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转移途径

肿瘤的转移途径
肿瘤的转移途径

第4题.资料

肿瘤的转移途径:

1 淋巴道转移:(癌多见)。原发癌的细胞随淋巴引流,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可能超级转移;或因癌阻碍顺行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转移癌在淋巴结发展时,淋巴结肿大且变硬,起初尚可活动,癌侵越包膜后趋向固定,转移癌阻碍局部组织淋巴引流,可能引起皮肤、皮下或肢体的淋巴水肿;

如: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

肺癌肺门、支气管旁淋巴结;

鼻咽癌同侧颈淋巴结。

2 血道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形成继发性肿瘤;如:瘤细胞静脉肺和肝等(最多见),形成边缘整齐、散在、多发的球形结节,中央常发生坏死,近脏器表面形成“癌脐”。

3种植性转移:内脏器官的肿瘤,侵犯浆膜后,瘤细胞脱落入体腔,种植在浆膜面上。如:肺癌胸膜腔;

消化道癌或卵巢癌腹膜腔。

形态:浆膜增厚,表面癌结,血性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癌细胞。

4.直接转移: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肿瘤细胞可沿周围正常组织的薄弱处,直接延伸,侵入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

如:直肠癌前列腺、膀胱、子宫及阴道壁等。

此例的转移方式:

1.胃卵巢:种植性转移,胃癌浸透到脏器外表面时,随着呼吸或肠蠕动等相应的摩擦,可脱落到体腔继续生长

2.胃、肝、肺淋巴结: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转移到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生长形成转移瘤,淋巴结肿大且变硬

3.胃肺、肝脏:血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转移到全身各处称血道转移。侵入人体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先转移到肺,再经心脏扩散到全身各脏器。消化道的恶性肿瘤常入侵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

第3题

(1)阻塞和压迫:肿瘤的阻塞压迫发展迅速,程度也高,如肝肿大可以压迫神经;淋巴结肿大变硬,淋巴回流受阻。

(2)破坏所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肝癌由于肝细胞破坏和肝内胆管阻塞,可引起全身性黄疸。

(3)侵袭破坏邻近器官:如胃癌可穿胃壁,侵犯胃周围的器官。

(4)坏死、出血、感染: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癌组织常常因为供血不足而发生坏死,如果癌变组织侵犯血管,可引起出血,肺癌病人常常合并肺部感染。

(5)疼痛:由于癌组织压迫或侵犯神经,可引起相应部位的疼痛,如晚期肝癌、胃癌都有剧烈疼痛。另外,癌症继发感染后,也可以引起疼痛。

(6)发热:肿瘤组织的代谢产物、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以及继发的细菌感染,都可以引起癌症病人发热,一般表现为中低度热。

(7)恶病质:恶病质也有人称为"恶液质",是指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它是癌症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

第2题

1.胃、肝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

2.胃、肺发生出血、坏死、溃疡、脱落

3.出现浸润性生长

4.

胃肝肺

组织分化程度分化差,异型性大分化差,异型性大分化差,异型性大

核分裂多多无

生长速度快

继发改变出血坏死,溃疡形成坏死、毛细血管破损生长方式浸润性,外生性浸润性,外生性浸润性,外生性

包膜无无

境界不清楚清楚清楚

转移有有有

对机体影响阻塞,出血,转移肝功能受损,肝区疼

痛,转移压迫,阻塞,出血,转移

所以,胃、肝、肺均为恶性肿瘤。

第1题

1.根据病史,患者于五个月前开始出现上腹隐痛、不适。三月前腹痛加重,伴呕吐、黑便。体检检查,腹膨隆,有移动性浊音,腹胀,有腹水。胃小弯近幽门局部隆起,黏膜皱襞消失,中央有一4㎝*3㎝的溃疡,边缘不规则隆起,切面灰白色、质硬,底部凹凸不平,有出血坏死。镜下见大量腺样细胞巢侵入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可诊断为胃癌。

2.根据病史,呕吐、黑便,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检,慢性病容,营养不良,腹膨隆,肝区叩痛,脾未扪及。肝功能检查,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偏低。B超,肝脏有多个大小不等强的回音。死亡经过,患者进行性消瘦、贫血,腹胀及腹水。肝体积增大,表面及切面可见大小不一的灰白色结节,境界清楚,镜下结节内为不规则腺样细胞巢,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核分裂现象。可诊断出为肝癌。

3.根据胸片,肺部多发散在、界限清楚的圆形病灶,多靠近胸膜,之间可见散在模糊片状阴影。出现咳血、咳浓痰及呼吸困难。肺表面及切面可见多发散在的灰白色结节,镜下病变与肝同。双肺下叶还可见散在黄白色1㎝实变病灶,镜下见病灶内支气管腔内大量中性粒细胞及坏死渗出物,上皮细胞有坏死脱落,细支气管周围肺泡腔有中性粒细胞及液体渗出。可诊断为肺癌。

4.根据左锁骨上多个淋巴结肿大,质硬。胃周边、肠系膜、大网膜、纵膈、肝门、肺门等处淋巴结肿大变硬,切面灰白,镜下病变相同,正常淋巴结结构破坏,内见腺样细胞巢。可诊断出淋巴癌。

