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是一种由于非进展性脑损伤或异常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婴幼儿期出现。

脑性瘫痪造成的运动和姿势问题会导致肌肉不协调、肌肉紧张或过度活跃等症状。

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是脑部受损,可以是在孕期、出生过程或出生后的早期几年内发生。

脑损伤可以由多种情况引起,例如胎儿缺氧、早产、胎儿感染、出生时窒息、脑膜炎或脑出血等。

这些损伤会影响脑部的运动控制中心,导致肌肉无法正常工作。

脑性瘫痪有多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常见的类型包括痉挛型、强直型、扭转型、混合型和轻度型。

痉挛型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的肌肉呈紧张或僵硬状态,常伴有肌肉痉挛和震颤。

强直型主要表现为肌肉过度紧张,造成关节僵硬和不协调运动。

扭转型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扭转运动,肢体运动不协调。

混合型是多种类型的结合,表现多样。

轻度型是指病情相对较轻,症状较轻微。

脑性瘫痪的症状除了运动和姿势障碍外,还包括智力障碍、听力或视力障碍、语言障碍、精神障碍等。

这些障碍的程度因患者的脑部受损程度而有所不同。

目前并没有治愈脑性瘫痪的方法,但通过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运动和功能能力。

物理治疗通过训练肌肉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来改善患者的运动技能。

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则帮助患者克服语言障碍和学习生活技能。

总之,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脑部受损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通过康复治疗和支持,患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帮助。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

(五)辅助检查
头颅MRI、CT检查可以了解脑瘫患儿颅内有无结构异常。脑电图对确定患儿是否有 合并癫痫及合并癫痫的风险具有意义;脑诱发电位可发现幼儿的视听功能异常。这些检 查有助于明确病因,提供确诊依据,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脑性瘫痪发生的可能
3. 手术治疗 (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2) 蛛网膜下腔持续注入巴氯芬 (3) 矫形外科手术
Thanks
(七)治疗
尚无特别有效的疗法。可采取物理疗法、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降低痉 挛肌肉的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智力正常的患儿通常预后较好。癫痫频繁发作可致脑缺 氧而使智力障碍加重,预后较差。
(七)治疗
1. 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 (1) 一般治疗:加强护理,注意营养及卫生。根据患儿现有能力制定康复方案积极康复训练,达 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言语障碍及智能不全者加强语言和文体音乐训练,以提高智能;运动障碍进 行理疗、体疗、按摩,以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 (2) 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下列5种
1) 家庭康复 2) 特殊教育 3) 引导式教育 4) 感觉整合训练 5) 音乐治疗
(七)治疗
2. 药物治疗 疗效有限。主要是对症治疗,如癫痫发作者可根据不同类型给予相应恰 当的抗癫痫药物;下肢痉挛影响活动者可试用苯海索、巴氯芬等肌肉松弛药物降低肌张力。 近年来,肉毒素注射治疗痉挛性脑瘫,能很快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肌张力。同时,还可应 用促进脑代谢的脑神经细胞营养药物,以利于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
1. 出生前病因 2. 围生期病因 3. 出生后病因 4. 遗传性因素
(二)病理
病理改变可分为两类 1. 出血性损害 如室管膜下出血或脑室内出血,多见于妊娠不足32周的未成熟胎儿,可

脑瘫

脑瘫

脑性瘫痪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到生后之脑发育早期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及发育缺陷。

主要表现为永久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精神行为异常、语言听力障碍及关节脱位等。

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 1.2‰~2.5‰活婴,我国1995~1997年江浙部分地区7岁以下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5‰~1.8‰。

脑瘫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男:女在1.13:1至1.57:1之间。

随着围产期保健的广泛开展、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小儿脑瘫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儿童主要的致残原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归类于中医学五迟、五软、五硬,中医学中没有小儿脑瘫这一病名。

