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法初探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法初探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法初探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法初探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法初探

阳信县勃李中

学于月荣姚国英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出版的埃德加·富尔所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精辟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是国内教学改革的潮流,而且也是世界教学改革的方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其中有一些“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是以往“大纲”中没有的。其意义在于: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验,注重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对教学过程有正确引导,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和方法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语文新课程的学法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学法,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本文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文新课程的学法指导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建立“学”的概念强化“学”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实际上不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认识不足,他们往往只满足于听懂了,会背了,能把老师讲的内容在笔记本上记下了等等,像嗷嗷待哺的雏鸟,被动接受老师的喂养和灌输。这些学生可以说是挺用功的,但由于不善学,不得法,学习效率往往不高。因此,帮助学生建立学法概念,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是进行学法指导的首要之举。试看下面两个例

子。

湖北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在一次公开课上,为了启发学生对学法重要性的认识,讲述了“吕洞宾点石成金”的神话故事。在学生津津有味地听完之后,他问道:“同学们,如果有可能的话,你是想要那一堆堆闪闪发光的金子,还是想要吕洞宾那神奇的手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热烈讨论,最后形成共识:要吕洞宾的手指!因为有了这神奇的手指,金子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洪镇涛先生抓住时机,顺势引导:“这和我们的学习是多么的相似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单纯

的死记硬背更重要、更有价值。正确的学法就是那神奇的手指!同学们切记: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为了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魏书生老师经常和学生商量:不妨把教室、教材的名称变换一下──学校称作学校,这很好,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的场所;那么教室就应该叫做“学室”,即学生学习的房间;教材就应该叫做“学材”,即学生学习的材料或书籍。这样,学生就饶有兴致:学生来到学校,走入学室,拿起学材,开始学习。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自主意识已被唤

醒。

上述两例表明,要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地位,首先要解决学生“愿学”与“乐学”的问题。否则,也就谈不上“会学”与“善学”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愿学”与“乐学”是推动其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二、示范“学”的方法渗透“学”的规律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径和程序,方法可以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必然发展趋势,它具有可重复性和普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情况就会必然出现。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中如能将读写听说思的方法和规律传授给学生,便能以一当十,事半功倍。当然,这种“传授”不是简单、空洞的说教,而是自然的融合、巧妙的渗透。怎样在新课程教学中做到学法指导的融合和渗透

呢?

1.教法的选择应有利于指导学法。

高明的做法是:寓学法于教法之中。教学过程既是教法的实施,又是学法的体现。特级教师余映潮的课可谓寓学法于教法的典范。例如,余老师在教《律诗二首》(孟浩然〈过故人庄〉和陆游〈游山西村〉)时,主要按四个板块组织教学:细腻指导“吟读”,精心点拨“译读”,巧妙引导“背读”,创新设计“说读”。它们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步步深入,整个教学过程以“读”贯穿始终,新意迭出,余韵悠远,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感受、理解、领悟与拓展能力。更为巧妙的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阅读古典诗词方法的体现。余老师最后强调说:“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余老师对这种“渗透式”的学法可以说情有独钟。如在《鹤群翔空》的教学中渗透“三句话自读法”,即“速读,整体式概括;寻读,板块式积累;细读,多角度品味”。如在《天上的街市》教学中渗透“诗歌美读法”,即“感受音乐美,想象图画美,理解情感美”。如在《口技》的教学中渗透“一

词经纬法”等等。这种学法和教法的融合与渗透,正如“水中之盐,蜜中之花,无痕有味”(钱钟书语)。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示范和点拨学法,要有助于学生迁移和运用学法。

