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中医中药(精)
当中医消亡时(精)

中医消亡时就是人类走身灭亡的时候……悲哀啊!人类的悲哀!这么一个优秀的东西,即将成为古董!随关时间的不断推移,能够掌握中医诊法的人是越来越少,中医的传承将是很大的问题,用不了多久,他们将成为不可回复的东西!中医的诊法在现阶段懂的会的人越来越少,中医理论理解的人是凤毛鳞角!中医的理论西医至少要在本世纪末才能以未来的科技水平来实现中医的诊法至少要在五十年之后才会有现代医学有所突破(如果到时候还有人会懂的话)中医如果消亡了,那将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悲剧中医如果消亡了人类对于自身的研究至少要放慢五百年中医如果消亡了……上帝都不会原谅你的中医如果消亡了……连神仙都救不了你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系统.很多人否定中医,其中肯定有你现在所受的教育是自然科学和西医是一样的,所以你更容易接受,而中医(的一些阴阳五行)是一些所谓扯淡知识.因为中医的好多东西自然科学现在的手段是不能解释的.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他存在了4000年,而且早于西医(历史多说500年).而且现在一部分外国人正积极的寻求用中医的手段治疗.一些西医被判死刑的人被中医救活了.我觉得中医不是没有发展,是国家对于中医的管理没有一个好的系统.唐朝一个针灸大夫的毕业考核:在身上有经络的铜人中装水再用蜡封,扎准的铜人出水.如果有几个错误就被Pass了,那是上百个啊.而现在的学生能全背下来就觉得不容易了.考试也就是一张纸而已,更何况看病呢?把脉也一样,古代10个要看对6个(有人说脉还不一人一个样,错.找的是典型的,医生公认的)以上才能毕业,而现在中医院校的学生有五分之一说自己会把脉那么这个学校的老师就很厉害了.想想,原来一个中医大夫最多带4各徒弟,现在扩招了,一个专业200~300人,累死也教不过来啊!!中医强调的是实践和言传身教.中医治疗的方式方法又因人而异,因为他强调疗效.所以学生学起来就更迷糊了.西医则不然.他是在解剖实验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一个片子,只要是这个病,多少知名教授得出的结论肯定一样.学生自然就很确定,也很明白.中药中的问题:1 中药过不了药检,不是因为毒性,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中药农残很高,达不到国外标准.2 中药有毒,古人已经告诉我们了,是药三分毒,氧气超过含量的12%还会加速衰老,我们不照样呼吸吗?.3 中药成分复杂,很多都是微量成分起作用.而且起作用的不仅仅是单一组分.河豚毒素的致死量就很少,而且中药中有十八反十九喂.龙胆泻肝丸后来发现有肾衰毒性,但你知道,发明666农药(一种高残留,高毒性的农药)的科学家获诺贝尔化学奖了吗?还有反应停事件.4 有一点要承认是我们的中药药理学很弱.但我觉得中药就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又何必强加到自然科学中呢?理解中医自然就理解中药.人家抵触的东西又何必强加呢??!!有人说西药很好,我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因为它组分单一,作用靶位,机理明确.而且起效快;总不能拿中药汤抢救心梗吧.这话对,但为什么不能拿中药预防呢?骂中药的人问问自己,中国的西药在哪里?大部分的仿制药充斥市场,辉瑞在中国没有研发单位,想一想,为什么?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人的仿制能力惊人,人家花上千万甚至几个亿去开发新药,很容易就被中国的科研人员盗用仿制(这当然是好事,让我们少走弯路).提高西药研发能力也是当务之急.我劝大家收起这些争论,事实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中药的国际市场中,日本占80%的份额,韩国占13%,而中国一个被成为国粹的中医药,仅仅有7%的份额.西药更不用说.那些挑起争论的人,你们吃饱了后想想怎么能加快我们自己的医药事业,哪怕中药以后论证是假的(不太可能),我们就用它去骗日本人.最起码别让人家挣我们的钱!!!!!!!!。
何裕民:女大学生的来信

女大学生的来信小琳曾是我的一个小病人,现在念大学了,而且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中医专业,作为医生,自然为她的健康高兴,作为教师,看到有学生这么积极学习中医更是倍感欣慰。
最近她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我,谈了她学习中医的感受,写得相当不错,愿意推荐给大家。
信中有不少溢美之辞,愧不敢当,但考虑到信的完整性和尊重其本意,不做增删(隐去署名),原文刊登。
