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文言文练习

合集下载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名之者谁名:________②醉翁之意不在酒意:________③杂然而前陈者陈:________(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第一段写亭子之前层层铺垫,交代了亭子的得名来由,这是为了突出文章中心:醉。

B. 第二段对景美详写,第三段对酒香略写,照应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C. 文章中写了禽鸟的乐趣,作者认为它们的乐趣与人不同,它们只享山林的乐趣,并不懂得人的乐趣是什么。

D. 全文环环相扣,从醉翁亭的命名引出“醉翁”的深意,从早晚与四季的景致引出滁人游琅琊之乐,从日暮醉归引出太守之乐,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八上语文古文练习题

八上语文古文练习题

八上语文古文练习题一、文言文词语解释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二、文言文句子翻译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文言文内容理解【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1)甲文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写出了三峡山的什么特点?(2)乙文中“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四、文言文对比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甲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但”字,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2)乙文中“全石以为底”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五、古诗文默写5. 请根据提示,默写出相应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______,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3)______,任意东西。

(吴均《与朱元思书》)(4)______,水中藻、荇交横。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六、古诗文鉴赏【甲】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练习题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练习题

八年级(上)课内文言文训练测试卷(一)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嵋或激)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二)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L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略无阙处 --------------- (2)虽乘奔御风风 --------------------------------(3)负势竞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峰息心2.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口.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练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练习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练习一、诗词鉴赏1、阅读《登高》,回答问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位的形象,深刻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请对诗歌的颔联进行赏析。

2、阅读《饮酒·其五》,回答问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文言文阅读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字,是时期的伟大诗人。

他的《》诗篇描绘了清新、恬淡、宁静、舒适的隐居生活。

(2)请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描述作者笔下的桃花源。

(3)文章结尾写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故事有何作用?三、答案与解析一、诗词鉴赏1、(1)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位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形象,深刻表达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愁苦和悲愤情感。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岳阳楼记(节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范仲淹传(节选)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

仲淹极言①之,且曰:“奉亲②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③。

寻通判河中府,徙④陈州。

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

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⑤不远。

今又侈土木⑥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

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⑦积负。

”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

(选自《宋史》,有删改)【注】①极言:非常激进的进言。

②奉亲:侍奉母亲。

③不报:不予答复。

④徙:贬官。

⑤天戒:天示惩戒。

⑥侈土木:大兴土木。

⑦蠲除:清除,减免。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微斯人________③寻通判河中府________④市材木陕西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B.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C.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D. 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

(4)【甲】文中的“古仁人之心”有什么内涵?【乙】文中范仲淹“忧其君”与“忧其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1)曾经;如果没有;不久;购买(2)C(3)①在朝廷做官就担忧他的百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担心他的国君。

②向着南面朝拜太后,不可被后世效法。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②微斯人________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___④有粮者亦食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答案】(1)探求;如果没有;派,让;吃,给……吃(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3)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

【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解析】【分析】⑴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

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

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

① 求:动词,探求;② 微:表假设,如果没有;③ 使:动词,派,让;④ 食:动词,吃,给……吃。

⑵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八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文言文阅读知识要点。

1. 实词积累。

- 古今异义:文言文里有很多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不同。

例如“交通”在古文中常指“交错相通”(如“阡陌交通”),而现代指运输业等。

- 一词多义:像“之”字,可作代词(“下车引之”中的“之”指代元方)、助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等。

-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情况。

如“狼不敢前”中的“前”是名词作动词,意为“上前”。

2. 虚词理解。

- 常见虚词有“而”“其”“以”“于”等。

- “而”的用法:表并列(“黑质而白章”)、表承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等。

- “其”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等,如“其不善者而改之”)、表示揣测语气(“其真无马邪”)等。

3. 文言文句式。

- 判断句:一般有“……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或者“……也”(“夫战,勇气也”)的形式来表示判断。

