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简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央行“新掌门” 易纲:我最喜欢的职业是当老师

央行“新掌门” 易纲:我最喜欢的职业是当老师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18年第3期2018年3月19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易纲被正式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这一天,是他60岁生日后的第14天。
此前,他已经在整个央行体系工作了21年左右,在副行长任上也已停留了11年之久。
作为央行系统内的第一位海归,又全面经历了中国央行从乱到治的历程,易纲从周小川手中接过改革的接力棒。
“我最喜欢的职业是当老师”1997年,易纲的人生发生了一次重要转折。
这年,他离开参与创办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由一介书生转入政途,出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此后,又先后出任过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货币政策司副司长、货币政策司司长,行长助理、副行长等职务。
在二十年时间内,参与和影响着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1998年,加入央行未久的易纲初试锋芒,预警通货紧缩的出现,并提出了对策,认为应扩大财政支出增加总需求,适当增加货币供给,优化利率结构。
2003年,他集结出版了《中国货币化进程》,解释了中国货币高速增长的过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其货币政策思想。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学界都把易纲看作一名学者,而忽视了其作为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一面。
易纲自己也更喜欢把自己定位为一名老师。
工作之余,他依然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授课。
他对学生说:“我最喜欢的职业是当老师,因为这可以普及经济学,教大家知道自己的尊严在哪里,什么是老百姓的权利,什么又是国家的权利。
”记者曾有幸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课堂上,听过易纲的讲课。
在谈及政府行为的时候,他回忆了一桩往事:1976年,时年18岁的易纲在北京顺义县插队,当地每年都由政府来计划种多少亩小麦、玉米、黄豆、豌豆。
农民们发现种豆类比种玉米的产量更高,于是,他们私下里调整,多种了10亩豆苗。
两个星期后,豆苗长到2寸高了,但是主管的领导也发现了这一违规现象,他们亲自来开现场会,豆苗被拔了,可农时也被耽误了,全年的生产泡汤了。
易纲:2万亿外储“新掌门”

易纲:2万亿外储“新掌门”作者:刘永刚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31期8月4日,国务院正式任命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副行长易纲,兼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国家外汇管理局原局长胡晓炼卸任局长一职,成为专职央行副行长。
在中国外汇储备突破2万亿美元的背景下,这一高层人事变动尤其引人注目。
分析人士认为,如何让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保值、增值;在中国经济进入复苏期的环境下,如何应对“热钱”流入等问题,将是易纲上任后需要面对的难题。
“秀气”的官员“这个时候让他来主掌国家的外汇储备,表明他深得上层的赏识,这主要得益于他十多年来对中国货币政策有着很深的造诣。
”社科院一位研究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1997年,易纲离开参与创办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由一介书生转入仕途,出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此后,又先后出任过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货币政策司副司长、司长、央行行长助理等职。
直到2007年12月,升任央行副行长,开始主管货币政策。
“可以说,10年间,他不仅参与并影响了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还从学者成功转变为官员。
”上述研究员说。
在北京的媒体圈内,记者们对易纲的评价颇为直接。
“看起来有些秀气,不像个官员,当上副行长之后仍然没有官气。
”一家外媒资深记者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理论基础很好,演讲的时候,都是成套的理论。
”在众多财经记者眼中,易纲为人低调,不愿接受访问,实在被媒体围堵在墙角里举步维艰的时候,只言片语也是记者们不感兴趣的话题。
“当老师的时候,易纲乐于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不过随着职务的变化,他现在变得不怎么开口了。
”上述记者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曾在北京的一个论坛上追问易纲,直到餐厅门口,看到记者就一个人,易纲说,“你也挺辛苦的,赶紧去吃饭吧。
”“在央行工作的人都知道,易纲副行长从不对属下发火,即便有错误,也会十分巧妙地给对方点出,并且,不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
”一位在央行工作的官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由于央行官员不经意的表态都会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易纲轻易不愿开口。
新任央行行长易纲的一甲子

新任央行行长易纲的一甲子作者:黄孝光来源:《廉政瞭望》 2018年第8期文/黄孝光为什么要回国?印第安纳州波利斯城一个叫赛多布鲁克的小区里,住着一群经常相互串门的华人学者。
他们当中,易纲是最早拿到美国终身教职的,一周两天班,每月5000美元薪水,折合当时人民币17264元。
大洋另一端,易纲的母亲在北京一所小学当校长,月薪99元。
所以,当易纲选择回国而缺席1994年的感恩节聚会时,他的教授朋友们都纳闷了。
要知道,“有钱有闲”的生活来得并不容易。
刚到美国求学那会儿,易纲兜里只揣了2美元。
他每周三次去学校食堂洗碗,只为填饱肚子顺便攒点零花钱。
有次他跟同学问道:“你们觉得我们的生活像不像乡下的农民?”从伙房到学堂“农民”是易纲年轻时候的身份。
上高三时,18岁的他赶上上山下乡的尾巴,被派去北京郊区顺义县插队。
在这儿,他担任过知青队长,也做过伙房管理员。
当时,一个壮男劳力每天赚10工分,但生产队给知青定的只有6或6 5工分。
第二年冬天,全国恢复高考,易纲的命运被改变。
包括他在内有570多万考生涌入考场,录取率仅为4.6%。
他成功入围,考入“没抱多大希望只是随便一填”的北大经济系。