但《诸病源候论》中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及“四五岁不能语候”等有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记载;《医宗金鉴》将各类迟证归纳为“五迟”之名;五软之名首见于《活幼心书》,指出:“头、颈、手、足、身软,是名五软。

”《幼幼集成》说:“五硬者,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

”而早在《婴童百问》就提出五迟、五软运用钱氏地黄丸补肾以及补肾荣养之品治疗;《保婴撮要》主张使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

中医疗法从古至今一直广泛应用于瘫痪性疾病,其优势在于体现出中医的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与整体康复理念。

传统中医疗法针灸、推拿、中药内外治等可以纠正异常姿势,改善运动障碍,而且中医疗法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体质,增强免疫力,为患儿的康复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病因病机】一、中医小儿脑瘫的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失养。

因人赖父母精血的成形,与父母体质、父母年龄、多孕多产、双胎有密切关系,因为其父母精血不充,成胎之时浇灌不足,受胎之后,气血难以长成,出生后身体怯弱,肝血肾精不充,筋骨失养而痿弱,以至瘫痪。

产时及产后由于初生不啼、小产、感邪等因素造成瘀血、痰浊阻于脑络,以致脑髓失其所用,发而为病。

小儿脑性瘫痪分级

小儿脑性瘫痪分级

小儿脑性瘫痪分级引言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儿童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致残率较高。

对于小儿脑性瘫痪的分级,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评估病情、制定治疗计划、预测预后,并为家长提供更明确的信息和建议。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脑性瘫痪的分级方法和各级别的特点。