示范引路,使学生有“法”可依,易学易会;启发点拨,给学生排除障碍,变难为易。例如,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的教学措施。宁老师在学生提出了“蠢、笨、新、骗”等十余个能概括情节的“一个字”之后,先教给学生用“排除法”去掉了那些不是概括情节而是概括人物的字,再教给学生用“检验法”去掉了那些不是概括全篇情节的字,最后用“比较法”筛选出了那个既能概括全篇情节,又能突出本文情节特色的“骗”字。学习分析人物形象是阅读小说的主要任务。如何去分析,从哪些角度去分析,是学生备感困惑的难题。宁鸿彬老师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抓住鲁提辖、郑屠和金老父女这三个方面人物之间的联系去理解人物形象。这三方面人物之间的联系是:鲁提辖是怎样对待金老父女的,即一问(为何啼哭)、二赠(银两)、三救(逃出虎口);郑屠是怎样对待金老父女的,即一占(霸占金翠莲)、二弃(赶走金翠莲)、三诈(虚钱实契诈骗银两);鲁提辖是怎样对待郑屠的,即一耍(消遣他)、二揭(揭露强骗金翠莲的罪行)、三打(三拳打死);郑屠是怎样对待鲁提辖的,即一从(顺从的伺候)、二拼(拼命)、三饶(求饶)。此后,宁老师引导学生把上述情况联系起来研究,鲁提辖和郑屠这两个人物形象就一目了然了。由于小说中的人物总是与外界环境、事件以及其他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种“抓联系,析人物”的小说阅读法,既有利于学生弄懂故事情节,又有利于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更有利于学生迁移运用,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可谓一石三鸟。

3.新课程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应是灵活的、创新的。

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势,巧选研读角度,进行创造性的阅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1)用“一词经纬”的方法阅读《安塞腰鼓》,可以抓住文中间隔反复出现、独立成段的“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中的“好”字,因为它最能高度概括作者对安塞腰鼓的直接赞美之情。由此带出一个事关全文内涵和主旨的关键问题: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里?带着这个问题研读课文,不难发现:从形的方面说,安塞腰鼓好在火烈的场面美、激越的鼓声美、强健的后生美和变幻的舞姿美;从神的方面说,好在它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了黄土高原人民冲破束缚的强烈愿望,歌颂了一种阳刚之美。(2)用“一线串珠”的方法阅读《七根火柴》,可以抓住“七根火柴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这一问题,研究这“七根火柴”与风云莫测的草地环境的关系,与奄奄一息的无名战士的关系,与受伤掉队的卢进勇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课文先后写了──环境恶劣需要火、(无名战士)舍身为国贡献火、(卢进勇)前仆

后继送到火这样三部分内容,围绕“七根火柴”这一线索刻画了无名战士和卢进勇的感人形象。(3)用“选点突破”的方法指导单元总结,可以做好以下几件事:知道一点常识,识记一批雅词,品味一组奇字,摘录一些美句,重温一个精段,学习一种妙思。用这种方法进行单元复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学生将来的阅读和写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宋代大诗人元好问在一首诗里写道:“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这代表了我国古代一部分诗人的保守观点,意思是写出的作品可以让人尽情欣赏,而写作技巧则名深而藏之。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形势下,应该努力将“金针”“度”与学生,对其进行科学的、艺术的学法指导,使之成为爱学习、会学习的一代新人。

(本文获省二等奖)

关于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

重视每一片“绿叶” ——关于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一些 思考 众所周知,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第八条明确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就决定了我们不但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设计课堂教学方案,也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角度来实施课堂教学目标。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呢?我认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只有当学生真正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去了解文本的内容,探究文本背后的意义,这才是新课标上的阅读教学所应该达到的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对于如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文本,我认为必须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抓住学生的期待视野,引导他们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期待视野”这个概念是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的姚斯提出的,即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和期盼,是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与接受需求在具体阅读中的表现”。也就是说,学生在

