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2考点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合集下载

最新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2部分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

最新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第2部分  专题2  古代诗歌鉴赏

第二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 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 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 为常见。 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 联,脉络清晰。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步
第二步
3.(2017·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11分)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 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②有风情,十首秦吟③近正声④。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⑤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参考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 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 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第二部分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步
第二步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酬乐天 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表达了 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怀旧空 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典精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 万木春”对仗工稳;整首诗歌用语雅丽。而本诗明白如话,并未用新 奇的语句,而是套用田园诗的一贯意象与写法,令人有一种熟悉感。 用清新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 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 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 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和谐。这几 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2019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2-1-4

2019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2-1-4

(5)词义强化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感情色彩变化 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①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②古义:小人的谗
言。今义:详细地说明。
(4)①古义:跑。今义:行走。②古义:羞愧 ,感到耻辱。今 义:害羞,不好意思;使难为情。 (5) 古义:表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表示没有出路的 境地。
考点四 文言语句翻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 是文言文阅读中难度最大、
分值最高的题目。 要整体理解文意,并能准确理解句中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通假现象、文言句式、文言表达习惯都有准确把握;能 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译出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准确译出 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
在专指“足”。
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古义是“羞愧,感到 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 意思”。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
词义弱化 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
语义较弱。
词义 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 “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
示的语义增强。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②古义: 母亲的姐妹。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2)①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②古义:因此创 作。今义:因果连词 ,表原因。③古义:求学的人。今义: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4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三全册语文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4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三全册语文
12/10/2021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 答案:(1)② (2)⑤ (3)⑦ (4)⑨ (5)⑧ (6)④ (7)① (8)③ (9)⑥
12/10/2021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 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 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四个关系”
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 2017 年高考各省、市阅 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 十。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摆正 “四个关系”。
12/10/2021
(三)乎
词性
用法
释义
①表示疑问语气
吗,呢
②表示反问语气

③表示推测语气 助词
④表示感叹语气
吧 啊,呀
⑤表示句中停顿
不译
⑥形容词、副词词尾 ……的样子,……地,或不译
介词 ⑦相当于“于”
在,或不译
12/10/2021
[即时小练]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 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 (2)郁乎.苍苍(《赤壁赋》)( )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 说》)( )
12/10/2021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 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因此,在掌握文言 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 “眉毛胡子一把抓”。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 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 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 “舍本逐末”。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教师用书【附解析】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教师用书【附解析】

第二节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洞悉高频考点,快速强技提能考点一文言实词(对应学生用书第73页)《考试说明》对文言实词考查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主要包括《新课程标准》上所列举的120个实词和语文课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

“在文中”即指文中的具体语境。

实词往往是多义的,只有在具体语境的限制下,实词的意义才是确定的、具体的、有着特定内涵的。

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

Ⅰ文言实词的5大命题点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可以通用的字。

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本字的假借,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中的“倍”假借为“背叛”的“背”;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颊毛”,假借为连词“而”。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C.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C [A项,“受”通“授”,传授。

B项,“颁”通“斑”,花白。

C项,没有通假字。

D 项,“共”通“供”,供应。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

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本义为“士兵”,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战争,战乱等等。

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解释为“兵器”。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1)蜀之鄙.( )有二僧。

(《为学》)(2)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2-1-3 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2-1-3 含解析

2-1-3[文言文内容概括与分析]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的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 (2017·浙江卷)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

[选项C] 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比对:【答案】C.张冠李戴。

“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指出了这是学者的弊病,而不是说作者自己。

【参考译文】我自从元和年间以来,直到今天,自己见到听到的名家才子的讨论,常法制度,征讨叛逆作乱,考察他们当时的情形,用古代事迹进行检验,能够做到不丢失见闻并且细致思考,也能够成就一家的事业了。

但是随时见到随时忘记,随时听到随时丢弃,轻视看到的重视听到的,这也是求学的人的一个弊病。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的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原文] (2016·天津卷)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

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

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

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

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

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选项B] 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比对:【答案】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错,根据原文可知,作者最初并不知道李台州与其母亲的事,直到李台州死后,在与丞相京公交谈中才知道李台州母子之间的故事,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

