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处

合集下载

《记叙文的“起、承、转、合”》

《记叙文的“起、承、转、合”》

那一次,我懂了
母亲病了,是多年的关节炎,憔悴的脸毫无生气的样子,不 时的疼痛总牵伴着嘴角来回抽搐。(起) 我仍不以为然地“稳坐泰山”,怡然自得地看着动画片,巨 大的音响使我将母亲的关节痛抛置脑后。“小彦!”在广告阶段, 我终于模糊地听到了母亲有气无力的呼喊。我不耐烦地走到母亲 跟前,嘟着嘴,老大不高兴。“帮我倒杯水来。”我不情不愿地 随手拿了个杯子给母亲,又快速溜到了电视前。(承)
【初步发展部分:写自己遇到了一些小树,并对小树进行细致描写, 突出自己和小树的相同之处,为下文的写小树的坚强做铺垫。】
这时天空突然变了脸,一阵子狂风吹过,乌云便布满了天空, 接下来就是倾盆大雨。我连忙找个近一点的地点躲躲雨。我看见, 那一棵棵小树已被吹得东倒西歪。但是无论那风吹得多大,他们都 咬牙坚持着。 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了,雨已渐渐地停了,我走进那些小树看了 看,不由得惊叹!他们没有一棵倒下,反而变得更显生机,那原先 有些泛黄的叶子,也变得翠绿。我不禁对眼前的景象所震服。 我看了看天空,深吸了一口气。心想:连植物都那样的坚强, 更何况人呢!我也应该变得坚强起来!失败一次算什么,失败不可 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却迟迟不肯振作起来。只要我有理想,只 要我继续努力,我就不信,成功不向我靠近。 【高峰发展部分:设置了一场大风雨,细致描写风雨中的小树,突 出了小树的坚强,对比自己,获得启发。】
孩子六岁生日那天,爸爸妈妈都来了。爸爸说孩子长大了, 该去上学了。孩子不愿意,因为他不想离开奶奶,失去那份奶 奶对他的爱。于是,奶奶举起那梧桐叶般的手,一下一下地打 在孩子的屁股上。孩子哭了,哭得很伤心。第二天,孩子跟爸 爸妈妈走了。他坐在车子的后面,硬是倔强地没有回头。那天 风很大,孩子的眼睛里进了沙子。 孩子很听话,学习非常刻苦。渐渐地孩子习惯了没有那并不悦 耳的歌声和梧桐叶般的大手抚摸自己入睡的夜晚。 进入小学后,孩子从书本上知道了人是会死的。于是孩子 便恳求父亲为他买了一辆脚踏车,孩子学车很快,不到一个月 他已能熟练地骑车了。每到了礼拜天,孩子都会骑车到乡下奶 奶家,给不识字的奶奶看满分的试卷,奶奶便会微笑着从厨房 里拿豆腐乳给他吃。(承)

初二语文作文中如何处理好篇章的起承转合

初二语文作文中如何处理好篇章的起承转合

初二语文作文中如何处理好篇章的起承转合篇章的起承转合是语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了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影响着读者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特别对于初二的同学而言,良好的篇章结构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起思、承旨、转折和合流四个方面,分享一些处理篇章起承转合的技巧和方法。

一、起思篇章的起思阶段是对于文章话题进行引入和展开的过程。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选择提供一些引人入胜的背景信息、故事情节或引用名人名言等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出文章主题。

比如,当我们写一篇关于环保的作文时,可以以一个引人入胜的事例来引发读者对环保问题的兴趣。

关于篇章起思的处理,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情景描写:通过描述一个具体的场景或情境,引出文章的主题。

比如:“夏日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湖水上,微风拂过,湖面波光粼粼。

我来到了XX公园,看到了许多人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却也看到了一些人随意丢弃垃圾。

这让我深思,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2.引用名言:可以从名人名言中选取一句与主题相关的话语,作为文章的引子。

比如:“爱迪生曾经说过‘我们没有继承而来的地球,而是借用给我们的地球’,这句话让我深思,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环境问题呢?”3.提出问题:可以通过反问的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

比如:“你是否注意到身边的环境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对环境采取行动了呢?”二、承旨篇章的承旨阶段是对话题进行详细解释和展开的过程,可以通过事实、数据和逻辑来支持论点。