阅读文本之前,就已经先有了各种生活经验,而这种经验在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被唤醒,学生以此为基础对以后的阅读产生期待,并且希望文本能够满足他的期待。如果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就牢牢抓住他们的这种期待视野,引导他们对文本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生成一种迫切渴望阅读文本的需求,那么,就会对阅读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代社会可谓是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学生每天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量几乎是非常大的。很多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相关的电视剧和电影,而它们很可能是先于文本让学生所接受的。因此,如果要让学生阅读这些作品之前,不妨让学生聊一聊通过电视或电影所初步知晓的作品内容,慢慢将学生的兴趣从电视电影上转到相应的文学作品上来。 例如在上《智取生辰纲》一课前,我先利用大家看过电视剧《水浒传》的因素,请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前对所了解的水浒人物进行介绍。学生的积极性高涨,纷纷踊跃发言。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产生继续往下阅读的念头。 二、基于学生审美观的差异性,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作出不同的审美反应,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审美评价,其原因在于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性。因为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他以往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都会对他即将进行的阅读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以往我们大多忽略了这种审美心理结构的差异性,更多地将中心放在了审美结构的同一性上,以老师的最终分析结果代替了学生的个人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已经10年多了。我市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标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笔者从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还不容乐观,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树立教学新理念 要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明确改革的方向。当前要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就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树立教学新理念。 (一)温习新课标。 国家教育部颁行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取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的新成果,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不仅具有开创性,而且具有时代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国家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代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准绳,它的颁布使学科教学的许多问题明确起来了。例如,1、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2、明确了语文课程的目标、任务。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3、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教学观念。课标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4、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对各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6、提出了新的教学评价理念。总之,这次的课程标准不仅指明了语文教学和改革的方向,还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潜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其相关教育理论,在学习中亲近新课标,把握它的精要。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前提。 (二)牢固树立教学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行为归根到底是由教育理念决定的。学习语文新课标,关键是要把握其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致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课程资源”这是语文新课标中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它回答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哪些条件的问题。只有正确把握这些基本理念的内涵,才能明确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因此,各校必须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做到《语文课程标准》人手一册,定时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生命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促进理念向行为转化。 二、把握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学改革与教材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还必须认真学习“新教材”(这里是指人教版实验教材),把握新教材特点,探索新教法。 (一)把握教材新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修订的新教材,它全面、准确地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努力遵循母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改变教学方式,使教材有利于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教材内容的修订方面,主要有:(1)大量更新课文。增加了课文的篇数、丰富了课文内容、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2)重点训练项目作了适当调整;(3)课后的思考练习作了较大修改。减少了题量、思考练习,突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4)作文练习作了较大修改。一方面是丰富了作文训练的形式,既有写实作文,又有想象作文,还安排了一些常见应用文的练习;一方面是在训练要求上尽量为学生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策略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策略 一、阅读朗诵,品味感悟,加深理解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训练与培养学生阅读与理解的能力。其中,朗读是阅读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眼、脑、口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将无声、静止的语言变为有声、灵动的语言。尤其是有效朗读与文字语言、思想情感紧密相连,需要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交流对话,激活已有的经验与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这就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阅读与朗读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当然,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自由读或者齐读,还要根据文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模仿性朗读、跟读学读、配乐朗读、感知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从而诱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根据文章以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①教师范读,或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调。②播放相关音乐,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梳理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③教师让学生自由串读,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 ④学生自由选读,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美词佳句与精美片段。⑤学生进行个性化演读。⑥让学生背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文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如自主阅读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与结构;重点段落分角色朗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这些都能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深化认识 学生有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不明智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再者,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个人理解与感受。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交流讨论活动,给学生自由表达与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而教师则应随时关注学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提示。尤其是在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激烈争论时,教师更需要巧妙点拨,打开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有所感悟。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与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比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请说说原因。教师还可适当予以提示:主人公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都是围绕主人公而展开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以及活动均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般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初探Word文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初探 【内容提要】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这也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从单纯的指导阅读转变为读写并重、读写结合,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积累语言,逐步学习运用语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的特点,来谈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四个策略:一、抓住重点词、句,适时训练,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二、抓住文本空白点,发挥想象,培养创意表达的能力。三、抓住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培养表达。四、抓住读书笔记,反思自我,拉近文本和切身实际的联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将大量时间消耗在文本解读上,文本解读式的课程形态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要求是不对称的。语文课程应该对接现代社会对本课程的要求,建构理解和运用并重,并且朝向运用的课程形态。吴忠豪教授在国家骨干教师培训中明确指出:“对小学生来说,学语文首先就是学语言——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后在课程目标设置上,应变‘阅读核心’为‘读写并重’并朝向‘表达’;在教材编写上,应变阅读本位的‘阅读教材’为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材’;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应变‘阅读主导’为‘表达主导’;在教学内容上,应变‘理解课文’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这也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从单纯的指导阅读转变为读写并重、读写结合,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断积累语言,逐步学习运用语言。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呢?教学中,教师抓住有效的训练点,适时适当地组织学生随文练笔,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丰富多彩,熠熠生辉。笔者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的特点,对读写结合策略做了初步探索。 一、抓住重点词、句,适时训练,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看一堂课是不是语文课,重点就是看教师是在教课文还是教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少而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如果上课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结果却什么也没有教会。就会犯“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错误。在一篇课文中选择一个或几个语段重点教学。在语段教学时,要抓住重点词句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让孩子在对比、模仿中领悟语言,习得语言。 比如在教《麻雀》一课中的这一句:“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 1. 出示投影: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根羽毛似的落在猎狗跟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方法初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方法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018-01 学生有良好的课外阅读能力,不仅能学好语文,也能为学好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阅读教学课堂,应当成为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用多种感官去体验,从中获得种种发现,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形成自己独特感悟的一个自由发展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指导泛读,注重阅读范围与数量 教师总是低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敢充分相信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多读,不如教师精讲,甚至有部分教师为学生划定应考阅读范围,而没有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阅读时间和阅读范围。再高明的教师也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阅读实效建立在实践体会过程中,把独立思考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有了充分的阅读时间,就有可能通过广泛的有趣阅读,进一步感受到文字的精美与文章的情感力量。 二、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综合运用的。在这个基础上要重视朗读教学,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

