课件】202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未至之境”-写作指导及范文引路

【优质课件】2024年高考新课标Ⅱ卷作文“未至之境”-写作指导及范文引路
4.三体人封锁人类科技。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 三体文明为了阻止地球文明的科技进步,尝试通过各种手段封 锁人类的知识和技术。然而,人类并未因此屈服,面对封锁, 科学家们秉持着探索未知之境的精神,不断尝试突破这一限制。 他们日夜奋战在实验室,通过反复试验和推理,逐渐找到了绕 过封锁的方法。最终,人类不仅冲破了三体人的科技桎梏,还 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出了更加先进的科技,展现了人类对未知的 不懈追求和探索精神。
范文引路1
“路长情更长,求索心无疆。”自诞生之初,人类便怀揣着对未知的渴望,如同孩 童对糖果的向往。这份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推动文明车轮滚滚向前的原动力,是点燃 科技火炬的星火。
在《三体》的科幻世界里,三体人企图以知识边界为锁链,束缚地球科技的发展。 然而,人类精神的伟大就在于,即便面临重重枷锁,也能凭借着不断探索的勇气和智慧, 冲破束缚,展翅高飞。同样,在现实世界中,尽管美国曾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限制中国的 科技进步,但中华民族凭借着对未知的渴求和不懈的探索,依然让“两弹一星”、空间 站等科技成果闪耀星空,让“嫦娥四号”在月背上留下了人类探索的足迹。这不正是对 “求知若渴,探索无疆”精神的最好诠释吗?
2.美国封锁中国科技。几十年来,美国为了维护其科 技霸权,一直致力于打压中国的科技发展。然而,这种封 锁并未能阻止中国科技的进步,面对外部的压力和未知的 挑战,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投入到科 技研发中。他们以探索未知之境为动力,不断努力创新, 最终在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嫦娥四号”成 功登陆月背,这一壮举不仅打破了美国的科技封锁,更向 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实力,体现了中国人民 勇于探索未知的精神。
另外,与2023年新高考Ⅱ卷作文题一样,2024年新高考Ⅱ卷作文题仍然是读写结合 试题。考题通过现代文阅读I中提到的月球背面与嫦娥四号等材料内容,进而引导学生 思考人类的太空之旅,思考我们探求的未知之境。材料涉及的月球背面登陆、“嫦娥四 号”、“天问一号”等关于人类太空之旅,不过是话题引子。材料中的最后一句——我 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才是命题的核心句子,是立意所在。如果考生只囿 于写人类太空之旅,那立意就不够开阔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备考:致敬登月50周年,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人类首次踏上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

(2)1971年6月,苏联宇航员格奥尔基·多勃罗沃尔斯基、弗拉基斯拉夫·沃尔科夫和维克多·帕查耶夫完成空间站工作后,乘飞船返回地球,在返回途中遇难。

(3)2019年1月,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4)2019年4月,以色列首个探月器“贝雷特希”在登陆月球时,因引擎问题坠毁在月球表面。

……
2019年是人类登月50周年。

其实,早在50年以前,人们已经为登月做了很多努力。

自第一次成功登月后,人类从未停止奋进的脚步。

回顾人类登月的历史,我们感慨万千。

现在假定你参观了“人类登月的历史”主题展览,请写一篇观后感。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

材料列举了从1969年到2019年人类登月50 年期间中国和世界各国登月的历史,考生必须围绕人类探索月球和宇宙这个真实情境来审题立意、生发感想,否则即为跑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材料第二部分提供审题立意的任务方向,“2019年是人类登月50周年”,50年后和50年前一样,人类依然在为登月努力,考生须假定自己参观了“人类登月的历史”主题展览,且要明确“观后感”文体的任务限制,抛开这个文体,则偏离题目要求。

3.价值判断的限制。

“人类登月50周年”“人类为登月付出努力”,考生须对此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人类矢志不渝的探月精神和艰辛的探月行动进行褒扬,对探月牺牲精神
进行肯定。

