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小半自动手枪——2.7mm“蜂鸟”手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最小半自动手枪——2.7mm“蜂鸟”手枪
原文作者:明光像钟表一样小巧的手枪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枪械技术的发展,由此诞生了无烟火药和半自动武器,半自动手枪应运而生。
同时随着人们对可以随身携带和使用的小型半自动手枪需求的增加,20世纪初这类手枪进入迅猛发展时期。
一战前后时期,在奥地利多瑙河畔克雷姆斯村,有一位叫弗朗茨·普凡拉的钟表匠制作了一些像钟表一样精密小巧的微型半自动手枪,比如著名的“蜂鸟“半自动手枪和埃里卡(Erika)半自动手枪等。
其中,前者于1910年获得德国45314专利,并至今保持着世界最小口径半自动手枪的记录。
“蜂鸟”内部结构
“蜂鸟”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击针平移式击发机构,使用可拆卸弹匣供弹,发射世界上最小的“蜂鸟”中心发火式手枪弹,弹匣容弹量6发。
“蜂鸟”手枪共有2款,分别为短管的MODE 1型和长管的MODE 2型。
“蜂鸟”手枪体积十分小巧,MODE 1型全长仅70mm,高46mm,枪管长约35mm,不带弹匣时全枪质量仅68g;MODE 2型全枪长75mm,全枪高46mm,枪管长40mm,不带弹匣时全枪质量仅72g。
因此“蜂鸟”手枪完全可以轻松放进钱包里。
设计者为该枪取名“蜂鸟”的原因也正在于此——蜂鸟同样是鸟类中体积最小的,虽然体积小,但是其飞行本领却是鸟类中的佼佼者。
“蜂鸟”手枪结构与一般的半自动手枪类似,只是零部件数量相对少一些。
“蜂鸟”手枪共有30个零部件组成,外形设计非常类似于奥地利斯太尔M1909袖珍半自动手枪。
为了使手枪外形协调、便于操作,采用外露式扳机,取消扳机护圈。
全枪可分为枪管、枪机组件、握把组件及弹匣组件四大部件。
枪管组件
该枪枪管与一般手枪枪管不同,其截面呈矩形。
整体枪管加工有2个上下排列的通孔,上方的大孔为复进簧孔,下方的小孔为枪管孔。
枪管由一整块钢料加工而成,为了造型美观,其顶部加工成弧面,前部下方也加工成弧面,两侧前部还铣削有两道凹槽。
由于枪管口径很小,为了便于加工,枪管采用滑膛设计,枪管内部无膛线。
枪管通过后下部一个突起卡入握把组件的槽内,并由螺钉与握把连成一体。
由于该枪十分小巧,因此在枪管前部未设置准星,仅在枪机后部上方加工有V形缺口
式照门。
在枪管后部侧面一般刻有检验标记、枪支序号、年份等信息。
枪机组件
该枪不同于现代手枪采用套筒式结构,而是设有枪机组件。
枪机组件位于枪管后方、握把上方,由枪机体、复进簧和复进簧导杆组成。
枪机体未被握把组件完全包裹,其上部、后部裸露在外。
枪机体由钢块整体铣削加工而成,后部略高,且后部两侧加工有拉动枪机的防滑纹,顶部末端加工有一个V形缺口照门,用于概略瞄准。
在枪机前端加工有弹底窝,弹底窝上方加工有一个螺纹孔,用于连接复进簧导杆。
在枪机右侧加工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较长的整体式弹性抽壳钩。
枪机上加工有击针通孔,内装击针和击针簧,为了防止击针和击针簧脱落,击针孔尾部用击针簧堵头定位。
当击针处于待击位置时,击针尾部会伸出枪机尾端,起到待击指示器的作用,光线良好时能直接看到,光线不好时手触摸也能感觉到。
这个设计十分实用,在不增加零件数量的情况下,解决了平移击针击发式手枪待击指示的问题。
握把组件
握把组件由握把本体、扳机与扳机簧、扳机连杆、阻铁、机匣、弹匣卡笋、弹匣卡笋簧、保险扳手、保险簧和握把护板等组成。
