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3)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文章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意义;2. 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3.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具体经过和意义;2. 文章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3.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分享学习心得;4. 讲解与示范: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6. 总结与拓展: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总结和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练习成绩: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1. 烛之武退秦师的原文和译文;2. 与烛之武退秦师相关的历史资料;3. 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课件和视频。
六、教学资源补充1. 烛之武退秦师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2. 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地图,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地理背景;3. 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论文,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研究材料。
七、教学活动设计1.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学生的体验感;2. 小组讨论:针对文章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3. 写作练习:以烛之武退秦师为题材,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 准确默写文中的文言名句2.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基本用法,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相关链接】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战国策》。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
如《战国策》。
⑤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
如《史记》。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一起反映历史。
如《通鉴纪事本末》一、自主学习(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是.寡人之过也是这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4、朝济.而夕设版焉济过河,渡河5、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封疆界6、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阙侵损,削减图考虑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8、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凭借9、失其所与.与结交,亲附(二)、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1、贰于楚也(句中义:从属二主今义:数词二的大写)2、以为东道主(句中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3、行李之往来(句中义:外交使节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4、今有急而求子(句中义:对人的尊称,“您”今义:儿子)5、以烦执事(句中义: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事的人)6、亦去之(句中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三)、指出下面句中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退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动,驻扎,驻军3、夜缒而出名状,在夜间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做边邑;远,形名,远方之地,此指郑国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名状,在东边;封,使动,使……成为疆界6、共其乏困形名,缺乏的物资7、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动,变雄厚,变薄弱二、合作探究(一)、解释句中的文言实词1、鄙(1)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疆,边远的地方(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任务】1、回顾文本,准确断句;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思,并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2、重点积累实词“鄙”的常见义项,并能准确推断其不同语境义;3、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复习检测】一、给第④自然段断句;解释文中划线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二、知识点梳理1、完成《专题规范特训》305页;(内容各班可灵活处理)2、积累“鄙”的常见义项(读《考点知识必背清单》16页)【高考链接】尝试为下面的句子准确断句,并翻译。
③(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三、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爵位: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但被封爵者都有封地且可世袭。
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县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秦始皇以后,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称。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还有孤、不谷等。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对尊长者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还有君、公、足下、夫人、先生、大人等。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B.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秦晋之好代表的是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秦晋之好”。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鄙、微、许、辞。
积累文言虚词:以、其。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3、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方法:交流、讨论、点拨学习过程: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秦伯说,与郑人盟()6.失其所与,不知()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三、词类活用1、夜缒而出2、朝济而夕设版焉3、既东封郑4、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5、与郑人盟6、既东封郑7、阙秦以利晋8、越国以鄙远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10、若不阙秦1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12、烛之武退秦师(三)形容词的活用①越国以鄙远②臣之壮也③今老矣④共其乏困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邻之厚,君之薄也(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四、一词多义(一)解释下列重要实词: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①越国以鄙远②《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①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②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③《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二)重要虚词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③失其所与,不知()④吾其还也()4.之①子犯请击之()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臣之壮也()④夫晋,何厌之有()⑤辍耕之垄上()五、特殊句式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3、夫晋,何厌之有4、以其无礼于晋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佚之狐言于郑伯六、重点语句翻译1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04---------《烛之武退秦师》【高考考点】1.积累“贰军鄙肆阙与”等实词“其”等虚词。