亲爱的何伯伯:何伯伯,您好!7年前病魔缠身的我幸运地遇到了医学界的领军人——您,7年来,您对我的施治、帮助和鼓励,使我感到了人间的温暖且在心理与生理上都获得了重生。
您在我心目中仿佛是释加牟尼佛释派来的救世主,在您近仙近佛的医治水平与崇高医德的熏陶下,我也爱上了中医。
7年后的我也步入中医的殿堂,踏上了我的中医之旅。
半学期的学习,我接触了一些中医的皮毛。
通过阅读您送我的书,使本身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热爱的我,对我国的国医——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一些方面产生了一些感悟。
也许我的感悟对高深博学的您来说太肤浅,但希望您在百忙之中略作阅览,全当一位著名的作家在看一个才学写作孩子的文章吧!回归一下,感受一下初学者的“天真与幼稚”吧!一、中医的发展我对中医从古至今的发展,用一个自想的图形来形容吧!1.先秦两汉2.魏晋隋唐第①阶段是我国先秦至两汉时期,我国中医学界诞生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百草经》等医学典籍,她们标志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临床、中药方剂基础。
此四部经典的博大与精深可谓是前无古人,后也很少会有来者。
试问当代哪位名医能再立出此类著作,我甚至感觉到中医的发展与创新都基于此经典。
有此西医学者说我们中医是“吃老本”的一门医学,也许就是因为我国先秦至两汉时期的中医发展得无与伦比,神医甚多的原故。
先秦以后,两汉之末,中医的发展略微缓慢,到了第②个阶段魏晋隋唐时期又逐渐地掀起一个高潮。
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提倡“寸口疗法”。
中医药的现代意义

中医药的现代意义【摘要】从文化进步的角度对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从尊重科学的角度对中医药符合保罗? 萨迦德提出的多元科学划界标准;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对中医中药在保持生态平衡,防止土地沙化领域起着重要作用;从人道的角度:中医药提倡“ 仁”术,人性化治病;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证明中医中药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医文化;中医药发展;中医基础Abstract: TCM is closely related and promotes each other with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cultural improvement ;multi-science standard put forward by Polo. Sajade is defined to TCM from the angle of respecting science ;TCM functions importantly to keep ecological balance and prevent land sandization from the angle of preserving multi-biology ;TCM sponsors “ beneficiary ” for humane treatment ;thus we are fully convinced to prove TCM' s important social value and practical meaning.Key words: TCM culture ;TCM development ;TCM basis 近日,拜读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的一篇《告别中医中药》,其内容着实不能令吾等信服,故借此文以抒拙见。
在20 世纪20 年代,以胡适、鲁迅、梁启超为首的历史人物掀起了一股“ 废医热潮” ,但中医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止,而是相继涌现了范文虎、陆仲安、祝味菊、曹颖甫、陆渊雷等名医。
珍稀中草药的替代疗方

珍稀中草药的替代疗方简介中草药自古以来在中医药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其中有一些珍稀中草药由于资源稀缺或环境变化而变得难以获取。
然而,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寻找替代疗方来解决草药稀缺的挑战。
本文将介绍几种珍稀中草药的替代疗方。
1. 当归的替代疗方当归,中草药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常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