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三、指导学生创造性阅读 如果说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那么,创造性阅读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实行“再创造”。这种方法既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步骤 多读,层层深入领悟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步骤。读书虽有不同的方法,但总离不开――初读:了解大意,质疑问难;细读:理清段落层次,找出重点词句,理解含义;精读:品析好词好句,摘抄、熟读成诵,运用到写作上,进行吸收性的自学。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切实读懂文章,掌握阅读学习的步骤。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和步骤,自学能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的思考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的思考 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过写作经验,鲁迅先生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鲁迅先生的写作体会是与小学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精神相一致的。在网络阅读日益盛行的今天,学生阅读的碎片化倾向日益严重,阅读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传统观念正在受到严重挑战。 如何引导学生读整本书,让学生阅读回归传统,重拾经典,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谈谈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探究,谨与广大同仁共勉。 一、让学生在翰墨传香的氛围中,受到开卷有益的教育教师在推荐读物时适当介绍封面、封底、序言,让学生感受到翰墨传香的氛围感染,受到开卷有益的教育。读整本书时,好的引导,培养学生爱书、沉醉于翰墨传香的氛围中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整本书阅读导入时适当介绍封面、封底是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的。如指导学生读《伊索寓言》时,我为学生形象描述了那个封面,黄绿的草地上,一只金毛狮子紧盯着那只蚊子,满眼的迷茫无助,为什么呢?那只蚊子自信满满,与狮子几乎零距离接触,它难道不怕狮子的利爪和尖牙吗?蚊子和狮子的背后是鹿子等动物背景,这说明这是一本动物寓言集,这部寓言要告诉我们哪些生活的智慧和社会哲理呢?带着这些疑问,请抱着开卷有

