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天人合一_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_李清良
2019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2.1哲学的基本问题(含答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1.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3.结合学生自身学习实际,能够说明生活中必须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自主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天人合一”属于什么观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天人合一”属于唯物主义。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含义【想一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一回事吗?不是。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的正确回答。
2.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有同一性的问题。
(2)根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义两大阵营。
(3)知论。
【判一判】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错误。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23【连一连】探究点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材料一: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之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
”费尔巴哈反驳道:“如果小猫看到的老鼠只是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小猫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去抓自己的眼睛呢?”材料二: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鱼是多么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蕴含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我们应该汲取这个古代先进思想的精神养料,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积极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关键词: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生态意义中图分类号:B02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3-随着工业化社会步伐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人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应是人们实践活动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维持人们可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道理,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我们有必要对这种理念理解、把握,从古人那里汲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智慧,以便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一、“天人合一”的科学内涵“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思想命题是由北宋张载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的。
张载在其名篇《正蒙•乾称》里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张载提出的这一重大而先进的哲学命题,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合轻分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表达了中国先辈“万物同源,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同时亦揭示了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包容宇宙、开拓进取的风貌特色与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传统文化理念的优秀思想精髓。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明了人与自然应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凌驾在自然之上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其次,体现了人类生生不息、前仆后继,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发展、创造的完美主义理想和拼搏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先进性和创造性。
中国哲人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命题的问题意识之一就是深刻认识到“天人一体”,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本是同根生”。
_天人合一_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审视

“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价值审视□ 于 洋Ξ 摘 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核心之所在,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解决“究天人之际”这一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思路。
“天人合一”既是一种宇宙观,又是一种生态伦理观。
作为生态伦理观,其基本要义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现代生态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它对我们建构现代生态伦理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天人合一 生态伦理 价值审视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08)02-0083-03 一、“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天人合一”语出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正蒙・乾称》,曰:“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但“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报”,即祭祀上天的意思。
“天人合一”的“天”主要是指“天道”,即自然界和自然规律;“人”是相对自然界而言的人类。
当代著名哲学家季羡林说:“人类和大自然应该和谐,不应该矛盾,这就是天人合一。
”[1]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历经了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
这一思想源远流长,《周易》中已经有了“天人合一”思想的雏形,《周易・辞上传》曰:“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扰,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这里就强调了天和人之间相通与统一的密切关系,天地相和,天人和谐,日臻人生最高境界。
孔子初步地也是最早地为“天人合一”思想提供理论基础。
他的“天”有两层含义,一是:“天命”或“天道”,形成了天道观。
《论语》曰:“畏天命”和“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反映了孔子敬天法天的思想,强调自然的神秘性。
