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权----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2

要谈中国海权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我们就应该首先清楚的认识“什么是海权?”他不只是海域面积的不容侵犯。
一、先从理解海权开始!现代海权是指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运用各种海上力量经略海洋,捍卫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以及其它各种海洋权益,以确保国家海上安全和利益,进而成为海洋强国。
第一,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手段来看,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
海上军事力量是海权的支柱和后盾,它的主体和核心是海军,“一国海军力量及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与制约该国海权的运用与发展。
”海上非军事力量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与海洋有关的一切因素。
第二,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海岸和海岛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权和其它各种海洋权益。
第三,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目的来看,是确保一个国家成为海洋强国。
对于一个海洋国家或者民族来说,拥有海权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一种保证本国家、本民族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
从人类历史看,任何一个海洋国家拥有海权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更大的物理空间、更多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这些都是促使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成为海洋强国的必要条件。
第四,从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本质来看,是确保一个沿海或海洋国家和民族的安全权、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以及生存与发展权。
一是从安全权来看,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海洋国防的稳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沿岸国的和平与稳定。
二是从海洋空间活动自由权来看,在和平时期就能够自由地在海上进行商业航行、经济开发、科学考察等活动,使本国的领海主权、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因此,“对于海权问题,不能仅仅从军事力量的角度来看待,而必须从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在一定意义上说,海权是海洋和海外的经济发展权。
”二、当前中国海权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中国海洋国土屡遭侵犯。
中韩黄海划界问题:黄海海域面临着同朝鲜和韩国的划界问题。
中日钓鱼岛问题:东海海域最主要的是与日本有关钓鱼岛主权的争议。
形势与政策——中国海权问题及其认识

中国海权问题及认识——以中日海权争端为例摘要:近年,各国在国际潮流的推动下纷纷调整自己的海洋发展战略,竞相出台了各种有利于本国海洋权益的政策,试图在新一轮的国际海洋中抢占先机。
在如此背景下,中国海权争端不断,本文以中日东海争端为例分析当前海权争端的特点,重点探讨了海洋权益的切实维护之道,认为我国要重视主权宣示,加强双边谈判并且加快防空识别区的建设。
关键词:钓鱼岛;海权争端;海洋权益;陆海统筹一、我国出现海权争端的背景近年来,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加大了对海洋的投入,调整海洋发展战略,采取各种措施,展开了“蓝色圈地运动”。
比如,加拿大出台了《海洋法》和国家海洋战略,韩国颁布了《韩国海洋21世纪》,越南制定了《2020年海洋战略》,美国出台了《21世纪海洋蓝图》并且建立了海洋工作小组,而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甚至以维护本国海洋权益为由主张把监控网覆盖至太平洋。
可以看出,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海洋权益指正必定是世界舞台上的一个“重头戏:。
在黄海、东海、南海三大海域中,我国存在双边或多边争议海域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主张面积的52%。
另外,再者三个海域汇总约有7400多公里的海上界限分别需要与八个海上邻国进行海洋划界。
如此多的海域划界争端以及200海里以外大陆架主张的新趋势必然对我国带来新的威胁,必将导致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海上争端增添新的内容,使问题更加趋于复杂化。
二、中日东海争端的由来钓鱼岛是中国历史相承的国土,由中国古代先民最先发现、最先命名、最先管辖、最先载入国家正史和官方图籍,且最先被西洋诸国出版的地图所承认。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加快对外侵略扩张。
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并改成冲绳岛。
此后不久,日本便密谋侵占钓鱼岛。
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使得日本对钓鱼岛的侵占合法化,引发了关于钓鱼岛主权归属的争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日本无条件接收《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签订投降书而宣告结束。
