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和气温
温度和气温

2、测量室外温度。选择室外不同的地点测量气温。记录测 得的气温和地点。
教室里
阳光下
室内外温 度的比较
走廊上
大树旁
1、室内外的温度相同吗?哪儿的温度高? 2、哪一个温度可以反映当地的气温?
室外 阴凉通风处的 温度更能反映 当地的气温。
百页箱
清晨8℃ 上午16℃ 中午25 ℃ 下午20℃ 傍晚15 ℃
气温的单位是? 摄氏度 °C 怎样观测气温? 百叶箱
气温和气温的测定
玻璃管
刻度 液面ຫໍສະໝຸດ 液泡温度计的使用小活动:测量手心温度
1、要把温度计放在手心1-2分钟。
2、温度计的液柱稳定时再读数。 3、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室内外的温度一样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操场上,太阳晒的背上很热,做操时流汗了 在教室里挺凉快,没有出汗
4.测量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的气 温,下午2时的气温最高,清晨温度最低。
5.从时间气温表中,可以看出一天中气温最高、最 低的时间和及气温的变化情况。
二、判断 1.在同一时刻,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一样的。( ) 2.气温的变化随着区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
3.一天中,气温往往不会发生变化。( )
4.不同天气状况,都会影响气温的高低变化。( )
5.在下雨时,测量量当地的气温比较准确。( ) 三、选择 1.一天中最高气温在( A.早晨 B.上午 ),最低气温在( )。 D.傍晚
C.下午
2.读温度计时,视线应( )温度计内液柱的顶端。
A.高于 B.低于 C.平视
3.测气温时,把温度计放在阳光下,测得的结果和 实际气温相比( )。
温度对大气的影响很大,是天 气日历中重要的数据。通过观察和 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 知道当地的气温。
温度与气温教学反思

温度与气温教学反思温度与气温教学反思: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气温的变化》教学反思贵阳二十三中史地组胡俊松《气温的变化》这堂课讲的是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三章第二节的知识,本节内容是初中学生地理基本知识框架的一部分,在以后对气候类型等知识的学习中都将会用到,基础性强。
气温与生活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但却是重点,通过对气温与生活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气温与生活诸多方面的关系,进而关注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事物;气温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生疏,通过教师按照正确的步骤引导学生读图,培养其根据图文信息获取相关知识和结论的能力,让其明白诸如日较差等基本概念;根据人学习知识的先后顺序,故采用教师先讲解画图——学生画图——现场修改点评的步骤,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如何绘制此类图的步骤和方法;根据曲线图总结出相关规律的环节是本课的难点,因而结合多媒体的优势和教师的引导,用几幅不同温度带的气温变化图来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和结论,培养他们根据图文信息进行推理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我的教学对象是贵阳23中初一班的学生,本班学生虽然思维比较活跃,但刚刚进入初中的学习阶段,对地理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功能不是很清晰,还没有对地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因此,在气温与生活的教学环节采用了讨论法,自由发言,气氛活跃,但要注意避免学生只关注生活中的某一方面和气温的关系,要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各种方面与气温的关系;学生的纪律性较好,但并不表示在没有教师的指导的情况下,能在画图环节把气温变化曲线图绘制得很好。
相反,根据学生特点,采用教师先讲解画图——学生画图——现场修改点评的步骤,可以让学生把图绘制好,并且比较好的掌握绘制步骤和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图来总结出规律和结论,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画完图并不意味着学生就知道如何根据相关资料归纳和总结,因此用三幅图来加强练习,同时又和前面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为的是突破本课的难点——根据气温变化曲线图总结其变化规律和特点,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图文信息进行推理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