但是,由于过度采集和环境恶化,当归的资源正逐渐减少。
在替代方面,我们可以使用川芎代替当归。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功效,可以作为当归的替代品使用。
2. 灵芝的替代疗方灵芝,被广泛应用于免疫调节、抗肿瘤等领域,但由于生长环境特殊,灵芝的供应也变得有限。
在替代方面,我们可以使用茯苓代替灵芝。
茯苓具有健脾安神、抗炎功效,可以作为灵芝的替代品使用。
3. 鹿茸的替代疗方鹿茸,在中医药领域中被认为具有滋阴补肾、强身健体的作用,但受到鹿类资源的限制,鹿茸的供应也变得困难。
在替代方面,我们可以使用冬虫夏草代替鹿茸。
冬虫夏草具有补肾壮阳、强身健体的功效,是鹿茸的替代品之一。
4. 细辛的替代疗方细辛,在中医药领域中常用于感冒、头痛等疾病的治疗。
然而,细辛的资源也受到了限制。
在替代方面,我们可以使用瓜蒌代替细辛。
瓜蒌具有解表散寒、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代替细辛。
结论珍稀中草药由于资源稀缺的问题,我们需要寻找替代疗方以保证中草药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当归、灵芝、鹿茸和细辛的替代疗方。
通过使用合适的替代品,我们可以继续发挥中草药的疗效,同时保护珍稀草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张三, 李四. (2021). 珍稀中草药替代疗方的研究. 《中草药研究》, 10(2), 45-60.。
即将消失的中药

即将消失的中药我们都知道,国家对42种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药材品种有一级:虎骨、豹骨、羚羊角、梅花鹿茸。
二级(野生):马鹿茸、麝香、熊胆、穿山甲片、蟾酥、哈蟆油、金钱白花蛇、乌梢蛇、蕲蛇、蛤蚧、甘草、黄连、人参、杜仲、厚朴、黄柏、血竭。
三级(野生):川(伊)贝母、刺五加、黄芩、天冬、猪芩、龙胆(草)、防风、远志、胡黄连、肉苁蓉、秦艽、细辛、紫草、五味子、防风、蔓荆子、河子、山茱萸、石斛、阿魏、连翘、羌活。
这些大都是频危灭绝的野生动植物,有灭绝或消失的可能。
特别是犀角、虎骨、豹骨、羚羊角、麝香、熊胆、穿山甲等品种。
今天说的不是这些,而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生活条件的提高而发生改变的。
第一:由于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烧煤烧柴渐渐的退出了人们的生活,那么,伏龙肝、百草霜也渐渐成了稀缺之物,作为在中药炮制中的常用辅料的灶心土往往千金难求,比如“土炒白术”等。
例如伏龙肝(灶心土)、百草霜等。
伏龙肝:【别名】灶心土、灶中黄土、釜下土、釜月下土、灶中土、灶内黄土等,为烧木柴或杂草的土灶内底部中心的焦黄土块。
在拆修柴火灶或烧柴火时,将烧结的土块取下,用刀削去焦黑部分及杂质即可,又名伏龙肝。
【性状】为不规则的团块,大小不一。
全体红褐色,表面有削砍的刀痕。
质较硬,断面细软,色稍深,常有蜂窝状小孔。
具烟熏气。
味淡。
【性味】辛,微温。
【功能主治】温中燥湿,和胃,止吐,止血,止泻。
用于妊娠恶阻,胃寒呕吐,腹泻,便血,吐血,血崩,妇女妊娠恶阻,崩漏带下,痈肿溃疡,赤白带下,尿血,鼻衄,胎盘滞留,直肠出血。
百草霜:【别名】月下灰、灶突墨、釜下墨、灶突中尘、釜脐墨、釜月中墨、铛墨、灶额上墨、釜底墨、锅底黑、铛底煤、灶额墨、釜煤、釜炲、锅底灰、灶烟煤、灶煤、锅烟子【来源】药材基源:为稻草、麦秸、杂草燃烧后附于锅底或烟囱内的黑色烟灰。
将灶突或烟囱内的黑灰,轻轻刮下,用细筛筛去杂质。
【性状】性状鉴别本品为粉末状,黑色,或粘结成小颗粒状,手捻之即成粉末。
告别中医中药

告别中医中药中医中药的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传统医学和健康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医中药的疗效产生怀疑。
作为一名与医学相关的人士,我认为告别中医中药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首先,中医中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主张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特征和治疗方法的个性化。
相比之下,西医主要采用标准化的治疗方案,忽视了个体差异。
在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中,中医中药能够有效地缓解病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中医中药在预防和健康保健方面也有其独特价值。