形势与政策作业 海权问题

长期以来,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人类在陆地上创造了辉煌的文明,随着世界的发展,占地球总面积71%的海洋所蕴藏的丰富资源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
控制海洋就能获得更大的物理空间,更多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而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从世界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世界海洋强国乃至世界性大国的发展史,实质上就是海洋的掠夺史和海上霸权的争夺史。
人类历史上曾经强盛和目前仍然强盛的国家和民族,都曾拥有过或仍然拥有海权。
海权是大国兴衰的“晴雨表”。
15世纪到16世纪,葡萄牙在恩里克王子的推动下建设了强大的海军力量,控制了地中海与大西洋的交通要道,并在非洲及远东和美洲建立了广阔的殖民地。
而西班牙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迅速崛起,在美洲建立了强大的殖民帝国,控制海上贸易,与葡萄牙两分海洋。
荷兰,这个欧洲濒海的小国,发挥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依靠先进的经济制度及创新的管理理念,用资本的力量控制了欧洲的海上贸易,成为“海上马车夫”。
英国自1558年7月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走向了海外扩张的道路,至18世纪后半叶,英国依仗自己的资本和海上力量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等海上强国,最终建立了“日不落帝国”。
美国则奉行海权理论,视海洋为自家后院,打造一支强有力的进攻性海军,拓展海外利益,成为超级海洋强国。
日本“明治维新”后,大力发展海军,从一个岛国变成了雄踞东亚的海洋强国。
中国历史上也有过海洋的辉煌时代,明朝时郑和数万人的庞大舰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过非洲的东海岸,各国无不被天朝如神话传说般的庞大船队所折服,纷纷表示友好和归顺,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宣扬了天朝的德威,然而同时也失去了一个统领海洋时代霸权的机会。
不得不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和安土重迁的思想束缚了中国人走向海洋的脚步,缺乏开拓扩张野心的中国人在航海没有带来实际利益的情况下热情迅速消退,而“天朝尽善尽美,地大物博”的自满情绪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政策最终使中国人的身影彻底在世界海洋上消失,而后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国近现代的苦难史,这真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形式与政策论文(海权问题)

蔚蓝的领土中国海权----中国海权内容摘要:由于中国复杂的历史渊源,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慎重处理的问题:中国海权。
海域,同样是中华民族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键词:历史、海权、军事、启示正文部分: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论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
海权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验基础上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一个共同点还是可以确认,这就是"海权"是一个涉及海洋的概念,这正如"陆权"是涉及陆地的概念一样。
当然这是由于人类的生活而非仅仅人类的思想涉及到海洋。
既然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那么,从理论上说,人类中的个体或群体都有共享包括大气层内外的所有地球资源的权利。
当主权国家出现后,"海洋权利",就成了"国家主权"概念内涵的自然延伸。
1812年美国与英国海战是为了扞卫新生美利坚合众国的正当的海洋权利,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和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及2001年4月发生于中国东部海域的中美"撞机事件",都是中国扞卫其海洋权利的军事自卫行为。
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形下的"海上权力"则是海上霸权,使用这种力量的国家,则是霸权国家,这时霸权国家的"海上力量"便因失去自卫性质而异化为追求海上霸权的工具。
确切地说,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国家根本就不具有"国际权力"的资格。
但是,如果说,海上权利,是"国家主权"概念自然延伸,那么"海上力量",就只是一个作为维护海上权利即海权的手段。
一、中国海权特征中国海权不可能不具有中国的个性。
那么,中国海权个性特征何在?第一,国家统一进程与国家海权的实现进程的一致。
目前的中国是一个尚未完全实现统一的国家,而这些尚未统一的地区又多集中在东部中国海区。
形势与政策论文 维护海洋权益,你我都须知

维护海洋权益,你我都须知——《形势与政策》论文海洋权益,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国家在海洋上所拥有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这些权益主要包括领土权,司法管辖权,海洋资源开发权,海洋空间利用权,海洋科学研究权等方面。