5.卵巢,双侧均有多个灰白色大小不等结节。镜下与肝内结节相同。可诊断出卵巢癌。

病理诊断:胃癌肺癌

肝癌淋巴癌

卵巢癌

死亡原因:胃癌转移,浸润到身体各个器官,导致肺、肝、淋巴结功能严重受损,最后由癌

细胞、各种细菌感染导致死亡。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肿瘤的几种转移途径

一肿瘤的转移途径: 1 淋巴道转移:(癌多见)。原发癌的细胞随淋巴引流,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可能超级转移;或因癌阻碍顺行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转移癌在淋巴结发展时,淋巴结肿大且变硬,起初尚可活动,癌侵越包膜后趋向固定,转移癌阻碍局部组 织淋巴引流,可能引起皮肤、皮下或肢体的淋巴水肿;如: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肺癌肺门、支气管旁淋巴结;鼻咽癌同侧颈淋巴结。 2 血道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形成继 发性肿瘤;如:瘤细胞静脉肺和肝等(最多见),形成边缘整齐、散在、多发的球形结节,中央常发生坏死,近脏器表面形成“癌脐”。 3种植性转移:内脏器官的肿瘤,侵犯浆膜后,瘤细胞脱落入体腔,种植在浆膜面 上。如:肺癌胸膜腔;消化道癌或卵巢癌腹膜腔。 形态:浆膜增厚,表面癌结,血性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癌细胞。 4.直接转移: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肿瘤细胞可沿周围正常组织的薄弱处,直接延伸,侵入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如:直肠癌前列腺、膀胱、子宫及阴道壁等。 二此例的转移方式: 1.胃卵巢:种植性转移,胃癌浸透到脏器外表面时,随着呼吸或肠蠕动等相应的摩擦,可脱落到体腔继续生长 2.胃、肝、肺淋巴结: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转移到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生长形成转移瘤,淋巴结肿大且变硬 3.胃肺、肝脏:血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转移到全身各处称血道转移。侵入人体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先转移到肺,再经心脏扩散到全身各脏器。消化 道的恶性肿瘤常入侵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 三 (1)阻塞和压迫:肿瘤的阻塞压迫发展迅速,程度也高,如肝肿大可以压迫神经;淋巴结肿大变硬,淋巴回流受阻。 (2)破坏所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肝癌由于肝细胞破坏和肝内胆管阻塞,可引起全身性黄疸。 (3)侵袭破坏邻近器官:如胃癌可穿胃壁,侵犯胃周围的器官。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治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治疗? 全网发布:2011-06-23 21:36?发表者:陈小兵?4378人已访问 骨是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好发部位之一。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组织时,引起骨破坏和一系列的症状,最后导致病人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转移性骨肿瘤出现骨痛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肿瘤细胞介导的化学物质刺激或细胞浸润,蔓延至骨膜或者扩散至神经组织而致持续性骨痛。(2)肿瘤的机械性压迫引起骨组织变薄所致;大的转移灶,骨皮质张力增加,引起骨痛。(3)骨转移癌灶部位炎症反应,炎症介质可激活和致敏关节感觉,从而招致疼痛加剧。在骨转移的治疗上要有以下认识:①恶性肿瘤病人出现骨转移是常见的现象;②骨转移产生的疼痛需要立即治疗;③单纯骨转移的病人生存期要长于内脏转移的病人;④骨转移病人症状的出现,要比肺转移及肝转移早,症状亦较之严重。 治疗上强调综合治疗,下面五种手段联合运用,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一) 药物治疗 疼痛的药物治疗应采取个体化按时给药的原则。给药途径有口服、通过皮肤、直肠、持续的皮下、静脉内注射和髓内注射方式。可合并使用抗抑郁药、皮质类固醇和抗惊厥药加强止痛疗效。根据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可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及激素治疗,如对乳腺癌、小细胞肺癌、恶性淋巴瘤、前列腺癌等所发生的骨转移,采用针对原发病灶治疗敏感的化疗方案,对骨转移灶也能起到治疗作用,而对激素类药物治疗有效的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应用内分泌治疗对骨转移灶也会有一定的疗效。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等是破骨细胞的强力抑制剂,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抑制破骨细胞及肿瘤细胞释放疼痛递质。孙辉等报道应用该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瘤疼痛均达到80%以上的有效率。高钙血症会影响10%~40%的癌症患者。高钙血症的常见并发症状为厌食、恶心、呕吐和多尿、脱水以及便秘等。神志模糊也是常见的症状,可以发展到行动迟缓和昏迷。二膦酸盐治疗是抗高钙血症的主要治疗手段,能够使70%~100%恶性高钙血症患者的血浆钙离子浓

宫颈癌的转移途径

宫颈癌起病隐匿,早期不易发现,随着病情进展,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已经进入晚期。宫颈癌到了晚期容易出现各个器官的转移,引起相应的症状,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威胁到生命。那宫颈癌的转移途径有哪些呢? 一、直接蔓延:直接蔓延是最常见的宫颈癌转移扩散形式。癌瘤可直接蔓延或循淋巴管浸润而侵犯邻近的组织和器官。 1 向外向下浸润至阴道穹窿及阴道壁因前穹窿较浅,故前阴道壁常常较后壁受侵为早。有时阴道壁的浸润呈间隔状,癌细胞可沿阴道粘膜下的淋巴组织播散,在离宫颈较远处出现孤立的转移灶。 2 癌瘤向两侧蔓延至宫旁和盆壁组织由于宫旁组织疏松,淋巴管极丰富,癌瘤一旦穿破宫颈肌膜,即可沿宫旁迅速扩散,累及主韧带、骶韧带,甚至盆壁组织。当输尿管受到浸润或压迫造成梗阻时,可引起肾盂输尿管积水。 3 癌瘤自颈管内向上侵犯可蔓延至宫体颈管型发生的机会较多。 4 邻近器官的侵犯晚期宫颈癌向前可侵犯膀胱,向后可侵及直肠。由于膀胱与宫颈较直肠与宫颈的关系更加密切,往往先穿过阴道前壁侵犯膀胱,再向后穿破阴道直肠隔,累及直肠。但侵犯直肠较少见。 二、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宫颈癌转移扩散最重要的途径。一般是沿宫颈旁淋巴管先转移至闭孔、髂内及髂外等区域淋巴结,而后再转移至髂总、骶前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晚期患者可远处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或深浅腹股沟淋巴结。 当宫颈癌晚期出现癌细胞转移时,此时的治疗就不仅仅局限在转移肿瘤的治疗上,而应是注重患者的全身性治疗,做到全面预防宫颈癌的复发转移。如中药三联平衡疗法可以对整个患者身体机理调节,可起到明显的增效减毒的作用,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进行。 以上内容就是对“宫颈癌的转移途径”的简单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专家提醒,女性朋友一旦出现上述异常症状,应尽早到好的医院做检查,一旦确诊应立即配合医生治疗。切不可盲目用药,更不要失去治疗的信心。

