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一种虹彩病毒感染大菱鲆的病理学研究

一种虹彩病毒感染大菱鲆的病理学研究

一种虹彩病毒感染大菱鲆的病理学研究秦蕾;王印庚;史成银;张正;张立敬【期刊名称】《渔业科学进展》【年(卷),期】2009(030)005【摘要】对我国虹彩病毒感染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进行的组织病理和超微病理学研究发现,该病典型的病理学特点是在病鱼的脾脏、肾脏、肠、肝脏、鳃、心脏和皮肤等器官组织内出现嗜碱性的肿大细胞.病毒感染导致患病大菱鲆多个器官组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其中以脾脏组织的病理变化最为显著,表现为造血组织的严重坏死.此外,肾脏造血组织发生坏死、肠固有膜和黏膜下层出血和水肿、肝细胞水样变性、心肌局灶性坏死以及皮肤真皮层出血并伴有水肿和炎性渗出也是该病常见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超微病理研究表明,肿大细胞内有虹彩病毒粒子存在.病毒分布于受感染细胞的胞质、组织间隙以及血管腔内.受感染细胞出现线粒体和内质网等细胞器肿胀、崩解等细胞病理变化.研究认为,病毒感染造成皮下组织血管损伤出血,是虹彩病毒感染的大菱鲆发生"红体病"的原因所在.虹彩病毒感染所致的机体严重贫血是患病大菱鲆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主要器官组织的病变使得病鱼器官功能衰竭则可加速鱼的死亡.【总页数】7页(P6-12)【作者】秦蕾;王印庚;史成银;张正;张立敬【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连云港22200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266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1;Q959.4【相关文献】1.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体外增殖条件的研究 [J], 樊廷俊;王丽燕;耿晓芬;丛日山;李明玉;于秋涛;杨秀霞2.中华鳖虹彩病毒感染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J], 陈铭;潘延乐;伍洋;张璐璐;胡积霞;徐华;彭燕3.养殖银鲳虹彩病毒感染的组织病理学分析及分子检测 [J], 许跃;钱冬;周素明;王亚军;尹飞;金珊;詹萍萍4.大黄鱼幼鱼虹彩病毒感染的电镜研究 [J], 何爱华;林奕坚;郭永建;郑永和;林大鹏5.中华鳖虹彩病毒感染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J], 陈铭[1];潘延乐[2];伍洋[2];张璐璐[1];胡积霞[1];徐华[1];彭燕[1]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闻稿 大菱鲆疫病

新闻稿 大菱鲆疫病

新闻稿大菱鲆疫病近年来,随着大菱鲆养殖在我国迅猛发展,其细菌病已成为养殖中危害最重的疾病。

因此,必须正确诊断,及早防治。

大菱鲆(Scophthamusmaximus)是原产于欧洲的冷水性底栖鱼类,属鲽形目、鲆科,是英国、丹麦、挪威等许多欧美国家主要的养殖对象。

我国于1992年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成功引进,经过十多年的养殖尝试已初具规模,现已成为我国北部地区海水养殖业中又一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

随着大菱鲆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疾病危害也接踵而至,严重制约着养殖业的发展。

一、病毒性疾病1.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病原:野村病毒(VER),球形,直径29nm左右,无囊膜,双RNA 病毒症状:病鱼体表发黑,腹部朝上,在水面旋转游泳或上下翻转,严重时沉入水底昏睡,肌肉痉挛呈扭曲状:脑、脊髓和视网膜神经坏死,空泡化,该病死亡率高达11%到60%。

流行:主要危害孵化后50天到70天的仔鱼。

防治: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以预防为主,可对育苗池水用紫外线进行消毒。

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原:胰腺坏死病毒(1PNV),圆球形,直径65nm,无囊膜,双RNA病毒。

症状:病鱼厌食,昏睡,不协调游泳;胃部膨大,并有白色粪便物排出;头部和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充血,肠内无食物,肾脾造血组织坏死,肝窦间淤血,机体呈严重贫血态。