益(封面左上角语)去书海冲浪吧!这样的导入,对学生的激趣作用不言而喻。 序言是解读书本的钥匙。我曾为友人黄明清的小说《留守女人手记》写作序言《奇人·奇书-祈愿》,自然知道序言写作的甘苦。序言作者一般对全书作了认真的阅读,在写作时又使出了浑身解数。所以指导学生读序言,并对序言中的一些关键作指导性阐述,对学生确有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另外,每指导学生读一本书前,我都会给学生送上一幅读书联,这些对联有传统智慧,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更多是我的读书体会和感悟,如“翰墨孕德传经典,书卷写意颂复兴阅读树文化自信,书卷展中华复兴”这些对联,学生都会工整地抄在书的封面上,这样的激趣,初次指导时速度较慢,但环境育人的后续作用会历久弥新。 二、给学生不同层次的阅读要求,以问题推动阅读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应给学生不同层次的阅读要求,供学生积累、合作和探究,用任务把“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落到实处。如果只是向学生一味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效果是有限的。教师上课一定要有任务驱动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答案,开展探究活动。如五年级下册《名著书屋》要求学生读《西游记》,我就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探究性题目。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高中英语新教材(人教版)中每个单元提供内容相当丰富的阅读文章,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新教材的重点,同时阅读也是高考题中最重要的部分,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全卷的答题水平。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培养其阅读能力,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更是要求我们英语教师认真思考、探讨的问题。本文就高中英语新教材中如何进行阅读教学这一话题从两个方面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明确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目的,改进教学方法 新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之一。阅读有助于学生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尽可能把阅读教学抓好。然而,以往的阅读教学多数只注重对课文中的语言现象逐词逐句进行讲解,分析与翻译,而忽视了对语篇的整体理解。这种阅读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新大纲所要求学生具有的阅读能力。作为教师,我们要明确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处理好“主旨大意”与“具体细节”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围绕主旨大意(mainidea)进行阅读的整体教学之上。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改变以往的阅读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步骤: 1.读前思考,激发兴趣 新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材料涉及友谊、旅游、灾害、名人、体育、科技及文化古迹等各个领域,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丰富的阅读材料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首先,在阅读之前,教师应让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或讨论与本单元话题相关且与下部分的阅读材料内容密切的问题。激发学生获取信息的兴趣和欲望。如在对SEFCBook2Unit1CulturalRelics这一单元的Reading进行教学时,本人采取的读前活动是让学生谈谈他们所了解的这方面的情况和知识。先让他们从所熟悉,自己家乡的文化遗迹——罗定文塔(LuodingTower)的建造谈起。引导他们用已有的或新

如何提高中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中职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0-04-08T08:11:22.348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40期作者:孙玉斌 [导读]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程,阅读教学一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 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语文阅读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效果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成为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程,阅读教学一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但在教学中阅读教学将如何解答阅读题目的方法固定化,从而形成了阅读教学的固定思维,大大阻止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阅读手段过于形式化,这就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个巨大的误区。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改进阅读的方法和评价的标准。 一、创设科学的阅读情境 阅读情景是决定阅读效果的前提。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根据阅读内容,结合目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创设良好的阅读情景,让学生建立起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景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改变学生的主观学习思想,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同时还能够利用互联网来再现阅读中的情景,让学生更加轻松的融入到课堂中来。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减轻心里压力与心理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按照老师的要求来阅读语文文本,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催化剂,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 例如:在学习《变色龙》一文的时候,如果学生对于变色龙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那么他们对于这篇文章就不会产生共鸣,而失去这篇阅读文本的意义,教师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普及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学生在充分理解这个动物的基础上来了解奥楚蔑洛夫性格中的可怜与可悲与整篇文章的起起落落,再比如在学习《雨说》的时候,因为不可能天气随着教师的讲课而变化,也不可能正好讲《雨说》的时候下雨,所以为了让孩子感受到诗人写诗的情景,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视频播放几段春雨的片段,同时播放几段灾难之后关于孩子们的影片,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 二、建构师生互动的阅读氛围 语文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阅读,但老师要创设师生互动的阅读氛围,老师主动参与阅读,要注重师生互动,互动包括很多环节,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环节,通过阅读教学中的互动环节,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水平,并且让全班所有学生提高注意力,更好的让学生进入到课堂中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在和班级同学竞争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例如:例如:在学习《虎门销烟》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整文本后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讨论,比如教师可以提问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后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来和教师谈论林则徐身上的优点,有人说林则徐是一个爱国心很强的人,有的同学会说林则徐是一个有远见很睿智的人。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将学生说出来的优点总结出来并且让学生积极在课文中寻找每一个优点的支持依据,通过互动讨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于语文文本的学习和记忆,让学生深挖文本,同时让学生进入到精读的阶段,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 阅读内容是决定学生阅读效果的前提。中等职业学校的饿学生都喜欢有情节的阅读内容。统一规定的阅读内容是导致阅读效率低的主要原因。语文阅读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需要和感兴趣的阅读内容,例如童话,寓言,神化故事,修袄说等,利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来深化学生对于某个很难读懂的语文文本进行深入了解和理解,建立学生独立思考和关联现实的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提高学生阅读高深难度语文文本的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比如学习某些描述性文章的时候,比如描述生活中的植物或者动物的时候,学生由于之前对于这些植物和动物并不了解,所以很难读懂书中的文本,这个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和家长一起参观这些动植物,并关注对这些动植物的科学解释,从而建立起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真实理解,在阅读的时候提高学生阅读文本的认知效果。 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的时候,很多学生在阅读完文本以后不能理解范进的做法,并且也感受不到这种中举的喜悦,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积极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范进中举,其中一个同学来表演范进,在多次考试不中后偶然间中了榜首,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那种来之不易的艰辛,进而理解为什么范进中举会疯掉的原因,对于加深学生理解课文感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理解