同级学生当中,海闻、刘伟、张小强、石小敏等等都成为日后中国经济界响当当的人物。
易纲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大三时,成绩优异的他被选派去美国留学。
留学期间,他先后在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学业圆满,易纲准备回国,突然收到北大校长张龙翔的一封信。
信里说,“别以为拿了博士文凭就了解美国大学了。
要去学校任教,好好了解下美国的教育。
”易纲于是在印第安纳大学经济系任教长达8年。
1992年,年仅34岁的他获得终身教职。
他在当地安家落户,娶妻生子;只要愿意,就像一众邻居学者的选择那样,他可以在美国一直生活下去。
彼时中国正值改革开放,政府出台了不少引才政策,但效果不明显。
据统计,1978年之后的十年间,中国留学人员有96万,回国的不到4成。
三纲五常,林海张杨

三纲五常,林海张杨三纲:樊纲、易纲和胡鞍钢1、樊纲简介:樊纲,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会副会长,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1985年至1987年赴国民经济研究局及哈佛大学访问研究;198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92至1993年任《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1994-95年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1996年起任现职。
2、易纲简介:易纲1958年3月5日生,北京市人,经济学博士。
分别在美国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先后担任助教、副教授,其中1992年获终身教职。
2007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
现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3、胡鞍钢简介: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从1985年起,胡鞍钢参加了由周立三院士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并作为其中的主要研究人员,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
他是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2000年初,胡鞍钢被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联合聘为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旨在建成国内一流的国家决策思想库。
五常:张五常简介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
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林林毅夫,男,原名林正义(到大陆后改名)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并于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易纲行长面临的八大挑战

易纲行长面临的八大挑战作者:余莽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3期3月19日,周小川在此前记者会上关于继任人选的一句“你猜呀”有了答案,1997年加入央行系统工作的易纲成为新一届政府的央行行长。
与以往的一些央行行长比,易纲的经历有两点不同,一是有多年在美国深造、执教的经历,二是一直在央行系统工作。
虽然易纲没有像戴相龙、周小川那样在其他金融领域工作的经历,但过去20余年他既是中国货币政策制定、中国金融改革工程设计的参与者、谋划者,又是这些政策、工程实施的推进者,加之在央行、外汇管理局主要领导岗位上的多年历练,同时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担任职务,可以说是对中国经济、金融业以及西方经济、金融业有较深系统认识的央行管理者。
中国央行行长由一位“海归”担任,也表明中国是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易纲的国际视野无疑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全球金融发展和治理中制度建设的话语权。
因此相信易纲就任央行行长后,一方面会延续过去一段时间央行所确定的方针及政策框架,同时又会因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央行工作提出的种种要求做出新的努力。
必须承认,易纲任行长的央行与周小川任行长时的央行无论在职能上,还是在面临的挑战及压力上都有了很大的不同,这些挑战和压力有的来自中国内部,有的则来自国际社会。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推进实施,央行将成为集金融改革、发展、开放、监管、调控经济、引导效率等多功能于一身的超级金融管理机构,或者说是“超级央行”,也将是世界仅见的具有如此多功能的央行。
而外部则伴随着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回暖必然带来的货币政策正常化所引发的国际资本流动变化、金融市场结构变化、金融制度变化等挑战。
毋庸赘言,在央行职能进一步增加、资本市场开放及人民币国际化挑战与日俱增的背景下,央行行长这一角色也势必面临多方面挑战。
挑战一协调运用“两率”政策易纲行长首先面临的将是世界各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趋向正常后中国“两率”(利率、汇率)政策如何协调运用的挑战。
经过美国2008年次贷危机冲击后的多年挣扎、波动,包括美国、欧元区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已重拾升轨,迫使这些经济体逐步退出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表现在两方面:收回流动性、提高融资成本。
易纲:成方街32 号新主人的原则与坚守

易纲:成方街32 号新主人的原则与坚守作者:暂无来源:《金融理财》 2018年第4期谁将接棒周小川,成为央行的第12 任行长?这一谜底终于在3 月19 日上午正式揭晓。
3 月19 日,经表决通过,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七次全体会议决定易纲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易纲于1997 年加入央行,2007 年升任央行副行长,2016 年兼任人民银行党委副书记,如今算来已有21 年之久。
作为央行系统内第一个海归官员,易纲过去近十年陪同周小川多次亮相国际舞台,在IMF与世行年会、G20 央行行长与财长会议等场合都能看见他的身影。
熟悉易纲的人都知道,现年60 岁的他与周小川一样,不仅是一位技术派学者型官员,更是一位坚定的改革派,并兼具国际视野。
在正式接棒前,易纲已经负责央行各项工作,主管货币政策、国际业务。