[论文]
握把本体体积小,且形状较为复杂,为了便于加工,采用钢板冲压,经焊接及少量机加工成形。
扳机座为机加工件,与握把焊接成一个整体。
握把下方后部设有一个突出握把的球状弹匣卡笋,如果需要解脱弹匣,则需要向下按压弹匣卡笋。
握把左侧后上部设有保险扳手,在竖直和向前的水平位置上分别刻印有“SUR”和“FEU”,表示“射击”和“保险”。
当保险扳手转至保险位置时,保险轴挡住阻铁,不能扣动扳机,进而形成保险状态。
阻铁为类似三角形的片状式样,顶部有一个挂机缺口,用于与击针下部的突起配合,将击针阻挡在后方形成待击状态。
弹匣卡笋簧兼阻铁簧,其上端抵在阻铁下方,为阻铁复位提供簧力,下端抵在弹匣卡笋上,弹匣卡笋卡住弹匣后方的缺口,弹匣不致脱落。
机匣是对枪机起到保护作用的薄钢板,表面经抛光处理,光洁度较好。
机匣右侧开有腰形抛壳窗和扇形保险扳手让位缺口。
机匣通过前部左右各2个螺钉和后部1个较长的螺钉固定在握把上方侧面。
扳机为单独的机加工件,由一小块钢料铣削而成,表面经过抛光,未加工防滑纹。
当扣动扳机时,扳机带动连杆使阻铁旋转,释放击针,击发枪弹。
握把护板由黑色硬塑料制成,表面有状防滑纹,左右握把护板均通过一个螺钉固定在握把上。
由于生产日期不同,其握把护板有数种不同式样。
其中常见的一种是护板上部带有一个椭圆,内有重叠的“F”和“P”字母,表示设计者弗朗
茨·普凡拉(Franz Pfannl)的缩写;右护板下方还有一个矩形框,内有“KOLIBRI”的字样,表示“蜂鸟”的意思。
还有一种握把护板与上述设计均相同,只是右护板下方矩形框内字样为“KREMS A/D”,具体含义尚不知晓。
也有一种为没有任何字样,全部是防滑纹的式样。
另外,对于一些少见的工艺型蜂鸟手枪,其握把护板有珍珠母和骨片等材料制成,式样也有一定的差别,无字母标记。
弹匣组件
“蜂鸟”手枪采用单排单进弹匣,容弹量6发,由弹匣体、托弹板、托弹簧、弹匣底板和弹匣钮等组成。
弹匣体由钢板冲压焊接而成,左右侧各开有7个圆孔,既可以观察弹匣内装弹数量,也便于排除弹匣内的污物。
为了便于取下弹匣,在弹匣底板中间特别设有一个表面滚花的弹匣钮,用于拔出弹匣用,同时也对全枪起到一个装饰的作用。
在弹匣背部下面有一个缺口,用于与握把背部的弹匣卡笋配合,将弹匣固定住。
独特的枪弹
“蜂鸟”手枪之所以可以设计得如此小巧,是因为其发射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口径最小的中心发火式手枪弹——×9mm“蜂鸟”手枪弹,其弹壳长为9mm,全弹长11mm,全弹质量,弹头质量,初速约200m/s,枪口动能仅为4焦耳。
其弹头能量仅能在枪口附近侵彻进入普通松木板约4mm,或者勉强能打穿一件皮夹克,仅仅具有一点威胁作用而已。
“蜂鸟”手枪弹采用黄铜直筒形弹壳,由黄铜棒车制而成,因此弹壳口部壁较厚。
为了使供弹比较顺畅,避免卡滞,弹壳口部边缘切削有较大的斜边。
因此“蜂鸟”手枪弹更像是手工制作出来的。
底火为伯尔丹式。
弹头为白铜整体压成的弧形弹头,无被甲。
除了这种常见的白色弹头的式样外,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法国制造的式样,主要区别是弹头采用铅心镀铜的式样,弹壳加工的一致性也更好。
由于“蜂鸟”手枪弹弹底直径很小,因此未压印任何文字和标志。
“蜂鸟”手枪弹采用12发一盒的马口铁皮盒包装,枪弹分两层摆放,每
层6发枪弹,包装盒外无任何文字和标记。
一般作为商业销售时,“蜂鸟”手枪包装盒内会送一盒“蜂鸟”手枪弹。
由于这种包装密封性和防水性很不好,枪弹存放需要特别注意防水防潮。
目前在欧洲,一枚完整的无锈蚀“蜂鸟”手枪弹可以卖到75欧元,如果是完整一盒,则会高达上千欧元,其收藏价值相当可观。
使用方法与动作过程
