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个小时天才理论》感想
解读《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的天才想法

解读《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的天才想法编者按:《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籍,是一本成为天才的书。
读起来会很累,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这本书看的很累,虽然才十万字左右,但是也看了好几个小时,而且是快速浏览。
本书偏理论,虽然有大量的例子,但还是看起来很吃力,可能和作者的写作水平也有关系,反正这不是一本吸引人的书。
作者的观点只有一个:就是一万个小时造就一个天才。
不管在什么领域,只要专注一万个小时的练习,大概每天3小时,用十年的时间,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作者用神经科学的理论来阐述这个观点,对髓鞘质进行了大量说明—这是大脑里面影响学习的重要物质,而且从练习、激情和老师三个方面来阐述天才的养成。
首先我们得有激情,有强烈的学习和成就动机,它们可以一直支持我们学习下去。
因为不管什么科目学习到最后,经过大量的练习后,都会疲惫不堪,这时,激情就是我们最好的动力。
为什么要学这个东西,学了这个可以达到什么样的成就,只要好好想一想,那么我们就又可以迈上新的征途了。
练习是必要的,不管是什么方面的学习,包括知识和技能,甚至是运动、社交技能,都是可以通过练习来获得好的成就的。
如果我们想要小有所成,那么8岁开始坚持练习,到18岁就可以成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不要小看每一个天才,他们的背后不是不可明说的天赋,而是大量努力和汗水的练习。
越早练习效果越好,特别是在30岁之前,在50岁后,人就会感觉学习越来越困难,这和我们的大脑特质是有关的。
当然,有个好老师就更好了。
好的老师可遇不可求,可惜的是,我就没有遇到过一个好的老师。
大多数的老师都是命令式的,从来不告诉你为什么,也不会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更有甚者,辱骂、羞辱学生是常态,我遇见的大多数是这样的老师,何其可悲!我当然知道好的老师可以带来多大的影响,甚至是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就是所谓的人生导师。
可惜的是现在的教育只注重数量,而不重质量,对老师的素质方面考量的根本就不够。
一万小时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理论读后感读完这个一万小时理论啊,真的是让我有好多话想说呢。
一开始听到这个理论,我就想,啥?一万个小时?这得多久啊!这就像是你跟我说要绕着操场跑个几千圈似的,直接把我给吓住了。
但是呢,仔细想想,还真挺有道理的。
就好比学弹钢琴吧。
你看那些钢琴大师,在台上弹得行云流水,手指在琴键上就像跳舞一样。
人家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这么厉害的。
那肯定是从一开始连哆唻咪都找不准,到坐在琴凳上一个音一个音地练,练了好久好久,累计起来说不定就超过一万个小时了。
在这一万个小时里,有弹错音被老师骂的时候,有觉得曲子太难想放弃的时候,但是坚持下来了,就成了大师。
这就像爬山,一万个小时就是那漫长的山路,只有一步一步地走,才能到达顶峰看到最美的风景。
这个理论也让我想到了我自己学做菜的经历。
刚开始我连个炒鸡蛋都能炒糊,那鸡蛋就像被我虐待了一样,黑乎乎的。
我当时就想,做饭怎么这么难啊。
可是我又特别想做出像饭店里那样色香味俱全的菜,于是就经常做。
慢慢地,我开始知道什么时候放盐合适,火候怎么控制。
现在虽然不敢说自己是大厨,但至少能做出几样拿得出手的菜了。
我这肯定还没到一万个小时,不过已经能感觉到这个过程中坚持和积累的力量了。
不过呢,这一万小时理论也不是说只要熬够了时间就一定能成为专家。
就像有些人在流水线上工作,工作时间也很长,但可能并没有成为某个领域特别厉害的人。
这就告诉我们啊,这一万个小时得是有目的、有思考、不断改进的练习。
不能傻愣愣地重复做一件事,就像一头拉磨的驴,转了一万圈也还是在原地。
我们得像那些聪明的学习者一样,每次做都要想想哪里做得不好,下次怎么改进。
而且啊,这个一万小时理论也给了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很大的希望。
以前总觉得那些很厉害的人都是天才,离我们遥不可及。
现在知道了,就算不是天才,只要肯花时间去钻研,去努力,也能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
这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小门,虽然门有点窄,路有点长,但是只要坚持走下去,就有机会看到门后的精彩世界。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我们都是天才------《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他们不管做任何事情,或是某些特定的事情,总是会比别人出色很多。
我们对这些叫做天才的人羡慕不已。
最近看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对天才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书中提出了一个“一万小时法则”,这一法则是由20世纪70年代的心理学家提出的,他们认为所有世界级专家都需要经历10000个小时(一般超过十年)的刻苦练习。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法则是否准确,但无疑,它与我们认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吻合的。
