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等规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
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发布2017年度项目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突破新型机构/材料/驱动/传感/控制与仿生、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等重大基础前沿技术,加强机器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提升我国机器人智能水平进行基础前沿技术储备;建立互助协作型、人体行为增强型等新一代机器人验证平台,抢占“新一代机器人”的技术制高点;攻克高性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专用传感器、机器人软件、测试/安全与可靠性等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国产机器人的国际竞争力;攻克基于外部感知的机器人智能作业技术、新型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推进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规模及创新应用领域;突破服务机器人行为辅助技术、云端在线服务技术及平台,创新服务领域和商业模式,培育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攻克特殊环境服役机器人和医疗/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深化—1—我国特种机器人的工程化应用。
本专项协同标准体系建设、技术验证平台与系统建设、典型示范应用,加速推进我国智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快速发展。
本重点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示范四个层次,围绕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六个方向部署实施。
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7—2021年)。
2017年,拟在6个方向,按照基础前沿技术类、共性技术类、关键技术与装备类和示范应用类四个层次,启动42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6亿元。
为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机器人研发,在配套经费方面,由企业或医院牵头的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1:1;第4部分应用示范类项目,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2:1。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申报指引-中国科学院成都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7年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7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17个研究方向。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1.1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研究内容:选择与重大疾病密切相关的基本证候(如痰湿证、气虚证、血瘀证等),系统梳理该证候的历史沿革,结合临床开展证候形成和演变规律研究、证候的辨证要素、客观量化和辨证规范化研究,明确辨证规范,建立证候诊断标准,并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验证,总结临床应用规律,探讨现代生物学基础,探索中医证候辨证新方法。
考核指标:形成1-2个中医基本证候辨证标准;以临床试验数据为依据,提交1-2个证候的临床应用研究报告;初步解析该证候的生物学基础;提出1个中医证候辨证新方法;发表SCI论文不少于10篇。
支持年限:2017-2021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2基于经典名方与中药大品种的药性理论和复方配伍理论研究研究内容:研究中药复方组分配伍理论及实用方法,开展中药组分配伍关键科学问题的应用研究,比较组分配伍与饮片配伍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提出中药复方组分配伍应用方案,为中药复方重大新药创制提供方法支撑。
考核指标:建立1套可供推广应用的中药组分发现、分离、代谢、作用模式、组效关系、组分配伍优化等不同环节的中药复方转化为组分配伍的方法技术体系;以临床试验证据为基础,提交1个组分配伍与饮片配伍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报告,形成1个用于中药复方重大新药创制的组分配伍应用方案;发表SCI论文不少于10篇。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开展2017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安全生产项目申报工作

[ 1 0 ] 邓云峰. 毒 气 泄 漏 事 故 人 员 疏散 模 型及 应 用 研 究 [ D] . 北京 : 北
京科技大学 , 2 0 0 8 : 1 4 0 — 1 4 1 .
国 家 安全 监 管 总 局 组 织 开展 一 2 一 ~ 度 … 0 1 7年 国家 重 点 研 发 计 划 安全 生产 项 目申报 工 作
~
、
项 目申报
具 有 独 立 法 人 资格 的研 发 单 位 , 均 可 通 过 国家 科 技 管 理 信 息 系 统 向科 技 部 提 交 项 目申报 书 进 行 申报 , 指 南 以外
的研 究 项 目和 未 经 国务 院有 关 部 门科 技 主管 司局 或 省 级 科 技 主 管 部 门推 荐 的项 目不 予 受 理 。 二、 评 审 推荐 有 意愿 申 报 2 0 1 7年 度 国家 重 点 研 发 计 划 安 全 生 产 项 目的 单 位 可 向 国 家 安 全 监 管 总局 , 行 业 主 管 部 门 或 所 在 省
2 0 1 7年 “ 公 共 安 全 风 险 防控 与 应 急 技 术 装 备 ” 重点专项共安排 了煤矿 、 金属非金 属 、 危险化学 品、 职 业 危 害 以及 应 急
救 援 等 安全 生 产 重点 行 业 领 域 项 目 1 8个 。根 据 国家科 技 体 制 改 革方 案 , 国 家 重 点 科 技 项 目实 行 “ 年 度 发 项 目指 南 、
项 目单 位 自由 申报 、 主 管部 门推 荐 、 专家咨询审议 、 专 业 机 构 负 责 项 目管 理 ” 机制 。
国 家 安全 监 管 总 局规 划 科 技 司 作 为 安 监 总 局 科 技 主 管 部 门 负 责 安 全 生 产 领 域 国 家 重 点 研 发 计 划 项 目推 荐 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017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7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
•【公布日期】2018.08.13
•【文号】国科发基〔2018〕127号
•【施行日期】2018.08.13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技计划
正文
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
究计划)
2017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
国科发基〔2018〕127号各有关项目依托部门:
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科技部组织完成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年立项的2个项目、2013年立项的184个项目的结题验收。
现将项目验收结果通知如下。
1.“水稻优良品种的分子设计研究”等186个项目自立项实施以来,总体执行情况较好,达到了预期目标,予以通过验收。
其中,“硬岩掘进装备的关键基础问题”等56个项目验收结果为“优秀”,“核电站紧急救灾机器人的基础科学问题”等130个项目验收结果为“良好”。
2.“微藻能源规模化制备的科学基础”等186个项目财务验收结果为通过财务
验收。