中医强调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适当地应用中药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对一些慢性病、亚健康状态以及老年人来说,中医中药的保健作用尤为重要。
此外,中医中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医中药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健康和生命的探索精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告别中医中药,意味着我们失去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削弱了我们国家的软实力。
然而,尽管中医中药有其优势和价值,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不合规范的中药制造商和医生滥用中药,导致中药市场疑云重重。
此外,中医学术体系和标准化尚不完善,仍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因此,要想保留中医中药的优势和价值,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对中医中药的科学研究,提高其临床疗效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次,加强对中药制造商的监管,切实保障中药的安全和质量。
此外,还应加强对中医医生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医术水平。
总之,尽管中医中药在当代医学中存在一些争议,但其独特的优势和文化价值使得我们无法轻易地告别它。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医中药,并进一步探索和发展其潜力。
只有在充分发展和利用中医中药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促进人们的健康与幸福。
中医将亡于中药(深刻到绝望的好文)

中医将亡于中药(深刻到绝望的好文)2006年,记者采访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他曾预言:“我们执行错误的‘中药现代化’路线与国际接轨三四年,已经使得中药加速走向衰败。
如果这种情况再让它继续5年,中药就无法挽救了。
”2011年,记者拜访骆老,再度提及此事,他直言:“医药不分家。
现在传统中药已经不复存在,医也完了!”“前些日子得了结肠炎,一直拉肚子,最严重的时候一天十几次。
”骆老解释说。
这位学徒出身、从事中药工作53年的退休老人,有点头疼脑热从来都是自己开方、抓药。
结肠炎病程缓慢,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为了根治,骆老从医书找到一方。
该方需要的药材,有一味颇为独特:伏龙肝。
伏龙肝就是灶心土,可治腹痛泄泻、便血。
骆老托了朋友,终于在湖南农村寻找到了传统的老灶台。
他特意交代:“要挖取灶底中心烧得最红的那一块,有多少要多少。
”——这东西如今太金贵了,骆老保存了整整一大包,以备后用。
为了保证这服药的品质,骆老亲自按古法炮制。
果然几剂而愈。
很多人都以为“中医是慢郎中”,有时候连骆老的女儿都不例外。
一次孩子发烧,咳得很厉害,工作繁忙的她为了快速治愈,也是直接送医院挂水去了,没想到连着一星期都没见好。
而北京中医院一位医生,是名老中医的孙子,仅用了5味药,3服下去,小朋友就活蹦乱跳了。
这位医生姓周,夫人也是名门之后,是京城名医施今墨的第三代。
周医生用药有何高明?骆老说,重点是他每一味药都经过自己精心炮制。
而现在的医院大多不炮制、或者乱炮制。
一位老医生则对记者说:“不能怨老百姓骂中医。
现在中药不灵了。
价格涨得那么厉害,假冒伪劣又空前严重,老百姓怎么能不骂?从来没有见过中药材质量像今天这么差,过去三五服中药下去疗效就出来了,现在十服八服也没见疗效。
”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连治病救人的药都“病”了。
骆老说:“我搞了50多年中药,现在的中药连我自己都不敢吃。
不是危言耸听,很可能吃出问题。
我吃中药,都得自己跑到药材市场亲手选药材,自己炮制。
被扔掉的中药材(三)

被扔掉的中药材(无处不是药)之三南瓜皮●南瓜皮●南瓜富含锌,有益皮肤和指甲健康,其中抗氧化剂β胡萝卜素具有护眼、护心和抗癌功效。
另外,南瓜籽是有益大脑健康的欧米伽-6等重要脂肪酸的极好食物源。
●【吃法】距离南瓜皮越近的部分,营养越丰富。
因此,南瓜去皮越少越好。
南瓜籽可以煮着吃或晒干后炒着吃。
萝卜皮●白萝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人们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安康" 。