2.熟练背写,准确翻译全文。
3.积累写作素材,开拓思维空间。
【教学流程】一、解释加点的词。
(5分钟)1、且贰.于楚也()2、晋军.函陵()3、夜.缒而出()4、朝.济而夕.设版焉()5既东.封郑()6越国以鄙远.()7退.秦师()8阙.秦以利.晋()9肆.其西封()10因.人之力而敝.之()1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12、失其所与.()1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二、翻译下列句子。
(10分钟)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2、若郑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夫晋,何厌之有?三、默写最后一段。
(2分钟)四、写作空间。
(任选一题)(10分钟)1从这篇文章可以提炼出哪些话题?2在“许之”和“夜缒而出”中间,通过合理想象,写一个片段。
(用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来写)五、120个实词积累。
(10分钟)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焉用亡邻以倍郑()3每逢佳节倍思亲()本 1盖亦反其本矣()2已后典籍皆为板本()3若止印三二本()4本未倒置()5抑本其成败之迹()鄙 1越国以鄙远()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兵 1斩木为兵()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3穷兵黩武() 4左右欲兵之()六、18个虚词积累。
(5分钟)其:1.则或咎其欲出者。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3.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06年重庆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08湖南5.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其皆出于此乎?()10山东7.其孰能讥之乎?()06福建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07四川9.吾其还也!()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011.其若是,孰能御之?()1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精编教师版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 准确默写文中的文言名句2.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基本用法,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3.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相关链接】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战国策》。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
如《战国策》。
⑤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
如《史记》。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一起反映历史。
如《通鉴纪事本末》一、自主学习(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是.寡人之过也是这2、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4、朝济.而夕设版焉济过河,渡河5、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封疆界6、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阙侵损,削减图考虑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8、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凭借9、失其所与.与结交,亲附(二)、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1、贰于楚也(句中义:从属二主今义:数词二的大写)2、以为东道主(句中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3、行李之往来(句中义:外交使节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4、今有急而求子(句中义:对人的尊称,“您”今义:儿子)5、以烦执事(句中义: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事的人)6、亦去之(句中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三)、指出下面句中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退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名动,驻扎,驻军3、夜缒而出名状,在夜间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做边邑;远,形名,远方之地,此指郑国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名状,在东边;封,使动,使……成为疆界6、共其乏困形名,缺乏的物资7、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动,变雄厚,变薄弱二、合作探究(一)、解释句中的文言实词1、鄙(1)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疆,边远的地方(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2. 深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
2. 参考资料:相关古代文学鉴赏书籍、网络资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梳理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回顾故事的发展,概括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分析人物形象: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位人物的形象特点,总结其性格特点和作用。
4. 写作手法探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技巧,如描写、对话、叙述等,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5. 难点词语解析: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文化背景:介绍古代战争、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七、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某个方面,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文章的难点和重点。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班级:_____姓名:__________ 编号:_____【基础梳理】【复习目标】1.梳理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考纲解读】1.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 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 4.失其所与,不知(“”通“”)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古义: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疲劳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男子的配偶三、一词多义越国以鄙远()肉食者鄙,未能远谋()1.