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预习和知识总结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原文预习及知识点梳理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课文原文预习+知识点梳理目录课文朗诵下载 (2)课文写字表 (2)课文词语表 (2)课文原文文字版 (2)课文原文电子版 (5)课文知识点梳理 (8)同步练习及答案 (17)课后习题答案 (21)优秀教案 (21)课文朗诵下载下载地址: https:///s/18Dmw_hWwYYlbaQmKBaxw-g 提取码: 2tex课文25.《王戎不取道旁李》写字表从戎品尝诸位竞赛唯一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生字组词戎:戎马戎装兵戎戎狄投笔从戎尝:未尝尝试何尝品尝尝鲜浅尝诸:诸子诸位诸侯诸多付诸实施竞:竞选竞争竞技竞赛竞相开放唯:唯一唯独唯恐唯利是图唯唯诺诺课文原文文字版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知识点生字组词:戎:戎马戎装兵戎戎狄投笔从戎尝:未尝尝试何尝品尝尝鲜浅尝诸:诸子诸位诸侯诸多付诸实施竞:竞选竞争竞技竞赛竞相开放唯:唯一唯独唯恐唯利是图唯唯诺诺课文主题:本文写的是年仅七岁的王戎能够根据情况分析出道旁李是苦李的事,表现了王戎的聪慧过人,也启发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动脑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能盲目跟风。
[注解]①王戎:“竹林七贤”之一,自由聪慧。
②尝:曾经。
③折枝:压弯树枝。
④竞走:争着跑过去。
竞,争着,争相。
走,跑,疾行。
⑤唯:只有。
⑥信然:的确如此。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着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却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那人)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课内问题:1、文中哪句话解释了王戎“不动”的原因?答: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答:如果李子甜,早被路人摘光了。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知识归类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知识归类【出处】课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出版的图书,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谈与逸事,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王戎,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会认字】戎竞诸【会写字】戎诸尝唯竞【重点词】理解词语: [竞走]争着跑过去。
[尝]曾经。
[信然]的确如此。
[唯]只有。
【重点句】1.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解析:这句话解释了王戎不动的原因,分析了李子为什么必定苦。
通过描述能够看出王戎是一个聪明、心细、善于思考的人。
2. 取之,信然。
解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3.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解析:这句话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强调王戎的年龄,更能体现他有别于常人的成熟和聪明。
4.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解析:这句话描写了李树的繁茂,增加画面感,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李树果实对路人的诱惑,同时也说明王戎与别的孩子不一样,不跟风,不从众,做事善于观察思考。
【主题】这则故事讲述了王戎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判断出路边的李树结的果子是苦的,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要盲从,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课文结构】尝与诸小儿游王戎不取道旁李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要多观察、勤思考,不要盲从此必苦李【写法】1.语言精练,蕴含哲理。
2.故事情节深刻,人物形象鲜明。
【背诵】背诵课文。
【拓展积累】参考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部编四上语文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案+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案【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第25课,课文出自《世说新语》,这是一篇写人的小古文,以具体事例展示了少年王戎的聪慧。
教学本课,旨在通过多层次、多梯度的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并渗透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
同时多元迁移,以文代文,发展学生朗读、理解、思维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小古文的兴趣,培养孩子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学情分析】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
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结合注释,读懂文言大意,感知王戎等人物形象,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先让学生借助译文与原文对照阅读,粗知原文大意。
教师再抓住文言文中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予以引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点】1.用现代文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文言文特点。
【教学难点】1.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小古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视频《聪明的王戎》。
学生:了解《世说新语》。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策略】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1.看一看: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古代少年的故事,好吗?(观看视频《聪明的王戎》)2.讲一讲:刚才同学们看得真认真呀!谁来讲一讲你刚才看到的故事?(指名复述故事)3.过渡: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
部编四上语文25《王戎不取道旁李》朗读+知识点

课文朗读音频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知识点一、我会写组词戎:róng(戎机、戎装、戎马)尝:cháng(未尝、何尝、尝试)诸:zhū(诸位、诸君、诸侯)竞:jìng(竞争、竞赛、竞技)唯:wéi(唯一、唯恐、唯独)二、多音字看:kàn(看见)kān(看护)折:zhē(折腾)zhé(打折)shé(折本)三、注释1〔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2〔尝〕曾经。
3(诸)众多4(游)嬉戏玩耍5〔子〕李子。
6(折枝)压弯树枝7〔竞〕争相地跑过去。
竞:争逐。
8〔走〕跑。
9〔唯〕:只有。
10〔信然〕确实这样。
四、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五、启示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六、理解诗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们一道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意思: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意思: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取之信然。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七、问题归纳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却认为李子必然是苦的。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基础知识+课文讲解