第五页,共十八页。
把你们的考察结果告诉大家:
(1)五个温度带分别是_____寒__温带(、hán _wē_n)____中_温带、 __暖__温___带、____亚__热_带、______热_带和一个___________ 区。高原气候 (2)寒温带分布于____大__兴___安岭北段及其两侧。 (3)寒温带熟制为__一__年__一__熟_,主要(zhǔyào)作物为_______、 马 春小铃麦薯等。
()
A.南昌—昆明
B.福州—北京
C.石家庄—兰州
D.哈尔滨—广州
第十五页,共十八页。
6.读图,回答下列(xiàliè)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所表示(biǎoshì)的温度带。 ①_寒_温_带____ ②中_温__带_(w_ēn_dà_i)___ ③_暖_温__带___ ④亚_热__带______ ⑤__热_带____ ⑥高_原_气_候_区_____ (2)图中②温度带的作物熟制是_一_年_一_熟__________,
暖温带考察队:A 暖温带分布地区; B 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亚热带考察队:A 亚热带分布地区; B 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热带考察队: A 热带分布地区;
B 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第四页,共十八页。
把你们(nǐ men)的考察结果告诉大家:
(1)、中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____大__,最热在______ 省海,南最冷在__________省黑。龙江
主要的粮食作物春小是麦____________。 图中③温度带的作物熟制一是年两_熟_或__两_年_三_熟_________, 主要的粮食作物冬是小麦____________。 (3主)要福的建粮省食处水作于稻物__④是_____________温__度_。带(填数字),
气温和气温的变化

气温曲线图是怎么组成的呢?
气温/℃ 30
20
10
(2008年)
月份
气温 (℃)
1 2345 6 10.2 10.7 13.4 18.2 22.1 25.5
7 8 9 10 11 12 28.8 28.2 26.0 21.7 17.5 13.1
1
4
7
10 月份
某地气温年变化图
一横月、二纵温 三描点、四连线、五写名
一日内日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 =日平均气温
怎样由日平均气温推算出月平均气温、 年平均气温?
• 月平均气温:
一月内日平 均气温之和 ÷当月天数=月平均气温
• 年平均气温:
一年内月平 均气温之和÷月数(12)=年平均气温
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最高值? 气温最低值? 温差是多少?
26℃(最高值)- 2℃(最低值)= 24℃ •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气温和气温的变化
举例说明气温与生产生活的 关系
看哪组同学说的好!!
饮 食
饮食
衣着
交通
闽北受冻害的蕃木瓜
农业
体育运动
测定气温的工具是? 温度计
气温的单位是? 摄氏度 °C
怎样观测气温? 百叶箱
日 平 均 气 温
思考
( 7 + 15 + 13 + 4 ) ÷4 = 陆地 海洋
月 月
月
月
南半球
陆地 海洋
月
月
月
月
A
B
气温/℃ 20 10
23.3 21.6
19.7
13.9
14.3
5.8
土壤温度和气温对照表

土壤温度和气温对照表答案:地温10℃的话,气温在11-12℃之间。
气温与(10CM)地温没有绝对的换算公式的,各月平均气温均低于平均地温,全年平均低1.3℃,其中如果以1、4、7、10月分别代表冬春夏秋的话,分别如下:气温地温1月: 2.3 3.54月:13.7 14.67月:26.9 27.910月:16.8 18.2相差最小在3月0.8℃,最大在9月,相差2.0℃。
亦即地温10℃的话,气温在11~12℃之间。
延伸:土壤温度和气温的关系•土壤温度是指地面以下土壤中的温度,而气温是地面上的空气温度。
土壤温度受气温的影响,但变化规律有所不同。
•土壤温度具有明显的时、空特点,表层土壤温度变化较大,而深层土壤温度变化较小。
全年来看,表层土壤温度高于气温,而深层土壤温度低于气温。
•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变化不同,表层土壤温度日较差最大,随着深度增加,温度日较差逐渐减小,40厘米以下基本无昼夜变化。
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日变化:土壤温度随太阳辐射的昼夜变化而变化,表层土壤温度在午后达到最高值,日出前达到最低值。
•季节变化:夏季土壤温度随深度增加而下降,冬季则上升。
表层土壤温度在夏季高于气温,冬季低于气温。
•垂直变化:土壤深度每增加10厘米,温度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的时间落后2.5~3.5小时。
影响土壤温度的因素•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土壤热量的主要来源,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
•地形:地形影响太阳辐射的接收和热量的传导,从而影响土壤温度。
•土壤水分和耕作条件:土壤水分和耕作条件影响土壤的热容量和导热率,进而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
•天气和作物覆盖:天气和作物覆盖会影响地表温度,进而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
与温度搭配的词语