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第一,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 第二,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的阅读理解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涵把握的千篇一律,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肯定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

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这里比较难理解的是师生和文本的对话。有老师问: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我们不妨用具体的课文来代替文本的概念,进而准确理解这一阐述。一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来阅读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的一种间接对话。当我们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所谓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笔者的理解就是:学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人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 互动 互动也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所谓互动,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中,它的意义有了升华和丰富。笔者理解,教育教学中的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它既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互动有两个要素不可或缺:其一,互动必须是民主的、平等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试想,一个生命个体总希望控制另一个生命个体,或凌驾于其他群体之上,他们之间怎么可能有互动呢?例如,一个小学班主任,以各种严厉的手段管理自己的班级,对学生动辄批评训斥,学

四川省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四川省2018年小语“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征求意见稿) 项目评价要点 读物遴选(20分) 1.有儿童情趣,富含思维、审美和精神含量,文质兼美,形神兼备; 2.解读准确,链接得体,适切于课标、所执教学段、年级和学情,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素养; 3.不违背我国法律法规,不涉及意识形态、宗教、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种族歧视等少儿不宜的敏感题材。 教学设计(20分)1.突出导读、助推、分享等课型特征,目标集中、简约,拆分得当; 2.问题(任务)设计有探究价值,能激起阅读兴趣,结构化程度高; 3.教学环节设置紧凑,方式选择和策略运用服务于共读目标的达成。 教学过程(30分) 1.过程合理,主线明晰,环节简洁,重点突出; 2.阅读方式选择恰当,思维导图、表格等简便实用,策略行之有效; 3.教学实施顺应生成,自读、共读相互支撑,师生智慧协动; 4. 在引领学生形成认识和感悟的同时进行语言、思维能力的训练,有集体研讨差异性资源捕捉和运用,有效统整。 教学效果(20分) 1.氛围和谐,情趣浓郁,交流真诚,情感体验真切,有审美趣味; 2.与人物、情节、主旨、作者等展开多元、质性对话,有感悟(哲思); 3.探究分享意识不断得以肯定,有比较明显着眼于整本的较大视域的 链接、对比、统整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尝试与应用; 4.目标达成好,不同层次学生均有提升,一课一得,课课有得。 教师基本功(10分)1.教态亲切、自然、大方,教学语言规范简洁、生动形象; 2.道具、多媒体等使用适切,板书工整、美观; 3.现场应变能力强,反馈评价及时恰当,机智有效。 评委名单评审日期总分注意事项: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在语文新课标的大背景下,语文考查的阅读题型也越来越灵活。高中生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灵活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就是灵活的思维。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即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所以,基于这种情况,教师更要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创新阅读。 一、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现状 比较常见的就是,有一些学生看不懂一般的语体文,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反而阅读能力较低。高中生对于文章的理解通常是短语式的理解,他们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的内容表达出来。传统的阅读模式以及固定的思维严重的束缚了高中生做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摆脱这种桎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阅读教学停留于表面,不够深入 大部分的高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停留于表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虽然照顾到了学生的理解以及把握的程度,但是由于教师的这种阅读教学停留在表面,一些阅读能力较高的高中生,阅读能力就难以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就阻碍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偏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如果教师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以此进行教学活动,那么这就是有效的教学活动。但是,反之,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偏离了教学目标,或者是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只是注重课本知识,忽视对学生的引导一下阅读能力的培养,那么这次教学活动就是失败的。从教学目标上来看,教师的教学目标过于宽泛或者模糊,这也会导致学生在进行阅读任务是模棱两可,无法熟练掌握阅读知识,提升阅读能力。 (三)较弱的独立阅读能力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自身的独立,同时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不到重视与改善,阅读效果也不甚理想。阅读教学,故步自封,将“字典”以及阅读“资料”作为教学资源,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标改革目标相违背,更难以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任务。 二、应对策略 (一)提高阅读兴趣和学习能动性 首先,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特别重视语文阅读的教学导入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了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导入策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但是,在较为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时为了节省课堂时间,直接分析和讲解阅读文本,忽略了课堂导入的环节,殊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这种教授方法,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理解活动,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设计创新性的阅读导入环节,联系阅读文本,从学生学习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让其体会到阅读课堂的乐趣愿意学习,自觉主动的开展学习任务,这样,才算是有效的阅读教学。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也能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突出,能够提升教学的针对性,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模糊不清的状态,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有这样,通过创新性的导入环节,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阅读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升语文课堂的水平和质量。 (二)注重积累高中语文阅读素材

