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版欧洲肝脏病学会Wilson病临床诊疗指南解读
临床重症与药学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

临床重症与药学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药品说明书是临床医师开立药物的主要依据。
但随着循证医学的日益发展,药物临床试验周期长,药品说明书更新慢等问题使许多药品说明书中的使用适应证、用量及用法远远落于临床实际应用。
药物治疗是抢救重症患者必不可少的重要治疗手段。
而重症患者是一个特殊群体,疾病谱涉及多个学科,病情危重复杂,常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甚至需要使用体外生命支持设备。
上述多种复杂因素均导致重症患者体内药物的分布、代谢、治疗反应等与普通患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临床上许多药品说明书的用法及用量依据主要来自于以普通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药物临床试验。
在重症患者治疗时按照普通患者的用药方式进行治疗,常常难以保证疗效。
以抗菌药物为例,有文献报道,19%~43%成人重症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为超说明书用药。
因此,在重症患者诊治过程中,超说明书用药常常无法避免。
其实,超说明书用药不仅在重症患者中常见,在其他学科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风湿性疾病、儿科疾病、肿瘤性疾病等均在各专科领域中发表了多个相关超说明书用药的专家共识。
目前我国关于超说明书用药的法规不健全,临床医师选择超说明书用药承担的风险更大。
因此本共识的宗旨在于提供常用且有参考价值的药品超说明书使用循证医学证据,不涉及超说明书用药审批程序等。
临床医师应该时刻评估重症患者的获益及风险,在遵循国家、地方政府及医院有关法规前提下,参考本专家共识的意见进行个体化治疗。
需要强调的是,按照常规说明书可获得较好疗效时,应尽量避免超说明书用药。
超说明书用药又称“药品说明书外用法”、“药品未注册用法”,是指药品使用的适应证、剂量、疗程、途径或人群等未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药品说明书记载范围内的用法。
本专家共识根据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对临床常用重症治疗的常用药物的超说明书用法进行部分总结。
本共识收录药品标准参考《2019广东省药学会超说明书用药目录》的收录标准[1],满足以下条件之一:(1)美国、欧洲、日本说明书收录;(2)《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收录;(3)国际主流指南或共识收录;(4)Micromedex®有效性、推荐等级在Ⅱb、证据等级B级或以上;(5)本专业SCI的Ⅰ区期刊发表的RCT研究。
wilson病

wilson病Wilson病,也被称为Wilson氏病或铜沉积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身体过量积蓄了铜,在肝脏、脑和其他器官中引起损害和功能障碍。
它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患病率约为每30,000人中1人。
Wilson病是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该基因编码一种重要的转运蛋白,负责将体内过量的铜转运到胆汁中,从而排出体外。
然而,当ATP7B基因突变时,这种转运蛋白的功能受损,导致体内铜的积蓄。
Wilson病的症状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出现,但有些病例也可能在成年时期才出现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肝脏病变(如肝功能异常、肝硬化和肝脏损伤)、神经精神异常(如震颤、肌张力障碍、说话困难、焦虑、抑郁和精神错乱)以及其他器官的病变(如肾脏、眼睛和心脏)。
病情的严重程度因个体而异,某些患者可能有轻度症状,而其他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和进展性的病变。
诊断Wilson病通常是基于临床表现、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
血液和尿液检查可以用来测量体内铜的水平,并评估肝脏功能和损伤的程度。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肝活检、眼部检查和DNA分析。
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为未经治疗的Wilson 病可能会导致严重并且不可逆转的破坏。
治疗Wilson病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药物和饮食控制。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如D-靛胺)和金属螯合剂(如D-青霉胺),用于减少体内铜的积蓄和提高铜的排泄。