流行:在育苗期间0.1g到3.5g的稚鱼易患此病,当水温由11摄氏度升高到18摄氏度时,死亡率由30%上升到70%。

防治:以预防为主,可用50z/m3碘伏消毒:治疗时,欧美国家采用注射IPNV疫苗,效果良好。

3.病毒性红细胞感染症病原:红细胞感染症病毒,球形,直径80nm,RNA病毒。

症状:病鱼头部、鳍条,肌肉充血,腹部膨大,积水;皮肤和肌肉水肿,鳃丝粘液增多:肝褪色,体内红细胞减少,输氧功能低下,鱼体缺氧,贫血。

流行:在幼鱼红细胞中存活复制,主要危害幼鱼,全年均可发生。

防治:保持良好水质,以预防为主:育苗池水用1500ppm的碘伏处理有一定的效果。

大菱鲆“红嘴病”组织病理学研究

大菱鲆“红嘴病”组织病理学研究
片 显微 观察 , 未发 现有 致病性 寄生 虫 , 仅 在个 别病
鱼 鳃上 见到 极少 量车轮 虫 ; 暗视 野显微 观察 , 在溃
1 材 料 和 方 法
1 . 1 病 鱼 样 品
烂 鳃丝 、 肝脏 及 肾脏等 组织 处发 现大量 细 菌游动 , 种 类 未知 。
2 . 2 病 鱼 组 织 病 理 变 化
( 编号 : CA RS 一5 0 一Z 0 2 )
作者简介 : 宫 春 光 (1 9 7 1 . 4 一) , 男, 副教授 , 海 水 鱼健 康 增养 殖 及 配 套 技 术 研 究 岗 位 辅助 专 家 。g o n g c g 2 0 0 5 @1 6 3 . c o n r

宫春 光 , 殷 蕊 , 孙 桂 清。 , 潘 娟 , 于 骞 , 何 忠 伟
( 1 . 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 , 河北 秦皇岛 0 6 6 0 0 3 ; 2 . 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 , 河北 秦皇岛 0 6 6 2 0 0 )
大菱鲆 ( S c o p h t h a l mu s ma x i mu s ) 是 一 种 优
《 河北 渔业  ̄ 2 0 1 4年 第 1 1期 ( 总第 2 5 1 期)
o研 究与探 讨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6 7 5 5 . 2 0 1 4 . 1 1 . 0 0 2
大 菱鲆 “ 红 嘴病 " 组 织病 理 学 研 究
产 科学研 究 院 的高 晓 田研 究 认 为 , 该 病 的病 原 菌
故名 “ 红 嘴病 ” ; 部分 病鱼 眼部 肿大 突 出 ; 病鱼 鳃盖
为希瓦 氏菌 属 的种 类 ;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的陈 丽 芸 研 究 了利 用蛭 弧菌 预 防该病 。但 是对 于红 嘴病 的组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引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引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及用药指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大菱鲆专家组二OO六年十二月前言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是原产于欧洲的一种冷水性底栖海水鱼,隶属于鲽形目、鲆科、菱鲆属。

自1992年引进我国以来,以其适应低温生活,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容易接受人工饲料等优点,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一个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是在近几年的大菱鲆养殖过程中,大菱鲆疾病时有发生,养殖者为控制疾病发生,普遍使用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办法进行疾病预防和治疗。

在不了解疾病流行特征和病原的情况下,常常盲目、超量使用药物进行预防,进而导致商品鱼药物残留的现象,影响上市销售。

同时过量使用抗生素类的化学药物,从长远来看会给大菱鲆的安全养殖带来较大的隐患,造成大菱鲆体内病原耐药性增强,药物使用加量的恶性循环。

为了广大养殖业者了解大菱鲆疾病,正确使用药物,保证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编写了这本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及用药指南。

希望通过本指南能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养殖观念,了解大菱鲆的常见疾病,掌握疾病预防措施和正确使用药物,实现大菱鲆的健康养殖,生产绿色、安全食品。

大菱鲆常见病害防治及用药指南一、大菱鲆疾病防治原则(一)更新养殖观念,坚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疾病防治原则大菱鲆养殖是以高密度、集约型工厂化养殖为主的产业模式,有别于传统的藻、贝、虾室外养殖方式。