海洋权益是国家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海洋权益对于我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要讨论如何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首先呢必不可少的是要了解我国海洋权益的现状。
自从《联合国海洋公约法》对我国生效以来,使我国海洋权益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同时也扩大了我国海洋管辖权,更有利于我国作为先驱投资者所取得的实际地位和长远利益;有利于发挥我国在海洋事务中的积极作用,维护我国的形象。
即使《联合国海洋公约》总体上来说对我国是有利的,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我国一些周边国家不顾历史事实和海洋法的具体实施细则,不恰当不严肃的效仿引用其中对其有用的条款来侵害我国的海洋权益,使我国的许多海域和岛屿的主权面对诸多争议,对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维护好海洋权益才能进一步地保护我们国家的权益。
如何维护海洋权益是值得深刻思考的,也是有策略的。
(一)明确我国的维权目标面对愈演愈烈的海洋权益纷争和确定无疑的“国际化”形势,处于紧张态势及复杂微妙的国际背景中的我国,如何破解海洋权益的困局?首先,国家决策层需要确立明确的权益目标:是寸土必争,当仁不让?还是可以全部或局部妥协退让?近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如公布钓鱼岛及部分附属岛屿的标准名称,设立地级三沙市等,虽可以表明一定的立场。
然而,积重难返,杯水车薪。
面对如此焦灼复杂的局势,我国尚未提出有效的遏制手段,外交方面有限的姿态使相关国家的侵权行为更加有恃无恐。
(二)建立国家维权指挥中心重大海洋事务属于国家战略问题,需要高层进行协调和决策。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设有海洋决策机构,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
我国所面临的重大海洋问题和权益争端比任何国家都突出,更应建立高层决策机构。
(三)制订全方位的维权战略面对周边国家的种种侵权行为,除了明确维权目标和统一的指挥外,我国还应尽早制定具有全方位指导意义的维权战略,在法律、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提出一整套应对策略。
形势与政策论文—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形势与政策论文—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摘要: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国际法基础上的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的主权。
然而,从单位陆地面积平均拥有的海岸线长度来看,中国只占世界第94位。
如果按照可管辖的海域面积与大陆面积之比,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94,中国仅为0.3,不到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我们的邻国日本超过11,朝鲜是2.17,越南是2.19,菲律宾是6.31,都大大超过中国。
至于人均海洋面积,世界沿海国家平均为0.026平方公里,而中国只有0.0029平方公里,只是世界平均数字的十分之一,而与我国相邻的海洋国家的平均数都超过中国的10倍以上。
关键字:海洋,海洋权益,南沙群岛,钓鱼岛,海洋立法,海上执法力量正文:我国的海洋国土由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组成,除渤海属于内水不存在争议外,其他3个海区都需要按1982年制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合理划分。
那么,究竟有多少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呢?答案是,有大约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
2022年5月11日,越南国防部长范文茶表示,越南将准许外国人参加南沙群岛旅游。
此前,经过越南当局的谋划,越南海军附属的旅行社组织了包括40名特邀官员在内的130多名游客,首次到南沙群岛旅游。
越南当局还表示今后将定期组织同类的旅行团。
南沙群岛不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且拥有大量的石油资源。
因此,许多周边国家都垂涎三尺,均想分一杯羹。
现在,南沙群岛形势十分危急。
除了中国大陆和台湾有驻军外,越南竟然占领29个岛屿、菲律宾占领8个,马来西亚占领5个。
除此之外印尼和文莱也宣称对于南沙群岛拥有主权。
他们都想通过实际占领而达到合法化,进而进一步变为他们的合法领土。
与此同期,日本海上保安厅发言人5月9日将一艘中国渔船驶入距离钓鱼岛西北部20公里处海域的行为称为“非法进入日本水域”。
两天前,中国的海洋调查船“奋斗7号”到钓鱼岛海域进行海洋调查,日方竟派出巡逻船警告,要“奋斗7号”离开“日本领海”;中国调查船未予理睬,日方的巡逻船就一直跟踪监视。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海洋权益问题 中国海洋问题解决机制

1.如何理解海权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中国海洋安全环境的日趋复杂,中国的海军力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积极应国际社会的要求实现了海军首次走出国门赴亚丁湾巡航。
当前国际和国内社会,围绕中国海权发展动向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均产生了激烈的争议,“中国海权威胁论”大有甚嚣尘上之势。
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中美海上冲突论”,断言海上冲突将成为“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的重要形式。