饮食方面,患者应避免高铜食物的摄入,如海鲜、巧克力、坚果、蘑菇和黑巧克力。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药物监测和检查。
长期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且定期检查可以帮助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的效果。
尽管Wilson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该疾病是遗传性的,家庭成员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携带ATP7B基因突变的风险。
总之,Wilson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会导致体内铜的过量积蓄和器官功能障碍。
肝豆状核变性

肝组织活检作为辅助诊断的方法 早期组织学异常表现为轻度脂肪变、肝细胞内糖 原化核及局部肝细胞坏死。 随着肝实质损害加重,ds
神经系统的调查结果和影像学的大脑成像
Neurologic findings and radiologic imaging of the brain
Wilson病的危害
铜在肝脏代谢
临床表现
• • • • • • 神经系统症状 肝脏症状 眼部损害 精神症状 溶血 其它
神经系统症状
Ⅰ运动不能•强直综合征,表现类似于帕金 森病; Ⅱ以震颤为主要表现的假性硬化症; Ⅲ共济失调; Ⅳ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锥体外系症状
肝脏症状
• Wilson病肝脏受累患者可以表现为任何类型的肝脏疾 病 • 急性肝功能不全 任何年轻的急性肝炎患者均应警惕 Wilson病的可能。 •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 多数患者存在慢性肝脏疾病的临床 表现,并存在代偿期或失代偿期肝硬化。
Diagnostic methods
尿铜排泄
Urinary copper excretion(正常人尿铜几乎检测不到)
未经治患者基线尿铜排泄量高于1.6 u mol/24 h则考虑诊断Wilson病。但 16%~23%患者的尿铜排泄量低于1.6 u mol/24 h。当无症状儿童尿铜排泄量高于 0.64u mol/24 h时则提示Wilson病
Treatment
• 药物包括D-青霉胺、曲恩汀、锌剂、
四硫钼酸铵及二巯丙醇等,肝移植。
• Wilson病一经诊断,则需终身治疗。
D-青霉胺
通过促进尿铜排泄起到治疗Wilson病的作 用。 ①维持量为750~1500 mg/d,分2~3次 给药。 ②儿童用量为20 mg/kg/day,分2~3次给 药。 ③最佳给药时间为餐前1小时。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进展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Ison病,简称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致病基因为ATP7B,其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使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导致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精神症状、肝生化异常、角膜K-F环、肾损害、溶血性贫血、骨骼肌肉损害等表现。
目前用于治疗Wilson病的药物包括青霉胺、曲恩汀、四硫钼酸铵及锌剂等。
Wilson 病一经诊断,则需终身治疗。
青霉胺青霉胺是第一个用于治疗WD 药物,经大量研究证实疗效确切。
通过促进尿铜排泄起到治疗Wilson病的作用,常用剂量为750~1500 mg/d,分2~3次给药。
饭前1小时服用。
肝病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多在用药后2~6 个月肝功能改善明显。
维持治疗1年以上,病情趋于稳定。
一般用肝功能及24h尿酮监测疗效,肝生化改善、尿酮维持于200~500μg/24h,考虑病情稳定可减量或间歇用药。
用药期间需警惕其副作用:如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等,多出现在用药后1~3 周。
若出现明显骨髓抑制、肾毒性、狼疮样综合征等需立即药物调整。
而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患者药物治疗改善较慢,多需要用药3年左右症状才能有效改善,有报道认为在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人群中,有部分不能耐受而加重神经系统症状,因此不推荐用于治疗脑病为主的WD。
曲恩汀曲恩汀是一种螯合剂,作用与青霉胺相似,促进尿铜排泄。
其标准剂量为900~2700 mg/d,分2~3次给药,维持治疗剂量为900~1500 mg/d,餐前1小时或餐后3小时给药。
曲恩汀可用于不能耐受青霉胺的Wilson病患者,也可作为初治时即存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由青霉胺引起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可通过替换为曲恩汀继续治疗而解决,且在后续维持治疗中这些不良反应不会再次发作。
曲恩汀同时也是铁螯合剂,故切忌与铁剂联合给药,以免产生具有毒性的复合物。
nafld病理诊断标准