就如莫扎特6岁作曲,到20岁才创作世界级作品;甲壳虫乐队1964年风靡全球前已演出1200场;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1968年接触计算机,创业前已编程7年。
成功来自奋斗,一个人的天赋如何惊人,如果没有经过刻苦的学习和奋斗,那么,他永远也只能停留在天赋的状态,而无法在某个领域独领风骚。
如同王安石作品《伤仲永》中的主人翁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五岁就可以指物作诗,但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泯为众人。
自古至今,这样的神童数不胜数,但他们往往只是昙花一现,为什么呢?因为成功,不只是靠天赋。
其实一万小时法则只是一个虚数,在成为专家的道路上,有太多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前进。
书中还提到三个要素:精深、激情、伯乐,很好地诠释了我们需要什么。
所谓精深,是人的精力有限,如果能专注到某一件事当中,那么,他所取得的成就,必然要大于一般人,这是成为专家的基本要素。
做某件事的动力和投入的深度,则取决于激情。
如果你对某件事完全没有兴趣,那么,即使每天花10个小时在那上面,也许还不如一个特别喜欢干这件事的人做3个小时得来的成果更大一些。
而伯乐不只是通常意义上发掘优秀人才的人,其实也可以说是别人的认可。
虽然我们不需要通过别人来证明自己,但人是群居动物,别人的看法多多少少会影响我们的心情,甚至我们的生活。
如果我们的某项成就没有获得别人的认可,我们的能力没有获得器重,也是种缺憾。
拆书-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教给我们的是什么(父母必读)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教给我们的是什么(父母必读)随着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这个定律迅速风靡多国。
无数人争相效仿,希望通过此番定律的指导,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在这之后推出的《刻意练习》《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等书,无不是这一公式的翻版。
最近有幸读到了《一千小时天才理论》一书,里面的定理和生动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让我印象深刻。
作者提到:1万小时原则=精深练习+激情点燃。
人只有逐字逐句通过一遍遍训练行为、努力学习,脑海里的技能回路才会一遍遍地被使用,髓鞘质才能不断增厚,大脑的反应速度和准确度要随之不断提升。
虽然髓鞘质持续分解,但仍可以长出新的。
那么,如何运用一万小时定律让孩子获得良好教育、实现梦想呢?第一、让孩子们组成一个创业团队,有一个共同奋斗的环境,定一个明确的、可以效仿的目标,让观众们有一种共团队共进步感。
通过团队里每个人的努力,造成团队共同的成功。
把口号及一切都从“我”变成“我们”,带动集体荣誉感。
第二、老师对孩子进行学长全方位的指导。
从礼仪习惯到日常行为引导,事无巨细。
从小处着手,由点到面,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品行和刻苦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坚信自己会实现梦想。
总之,这些方法同样可以延展到家庭教育,职场文化、团队建设等各个领域,都有借鉴意义。
同时,一万小时定律也提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高效育人秘方。
第一、伍顿主教练育人秘方:低频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简短有力的指导语言。
第二、玛丽老师育人秘方:首先,教师本人热情、温暖的性格魅力。
其次,教师从内心深处重视孩子,对孩子有耐心和市场信心,比如孩子做得好得到的时候给予激励,做不好的时候鼓励重做,等做好的时候,马上给予鼓励。
再次,教师负责点燃孩子的学习掌理热情,给孩子继续下去的动力。
最后,用热爱的态度让孩子们更好地参与和融入学习,沉迷于自己的专业。
总之,伍顿教练的休姆方法就是加强技能回路、增强髓鞘质的宽度。
玛丽老师的方法就是集成导入感情开关,点燃学习热情。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书笔记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书笔记<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书笔记[最主要的观点]任何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达到世界级水平;精深练习。
×一万小时。
=世界级技能;[以下是具体全书笔记]由于全书为了描述一个观点用了大量文字来举例子,所以我现在就按照文章的意思来进行笔记分类。
不是按照目录。
我尽量把作者在文中表述的所有观点写出来。
全书分为三大块,也就是论述他们这个理论的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精深练习,*,以及一个伯乐。
第一块:精深练习顶级运动员们都在努力拼搏的做练习,他们意志坚强。
很奇怪的是他们总是尝试着失败,而正是因为这种失败却让他们成功。
巴西队获胜,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的训练方法得当,也就是精深练习,这种练习让人事半功倍。
