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药资源优势与中药材生产发展概况
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贵州省是中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和传统中药文化底蕴。
近年来,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贵州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本文将从中药资源、企业发展、政策支持等方面对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
贵州省地处南亚热带和东南亚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中药材生长。
贵州省拥有众多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如黄精、当归、贝母等在贵州都有广泛种植。
贵州省还拥有大量的野生中药材资源,如菖蒲、川芎、黄芪等。
这些丰富的中药资源为贵州省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原材料。
贵州省中药企业发展迅速。
目前,贵州省拥有一大批专业的中药企业,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制剂加工等各个环节。
贵州省中药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贵州茅台是中国著名的中药酒品牌,其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
贵州省还聚集了一批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提供高品质的中药饮片产品。
这些企业的发展推动了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贵州省中药产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贵州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
贵州省加大了对中药材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力度,提高了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贵州省还加强了中药产业的标准化建设,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贵州省还在中药研究和创新方面加大了投入,培育了一批中药创新企业。
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促进了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药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需提高产品的差异化和附加值。
中药材种植和加工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和环境风险,需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中药行业的监管和标准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中药产业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在丰富的中药资源、企业发展和政策支持的助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
中药产业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加强监管标准化建设。
贵州中草药现状及前景

贵州中草药现状及前景1、药材资源: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东南部,属亚热带气候。
省内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河谷深切,地势起伏较大、土壤种类繁多;又正值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交汇处,导致本省自然面貌十分复杂多样,植物资源丰富,孕育了丰富的药材资源。
据普查结果显示,全省有中药材4294种,是全国四大中药材基地之一,号称“天然药库”。
贵州道地药材有杜仲、天麻、吴茱萸、五倍子、何首乌、黔党参、龙胆、天冬、金银花、桔梗、半夏、桃仁、雷丸、金果榄、木蝴蝶、南沙参、木爪、黄精、白芨、续断、重楼、茯苓、灵芝等。
2、生产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中药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贵州省各地区、专州已建起多个中药材商品生产基地,如施秉太子参基地、赤水石斛基地、湄潭黄柏基地、凤冈天门冬基地等。
但是贵州省中药材发展中目前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是:中药材生产特点不突出,整体发展意识淡薄,集中度低,管理水平不高,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生产经营粗放,规模小,布局分散,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稳定,档次不高,低水平重复严重,独家生产的优势品种少,形不成规模;科技投入不足,实验条件和设备落后;信息不灵,信息网络不健全,服务机构不完善等。
3、发展前景:贵州省有丰富的药材资源;适宜的气候、土地;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中药材生产提供良好的条件。
贵州省的中药产业已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后续经济支柱产业重点扶持,根据全省医药工业发展及中药资源品种优势,以省内制药企业为龙头,重点建设天麻、杜仲、喜树、银杏、淫羊藿、头花蓼、观音草、艾纳香、何首乌、桔梗十大药材生产基地与产业链,将形成具有贵州特色并较为完整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通过科学规划、专家论证,各地千方百计抓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努力为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和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
据了解,全省已有30多个县以政府协调服务、省内各企业购买或租赁荒山土地、公司加农户等形式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基地,一些基地在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正与国内外的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加紧中药材的GAP试验示范研究。