分级方法目前,小儿脑性瘫痪的分级主要使用的是高贝尔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

该分级系统是目前最广泛接受的小儿脑性瘫痪分类方法之一,主要根据患儿的运动功能水平进行分级。

高贝尔分级系统共分为5个级别,分别是:GMFCS I级GMFCS I级指的是患儿能够自由行走,无论速度快慢,体力状况良好。

这类患儿的步态能力接近正常,但可能在某些特定运动方面存在一定限制。

GMFCS II级GMFCS II级指的是患儿能够独立坐立,但在行走过程中需要辅助工具,如助行器或手推车。

这类患儿的步态受限,行走时需依赖辅助工具的支持。

GMFCS III级GMFCS III级指的是患儿能够自主爬行和坐立,并能够行走,但在长距离行走时需要依靠轮椅或其他辅助工具。

这类患儿的步态较差,较难保持平衡。

GMFCS IV级GMFCS IV级指的是患儿能够用特定的辅助工具行走,但没有独立行走的能力。

这类患儿需要辅助设备来维持姿势和平衡。

GMFCS V级GMFCS V级指的是患儿无法行走,需要完全依赖轮椅或其他辅助设备。

这类患儿的运动功能受到严重限制,通常需要全天候的护理。

各级别特点GMFCS I级特点•步态较为正常,自由行走,体力状况好;•可能在某些特定运动方面有一定限制。

GMFCS II级特点•能够独立坐立,并能够进行行走;•行走时需依赖助行器或手推车支持;•步态受限,行走能力较差。

GMFCS III级特点•能够自主爬行和坐立,并能够行走;•在长距离行走时需要依赖轮椅或其他辅助工具;•步态较差,较难保持平衡。

GMFCS IV级特点•无法独立行走,但能够用特定的辅助工具行走;•需要辅助设备来维持姿势和平衡。

脑瘫

脑瘫
运动能力低于 同年龄正常儿童,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碍 轻的只是手、脚动作稍显得不灵活或笨拙。严 重的则双手不会抓握东西。竖头困难、不会翻 身、不会坐起、不会爬、不会站立、不会行走、 不会正常地咀嚼和吞咽等等。 • 所谓异常姿势是指:脑瘫儿童身体的各种姿 势异常,稳定性差,在运动或静止时姿势别扭, 左右两侧不对称,双拳紧握,双上肢内旋、外 展,双下肢内收、交叉、越紧张越严重。
返回
分型
• 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型 痉挛型 : 占50%~60%病变在锥体束系统,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 不随意运动型:
肢体活动受限,被动运动阻力增高,有折刀样痉挛,腱反射 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病变主要在椎体外系。不随意运动增多。手足徐动占 20%~25%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不定,在肌张力过低 或过高之间波动,运动意愿和运动结果不一致,有不 随意运动,病理反射一般为阴性,常伴有构音障碍。
第一节 概述
• 06/08定义:脑性瘫痪(cerbral palsy,CP简 称脑瘫)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 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 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 的智力低下、惊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 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返回
小儿脑瘫的主要障碍
• 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
返回
(二)脑瘫粗大运动功能评定(GMFM) 五个功能区 4级评分法
返回
粗大运动功能检查表(GMFM)
运动发育的评定
月龄 3~4个月 4~5个月 6个月 7~8个月 9~10个月 11~12个月 特点 头的调节、肘支撑、臀低头高、四肢外展屈曲、向中线集中 开始四肢对称性伸展及外展、手口眼协调 四肢明显伸展、外展、瞬间独坐、靠站 躯干调节、坐位平衡、主动翻身、直腰坐、扶站、俯爬 四爬、前进运动、自由坐、肢体运动分离、抓站 高爬、手上举步行、蹲立动作

脑瘫病人的护理知识健康教育

脑瘫病人的护理知识健康教育

脑瘫病人的护理知识健康教育一、脑瘫的基础知识什么是脑瘫?答:脑瘫又称小儿脑性瘫痪或小儿大脑性瘫痪,指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的婴儿早期因某些原因造成的综合征。

患儿病变在大脑,但累及四肢,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也可伴有智力落后、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脑瘫的发病原因有哪些?答:引起患儿脑瘫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先天性因素、围产期因素以及其他因素。

(1)先天性因素:主要包括患儿在胚胎期发育畸形、先天性脑积水、营养缺乏、怀孕期间母体严重感染(特别是病毒性感染),父母亲吸烟、酗酒、吸毒,母亲患精神病等。

(2)围产期因素:主要包括早产、难产或分娩时间过长,脐带绕颈,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羊水堵塞,生后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胎盘功能不良,生产时产钳损伤,新生儿颅内出血等。

