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 57 介之推不言禄

合集下载

《介之推不言禄》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介之推不言禄》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介之推不言禄》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考试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介之推不言禄晋侯①赏从亡者。

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

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注] 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

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给文公食。

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

子,是对人的美称。

⑤怼(duì):怨恨。

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市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⑦田:祭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尤:指责B.盍.亦求之盍:何不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旌:表彰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义:正义【答案】D【解析】“义”,此处为动词,把……当作正义。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B.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C.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D.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答案】B【解析】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

课外文言文专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文言文专题-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课外文言文专题第一类:美德佳行汉蒋琬为大司马,东曹掾犍①为杨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吐不应答。

或谓琬曰:“公与戏语而不应,其慢甚矣!”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所诫。

戏欲赞吾是邪,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又督农杨敏尝毁琬曰:“作事愦愦,诚不直前人。

”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

”主者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苟其不如,则事不理,事不理,则愦愦矣。

”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敏得免重罪。

(选自《资治通鉴・魏纪》)【注释】①东曹掾犍:与“大司马”“督农”都是汉官职名。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素性简略/素不相识B.區不应答/学而眩习之C.诚不及前人/及鲁肃过寻阳D.主者请推治敏/推三阻四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敏得免重罪3.选文主要表现蒋琬怎样的个性特点?第二类教育劝勉吕元膺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①对棋。

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

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矗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己窥之,而棋侣不悟。

翌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孵②之。

如是十年连,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

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③去。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于知闻。

”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丁用晦《芝田录》)【注释】①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②飓:送的路费或财物。

③俾:彳吏O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吕请棋处士他适/适可而止B.因私易一子以自胜/臣之妻私臣C.如是十年进/以身进国D.易一着棋子/大王加惠,以大易小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于知闻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三类:寓言故事万历①间,宫中有鼠,大与茶等:为害甚剧。

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 15 孙叔敖纳言

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 15 孙叔敖纳言

15 孙叔敖纳言一、美文精读【文学常识】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蒍氏,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楚国期思(今河南固始)人,楚国名臣。

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

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说苑》,又名《新苑》,古代汉族杂史小说集。

刘向著。

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文章主旨】本文突出孙叔敖为官谦虚尽职,能够听取别人哪怕是小民百姓的意见的品德。

【文言原文】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对照注译】原文注释译文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

【为】当,做。

【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一】全。

【国】指都城。

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衣粗衣】穿着麻制的丧衣。

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衣。

下句的“冠白冠”,同上,戴白色的帽子。

【吊】吊唁,吊丧,引申为拜访。

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谓】对……说。

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臣之【不【不肖】自谦之词,没有才能,“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不能干,没有贤德。

【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说法。

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说】指教。

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去】离开。

015介之推不言禄

015介之推不言禄

背景-介子推简介
•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人,出生年月日不详细,死于公元前636 年,后来又被叫做介子。对于介子推简介历史书籍很少记载,自传的也没有,不 过关于他大名鼎鼎的典故还是有很多的。介子推舍命爱国的故事,让后人格外的 铭记。同时,如今我们每一年过的清明节都是跟他有关的呢。
• 介子推本身是百姓人家,为了挣钱养家便去了有钱人家里做事糊口,也就是晋国 公子重耳的家里。春秋时期,战乱纷纷,晋国内部也发生了战争,当时的晋献公 昏庸无道、沉迷美色,特别是妃子姓骊名姬的娘娘,于是千方百计的想要废掉太 子申生,让骊姬娘娘的儿子做太子。晋国内部一片混乱,为了求生只好带着家属 四处逃窜,介子推很忠心,不但没有逃跑,还一路追随重耳。逃窜的日子很是可 怕,饥寒交迫,病厄交加。就在这个时候,介子推挺身而出,为了不让公子重耳 饿死,就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维持重耳的性命。
• 赵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献奸计,告 诉晋文公说三面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为 了母亲必定下山。晋文公不知是计,信以 为真,而赵衰、狐偃等人却四面烧山,大 火烧了七天七夜,等火灭的时候,晋文公 率人上山寻找,却发现介之推与老母亲抱 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文公悲痛难忍,敕 令子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饭,只吃寒食, 遂为寒食节。
背景
重耳在国外颠 沛流离了19年, 辗转了8个诸侯 国,直至62岁 才登基做国君。
重耳在狄居住12年后离去。途 经卫国,卫文公不以礼遇。离 开卫国经过五鹿,重耳因饥饿 而向郊野百姓乞讨食物,郊野 百姓将土块装在器具中进送给 他。介子推割肉给晋文公。这 时重耳55岁,大约时间是公元 前642年。
重耳逃亡路线图
说文解字
介之推不言禄