那么什么是精深练习呢?精深练习也就是设定一个比自己能力稍微高一点的目标,然后全神贯注的去达成,目标明确的练习能够将学习速度提高10倍。
(我知道有人肯定对这一句话一带而过,事实上,这句话非常重要,我在看了书好几遍之后,才意识到这句话才是非常重要的!)精深练习其实很奇怪:第一它否定了人的能力是天生的这个观点;其次是,人永远不想失败,而精深练习却是鼓励人去失败,失败其实可以换一个词,失败=信息,成长的信息。
解释一个名词,髓鞘质,也就是医学上的施万细胞。
我简单说,就是它可以加速神经元细胞的传导速度,也就是让人[反应快"。
我们可想而知优秀的运动员运动的髓鞘质肯定比我们粗壮很多。
那么,为何目标明确、重视错误的练习如此有效?因为你想要好的神经回路方法是开启电流,处理错误,然后重启,重复这个过程。
努力拼搏是生理必经之路。
为什么*和坚持是才能的关键因素?回路包裹上髓鞘质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如果你不爱它,就不可能全力以赴,达到巅峰水平。
当我们精深练习高级技能的时候,就好像是在缓慢的扩粗我们的神经传导通路,让它速度更快。
有人说写字会增加肌肉记忆,其实写字增加的是髓质鞘的厚度。
一个研究心理学家的人指出来,所有的技能都可以通过这一套基本生理机制(重复练习)获得;而且这种练习有其生理极限(每天3-5小时),无人能幸免。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一万十分钟天才理论》读后感文/涛涛妈《一万十分钟天才理论》是我在2018年阅读的第一两本书,也是至今让我收获告捷最大的一本书。
有幸听到了金老师的线上读书分享,老师的讲解犀利、到位,让我感觉到什么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我的收获分两个各方面:第一方面,通过老师的讲解,学会了如何看书。
1、首先了解书的采写、作者写此书的背景。
了解了这两点,就能比快的读懂书。
2、其次看书的前言和后序,因为这两个部分都是作者的论点,看完了这两点,整本书基本上也就看完了,书的中间部分是论据,为论证作者的观点所用。
第二方面,刷新了我对“天才”的认识。
我以往一直认为,“天才“基因是关键。
因为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现在通过这该书的学习,知道这背后不是并非遗传基因这么简单,而是有精深练习、激情和伯乐这三个要素上面在里面起作用。
举个例子,要音乐家的孩子很容易也会成为一个音乐家,原因是:1、有激情。
更佳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一个大的能量场,激发电子音乐孩子对音乐方面的兴趣。
2、精深练习。
孩童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大人如何操练,正确姿势,有条件在家不断的练习,自然而然的大脑中的髓鞘心志大脑皮层逐渐变厚,有熟练的技巧。
3、伯乐。
千里马好找,伯乐难寻,因为同学们一个好的老师对天才的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音乐家在音乐方面的造诣能指导自己的孩子在音乐上少走弯路。
当然这种情况也不是当然的,我只是在这里阐述下前面那句俗语暴发的可能性。
关于精深、青春和伯乐的理解:1、精深练习1)一万小时X精深练习=某方面的人才。
任何的技术都是需要重复练习,专注练习多了,技能也就越熟练。
就像我以前我妈在家的时候我从不烧菜,偶尔烧烧也就马马虎虎。
去年下半年我妈回老家后,必须自己烧菜。
然后自己主动琢磨如何烧,那时虽然算不上烧的好,但是至少比以前进步,家人也挺爱吃我烧的菜。
2)挑战自己的能力换句话说,不断犯错,不断在错误中加以解决,会让自己趋于更聪明。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读后感近年来,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备受瞩目,成为了许多人追求成功的指导原则。
这一理论认为,要成为一名专家或天才,需要投入一万小时的时间来练习和学习。
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他的研究表明,无论是音乐家、运动员还是科学家,他们在成为专家之前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来练习和学习。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认为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刻苦努力是成功的基石”。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没有人是天生的天才,成功背后都是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时间。
比如,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在成名前曾在汉堡的一家酒吧演出了数千次,他们的成功并非来自天赋,而是来自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表演的不懈努力。
同样,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等成功人士也都是通过刻苦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专家或者天才,就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练习,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其次,我认为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也告诉我们,“选择正确的领域很重要”。