它的养殖环境相对狭小,放养密度大,环境胁迫性高,容易诱发疾病;在养殖工艺上也相对复杂而精细,养殖操作则要求比较严格。

因此,对于疾病的防治要从改善养殖观念入手。

充分掌握工厂化养殖的养殖工艺和流程,选择健康苗种、定时监测水质、使用高品质饵料,进行正确、卫生的日常操作,都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率,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治疗则是在疾病发生后所采取的一项辅助性措施,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二)定期检查鱼体健康状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菱鲆养殖密度较高,在养殖环境因子发生变化时极易引起应激反应,造成鱼体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发疾病。

养殖大菱鲆红斑溃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养殖大菱鲆红斑溃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养殖大菱鲆红斑溃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郭羿ꎬ 叶仕根ꎬ 王诗瑶ꎬ 邢震宇ꎬ 荆笛ꎬ 高东旭ꎬ 黎睿君ꎬ 刘娟
( 大连海洋大学 水产与生命学院ꎬ 大连市海珍品疾病防控重点实验室ꎬ 农业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ꎬ 辽宁 大连 116023)
摘要: 为研究养殖大菱鲆 Scophthalmus maximus 红斑溃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ꎬ 从辽宁葫芦岛地区养殖
杀鲑气 单 胞 菌 隶 属 于 气 单 胞 菌 属 Aeromonasꎬ 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4] ꎬ 于 1984 年首次分离自一 条患病的溪鳟 Salvelinus fontinalis[5] ꎮ 该菌主要包括 无色亚种 achromogenes、 杀鲑亚种 salmonicida、 杀 日本鲑亚种 masoucida、 史氏亚种 smith 和溶果胶亚 种 pectinolytica 等 5 个亚种[6] ꎮ 杀鲑气单胞菌是鱼 类溃疡病的主要致病菌ꎬ 在感染初期ꎬ 鱼体躯干的 局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ꎬ 生出一个或几个与人类
大菱鲆患病鱼的溃疡灶、 肝脏、 肾脏和脾脏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ꎬ 命名为 HLD01ꎬ 该菌株呈乳白色ꎬ 圆 形ꎬ 直径为 (0������ 6±0������ 1) mmꎬ 表面湿润、 光滑ꎻ 用腹腔注射法和划伤浸泡法进行人工感染试验ꎬ 这两种方 法感染大菱鲆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 8������ 4×107 、 6������ 3× 104 CFU / mLꎬ 结果显示ꎬ 人工感染患病大菱鲆体表出现 与自然发病大菱鲆相同的溃疡灶及其他病症ꎬ 表明菌株 HLD01 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力ꎬ 可以引起养殖大 菱鲆发生红斑溃疡病ꎻ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显示ꎬ 该菌与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 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achromogenes 相似度最高ꎻ 基于 16S rDNA 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ꎬ 该菌与气单胞菌属 Aeromonas 细菌聚为一支ꎮ 综合 HLD01 菌株各项生物学特征ꎬ 将其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ꎬ 该菌对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 菌必治、 恩诺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ꎬ 可参考选取以上药物来治疗和控制养殖大菱鲆溃疡病ꎮ