新世纪以来,美国学者罗伯特•罗斯先提出“中美陆权-海权平衡论”,暗示作为传统陆权国家的中国只有不去挑战美国海权,东亚才能维持一种奇妙的“和平地理学”;2009年他又提出“中国海军民族主义论”,断言以“发展航母”、“扩充海军”为手段,以“洗刷近代耻辱”、“收复失地”、“突破岛链封锁”为目标的“中国海军民族主义”,将导致“美中之间代价巨大的关系紧张”。
近年来,西方媒体还不断炒作中国的海上“珍珠链战略”,称中国“正在从中东到南海的海上通道沿线建立战略关系”,缅甸实兑港、斯里兰卡的卡汉班托特港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构成了“珍珠链战略”的“海上安全战略三角”。
中国海军赴索马里海域巡航更是引发了西方的无穷猜忌。
在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有学者疾呼中国发展海权,并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也有学者从地缘政治制约性、综合国力的支撑能力、与霸权国冲突的风险等角度,主张要避免进入“海权的误区”,尤其要避免重演历史上德国挑战英国海洋霸权而遭失败的历史悲剧。
国内外之所以围绕中国海权发展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观点,从国际方面看,体现了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如何判断中国海权发展及其影响的战略困惑;从国内方面看,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中所出现的战略迷茫。
因此,科学规划和安排海权发展战略的确已经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
形式与政策论文(海权问题)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期末考试论文论文名称蔚蓝的领土-中国海权年级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学号姓名2011年5月27日蔚蓝的领土--中国海权内容摘要:由于中国复杂的历史渊源,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值得深入思考、慎重处理的问题:中国海权。
海域,同样是中华民族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键词:历史、海权、军事、启示正文部分:海权,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从鸦片战争开始认识而到今天仍未被充分理论消化、而在实践上又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问题。
海权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同国家在不同的经验基础上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一个共同点还是可以确认,这就是"海权"是一个涉及海洋的概念,这正如"陆权"是涉及陆地的概念一样。
当然这是由于人类的生活而非仅仅人类的思想涉及到海洋。
既然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那么,从理论上说,人类中的个体或群体都有共享包括大气层内外的所有地球资源的权利。
当主权国家出现后,"海洋权利",就成了"国家主权"概念内涵的自然延伸。
1812年美国与英国海战是为了扞卫新生美利坚合众国的正当的海洋权利,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和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战及2001年4月发生于中国东部海域的中美"撞机事件",都是中国扞卫其海洋权利的军事自卫行为。
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形下的"海上权力"则是海上霸权,使用这种力量的国家,则是霸权国严重以至不能保护中国最基本的海洋权利。
这反倒诱发"台独"分子不断铤而走险,挑战中央政府的对台政策底线的企图。
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出现的"台湾独立"恶果还会牵动从日本到东盟整个东亚政治的格局,使其对中国东部产生自然的钳合之势,并进一步对中国东南沿海各省产生无形的离心作用。
这就是说,台湾问题的恶化将牵动中国现代化的全局,而要遏制"台独"势头的决定性的力量就是中国的海洋战略力量即中国海军的快速崛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
期末考试论文
论文名称海权与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关系
年级 09级
学院信息技术学院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学号 12091417
姓名赵加强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2011年4月15日
成绩
海权与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关系
内容摘要:仅有海上军事力量不能成为海权大国,西方传统的海权概念也不适应今天中国的海权发展。
中国的海权即中国的研究、开发、利用和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
中国不太可能成为海权大国,是指不可能成为海陆兼顾的大国,而只能定位为建设具有强大海权的陆权大国。
中国大陆区域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文化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中国的发展和强大都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关键词:海权中国海权陆权
正文部分: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但也是一个发展不太平衡的中国。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平衡,首先是中国陆权与海权的不平衡发展。
总体看来,今天的中国依然是一个陆权国家,在海权方面取得的进展比较小,比较慢。
在这,就让我为大家海权与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关系!