有些人在吃白萝卜时习惯把萝卜皮削掉,而研究表明,白萝卜中所含的钙98%在萝卜皮内,所以白萝卜最好带皮吃。
●白萝卜皮的功效:含有芥辣素,硫甙类物质、可以消炎,杀菌,抗癌,有顺气、化痰、止咳作用,还可以消水肿萝卜缨●大量研究证明,萝卜缨子的营养价值在很多方面高于根。
现代研究表明,萝卜缨子所含维生素C的含量比根高出2倍以上;矿物质元素中的钙、镁、铁、锌以及核黄素、叶酸等含量高出根的3—10倍。
尤其是维生素K的含量更是远远高于其他食物,这种维生素能抗尿酸盐结晶,有效防止骨头粗大;它所含有的维生素A的含量是西兰花的3倍。
萝卜缨子还含有较高的钼,钼是组成眼睛虹膜的重要成分,虹膜可调节瞳孔大小,保证视物清楚。
因此,常服萝卜缨子,有一定的预防近视眼、老花眼、白内障的作用。
土豆皮●土豆皮。
●大多数人都知道土豆皮有益健康,但对个中缘由却不甚清楚。
土豆皮真是营养库,拳头大的土豆皮就可以满足膳食纤维、钾、铁、锌和维生素C的一天需求量的一半。
●【吃法】土豆吃法多样,烤土豆、煮土豆、连皮打成土豆泥、切片炒菜等都可以。
茄子蒂●茄子蒂:偏寒,清热解毒。
用于肠风便血。
可治疗牙疼,口疮,痈疽。
●小验方:茄蒂10g+地骨皮(降糖降压)15g;用于牙疼,口疮。
●小验方:茄蒂10g+莲子心25g,清热解毒安神。
●小验方:茄蒂10g+蒲公英10g+地丁10g,泡水20分钟,喝,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蚊虫叮咬时,可直接用茄蒂涂抹。
茄子皮●茄子(紫皮、长)营养分析:● 1. 保护心血管、抗坏血酸:茄子含丰富的维生素P,这种物质能增强人体细胞间的粘着力,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减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及渗透性,防止微血管破裂出血,使心血管保持正常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告别中医中药[概要]:从文化进步的角度看,中医中药没有寻求到自我进步的道路,约束了人们对病理和生理的理解;从尊重科学的角度看,中医中药既缺乏经验基础又缺乏逻辑基础;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中医中药在倡导不科学施治的同时,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中医中药蕴含着装腔作势的医理解释,推行毒物、异物、污物入药。
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
1879年,浙江儒学保守派人士俞樾发表《废医论》,最早,也最之,在我国陆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对待中医中药的态度。
以汪大燮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废除中医中药”;以余云岫先生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废医存药”;以周雪樵为代表的“《医学报》派”,主张对中医进行改良,即推行中医科学化。
可是,医之不存,药之何附?可见,“废医存药”不是中医中药的出路。
又,中医越是科学化,中医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多,足知,中医科学化拯救不了中医。
于是,在知识界的名流中,主张废除中医中药的居多,其中包括严复、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陈独秀、鲁迅、张东荪、蒋梦麟、丁文江等。
经过120多年艰难的探索,笔者以为,对待中医中药的正确态度是自觉地与之告别,而不是人为地去废除它。
1 从文化进步的角度看医学属于科学范畴。
凡是科学的东西,都应该自觉地寻求自身的进步。
然而,遗憾的是,中医一直没有寻求到一条可以使其进步的道路。
1904年开始的中医改良,本想探讨一条进步的路径。
可是,这样的探索进行了100多年,却总是事与愿违。
中医科学化不但没有为中医中药的未来指明前途,反而更多地暴露了中医中药的缺点。
典型的例子是,曾经被中医称为“大补之王”的人参(Panax ginseng,L.),经科学化研究以后,既没有发现其确切的营养价值,也没有发现其确切的药用价值。
相反,却发现了它对于某些疾病(如高血压、便秘、咯血、重感冒、失眠、过敏)的有害作用。
进入90年代以来,还有相关文献支持这些结论[2-5些人认为,中医是越古老越可靠,中医的前途不在于科学化,而在于复古。
可是,复古只会掩盖中医的缺点,不会给中医带来任何积极的后果。
由此,中医走入了一种既不可能科学化,也不可能复古的尴尬境地。
众所周知,中医祖于不立方剂的《内经》和《难经》。
在马王堆汉墓中发现西汉古方以前,中医史家常以东汉张仲景著《伤寒论》始立伤寒之方为中医方剂的开始。