- 省略句:句子中省略主语、宾语或介词等成分。

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渔人”。

- 倒装句:有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状语后置(“战于长勺”应为“于长勺战”)等情况。

二、阅读训练方法。

1. 初读文章。

- 借助课下注释,尝试通读文言文,了解大致内容。

对于不认识的字,先根据字形结构或上下文推测读音和意义。

- 标记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 字词分析。

- 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理解实词、虚词的含义。

对于一词多义的情况,要结合句子语境判断。

- 注意特殊句式,调整语序后再理解句子的准确意义。

3. 内容概括。

- 在理解字词和句子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可以从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

-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判断人物的性格特点。

4. 主题探究。

- 思考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可以从作者的写作目的、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方面入手。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初中八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过合浦①苏轼余自海康②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

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疍③并海④即白石。

是日六月晦⑤,无月,碇宿大海中。

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稚子过⑥在旁酣睡,呼不应。

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

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

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

【注】①合浦:郡名,即廉州,治所为今广西省合浦县。

廉州,辖今广西省合浦县西南。

②海康:郡名,即雷州。

其下“廉村”、“官寨”、“白石”、“徐闻”皆地名。

③乘疍:乘坐疍船(指南方少数民族的船舶)。

④并海:依海,沿着海路。

⑤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⑥过:苏轼幼子苏过,字叔党,人称小坡。

苏过亦为北宋文学家,自号斜川居士,有《斜川集》留世。

(1)文言文字词解释。

①或:或劝乘疍并海即白石________ 而或长烟一空________②适:余自海康适合浦________ 而此地适与余近________③碇:形声,字从石,定从声。

“定”意为平息静止。

“石”指石块或石墩。

故“碇”本义表示稳定船身或系船的石墩;在“碇宿大海中”句中,“碇”意思是________。

(2)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3)翻译文中画线句。

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4)文中写了两次叹息,“四顾太息”和“抚之而叹”,作者“叹息”的是________,更“叹”________。

(5)研读全文,分析苏轼的心境变化。

【答案】(1)有的人;有时;到;恰好;船停泊或下碇(2)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复厄于此乎(3)老天要是没打算把你们带走,那我们此次一定能度过一难”结果还真是灵验。

(4)自己命运如此不济,屡遭险境;自己所修订的《书》《易》《论语》怕是难度此险,不能传于世间(5)苏轼的人生经历了乌台诗案后的三起三落,被贬到海南这样的一个荒凉之地,生活非常困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上文言文练习21 桃花源记一、积累与运用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1)豁然()(2)俨然()(3)阡陌()()(4)问津()(5)邑人()(6)诣太守()(7)垂髫()(8)发髻()(9)两鬓()2.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A.xián()来问讯B.便yāo()还家C.yuán()溪行D.xún()病终E.欣然ɡuī()往F.后suì()无问津者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A.舍:()()B.着:()()C.间:()()D.率:()()E.语:()()4.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

A.阡陌交通古义今义B.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C.来此绝境古义今义D.诣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E.无论魏晋古义今义F.芳草鲜美古义今义5.指出下列各字在句中的词性及意思。

6.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

文章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2)《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来叙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3)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7.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A.问所从来B.后遂无问津者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8.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复前行,欲穷其林。

A.穷苦,贫困B.极端C.穷尽,走到头(2)得其船,便扶向路。

A.扶助、帮助B.用手支持C.沿着,顺着(3)此中人语云A.语言B.告诉C.说(4)处处志之A.同“讠志”,作标记B.标记C.意志(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A.断绝B.独一无二的C.穷尽D.走不通的、没有出路的(6)芳草鲜美A.色彩鲜艳美丽B.新鲜美丽C.味道好D.新鲜肥美(7)屋舍俨然A.好像B.整齐的样子C.严肃的样子D.严厉的样子(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A.延长B.推迟C.聘请、请D.伸展二、阅读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俨然:属:阡陌:垂髫:要:绝境:遂:惋:10.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