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

2006年许昌市优质课教案 【目的要求】 1、掌握肿瘤、转移的概念 2、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 3、理解肿瘤血道转移的途径 4、熟悉肿瘤的一般形态 【授课内容及时间分配】 1、复习发热的相关内容(4分钟) 2、由肿瘤病例导入并提出问题(5分钟) 3、肿瘤的概念及一般形态(10分钟) 4、肿瘤的生长与扩散(18分钟) 5、小结(5分钟) 6、作业(3分钟) 【讲授重点】 1、肿瘤的概念 2、肿瘤的生长方式与转移途径 【讲授难点】 1、肿瘤的转移 【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并采用PBL教学模式,从病例着手提出问题,紧密结合临床,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 媒体教学课件、激光教鞭等。 【教材及参考书】 1.许俊业杜华贞主编《病理学基础》第一版,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张敏吉主编《病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3.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教学步骤】 一、复习发热相关内容 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 发热的时相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

王某,男性,25岁,发热3天。到一小诊所就诊,医生测得其体温37.8℃,经简单检查未发现其它明显体征,于是医生为患者进行解热降温处理,请问该医生处理的得当吗?为什么? 答:医生处理的不当。因为对原因不明的发热病人,如果体温不是太高,不应随便解热,以免延误诊断与治疗。 二、肿瘤病例及提出问题 病史摘要:某女,38岁,上腹部隐痛2年余;近半年来腹痛加剧,经常呕吐,食欲极差;近半个月来出现低热而收入住院。 体检:消瘦,面色苍白,体温37.8℃,脉搏80次/min,血压100/80mmHg,两侧颈部、左锁骨上及腋窝淋巴结肿大,两肺可闻及湿啰音。肝大,脐下两指。 胸透:双侧肺叶见大量直径1~3cm大的致密阴影,边界清楚。 B超:肝组织上有数个直径2cm左右的结节,边界清楚。 入院后经抗感染、抗结核治疗均不见好转。半小时前排黑色大便,呕吐大量鲜血,昏迷,抢救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双侧肺叶表面见数个直径2cm大小灰白色肿块,质硬,边界清楚。胃贲门处有一4x4x5cm肿块,沿胃壁浸润生长,灰白质硬,表面有溃疡,出血。胃周围淋巴结、颈部及腋下淋巴结肿大,质硬,切面灰白色。肝大,表面可见数个lxlx2cm的灰白色肿块,质硬,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腹膜表面较粗糙,见数个直径0.5-lcm的结节,灰白色。 诊断:贲门部溃疡型胃癌 提出的问题: 1.胃肿块的形态怎样?(肿瘤的大体形态) 2.浸润生长是怎么回事?(肿瘤的生长方式) 3.腹膜为何出现结节?(种植性转移) 4.肺和肝为什么会出现阴影和结节?(转移) 三、肿瘤概念及一般形态 概述: 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种类,恶性肿瘤俗称癌症。 全世界每年约有70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我国城市居民死因第一位,农村居民死因第三位。 肺癌、鼻咽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是我国危害严重的恶性肿瘤,是防治的重点。 概念:

肿瘤的几种转移途径.doc

一肿瘤的转移途径: 1淋巴道转移:(癌多见)。原发癌的细胞随淋巴引流,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 可能超级转移;或因癌阻碍顺行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转移癌在淋巴结发展时,淋 巴结肿大且变硬,起初尚可活动,癌侵越包膜后趋向固定,转移癌阻碍局部组 织淋巴引流,可能引起皮肤、皮下或肢体的淋巴水肿;如: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肺癌肺门、支气管旁淋巴结;鼻咽癌同侧颈淋巴结。 2血道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形成继 发性肿瘤;如:瘤细胞静脉肺和肝等(最多见),形成边缘整齐、散在、多 发的球形结节,中央常发生坏死,近脏器表面形成“癌脐”。 3种植性转移:内脏器官的肿瘤,侵犯浆膜后,瘤细胞脱落入体腔,种植在浆膜面 上。如:肺癌胸膜腔;消化道癌或卵巢癌腹膜腔。 形态:浆膜增厚,表面癌结,血性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癌细胞。 4.直接转移: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肿瘤细胞可沿周围正常组织的薄弱处,直接延 伸,侵入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如:直肠癌前列腺、膀胱、子宫及阴道壁等。 二此例的转移方式: 1. 胃卵巢:种植性转移,胃癌浸透到脏器外表面时,随着呼吸或肠蠕动等相应的摩 擦,可脱落到体腔继续生长 2. 胃、肝、肺淋巴结: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转移到淋巴 结,在淋巴结内生长形成转移瘤,淋巴结肿大且变硬 3.胃肺、肝脏:血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转移到全身各处称血道转 移。侵入人体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先转移到肺,再经心脏扩散到全身各脏器。消化道 的恶性肿瘤常入侵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 三 (1) 阻塞和压迫:肿瘤的阻塞压迫发展迅速,程度也高,如肝肿大可以压迫神经;淋巴结肿大变硬,淋巴回流受阻。 (2)破坏所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肝癌由于肝细胞破坏和肝内胆管阻塞,可引起全身 性黄疸。 (3)侵袭破坏邻近器官:如胃癌可穿胃壁,侵犯胃周围的器官。