nafld病理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发病率正逐年增加。
NAFLD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后者进展至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更高。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NAFLD,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们正不断完善相关的病理诊断标准。
NAFLD的病理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检查,目前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标准是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和欧洲肝脏病学会(EASL)共同发布的指南。
根据这些指南,NAFLD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关键标准:1. 脂肪沉积:组织学检查发现肝脏脂质沉积是诊断NAFLD的基本标志。
通常情况下,肝细胞内脂质的沉积程度要大于5%。
病理检查一般采用肝组织活检的方式获取样本,然后通过HE染色或Oil Red O 染色来观察细胞内脂质的沉积情况。
2. 弥漫小胞变性:NAFLD患者的肝细胞脂质沉积常导致细胞内小胞变性,即肝细胞胞浆内含有细小而均匀的脂滴。
这是NAFLD病理学诊断的另一个关键特征。
3. 肝细胞损伤:在NAFLD进展至NASH的过程中,肝细胞常伴有炎症和坏死。
病理学检查会观察肝细胞的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化和坏死等情况,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4. 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NAFLD进展至肝硬化和肝癌的一个主要预警信号。
病理学检查可通过观察肝组织的纤维化程度来评估疾病的进展情况,进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除了以上述关键标准外,病理学家在进行NAFLD病理诊断时还需排除其他引起脂肪肝的原因,如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等。
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综合性。
近年来,一些新的病理诊断技术也逐渐应用于NAFLD的诊断中,如肝脏组织三维重建、传统染色法与免疫组化染色相结合等。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指南ppt课件

目录
流行病学 自然转归 诊断标准 病情估计 诊疗对策
监测结与论随访
流行病学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
普通成人患病率 NAFLD:20-30% NASH:10-20% 肝硬化:2-3%
肥胖症患者患病率 NAFL:60-90% NASH:20-25% 肝硬化:2-8%
2型糖尿病:NAFLD:28-55%
高脂血症患者:NAFLD:27-92%
流行病学
NAFLD的危险因素包括
1、膳食结构 2、生活方式 3、IR 4、代谢综合征组分
返回
自然转归
• NAFLD患者肝病的进展速度主要取决于初次肝活 检的组织学类型
• NAFL:进展慢,肝硬化发生率低(0.6-3%)。 • NASH:肝硬化发生率15-25%。
自然转归
病情进展 危险因素
年龄 >50岁
病情估计
• 根据FGP和胰岛素计算稳态模型评估IR指数,根据OGTT 判断餐后血糖调节能力和胰岛素敏感性。
• 全血粘度、CRP、尿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等检查代谢综合 征相关组分。
• 肝功能及血凝反应肝脏储备功能,疑似肝硬化患者应行胃 镜筛查并检测AFP筛查肝癌。
• 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动脉硬化 • 肝脏超声结论不清时可做CT或MR检测。 • 相关检查明确有无铁负荷过重、OSAS、多囊卵巢综合症
3)中等量有氧运动,每周4次以 ,累计锻炼时间至少150min
治疗对策
2、控制体质量,减少腰围
(1)药物干预:肥胖患者改变 生活方式6-12月体质量<5% ,谨慎使用二甲双胍、西布 曲明、奥利司他等。
(2)上消化道减肥手术:肝功 能衰竭,中重度食管—胃底 静脉曲张,重度肥胖症患者 在药物减肥治疗无效时可考 虑上消化道减肥手术。
NAFLD诊疗指南讲解

2021/3/31
FAN JG. Xinhua Hospital
基本概念
广义的:肝组织学改变与ALD极其相似但 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
狭义的:与遗传易感性和胰岛素抵抗密切 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
实际的:经典的、特发性、明确损肝因素 所致的、并存其他损肝因素。