【参考译文】宗质在乾道庚寅年担任洪州副郡守,当时我做奉新县的县令,多次拜谒他,不知道他们母子间的事情。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课件: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2-1-3-精选ppt课件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课件: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2-1-3-精选ppt课件
• 考点三 内容概括与分析
• 内容概括与分析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主要考查 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从近三年的高考 卷看,全国.审读题干,明确指向。
• 2.把握整体,观照局部。
• 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 清文本的局部之间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的中心意思。
• [原文] (2017·天津卷)(王充)以笔著文,亦如此 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 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 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 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 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
• 比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时候,衣服的奢侈已超过足以培养恭敬的限 宫室的华美已超过避开潮湿的限度,使用人力 使用钱财非常浪费,这是与民结为仇敌。如今 想要效法古代圣王的服饰,不效法他们服饰宫 形制,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未必能 好,或许还是有益的。
再见
2019/12/18
• 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朝拜他们的宫室, 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 了增加庄重恭敬。衣服的轻重便于身体,使用 的多少顺于民意。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 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 因此明堂的形制是,(只求)地下的潮湿,不能 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筑物不绘上纹饰 建筑物不加镂刻,这是向百姓显示懂得节俭。 他们衰败的
• 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 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 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 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 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 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同友人游青溪 王永彬 溪声引我入村烟,纡曲山盘古洞天。 苍石堆云撑峭壁,碧涛溅雪拥飞泉。 煎茶小憩清凉界,问柏能知魏晋年。 嘱咐同人归去早,此间住久恐成仙。 有人评价这首诗“于平凡之处翻出新语,于平凡之景中翻出新意”, 请结合颈联和尾联简要赏析。 答案:这两联将平凡的景象写出了新意。颈联充满神奇的想象, 不说柏树栽种于魏晋时期,而说它能讲述魏晋间的故事(此处化用 《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本枯燥的时间交代,笔 锋一转就写出了新意。尾联则借嘱咐同伴之趣话,侧面烘托这人间 仙境之优美迷人,写法也很新颖。
-12整体攻略 学案一 重难特训 学案二 重难特训 学案三 重难特训 学案四 重难特训
2.羁旅行役诗 羁旅行役诗也被称作“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 凄苦、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羁旅行役诗,一般 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 如对月思亲、对月怀远,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 家庭的憧憬。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崔颢的《黄鹤楼》、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13整体攻略 学案一 重难特训 学案二 重难特训 学案三 重难特训 学案四 重难特训
[基本特征] 意象——大雁、望月、客居、佳节、羌笛、关山、鹧鸪、长亭、 古道、夜雨、孤灯、落月、黄叶、霜天、阳关等。 情感——思念、离愁、哀怨,厌恶战争,渴望团聚;歌颂友情,追怀 往昔,拳拳眷恋,殷殷劝勉。 技巧——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 风格——婉约忧伤。 [鉴赏要点] ①分析思想情感。 ②分析思乡缘由。 ③体会抒情手法。
-24整体攻略 学案一 重难特训 学案二 重难特训 学案三 重难特训 学案四 重难特训
答案: “疏影横斜”写出了梅之形,体现了梅树枝干疏朗自然、放 逸不羁、自在与洒脱的特点;“暗香浮动”写出了清淡的梅香随着 晚风四处飘溢,表现了梅之香的清幽淡雅。表达了诗人对梅的喜爱, 蕴含了诗人恬淡闲适、清高雅致的隐逸精神。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8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整体阅读课件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8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整体阅读课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 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 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 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 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据意断句,本题适合用排除法。 “所继叔父”名叫“混”,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成佳器” 表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答案 D
方法技巧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对
文言文的诵读,以增强语感,提高能力。此外,须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 例如,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 断人物的对话,“盖”“夫”“其”等发语词常放在句首,“耳”“乎” “哉”“焉”“也”“耶”等语气词常放在句尾。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 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 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 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 无所取。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 思的能力。“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张冠李戴,原文中是说谢混“唯与族 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与血亲有 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错。“姻亲”与“血亲”不同,“姻亲” 指由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血亲”指有血统关系的亲属。 答案 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词语虽有多个义项,且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 义,但在具体、确定的语境中只有一种含义。因此,完全可以 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 示关系,都能成为确定其含义的钥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 (同形)的文言词语意义 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 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 色彩变化四种。 变化情况 范围 扩大 示 例 色(古:脸色;今:颜色) 皮(古:兽皮;今:皮肤) 病(古:重病;今:病) 江(古:长江;今:江河)
“停息”;D 项,①应解释为“赞扬”。
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 就把马车驶开避让。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志,在各军队中号称 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 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 等到攻克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务,每人都有被分配的隶 属, 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 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
一、掌握五类常考的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 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 学好文言实词, 首先要掌握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这五大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 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 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燕引 兵东围即墨《史记· 田单列传》 . 公卿各引 咎自责《北史· 周武帝纪》 . 奖引 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 .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 赵使者蔺相如 .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义《出师表》 . 引 火烧身、引 人入胜(成语) . . 相如引 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
[即时小练]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 的意义。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本”的本义是 “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 义。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方向、方法、道理” 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 “根本、本来、原 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 出客”中, “关”本指“门闩” ,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大树将军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 . 有表识 ,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 ,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 . . 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 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 之。 . (选自《后汉书· 冯异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所谓“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是指在运用 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二是要弄清实词“在 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实词包括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五类。 综观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本考点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的特点:(1)文言实词主要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 假字”“词类活用” “偏义复词”等几种情况,但考查比较多 的是“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2)考查的形式以选择题为 主。一般要求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其中“不正确的”一 项。对实词的理解在文言翻译中也有考查。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 “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比喻义是“得力的 帮手或武士” ,现在属贬义词; “草菅人命”中的“草菅” ,本 义是“野草” ,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常常出现 通假现象。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 ,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 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 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以“引”为例:
①人穷 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 ②穷 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 ③复前行,欲穷 其林 . ④穷 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 ⑤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⑥子子孙孙,无穷 匮也 .
A.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④/②⑥/③⑤ D.①②/③⑤/④⑥
解析:选 B。本题考查的是“穷”的多种义项。③⑤寻求到尽 头/动词;②⑥穷尽/动词;①④处境困难/形容词。
词义 扩大
劝(古:劝勉;今:劝勉,规劝) 义项增多 假(古:凭借、利用;今:凭借、利用,不真)
变化情况 范围 词义 缩小 缩小 义项 减少