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明确观点,论证层次清晰,并且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在处理篇章的承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划分段落:将承旨部分分为若干段落,每段只论述一个观点或理由,并且在段落之间进行过渡。

这样可以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读者更容易理解。

2.运用事实和数据:通过引用具体的事实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比如,当我们论述环保问题时,可以引用一些环境状况的数据,如空气质量指数、水质检测结果等。

作文中起承转合的意思举例、

作文中起承转合的意思举例、

作文中起承转合的意思举例、
起承转合,是文章结构化的重要方法,作文中永远要遵循“起承转合”的原则,以保证文章有条理、有层次。

起:开头部分,是引入主题的部分,通常用于让读者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例如: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体育运动。

承: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思想,阐述自己的观点。

例如:体育运动不仅能改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心理素质,让人们更健康、更有活力。

转:结尾部分,是文章的结论,也就是对主题的总结。

例如:因此,我们应当多多参加体育运动,让自己拥有更好的身心素质。

合:尾声部分,是带给读者美好感受的部分,也就是给文章加上彩色的装饰。

例如:让我们以健康的身心,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起承转合是什么意思?

起承转合是什么意思?

起承转合是什么意思?野渡回答:起承转合,一般是指艺术创作中的一种结构技巧,下面,笔者从起承转合的出处、起承转合的意思及起承转合在作品中的运用等三个方面,对起承转合进行简要分析。

一、起承转合的出处最早出自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后来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再一次引申:“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

” 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拓展。

这是目前对起承转合解释得比较早、也比较好的二条出处,后来也有金圣叹、鲁迅等人,对起承转合进行了注解,但都没有超出以上内容。

二、起承转合的含意什么是起承转合?按照元代范德玑的说法,笔者的理解是:起者,开端也。

文章的开端要平直。

或开宗明义、单刀直入。

或设置悬念、引人思考。

或平铺直叙、留有余地。

总之要引人注目,变化多端,并以自然为佳。

承者,承接也。

承要舂容。

什么叫舂容?舂容就是要有力、洪亮和从容。

意即承接要自然、有力和洪亮,既要能承上,还要能启下。

转者,变化也。

文喜看山不喜平。

文章要有起伏变化,要跌宕有致而又万变不离其宗。

合者,结尾也。

结尾要渊永。

何谓渊永?深远、深长也。

意思是文章的结尾要有韵味。

或点明主题,或启发联想,或耐人寻味,均要干脆利落,有力有味。

三、起承转合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下面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及七律为例,来分析起承转合在作品中的作用。

首先看杜甫的五言绝句《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诗中第一句起,总写孔明的功劳之大。

第二句承,写孔明成名原因。

第三句转,写孔明的计谋会流芳千古。

第四句合,写孔明灭吴失策,功业未就。

全诗起承转合,特别分明。

其次看杜牧的七言绝句《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全诗四句。

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最后看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如何写起承转合

如何写起承转合

如何写起承转合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以律诗为例,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恰好对应起承转合四步。

王世贞说:“今人作律诗,多着意于中间四句,此大谬不然也。

第一要起得妙,起处得力,则下处全不费力矣。

第二要结得好,结处生动,则上面亦自然灵动矣。

”律诗是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代表起承转合,绝句只有四句,分别就代表了起承转合。

1、“起”是开头,好的开头往往能起到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

开头的形式多种多样,无奈哪种形式,要追求“平直”,忌讳拖泥带水,更不能风马牛不相及,王顾左右而言他。

1)以赋开头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的第一句直截了当地道出了“红豆”的产地“南国”。

这种“赋起”一开头,就直接告诉读者自己所写的对象,直接干脆,比较适合初学者采用。

2)以比开头过华清宫(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的第一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写回望长安时,长安就像锦绣堆成的一样,风景优美如画。

这里直接融入了作者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想象,一开头就很自然地拉开一幅奇妙的画卷,为接下来的“千门开”“妃子笑”“荔枝来”留下伏笔。

还有一种比喻句不明确告诉读者,却用暗示的方法巧妙地引出诗歌的正文。

比喻的开头表面上看好像不是比喻,但通过暗示巧妙地表达出作者比喻的寓意。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的第一句“荷叶罗裙一色裁”,描写了在那一片碧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罗裙象荷叶一样,融入荷塘之中,分不清哪为荷叶,哪为罗裙。