中国北方地区养殖大菱鲆病害及其防治对策

中国北方地区养殖大菱鲆病害及其防治对策
防治 外用5 p m聚维酮碘溶液 (0%)药浴 p 1
7 巴斯德 氏菌病
病原 杀鱼 巴斯德 氏菌 症状 病鱼食欲减弱 ,继而离群独游或静 止 ,内脏有许多小白点 ,特别是脾脏和 肾脏内的
浸泡2 次 ,结合 内服土霉素 ,每千克鱼体重投 ~3
喂 5~8 ,连 用5 。 0 0mg ~7 d
克鱼体重添加3 ~7mg 0 0 ),连用 7 9 ,并且用  ̄d 4 p 强力霉素+ 0pm乳酸T 药浴5 ; 0p m 1 p MP ~7d
( 千克 鱼体 重添加5 ~8mg 每 0 0 )或者氟苯尼考 ( 每千克鱼体重添加1 ~3 g O 0 ),连用5 。 m ~7 d
8 假 单胞 菌病
4结语
黄鳝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人
病原 当水温过高 ,或黄鳝密度过大 ,或水 质恶化时 ,鳝体 表分泌 大量的粘液 ,在水 中发
酵 ,并释放出高的热能 ,导致水温剧增 ,进而使 黄鳝粘液大量分泌所致 。 症状 病鳝离穴 ,神经质窜游,相互缠绕翻 滚 ;体表粘液脱落 ,头部肿胀 ,极度不安。
2 )平时注重使用大黄苏打散拌料投喂。
5 链球菌病
病原 链球菌
症状
病鱼食欲减弱 ,慢游于水面 ,眼球突
病原 荧光假单胞菌或恶臭假单胞菌。 症状 高温期易发生 ,病鱼皮肤褪色,鳃盖 出血 ,鳍腐烂等 ,少数在体表形成含脓血 的疥疮 或溃疡 ;肠道 内充满土黄色但直肠部为 白色腐烂 状粘液 ,肝脏暗红色或淡黄色 ,幽门垂 出血 。
防治 1 )保持养殖环境 的清洁 ,避免放养密 度太大或投饵太多 ;2 )拌料投喂强力霉素或金
黑 ,鳃盖 凹陷 ,鳃丝发 白呈贫血症 ,有的肛 门微
红 ,腹部膨胀 ,各鳍基部、口部鳃裂后部均有出

大菱鲆红嘴病的病原分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大菱鲆红嘴病的病原分离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高 晓 田 , 国华 肖
( 河北 省水 产 研 究 所 , 北 省 海 洋生 物 资 源 与 环 境 重 点实 验 室 , 河 河北 秦 皇岛 0 60 ) 6 6 1
摘 要 : 患 “ 嘴 病 ”的 大 菱 鲆 ( cp tamu ma i u ) 脏 和 眼 睛 内 分 离 到 20 0 0 D l 和 从 红 S o hh l s x m s 肝 0862 W 2 00 0 D O 8 6 2 Y1两株 优势 菌 。人 工 感 染 实验 证 实 这 两 株 菌 对 大 菱 鲆 幼 鱼 有 较 强 的 治 病 性 , 0 8 6 2 W l和 将 000D 2 0 OO DY O 8 6 2 I按 0 1mL 尾 的剂 量 腹 腔 和 肌 肉 注 射 , 可 引 起 感 染 鱼 10 的死 亡 , 状 与 自然 发 病 相 似 。 . / 皆 0 症 两株 细 菌 的 1 SD 6 r NA 测 序 结 果 在 Gee ak进 行 序 列 对 比分 析 , 采 用 ME 4软 件 进 行 系 统 发 育 树 评 估 , nB n 并 GA
《 北渔业 )0 1年 第 4期 ( 第 2 8期 ) 河 ) 1 2 总 0
o研 究与探 讨
d i1 . 9 9 ji n 1 0 o :0 3 6 / . s . 4—6 5 . 0 1 0 .0 s 0 7 5 2 1 .40 3
大 菱鲆 红 嘴病 的病 原分 离 鉴定 与 系统 发 育 分析
患病 大菱鲆 来 自辽 宁新 城 一 养殖 场 , 鱼 吻 病
端 及上下 颌 出血 , 分鱼 鳃盖 有 出血 的再经过 2 4h培 养后 , 到 放 泡沫保 温箱 内 , 并用 冰块降温 , 寄到上海 生工进 邮
行 1SD 6 r NA 测 序 。将 测 序 结 果 分 别 通 过 NC I B 的 Bat 索 系 统 ( t :/ ls 检 h t / www. c inm. i. p n b. l nh