黔西南州中药资源综合开发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

黔西南州中药资源综合开发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黔西南州位于中国贵州省西南边界,是中国中草药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
中药资源综合开发是黔西南州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保护地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黔西南州中草药资源的现状出发,分析中草药资源综合开发的关键技术,以期为该地区的中草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黔西南州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包括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等。
主要的中草药资源有黄连、苍耳子、草果、白虎泻心汤等。
这些中草药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
目前黔西南州的中草药资源开发并不充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的采集与加工为主。
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中草药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值得关注。
由于采集和加工环节的不规范,中草药的质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黔西南州在中草药加工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
传统的加工技术存在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制约了中草药产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黔西南州中草药资源综合开发需要注重以下关键技术:应加强中草药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建立中草药资源的数据库,收集和整理中草药的信息,确保中草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制定合理的采集方案和采集标准,严把质量关,确保中草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加强中草药的加工与开发技术研究。
重点研究中草药的提取、纯化、分离等关键技术,提高中草药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进一步探索中草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推动中草药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需要加强中草药产业链的建设。
组织中草药种植者、加工者、销售者等相关企业和机构,构建中草药产业链的合作与协同机制。
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提高中草药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加强中草药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
通过加强宣传推广和市场开拓,提高中草药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注重品牌建设,推动中草药产品实现产业与品牌的双赢。
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管部 门协 同推 进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做 法进行 了总结, 分析 了贵 州省 中药材产业存在
的 问题 , 提 出了快速发展贵 州省 中药材产业的对策建议 。 关键词 : 中药材产业; 发展 对策; 贵 州省
中图 分 类 号 : F 3 2 6 . 1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贵州省 ( 以下简称我省 ) 得天独厚 的自然条件孕 育了丰富 的 中药材 资源 , 是全 国最重要 的 中药材产 区之一 _ 1 ] , 素有“ 黔地无
太子参 、 石斛 、 百合 、 鱼腥草 、 桔梗 、 玄参、 党参 、 白术 、 山药 、 砂仁 、 天麻 、 葛 根和淫羊藿 2 1 个中药材种植 面积超过 6 6 6 . 6 7 h m 2 。 全省 太子参 、 金钗石斛 、 刺梨 、 钩藤 等中药材品种种植面积 、 产量位居
计形成 2 0 多个 品种 的规范化 、 标准化栽 培技术框架 , 先后建立了
天麻 、 杜仲、 石斛 、 何首乌、 半夏 、 头花蓼 、 金银花 、 太子参 、 淫羊藿等
4 1 个品种 的规范化试验示范基地 7 7 个, 种植面积达 2万 h m 2 。何
种植面积上万亩的 品种 3 0 个 。其中 , 杜 仲、 金( 山) 银花、 厚朴 、 花 椒、 五倍子 、 银杏、 黄柏 、 刺梨和薏苡仁 9个 中药材种植 面积超过
0 . 6 7万 h m , 喜树 、 桃仁 、 钩藤 、 香桂 、 吴茱萸 、 生姜 、 养麦 、 艾 纳香 、
首乌 、 太子参 、 头花蓼 G A P基地 已通过 国家 G A P认证 , 淫羊藿种 植基地 已通过国家 G A P认证现场 检查并公告 ( 见表 2 ) , 吴茱 萸
种植基地 已通过省药监 局 G A P初审 。太子参 、 石斛 、 钩藤 、 何 首
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贵州省中药产业是我国重要的中药产区之一,具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和悠久的中药文化历史。
近年来,贵州省中药产业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成为推动贵州省经济增长和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贵州省中药产业在资源条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贵州省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尤其是一些名贵中药材的产地,如黄精、人参、防风、贝母等。
这些宝贵的资源为贵州省中药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基础,使得贵州省中药产业能够保持稳定供应和高质量的产品。