在此之前,易纲以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的身份配合周小川,几乎参与了过去十余年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事件: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到推进并收官利率市场化,再到力促人民币成功加入SDR 货币篮子。
稳步推动汇率市场化改革、审慎推进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等等,易纲的改革思想不仅局限在理论上,他更是一位实干家。
学者型官员的典型代表生于1958 年的易纲,毕业于北京第162 中学,他是1977 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
能够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是他没有想到的事情,这也是他人生之中的重大转折点。
在大学里第三年,易纲被派往美国留学,1980年至1986 年,他分别在美国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即便身在海外,但是易纲一直研究的是中国的经济问题,包括运用1953 年-1988 年的数据研究中国的通货膨胀和价格波动的关系,并撰写了多篇文章研究中国的货币需求问题。
他一直希望博士毕业后,能够回国。
但当时的北大校长张龙翔希望易纲能够先在美国任教,只有那样才能了解美国的大学和教育。
于是易纲申请了印第安纳大学的助理教授职位,于1992 年获得了美国的终身教职。
为什么易纲如此重要

(作者为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曾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部负责人)
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曾 策划了多项重大改革。在周小川的 推动下,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由行 政规定改为银行根据市场条件自主 设定,资本开始更加自由地进出中 国。在 15 年的任期之后,周小川 将中国经济的关键“钥匙”传给了 他信任的副手易纲,并留下大量未 完成的改革。
与美联储不同的是,中国人民 银行并非独立机构。其主要决策是 由一个委员会做出的,并且需要国 家主席签署这些决策。中国最高层 信任周小川领导的央行,在重要经 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给予了该 机构大量自主权。
易纲还需要让中国人民银行变 得更加透明。2015 年 8 月,中国人 民银行调整了汇率政策,允许人民 币汇率更加自由地浮动,但没有做 出任何提醒或解释。结果,这项出 于好意的改革却在无意中损害了中 国自身利益。全球金融市场也受到 冲击,引发了一系列恐慌资本外流 和人民币投机。为了稳定汇率,中 国政府损失了近 1 万亿美元的外汇 储备。
要是不这么做的话,中国政府 无法实现从投资驱动(特别是对僵 尸企业和鬼城的投资,通常都是浪 费的)向消费拉动增长模式的转型。 中国增长模式转型对其他国家同样
重要。如果中国允许银行继续为钢 铁、铝、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提供 融资,只会出现一种结果,那就是 不得不将生产过剩的产品出口到其 他国家。
如果易纲能在这方面取得成 功,中国银行业将更愿意为服务业 和中小企业服务。服务业是中国提 高就业和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尤 其是在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提高所 带来的消费增长将降低中国的贸易 顺差,因为居民有更多的钱用于购 买进口产品。中国的贸易伙伴打贸 易战的理由也就不存在了。
第02章 中国人民银行法

第一节中国人民银行法概述一、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制定(一)立法目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1条:为了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明确其职责,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维护金融稳定,制定本法。
(二)立法时间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3年12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修正。
(三)主要内容共8章53条(原51条)。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地位和职责(一)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地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条: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二)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4条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主要有十三个方面。
1.发布与履行其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2.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3.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4.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5.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6.监督管理黄金市场;7.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8.经理国库;9.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10.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监测;11.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12.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1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节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机构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中国人民银行设行长一人,副行长若干人。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免。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免。