①主人公
②事件
①介之推 :重耳的奴仆。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 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

介之推不语禄微课

介之推不语禄微课

• 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 (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 (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 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回答说: “(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 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接受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回答说: “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 这样是乞求显贵啊。”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 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 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译文:
•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 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 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 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 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 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 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 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
• 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3分) • A.晋侯赏从亡者 亡:逃亡 • B.禄亦弗及 弗:没有 • C.能如是乎 是:这样 • D.以志吾过 志:志向
•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 ①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 译文: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把贪天的功 劳作为是自己的贡献呢? • ②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 译文: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 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 5.读了本文,你觉得介之推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 (1分); 孝敬母亲不遗余力(1分);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 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1分)这种 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下):57 介之推不言禄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下):57 介之推不言禄

一、趣文导读原不识字有延师教其子者,师至,主人曰:“家贫,多失礼于先生,奈何!”师曰:“何言之谦,仆固无不可者。

”主人曰:“蔬食,可乎?”曰:“可。

”主人曰:“家无臧获,凡洒扫庭除,启闭门户,劳先生为之,可乎?”曰:“可。

”主人曰:“或家人妇子欲买零星杂物,屈先生一行,可乎?”曰:“可。

”主人曰:“如此,幸甚!”师曰:“仆亦有一言,愿主人勿讶焉。

”主人问何言?师曰:“自愧幼时不学耳!”主人曰:“何言之谦。

”师曰:“不敢欺,仆实不识一字。

”(选自冯梦龙《笑林广记》)【译文】有个人要请一位先生教育自己的孩子。

有一天,一个人来应聘,主人说:“我们家贫穷,可能有很多对先生失礼的地方,您看怎么样啊?”这位先生说:“不用这么客气,我本来就没什么计较的。

”主人说:“吃蔬菜,可以吗?”答:“可以。

”主人说:“家里也没什么重活儿,凡是打扫庭院,开门关门,有劳先生做,可以吗?”答:“行。

”主人说:“有时家里人,妇女孩子想买零星杂物,委屈先生去跑一趟,可以吗?”答:“可以。

”主人说:“如果是这样,就太好了!”之后,先生也说:“我也有一句话,希望主人不要惊讶。

”主人问他什么话?先生说:“我自愧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主人说:“何必说这样谦虚的话。

”先生说:“不敢欺骗你,我其实一字不识呀!”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编纂的《春秋》而作。

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忠臣,又名介子推。

留下了很多故事,被民间广为传颂。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文言原文】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介之推不言禄》古文赏析

《介之推不言禄》古文赏析
介之推偕母归隐的动机和心理是通过对话来表现的。介之推认为晋文公能够重登九五之位,是天命的体现,“二三子”据天功为己有,是贪的表现,无异于犯罪。而晋文公不以此为“奸”,还理所当然地给予赏赐,这就成了上下蒙蔽,他是不屑于效仿的。母亲和介之推有两次对话。第一次是试探性的建议:“何不自己也去求得赏赐呢?否则,就这样默默地死去又能怨谁?”遭到介之推的拒绝,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二三子”所做的不正确还去效仿,罪过更大。而且已经说了晋文公的坏话,就不能再领取他的俸禄。母亲再问说:就算不要赏赐,那么让他知道你有功怎么样呢?介之推又拒绝说,既然都要隐居了,又何必还要这样的名声呢?母亲明白了介之推的意志是坚定的,就表示要和儿子一起隐居。这一段对话写得十分巧妙,既细致入微地剖析了介之推的心理,又不流于枯燥说理:介之推藐视富贵、正气凛然和母亲不动声色、旁敲侧击,都一一跃然纸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我)和你一起隐居。”便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寻找他找不到,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标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简析】
感:感觉到很重的怨怼和酸楚情绪,总有言不由衷的感觉。凡事天定说,更是荒谬可笑。人们为一件希望渺茫的事努力时,还只是说:“尽人事,听天命。”就算是宿命论,起码还强调要尽到人们自己的努力啊。不懂《古文观止》收录这段的理由。
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埋怨谁呢?”
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作品介绍】
《介之推不言禄》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2介之推不言禄

