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死时1教案

合集下载

《当我死时》教案范文

《当我死时》教案范文

《当我死时》教案范文第一篇:《当我死时》教案范文《当我死时》教案语文组:彭忠德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余光中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品析诗歌,体会诗人所寄寓的情感;4、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并善于表达。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诗人余光中及写作背景;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3、品析诗歌,体会诗人所寄寓的情感;难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并善于表达。

三、学情分析诗歌是高度浓缩简洁的文学,再加之很多学生难以体会诗人情怀,故不能够正确理解诗歌。

同时,也加深了教者教授的难度。

本诗侧重于通过朗读来促进文本情感的把握和体味。

三、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朗读,借助背景音乐,营造一种悲伤哀愁沉重的氛围。

)播放诗歌朗读,让学生回答朗读内容(即《乡愁》),随后让学生简要品析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并由此进入诗人余光中的介绍。

二、课前检测1、诗人余光中简介(借助学法)余光中,1928年生,当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著有诗集:《钟乳石》《五行无阻》等;散文集:《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

擅长写思国怀乡的作品,是海外游子的代言人。

因所作《乡愁》家喻户晓,故而有“乡愁诗人”之称。

2、初读诗歌,识记文中生字词。

头颅坦然安魂曲滔滔瞭望未餍饕餮鹧鸪三、朗读诗歌(自由读)1、再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流利、有节奏朗读。

2、听读诗歌要求:注意节奏与停顿;体会情感与思想。

3、再读诗歌要求:正确、有节奏、有感情。

四、品析诗歌1、找出文中有过渡作用的两行诗句,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明确: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2、划分层次,体会情感。

明确:第一部分(当我死时—满足地想):安眠之乐第二部分(从前………—代替回乡):思念之苦①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苦”,文中如何体现?明确:“望透黑夜”体现诗人思念之切;“十七年未餍”体现诗人思念时间之长;“饕餮地图”体现诗人对祖国思念之深。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坞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当我死时教案 北师大版

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坞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当我死时教案 北师大版

当我死时课前预习:1.完成助学中的预习积累部分。

2.熟读课文,争取背诵。

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评价任务:1.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感情。

2.爱国思乡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语句表现出来的?3.通感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余光中的《当我死时》二、作者及背景介绍余光中(1928-)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

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

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去),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回了。

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祖国的土地中,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己试着读一读全诗2、选择自己读的好的句子读给同位听3、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4、齐读应该使用的语调: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

他为何苦痛?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

四、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事物)明确:长江与黄河的使用(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床的使用(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安魂曲(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五、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1、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母亲可以用什么词来替换?(慈爱、伟大、无私、高尚……)2、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作者是用味觉的大吃大喝、食而不厌来形容视觉的贪婪,进而表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思念之情。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诗歌两首》当我死时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诗歌两首》当我死时教案北师大版
比较探究(10分钟)
1.请大家阅读另一首待定的诗歌,并将其与《当我死时》进行比较,找出两首诗歌在主题、情感和写作手法方面的异同。
2.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比较探究,并准备分享你们的发现。
3.各组进行分享,其他同学倾听并给予评价。
小组讨论和分享(10分钟)
1.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讨论你们在比较探究中发现的异同点,并尝试解释这些异同点的意义。
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
1.理解并背诵《当我死时》这首诗歌,分析其主题、情感和写作手法。
2.阅读并分析另一首待定的诗歌,理解其主题、情感和写作手法。
3.学生进行比较探究,探讨两首诗歌的异同,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的深度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和欣赏诗歌的魅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诗歌两首》当我死时教案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比较探究《诗歌两首》。本单元的两首诗歌分别是《当我死时》和另一首待定的诗歌。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比较探究,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写作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1)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深入理解: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复杂情感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和引导性问题进行辅助。
(2)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学生可能对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以及语言特点难以把握,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解释和举例。
(3)比较探究两首诗歌的异同:学生在进行比较探究时,可能难以找到两首诗歌的共性和差异性,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提供有效的比较角度。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当我死时》教案鄢陵县马栏镇第四初级中学杨红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感受中华民族的坚强伟大。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