这种以比作为诗的开头,容易给人深刻的印象,也能更巧妙委婉地引出后面的文字,但要注意的是比喻一定要准确而有新意。

3)以兴开头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的第一句以“空山不见人”,引出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起承转合(课资课堂)

起承转合(课资课堂)

教育资料
12
绝句创作成功与否,既与起、承有关, 更系于转、合。绝句传诵的名句,经常在 后两句,特别是尾句常是精华所在,意味 无穷,历久弥新,就全诗中起的作用来说, 第三句是转舵处,是关键。当代诗论家丁 芒有一个很好的比喻:绝句第三句如排球 场上的二传手,将所接的球高高地巧妙地 托起,第四句作为攻击手,就可突兀、机 巧、狠狠地把球打死,“一锤定音,主旨 点明,胜负自分”(《当代诗词学》)。
教育资料
13
绝句章法的正格,四句依次是起承转合。
绝句另有一种章法,前三句平铺,有起、承而 无转,直到第四句合(结)。如李白《越中览 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说过去,第四句说现在。第四句又可说
转结合一,这是变格,比较少见。
教育资料
14
教育资料
3
“起承转合”四个字,说起来也简单, 起:即开头、开始。 承:即承上、承接,扩展。
转:即转折、转换;如情与景之间的转换。 合:即收合、结尾,回扣主题。
教育资料
4
起笔是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时间、地 点等,可引出下文。
唐·李绅《悯农》
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法欣赏诗歌
3、由乐转悲,由喜转愁
唐·李绅《悯农》
第四句是合,就是把前 三句的诗意合成、概括
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感悟
春种一粒粟,(起) 点上,进而表达作者的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转)
见解和主张,抒发作者 的思想感情。作者卒章 显其志,和盘托出了诗
农夫犹饿死。(合) 教育资料 的“悯农”主题。 8
教育资料
9

《散步》的起承转合

《散步》的起承转合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 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 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 西——生命。(穿插一笔,烘托渲染,描写田野的春色-----景物烘托)
(三)转——宕开一笔。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高明的指出在 于在读者还沉浸在孩子和奶奶温馨的生活画面时,作者峰回路转, 宕开一笔,故事情节反转——奶奶去世了。这样的情节布局打破了 文章原有的温馨氛围,发展到了高潮,让读者深刻体验到作者对于 奶奶的去世的悲痛的心情。而在文章这一部分,作者提到了豆腐乳 “哥哥说:‘奶奶死了,她让我把这豆腐乳送给你。’孩子没有哭, 接过了豆腐乳,里面有十块。”,再一次深化文章的主题:,“豆 腐乳”里蕴涵着珍惜。 (四)合——照应圆合。在文章开头,作者提到的是“梧桐叶”, 而在文章结尾,作者提到了“豆腐乳”,尽管是不同的事物,但它 们都象征着我对和奶奶的那段日子的珍惜之情,文章首尾呼应,末 段遥接开头,点明深化了主题:“梧桐叶”里饱含着珍惜,豆腐乳” 里蕴涵着珍惜,圆合全文。作者起承转合的布局,简洁老到的笔致, 让人读来回味无穷,具有极大的震撼力。
孩子两岁那年被送到了乡下奶奶家,于是奶奶便多了个小尾巴。有一天,孩子对奶奶说奶 奶的手像一片梧桐叶,奶奶笑了。妈妈有时会来看孩子,顺便捎来些水果糖。孩子很懂事, 也很珍惜眼前的一切。于是奶奶嘴里便会时常地塞着孩子给她甜甜的爱。日子一天天地过 去,孩子早已习惯伴着那并不悦耳的歌声入睡,有着那并不光滑甚至有些粗糙的大手抚摸 自己的头。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 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作文技巧如何写出精彩的起承转合

作文技巧如何写出精彩的起承转合

作文技巧如何写出精彩的起承转合写作是一门艺术,如何写出一篇精彩的作文,是每个作家都需要掌握的基本技巧。

而起承转合是作文结构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能够给作文赋予完整性和条理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撰写精彩起承转合的作文技巧。

一、起情以人,打破常规开篇一个精彩的开篇有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起情以人是常用的开篇方式之一。

通过以人物或故事情节为引子,将读者带入作文的世界,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可以写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或讲述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来打破传统的开篇方式。