恶性肿瘤扩散后有治愈的案例吗

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三大基本之一,近年来,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疾病也随之而来,如胰腺癌,结直肠癌等,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如果不及时治疗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扩散是恶性肿瘤的共性,意味着治疗的难度的增大,恶性肿瘤扩散有治愈的案例吗? 与良性肿瘤相比,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呈浸润性生长,易发生出血、坏死、溃疡等,并常有远处转移,如常见的部位,肺部,肝部,脑部等,造成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最终造成患者死亡。 恶性肿瘤扩散后有治愈的案例吗?一旦患上肿瘤疾病,很多患者可能都认为没有治疗的必要了,特别是对于已经出现扩散的患者,很多患者往往选择放弃治疗,或是直接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这样做都是不对的,如今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癌症的治愈率已经大大的提高了,即便是晚期患者通过治疗,也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有些晚期患者甚至通过治疗,生存期长达十多年,因此无论肿瘤发展到哪一阶段,患者都不应该放弃治疗。 恶性肿瘤扩散后有治愈的案例吗——康复患者的案例值得分享 白淑彩,巨块型肝癌,女,64岁,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礼泉村张疙瘩沟人。2000年10月18日确诊为巨块型肝癌(16.6×17.8cm)且成多发病灶,并有少量腹水。当时病人万念俱灰,其老伴不愿放弃经多方打听于当月20日前来求助袁希福,到诊时症状描述:腹胀、肝区肿块明显伴随疼痛等,服完一个疗程,其老伴前来复诊告知,患者腹胀、肝部疼痛症状消失,肿块有所缩小。四个疗程后的白淑彩已恢复正常人的生活,干起了家务活。2004年4月河南电视台记者亲自专访了白淑彩的事迹。2010年底医院医务人员电话回访,患者身体状况良好。2013年12月14日袁希福回访,其身体精神状态良好。2014年回访情况良好。 肝癌发展到了晚期生存期一般只有几个月,或是一年左右,但是上面这位患者通过中医药的长期调理,患者获得了长期的带瘤生存机会,很多患者或许会说这只是一个特例,但是肿瘤专家袁希福教授介绍,肝癌即便是晚期,通过对症的中医药调理,可以最大限度的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晚期患者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扩散注重的是整体的治疗效果,从整体观念出发,以辩证论治为依据,抑制癌细胞的发展,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长期服用中药还可以缩小肿瘤的大小,甚至肿瘤还有消失的可能。 在众多的中医疗法中,中医三联平衡疗法以安全,无毒副作用,费用低,无痛苦,疗效显著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该疗法是由出身于中医世家,拥有三十多年临床抗癌实战经验的袁希福教授,创立的中医药疗法。 该疗法不只是局限在缩小肿块、消灭肿瘤细胞本身,更是从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相协调的全身情况来考虑。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和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去除了肿瘤发生的土壤环境,从而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提高机体免疲功能,达到强身壮体、祛除病邪、抑制肿瘤发展、缓解病情、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恶性肿瘤扩散后有治愈的案例吗?通过上述介绍大家应该了解到恶性肿瘤扩散依然有治疗的希望,患者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都有助于延长生存期。

肿瘤侵袭及转移

肿瘤侵袭及转移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方伟岗良性肿瘤仅在原发部位生长扩大,而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继续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显著的生物学特性之一, 是临床肿瘤病人的主要死因. 一. 转移的基本概念: 肿瘤转移 (tumor metastasis) 是指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生长部位, 通过各种途径的转运, 在机体内远离原发部位的器官 / 组织继续增殖生长, 形成同样性质肿瘤 (转移瘤) 的过程. 在原发部位生长的肿瘤称为原发瘤(primary tumor),在远隔部位生长的肿瘤称为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恶性肿瘤中,只有少数肿瘤不发生或很少发生转移,如皮肤的基底细胞癌、脑的恶性胶质细胞瘤。 肿瘤演进 (progression) 是经常遇到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从良性肿瘤转变成恶性肿瘤所必须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综合, 至少包括: 失控性生长, 血管化, 抗药性, 浸润, 转移等. 浸润和转移是肿瘤演进的最后阶段. 二. 转移的基本过程: 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连续过程, 其中至少包含以下步骤: 原发部位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 侵袭穿越基底膜并向周围间质浸润性生长, 穿越局部毛细血管 / 淋巴管壁进入管腔, 与血小板聚集或形成小瘤栓, 随血液 / 淋巴液运输到达靶器官毛细血管床, 与该部位的血管 / 淋巴管内皮细胞发生粘附, 穿越管壁和基底膜进入周围间质, 不断增殖形成转移瘤(图1). 肿瘤细胞的浸润 (invasion)是指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 侵袭穿越基底膜并向周围间质浸润性生长,但尚未进入局部毛细血管 / 淋巴管的阶段,和转移是相互联系的病理过程. 浸润是转移的前提, 但不一定发生转移; 而转移必定包括浸润过程. 三. 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 1.淋巴道转移: 淋巴道转移是癌转移的重要途径,少数肉瘤如滑膜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也可发生淋

癌症的几种转移途径

癌症的几种转移途径 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的部位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并再次增殖成为肿瘤病灶,这个病灶也就称为转移灶。一般来说,肿瘤发生转移往往提示肿瘤进入了偏晚的期别,给治疗会带来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那么肿瘤到底是如何发生转移的呢?各种转移方式又各有什么特点呢? 肿瘤转移主要有直接浸润、血行转移、淋巴转移和种植转移等几种途径: 1.直接侵润 直接侵润即是指肿瘤细胞直接侵入周围临近组织,从而引起肿瘤的增大和扩散。在几种肿瘤转移途径中,直接侵润由于肿瘤只累及周围的组织,所以往往这种转移是最容易预测的。虽然大都在预料之中,但是直接侵润也会引起相当麻烦的后果,比如直肠癌直接侵入膀胱,肺癌局部侵润食管等等。这种情况往往难以手术或者需要联合脏器切除,因而在临床工作中对局部组织受累情况的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 2.血行转移 众所周知,人体中遍布着错综复杂的血液循环系统,仿佛是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将营养和氧气源源不断的输送到身体的每个部分。当肿瘤细胞侵入了这样的血管中,也会随着血液循环快速转移到距原发灶较远的器官,进而生根发芽,生成新的肿瘤转移灶,进而引起相应的危害。由于血行转移的肿瘤细胞常沿着血流方向进行传播,就像是高速公路上从一站到下一站,因此各器官肿瘤的血行转移部位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但是由于循环系统的复杂性,在高速公路之间可能还存在着难以统计的乡村小路,因此血行转移的预测难度要大大高于局部侵润。 3.淋巴转移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淋巴系统”这个词,但是对其真正含义却较少理解。实际上身体中除了遍布着由心脏、血管等组成的血液循环系统,还存在着一套由淋巴结、淋巴管等组成的四通八达的淋巴系统,其主要起免疫防御的作用。与血行转移相似,肿瘤细胞也可通过进入淋巴循环而发生转移,在临床上这种情况其实更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区域淋巴结的受累,偶尔也会出现远处淋巴结构的转移。 4.种植转移 顾名思义,种植转移是指某些肿瘤细胞能够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形成一个转移病灶。这种转移方式主要发生于胸腹腔内的肿瘤,这些肿瘤会突破脏器,在胸膜、腹膜、心包等处播散,并常常形成“满天星”样的弥漫转移。这种弥漫转移的病灶虽然数量众多,但是每个体积可能均较小,因而很有可能在影像检查中无法发现,而在腹腔镜或开腹手术中才被看到,也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如果把肿瘤转移比喻做一场战争的话,那么直接侵润无疑就是正面战场的步步为营,逐步推进,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这种战局基本是可以推测的;而血行和淋巴转移就好比通过铁路运兵进行远距离奔袭,虽然输送的肿瘤细胞数量比较有限,但是却往往会侵袭到距离较远、不好预测的位置,进而给战局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种植转移则更像是伞兵奇袭,有时会定点降落,只使某个特定的远处器官受累;有时则会漫天开花,造成体腔内的弥散受侵,从而导致无法手术