鄙先帝不以臣卑鄙()齐孝公伐我北鄙()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朝济而夕设版焉()3.济世济其美,不陨其名()无济于事()赈济灾民()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4.之子犯请击之()辍耕之垄上()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5.焉朝济而夕设版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 与郑人盟()2.名词作状语(1) 既东封郑()(2) 夜缒而出()(3) 朝济而夕设版焉()(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1) 烛之武退秦师 ()(2)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 若不阙秦()(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1) 共其乏困()(2) 越国以鄙远()2.形容词作动词(1) 邻之厚,君之薄也()(2) 因人之力而敝之()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夫晋,何厌之有?()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典探赜】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1.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B. 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阙:使……缺,损害2.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若不阕秦,将焉取之.?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D.邻之.厚,君之薄也。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分)(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3分)【巩固训练】【2013·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翻译句子。
廉希宪事略廉希宪,字善甫,畏兀(今作“维吾尔”)氏。
公以辛卯五月二十五日生于燕,适其父孝懿公廉访使命下,孝懿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
”举族承命。
公身材魁伟,举止异常。
年十九,侍孝懿北觐,入侍世祖,上亦因其多智,有威容,论议宏深,恩顾殊绝。
诸贵臣校射上前,一贵臣顾公,取三矢,似欲授公,公曰:“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诸贵假以劲弓,三发连中,诸贵惊服,曰:“真文武全材,有用书生。
”国初,拜为平章政事。
秉政日,中书右丞刘整以初附为都元帅,骑从甚都,诣门求见。
公之兄弟凡十人,后皆至一品。
公之弟蓟国公希贡犹布衣,为通报。
公方读书,略不答。
蓟公出,整复浼入言之。
因令彻去坐椅,自据中坐,令整入。
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
整求退,谓曰:“此是我私宅,汝欲有所言,明日当诣政事堂。
”及出,愧赧无人色。
顷之,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
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
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诸儒但言困苦,乞归。
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
是夜,诸兄弟问曰:“今日刘元帅者,主上之所倚任,反菲薄之;江南穷秀才,却礼遇如此其至。
我等不能无疑。
”公曰:“我是国家大臣,言动颦笑,系天下重轻。
整虽贵,卖国叛臣也,故折辱之,令其知君臣义重。
若寒士数十,皆诵法孔子者也,在宋,朝不坐,燕不与,何故而拘执于此?况今国家起朔漠,斯文不绝如线。
我更不尊礼,则儒术且将扫地矣。
”公之作兴斯文若此,是大有功于名教者也。
(选自《元朝名臣事略》、《南村辍耕录》,有删改)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1) 尔岂亿我为不能耶?顾吾弓差软。
(3分)(2) 整展拜起,侧立,不予之一言。
(3分)(3)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
(3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复习学案答案【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已”通“矣”2.“共”通“供”3.“说”通“悦”4.“知”通“智”二、古今异义1.古义:东方道路上(接待使节)的主人2.古义:外交使节3.古义:缺少的东西4.古义:那个人三、一词多义鄙①动词,把……当作边邑②形容词,鄙陋,这里是指目光短浅③形容词,浅陋,见识短浅④名词,边疆⑤动词,看不起,轻视⑥谦词,谦称自己阙①动词,损害②名词,空隙,豁口③名词,缺点,过失④名词,宫殿济①动词,渡河②动词,成③动词,有利,有益④动词,帮助,接济之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这件事③代词,指秦军④动词,到⑤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焉①疑问代词,怎么,哪里②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③句末语气词,不译④疑问代词,为什么三、词类活用(一)1.(1) 军:驻军(2) 盟:订立盟约2.(1) 东:向东(2) 夜:在夜晚(3) 朝:在早上;夕:在夜晚(二)(1) 退:使……撤兵(2) 亡:使……灭亡(3) 阙:使……削弱(三)形容词的活用1.(1) 乏困:缺少的东西(2) 远地,指郑国2.(1) 厚、薄:变雄厚、变薄弱(2) 敝:损害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状语后置句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楚国有二心。
2.省略句翻译: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判断句翻译: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4.宾语前置句翻译:晋国,有什么满足呢?【经典探赜】1.C 2.B(1)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2)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
【巩固训练】(1) 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弓不好,不强劲。
(岂,亿,顾各一分)(2) 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
(展,侧,省略各一分)(3)(廉希宪)恭敬地(请他们)进来,相对而坐,拿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
(肃,执礼,录各一分)附文言文全文翻译廉希宪事略廉希宪,字善甫,维吾尔族人。
廉希宪辛卯年五月二十五日出生在燕,刚好他父亲孝懿公廉访使得任命下来,孝懿公高兴地说:“这孩子一定能光耀我们的门楣,我听说古代用官职名来授予姓氏,大概是上天将要给我们的宗族用廉这个姓氏么!我就听从上天的安排吧。
”于是整个宗族都听从了他以廉为姓氏的建议。
廉希宪身材魁梧,举止不同寻常。
十九岁,到北边去侍奉父亲觐见皇上,进而进入宫廷侍奉世祖,皇上因为看他多智谋,有威严的仪容,讨论问题看得深远,给他恩惠照顾他非同一般。
各位贵臣上前比射箭,一位贵臣望着廉希宪,拿出三支箭,好像是要给他,廉希宪说:“你难道猜想我不会射箭吗?只是我的弓不好,不强劲。
”贵人借给他一柄有力的弓,廉希宪三发连中,各位贵人惊叹赞服说:“真是文武全才啊,是有用的书生。
”建国之初,被授予平章政事一职。
主持政务那天,中书右丞刘整因为刚刚归顺做了都元帅,带领很多骑马的随从,登门求见。
廉希宪的弟兄们公十个人,后来都做到一品官。
他的弟弟蓟国公廉希贡还没有做官,为他通报。
廉希宪此时正在读书,没有回答。
蓟公出来,刘整又进入央求求见。
于是令人撤去座椅,自己坐在中间,让刘整进入。
刘整行拜礼后起身,在旁边站立,(廉希宪)不跟他讲一句话。
刘整请求退去,对刘整说:“这里是我的私人宅院,你要有什么话,明天到我的政事厅。
”刘整出来以后,羞愧得变了脸色。
不一会,前宋很多居住在旅馆里读书人,饥寒交迫,非常狼狈,衣帽破败,衣袖中揣着自己写的诗稿求见廉希宪。
廉希宪的弟兄们都笑话这些人。
蓟公又为他通报,廉希宪急忙让人铺设座椅,有告诉家人准备酒菜,出来到大门外,(廉希宪)恭敬地(请他们)进来,相对而坐,拿出酒食,对待他们的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记下他们住的地方。
书生们只是说困顿,请求回去。
第二天廉希宪就向皇上进言,皇上都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天夜里,兄弟们问到:“今天刘元帅,皇上非常倚重他,你反而看不起他;江南穷秀才,你却对他以礼相待到这种地步。
我们不能没有疑惑啊。
” 廉希宪说:“我是国家大臣,一言一行一颦一动,都关系到天下的轻重。
刘整虽然地位高,但他是卖国的反叛臣子,”所以要折磨羞辱他,让他知道君臣的恩义重大。
像这几十个不得志的读书人,都是诵读孔子经义的人,在前宋,不能被朝廷中用,为什么被羁留在这里?何况当今国家起于北方,礼法微薄,我要是再不尊崇读书人,那么儒家经义将被扫地出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