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2、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3、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三、背景介绍,加深理解后的诵读关于作者:PPT展示——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22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

应该使用的情感: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

他为何苦痛?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

四、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事物)明确:长江与黄河的使用(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床的使用(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安魂曲(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五、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1、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2、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划线部分相当于兼语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此句用味觉来写视觉)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联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样,作者才会真正满足?六、布置作业:背诵三首诗歌。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三课《当我死时》教案 北师大版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三课《当我死时》教案 北师大版
安魂曲
(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
五、检查先学效果: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把该词语读一遍。
头颅(lú)未餍(yàn)饕餮(tāo tiè)鹧鸪(zhè gū)
(2)课文品读。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如通过一些词,句子等)
“死”和“满足”,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矛盾吗?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
2.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
3. 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作者作品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某某,祖籍某某,母亲原籍某某,故有“江南人”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22岁离开大陆去某某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某某,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
六、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
1.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
“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 划线部分相当于兼语
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
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 (此句用味觉来写视觉)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联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样,作者才会真正满足?统统留在祖国,获得圆满归宿。
课题
当我死时
学 习
目 标
1.知识目标:熟读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及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初中语文_当我死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当我死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当我死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我们共同欣赏一首歌曲,好不好?听一听歌词唱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怀?(播放《我的中国心》:海外游子眷恋祖国的深情和民族自豪感)有一位台湾作家,也有着浓厚的乡愁情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诗歌感受一下诗人的这种情怀。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代表作,丰富积累。

2.反复诵读,领悟作者的情感。

3.理解想象手法的运用。

走近作者:余光中(1928- )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生于南京,祖籍福建。

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8年赴美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台湾师大教授,1964年秋应邀赴美讲学。

2012年4月,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著有诗集《白玉苦瓜》等;散文集《听听那冷雨》等。

整体感知:1、听录音,学习朗读。

①标注生字读音。

②揣摩一下用怎样的语调、语速和情感去读好这首诗歌?点拨字音:头颅lú瞭望liào 未餍yàn 饕餮tāo tiè鹧鸪zhègū指导朗读:愁苦思念、深沉哀婉、舒缓低沉③朗诵诗歌要求:要求:跟读录音,注意字音、语气、语速。

2、诗歌中哪个词点明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求:独立思考,圈点勾画。

合作探究:1.“安魂曲”“音乐”“最纵容最宽阔的床”指什么?2. 死亡本是痛苦的,为什么对于诗人却是一种满足?3. 请找出诗歌的过渡句。

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①诗人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②“十七年”说明什么?“饕餮地图”改为“看着地图”好不好?要求:小组讨论交流以上问题,代表展示。

过渡1:余光中先生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被誉为“乡愁诗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诗作是《乡愁》,现在我们一起读一读,看看诗人是怎样表现这抽象的乡愁的?拓展阅读1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深情)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指导朗读重音:小小、窄窄、浅浅、这、那、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语调、语速:一、二节缓慢低沉,淡淡的哀愁。

(2017年春季版)《当我死时》教学设计1

(2017年春季版)《当我死时》教学设计1

《当我死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情感,并通过重音、停连、音长、音高等综合表现出来。

3、体会诗歌的意境,在“比读”中训练学生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4、通过分析字词,指导学生处理自己诵读时的音高、音长等。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并能将感情融于诵读中。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复杂..的感情,把握诗歌主题,从而能诵读好诗作。

教学方法1、指导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比较诵读法将余光中的《当你死时》与同类题材诗歌《乡愁(余光中)》《乡愁(席慕容)》进行比较诵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是跳跃的,让人迷醉的诗人的灵魂。

我喜欢听诗,喜欢《再别康桥》里轻轻挥手的作别;我喜欢读诗,喜欢《天上的街市》里那提灯的牛郎织女;我喜欢解诗,然而喜欢解诗却是为了更好地读诗……那些平平仄仄,那些或绵长或急促或哀伤或欢愉的珠玉文字,你们喜欢诵读吗?(喜欢)今天,请同学们随老师一起,一起走进诵读的天地!二、初读诗歌【聆听诗心略解诗意】(1)初读诗歌揣摩诗句,用你觉得最合适的节奏与感情诵读。