这一理论并不是说只要投入一万小时就一定能成为专家或者天才,而是要选择正确的领域并在这个领域中不断努力。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音乐没有天赋,但却一直在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和练习,最终也难以成为音乐天才。
因此,选择正确的领域并在这个领域中不断努力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比如,贝多芬在音乐领域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而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中也是如此。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专家或者天才,就必须选择正确的领域并在这个领域中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最后,我认为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也告诉我们,“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专家或者天才,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投入时间和精力。
比如,贝多芬在创作音乐时,常常整夜不眠,一次次地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作品;而爱因斯坦也是如此,他在研究物理学时常常忘记了时间,一次次地推翻和重新思考自己的理论。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经典版)读后感1500字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经典版)读后感1500字熟练掌握技能的正确练习方法是什么?《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帮助你破解才能密码,为你诠释精深练习的三大秘诀!全新诠释天才的“一万小时法则”。
大声告诉你:“了解异类还不够,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异类!”《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颠覆巨献,推翻你对天才的一切想象。
《异类》背后的天才理论,为你打通通往异类的每个环节!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经典版)读后感我前前后后花了三天的空闲时间读完了《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也就是人才理论的三大要素:精深、激情和伯乐。
第一部分讲精深练习。
精深练习是朝着既定目标挣扎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会让你更聪明。
由精深练习引出了髓鞘质,作者把髓鞘质称为才能密码。
那什么是髓鞘质呢?通过阅读了解到髓鞘质是给神经回路包裹上绝缘体,髓鞘质越厚,绝缘性越强,我们的动作和思维就越加精确和敏捷。
髓鞘质是交流、阅读、学习技能、人之成为人才的关键。
髓鞘质回路放电至关重要,它包罗万象,无法逆转,只能朝一个方向前进。
髓鞘质的生长在30岁时达到顶峰,50随时损失速度大于生长速度。
脑中的髓鞘质越多就越聪明。
精深练习的三大秘技:1、组块化,整体了解一项任务,尽可能把它分解成最基础的组块,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再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结构。
2、重复练习,精深练习必须是处于最佳位置,每天练习3到5小时。
一旦离开了精深练习区,可能还不如停止练习。
3、尝试体会,精深练习是有目的的奋斗,选定目标,努力争取,评估差距,回到初始步骤。
世界级技能=精深练习*一万小时第二部分讲激情。
三个点燃激情的原始信号:未来归属感、生活不再安全(丧父or丧母)、稀缺性-这个机会只有我有。
鼓励人们争取不断进步的语言,找到可行的方法,保持激情之火不断燃烧。
第三部分讲伯乐。
教师的超能力是能够感知学生所缺乏的东西,给出正确的建议,以填补那些缺少的东西。
篮球总教练伍顿常用的教学形式是三段教学:先示范正确动作,然后是错误动作,最后再示范正确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述:最近看了《一万个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感觉书中的很多东西对于正在学习的我们是非常有用的。
书中分了三部分来阐述天才是怎样产生的:精深练习、激情、伯乐三者缺一不可。
书中作者从科学的角度具体的解释了为什么只有一万小时的精深练习才能产生“天才”。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可不只是一万小时这么简单:
“我很逊.所以就不值得继续了。
”
“没错,我知道做这件事有更好的方式.但那是天才才能傲到的.我没戏。
”
“我只想变得更好!"
上面三句话在现实中恰好对应三种人:掉队者、菜鸟、牛人
对自己的态度决定了你现在做的事是否能成功,更决定了自己最终能够成为牛人!
不管那种人,“永远不会太迟”的说法永远不过时。
神经科学家说,通过学习,人几乎可以在任何年龄生成新的脑细胞。
如果你今年30岁,如果你明天就拿
起吉他,到50岁的时候,你就有了20年的演奏经历,水平一定比牛人还牛!那你还等什么呢?