(3)其他因素:包括各种感染、外伤、中毒等。

脑瘫的患儿早期有哪些表现?答:(1)出生后婴儿啼哭、睡眠困难、厌乳、进食时吞咽困难、流涎,甚至出现呼吸障碍。

(2)出生后婴儿对噪声或体位的改变都容易受惊,喜欢哭闹。

(3)患儿过100天仍不能抬头,3个月后不能站立或迈步,手握拳不张开;在4〜5个月时,挺腰还会出现头部摇摆不定。

(4)患儿到5个月后看见物体不能伸手去抓。

(5)患儿表情淡漠,呈愁眉苦脸的样子。

(6)患儿不能翻身,肢体僵直,上肢难以穿衣服,换尿布时大腿难以外展。

脑瘫患儿的主要表现是什么?答:(1)姿势障碍:出现异常姿势,且姿势的稳定性差。

(2)运动障碍:严重者双手不能抓东西,双脚不能行走,不会翻身,不会正常地咀嚼和吞咽。

(3)语言障碍:患儿语言发音不清或出现口吃,表达困难。

(4)视听觉障碍:患儿会出现斜视,主要是内斜,对声音的节奏辨别比较困难。

(5)智力障碍:脑瘫患儿可出现智力不足,大约有1/4的脑瘫患儿智力正常,有1/2的患儿会出现智力轻度、中度不足,1/4的脑瘫患儿出现重度智力不足。

(6)生长发育障碍:脑瘫患儿一般都比较矮小,发育不足。

第四章-小儿脑性瘫痪

第四章-小儿脑性瘫痪

编辑版pppt
25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2.反射发育评定 • 小儿反射发育十分准确地反映中枢神经系
统发育情况,是脑瘫诊断与评定的重要手 段之一。按神经成熟度,可分为原始反射、 生理反射以及正常情况下诱导不出来的病 理反射。
编辑版pppt
26
(一)身体结构与功能
3.肌张力评定: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 正常运动的基础,表现形式有静止性肌张力、 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力。只有这三种 肌张力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才会维持与保 证人的正常姿势与运动。
编辑版pppt
8
六、康复目标
• 脑瘫康复应以功能为主,而非简单纠正异 常结构,改善异常姿势及异常运动模式。
编辑版pppt
9
第二节 康复评定
一、临床评估 (一)脑瘫的分类 1.按临床表现 可分为6型:痉挛型、 不随意 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 型、混合型。 2.按瘫痪部位 可分为5型:单瘫、双瘫、三 肢瘫、偏瘫、四肢瘫。
编辑版pppt
49
(一)Bobath疗法
(1)抑制性手法(控制关键点):治疗师通 过对患儿身上的特定部位进行抑制,使患儿 痉挛减轻,同时又可促通正常姿势和运动。 Bobath把这个特定部位称为关键点。
神经康复学
主编:倪朝民 副主编:许涛 张通 史长青
第四章 脑性瘫痪康复
编辑版pppt
2
第一节 概 述
一、疾病定义 •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
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 发育缺陷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 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 的智力低下、惊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 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编辑版pppt

小 儿 脑 瘫

小 儿 脑 瘫
5、癫痫发作
至少有10%一40%以上的患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癫痫发作,以痉挛型四肢瘫、偏瘫单肢瘫和伴有智能低下者更为多见,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患儿则很少见。
6、口面牙功能障碍
约有25%的脑瘫患儿伴有吸吮无力,吞咽咀嚼困难,口唇闭合不佳,经常流涎,有些患龋齿或牙齿发育不全,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多见。
7、情绪、行为障碍
大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此与脑功能受损有关。大量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脑的边缘系统特别是海马回受损时,可引起患儿情绪异常。患儿常表现为好哭、任性、固执、孤僻、脾气古怪、情感脆弱,易于激动,有的有快活感、情绪不稳定等,手足徐动型患儿较为常见。此外,多数脑瘫患儿表现有活动过多,注意力分散,行为散乱等。偶见患儿用手猛击头部、下颌等自身伤害的"强迫"行为。
脑瘫手术的治疗时机及原则
(1)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看,发现越早,脑和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越大、治疗效果越佳。研究表明:新生儿脑重在340-400g之间,出生后6个月达800g;小儿生后3岁以内是大脑发育最快和可塑性最好的时期,此期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达60%,如果此期能够早期发现和诊断脑瘫,并注重加强患儿在神经精神方面的积极训练,对于脑瘫儿日后神经精神功能的开发和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6岁前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达90%。特别是8岁以后的儿童,大脑发育已趋完好,与成人几无区别,如果脑瘫患儿到此时才开始正规的治疗和康复训练,那么疗效就差。
b.化学因素 许多药物和环境污染物对胎儿发育有致畸作用。这和药物的性质、毒性、剂量、给药方式、作用时间等有关,也和胚胎月龄有关。致畸药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抗肿瘤药、抗凝血药、有机汞、酒精等。
(3)母体患慢性疾病:妊娠期的低氧血症、营养障碍,是直接或间接导致脑性瘫痪的原因。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力衰竭、大出血、休克、重度贫血、胎盘异常、糖尿病、肺结核、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脑瘫基础知识
小儿挠性瘫痪简称"小儿脑瘫",是指婴幼儿在出生前到出生后脑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得到综合征。

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障碍,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癫痫、视觉、听觉、言语、行为、情绪等障碍的一组综合征侯群。