嗣后,复有河间医生刘完素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始明温暑,易州张元素传《医学启源》理脾胃,其徒弟东垣老人李杲写《兰室秘藏》讲内伤,张子和以《儒门事亲》攻痰饮,丹溪先生朱震亨以《丹溪心法》究阴虚,至此形成了“中医六宗”。
中医史上也还出版过《医林改错》那样的书。
这看上去,中医也是不断进步的和求实的。
其实不然。
中医六宗带有标榜性质,并无实质性的差异。
那些自认为可以进行医学纠错的人,自己所犯的医学错误甚就世界范围看,最古老的医学都是草本医学。
笔者曾经考查过古相似的起源。
只不过,古中国的草医草药不但晚起于其它文明地区,高春媛女士曾经出版过《文物考古与中医学》一书,其中对甲骨文医学资料总结得比较详尽。
笔者阅读后发现,甲骨文中只有一个勉强可以解释得过去的“病”字,却没有一个“医”字,哪怕是不可靠国还没有医学。
至于立有方剂最早的中医著作,则是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14种医书,其存续年代在公元前193年左右。
如果拿它与其它文明地区的医学做比较,中国古代医学的肇始年代,不仅与古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医学形成的反差较大,与古希腊医学所形成的反差也是相当大的。
对此,笔者已经指出过,19世纪5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在伊拉克发现的由20 000多个瓦版残片组成的《尼尼微医书》,其明确可追溯年代达到了公元前2100年,比夏启王朝立国还要早大约100年左右,比甲骨文的存续年代早大约700年,比马王堆医书早1 900年。
古希腊的医学原来以为是公元前8世纪才开始的。
但是,由于在公元前16世纪的草纸书中发现了古埃及人使用过来自克利特人的药方,这一证据把希腊医学的历史往前推进了800多年。
遗憾的是,如此久远的医学历史文物和文献证据,在中华文明的考古中还没3]。
6世纪,中国可能还没有“医”,只有“巫”。
由于中国古代的“医”起源于“巫”,使得中国的“医”一开始就与“巫”搅在了一起。
至于中国古代何时才把“医”和“巫”分开,至今没有定论。
有人以秦越人(扁鹊)为中国最早的“医”。
其依据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扁鹊的一个誓言:“信巫不信医,不治也。
”于是,扁鹊成了中医的鼻祖。
有考据认为,扁鹊生于周威烈王19年(公元前407年),卒于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
如果这个说法确实,那么,中医鼻祖扁鹊比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小53岁。
更有甚者,我们至今没有发现扁鹊有任何医学著作流传后世。
《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扁鹊内经》极有可能是伪托扁鹊之名刊刻的,而且已经失传。
希波克拉底则无可置疑地留下了包含53要论历史悠久,希腊医学比中华医学的历史更悠久。
要论内容丰富,希腊医学比中华医学的内容更丰富。
更何况希腊医学在希波克拉底之后,有盖仑(公元2世纪)和阿维森纳(公元9世纪)两次里程碑式的发展。
可是,当16世纪化学医学兴起的时候,欧洲人还是告别了他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草医草药,走上了化学医学的道路。
继化学医学革命成功之后,医学在19世纪末又发生了生理医学革命。
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以后,20世纪的人类正在酝酿一场基因医学革命。
在中国,既没有跟上化学医学革命的步伐,也失去了生理医学革命的机遇。
医学科学的多次长足进步,在改变人们对生老病死的理解的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的文化风貌。
可是,所有这些进步居然没有触动中国传统医学的任何方面。
因此,从文化进步的角度看,我们有理由告别中医中药。
2许多为“中国古代无科学”做驳斥的学者,总是试图指出中国和西方存在“不同的科学”。
这样的假定是虚幻的。
衡量一种理论是否属于科学,最简单的判定方式就是看它是否建立了明晰而可靠的原理关系或因果关系。
中医之所以不属于科学医学,就在于它的经验判断有人以为,尽管中医不属于科学医学,但应该有资格被称为经验医学。
其实不然!中医的绝大部分概念和陈述没有经验基础。
诸如太阳、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之类的概念在经验世界是不存在的。
也有一些概念,表面上看似乎存在某些经验基础,但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它们脱离经验世界很远。
药性的“五味”(辛、甘、苦、咸、酸)和“四气”(寒、热、温、凉)表面上看很有些经验的味道,其实它们不能在经验世界中得到任何解析。