范建高博士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 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上海市肝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器官纤 维化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肝病学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 学组组长。
亚太地区脂肪肝专家组成员、原发性肝癌预防专家组成员, 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理事。
xinhuahospital特殊检查项目?葡萄糖钳夹技术测定ir?通过空腹时肝糖输出量与胰岛素的乘积计算肝脏ir指数?磁共振波谱分析检测肝脏tg含量?双能x线或腹部ct判断体脂含量及其分布类型?双源ct检查心脏和冠状动脉?用于鉴别nafl与nash以及评估肝纤维化的无创伤检查措施例如血清脂联素瘦素凋亡相关指标和肝脏瞬时弹性超声检查等2018427fanjg
2021/3/31
FAN JG. Xinhua Hospital
2021/3/31
FAN JG. Xinhua Hospital
2021/3/31
FAN JG. Xinhua Hospital
2021/3/31
FAN JG. Xinhua Hospital
2021/3/31
FAN JG. Xinhua Hospital
2021/3/31
FAN JG. Xinhua Hospital
2021/3/31
FAN JG. Xinhua Hospital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三、临床表现
• 神经系统:表现一般出现在12~30岁患者,几乎都同时伴有K-F环。 开始起病轻,但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则很快向严重程度发展。早期有腕 部震颤、扮鬼脸、口吃和书写困难等,同时有步态僵直、吞咽困难, 四肢呈波动性强直,表情贫乏和固定,不断流涎,智力尚可。脑电图 为非特异性慢波,无助于诊断。另外,此时CT检查,脑诱发电位都 无特异性表现。MRI对衡量大脑、小脑及脑干病变较CT敏感,但无症 状者常正常,肝功能检查多正常。 • 精神症状:表现为行为异常,躁狂抑郁或精神分裂症、痴呆。至少有 四方面精神障碍:情感异常、行为异常、精神分裂症和认知障碍。有 以上几方面表现时,治疗往往只能部分得到缓解。 • 眼:K-F环位于角膜周围缘的膜后弹力层,呈棕色或绿色,或金黄色, 宽可达2mm,用斜照灯或肉眼即可看到。此色素环与铜颗粒的分布、 密度及大小有关。K-F环几乎总与神经系统症状相伴行,但在无症状 儿童或肝脏受损,特别是伴慢性活动性肝炎者,可无K-F环。K-F环的 出现有助于诊断,但并不是Wilson病的特征性表现。
三、临床表现
• 关于本病自然病程 理论上分四期: • Ⅰ期:铜在肝细胞质原始聚积直至达饱和状态,临床上无症状; • Ⅱ期:铜从胞质转入溶酶体,部分释放入血。大多数(60%)患者铜的 再分布是逐渐发生的,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是,如此过程进展快,血 铜突然升高可致溶血,肝内快速再分布可致肝坏死或慢性活动性肝炎, 可能发生肝功能衰竭; • Ⅲ期:肝外组织铜贮积,出现肝硬化、神经、角膜和肾损害,临床有 相应表现,可出现溶血,可死于肝功能衰竭,也可以再度缓解为无症 状;本期表现多样,如肝硬化进展慢、肝外铜贮积慢,患者可多年无 症状,但进展快则临床经过凶险; • Ⅳ期:即络合物长期治疗后的缓解期。
. 5
三、临床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版欧洲肝脏病学会Wilson病临床诊疗指南解读王琳,杨松,成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北京100015) Wilson病是一种铜代谢异常导致的遗传性肝脏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2012年2月,欧洲肝脏病学会发布了最新版《Wilson病临床诊疗指南》,该指南回顾了1966年至2011年期间关于Wilson病的文献资料,就该病的诊疗进行了全面阐述。
现将该指南部分内容摘译如下,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1背景正常饮食每日消化和吸收的铜超过代谢所需,为维持这一元素在人体内的动态平衡,惟一的排出途径即通过胆汁排出。
Wilson病是一种遗传性的铜代谢障碍疾病,导致铜在机体内沉积,以肝脏及脑部为著。
病因为13号常染色体的ATP7B基因变异所致,这一基因编码位于肝细胞高尔基体外侧网络上的P型铜转运ATP酶。
ATP7B蛋白用于将铜由细胞内伴侣蛋白转运至分泌途径(如排泄至胆管并与铜蓝蛋白结合)。
疾病进展为铜元素沉积在受累部位所致。
Wilson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主要表现为肝脏疾病和肝硬化、精神症状、角膜色素环(K-F环)以及肝硬化相关急性溶血发作等。
Wilson病不仅于儿童和年轻人中发病,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病。
作为一种遗传性疾病,Wilson病基因频率为1/90—1/150,发病率为1/30 000,高于以往所认为的水平。
超过500种不同Wilson病基因突变已被发现,其中已确认380种可导致疾病发病。
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肝脏疾病及精神异常为主,无症状患者多为家族筛查时发现。