肺癌转移的途径

肺癌转移的途径 一、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常见的扩散途径。癌细胞经支气管和肺血管周围的淋巴管,先侵入邻近的肺段或肺叶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然后根据肺癌所在部位,到达肺门或气管隆凸下淋巴结,再侵入纵隔和气管旁淋巴结,最后累及锁骨上前斜角肌淋巴结。纵隔和气管旁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一般发生在同侧,也可以在对侧,即所谓交叉转移。也可向腋下、或上腹部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二、局部直接蔓延:癌组织沿支气管及肺泡孔向同侧附近或对侧肺直接蔓延,以肺泡细胞癌多见。也可向四周,如纵隔、心包、横膈、胸膜和肺侵犯,时常由近向远处扩散,以肺鳞癌、腺癌多见。 三、血行转移:血行转移是肺癌的晚期表现。小细胞癌和腺癌的血行转移较鳞癌更常见。通常癌细胞直接侵入肺静脉,然后经左心随大循环血流而转移到全身各处器官,常见的有肝、骨骼、脑、肾上腺等。也可通过血行发生肺内转移。 四、局部种植:常见于手术切口处或胸腔穿刺针孔处。 肺癌转移的防治 肺部由于淋巴组织分布广泛,血流运行丰富,因此肺癌病人更容易在早期就发生远处病灶转移,甚至有很多病人是由于发现了与远处转移有关的症状,才去就医并确诊为肺癌的,这的确给治疗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而不少经过了详细检查,被确认尚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肺癌患者,可能在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几个月或一两年后,会发生远处转移。其实这些转移病灶早已存在,只是手术之前很小,经过一段时间,它们渐渐长大,才能被影像学或临床检查发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使是原来非常微小的转移灶,随着癌细胞继续增殖,病灶日益发展,同样可致人死命。针对这部分病人,应考虑手术切除肺癌病灶后,再给予全身的综合疗,以求早期控制。 由于肺癌的转移速度非常迅速,因此那些早期首先发现有肺部原发病灶的患者,在被确诊为肺癌之后,就必须立即做骨扫描、脑CT或磁共振检查是否有远处病灶的转移。就算没有,也不能麻痹大意,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根据个人的情况随时到门诊进行复查,以期将远处病灶转移的可能降到最低。 对于肺癌的病人,专家告诫说第一要尽量放宽心态,第二在中医中药治疗期间要加强体育锻炼,第三饮食要清淡,根据病情来调整饮食结构,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要根据病情调整好自己的饮食起居。 中医中药治疗肺癌转移 一、与手术、放化疗配合治疗肺癌转移。

恶性肿瘤的转移机制与治疗策略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0315069354.html, Chin J Cancer Biother ,Aug.2008,Vol.15,No.4 DOI :10.3872/j.issn.1007?385X ·2008·04·002 ·专家论坛· 恶性肿瘤的转移机制与治疗策略 王杰军,应明真(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肿瘤科,上海 200070) [作者简介] 王杰军,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现任长征医院肿瘤科主任。社会兼职: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肿瘤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命关怀协会舒缓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防癌抗癌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临床肿瘤协作中心(CSCO )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常务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审评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综合性医院肿瘤专题组组长,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肿瘤转移的基础与临床、姑息治疗、胃癌的预防和综合治疗等方面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11项研究项目,科研经费600余万元。主编参编 专著5部,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其中SCI 收录3篇);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E?mail :jiejunw@https://www.360docs.net/doc/0315069354.html, [摘 要] 近年来,尽管恶性肿瘤的检测和治疗手段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肿瘤转移仍然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系统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使我们从分子水平对转移本质有了深入认识,在对肿瘤遗传异质性(tumor heterogeneity ) 、转移前生境(pre?metastatic niche )、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失巢凋亡抗性(anoikis resistant )、血管与淋巴管生成(angiogenesis and lymphangiogenesis )等恶性肿瘤转移相关机制形成共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分子靶向治疗、针对肿瘤干细胞治疗、充分利用小干扰RNA 技术等临床抗肿瘤转移的治疗策略。[关键词] 肿瘤转移;分子靶向治疗;肿瘤干细胞;小干扰RNA [中图分类号] R73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385X (2008)04?0305?06 Recent progress in metastasis mechanism of malignant tumors and their treatment strategies WANG Jie?jun ,YING Ming?zhen (Department of Oncology ,Changzheng Hospital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70,China ) [Abstract ] Although great achievement has been made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alignant tumors ,metastasis of tumor remains to be the major reason for treatment failure and death of their victims.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atic bi?ology and functional genomics give u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metastasis at the molecular level.Based on the consensus reached on the metastasis mechanisms of cancer ,including the genetic heterogeneity of cancer ,pre?meta?static nich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anoikis resistance ,angiogenesis and lymphangiogenesis ,藻贼糟,the targeted therapy at molecular level should be emphasized ,the treatment should target the tumor stem cells ,and RNAi technique and other techniques should be used in clinical anti?metastatic therapy. [Key words ] neoplasms metastasis ;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 ;tumor stem cell ;small interfering RNA [Chin J Cancer Biother ,2008,15(4):305?310] [基金项目] 卫生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06BAI02A00).Surpported b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undation of Public Health of China (No.2006BAI02A00) 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原发肿瘤,经血循环、淋巴道、体腔等到达继发组织器官形成相同性质肿瘤的过程称为转移。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也是临床绝大多数肿瘤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防治转移是改善肿瘤预后的关键。恶性肿瘤的转移过程复杂多变,突破基底膜的侵袭被认 为是转移的早期事件和主要特征。但不同类型的细 胞转移特性各不相同,某些类型的肿瘤极富侵袭性, · 503·