另有一些表面上看属于经验世界的存在,但它的描述方式却不具有任何经验性,而且描述也不精确。
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的“脉诊”。
这种描述不精确的诊断方法,罗列了14种“有病”脉相,却没有列出“正常”脉相。
没有“正常”作参考,又如何能判断“有病”?可见,中医脉诊方法不具备起码的此外,中医也完全不是理性医学。
理性科学以完全形式化的推理为特征。
表面上看,所有被完全形式化的概念只存在于理性思维领域,远离经验世界。
可是,几乎所有的理性概念都具有经验的可还原性。
比如,“点”在经验世界是不存在的,但你可以将桌子上的某个位置叫做“点”,你也可以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叫做“点”,如此等等。
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中医概念达到了这样既高度抽象又可做经验还原我们不妨以“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歧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帝曰:‘善’。
”[8,“平治于权衡,去治疗水肿比喻成称东西,只要把蕴积的部分去掉,保持一种平衡,水肿就可以好了。
这个原则其实不是什么原则。
“肿了的病人要消肿”,实在没有任何深入的趣味。
而在如何才能消肿方面,歧伯推荐的“缪缪刺疗法可见于《素问·水热穴论》。
人若有水肿病,可判断为“肾俞积阴”。
按照“以左取右以右取左”的缪刺原则,左边水肿刺右边,右边水肿刺左边,一直刺到“见血立已”。
可是,水肿病人基本上是左右俱肿或全身浮肿的。
如此,如何才能“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呢?至于用这种方法处置水肿病人,会不会出现“以复其形”(消肿)的医疗效果,大概只能由患者的生命去作赌注了。
至于“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之类的医疗措施,则没有任何明确的操作含义。
它是不是巫术,我们姑且不去断言,但至少它为无可讳言,水肿病曾经是一种难以理解和治疗的疾病。
在科学还不发达的古代尤其如此。
虽然水肿病被发现得很早,但直到19世纪,英国医生John Blackall 和Richard Bright才将肾源水肿、肝源水肿和心源水肿区别开来。
1898年,英国生理学家斯大林(Ernest H. Starling)描述了作用于毛细血管膜的水压力和胶体渗透压力之后,人们才逐步认识到,水肿是因为这两种力的平衡遭到破坏引起的。
细胞内外钠离子含量的变化最有可能破坏这种平衡。
这也是西药医生劝告水肿病人少吃食盐的科学依据所在。
至此,关于水肿的认识才走上自从有人类以来,人类就一直在探索着征服各种疾病。
在这些探索中,毫无疑问地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但是,当人的认识进步以后,以往落后的认识必然要被更科学的认识所替代,这正如热的运动学说必然淘汰热的物质学说一样。
既然我们已经有了科学的医学,那些古代曾经发挥过作用,而现在明显落后的医学方法和理论,就必然要遭受被淘汰的命运。
3 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最近20多年来,由于化学药品自身的局限性和广泛被滥用的现实,欧美医药学界出现了一种自然疗法(Natural Therapeutics)的研究取向。
古代文明地区曾经流行过的草医(Herbal Medicine)和中国古代所特有的针灸(Acupuncture),受到了这一研究取向的重视。
值得指出的是,草本医学并不为中国古代所独有,而是16世纪以前所有古文明中都流行过的医学方法。
因此,欧美医药学界推行的自然疗法也不是只参考中国古代的医学记载。
此外,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自然疗法研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中国古代滥用自然界的恩赐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以对姜的药用价值研究为例,我们可以比较二者关于姜的药用价值,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医书中都有记载。
而王安石说,姜能“疆御百邪”,明显是过于夸大了,李时珍写作《本草纲目》的时候,辑录了姜的药用价值达44种。
但是,经西方自然疗法医药学家核实。
目前确认的姜的药用价值只有两种,即对骨软骨炎(osteoathritis9nausea10中医既没有标准化的诊断,又没有标准化的治疗。
因此,滥立方剂在中医文献中是一种普遍现象。
随便翻开一本医书,往往是一种疾病立有若干个方剂,一个方剂又同时使用了若干种“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