“蜂鸟”手枪采用简单的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动作过程比较简单。
当装满枪弹的弹匣插入握把到位后,弹匣会被弹匣卡笋固定住,将枪身右侧的保险扳手扳至“SUR”位置,拉动枪机向后到最后方位置,此时枪机带动击针也后退,当经过阻铁后,击针下部待击扣合面会越过阻铁,随后当枪机释放时,阻铁阻挡住击针,枪机复进时压缩击针簧,存储击发能量。
当枪机复进经过弹匣时将一发枪弹推进弹膛,枪机复进到位后停止运动,形成待击状态。
当扣动扳机时,扳机旋转,其下部将扳机连杆往后推,扳机连杆后部将阻铁下部向后推动,使阻铁旋转,进而使阻铁前部下降,逐渐与击针下方待击扣合面脱离,释放击针,击针在击针簧的作用下加速向前击发枪弹底火,点燃发射药将弹头发射出去。
在弹头飞离枪口的过程中,一部分火药燃气作用在弹壳底部,并通过弹壳底部作用在枪机弹底窝端面上,使枪机后坐,抽壳钩从弹膛内抽出空弹壳。
而击针头部则充当抛壳挺,在枪机带动弹壳后坐过程中,击针前冲,将弹壳自抽壳钩中顶出而自抛壳窗抛出。
此时枪机继续后坐,压下扳机连杆,解脱扳机连杆对阻铁的限制,阻铁在阻铁簧的作用下复位,当枪机带动击针后坐经过阻铁时,阻铁再次与击针待击扣合面扣合。
而枪机后坐到位停止,随后在复进簧的作用下带动枪机复进,并再次推动下一发枪弹入膛。
如果需要再次发射则需要先松开扳机,扳机连杆在扳机簧的作用下与阻铁扣合,再次扣动扳机就会重复前面的动作,直至弹匣内枪弹发射完毕。
由于该枪没有空仓挂机机构,因此最后一次枪机复进到位后会形成空膛状态,再次扣动扳机不会击发,以提醒射手枪弹发射完毕。
“蜂鸟”手枪没有扳机护圈,加上全枪体积十分小巧,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在装填过程中避免触碰到扳机造成意外击发,同时由于该枪仅有一个手动保险,不适合膛内有弹情况下携行。
另外,由于枪管过于细小,在每次使用后需要仔细擦拭,避免有污物遗留在枪管内,在每次发射前也需要仔细检查,避免发射时发生危险。
总体评价“蜂鸟”
“蜂鸟”手枪自1914年开始生产销售,中间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停产一段时间,后来一直生产到1930年代初,仅制造约1 000支左右。
除了标准的表面发黑处理的普通式样外,还有镀镍、雕花镶金等少量的工艺品式样。
“蜂鸟”手枪具有体积小巧轻便,零部件加工精细,外形美观等特点,但是由于体积过于小巧,以至于操作不是很方便,尤其对于手指较为粗壮的人来说,操作如此小巧的手枪需要很大耐心和细心。
虽然该枪结构精细、设计不易,但是掩饰不了其缺点。
其威力过低,也仅仅能在近距离上起到一点威胁作用。
除此以外还有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该枪大
部分零件使用小螺钉固定的方式,随着枪械射击的震动螺钉会松动,进而掉落。
螺钉极小,很容易丢失,并且会造成射击危险,同时较小的螺钉也不容易分解和结合。
这也是保存到今天的很多“蜂鸟”手枪左右侧面螺钉大部分都不完整的原因。
后续发展——3mm“蜂鸟”手枪
由于“蜂鸟”手枪威力过小,且手枪零部件的固定方式采用大量的小螺钉,因此设计很不完善。
1928年,设计师弗朗茨·普凡拉推出口径适当加大的3mm“蜂鸟”系列手枪,改用适当加大的3×8mm“蜂鸟”手枪弹。
3×8mm“蜂鸟”手枪弹结构与×9mm“蜂鸟”手枪弹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适当缩短了弹壳长度,配上一枚全铅无被甲的弹头,威力相对于×9mm“蜂鸟”手枪弹有一定的提高。
3mm“蜂鸟”手枪于1928年开始生产和销售,在1930年停止生产和销售,总产量也十分稀少。