肿瘤的转移途径

第4题.资料 肿瘤的转移途径: 1 淋巴道转移:(癌多见)。原发癌的细胞随淋巴引流,由近及远转移到各级淋巴结,也可能超级转移;或因癌阻碍顺行的淋巴引流而发生逆向转移。转移癌在淋巴结发展时,淋巴结肿大且变硬,起初尚可活动,癌侵越包膜后趋向固定,转移癌阻碍局部组织淋巴引流,可能引起皮肤、皮下或肢体的淋巴水肿; 如: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 肺癌肺门、支气管旁淋巴结; 鼻咽癌同侧颈淋巴结。 2 血道转移:癌细胞进入血管随血流转移至远隔部位如肺、肝、骨、脑等处,形成继发性肿瘤;如:瘤细胞静脉肺和肝等(最多见),形成边缘整齐、散在、多发的球形结节,中央常发生坏死,近脏器表面形成“癌脐”。 3种植性转移:内脏器官的肿瘤,侵犯浆膜后,瘤细胞脱落入体腔,种植在浆膜面上。如:肺癌胸膜腔; 消化道癌或卵巢癌腹膜腔。 形态:浆膜增厚,表面癌结,血性积液,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见癌细胞。 4.直接转移:随着肿瘤体积不断增大,肿瘤细胞可沿周围正常组织的薄弱处,直接延伸,侵入并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 如:直肠癌前列腺、膀胱、子宫及阴道壁等。 此例的转移方式: 1.胃卵巢:种植性转移,胃癌浸透到脏器外表面时,随着呼吸或肠蠕动等相应的摩擦,可脱落到体腔继续生长

2.胃、肝、肺淋巴结: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淋巴管后,随淋巴液转移到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生长形成转移瘤,淋巴结肿大且变硬 3.胃肺、肝脏:血道转移,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后,随血流转移到全身各处称血道转移。侵入人体静脉系统的肿瘤细胞,先转移到肺,再经心脏扩散到全身各脏器。消化道的恶性肿瘤常入侵门静脉系统转移到肝脏。 第3题 (1)阻塞和压迫:肿瘤的阻塞压迫发展迅速,程度也高,如肝肿大可以压迫神经;淋巴结肿大变硬,淋巴回流受阻。 (2)破坏所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如肝癌由于肝细胞破坏和肝内胆管阻塞,可引起全身性黄疸。 (3)侵袭破坏邻近器官:如胃癌可穿胃壁,侵犯胃周围的器官。 (4)坏死、出血、感染:恶性肿瘤生长迅速,癌组织常常因为供血不足而发生坏死,如果癌变组织侵犯血管,可引起出血,肺癌病人常常合并肺部感染。 (5)疼痛:由于癌组织压迫或侵犯神经,可引起相应部位的疼痛,如晚期肝癌、胃癌都有剧烈疼痛。另外,癌症继发感染后,也可以引起疼痛。 (6)发热:肿瘤组织的代谢产物、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以及继发的细菌感染,都可以引起癌症病人发热,一般表现为中低度热。 (7)恶病质:恶病质也有人称为"恶液质",是指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它是癌症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 第2题 1.胃、肝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 2.胃、肺发生出血、坏死、溃疡、脱落 3.出现浸润性生长 4. 胃肝肺 组织分化程度分化差,异型性大分化差,异型性大分化差,异型性大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2010年12月02日 自1980年代以来,姑息疗法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项目。中国姑息治疗的发展开始于1990年代早期。在过去的18年中,我们目睹了姑息治疗越来越多的资源分配,姑息疗法学术地位的建立,以及越来越多地关注并意识到姑息治疗在社会上的普遍需要。因此中国的医生提出了关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并发症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一些原则。为了与全世界分享我们的经验,经过了两年的准备,姑息治疗领域最高水平的专家联合撰写了这份关于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并发症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共识。该综述不仅包括了世界上的进展,还提供了第一手的临床资料,特别是关于TCM与西医学结合的经验。我们希望这篇共识的发表能为姑息疗法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使广大患者受益。(孙燕) 恶性肿瘤骨转移及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诊疗 概况 在晚期恶性肿瘤中骨组织是转移的常见部位。不断改善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能有效延长生存时间,同时也增加了骨组织转移及骨骼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胃癌、肾癌、甲状腺癌、子宫颈癌、骨和软组织癌等癌症患者中均常出现恶性骨转移。进行性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发生率为:乳腺癌65%-75%前列腺癌65%-75%鼻咽癌67%-75%肺癌30%-40%甲状腺癌60%黑色素瘤14%-45%肝癌13%-41%肾癌20%-25%结肠和直肠癌1%-7%胃癌13%及其它头颈部肿瘤25%[1-3]。70%-958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能发展出骨相关疾病。 骨转移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当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组织,会引发RANK/RANK系统失衡。目前这一现象被认为是骨组织破坏和转移的主要机制。恶性肿瘤细胞迁移至骨组织,释放溶骨介质,刺激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增生。激活的破骨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

项目名称: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 干预 首席科学家: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 研究所 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 依托部门:教育部