11.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至少三个)12.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

(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13.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

.14.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其叹惋的原因是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住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

C.为外界社会的动乱、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15.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

(二)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②。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③。

路荒暖交通④,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⑤,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歌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和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注:①肆:致力。

②艺:种植。

③靡:没有。

④暖:遮蔽。

⑤俎豆:祭器。

16.给下列各字注音。

稷()靡()吠()俎()孺()怡()17.解释下列各字在句中的意义。

憩()荫()纵()斑白()18.翻译下列两句诗。

(1)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2)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9.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的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相一致?20.节录的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结合注释疏通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三)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

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xī醋),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21.文中“考渊明所记”中的“渊明所记”是指他所写的《》。

2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

(1)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2)饮其水皆寿。

()(3)或至百二三十岁。

()(4)使武陵太守得至焉。

()23.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

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24.在这段文字中,作者举了“青城菊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四)天宝山有三道人,采药,忽得瘗钱,而日已晚。

三人者议:先取一二千,沽酒市脯,待旦而发。

遂令一道人往,二人潜谋:俟沽酒归,杀之,庶只作两分。

沽酒者又有心置毒酒食中,诛二道人而独得之。

既携酒食,示人次,二人者忽举斧杀之,投于绝涧。

二人喜而酌酒以食,遂中毒药而俱死。

25.解释下列词语。

(1)沽:(2)市:(3)潜谋:26.选择对“待旦而发”翻译正确的一项,并说出其理由。

A.等天亮了再出发。

B.等天亮了再开掘。

正确的一项是:。

理由:27.试翻译“沽酒者又有心置毒酒食中,诛二道人而独得之”。

28.诵读以上片断,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本文讽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三、写作29.《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令人神往,可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桃花源到底是否存在?为何找不到呢?请展开想像的翅膀,给读者一个答复或解释,可围绕“桃花源如何消失”这一范围去组织材料,写一篇小短文。

22 短文两篇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馨()牍()鸿()儒()淤()涟()蔓()苔()蜀()逸()噫()2.给下列形似字注音组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5)可以调素琴()(6)出淤泥而不染()(7)香远益清()(8)宜乎众矣()4.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A.无/案牍之劳形B.无案牍/之劳形C.无案牍之/劳形D.无案牍/之/劳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A.应当B.适宜C.当然(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A.新鲜B.少C.鲜艳(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A.否则B.却C.那么,就(4)无丝竹之乱耳A.助词、的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可以调素琴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B.可以用来C.能凭借(6)濯清涟而不妖A.美丽而不庄重B.妖气C.装束奇异(7)同予者何人A.赞成B.同意C.和……一样(8)亭亭净植A.植物B.栽种C.树立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7.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2)惟吾德馨古义:今义:(3)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4)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5)宜乎众矣古义:今义:8.将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1)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孔子云:何陋之有?(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9.填空。

(1)本来是指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的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我们学过唐代(人名)的(书名),这篇文章押韵的韵脚有、、、、、、、。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以,也可以,我们学的《爱莲说》就属于这类文体,其作者是(时代)的(人名),选自《》。

(3)《陋室铭》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一种的节操和的情趣。

《爱莲说》用“莲”自况,婉曲批判了当时、的世风。

10.把握两篇短文的文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下列各题。

(1)《陋室铭》中哪句话能提挈全文大意?(2)《陋室铭》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3)《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4)《爱莲说》以菊、牡丹来衬托莲,用意是什么?从中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二、阅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11.在选文中用“‖”将以上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

12.解释下列词语(1)斯:(2)馨:(3)案牍:(4)劳形:13.下面所列各项不同类的一项是A.孔子云:何陋之有?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4.点明全文主旨的语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是:。

15.指出龙、仙比喻什么?16.上面这段文字出自《》,作者是。

他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的节操和的情趣。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