大菱鲆“红嘴病”病原分离及药物防治技术研究

大菱鲆“红嘴病”病原分离及药物防治技术研究

大菱鲆“红嘴病”病原分离及药物防治技术研究大菱鲆“红嘴病”病原分离及药物防治技术研究肖国华高晓田赵春龙崔兆进杨金晓(河北省水产研究所.河北省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宅.河北秦皇岛066000)2008年5月在河北、辽宁部分大菱鲆养殖场相继发生了养殖大菱鲆“红嘴病”,并造成较大伤亡。

该病主要危害5O~150 g鱼种,主要症状表现为:病鱼吻端及腹面上颌出血,部分鱼鳃盖有出血的溃烂小凹洞,口腔内出血,部分病鱼眼睛肿大突出、挑破外膜内有大量脓液,肠道充【lL无食物,肠道末端有少量粘稠液体,肝脏充血、色暗淡呈糜散状,脾脏肿大发红。

对该病的病原进行了分离并进行了药物防治实验。

1 实验材料和方法1.1 实验材料病鱼材料来自辽宁兴城市大菱鲆养殖场50~ 150 g症状明显的活鱼;病原感染及药物实验鱼来自秦皇岛山海关大菱鲆养殖场健康无病害的50 g左右的鱼种。

1.2 实验方法1.2.1 病原体的分离、纯化分别刮取病鱼体表病灶、肠道脓液、眼内脓肿、肝脏组织接种于2216E培养基上,经48 h培养,将具有生长优势的菌群进行分离,再对分离的菌株经过几次纯化,得到纯化菌株。

1.2.2 药敏实验采用药敏纸片法,将药敏纸片置于涂满菌液的培养皿中,48 h后观察、测量药敏纸片周围抑菌圈大小,根据药敏纸片抑菌圈大小确定敏感药物。

1.2.3.回接感染实验将分离出的几株优势菌进行平板培养,接种环挑取单菌落于无菌生理盐水中,制成菌悬液。

每组实验用鱼6尾,按0.1 mL/尾的量进行注射,其中腹腔注射4尾、肌肉注射2尾,空白对照一组,按0.1 mL/尾的量注射无菌生理盐水。

实验鱼体长ll cm左右,体重约1O g。

实验条件为lO L水体中放人6条鱼,充气,每日两次投饵,实验组设计见图3—7。

每日换水量大约50 左右,水温15~17℃ 。

对照组采用与一38 一以上相同的条件进行培养,实验过程中,每日观察记录实验鱼的体色、活动力、摄食、发病症状和死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的研究进展
摘要: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的频繁暴发给我国大菱鲆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将综述我国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及其病原虹彩病毒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病毒性红体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
1 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
因肉质美味而被大众熟知的大菱鲆(Sophthalmus maximus)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经济鱼类,隶属于硬骨鱼类、鲽形目,双眼位于身体的一侧,俗称比目鱼和多宝鱼[1]。

大菱鲆养殖规模扩大的同时病害也随之增多,尤其是近年来大菱鲆红体病的频繁暴发,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大菱鲆的健康养殖。

通常把大菱鲆鳍基部和腹面脊椎骨沿线充血发红的病症称为大菱鲆红体病,根据已有报道大菱鲆红体病的病原是多样性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都会使大菱鲆出现相似的红体病症,但其中以病毒性病原导致的损失尤为明显。

病鱼在感染初期死亡较少,但出现明显症状后很快死亡,属亚急性死亡。

患病和垂死的大菱鲆主要的病症是体表无明显损伤,但是在鱼体腹面无眼侧沿脊椎骨附近皮下及各鳍部淤血、发红;严重时整个鱼体腹面呈粉红色,同时鳃丝呈暗灰色。

解剖后可见病鱼肿大的肾脏呈灰白色,血液稀薄、凝固性很差[2]。

2 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的流行概况
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从2001年开始导致大菱鲆鱼苗和养成鱼大量死亡,并且在我国多个大菱鲆养殖场流行。

特别是在2003年,山东省烟台蓬莱的一家大菱鲆养殖场,养成期的大菱鲆在发病后1个月内的累积死亡率高达20%以上,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秋、冬季节(8~12月份)为该病毒侵染的高发季节,在大菱鲆养殖的各个时期都有感染,包括苗期、养成期和亲鱼培育期,感染力较强[2]。