二、承接现实,引出问题在承接部分,可以通过引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起点,引起读者共鸣。

问题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关注度,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继续往下阅读。

例如,可以引出社会热点问题,或者是与读者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引发读者思考和讨论。

三、转折点明,展开论证在转折处,需要明确交代转折点,即将问题引向具体的方向或解决方案。

这个部分要注意逻辑的清晰性,让读者能够理解你的论证思路。

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证,运用事实、数据、案例以及引用权威人士的观点等,来进行有力的论证。

四、合理归纳,总结观点在合上部分,需要对前文进行合理归纳,形成明确的论点或观点。

通过总结前文的论证和分析,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结论,让读者在阅读完作文后获得一个全面的印象。

五、增强感染力,语言修辞运用为了增强作文的感染力,语言修辞的运用非常关键。

可以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用细腻的语言描绘场景和情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性和准确性,避免啰嗦和空洞的陈述。

六、多读优秀作文,借鉴他人之长阅读优秀的作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多读优秀的作品,可以学习到别人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培养自己的写作思维和视野。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作家或者获奖的作品来阅读,注意他们的结构安排、语言运用和观点阐述,从中汲取营养和灵感。

总而言之,要写出精彩的起承转合作文,关键在于起的引人、承的引出问题、转的论证和合的总结观点等环节的处理得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承转合处,正是切入点——从起承转合的律诗体例突破诗律诗鉴赏难关律诗作为近体诗的一种,它与古体诗的区别就在于它讲究诗歌的格律。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律诗是一种讲究格律的诗,包括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也必须借助于或屈从于律诗这种格律的需要。

所以了解律诗的基本格律——起承转合的体例,对于我们读懂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进而鉴赏律诗都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一.首先我们介绍一下有关“起承转合”的基本知识。

律诗开头的两句,称为首联, 这是作者由题目进入到正文的入手处, 因此也称起联。

律诗的三四句称为颔联,颔联为承,即承接起联,因为起句往往是直接点题,有点突兀,所以承联则语气放缓,对起联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五六句称为颈联,表现在章法结构上,颈联为转,即在承联的基础上进行语意宕转,并为尾联蓄势。

尾联是全诗的收结处,往往起一个总结的作用,因此也称“合”,这就是律诗的起承转合。

如果我们把一首律诗比作是一篇议论文,那么起联变相当于提出问题,承联和转联就相当于分析问题,尾联就相当于解决问题。

因此整首律诗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总分总”的结构。

但具体到每一首律诗中,情况又有所不同,大体有这样三种。

第一种是“起—承转—合”式,即“总分总”式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在这首诗中,起联开门见山道破题目“早春”“游”,承联转联具体展开“物侯新”之表现,合联点破感情“归思”,整首诗呈现出一个总分总的格式。

第二种是“起承—转合”式,即“分总”或“总分”并列式例:旅夜抒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起联和承联直接写景,而转联与合联议论抒情:自已无缘无故地病休离官,孤独如沙鸥。

整首诗呈现为“景情并列”式第三种是“起—承转合”式,即“总分”式。

例:秋怀/欧阳修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身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这首诗开头就点题并直接说出作者的情感,在秋天来临,节气变化之时,人为什么要黯然伤怀呢?从而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在自然与国事之前的豁达之胸襟。

承联转联尾联具体写节物、写处境、写愿望,具体地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整首诗呈现为一种总分式。

二.从起承转合中读出诗歌的思想情感。

以上我们介绍了律诗起承转合的体例及几种具体表现形式,但有一点不变的是律诗情感的直接外现往往表现在首联与尾联,因为这两联正好对应起联与结联,律诗从体例上的要求就是在此点题。

所以读懂律诗的思想感情,不可放过了这两处。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2007年宁夏卷)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答案:1。

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是承“I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2.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分析:解答这两个题目,关键就是读懂这首律诗的起承转合。

这首律诗的总体结构呈现出一种“起—承转—合”式,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第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从形式上来说,首联起句点题,颔联承接起联,即对起联进行语意的补充。