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行长负责制。
行长是我国中央银行的最高行政领导人,行长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主持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享有对内管理和执行银行内部事务、对外代表银行的权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纲简历易纲, 男, 1958年出生,经济学博士。
1978年至1980年,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1980年至1986年,分别在美国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6年至1994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先后担任助教、副教授,其中1992年获终身教职;1994年回国,与林毅夫等发起组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97年至200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2002年至2003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正司局级)兼货币政策司副司长;2003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2004年7月至今,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2006年11月起,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党委书记、主任;2007年12月23日,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2009年8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研究领域:研究领域为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
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在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等方面,具有多年的货币政策研究、制定和操作经验。
著作:《市场经济学普及系列丛书(共十四本)》(与田国强主编),1993年,该丛书获1994 年全国图书奖等四项全国性图书大奖。
《货币浅说》(与贝多广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台湾经验与大陆经济改革》(与许小年合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编委会负责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系列》(与海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国际金融》(与张磊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货币银行学》(与吴有昌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宏观政策调整与坚持市场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1998-2000中国通货紧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主要中文论文:1.易纲,“市场效率与产权界定”,《中国:发展与改革》,1988年12期2.易纲,“中国的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经济研究》,1995年第5期3.易纲,“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分析及政策含义”,《经济研究》,1996年第12期4.易纲、范敏,“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因素及走势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10期5.易纲、方星海,“东南亚国家和墨西哥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财贸经济》,1998年第1期6.易纲、赵先信、钟凯峰,“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效率和可持续性”,《改革》1998年第4期7.易纲、“对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分析及其改进方案评价”,《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8年第3期8.易纲、赵晓,“美国30年代大萧条及对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3期9.易纲、赵晓,“寻求多重经济目标下的有效政策组合”,《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10.易纲、赵晓、顾义河,“货币政策乎?财政政策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评析及增长的建议”,《经济研究》,1998年第10期11.易纲、赵晓、范敏,“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第4期12.易纲、赵晓、江慧琴,“宏观政策调整与坚持市场取向—1998年中国经济政策回顾与思考”,《改革》1999年第1期13.易纲、江慧琴,“1998年货币政策回顾和1999年展望”,《金融研究》1999年第1期14.易纲、赵晓、江慧琴,“对冲基金,金融风险与加强监管”,《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1期15.“通货紧缩与反通货紧缩”《改革》,1999年第4期16.易纲、赵先信,“投融资体制扭曲所导致的后果分析及政策建议”,《财贸经济》1999年第2期17.易纲,“为什么要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1期18.易纲、吴任昊,“论存货与经济波动(上)—理论回顾与对中国情况的初步分析”,《财贸经济》,2000年5期19.易纲、吴任昊,“论存货与经济波动(下)—理论回顾与对中国情况的初步分析”,《财贸经济》,2000年6期20.易纲、汤弦、王晖,“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选择:激励与增长”,《金融研究》,2000年第5期21.易纲,“汇率制度的选择”,《金融研究》,2000年第9期22.易纲、汤弦,“汇率制度“角点解假设”的一个理论基础”,《金融研究》,2001年第8期23.易纲,“中国国债市场的四个问题”,《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1期24.易纲、吴任昊,“指数化债券的实践与理论”,《财贸经济》,2001年02期25.