3mm“蜂鸟”手枪共有2种式样,分别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但是击发方式改为内藏回转击锤式击发机构,击发可靠性更好。
其全枪长70mm,全枪高,枪管长30mm,全枪质量92g。
使用单排单进弹匣供弹,容弹量6发。
弹匣卡笋设计在握把后根部,固定弹匣牢固,可以避免意外释放弹匣。
与“蜂鸟”手枪类似,3mm“蜂鸟”手枪的枪机复进簧仍设置在枪管上方的孔内,但是复进簧导杆不再利用螺纹与枪机直接相连,而是通过卡槽连在一起,分解和结合更为方便。
该枪分解也进一步简化,只需要旋转枪机后上方顶部的螺钉使之与握把脱离后,即可将枪机后部向上方旋转,进而分解枪机,避免了“蜂鸟”手枪需要拆卸多个小螺钉的麻烦,零件也不容易丢失。
Ⅱ型3mm“蜂鸟”手枪则在Ⅰ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设计,主要改进之处是扳机后方的保险由Ⅰ型的按钮式改为旋转扳手式,保险更加可靠,避免了误操作的可能。
另外,取消了原枪机后方顶部的分解螺钉,改为握把最后部设计了一个按压式的分解卡笋,使得枪身顶部设计更为平整,分解也更方便容易。
其余设计与Ⅰ型基本相同。
Ⅱ型的全枪长为70mm,全枪高50mm,枪管长31mm,全枪质量92g,也使用6发单排单进弹匣供弹。
不得不提的埃里卡手枪
文章开头提到了弗朗茨·普凡拉设计的一种叫埃里卡的半自动手枪,该枪基本结构与“蜂鸟”手枪相似,口径独特,也算是早期半自动手枪的一个“异类”。
该枪诞生于1912年,发射奇特的×10mm Liliput手枪弹。
其有两种式样:标准型和短枪管型。
其最奇特的特点是弹匣位于握把前部,这在袖珍半自动手枪设计中非常罕见,因此手枪的外形比较古怪。
该枪采用内藏回转击锤式发射机构,枪管上部的孔为复进簧孔,枪机与复进簧导杆利用卡槽相
连,一般分解枪机时不需要取下复进簧和复进簧导杆。
标准型埃里卡手枪全枪长135mm,全枪高95mm,厚18mm,枪管长56mm,膛线6条右旋,弹匣容弹量5发,全枪质量250g;短管型埃里卡手枪全长116mm,全高85mm,厚度为18mm,枪管长42mm,膛线6条右旋,弹匣容弹量5发,全枪质量220g(不带附加枪管)。
由于短管型埃里卡手枪全长低于当时部分国家法律的要求,因此部分短管型埃里卡手枪还单独配有滑膛的附加枪管,附加枪管长64mm,通过螺纹拧在枪管前部,当使用者购买到这种手枪后,可以拧下附加滑膛枪管——这种奇特的组合方式却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但是直接出售短管型却不符合法律规定。
为埃里卡手枪所做的广告宣传语是“猎人、游客和运动员最理想的袖珍半自动手枪”,不过实际销售的情况却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好,埃里卡半自动手枪总共仅生产了不到3 500支。
×10mm Liliput手枪弹为采用中心发火式枪弹,弹头采用黄铜或白铜被甲圆头平底铅心式样,弹壳为黄铜无底缘直筒形弹壳,全弹长14.
9mm,弹壳长,弹头质量,弹头初速250m/s,弹头动能23焦耳。
该弹在1930年代后停止生产。
作为早期口径独特的手枪弹之一,较为小巧的体积使得该弹目前收藏价值大增。
结束语
总的说来,弗朗茨·普凡拉设计的多款微型半自动手枪,具有结构设计巧妙,零部件加工精良,枪械外形较为美观等优点,最大特点是手枪体积和质量量均十分小巧,特别适合隐蔽携带。
然而由于过分追求小巧和精密,大大降低了手枪的威力与实用性,因此该枪很快便停止生产,此后,就再也没有设计师设计这种奇特的半自动手枪了,这样也使得弗朗茨·普凡拉设计的世界上最小的自动手枪头衔至今无人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