它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是一个综合症。

所谓运动障碍,是指脑瘫儿童的运动能力低于同龄的正常俄儿童。

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障碍轻的只是手脚动作稍显不灵活,笨拙或不协调。

严重的则双手不会抓握东西,双脚不会行走、,甚至卧床不能翻身,不会坐起、不会站立。

不会正常和纸牌;咀嚼吞咽。

所谓姿势障碍,是指脑瘫儿童形体的各种姿势异常稳定性差,在运动或静止时姿势别扭,左右两侧不对称,有些严重的患儿头部不能想正常儿童那样处于正常正中位置而是习惯偏向一
侧或左右前后要摇晃,或者扶站脚尖不着地,扶走下肢交叉,如同剪刀样步态,大腿内侧肌肉家长甚至挛缩,分不开、膝关节屈曲伸不直,有的膝关节反屈等。

这些运动和姿势的异常一般在患儿早期难以表现出来,往往得不到家长及儿童保健医生的重视,在满周岁左右才渐渐明显地被发现,
第二节小儿脑瘫的发病原因
小儿脑瘫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约75%以上的脑瘫痪病例可以找到明确的致病因素,如早产儿,低体重儿,缺氧和黄疸等。

但仍有23%病儿找不到原因,现将出生前,出生后可能出现的原因因分述如下:
出生前可能存在的原因,母亲怀孕时受到感染,如流感、风疹、带状疱疹,巨细胞病毒,。

共性体感染等均可引起脑瘫儿的脑部损害,母亲与婴儿血型不合(因子相容),母体疾病如糖尿病或妊娠毒血症。

遗传病等,胎盘功能不全等造成胎儿缺氧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胎动不正常,胎心过弱、过快。

出生的原因: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分娩时间过长,使用产钳造成产伤及颅内出血、血肿、早产、出生体重过低(小于3.5kg),胎位不正,期待绕颈等造成的脑部缺氧缺血,还有全身、黄染的核黄疸等症。

出生后的原因:由于吸人性导致的肿炎、各种脑炎、脑膜炎、各种中毒、头部中伤,不明原因的大脑血块、维生素k缺泛导致的颅内出血等,即可造成脑瘫。

以上三十个时间段,最容易造成脑瘫这一后果的首先是出生时,其次出生前,第三是出生后,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资料表明,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出生时难产、、室息、早产儿。

低体重儿、核黄疸。

第三章小儿脑瘫的发病情况
小儿脑瘫是继小儿麻痹症消灭后造成小儿残疾最多的疾病,也是患儿和家长痛心的病症之一,发病率相当高,在发达国家其发病为2%,我国发病率1.6%-4%,且有逐午上有趋势,原因是早产儿,低体患儿。

脑瘫氧儿虽得以存活,但其大脑的伤害却依旧存在,导致小儿脑瘫发病率上升。

第四章小儿脑瘫病理表现及CT
脑瘫的基本病理变化为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变形坏死,纤维化,导致大脑的传导功能失常。

食用CT检查,可见到大脑皮层不同程度度的萎缩,脑回室宽窄,脑沟增宽,脑室扩大表现。

CT检查安全无创伤,阳性率搞,可发现潜在壮,直观显示脑的结构异常改变,在脑瘫诊断治疗中起重要作用,但CT改变不能代表脑功能学改变,。

而且有部分ct表现正常者临床症状较严重。

第五节小儿脑瘫的临床综合型
由于脑瘫患儿的病因复杂,大脑受损的部位及长度各异,所以闹他儿童的运动,姿势障碍的程度也千差万别,这给脑瘫患儿的分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目前,各国也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虽然美国脑瘫学会(AACP。

1956年)将脑瘫按生理学分类:1痉挛性、2手足徐动性3强直型、共济失调型、迟缓性、6混合型六类,但家长很难掌握,根据我们治疗中心20年的心得体会,摸索出一套适合家长运用的分
分类办法。

具体如下:
一、根据患儿肌张力情况分类
四肢运动障碍,有的上肢严重、有的下肢为重,有的则以一侧为甚。

患儿肌肉发紧发硬,上下肢被动活动不能伸屈自如,有折刀样或齿轮抵抗感觉,有些有明显的姿势异常,如扶站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