王健:中职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中职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湖北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王健 【摘要】阅读教学是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但普遍呈现出一种教学低效和无效的状态。要实现阅读有效教学的目的,一要树立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二要认真研究阅读教学的有效教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张扬学生个性;三要细心引导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四要不断提升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阅读能力,是当代社会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通过阅读,不仅能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发展智力,还能够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因此,阅读教学也就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 新课程总目标中对中职生阅读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让绝大多数学生达到这个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师生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困惑。 学生的困惑表现在: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回答阅读题时语言表达能力差,有话不会说或言不达意,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的快乐,容易丧失阅读兴趣。教师的困惑表现在:不知道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指导上往往针对考纲考点,考什么就讲什么,肢解语段,忽略了文本对阅读教学的示范作用,无法形成系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呈现出教学低效和无效的状态。 那么,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活动的一系列执行过程,促使学生阅读力不断提高,促使整个阅读教学呈现有效、高质、创新的特点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探索 和实践,就中职语文阅读有效教学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语文阅读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知识与技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第二学段(3~4年级)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实践我们得知应该“以读为本,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读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感知,在读的过程中感悟,从而更好的掌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和写作的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的明确目的就是给小学语文阅读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希望通过学生的阅读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形式。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却是教师一味的分析阅读内容,学生听的多,看的少,教学中浪费时间,学生自我理解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在结合实际教学和课标的基础上,通过试验教学的方式,我尝试着“以读为本,课堂达标”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我在教学中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找到了未来的阅读教学发展方向。

一、注重语文教材中的读与写的整合 大家都知道,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经过众多学者和专家们审核,研讨与精心挑选的作品,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代表着各自的特点和具有时代代表性。因此我们教师认真抓住教材,分析教材,理解教材,联系教材,通过教材中体现出来的优美语句让学生充分吸收,从而成为学生写作的典范。 1.从阅读材料中的符号入手分析细节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经常能够遇到这样的情况,阅读材料中所体现的某个事情的细节和词语比较优美的时候,学生都能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或者产生联想,或者引起学生的一些回忆和想象。下面我具体列举一个语文片段:如《小珊迪》第二段写了小利比告诉那位先生,小珊迪被马车撞倒并轧坏了身子,他悲伤地说:“说不定他会死的……”这句话就是情感的触发点。在课文中作者在这个关键的地方用了省略号,省略号的运用让学生想到了很多,也分析了很多,联想了很多,无形中把学生带入了我们所学文章的情境中来,这样学生才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意思,才能从中得到深刻的领悟。 实例中的阅读材料多处用了省略号,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有自己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的停留,希望能够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文章中的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推测或想象的