昨天已经过去,说什么都已经晚了,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吸取教训而已.明天还未到来能做的只有计划,这个计划只是你的一厢情愿而已。
那么最终要的是今天,是现在从现在开始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就可以成功。
10000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没有例外之人。
没有人仅用3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0000小时一一10年,每天3小时一一无论你是谁。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当我们尝试一个新技能时,我们就像进入黑屋子的人,总是碰到家具,但每次碰撞都会让我们明确我们要往哪里走。
我们不应该忽视错误或试图忘记它们,因为它们为我们指出了道路所在,同时为我们指出了一个事实:那些不敢冒险的人就无法发展他们的才能。
敢于冒险,敢于犯错是成功的前提,仅仅是前提,更重要的是冒险完了之后,错误出现之后怎么办。
想
起来以前提到的东西,不敢有丝毫停顿的去纠正错误,纠正偏差,无限的去向成功靠拢!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三大要项:即所谓的精深、激情、伯乐。
如何融合这三大要项正是掌握技能的关键,少了一项就会减慢这个过程。
融合三者,哪怕只有6分钟,事情就会不一样。
精深、激情、伯乐。
你现在缺什么?缺少就去弥补,什么?不缺少,那还等什么,go on please!
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一一哈佛图书馆训言
与君共勉!
精深练习是建立在一个悖论之上的:朝着既定目标挣扎前进,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不断犯错,这让你更聪明。
类似的说法是,做那些不得不放慢节奏的事情,犯错并加以改正一一就像爬冰山,刚开始的时候会滑倒,会跌跌撞撞,最后不知不觉中就变得敏捷自如。
“亲自接触一次,哪怕只有几秒钟,也比旁观几百次远远有效。
"
精深练习,放慢那些该放慢的节奏,在挣扎中前进,挑战自己能力极限,不断犯错!映射到目前自己的学习中来,感到自己很庆幸,竟然和书中的理论惊人的相似!
问:为什么日标明确、重视错误的练习如此有效呢?答:因为构建一条好的神经回路,最佳的方法就是开启电流,处理错误,然后重启,就这样一遍遍重复这个过程。
努力拼搏不是无关紧要的过程,而是生理上的必经之路。
问:为什么激情和坚持是才能的关键因素?
答:因为给一个庞大的神经回路包裹上髓鞘质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如果你不爱它,就不可能全力以赴,达到巅峰水平。
维修计算机的时候不也是不断地重启,不停的判断直至成功么?这就是明确目标,重视错误。
那么什么是“不断重启”的动力?兴趣或者说激情只有这个东西才能说是坚持的真正动力
人们可以通过制定有氧训练或无氧训练系统目标来提高,通过逼自己挑战极限一一举起更重一点的东西或跑得再远一点一一来强化心脏和肌肉。
利用这套生理机制的强大潜能,普通人原来也可以慢慢地拥有健美的身材或者成为马拉松运动员。
够那个蹦一蹦可以够到的东西,会使你蹦的更高,长此以往以至于蹦的越来越高,学习也是如此!
任何领域的任何专家都要经过.10.000小时专心致志地练习。
足够的有效时间积累才可能促使髓鞘质的形成。
精深练习*一万小时=世界级技能
想拥有世界级技能,先精深的练习一万个小时再说吧!
这不是说地球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爱因斯坦。
重点是,虽然人才看上去是命中注定的,但实际上你完全可以自己决定学习什么技能,每个人都拥有比自己想象中
还要大的潜能。
正如髓鞘质先生常说的那样,我们出生时都有机会成为自己的互联网之王。
自己完全可以决定学习什么技能,换句话说就是你可以决定自己能否可能会成为天才,或者成为哪一方面的天才。
7岁时,刘翔与体育结缘。
13岁,开始练习跨栏。
16岁,与师傅孙海平相遇。
18岁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头衔一一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10米栏冠军。
2004年.8月.27日,雅典奥运会男子.11。
米栏决赛上,刘翔以.12秒91,夺得了金牌,成为中国田径项日上的第一个男子奥运冠军
精深练习+一万小时+伯乐=天才,是“天”才么?还不如说是“人”才?
“我们生来就在模仿中学习。
”模仿可以是无意识中进行的。
先形似,在神似,再形神兼备。
一切都来自于模仿
正是这种感觉,精深练习不是简单的挣扎,而是有目的的奋斗:选定目标、努力争取、评估差距、回到初始步骤。
而且那种感觉同其他东西一样,是可以习得的。
精深练习不需要长时间,有限时间高频率的练习,效率是平时的N倍,效果是平时的N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