若对探月精神和行动予以否定,则不符合材料中隐含的价值判断。

考生还须注意材料(3)中所隐含的价值观。

和材料(1)(2)(4)相比,中国登月不但是成功着陆,而且是高科技的“嫦娥四号”探测器登陆,更重要的是,这是人类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考生要认识到中国在科学探索上的飞跃性发展,体现国家自信和国家认同。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

考生可对人类矢志不渝的探月精神、不惧困难的勇敢精神等进行思考,也可对宇航员们不畏牺牲的精神等进行思考。

考生还可在四则材料的对比中,对人类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中国探月抒写感悟,认识中国在科学探索上的飞跃性发展,体现国家自信和国家认同。

2.联想思考是开放的。

作为一篇观后感,要做到“引议联结”,考生可以对人类的探月精神和探月行动进行联想和思考;也可以从人类的探月历史出发,联想到人类对火星的向往,对系外星系的探索;还可以联想中国探月的历程;也可以由个别到一般,谈天文科学探索之路的曲折,以此展现考生知识视野的开阔性。

解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题,要求写一篇观后感。

材料列举了人类第一次探月成功以及中国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史实;也列举了1971年苏联三位宇航员从空间站返航途中失事和以色列首个月球探测器坠毁在月球表面的史实。

这说明无论探月成功还是失败,都不能阻止人类探月的进程。

考生应该能从中思考到很多内容,如人类从未停止科学探索的脚步,中国在科学探索方面的飞跃进步等,这些就是考生审题立意的切入点。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太空探索,道阻且长。

2.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探月换新颜。

3.科学探索没有坦途。

4.观人类登月史,生小小飞天梦。

……
偏题立意:
1.请还给月球一片净土。

(脱离题意,从否定探月切入)
2.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完全脱离题意,另起炉灶)
3.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过于宽泛,没有从人类探月的事实出发)
……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订购《材料备考和思维备考3》
下水文
科学探索,道阻且长
——观人类登月史展览有感
赵铁灿
参观完“人类登月的历史”主题展览,我很受感动。

展览介绍了1969年美国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为踏上月球第一人的历史,也介绍了2019年中国“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史实。

当然也有人类探月失败的一些案例介绍。

无论探月的历程多么艰辛,但永远阻挡不了人类探月的决心。

人类科学探索,真是道阻且长。

三五之夜,明月朗照,月亮自古以来就容易勾起人们美好的遐想。

无论是古希腊的月亮神阿尔忒弥斯,古罗马的月亮神狄安娜,还是中国的月神嫦娥,无不表明人类对月亮的畅想。

但人类真正的探月之路却艰辛坎坷。

在近50年的探月史上,人类为实现这个执着的梦想付出了不菲的代价。

美国进行了56次探月试验,其中失败43次;俄罗斯也有19次失败的记录。

在探月之路上,洒满了眼泪和鲜血,探月之行道阻且长,绝不是妄言。

约翰·肯尼迪说,美国选择月球,不是因为这简单,而是因为它困难——我们要向困难挑战。

探月行动道阻且长,推而广之,其他科学研究何尝不是道阻且长呢?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峰不停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二十二年的艰辛探索,终于完成了心中的夙愿。

然而,这位“人民科学家”,为了中国的天文事业燃尽了生命的火花。

单是“天眼”选址就用了12年,在荒山野岭中跋涉而不辞辛苦。

在“天眼”投入建设的五年中,南仁东耗尽了自己最后的心血,他用生命的绝唱印证了科学探索道阻且长的道理。

如果科学探索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那么,南仁东主持的“中国天眼”工程就不会历时22年才正式完工;如果科学探索的道路不是充满着崎岖坎坷的,那么,南仁东就不会以命相搏,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大国重器。

科学研究道阻且长。

欧阳自远率领的中国探月工程团队十余年的艰难探索难道不是明证吗?潘建伟中国量子通讯研究团队的研究过程难道不是验证着这个道理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诗句正是科学探索道阻且长的注脚!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中国的世界。

科教兴国,是祖国强盛的宏伟蓝图。

我们年轻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科学探索,舍我其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