但在孔子看来,天命与周人眼中类似人格神的“天”不同,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认识和体悟“天”的,如“知天命”,“以德配天”等。
二是:指具有客观性和规律性的自然之天,《论语》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2]孟子的天人观具有浓厚的主观伦理色彩,《孟子・尽心上》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a402487ddccda38366baf4f.png)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篇一 :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试论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
,)它不但是中国哲学——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如道家、佛家的出发点和归宿。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维结构是以“儒”为主干的,但是其三维结构的两翼——“道”、“佛”也对“天人合一”思想作了不同的解释。
因此,全面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就应该联系“儒”、“道”、“佛”对它不同的解释,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
一、产生“天人合一”思想的社会历史条件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中,由于地理环境、民族特质、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合力作用的结果,产生了多元文化团,再加上春秋以来,社会处于急速变革时代,因而产生了纷纭多端的诸子百家学说。
但是当我们拨开诸子学说表面那种光怪陆离的外貌,就会发现他们所阐述的学说里,有着两个共同的基本元素,这就是“天”与“人”。
不论哪一学派、哪位思想家,展开论述的首要问题都是“天”、“人”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这绝不是偶然的。
我国古代是个大陆农业型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命运都系于农业收成的丰欠。
寒暑时至,风雨调匀,就能获得好收成,稍有不和不顺,就会遭致灾害,甚至饿殍遍野。
古代人们为了从听命于天的境遇中解放出来,使生活条件得到些许的改善,人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观察天象、了解寒暑风云变化的规律,并试图在理论上作出解释。
人们早就意识到土地是“财之本”,不误农时是“货之源”,“天”和“人夕”相结合就构成了社会财富的主要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神看成是天地一切的主宰,凡事求卜,这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蒙昧崇拜人神关系。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学派建立了各自的天人观,其中,儒家学派的天人观构成了“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脉。
解读“天人合一”

李振纲:解读“天人合一”内容提要“天人合一”哲学的涵义之一是,承认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命和一切生命之源,这种“内在的善”构成人类所追求的和谐生存世界的价值本原;之二,自然界的生命意义和内在价值,需要由人来推进和实现;之三,“万物一体”的生命情怀,尊重天地万物生命存在的多样性;之四,师法大自然“生而不有”的崇高德性,在走近自然的同时,邀请自然走进人的生活。
用生命整体性价值观导引“全球性”生存问题的解决,是“天人合一”哲学最重要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天人合一生存困境和谐生存世界生命整体性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科学技术起着关键作用。
未来学家们指出,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经济的时代,迅速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21世纪社会生活的整体面貌。
但是,“有一件事情同样是清楚的,这就是,人们在不断庆祝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却遭遇到人文价值的不断失落。
……人们一方面享受着高科技所带来的舒适生活,另一方面却变本加厉地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1]一些关心人类命运的学者、科学家不断发出警告:每年都有成百种动植物从地球上灭绝,有成千上万亩土地风沙化,森林面积一天天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越来越多,生命最需要的东西——水资源越来越少而且日益严重地被污染,各种奇怪的疾病不断出现——所有这些足以证明,是人类自己在破坏自己的生存世界。
所以,可持续发展与建构和谐的生存世界已成为21世纪人们普遍重视的一个综合性、全球性的问题。
[2]它虽然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等生存危机而提出的一种对策,但实际上可以归约为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哲学理念。
在建构和谐生存世界时,中国哲学能担当什么角色?本文就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所蕴含的和谐生存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再作引申。
一、自然界生命意义的内在价值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最深刻的涵义之一,就是承认自然界“生命意义”的内在价值。
天人合一体现的哲学原理

天人合一体现的哲学原理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原则,它体现了中国哲学中
的一种宇宙观和人生观。
这一原理在儒家、道家和佛家等思想体系
中都有所体现,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宇宙观的角度来看,天人合一指的是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
和谐统一关系。
在这种观念中,人被视为宇宙的一部分,与自然界
和宇宙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不是与自然相
对立的存在,而是与自然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存在。
这种观念强
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提倡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从人生观的角度来看,天人合一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行
为的一致性。
在这种观念中,人应当追求内心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追求心灵与行为的统一。
这就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修
养自己的内在品德,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外在行为举止,使内在修
养和外在行为相得益彰,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
此外,天人合一还体现了整体观念,强调了整体和部分、个体
和社会之间的统一。
它要求人们要超越个人私利,追求整体利益,
注重个体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总的来说,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种重要原则,它体现了宇宙观、人生观和整体观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三个基本命题

中国哲学的三个基本命题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涵盖了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底蕴。
其中,天人合一、无为而治和仁义之道被认为是三个基本命题,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三个命题展开探讨。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性。
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天代表着自然界和宇宙,而人则是其中的一部分。