臭(古:气味;今:坏气味) 金(古:金属;今:金子) 丈人(古:老人;今:岳父) 让(古:责备,谦让;今:谦让) 怜(古:爱,怜悯;今:怜悯)
变化情况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①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 ②十年春,齐师伐 我 . B.①进止皆有表识 . ②天下谁人不识 君 . C.①每所止舍 .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 . D.①光武以此多 之 . 伐:自夸
)
伐:讨伐,征伐 识:赏识 识:认识 舍:宿营 舍:舍弃 多:赏赐
②以是人多 以书假余 多:大多 . 解析:选 A。B 项,①应解释为“标志”;C 项,②应解释为
意 本义



拉开弓 牵、拉 拉长 抽、拔出 伸着 拿
君子引 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 左右或欲引 相如去《廉颇蔺 . 相如列传》 引 吭高歌(成语) . 引 佩刀刺马杀之《宋史· 太祖本纪》 . 狼奄至,引 首顾曰《中山狼传》 . 引 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 .
引申义




带领 承担 举荐、提拔 引申义 延请 援引 引导 掉转
涕(古:眼泪;今:鼻涕) 偷(古:苟且;今:偷窃) 词义转移 去(古:离开;今:到某地去) 走(古:跑;今:步行,行走) 狱(古:案件;今:监狱) 讽(古:委婉地劝告;今:讽刺) 感情色 彩变化 爪牙(古:武臣;今:坏人的党羽) 恨(古:遗憾;今:仇恨) 下流(古:地位或处境低下;今:品德恶劣) 锻炼(古:罗织罪名陷害别人;今:锤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