2介之推不言禄




• •
《史记· 滑稽列传》:“淳于髡仰天大笑, 冠缨索绝。” 《荀子· 修身》:“折骨绝筋,终身不可 以相及也。” 《吕氏春秋· 知度》:“绝江有托于船。” 《诗经· 小雅· 正月》:“终逾绝险,曾是 不意。”
• •
断丝


(泛指)断绝 横渡、穿过 尽、极 (诗歌体裁)绝句
【辨析】绝,乏。
典故:足下。

介之推被烧死后,文公很悲伤,他砍下 那棵大树,制成木屐穿上。叹息着说: “悲乎,足下!”据说这又成了“足下” 这一典故的出处。
注释


1、晋侯:晋文公,公元前637-前628年 在位。 从亡者:晋文公重耳在做公子的时候, 因避家难,逃亡在外十九年,群臣跟随 出亡,所以说从亡。

1、张良是时从沛公。 • 臣从其计。” • 2、吾欲与子从政。 •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4、非以忿怒妄诛而从暴心也。”

• • • • • • • •
(1)“读《易》,韦编三绝”。 (2)“三十日不还,则请立为太子,以绝秦 望。”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不复出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6)“振乏绝。” (7)“五绝”(五言绝句)。 (8)“佛印绝类弥勒。”




5、与从父嵩俱为三公。 6、衡从其亩。 7、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 矣。’ 8、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辨析】从,纵。

“从”指“南北方向”、“合纵”及“放 纵”,后来写作“纵”,“纵”是“从” 的区别字。“从”作“随行,侍从”讲, 读“纵”,意思是“使· · · 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7 介之推不言禄
一、美文精读
【文学常识】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编纂的《春秋》而作。

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忠臣,又名介子推。

留下了很多故事,被民间广为传颂。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文章主旨】
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并且孝敬母亲不遗余力。

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

【文言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

”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
【对照注译】
介之推】【介之推】春秋时期晋国名臣,
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且出怨言,
其母曰:“亦【使知】之,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
【作品赏析】
本文通过具体事例,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介之推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并且孝敬母亲美好品行。

介子推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

另外本文通过介子推与母亲的对话,深刻批判了争功请赏、猎取名利的不齿行径,颂扬了介之推母子不贪求名利福禄的高洁品行。

【读后必练】(共28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
①晋侯赏从亡.者()②禄亦弗及.()
③天实置.之()④上下相蒙.()
⑤盍.亦求之()⑥以死谁怼.()
⑦尤而效.之()⑧言,身之文.也()
⑨与汝偕.隐()⑩以志.吾过()
2.翻译。

(10分)
①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天未绝晋,必将有主。

③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④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⑤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3. 你认为介之推是怎样一个人,介子推的母亲又是怎样的人?(4分)
4. 介之推不受赏禄的行为究竟是迂腐还是大丈夫精神?你怎么看?(4分)
【参考答案】
1. ①逃亡。

②到。

③安置,安排。

④蒙骗,欺骗,欺瞒。

⑤何不,为什么。

⑥埋怨,怨恨。

⑦效仿。

⑧花纹,装饰。

⑨一起。

⑩记下,记载。

2. ①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②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

③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④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接受他的俸禄了。

⑤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3. 介子推是一个轻生死、重名节,轻功利、重义节,轻物欲、重气节的君子。

介子推的母亲是一位豁达而又很有见地的好母亲。

4. 略。

只要言之成理就可。

二、趣文泛读
取笑
甲乙同行,甲望见显者冠盖,谓乙曰:“此吾好友,见必下车,我当引避。

”不意竟避入显者之家。

显者既入门,诧曰:“是何自撞,匿我门内?”呼童挞而逐之。

乙问曰:“既是好友,何见殴辱?”答曰:“他从来是这般与我取笑惯的。


【译文】
甲乙二人同行,甲望见一个显者的车乘,对乙说:“这是我的好友,他见我必定下车,我应该回避。

”不想竟躲避到那个显者的家里。

显者进门,惊诧说:“是何人撞进来,藏在我的院子里。

”于是呼喊仆人揍他并把他驱赶了出来。

乙问道:“既然是好友,为什么被他殴打侮辱?”甲回答说:“他从来都是这样,和我取笑惯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