2.1发病年龄本病可于任何年龄发病,以5~35岁为主,目前报道Wilson病导致肝硬化的最小患者为3岁。
临床表现以肝病或神经系统病变为主,其中3%患者发病年龄均超过40岁,确诊患者中年龄最大者超过80岁。
2.2体征 K-F环是由于铜在角膜边缘沉积所致,是Wilson病的标志性体征。
应用裂隙灯检查即可辨别。
临床上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中超过95%可见K-F环,而无神经系统症状者的这一比例为50%左右。
以肝脏疾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儿童患者中K-F环多不常见。
目前发现出现K-F环不能均以Wilson病解释,需除外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包括新生儿期胆汁淤积。
其他眼科学改变罕见,包括由于铜在晶体中央沉积导致的晶状体铜屑沉积病。
神经系统体征呈多样性,以颤抖、共济失调和肌张力异常为主要表现。
肝脏疾病体征无特异性,由于肝脏受累患者中,约50%的Wilson患者可无K-F环,因此任何病因未明的肝脏疾病均需警惕该病的可能。
2.3肝脏受累表现 Wilson病肝脏受累患者可以表现为任何类型的肝脏疾病。
明确的肝脏病可能较神经系统症状早10年出现,且大多数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受累。
肝脏疾病的临床表现呈高度多样性,从仅生物化学异常而无症状到出现所有并发症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可见,也可导致急性肝衰竭,其中部分因素与Coombs阴性溶血性贫血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相关。
确诊为Wilson病且既往曾有黄疸病史者,可能曾出现一过性溶血。
2.4急性肝功能不全任何年轻的急性肝炎患者均应警惕Wilson病的可能。
仅凭黄疽及腹部不适等临床表现很难与病毒性肝炎鉴别,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自行消失。
但一经诊断,则需要进行终生治疗。
此外,肝脏疾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肝衰竭。
6%~12%急性肝衰竭患者为Wilson病所致,这些患者应考虑行紧急肝移植。
尽管多数患者已存在肝硬化,临床仍表现为急性病程并迅速进展至肝、肾功能衰竭。
若不接受治疗,病死率高达95%以上。
急性肝衰竭多发于年轻女性Wilson病患者中。
经治患者停药后也可能出现病情急性恶化。
当患者出现血红蛋白、胆碱酯酶明显下降、重度黄疸、转氨酶轻度升高及低碱性磷酸酶水平时,应高度怀疑Wilson病急性发作的可能。
2.5慢性肝炎及肝硬化多数患者存在慢性肝脏疾病的临床表现,并存在代偿期或失代偿期肝硬化。
部分隐匿性肝硬化患者可能只表现为门脉高压导致的脾肿大。
存在黄疸、全身不适及不定位腹部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的患者,须与其他慢性活动性肝炎鉴别。
2.6溶血 Coombs阴性的溶血性贫血可能作为Wilson病的首发症状,但显著的溶血主要与严重的肝脏疾病有关。
肝细胞老化可能导致大量储备的铜释放,可能进一步加重溶血。
综上所述,约12%临床患者存在溶血表现,这些患者的溶血可能仅发生一次,也可能反复出现并且呈慢性化。
急性肝脏疾病和溶血可出现在怀孕期间,临床表现与HELLP综合征类似。
部分存在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曾出现的一过性黄疸可能为溶血所导致。
2.7神经系统损害 Wilson病临床表现为一系列以神经系统、行为或精神异常症状。
可能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也可能与肝脏体征同时出现。
神经系统临床表现可在多年内间断出现,也可能快速进展甚至数月内致残。
神经系统异常分为以下几类:①运动不能.强直综合征,表现类似于帕金森病;②以震颤为主要表现的假性硬化症;③共济失调;④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特征性震颤为近端肢体的不规则抖动。
肌张力障碍可能为局部、节段或累及全身导致严重挛缩的障碍。
颅内区域受累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构音障碍(可能为小脑或锥体外束导致失声)、多涎或口咽部肌张力障碍。
做鬼脸、张口、流涎、抿唇等均为特征性临床表现。
言语异常及多涎多为神经系统早期受累表现。
出现震颤-强直综合征即应警惕Wilson病的发生。
由于越来越难控制的肢体运动或者肌张力障碍进行性加重,使患者卧床不起并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并且不能交流。
同时伴有肝脏受累的患者,神经系统损害易因肝性脑病而被忽略。
2.8精神症状约1/3患者行为及精神症状先于神经系统或肝脏受累症状出现。
Wilson病患儿可出现厌学、人格改变、冲动、情绪波动、露阴癖及不恰当行为,这些首发症状经常被误诊为青春期行为异常。
老年人精神异常表现类似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但认知功能多无明显损害。
2.9其他临床表现其他少见临床表现包括巨人症、肾脏肌疾病(包括氨基酸尿伴肾结石、高钙尿症伴肾钙质沉着症)、心肌病、肌病、软骨钙质沉着症伴骨关节炎、胰腺炎、不孕或反复流产。