三下语文第二单元整本书阅读课

整本书阅读课——“小故事大道理” 一、学习目标 1.能产生阅读《中国古代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的兴趣,自主阅读这3本寓言作品,了解故事内容。 2.能体会寓言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深入理解。 3.能感受阅读寓言的快乐,乐于与大家分享课外阅读的成果。 二、学习过程 (一)阅读快乐读书吧导语 1.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曾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寓言。 2.说一说自己最近读的寓言书。 寓言能给我们带来许多快乐和启发,所以要多读课外书,让课外阅读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 (二)阅读寓言,交流道理 1.中国古代寓言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这些寓言大多来自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题材丰富,形式活泼,读起来轻松有趣。《中国古代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你读过吗? 2.自己读《叶公好龙》故事内容。 (1)读文,思考寓意。 (2)我们学过的哪则寓言和这则有相同之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 (3)小结:怎样阅读寓言才会有收获?(提示:读懂故事体会内容;联系生活深入理解) (三)运用方法阅读《克雷洛夫寓言》 1.我们运用这样的方法来阅读国外的寓言。 《克雷洛夫寓言》中的《狼和小羊》《农夫和蛇》,按照下面的要求阅读: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 (2)说说通过这个寓言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3)说说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人和事。 2.按照顺序说一说。(所讲道理以及生活中的人和事,与寓言道理相关就应予以肯定) 3.体会克雷洛夫寓言的特点。 比较《狼和小羊》《农夫和蛇》与《池子与河流》在文章题材上有什么共同点。 补充资料:克雷洛夫(1769—1844)是俄国杰出的寓言作家。他写过诗、喜剧、讽刺性散文,当过进步刊物的编辑,只是在晚年才开始写寓言,均以诗体写成。普希金称他是当时“最富有人民性的诗人”。(四)推荐阅读《伊索寓言》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徜徉文学殿堂感悟心灵对话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昆仑路小学田彩霞 “雪化了以后是什么?”这是一堂语文课上老师给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位同学站起来富有诗意地回答:“雪化了以后是春天!”没想到老师一本正经地说:“错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一一雪化了以后是水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这位语文老师竞用了物理学的答案来解释文学上的问题, 张冠非要李戴, 自然要出现令人遗憾的结局。“雪化了以后是什么? ”答案应来自于学生的生活, 学生的体验, 学生的理解。对乡村学生来说, 雪化以后可能是松软的土地、泥泞的道路, 可能是绿油油的麦田、忙碌的春播;对城市学生来说, 雪化了以后可能是油亮的柏油马路、穿梭的车辆, 可能是公园里青翠的草坪、彩色的碰碰车:对北方的学生来说, 雪化了以后可能是欢乐的笑声;对南方的学生来说, 雪化了以后可能是伤心的眼泪。只有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才能挥洒出富有灵性的语言, 富有个性的想像, 才能拓属与丰富自己的见识,才能避免“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 传统的教学方法, 特刻是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许多弊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倪文锦曾深刻地指出:“ 一是教法不当, 所谓‘标准答案' 僵化了学生思维, 所谓‘讲解' 、‘分析', 把血肉丰满的课文支解成七零八碎的知识拼盘, 败坏了学习语文的胃口;二是学法不当, 不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大量时间耗费在无意

义、无必要的,甚至是错误荒唐的练习之中;三是阅读面窄, 学生课外阅读受到种种限制,很少阅读文学名著及报刊文章;四是考法不当, 扼杀了学生创造精神等等。” 谈到语文阅读教学,我们总离不开"阅读"与"写作"这两个话题。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阅读的目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学会阅读呢”,答案最后常常会回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只有多读才能写得好”,或者干脆就是“读是为了写”。显然这是将“阅读”放在了写作的附庸地位。读写要结合,读也能促进写,这本没什么异议,但是读就是为了写吗?读了就能写吗?阅读应该有它自己怎样的独立意义与重要作用呢?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读放在一个怎样的正确而恰当的位置呢?这似乎应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树立理念,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素养 既然阅读不仅仅为了写,那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把握阅读教学的方向呢?现代社会,阅读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获取信息和知识,发展智力,充实精神。因此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就告诉我们,"读"具有其自身重要的意义。不学会读,我们就无法在信息量急剧膨胀的信息时代去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没有阅读,从古至今一切科学的论断、经典的美文、精辟的思想就不可能被我们吸收并发扬光大。不重视读的教学,一切该具备的阅读能力就难以被学生掌握。 那么阅读课又该如何体现出阅读的特点呢?新课程标准明确地

浅谈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钱氏宗亲学校段任春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必然趋势。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角色要转变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对着教材照本宣科;学生在做笔记,两者都成了书本的奴隶。 作为语文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逐渐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教师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努力实现教学活动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艺术的研究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角色从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怀着一颗平常心,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与学生真诚面对,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去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二、课堂教学重心要转移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学习方式。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这正是杜威坚决反对的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