【精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基础知识+课文讲解一、我会写组词戎:róng(戎机、戎装、戎马)尝:cháng(未尝、何尝、尝试)诸:zhū(诸位、诸君、诸侯)竞:jìng(竞争、竞赛、竞技)唯:wéi(唯一、唯恐、唯独)二、多音字看:kàn(看见)kān(看护)折:zhē(折腾)zhé(打折)shé(折本)三、理解诗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们一道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意思: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意思: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取之信然。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四、问题归纳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却认为李子必然是苦的。
2.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4.王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因为王戎根据“道边”“多子折枝”事先判断出李子是苦的。
启示:首先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且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次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课文主题本文讲了王戎和其他孩子在路边看到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着跑过去摘李子,王戎却认为这必是苦李,结果不出王戎所料的故事。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王戎观察仔细,准确推理判断的赞赏之情。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第25课 王戎不取道旁李课前预习课件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 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他们常 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下,肆意畅饮、 纵歌,世谓“七贤” ,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读了上面的资料,你对王戎已经有了初步 的了解,在文章中,王戎做了什么事呢?现在, 让我们开启今天的预习之旅!
王戎与其他孩子的表现有哪些不同?
“诸”说明当时一起游玩的小孩很多,不是一两个, 联系下文就知道当时其他孩子都去摘李子了,从侧 面表现出王戎的善于观察,具有独立和思考的能力。
王戎 /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游玩。
拓 展:
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 翅膀,尝试着说一说!
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情?请你写一写,注意借助故事情节
描写,突出人物形象。
一定要突出 人物形象!
下午放学的时候,下起了倾盆大雨。我没带雨伞,只好在学校等爸爸妈
妈来接。天色越来越暗,爸爸妈妈还是没来。就在我心急如焚的时候,班主
任拿着雨伞走过来,微笑着说:“别着急,我送你回家吧!”说着,拉起我
就走。
回家的路上,老师一手搂着我的肩膀,一手举着雨伞。过了好一会儿,
勤于思考 王戎能从“树在道边而多子”推测 出“此必苦李”,这真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 考,推理准确的孩子呀!我们遇到事情,也要学 会细心观察,冷静思考,不要盲从别人。
这是课后第2题哦!
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因为王戎观察到李树在“道边”却“多子折枝”,所以 他事先判断出李子是苦的。
启示: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观察事物 时要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得出正 确的结论。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第2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王戎不取道旁李》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王戎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通过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行为,表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课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寓意深刻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王戎的聪明和诚实,教育学生要注重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寓意深刻的故事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文言文的翻译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诚信、聪明等道德品质有一定的认知,但需要通过故事来进一步强化。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王戎的聪明和诚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引导学生学习王戎的聪明和诚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情景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王戎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王戎的聪明和诚实。
4.情景教学: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王戎的聪明和诚实。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王戎不取道旁李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主动性。
《王戎不取道旁李》 知识清单

《王戎不取道旁李》知识清单一、原文及译文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二、重点字词解释1、尝:曾经。
2、诸:众多。
3、游:嬉戏玩耍。
4、子:果实。
5、折枝:压弯树枝。
6、竞走:争相跑过去。
7、唯:只有。
8、信然:的确如此。
三、文章主旨这篇文章通过讲述王戎在看到道旁李树多子时,能够冷静判断李子是苦的而不去摘取的故事,赞扬了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不盲目跟从的品质。
同时也告诉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事物时,要仔细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人物形象分析1、王戎聪明机智:能够通过观察和推理,判断出道旁的李子是苦的。
善于思考:不随波逐流,有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冷静沉着:在其他孩子都争相去摘李子时,他能保持冷静,不动声色。
2、诸小儿盲目从众:看到李树多子就争相去摘取,没有自己的思考。
五、写作手法1、对比通过王戎与其他孩子的不同表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王戎的聪明和冷静。
其他孩子“竞走取之”,而王戎“唯戎不动”,更加凸显了王戎的独特之处。
2、以小见大文章通过一件小事——王戎不取道旁李,反映出了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大道理。
六、启示1、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我们在生活中要像王戎一样,多观察周围的事物,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通过思考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2、不盲目跟风不要随大流,要有自己的判断和主见。
在面对各种诱惑和选择时,要冷静分析,不盲目跟从他人。
3、学会推理和判断运用逻辑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七、相关拓展1、历史上的王戎王戎是魏晋时期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知
识
点
总
结
中小学金牌教师
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知识点
01生字组词
戎:róng(戎机、戎装、戎马)
尝:cháng(未尝、何尝、尝试)
诸:zhū(诸位、诸君、诸侯)
竞:jìng(竞争、竞赛、竞技)
唯:wéi(唯一、唯恐、唯独)
02多音字
看:kàn(看见)kān(看护)
折:zhē(折腾)zhé(打折)shé(折本)
03理解诗意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们一道玩耍。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意思: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意思: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取之信然。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04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却认为李子必然是苦的。
2.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
3.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不犯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4.王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因为王戎根据“道边”“多子折枝”事先判断出李子是苦的。
启示:首先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且有丰富的想象力;其次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05课文主题
本文讲了王戎和其他孩子在路边看到李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着跑过去摘李子,王戎却认为这必是苦李,结果不出王戎所料的故事。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王戎观察仔细,准确推理判断的赞赏之情。
06课文翻译
[注解]
①王戎:“竹林七贤”之一,自由聪慧。
②尝:曾经。
③折枝:压弯树枝。
④竞走:争着跑过去。
竞,争着,争相。
走,跑,疾行。
⑤唯:只有。
⑥信然:的确如此。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他们)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着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却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那人)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
07课后习题
2、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有一次)和多个小孩子游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枝断了,许多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
只有王戎不动。
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味李子。
”摘取果实(品尝)确实是这样的。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答:李子树长在路边,过往的行人比较多,如果李子是甜的,早被路人摘光了,不可能多子折枝,因此,只有一种可能,这是苦李。
课文原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