3预后Wilson病若不进行治疗,易因肝脏疾病或进展性神经系统疾病而死亡。
螯合作用治疗及肝移植作为其延长寿命的标准疗法。
该病预后取决于肝脏及神经系统受累严重程度及患者依从性。
多数无肝硬化或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用药物治疗1~2年后,患者肝功能可恢复正常,并可在继续服药期间维持肝脏疾病无进展。
Wilson病所致急性肝衰竭的治疗几乎无效,其预后取决于铜自肝脏清除所需的时间。
表1为预后评分系统,分数> 11分而无法接受肝移植患者则多数死亡。
4鉴别诊断Wilson病急性肝炎的表现与其他原因所致肝炎类似,所有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也应考虑Wilson病的可能,当急性肝炎伴快速进展的黄疸和溶血性贫血时应警惕Wilson病的可能。
此外由于Wilson病的首发神经系统症状轻微,故容易误诊为青春期行为异常,应加以鉴别。
运动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的年轻患者应高度警惕Wilson病的存在,以心理或精神异常为首发临床表现时容易漏诊。
5诊断方法同时存在典型的K-F环和血清铜蓝蛋白下降(<0.1 g/L)则可明确诊断。
K-F环不存在时,由于铜蓝蛋白水平检测可能受其他因素影响(如自身免疫性肝炎、严重肝功能不全、腹腔疾病等),因此仅凭铜蓝蛋白水平下降不足以诊断Wilson病;另一方面,肝内或肝外炎症可能导致铜蓝蛋白水平升至正常,因此为明确诊断,患者应进行一系列反映铜代谢异常的检查。
在2001年莱比锡举行的Wilson病大会上,制定了一个建立在所有检测方法上的诊断评分系统,见表2,这一评分系统使Wilson病的诊断更加准确,见图1。
5.1血清铜蓝蛋白是血中铜元素的主要运输工具,在血中以与铜结合或非结合形式存在。
应用酶学检测方法,血清铜蓝蛋白的正常低限水平在0.15~0.2 g/L,而其在Wilson 病患者中的浓度多低于0.1 g/L,但可在急性炎症期、高雌激素水平状态时升高。
约50%肝脏受累的Wilson病患者中铜蓝蛋白处于正常低限水平,而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多显著降低。
在严重的肾脏或小肠丢失蛋白、吸收不良综合征或任何原因导致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中,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也可下降。
约20%的杂合子携带者也可出现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下降。
由此可见,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并不能充分诊断或除外Wilson病。
5.2血清铜尽管Wilson病为铜元素超负荷性疾病,但血液循环中铜总水平(包括与铜蓝蛋白结合的铜)多与铜蓝蛋白的水平成比例下降。
在肝脏受累严重的患者中,无论铜蓝蛋白水平升高或降低,血清铜水平均可能在正常范围。
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血清铜可能显著升高。
其中非铜蓝蛋白结合铜的水平更有意义,多用于监测药物治疗的疗效,而非Wilson病的诊断。
5.3尿铜排泄 24小时尿铜排泄总量有助于诊断Wilson病并监测疗效。
未经治的患者24小时尿排泄总量反映循环中非铜蓝蛋白结合形式铜的水平。
未经治患者基线尿铜排泄量高于1.6 u mol/24 h(100 u g/24 h)则考虑诊断Wilson病。
但16%~23%患者的尿铜排泄量低于1.6 u mol/24 h。
由于正常人尿铜几乎检测不到,故当无症状儿童尿铜排泄量高于0.64 u mol/24 h时则提示Wilson病。
5.4肝铜水平肝脏铜沉积是Wilson病的标志性病变,但由于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仅能识别出近10%的患者,仅凭肝组织活检的方法不能除外肝脏铜负荷过重的情况,因此检测肝实质铜含量可用于诊断Wilson病。
通常情况下,肝组织活检获得的样本大小可能影响检测的准确率,故要求样本长度至少不短于1cm。
肝铜含量>4 u mol/g干重为Wilson病诊断的最佳生物化学依据。
将这一阈值降至1.2 u mol/g可使敏感性自83.3%升至96.5%,同时特异性无明显下降(自98.6%到95.4%)。
但这一检测可因晚期Wilson病患者肝内铜分布不均匀,可能因采样误差影响检测结果。
此外,长期胆汁淤积患者或特发性酮中毒综合征患者(如印度儿童肝硬化)肝铜含量也可能升高,需与Wilson病鉴别。
5.5肝组织学改变在临床体征和非创伤性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者存在其他可疑原因导致肝脏损害时,可考虑行肝组织活检作为辅助诊断的方法。
早期组织学异常表现为轻度脂肪变、肝细胞内糖原化核及局部肝细胞坏死。
这些组织学表现经常被误诊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也可能表现为典型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点。
随着肝实质损害加重,进行性发展为纤维化和肝硬化。
在Wilson病得以诊断时约半数患者已存在肝硬化。
5.6神经系统检查及大脑影像学表现神经系统评估需在所有Wilson病患者中常规进行,应在治疗前或治疗初始阶段咨询神经科专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