贵州省中药产业在政策支持方面逐渐得到加强。
贵州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中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包括加大中药产业的科研和创新力度、加强中药标准化建设、培育中药产业龙头企业等措施。
这些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提高了贵州省中药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为中药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贵州省中药产业在市场需求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中医药的日益受到重视,中药市场逐渐扩大。
贵州省中药产业凭借其独特的品种和质量优势,逐渐在国内外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尤其是贵州省的一些名贵中药材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产销量逐年增长。
贵州省中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药产业链不完善是中药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贵州省中药企业多以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为主,缺乏后期的深加工和研发生产能力,导致中药产业附加值较低。
中药产业面临着非法采挖和过度开发等问题,对于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挑战。
中药标准化和质量安全问题也是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中药标准化体系还不完善,中药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难以保证。
这不仅会影响中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会损害中药产业的良好形象,造成中药行业信任危机。
为了进一步推动贵州省中药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中药产业链的建设。
应该鼓励中药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提高中药的附加值。
加强中药深加工和研发能力,推动中药企业向全产业链拓展,促进贵州省中药产业的高端化和集群化发展。
黔西南州中药资源综合开发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

黔西南州中药资源综合开发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分析黔西南州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是中国的中药资源富集地之一。
该地区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地势起伏,气候湿润,植被繁茂,适宜中药材生长。
近年来,黔西南州中药资源综合开发研究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不断推动中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中药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研究现状黔西南州地处喀斯特地貌区,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包括人参、黄芪、当归、川芎、地黄等多种中药材。
其地理环境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黔西南州的中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在中药资源的综合开发研究方面,黔西南州加大了科研投入,建立了多个中药资源研究机构和实验基地,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在品种筛选、栽培技术、采收加工、药效成分提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还与国内外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引进先进的中药资源开发技术和设备,进一步提升了中药资源的开发水平。
黔西南州还加强了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管理工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中药资源管理制度,划定了中药资源的保护区域和采收季节,严格控制中药资源的采收和开发,保障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关键技术分析1. 中药材的种植与栽培技术种植与栽培技术是中药资源综合开发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黔西南州应该加强中药材的种植基地建设,科学合理地规划中药材的种植结构,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的中药材种植品种,采用现代化的种植与管理技术,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药材质量。
2. 中药资源的加工与提取技术中药材的加工与提取技术是中药资源综合开发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中药材的成品药品质。
黔西南州需要引进先进的中药资源加工设备和技术,建立现代化的中药资源加工生产线,提高中药资源的加工和提取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增加附加值。
中药资源的深加工开发是提高中药资源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扩大中药产品的应用范围和市场渠道。
黔西南州应该加大中药资源深加工开发的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开发出更多种类的中药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中药产品竞争力。
贵州名贵中药材的种植

贵州名贵中药材的种植在贵州开发利用的350余种中草药资源中,不少的品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那么贵州名贵中药材的种植呢?下面店铺带你看看种植的植物。
仅供学习参考。
贵州名贵中药材的种植1、发展质优木本药材生产贵州的气候、土壤条件适合多种木本药材生长。
杜仲、黄柏、吴茱萸、厚朴、乌梅是贵州传统的5大木本药材,以质量优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吴茱萸产量居全国首位。