与温度搭配的词语有:
1.体温:指人体内部的温度,通常在36.5℃左右波动,是衡量人体
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2.气温:指空气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为单位表示。
气温的测量
对于气象预报、气候变化研究以及日常生活都有重要意义。
3.水温:指水的温度,通常以摄氏度为单位表示。
水温对于海洋
生物、渔业和水资源管理都有重要影响。
4.室温:指室内空气的温度,通常在20-25℃左右。
室温对于人体
舒适度和室内环境调节都有影响。
5.体温过低:指人体内部温度过低,可能导致身体机能障碍和生
命危险。
体温过低常见于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下或严重疾病
导致身体产热不足。
6.体温过高:指人体内部温度过高,可能导致高热惊厥、脱水、
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体温过高常见于感染、炎症、中暑等疾
病。
7.温差:指两个不同温度之间的差异,通常以摄氏度为单位表示。
温差对于人体舒适度和生物适应能力有影响。
8.温室效应: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
吸收红外辐射并重新辐射回地球表面的过程,导致地球表面温
度升高。
温室效应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都有重要影响。
9.恒温动物:指能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动物,
如哺乳动物和鸟类。
恒温动物具有较高的代谢率和调节能力,
能够适应更广泛的环境条件。
10.气温变化:指气温在不同时间或空间范围内的变化,包括日夜
温差、季节温差、地区温差等。
气温变化对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如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能源等方面的挑战。
气温

②某月平均气温:某一月的多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③某年平均气温:将某年的多日平均气温(或多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极端
极端最高
极端最低
中国出现的极端最 高和极端最低
极端最低气温,也叫绝对最低气温。
指历年中给定时段(如某日、月、年)内所出现的最低气温中的最低值。根据给定时段不同,可有某日、某 月和某年极端最低气温。如:
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三,即纬度、海陆和高度。但是,在绘制等温线图时,常把温度值订正到同一高 度即海平面上,以便消除高度的因素,从而把纬度、海陆及其它因素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在一年内的不同季节, 气温分布是不同的。通常以1月代表北半球的冬季和南半球的夏季,7月代表北半球的夏季和南半球的冬季。对冬 季和夏季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分布的特征,可作如下分析。
感应元件由几种金属氧化物混合烧结成的导体电阻,电阻值通常几十千欧,其电阻温度系数大,灵敏度高于 金属电阻温度表,但稳定性稍差,广泛应用于高空遥测。
利用温差电现象制成,将A和B两个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金属导体,连接成一个闭合回路,称为热电偶。测量 时,将热电偶一个接点置于恒温条件(如冰水溶液中)称参考端,另一个接点放在欲测物体上称工作端,两个接 点的温度不同,就会产生温差电动势,电动势正比于两接点的温度差。气象常用的铜-康铜热电偶温差电动势只有 几十微伏,所以,为了提高测温灵敏度,常将几十对热电偶串接起来组成热电堆。热电偶温度表可用于遥测,在 日射仪器和小气候观测中被广泛应用。
是能够自动记录气温连续变化的仪器。感应元件是双金属片,由膨胀系数相差较大的两片金属焊接成,将其 一端固定,另一端随温度变化而发生位移,位移量与气温接近线性关系。自记系统由自记钟,自记笔组成,自记 笔与放大杠杆相连并受感应元件操纵。
温度和气温教学反思