易纲,“全球金融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南方金融》,2001年02期26.易纲,“全球金融一体化下的金融体制改革与货币政策”,《经济界》,2001年02期27.易纲、赵先信,“中国的银行竞争:机构扩张、工具创新与产权改革经济”,《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28.陈晓秋、王智勇、易纲,“金融不是虚拟经济”,《社会经济体制比较》,2002年第1期29.易纲、王召,“货币政策与金融资产价格”,《经济研究》, 2002年第3期30.易纲,“萧条经济的回归: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3期31.易纲、郭凯,“中国银行业改革思路”,《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2卷第1期32.易纲,“银行不良资产率与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财经》2002年第18期33.易纲、林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2期34.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2003年08期35.易纲、莫倩、宋红海,“规范发展票据市场至关重要”,《金融研究》2003年03期36.蔡辉明、易纲,“美元化利弊及美国的态度”,《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02期37.易纲,“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整合”,《财经》2004年1月(总第99期)38.易纲,“转变政府职能与可持续发展”《财经》2005年10月(总第144期)39.易纲,“寻求效率与公平兼得”《财经》2005年11月(总第146期)40.易纲,“环境问题的外部性与政府责任”《财经》2005年11月(总第147期)41.易纲,“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配置资源”《财经》2006年2月(总第152期)42.易纲,“创新五层次”《财经》2006年10月(总第169期)43.易纲、李凯,“转型名义账户制-探索中国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的新思路”《比较》第29辑2007年3月英文文章和著作:易纲在英文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 多篇。
其中有11 篇被世界权威索引《经济学文献期刊》编入其期刊和电子索引。
其中英文专著《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94,Westview Press,美国)已被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多次引用;《中国经济改革:回顾与反思》(1991,JAI Press,美国)被学术界和政策研究界的学者多次引用。
主要英文文章有:Judge, G., G. Yi, T. Yancey, and T. Terasvirta (1987), "The Extended Stein Procedure (ESP) for Simultaneous Model Selection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Journal of Econometrics.Terasvirta, T., G. Yi, G. Judge (1988), "Model Selection, Smoothing and Parameter Estimation in Linear Models Under Squared Error Loss,"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Quarterly.Yi, G. and G. Judge (1988), "Statistical Model Selection Criteria," Economics Letters.Yi, G. (1990a), "Inflation and Price Instability, An Empirical Study of P. R.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Fall.Yi, G. (1990b), "The Price Reform and Inflation in China, 1979-88," Comparative Economic Studies, Winter.Yi, G. (1991a), "The Monet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During the Economic Reform," China Economic Review, Spring.Yi, G. (1991b) "Estimating the Variability of the Stein Estimator by Bootstrap," Economics Letters.Yi, G. "A Study of Money Flow in China," (1992a) in China in Transition: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edited by George Yu,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Yi, G. (1992b) "The Money Supply Mechanism in China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entral Bank,”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Fa ll, 1992.Yi, G. (1992c) "Inflation and Price Instability in China: Reply," China Economic Review.Yi, G. (1993) "Toward Estimating the Money Demand in China,” Economics of Planning.Yi, G. (Eds), (1991), special issue of China Economic Review: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Retrospect and Contemplation, JAI Press, Greenwich, Connecticut.Yi, G. (1994)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in China (a research monograph), Westview Press, Boulder and Oxford.Yi, G., Weiying Zhang and Fulin Chi (Eds) (1994), A Survey on Economic Transition in Chin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