桃仁、木瓜、喜树、枳壳、栀子、银杏、川楝子、木蝴蝶、辛夷、官桂等也能提供相当数量的商品。
结合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GAP基地建设,发展优质木本药材生产,有着广阔前景。
2、开发别具特色的“小三类”品种“小三类”品种是不属国家统管的地方品种,基本来源于野生。
贵州是此类品种的著名产区。
能出口的有钩藤、白藤、地榆、夏枯草、天南星等。
供应国内的有独角莲、山豆根、乌头、小玉竹、土茯苓、黄药子、白茅根、百部、白及、石韦、鹿衔草、九香虫、斑蝥等。
开发“小三类”品种既是“贵药”的传统,也是“贵药”的特色。
3、开发矿物药材品种贵州有矿物药78种,居全国第一位。
除朱砂、雄黄驰名全国外,铅丹、代赭石、自然铜、胆矾、鹅管石、石膏、长石、钟乳石、云母、石英等都能提供商品。
杜仲的形态特征杜仲为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胸径约50厘米。
树皮灰褐色,粗糙,内含橡胶,折断拉开有多数细丝。
嫩枝有黄褐色毛,不久变秃净,老枝有明显的皮孔。
芽体卵圆形,外面发亮,红褐色,有鳞片6-8片,边缘有微毛。
叶椭圆形、卵形或矩圆形,薄革质,长6-15厘米,宽3.5-6.5厘米。
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先端渐尖;上面暗绿色,初时有褐色柔毛,不久变秃净,老叶略有皱纹,下面淡绿,初时有褐毛,以后仅在脉上有毛。
侧脉6-9对,与网脉在上面下陷,在下面稍突起,边缘有锯齿,叶柄长1-2厘米,上面有槽,被散生长毛。
花生于当年枝基部,雄花无花被;花梗长约3毫米,无毛;苞片倒卵状匙形,长6-8毫米,顶端圆形,边缘有睫毛,早落;雄蕊长约1厘米,无毛,花丝长约1毫米,药隔突出,花粉囊细长,无退化雌蕊。
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贵州省中药产业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本文将对贵州省中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的趋势和挑战。
一、中药资源丰富贵州省地处亚热带和温带交界地带,气候湿润,地形多样,植被丰富,适宜中药材生长。
据统计,贵州省拥有常见中药材品种超过3000种,其中有500多种具有药用价值。
贵州省中药材资源主要分布在黔西南、遵义、铜仁、毕节等地,全省中药材面积近300万亩,产量超过30万吨,是国内重要的中药材供应基地之一。
二、中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贵州省中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值不断攀升。
据贵州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贵州省中药产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
中药产业在农村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
以贵州省遵义市为例,当地中药产业以板蓝根、黄精、丹参等为主要产品,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60%以上,产值超过50亿元。
三、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提升贵州省正在加大对中药产业的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中药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
贵州省中医药大学、贵阳医学院等高等院校加强科研攻关,积极引进和培养中药产业技术人才,不断提升中药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贵州省加强中药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推动中药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管,保障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四、中药产业面临的挑战贵州省中药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中药产业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中药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而有些地区中药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
中药市场需求增长缓慢,国内中药市场饱和,出口市场受到国际贸易壁垒和竞争的限制。
中药材资源开发存在浪费和过度开发现象,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
五、中药产业发展的趋势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产业政策的不断支持和扶持,贵州省中药产业有望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未来,贵州省中药产业的发展趋势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对中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强中药产业的标准化建设,提高产品品质,满足市场需求;三是积极拓展中药产品的出口市场,拓展中药产业的发展空间;四是推动中药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中药+”产业发展新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中药资源优势与中药材生产发展概况贵州中药资源优势与中药材生产发展概况【发布时间】:2009-08-25【部门】:信息咨询部【阅读人数】: 571 贵州中药资源优势1.1 生态优势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东部,地势呈西高向北、东、南三面倾斜,西部海拔1500~2800m,中部1000m左右,东、南、北部边缘河谷地带500m左右,立体高差悬殊形成复杂多变的地型地貌,山丘广布,森林资源丰富,河流纵横,形成强列切割。
且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7月份平均气温24~26℃,1月份平均气温4~6℃,日均10℃以上气温长达8个月,无霜期在260~280天。
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省内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1500mm,季节分布较匀,光、热、水最佳匹配,适宜于多种药用植物、动物的生长繁衍。