海洋不仅是经济大动脉,也是最方便快捷的军事交通线和最广阔的战略机动空间。
谁能控制海洋,谁就掌握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权力!
以海军为代表的海权工具是海权的核心要素,是整个海权体系的中枢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地球财富和地球本身”。
全球化发轫于近代航海地理大发现,海权从一诞生就打上了全球化烙印。
一个多世纪以前,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在创立海权论时就强调世界正处于今天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时代,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审视海权对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深刻意义。
一、海权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海洋空间内的事物,而是国家总体战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权是社会和政治中更抽象的“权力”,就是一国使用军事力量与非军事力量从海上对海洋活动的主体和其他政治实体意志行为施加影响的能力。
海权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海洋空间内的事物,海权是一个国家总体战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海权的全面认识和完整运用应当有一个从陆地出发,通过海洋影响陆地的全球视野。
海权学说一直是各国海军战略的理论基础,指导海权的运用与发展是谋划海上军事斗争和海上力量运用的海军战略的核心任务。
海权作为一种举足轻重的国家战略手段,是多种形式的物质强制效力和心理效力的总和。
海权具有三个要素,即:海上影响力、海权工具和海权资源。
海权的影响力包括强制性的与亲和性的两大类,具体有武力、威慑、抑制和诱导这几种形式。
武力是实际使用物质手段予以制裁,从而强迫他人屈服;威慑是威胁使用武力进行心理制裁的强迫;抑制是让潜在的对手意识和预计到可能受制裁而放弃某些不利于权力主体的行为和意图,从而被迫自我强制;诱导则是给予恩惠来赢得遵从。
海权的各种影响形式往往互为补充,交替综合运用。
行使海权时除了使用武力之外,应尽可能通过发挥威慑、抑制和诱导力量去达成既定目标。
海权影响力的有形载体是行使海权的工具。
海权工具包括海上武装,民用船队和战略基地。
海军是海上武装最主要代表,是海权的最集中体现;民用船队既是国家经济实体的构成部分,又是重要的海权工具。
民用船队能够在和平用途与军事用途之间灵活转换,没有民用船队的支援,海上远距离大规模军事行动几乎不可能进行。
民用船队的双重性和重要性,使其有国家“第二海军”之称;飞机和远程导弹等武器装备的使用,使得位于战略航道要冲的海上战略据点成为“不沉的航空母舰”,因此在咽喉位置建立战略基地就会对海洋拥有巨大的战略控制能力,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海权资源是能造就海权工具以及间接支持国家行使海权的各种有形与无形因素的总称。
从广义理解的海权资源包括地理条件、海洋事业、社会总体经济财富、科技与制造能力、人力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
海权资源虽不能直接用来行使海权,但海权资源是发展和行使海权的起点和基础,要巩固海权就必须不断扩大海权资源的来源。
以海军为代表的海权工具是海权的核心要素,是整个海权体系的中枢,又是海权的物化形式和集中体现。
对于国家来说,发展海权主要是获取各类海权资源并进行有效整合,以建立强大的海军。
海军可以借助海洋这一公共通道和战略空间合法地超出国家政治边界行使多种职能,运用海军维护国家利益的自主性受他国主权制约程度最小,海军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灵活性,时效性和可控性。
现代海军的打击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距海岸线200公里范围的沿海地带内分布着世界70%的人口和大中城市,是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心,正处于海军常规火力最有效打击范围内。
海军的运用因而具有得天独厚的力量放大效应,可以产生远远超过同等规模的其他兵力的战略影响力。
二、全球化时代对海洋的巨大依赖是国家必须发展海权的必然逻辑
今天世界最瞩目的特征是全球化。
国家安全也同样因全球化的影响而改变。
生存安全和发展安全是国家安全需要的两个基本方面。
当代国家的安全突出表现为发展安全。
全球化大大加深了各国的对外开放度和依赖性,进一步增大了生存发展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这种开放的政治经济体系既可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也更易受外部环境冲击震荡的影响,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和脆弱。