对于课题结余资金的处理,科技部将按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7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
科技部
2018年8月13日附件。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查询2017年

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查询2017年(原创实用版)目录1.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概述2.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主要领域3.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请与评审流程4.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成果与影响正文一、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概述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和资金支持,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2017 年,我国启动了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查询工作,以便社会各界及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成果。
二、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主要领域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涉及多个领域,主要包括:1.基础研究:包括自然科学领域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旨在加强对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2.应用研究:主要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3.前沿技术研究:关注全球科技发展前沿,加强我国在前沿技术领域的布局和发展。
4.社会公益性研究:以解决社会公益性问题为目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福祉。
三、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请与评审流程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申请与评审流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项目申报:项目申报单位按照要求提交项目申请书,包括项目目标、研究内容、实施计划、预期成果等。
2.项目初审:相关部门对申报项目进行初步审查,筛选出符合条件的项目进入专家评审环节。
3.专家评审: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从科学性、技术创新性、可行性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估。
4.项目立项:根据专家评审结果,确定立项项目并进行公示。
四、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成果与影响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这些项目的实施还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储备了力量。
总之,2017 年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查询工作对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预申报书共性格式2024020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预申报书共性格式20240204[项目名称][项目编号][申报单位名称][项目负责人姓名][单位地址][邮编][申报日期]一、项目概况1.1项目背景与目标(此部分介绍项目的背景,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需求等,明确该项目的目标及其与国家战略的关联。
)1.2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此部分描述项目的研究内容、技术方案或路线图,包括主要研究内容、技术方案创新点、实施路线等。
)1.3项目预期效益(此部分描述项目预计达到的技术、经济、社会效益等,包括产品或技术的创新点、应用前景、市场需求等。
)1.4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此部分介绍项目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包括申报单位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人员和其背景、合作单位或团队等。
)二、项目实施计划2.1研究进度计划(此部分列举项目的主要研究任务和阶段性任务,制定详细的研究进度计划,包括起止时间、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完成时间等。
)2.2预计研究经费(此部分列明项目所需的总经费及其预算分配,包括研究费用、设备购置费用、人员费用、管理费用等。
)2.3风险与应对措施(此部分分析项目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项目能够按计划实施。
)三、申报单位基本信息3.1申报单位概况(此部分介绍申报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性质、组织架构、实力、相关成果等。
)3.2主要研究人员情况(此部分介绍申报单位的主要研究人员情况,包括姓名、职称、专业背景、研究方向、荣誉等。
)3.3合作单位情况(此部分介绍申报单位与合作单位的情况,包括合作单位的名称、背景、在项目中的作用等。
)四、申请书附件清单(此部分列明申请书中的附件清单,包括但不限于项目实施方案、研究团队简介、申报单位相关证明材料等。
)以上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预申报书共性格式》的内容,本申报书将根据实际项目需求提供详细的研究计划和资料,并充分满足相关要求。
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于2020年发布了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文将对此指南进行详细的解读,帮助申报者更好地了解申报要求和流程。
一、申报项目范围1.1 申报主题年度项目申报主题应紧密围绕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突出前沿交叉、引领未来、面向需求和紧迫问题的特点。
涉及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高技术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与极地、空间空中空地一体化、均衡发展、节能环保、人口资源与环境、农业与农村、交通运输、国家安全等。
1.2 申报类型申报类型分为重大专项、重点专项和一般项目。
重大专项为国家重点发展战略项目,重点专项为国家发展相关领域的重点项目,一般项目为其他项目。
1.3 申报要求申报项目需符合科技创新和产业需求,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和示范带动作用。
二、申报流程2.1 全球信息站申报申报者需要登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信息站,填写项目申报书并上传相关材料。
申报书中需要包括项目背景、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预期成果、经费预算等内容。
2.2 专家评审经过初审合格的项目将进行专家评审,由专家对项目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评分,确定申报项目的资助资格。
2.3 复审和资助在专家评审通过后,申报项目将进行复审,确定最终资助结果。
资助项目将享受相应的政府资金支持。
三、申报材料3.1 申报书申报书是申报者向政府申请资助的正式文件,应包括项目的背景、目标、内容、预期成果、经费预算等内容。
3.2 项目依托单位证明申报者应提供项目依托单位的证明文件,证明该单位具有从事相关研究的条件和资质。
3.3 项目团队人员简历申报者需提供项目团队成员的简历,包括学历、工作经历、主要研究成果等。