1.2 品种优势贵州省是中药资源大省,特定的气候条件适宜多种药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而且质量好;复杂的地质条件,地下矿藏丰富,蕴藏着许多矿物药。
据中药资源普查统计,全省药用动植矿物资源共有4290种,其中植物药3924种,隶属275科,1384属;动物药289种,矿物药77种。
全国统一普查的363种重点品种中,贵州有产的326种,占89.61%,国家收购的中药材贵州有250种。
珍稀名贵品种:珠子参、虫草、艾片、麝香、牛黄、穿山甲等。
道地品种:天麻、杜仲、石斛、厚朴、黄柏、首乌、胆草、天冬、黄精、银花、桔梗、吴茱萸、黔党参、五倍子、半夏、桃仁、雷丸、南沙参、毛慈姑、马槟榔、仙茅、冰球子、白及、重楼、茯苓、朱砂、水银、明雄黄。
家种(家养)品种:野变家及引种成功,并能提供一定商品的大约有80种。
主要有天麻、杜仲、厚朴、黄柏、吴茱萸、金银花、乌梅、茯苓、石斛、五倍子、白术、云木香、麦冬、山药、菊花、牛膝、桔梗、白芷、瓜蒌、红花、延胡索、女贞子、干姜、大黄、泽泻、生地、玄参、丹皮、香橼、无花果、紫苏、白芍、鱼腥草、艾纳香、板蓝根、砂仁、大力子、枳壳、栀子、木瓜、薏苡、荆芥、火麻仁、莱菔子、三尖杉、喜树等。
1.3 分布优势中药资源分布受气候、土壤、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各不同属性的药材要求在与之相适应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中生长。
在贵州省5个生态类型区中,有不同的海拔高度,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的土壤类型,不同的森林植被,因此药材的生长按其特性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各有一定规律性。
比如,滇黔边缘高原山地植被区,主要分布黔党参、珠子参、半夏、金铁锁等;黔南中山盆谷灰岩植被区的罗甸一带,主要分布艾纳香、姜黄、山苍子等亚热带药材;川黔边缘植被区,是石斛、栀子、木瓜生长的适宜地区。
1.4 特色优势独特的地形地貌,独特的气候条件,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具有特色的中药资源。
我省所产药材品种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有一百多种,出口品种也有近百种。
不少品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如我省半夏在日本曾享有“免检”殊荣;天麻在日本享有“贵天麻”之誉称;茯苓以皮细、肉嫩、色白,加工成各种饮片,深受国外用户好评;天然冰片在国内是独家生产;石斛是国内主产区之一。
1.5 地位优势贵州是我国四大道地药材产区之一,贵阳位于贵州中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利于中药材的生长繁殖;尚有多姿多彩的民间民族医药,更丰富了贵阳中药资源,促进了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
政府重视,加大力度扶持贵州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贵阳中药产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
2 贵州中药材发展现状目前,贵州省中药材家种栽培品种在原有40余种基础上,又增加了如下近40个品种:淫羊藿、半夏、太子参、天冬、黄精、重楼、百合、薏苡、瓜蒌、姜黄、射干、玉竹、冰球子、毛慈姑、银杏、喜树、丹参、头花蓼、芦荟、五倍子、薯蓣、玫瑰、百合、浙贝母、北板蓝根、白花前胡、柴胡、白及、灵芝、草乌、知母、猫爪草、花椒、姜、山苍子、大果木姜子、金铁锁、倒提壶、苦荞头、乌骨鸡、鹿、乌梢蛇等。
其中,经国家中医药局考察后在贵州建立定点药材生产基地13个品种,18个基地,这些品种是石斛、半夏、杜仲、龙胆、茯苓、吴茱萸、天冬、黄精、金银花、3.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组织机构省政府、各有关部门将中药材作为一个经济支柱产业来建设,充分认识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和组织管理,落实发展中药现代化产业的相关政策,积极组织实施,保证中药材产业的持续稳步发展。
3.2 切实落实有关政策,保持长期稳定抓好道地药材基地建设。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优势,重点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重点选择适宜地区发展各具贵州道地药材种植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企业立足贵阳、面向全省,采取“政府+企业+农户”的模式发展种植规范化、集约化、规模化的药材生产基地,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保证。
3.3 加快建立“科技兴药”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近临省会城市科技、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依托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员抓好农民的技术培训。
鼓励和支持省内外医药专家和科技人员以科研成果转让、技术入股、资金注入、联合协作等方式参与基地建设和产品开发;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选择适宜地区建设规模化中药材基地,发展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经济技术协作;鼓励支持各类协会、学会和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参与基地建设。
3.4 加大建设投入力度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争取生态建设资金建设地道中药材生产基地;立足优势资源选好项目,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扶持企业、农户争取信贷资金;有计划地安排部分退耕还林药、水土保持、农业开发等资金用于药材基地建设,加大财政投入。
3.4.1 加快公司化运作步伐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开放资源,敢于让利于外,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抓好引资建设。
创新多种组织形式和建设模式,采取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互惠的方式面向全省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为推进全省中药现代化进程提供基础保障。