全球化蕴含着对海洋的巨大依赖。
海洋作为巨大的天然通道在全球化中充当着各国经济联系纽带和运输大动脉的角色,对现代国际社会和各国的经济、政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人类正进入信息化的社会,但全球化的人员流动、资本流动和信息流动是建立在巨大的物质流动基础之上。
没有依赖于海洋运输的全球物质流动,现有的世界经济秩序就将陷入混乱与崩溃。
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不能无视本国政治边界之外的安全隐患,不能局限于政治边界内采取安全措施和行动,国家安全空间必须超越领土空间。
全球化客观上必定会要求国家的权力更多的体现为国际性的权力。
通过海洋投送权力是实现权力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海权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国际化的国家权力。
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安全的力量必须能向本土之外进行投射,海洋是投送权力的首要渠道,海权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在本国之外行动的能力。
全球化蕴含着对海洋的巨大依赖,这是国家必须发展海权的必然逻辑。
社会历史进入全球化深入发展阶段后,运用海权保护国家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就不再是个别大国的专利,而成为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国的普遍要求。
三、经济全球化对军事力量建设的要求首先是对海军建设的要求
海洋不仅是经济大动脉,也是延伸距离最长、最方便快捷的军事交通线和最广阔的战略机动空间,海军可以借助海洋这一公共通道和战略空间合法地超出国家政治边界行使强制力。
在连通的海洋环境中部署投送军事力量,具有在任何地理环境中所不能比拟的机动性、隐蔽性和生存力。
所以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够影响调控国际体系力量天平的平衡,谁就掌握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权力。
经济全球化对军事力量建设的要求首先是对海军建设的要求,当代各国海军建设运用方式无不鲜明体现出各自行使海权的途径和重要特征:
目前,美国在全球海权方面无人能够匹敌,因此其海军战略运用的重点全部放到“力量投送,由海制陆”上。
美国海军目前服役的核攻击潜艇有54艘,计划每3年建造两艘新的“弗吉尼亚”级核攻击潜艇。
美国海军有12艘现役的大型航空母舰(其中9艘为“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除了法国以外,没有任何其它国家拥有核动力航空母舰。
美国海军还拥有12艘大型直升机/垂直及短距离起落飞机的两栖攻击舰,每艘的大小都为英国海军“无敌”级母舰的两倍。
从1991年以来,美国海军已经建造了37艘造价为10亿美元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
美国还在研制下一代更为先进的DD—21驱逐舰。
超强的海权为美国提供的军事潜能,使其超过其它任何海洋大国而制定出一项霸权主义对外政策。
美国海军的超强实力,使美国国家安全态势也与其他国家不同。
美国东西海岸濒临大西洋和太平洋,本身就是天然的海上安全屏障,美国在东亚的日本、韩国都有
驻军和军事基地,在欧洲也有大量驻军和军事基地,这就使美国的安全纵深一下子向东西方向延伸出数千公里,而不是在本土的海岸线。
这样的海权对美国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以上事实不难看出,海权在维护全球化时代国家安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强大可靠的军事实力是平等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根本保证,海军应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及国际军事格局的变迁,国家利益从未像今天这样超越有形的领土边界,对资源和国家海上安全边界的保障需求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显得如此迫切,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以武备为保障和平的基础,确保尽可能平等地参与这一过程。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国必将成为现代海洋国家,2008年1月15日
[2]张文木,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安全问题,中国国防报,2009年7月19日
[3]《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本文引用的其它主要数据均出自《国家海上安全》,海潮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