温度和气温教学反思我先和学生回顾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在此基础上,出示气温计,让学生观察气温计,交流使用气温计应该注意的事项。
继而,进行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通过对测量的温度进行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明确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的气温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我在教学中加以尝试。
又发现了一下几点问题:1、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温度在复习了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基本方法,提出应注意的问题后,学生开始测量教室内的温度,各小组交流测到的实际温度,学生观察数据后发现,各组测量的温度有一定差距,最高的30摄氏度,最低27.5摄氏度。
为什么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温度会不同,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有的是读数不准确造成的数值上的误差;有的是有阳光透进窗户、电风扇正在使用或者开窗通风这些环境因素造成的这样的讨论,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如何减少测量中的差异,使测量得到的结果更正确,体现数据的科学性。
让学生自己寻找误差的原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温度在学生讨论现在这个时间内教室内外的温度哪个会高一些时,他们有的认为是室外的温度高,有的认为室外的温度低,我肯定了学生的猜想,引导学生讨论采取什么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他们就想到到室外去测量。
我把学生分成2大组,分别要求在向阳处、背阴处测量当时的温度并做好记录。
每个小组按地点不同把测量到的温度写在黑板上,学生观察这些数据后,才发现自己刚才的猜想并不完全正确,阳光下的温度的确比教室内高了2~3摄氏度,但背阴处的温度却比教室内低了1~2摄氏度。
通过讨论,学生终于明白室外背阴处测到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当时的气温,所以,我们每天记录天气日历时,要选择室外通风阴凉的地方去测量气温。
对比室内温度、室外温度,让学生明白室外温度更适合反映当地的气温。
而室外温度中,向阳处与背阴处相比较,背阴通风处测到的空气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当时的气温。
)篇二:温度和气温教学反思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并会用温度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晨
上午
中午
下午
傍晚
什么时间气温最高?什么时间气温最低?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气温的变化
从刚才的图表中,我们发现每天气 温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早晚气温较低,中午气温较高。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14时/午后2点 的气温最高。
测量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 的气温,下午2时的气温最高,清晨温度最低。
判断
1.在同一时间,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一样的。(× )
2.气温的变化随着区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
3.一天中,气温往往不会发生变化。( × )
4.不同天气状况,都会影响气温的高低变化。(√ )
5.通常情况下,午后的气温最高。(√ ) 6.同一时间,任何地方的温度是一样的。(× ) 选择 1.一天中最高气温在( C ),最低气温在(A)。 A.早晨 B.上午 C.下午 D.傍晚
温度对大气的影响很大,是天 气日历中重要的数据。通过观察和 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 知道当地的气温。
3.温度与气温
知识回顾:P7
测量气温的工具是? 温度计
气温的单位是? 摄氏度 °C
怎样使用温度计测量空气中温度?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3)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 时读数。
2.读温度计时,视线应(C )温度计内液柱的顶端。 A.高于 B.低于 C.平视
3.测气温时,把温度计放在阳光下,测得的结果 和实际气温相比(B )。 A.相等 B.偏高 C.偏低 4.我们用温度计测得当天14时气温为35℃,那么 由此可知是( B)。 A.春季 B.夏季 C .秋季 D.冬季
简答 想一想,气温的高度与那些因素有关?气温 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答:气温的高低与季节、天气状况以及一天中的 不同时刻等因素有关。气温的变化规律是:夏季 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晴天气温较高,阴雨 天气温较低;中午气温较高,早晚气温较低。
天气符号
晴 多云 阴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雷阵雨 小雪 中雪 大到暴雪 冰雹 霜冻 雾 龙卷风Βιβλιοθήκη 天气符号阴 小雨 中雨
晴
多云
大雨 暴雨 雷阵雨
小雪 中雪
大到暴雪
冰雹
霜冻
雾
空几行再做这次作业 精彩补白 1、测量气温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 方。 2、通常情况下,一天中14时/午后2点的气 温最高。
教室里
阳光下
室内外温 度的比较
走廊上
大树旁
1、室内外的温度相同吗?哪儿的温度高? 2、哪一个温度可以反映当地的气温?
测量气温 应该选择室外、 阴凉、通风的 地方。
百页箱
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气温的测量
地点:( 操场 ) 测量时间 气温℃ 清晨 上午 中午 下午 傍晚
10
16
25
20
15
气温数据柱形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