天人合一的理念意味着人类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例如,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上,力求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此外,中医理论也深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认为人体内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命题,它主张政府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由发展。
无为而治的思想源于道家,强调万物皆有其自然生长的规律,政府只需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让事物自然生长,不需要过多的干预和强制。
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根据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进行耕种,政府不需要过多干预。
同样,在现代社会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体现在一些政策和管理上,如市场经济、环境保护等。
政府只需要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和政策,让市场和环境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不需要过多的干预和强制。
三、仁义之道仁义之道是中国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命题,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以仁爱和正义为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之道被视为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石。
仁义之道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家长通常会强调对长辈的尊敬、对兄弟姐妹的友爱、对邻居和朋友的关心等,这些都是仁义之道的体现。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试论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
它不但是中国哲学——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如道家、佛家的出发点和归宿。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维结构是以“儒”为主干的,但是其三维结构的两翼——“道”、“佛”也对“天人合一”思想作了不同的解释。
因此,全面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就应该联系“儒”、“道”、“佛”对它不同的解释,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
一、产生“天人合一”思想的社会历史条件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文化中,由于地理环境、民族特质、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合力作用的结果,产生了多元文化团,再加上春秋以来,社会处于急速变革时代,因而产生了纷纭多端的诸子百家学说。
但是当我们拨开诸子学说表面那种光怪陆离的外貌,就会发现他们所阐述的学说里,有着两个共同的基本元素,这就是“天”与“人”。
不论哪一学派、哪位这绝不是偶然的。
展开论述的首要问题都是“天”、“人”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思想家,我国古代是个大陆农业型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命运都系于农业收成的丰欠。
寒暑时至,风雨调匀,就能获得好收成,稍有不和不顺,就会遭致灾害,甚至饿殍遍野。
古代人们为了从听命于天的境遇中解放出来,使生活条件得到些许的改善,人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观察天象、了解寒暑风云变化的规律,并试图在理论上作出解释。
人们早就意识到土地是“财之本”,不误农时是“货之源”,“天”(自然条件)和“人夕”(农业劳动)相结合就构成了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因而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就不仅限于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人类自身的完善,还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看儒、道、佛三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2期(总第70期) 天人合一 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李清良内容摘要 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
本文着重从人的存在境域、人的物性、存在价值取向、人生境界和超越维度以及认识方式与思维方式等基本层面对于该命题进行了全新的现代阐释,初步显示了由天人合一观念所决定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特色,可算得对近年来学界对于此一问题讨论的一个回应。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作者李清良1970年生,湖南师大中文系教师,文学博士。
湖南长沙市 410081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他身前最后的一篇文章中说: 中国文化中, 天人合一 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
当今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也强调说: 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可见, 天人合一 观念在中国哲学中实处核心地位。
但是,目前学术界除了对于 天人合一 历史发展和在诸思想流派中的表现研究较多以外,对于它如何在中国哲学中居有核心地位这一根本问题,实在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
本文即试图对于这一根本问题略抒一得之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 天人合一 关于人的存在境域的体认人从自觉地意识到自身开始,便要追问其存在的价值。
但正如要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就须将它置于一个句子或上下文中来考察一样,要确定人的存在价值,也须首先为它确定一个形成意义和价值的范围和场所。
为了论述方便起见,我们把人的存在价值赖以确定的存在范围称为存在境域。
不同的文化为人的存在价值所确定的存在境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对于人的存在境域的体认是有差异的。
天人合一 是从 天地宇宙 这个再大不过的存在境域来考察人的存在价值的。
人生天地间 ,这是中华民族对于自身存在境域的体认,它几乎在每一部原典中都出现过。
道家说: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 老子 25章)此 域中 也即是人的存在境域,它显然是指天地之间。
又如: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 庄子 养生主 ),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 (同上书 达生 )。
都是说天地即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的存在境域。
儒家也持有这一基本观念。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 易传 说卦 ) 故 字这个表示推断语气的词值得玩味,它说明天地为万物父母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竟至于可作推断的前提。
又如: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孟子 滕文公下 ), 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 ( 荀子 王制 )。
也是说人的存在境域就是整个天地。
春秋 庄公三年谷梁传解释说: 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
三合然后生,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
墨家也是如此。
今天下无大小国,昏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天之臣也。
( 墨子 法仪 )因此,人的存在境域不是一个狭小的人类社会,而是整个天地宇宙,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