一、研究内容1.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肿瘤恶性增殖、侵袭相关分子机理 肿瘤是一种“细胞转导通路异常”性疾病,我们将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技术,重点研究抑癌基因p53、BRCA1、Gadd45介导的信号通路与细胞周期蛋白Aurora-A、Cyclin B1、Plk1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细胞周期调控和肿瘤恶性表型形成中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机制。从而揭示细胞增殖失调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内在联系。 2.细胞凋亡和分化异常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 细胞凋亡调控机制的异常与侵袭特性生长密切相关。促进细胞死亡的机制失活和抑制凋亡的分子的大量表达使癌症细胞存活延长,使基因突变的积累和癌变机会的增加,同时凋亡机制的异常导致肿瘤细胞具有抗药性。通过对细胞死亡新机制、肿瘤干细胞凋亡相关研究、细胞信号转导与凋亡调控等研究,深入探讨侵袭性生长的机制。 3.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转移的内在关系 以恶性肿瘤干细胞特异性表型为突破口,从白血病干细胞延伸至实体瘤干细胞,研究其自我更新和分化的特性,探讨肿瘤转移的起始因素和关键分子生物学性质,认别恶性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或肿瘤“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为特异性打击肿瘤干细胞作为彻底消除肿瘤转移潜能的一种新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4. 肿瘤血管和淋巴管新生介导的肿瘤转移机制 已鉴定肿瘤组织中血管表达Tim-3和淋巴管表达Sema4c等是沉默抗肿瘤免疫的重要活性分子,能通过与淋巴细胞的对话,诱导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耐受,是新发现的肿瘤免疫逃避机制。在本项目中我们拟进一步研究血管和淋巴管促肿瘤转移的动力学,应用切片流式细胞仪等最新一代高通量组织和细胞分析平台,确定血管和淋巴管中预示早期肿瘤转移的始动免疫分子和对其进行靶向干预策略的有效性。 5. 肿瘤转移标记物与肿瘤转移靶向识别 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肿瘤标志物的应用及相关机制研究,着重围绕针对肿瘤转移病灶的标志物及对肿瘤细胞恶性生物行为影响的分子机制进行研

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理及分子阻遏

项目编号:2002CB513100 项目名称: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理及分子阻遏起止年月:2002年12月-2007年8月 项目首席科学家: 马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 依托部门:教育部、卫生部 经费预算:3000万元

一、研究内容 恶性肿瘤正在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癌症病人300多万人,每年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约为130万人,每年有160万到200万新发的恶性肿瘤病例,并以3%的速度递增,给我国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确切证据表明,9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最终死于肿瘤转移或复发。侵袭性生长和转移潜能是恶性肿瘤的顽固性和难治性的根本原因。就目前人类对肿瘤的认识水平和常规治疗手段尚无法从根本上清除恶性肿瘤,因此,阐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发生的关键机制,建立相应的阻断途径,尤其是在临床上去除原发肿瘤后到转移复发前的有限时限内,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性阻断遏制手段尤为重要,也是根治肿瘤的希望所在。 既往肿瘤项目研究多侧重于肿瘤的发病学和病因学,这些探索固然重要,但忽略了恶性肿瘤危害人体健康的具体表现。因此,通过研究恶性肿瘤发展过程中的恶性行为,特别是侵袭和转移的基本生物特征,建立有效的阻遏手段或许更有实用价值。本项目的研究思路是:依据国家控制重大疾病对人类危害的基本国策,选择研究恶性肿瘤恶性表型的生物学特征,探索恶性肿瘤侵袭性生长和转移潜能的分子机理,着重确定肿瘤侵袭、转移的关键调节靶点,从相关基因、功能蛋白及活化因子等层次建立行之有效的分子阻遏手段,在遏制肿瘤危害性方面有所突破。本项目将注重研究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决定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键要素,并设计针对性阻断手段加以遏制。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如下:1.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恶性增殖的关系及机理研究 肿瘤侵袭性生长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破坏。通过研究细胞周期调控与恶性增殖的关系,重点探讨p53、BRCA1在细胞周期G2-M监测点、中心体复制和细胞生长接触性抑制失调的相互关系和分子机理,揭示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破坏后基因组稳定性降低和细胞恶性增值的内在规律。 2.细胞凋亡和细胞分化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

脑肿瘤的转移途径

脑肿瘤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都是呈现浸润性生长,恶性程度与转移没有明显的相关。由于脑内无淋巴结构,瘤细胞不易侵蚀破坏血管,在其他器官内亦无适应能力,因此很少 发生颅外转移。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脑肿瘤的转移途径。 (一)颅内转移 又称种植性转移,产生这种转移的条件是肿瘤富于瘤细胞而较少间质,因此瘤细胞容 易脱落;或因瘤组织暴露于脑脊液的通路内,脱落的细胞可被带至远处或沉积于是脑室壁上。符合以上条件的肿瘤有第四脑室的髓母细胞瘤和脑室壁上的室管膜母细胞瘤。此外,脉络 丛乳头瘤及突入脑室的其他胶质瘤亦可。 有时肿瘤并不接近脑室或蛛网膜下腔,但手术特别是肿瘤活检或部分切除,可使瘤细 胞脱落而散布于蛛网膜下腔,增加这种转移的机会。转移结节大多位于颅底各脑池及脊髓 蛛网膜下腔。 (二)颅外转移 一般较少见,主要原因是机体的循环系统内具有较强的排斥游离的脑癌细胞的能力, 同时颅内又缺乏赖以转移的淋巴管道。另外颅内肿瘤大多数要求较高的生长环境与条件, 转移至颅外后常因不能适应环境而需要较长时间的潜伏期才能发病。而颅内肿瘤患者的生 存期短,在转移灶尚未被发现前就可因颅内压增高或因危及生命中枢而死亡。 随着治疗的不断进步,妨碍颅外转移的条件可消失。首先颅内肿瘤经手术摘除及综合 治疗后,患者的生命得到延长;另外手术中接触硬脑膜、头皮及颅外软组织的机会大为增加,使术后肿瘤在硬脑膜与颅外组织上复发的机会增多,而这些组织中的淋巴道为肿瘤的更远 处转移提供了途径。文献报道过的颅外转移大多发生于手术后,甚至有人认为手术是脑癌 颅外转移的必要条件。 脑癌也有自发的转移,特别是肿瘤具有较大的浸润性,能穿越硬脑膜而侵入颅外组织时。文献报道具有向颅外转移的肿瘤有胶质瘤、脑膜瘤、原发性肉瘤等。在胶质瘤中以多 形性胶质母细胞为最多,占1/3,其次为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瘤、星形细胞瘤