3 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病原研究
2004年史成银等首次报道了我国养殖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经电镜观察,在红体病鱼的鳃、肾脏、脾脏和肠等多个组织内发现了近球形的病毒,二十面体对称,呈现典型的内酯膜样结构[3]。

3.1 分子水平研究
史成银等从红体大菱鲆中分离得到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TRBIV),测定了其全基因组序列,克隆了ATPase和MCP等基因,并对获取的全序列进行了基因组分析,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验证了大菱鲆红体病病原为虹彩病毒,同时也为虹彩病毒的分子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分子检测领域陆续报道了根据该病毒的保守基因而建立的多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包括常规PCR检测技术、Real time PCR技术、套式PCR以及核酸探针技术等[4-8],为大菱鲆红体病的及时诊断提供了多种快速高效的检测技术,
以对症下药。

李向勇等对病毒粒子的蛋白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从患病大菱鲆不同组织中提纯到了病毒粒子,对提纯的病毒粒子进行SDS-PAGE分析,并分离出了50.9KDa的蛋白带[9]。

王亚楠等使主要衣壳蛋白MCP基因在毕赤酵母中重组分泌表达,运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以MCP构建诱饵蛋白,筛选与TRBIV MCP 相互作用的大菱鲆脾细胞蛋白,从而揭示虹彩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10]。

3.2 细胞培养水平研究
病毒的分离和培养常用方法是敏感细胞培养技术。

史成银等利用牙鲆胚胎细胞(flounder embryonic cell line,FEC)接种TRBIV,实验结果表明,过滤除菌的含大量病毒的病鱼脾组织匀浆液可以使FEC 单层培养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而且在病变细胞的细胞质中可观察到大量的病毒粒子。

樊廷俊等使用牙鲆鳃细胞系(FG)细胞接种TRBIV,细胞出现了典型的细胞病变,同时还优化了病毒的培养条件[2,8,11]。

3.3 疫苗水平研究
在病毒疫苗研究方面,樊廷俊等利用甲醛灭活法制备了TRBIV 灭活疫苗,并用病毒感染实验证明了TRBIV疫苗对健康大菱鲆具有安全性和极高的免疫保护率,可用于大菱鲆的预防免疫[12]。

4 前景展望
近年来,对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的研究从诊断检测、疫苗研制、病毒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

比如揭示该病毒具体的感染机制和免疫逃逸机制,研究病毒和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以及调控方式,找出宿主抗病毒基因等,以便开发出有效可靠的特效疫苗,对大菱鲆红体病的防治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雷霁霖. 海水养殖新品种介绍—大菱鲆[J]. 中国水产,2000,293(4):38~39
[2]史成银. 我国养殖大菱鲆病毒性红体病的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4
[3]Shi C Y, Wang Y G, et al. The first report of an iridovirus-like agent infection in farmed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in China[J]. Aquaculture, 2004, 236: 11~28
[4]史成银,王印庚,等.中国大菱鲆虹彩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J]. 中国水产科学,2005,12(5):588-593.
[5]史成银,王印庚,等.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ATPase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 高技术通讯,2004,15(5):91-95.
[6]吴成龙,史成银,黄健,孔晓瑜. Real-time PCR技术用于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的组织敏感性检测及病毒流行情况调查[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8,16(5):752~758
[7]贾坤同,梁玉波,史成银,等. 海水养殖鱼类中虹彩病毒无症状感染的套PCR分析[J]. 中国水产科学,2009,16(5):758-764.
[8]林晓婷.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的核酸探针检测及病毒感染牙鲆鳃细胞系的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9]李向勇,李娟,黄健. 大菱鲆红体病毒的提纯和初步SDS-PAGE分析[J]. 齐鲁渔业,2008,25(5):39~40
[10]王亚楠.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主要衣壳蛋白与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11]樊廷俊,王丽燕.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体外增殖条件的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 5):767-774.
[12]任秉新.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肝细胞体外培养、红体病虹彩病毒体外繁殖条件及病毒疫苗研制的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