老师来帮忙: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展示:同桌互读,互评(说说优点与不足)】生(准备,展示)(2)教师示范朗读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的初读成果,老师也想试着读一读。

聆听仔细,说说老师处理的最好的地方/最不好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生(聆听,评价)三、再读诗歌【触碰诗心体会诗情】可以说,刚才同学们已经聆听了个别同学的诵读,也聆听了老师的诵读,我们会朦朦胧胧地感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1、什么是“感情基调”?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

2、一般诗歌的感情基调有哪些?【启发:试举例】《母亲》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大学语文当我死时教案

大学语文当我死时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班级:XX班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当我死时》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1. 课文主题思想的理解。

2. 课文的写作手法分析。

教学难点:1. 课文情感表达的理解。

2. 课文的写作手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案、课文原文。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余光中吗?他的哪些作品给你们留下了深刻印象?2. 引导学生回顾余光中的诗歌创作,引入《当我死时》这首诗。

二、自主预习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

2. 学生分享预习心得,教师点评。

三、课文分析1. 教师讲解课文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2. 分析课文的写作手法:a.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对生命、自然的描绘,表达出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

b. 结构安排:课文以“当我死时”为题,以诗人的视角展开,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c. 语言运用:诗语言朴实无华,富有感染力。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生命”、“自然”、“岁月”等。

五、总结1. 教师总结课文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哪些情感和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启示?二、拓展阅读1. 教师推荐与课文相关的其他作品,如余光中的其他诗歌、散文等。

2. 学生阅读拓展作品,分享阅读心得。

三、写作实践1. 教师引导学生以“当我死时”为题,写一首诗歌或散文。

2. 学生完成写作,教师点评。

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性。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我死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命如此珍贵,有谁期盼死亡;除非可以带着灵魂回故乡。

常人把死亡与痛苦相系,游子诗人把死亡与满足并论相提,只因为,他有这样的一系列假想……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余光中的《当我死时》
二、初读感知,定标自学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注意读好断句,排除生难字
2、读出抑扬顿挫与情感
3、请个别同学包含情感地朗读
三、背景介绍,加深理解后的诵读
关于作者:
PPT展示——余光中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故有“江南人”之称。

当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22岁离开大陆去台湾大学插班,毕业于外文系,后又留学美国,随家去香港,60年代他曾两度赴美讲学,羁旅生涯使得余光中怀乡心切,乡愁难于排遣,于是他写了许多思乡题材的作品,而这首诗就是1966年在美国密西根州时写下的。

应该使用的情感:
深情的、悠长的、舒缓的,还有“有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部分应该用有些痛苦而又满怀渴望与期盼的语气来读。

他为何苦痛?当然是17年的阻隔难以回乡,17年的阻隔难
回祖国,所以他的思乡即思国。

四、精读品味,展示交流
1、在诵读中寻找作者情感宣泄所借助的意象(具体的事物)
明确:长江与黄河的使用
(没有直接说祖国大陆,而是通过具有诗意的想象,由历史渊源,历史文化的联想进入视线)
床的使用
(人只有在疲惫困倦的时候才会想家,想母亲,想回到家里的床上休息)
安魂曲
(想象出来的美感,别人听来可能是吵闹的噪音)
2、品味独特的语言,剖析精妙的构思
1)、找出文章中实写的部分,谈谈在文中的特色
“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特色:本是写实,却通过想来引出,下文又用一个‘想’字延续下去
2)、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划线部分相当于兼语
3)、结尾中作者提到用什么代替回乡?
用17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此句用味觉来写视觉)
仅仅看了就过瘾了吗?联系全文看看到底怎样,作者才会真正满足?死在祖国
统统留在祖国,获得圆满归宿
安葬——安眠——安魂
五、巩固检测
1、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要的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地表现出来的。

3、《当我死时》一诗中,诗人为什么要对现实的听觉进行如此夸张的想象?
4、假如你也是一位海外游子,每逢佳节,你会有什么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节课学到的重点字词。

2、背诵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