所以第1题的答案就可以从此入手。

第2题考查诗的情感,而在这种结构处理方式的诗中,表现作者情怀的地方往往会在首联起处和尾联结处点明。

所以我们就可以从首联和尾联处入手去理解作者的情感。

三.从起承转合中读懂诗歌的诗眼。

什么是诗眼?诗眼有全诗之眼与句中之眼之分。

全诗之眼是全诗精神的凝聚处,一句之眼是一句诗精神的凝聚处。

律诗起承转合的特点决定了全诗的情感处往往都在首联起处和尾联结处,因此全诗之眼也往往在起与结处。

既然首尾两联一般是属于表意部分,那么这两联就不能最好地体现出作者写诗的功力,因此中间两联就成了诗人最用力之处,所以从形式上来说,这两联必须对仗,从炼字上来说,这两联也往往是句中之眼处。

所以说律诗这种起承转合的体例特点除了便于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之外,也往往是理解诗歌诗眼的重要入手处。

先看全诗之眼。

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里把全诗之眼归结为或在首联、或在结尾、或首尾俱用三种不同的情形。

下面我们就来结全律诗起承转合的特点分析不同位置的诗眼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1.用于首联。

首联是起联,起联往往是点题处,因此如果诗眼位于起联,往往会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例:遣怀/杜甫愁眼看霜露,寒城菊自花。

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

水静楼阴直,山昏塞日斜。

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

这首诗写于公元759年,这年作者从长安出发,来到了秦州,“欲于东柯谷西枝村寻置草堂而未遂”。

结果陷入了一种欲栖无所的困境之中。

诗的一开始即从愁眼入手,以此为诗眼,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愁”。

2.用于尾联。

尾联是全诗的合联,是道破全诗情感的地方。

因此位于此处的诗眼往往有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登岳阳楼/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这首诗是陈与义在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所写,诗人从靖康元年开始逃难,故诗中有“三年之难”之说。

国破家亡之时,漂泊流落之中,作者登上岳阳楼,举目四眺,所见所感无不蕴含一个“悲”字。

处处是悲,时时是悲,但至诗的最后一个字才点破,因此最后的诗眼“悲”有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

3.首尾俱用这种格式我们不再举例说明。

再看句中之眼。

律诗起承转合的体例特点决定了句中之眼大都位于律诗的承联与转联,而五七言律诗语意的特点又决定了五言律诗的句中之眼往往在第三字,而七言律诗诗眼往往在第五字。

句之诗眼因其所处的具体位置不同我们又可把它分为句内之眼、句末之眼和二者连用。

句内之眼,是指出现在一句诗当中的眼字。

句中之眼往往撑起一句的语义,从而增强诗歌意境的动态感。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字是句中之眼,它不仅仅写出了春到江南时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这种变化之动态。

句末之眼,是指出现在一句诗最后的眼字,句末之眼能增强诗歌意境的画面性。

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

“直”是线条的平面扩展,而“圆”是面的立体呈现,平面的线与立体的圆相切,增强了诗歌画面的直觉形象。

句内之眼与句末之眼的并用,能够形成语义的内部呼应。

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天空明净,繁星闪烁,得力于“垂”字,因为只有在明亮的夜晚,天空才显得特别低,星星也好像低垂而下。

“平野”本有开阔之意,后边再加上一个“阔”字,更显得辽远。

“垂”与“阔”互为因果,因星“垂”才显得平野“阔”,从而形成句子内部的呼应。

当然,这是为了介绍的方便,很多时候这三种作用是相互在一起的,而且诗歌中所有字词的艺术效果都是和诗歌最终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下面来看两个例子: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全国卷2)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分析:本题实际上就是考查诗眼的位置与作用。

五言律诗的语意特点决定了诗眼往往在第三字,而本诗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的语意正好在第三字处,因此第三联的诗眼很明显就是“明、出”。

而从题干的要求“从第三联中找一个诗眼”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不是全诗之眼,只能是句中之眼,而句中之眼的作用,我们可以参照句中之眼的作用来表述。

例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7广东卷)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答案:(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

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分析:第一题中对本诗情感的把握,可以从合联的“孤”字看出。

第二题中诗眼的艺术效果也是从情感上来体现的。

而且诗眼的作用也是紧扣句中之眼的几种用法来表达的。

例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四川卷)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

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

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分析:本题是考查全诗之眼,并借全诗之眼来考查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因为“乱”字作为全诗之眼,放于最后,往往起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对“乱”的分析自然要从首联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