当然,各家对于 天 的理解是有些差异的。
儒、墨二家的 天 兼具 主宰天 和 自然天 二义;道家的 天 ,则主要是 自然天 。
但这些小异无碍于以上的基本观念。
从天地宇宙这个 其大无外 的存在境域来确定人的存在价值,是中国文化独具特色的逻辑起点。
中国许多哲学家往往就是基于对这一存在境域体认而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思想的。
庄子 一书的基本思想就是从人处于无穷的天地中这一存在境域推衍而出的。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之建立,也是因省悟到天地宇宙 元来无穷。
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者也 ( 陆九渊集 卷三十六 年谱 )并且接引后学也往往先叫体悟 天地 、 宇宙 (同上)。
从宋代理学家的华佛、儒之争,也能看出 人生天地间 这一存在境域的确立对于中国哲学的理论价值,根据这一存在境域,中国哲学是从天地的角度来看人和万物的,因而天地人事的一切变化都是常事,都是实理。
正如陆九渊所说: 其为道也屡迁 ,不迁处; 变动不居 ,居处; 周流六虚 ,实处; 上下无常 ,常处; 刚柔相易 ,不易处; 不可为典要 ,要处; 惟变所适 ,不变处。
(同上卷三十四 语录上 )而佛学则认为人还可以存在于此一天地之外的 极乐世界 ,从此 极乐世界 来看天地万物和人事,则只觉其中一切都变幻不实。
朱子语类 卷十七评佛教云: 只它根本处便不是。
当初释迦 从上一念便一切作空看,惟恐割弃之不猛,屏除之不尽。
吾儒却不然,盖见得无一物不具此理,无一理可违于物。
佛说万理俱空,吾儒说万理俱实。
所谓 从根本处便不是 ,即指 从上一念便一切作空看 ,否认此一天地即是人的存在境域。
二程外书 卷七也说: 为释氏者,以成坏为无常,是独不知无常乃所以为常也。
今夫人生百年者常也,一有百年而不死者,非所谓常也。
释氏推其私智所及而言之,至以天地为妄,何其陋也! 佛学既以天地为妄,自然认为成坏皆为无常,而这在二程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即在于中国哲学与佛学对于人的存在境域的确立大不相同。
认为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从天地的角度来看人和万物,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起点。
总之, 天人合一 意味着中国哲学把天地宇宙作为人的存在境域,为中国哲学确立了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
二、 天人合一 :关于人的物性的体认人的存在境域既是天地之间,从此不可穷尽之天地宇宙来观人,则不管人是如何高贵、特异于其他物类,归根到底,人与其他物类一样,同是天地宇宙之一部分,人也只是天地间之一物而已。
此即我们所谓的 人的物性 。
这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观念。
庄子 德充符 云: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
说 人亦物也 ,这是 自其同者视之 ,而 天人合一 提供的就正是这个 自其同者视之 的角度。
正如 庄子 秋水 所说: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从人的角度来看人与万物,自然会认为人与物不同,比物要高贵得多;但从天地宇宙这个角度来看人和物,则人与物的差异顿时显得十分微小,人和物都只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并无大异,亦无贵贱,人亦天地间之一物。
因此,只要承认 天人合一 ,把天地宇宙确定为人的存在境域,就必然会产生 人亦天地间之一物 的观念。
人的物性的观点贯穿了整个中国哲学史。
在先秦,庄子对此论述得最为充分和明确。
齐物论 :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从天地来看人,人与天地本属一体,故曰 并生 ;而人与物亦无大异,人亦一物,故曰 为一 。
人之所以应该而且能够 齐物 ,也是因为人本是一物,本与物齐。
人间世 中栎树对匠石说: 若与予,皆物也。
这是明确地认为人与树皆是天地间之物。
知北游 : 人之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故曰:通天地一气耳。
圣人故贵一。
这又是从天地之物皆气化而生来论证人与万物实同出于一气。
先秦儒家对于人的物性亦有论述。
易传 序卦 :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这个 万物 当然包括人。
又说: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意思是指,万物必然生于天地之中,人必然包括在万物之内。
孟子 离娄下 :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尽心下 : 万物皆备于我矣。
表明物我之理实同。
总的说来,人的物性的观念在先秦已经产生,但除庄子外,明确的表述则不多。
秦汉以后,人的物性的观念已很明晰。
淮南子 精神训 : 吾处于天下也,亦为一物矣。
然而我亦物也,物亦我也。
物之与我,又何以相物也? 论衡 : 人在天地之间,物也。
物,亦物也。
( 雷虚 ) 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也异于物。
( 道虚 ) 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禀气于元,与物无异也。
( 辨虚 )此类例证还很多,不必备举,但已足以说明人的物性已成为一基本观念。
宋明理学兴起以来,对于人的物性有了更深入的论述。
邵雍认为: 是知人亦物也,以其至灵,故特谓之人也。
( 观物内篇 第九篇)。
我与人皆物也 (同上第十二篇)。
张载从天地气化思想中也得出了 人但物中之一物耳 的结论,并因此有了其千古名句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 正蒙 乾称 )。
二程则发问:人与万物同流,天几时分别出是人是物? 直至清初的王夫之也说: 以身为物而为道用 ( 张子正蒙注 卷四)。
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人的物性是 天人合一 所包含的必然之理,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基本观念。
不拈出这个观念,对于 天人合一 的研究就很难深入,中国哲学中的许多基本问题也就很难理解。
三、 天人合一 :价值取向、人生境界和超越维度天人合一 , 人亦天地间之一物 ,意味着人与万物都是天地宇宙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因此,作为部分的人应该与其他物类一样,遵循天地这一整体的共通的存在法则(即天地之道),尽到人这一物类和部分对于天地宇宙此一整体的责任(即尽人道)。
人的存在价值也就在于将人道建立在天地之道的基础之上,尽到他在天地之间应尽的职责。
把人作为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从而应对天地万物这一整体负责,这就是中国人的价值取向。
效法天地,从天地之道中引出立人之道,是中国哲学各流派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哲学关于人的存在的基本价值取向。
老子 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明确地指出人应效法天地之道,按照天地间本然的状态来生存。
这是老子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
庄子也是如此。
他主张 以人入天 , 与天为徒 , 从天之理 , 以天为师 ,一句话,人应按照天地之间的共通法则来生存从而获得最高的存在价值。
所以说: 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
( 天道 )天地之道就是人道的大本大宗、最终归宿。
总之,要求人道应符合天地之道,是道家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
儒家也是如此。
易传 系辞上 :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总之,人道都是效法天地的。
论语 阳货 : 子曰: 予欲无言。
子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 夫子之欲无言,正是效法天地之无言。
孟子 尽心上 :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事天 就是指按照天地之道来生存来获得存在价值。
荀子 王制 : 上取象于天,下则象于地,中取则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
表明人的生存皆当取则于天地。
总之,效法天地以立人极,即是儒家的基本价值取向。
墨子 法仪 : 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可以为治法,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
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
这表明,效法天地也是墨家的基本价值取向。
尽乎人道,也就是合乎天道,最高的人生境界也就是 天人合一 。
这是中国哲学各流派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