3.4.2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认真抓好舆论宣传和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投资环境。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现行法规和政策落实的调查研究,及时配套完善相关规章和政策措施,努力为制药企业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加大宣传力度,抓好典型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搞好协调服务,及时化解和排除各种矛盾,努力为制药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3.5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上,原则上用25%以上退耕的土地发展,要进一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科学决策,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材产业发展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优势、市场需求、社会经济状况等条件,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充分发挥贵州省民族特色药的优势和特点。
同时在发展中坚持高起点的建设标准,按国家GAP、GMP、GSP的标准规范实施,逐步建立和扩大生产基地、开拓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6 加强宣传培训,做好试点示范3.6.1 加强宣传用多种方式宣传教育广大群众,让农户充分认识到发展中药材种植是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逐步转变落后的传统农业观念,宣传落实退耕还林(药)的有关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种植生产中药的热情。
3.6.2 大力开展培训工作一是要加强对干部培训,让干部懂行;二是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熟悉和掌握GAP、GMP、GSP,形成一支专业过硬的技术队伍,在具体实施中,负责组织和技术指导;三是要大力培训农民,使其掌握中药材种植的基本知识、栽培管理技术要点、按GAP标准的操作技术等知识,培训一支种植中药材的农民骨干和带头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确保中药材种植质量。
3.6.3 做好试点,建设苗药标本园建立1个苗药标本园,专人负责进行规范种植和管理,完成种质收集、整理、保存、观察研究等工作,并与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使之成为GAP展示基地的一个集种质收集、整理、保存、观察研究、开发展示、培训、参观学习的一个展示基地。
3.7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投资渠道要本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载体,辐射带动农户发展中药农业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则,在对中药材产业的建设投资上,要面向全省、全国进行公开的招商引资,用招标投标的办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发展中药材产业。
包括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建设与发展、种子种苗基地建设、中药材市场体系GSP建设、中药材饮片加工(GMP)等项目,都要通过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发布招标信息,面向社会招标,鼓励广大企业和个人投资进行中药材商品基地和加工销售等建设。
3.8 加强中药材产业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中药材种植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
农业技术人员要负责做好产前的市场信息调研分析、品种布局规划、技术培训、宣传发动,产中的技术咨询、指导质量检测,产后的产品销售等服务,及时解决出现问题。
放宽政策,加快市场体系、中药材配送中心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增强其集散能力和辐射能力;完善配送中心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市场调节机制的正常发挥,以促进中药材在产区和销区之间的顺畅流通,调节供求关系的相对稳定。
根据市场实际,结合企业所需相关中药材原料,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引进企业,不断开拓市场,加速中药材专业商品基地的形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9 以科技为先导,以企业为龙头贵州省中药材农业的发展和运作模式及发展思路,应该以科技为先导,企业为龙头,扶持制药企业发展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的中药材基地,运用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促进中药材农业产业协调发展。
3.10 坚持建设标准、规范实施、高起点建设现代化中药材产业国际国内市场对中药材产业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坚持在高标准的基础上建设、规范实施中药材种植,增强竞争力,使产品占领市场,推动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中药材基地在产地生产环境、栽培、采收、初加工、包装、贮藏、文件管理等方面要严格按GAP 的要求和制定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实施;中药材饮片加工和提取要严格根据GMP的要求和制定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实施;中药材配送体系建设要根据GSP要求和制定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实施。
3.11 大力发展产后加工,实施大集团战略经营利用优质的中药材资源,大力发展中药材产后加工业,增加中药材的附加值。
通过扶持制药企业建设加工、提取厂,实施大集团战略经营,使我乡中药农业产业走向集生产、加工、提取为一体的产业链发展道路。
3.12 培育市场,发挥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贵州民族医药的优势,培育贵州中药产品交易市场,实施贵州中药产品名牌战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贵州中药农业产业“立足贵阳、面向全省、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