3.4 其他材料根据具体申报要求,可能还需提供其他相关材料,如知识产权证书、合作协议等。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

1831 1985 1890 1940 1414 1432 1541 1593 2067 2034 2150 1658 1485
4 4 4 4 4 3.5 4 3.5 4 3.5 4 4 4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2017YFB0310200 2017YFB0310300 2017YFB0310400 2017YFB0310500 2017YFB0310600 2017YFB0310700 2017YFB0310800 2017YFB0310900
东北大学 钢铁研究总院 钢铁研究总院 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有研亿金新材料有限公司 北京科技大学 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 料研究院 江西稀有金属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 司 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
刘振宇 孙新军 刘正东 赵天明 孙泽明 王兴权 曲选辉 谢明 张国庆 刘颖 周武平 于月光 王韦琪
中南大学 山东南山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北京化工大学 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吉林大学
黄明辉 刘士新 张久顺 聂红 马安 段庆华 张立群 王有治 龚光碧 刘卫东 姚元根 胥维昌 林海波
1228 1368 1638 1135 2185 2235 2221 1438 1459 1516 1436 2238 1937
4 4 3.75 4 3 3 4 3 3 4 4 3.5 4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有限公司
MS-CARE-01
社会责任及EHS手册
(1.0版)
制订:
审批:
2020-1-1发布2020-1-1实施
1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专项20*年度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
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
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
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
1
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
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我国NQI总体水平达到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为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做出实质性贡献,研制计量基标准和测量装置100~120 台/套,研制国家标准物质500~600 项,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研制国际标准200 项以上,实现超过100 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 余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填补社会公益和重要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新方法和核心技术300 项,新装置51 台/套,诊断产品70种,实现重点领域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突破;建立6 套国际或区域领先的认证认可技术方案,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5 套以上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
2
体技术解决方案。
本专项执行期为2016年至2020年。
各任务落实以项目为主,2016年已部署49个任务方向,国拨经费6.76亿元。
重点研究基本物理常数精密测定、新计量和导出量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等领域关键计量技术,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技术,以及石墨烯等碳基纳米材料、碳排放交易和家具产品中挥发性有机物等领域NQI技术集成示范。
20*年项目支持任务为总任务的三分之一,为增强本专项申报竞争性,20*年指南任务方向进一步细化,共80个,总概算约7.4亿元。
重点研究新领域关键计量技术和高准确度标准物质研制,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检验检测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以及空间导航与定位领域NQI技术集成示范。
每个任务方向支持1~2个项目(评审结果相近并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先期支持2个项目,经中期评估后,根据评估结果后续择优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
项目执行期为3~4年,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的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指南如下:
一、计量技术
为实现专项计量部分的总目标,对计量方向项目整体要求如
3
下:项目研制的计量标准装置和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稳定性、可靠性、量程范围等关键性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参加相应国际计量比对,实现国际等效;计量标准装置达到申报国家计量基准、国家计量标准的要求,研制的标准物质应申报为国家标准物质。
1 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
1.1 生物活性、含量与序列计量关键技术及基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细胞生物活性计量装置和细胞计量技术及溯源性;研制微生物活菌计量装置和活菌精准测量技术,基因序列和含量计量关键技术;研究蛋白质含量计量基准方法和装置、糖基化计量方法;研究生物单分子计量装置,生物单分子计量技术方法及溯源性;研究细胞、核酸、蛋白质等国家标准物质。
考核指标:1. 计量装置4套:蛋白质绝对含量计量装置1套,生物单分子计量装置1套,微生物活菌计量装置1套,标准不确定度3.0%;细胞生物活性计量装置1套,标准不确定度7.5%;
2. 新技术、新方法12项:计量溯源方法5项,绝对测量方法4项,计量方法3项,标准不确定度5%;
3. 国家标准物质23种:包括蛋白质、核酸/基因、细胞分型计数、荧光校准等国家标准物质,标准不确定度5%;微生物和基体国家标准物质,标准不确定度7.5%;
4. 参加和主导国际、国内计量比对5项;
5. 申报国际互认的校准测量能力(CMC)3项;
6. 申请发明专利6项。
4
实施年限:20*~2020年。
2 新领域计量标准
2.1 新型功能材料关键特性参数计量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稀土永磁、磁粉芯、非晶纳米晶、弱磁等新型磁性材料磁参数的现场溯源技术和标准装置;研究高性能电工钢材料动态磁性计量技术和标准装置;研究微纳薄膜材料的结构及热电参数的溯源技术和计量标准;研究高分子材料分子量、热物理性能和介电性能的溯源技术和计量标准。
考核指标:1. 计量标准装置10套:①永磁、软磁和弱磁材料磁参数现场计量标准装置各1套,交直流磁场和磁极化强度标准不确定度0.05%;②高性能电工钢材料动态磁性标准装置1套,被测材料宽度(0.6~1.2)m,动态磁性计量研究平台1套,跨度15m;③高分子材料表观黏度标准装置1套;④传输线法、电容法和谐振腔法高分子材料介电常数标准装置各1套;⑤微纳薄膜材料结构光散射和塞贝克系数标准装置各1套。
2. 国家标准物质26种:①高分子材料特性量标准物质24种;②微纳薄膜材料特性参数标准物质2种。
3. 申请发明专利2项。
4. 主导或参加国际比对2项。
实施年限:20*~2020年。
2.2 高端装备制造质量大尺度计量测试方法与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大型加工装备误差的测量与主动补偿方法与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