肿瘤的转移机制综述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陈露 12级七临9班 12170918 指导老师:马长艳 【摘要】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转移是恶性肿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了解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发生机制,寻找相应阻断途径对遏制恶性肿瘤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恶性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机制 众所周知,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约90%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肿瘤转移[1]。肿瘤的转移过程包括从肿瘤的原发部位脱离,进入周围的基质,进入循环或淋巴系统,粘附在内皮细胞壁并向血管外迁移及在远处侵润,血管增生,形成新的转移灶等。从上个世纪Stephen Paget提出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到现在,人类对于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随着各种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肿瘤转移这一极为复杂的病理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肿瘤的转移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遗传异质性 实验证实,肿瘤细胞的同一转移性克隆中可以分离出不同恶性潜能的亚克隆,而高转移性克隆出现遗传学突变的频率要远远高于非转移性克隆,提示肿瘤转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与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具有早期联系[2]。临床上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分为肿瘤转移促进基因及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如matal、H-ras、nm23、mts-1、WDNM、PGM21等,它们通过参与信号传导,诱导转移表型,调节细胞因子表达来诱导、促进、抑制肿瘤转移,如Varambally等[3]研究发现EZH2在前列腺癌转移演进的过程中通过异位过表达和重建染色体等组成性抑制多种抑癌基因,并与肿瘤的转移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肿瘤的遗传异质性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产生化疗抗性、形成转移复发的根源,是抗转移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上皮间充质转化EMT 2.1 EMT概念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治疗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 治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恶性肿瘤骨转移该如何治疗 全网发布:2011-06-23 21:36?发表者:?4378人已访问 骨是恶性肿瘤远处转移的好发部位之一。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骨组织时,引起骨破坏和一系列的症状,最后导致病人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转移性骨肿瘤出现骨痛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肿瘤细胞介导的化学物质刺激或细胞浸润,蔓延至骨膜或者扩散至神经组织而致持续性骨痛。(2)肿瘤的机械性压迫引起骨组织变薄所致;大的转移灶,骨皮质张力增加,引起骨痛。(3)骨转移癌灶部位炎症反应,炎症介质可激活和致敏关节感觉,从而招致疼痛加剧。在骨转移的治疗上要有以下认识:①恶性肿瘤病人出现骨转移是常见的现象;②骨转移产生的疼痛需要立即治疗;③单纯骨转移的病人生存期要长于内脏转移的病人;④骨转移病人症状的出现,要比肺转移及肝转移早,症状亦较之严重。 治疗上强调综合治疗,下面五种手段联合运用,环环相扣,相得益彰: (一) 药物治疗 疼痛的药物治疗应采取个体化按时给药的原则。给药途径有口服、通过皮肤、直肠、持续的皮下、静脉内注射和髓内注射方式。可合并使用抗药、皮质类固醇和抗惊厥药加强止痛疗效。根据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可采用不同的化疗方案及激素治疗,如对乳腺癌、小细胞、恶性淋巴瘤、前列腺癌等所发生的骨转移,采用针对原发病灶治疗敏感的化疗方案,对骨转移灶也能起到治疗作用,而对激素类药物治疗有效的肿瘤,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应用内分泌治疗对骨转移灶也会有一定的疗效。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帕米膦酸二钠、唑来膦酸等是破骨细胞的强力抑制剂,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并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抑制破骨细胞及肿瘤细胞释放疼痛递质。孙辉等报道应用该类药物治疗骨转移瘤疼痛均达到80%以上的有效率。高钙血症会影响10%~40%的癌症患者。高钙血症的常见并发症状为厌食、恶

肿瘤的转移机制综述

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 陈露12级七临9班12170918 指导老师:马长艳 【摘要】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新世纪人类的第一杀手。转移是恶性肿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了解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发生机制,寻找相应阻断途径对遏制恶性肿瘤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就恶性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恶性肿瘤、侵袭、转移机制 众所周知,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大约90%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肿瘤转移[1]。肿瘤的转移过程包括从肿瘤的原发部位脱离,进入周围的基质,进入循环或淋巴系统,粘附在内皮细胞壁并向血管外迁移及在远处侵润,血管增生,形成新的转移灶等。从上个世纪Stephen Paget提出肿瘤转移的种子-土壤学说到现在,人类对于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随着各种理论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于肿瘤转移这一极为复杂的病理过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肿瘤的转移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遗传异质性 实验证实,肿瘤细胞的同一转移性克隆中可以分离出不同恶性潜能的亚克隆,而高转移性克隆出现遗传学突变的频率要远远高于非转移性克隆,提示肿瘤转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与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具有早期联系[2]。临床上与肿瘤转移相关的基因分为肿瘤转移促进基因及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如matal、H-ras、nm23、mts-1、WDNM、PGM21等,它们通过参与信号传导,诱导转移表型,

调节细胞因子表达来诱导、促进、抑制肿瘤转移,如Varambally等[3]研究发现EZH2在前列腺癌转移演进的过程中通过异位过表达和重建染色体等组成性抑制多种抑癌基因,并与肿瘤的转移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肿瘤的遗传异质性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产生化疗抗性、形成转移复发的根源,是抗转移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上皮间充质转化EMT 2.1 EMT概念 上皮间质转化( EMT) 是指具有极性的上皮细胞转换成具有活动能力、能够在细胞基质间自由移动的间质细胞的过程,它以上皮细胞极性的丧失及间质特性的获得为重要特征[4]。这种表型的转换允许肿瘤细胞摆脱细胞—细胞间连接而表现得更具侵袭性。 2.2 EMT的发生机制 EMT的发生是一个动态、多步骤的过程,包括细胞间黏附的丧失、肿瘤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的破坏以及细胞骨架的重构而导致细胞运动性增强和迁移的产生。EMT的发生涉及到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和复杂的分子机制,目前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钙连接素、生长因子等有关。 2.2.1 钙连接素 钙连接素是一种跨膜糖蛋白,主要参与细胞间的连接,分为E-cadherin,P-cadherin和N-cadherin3种,其中E-cadherin被视为EMT的主要调控者,其表达的下调是EMT发生的限速步骤,E-cadherin通过其细胞内外黏附功能,维持细胞间连接及上皮细胞的诸多功能。也有专家研究发现[5],N-cadherin可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而且其作用可以和E-cadherin介导的细胞间黏附作用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