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85--100翻译

合集下载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

三字经全文解释三字经全文解释大全国学经典《三字经》是用于启蒙的读物,为帮助各位家长辅导孩子诵读国学经典,小编为大家分享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及解释,希望对孩子们有帮助哦~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国学经典名句及译文大全

国学经典名句及译文大全

国学经典名句及译文大全1.《四书五经》中的名句及译文《论语》•名句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名句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失败。

《大学》•名句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译文:君子应该注重根本,根本建立之后,道德生活就会自然而然地展现。

•名句2: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译文:通过观察物理世界来获得知识,真诚地对待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名句1: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中庸之道就是德行的极致,对百姓而言,少有能持之以恒的。

•名句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要想做成大事,不能急功近利,看重小利而忽视大事。

《孟子》•名句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一个没有信义的人,是不值得信赖的。

•名句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译文:若要天将重任给予某人,必然要先考验他的意志和才能。

《诗经》•名句1:有狐绥绥,其冠若亿。

–译文:那狐狸绵长的尾巴,真像亿万英寸长葱的一样漂亮。

•名句2:胡为乎汝维那胡为乎无敖?–译文:你为何悲伤,为何哀痛?2. 《道德经》中的名句及译文第一章名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道可言说的,不是永恒的道;名可命名的,不是永恒的名。

第十八章名句:归于无物,是名无状之状,无物之名。

译文:回归至无物,这即可称为无形之物,无物之有名。

3. 《论语》中的名句及译文•名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不要对别人施加自己不愿受到的对待。

•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习并且及时实践,岂不是令人快乐的事情?4. 《史记》中的名句及译文•名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文:若要天将重任给予某人,必定会先考验他的意志和才能,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肌肤饥饿,使他的身体空虚乏力。

100句国学经典文摘原文译

100句国学经典文摘原文译

100句国学经典文摘原文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论语》【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样啊:有了过错,人人都看见了;改正的时候,人人都仰望着。

”10、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11、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国学经典名言名句200句及释义(1)

国学经典名言名句200句及释义(1)

国学经典名言名句200句及释义(1)学国学,魅在领悟,工在体味,效在吸纳。

读国学经典,能助今人修身怡心,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境界;品国学经典,能让今人以圣人为师,汲取历经岁月沉淀的人生哲理。

收集整理国学经典名言名句,旨在和广大网友一同学国学、悟国学、用国学,感悟国学的魅力,读有所悟、学有所得,收获人生的财富。

1、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后汉书》【译文】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

老年人越是年长,精神应当越壮豪。

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译文】真诚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坚如金石的东西,也要被打开。

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译文】少壮年华时不努力学习,待到年老时就只能悲伤了。

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

4、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答宾戏》【译文】不可以骗取功名,不应该虚假名声。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译文】即使是很小的坏事也不做;但即使是再小的好事也要做。

6、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三国志》【译文】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志》【译文】指不辞辛劳,勤勤恳恳,小心谨慎,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志》【译文】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译文】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

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10、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译文】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

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11、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译文】子夏说:“做官有了余力就可以学习了,学习有了余力就可以做官了。

”1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

国学经典易经名句100条

国学经典易经名句100条

国学经典易经名句100条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译:天道运行不息,君子当效法天道,要自强不息,努力奋进。

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译:地势顺承,君子当效法大地的厚实容纳万物。

3、潜龙勿用译:像潜伏的龙一样,在能力或时机不到时,不要有所作为,需潜伏养精蓄锐。

4、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译:像龙飞腾于天,利于晋见大德之人,建立宏伟事业。

5、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译:君子以仁为体就能够做人们的首领,行为像万物嘉美汇聚就能够合于礼仪,能够施利万物就能和谐适宜,能够坚持正确方向固守下去就能成就大事。

6、不易乎世,不成乎名译:自己的意志不为世俗所改变,不为了名声而去成就事业。

7、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译:隐遁世间而不感到苦闷,不被世人认同也不感到苦闷。

8、乐则行之,忧则违之译:天下有道,我心以为乐,便见而有所为;天下无道,我心以为忧,便隐而无所为。

9、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译:处在上位而不骄傲,处在下位而不忧愁。

10、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译:语言常信实,行为常谨慎,防范邪恶不使入侵内心,保存内心的真诚,为天下做出贡献而不自夸其德。

1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译:同样的声音能产生共鸣,同样的气味会相互融合。

12、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译:以天为本的事物亲于上,以地为本的事物亲于下。

13、与天地合其德,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译:德行要像天地一样覆载万物,圣明要像日月一样普照大地,行动要像四季交替一样规律有序;吉凶要同鬼神一样灵验。

14、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译:干开创性的事,天道不会违背它;干非干不可的事,也会合乎自然规律。

15、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译:积德行善之家,吉庆及于子孙,积恶作祸的人家,灾殃及于后代。

16、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译:内心修养上,君子内心专一而无杂念,外部表现上,处理事情曲直分明,方正得宜。

国学经典教育语录100句(附释文)教子智慧、父母必读

国学经典教育语录100句(附释文)教子智慧、父母必读

国学经典教育语录100句(附释文)教子智慧、父母必读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孔子《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孔子《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孔子《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孔子《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孔子《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孔子《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孔子《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孔子《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国学经典500句及解释

国学经典500句及解释

国学经典500句及解释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1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1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18.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19.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22.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23.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2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25.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26.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2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左传)28.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2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3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中国经典古文100篇及译文

中国经典古文100篇及译文

中国经典古文100篇及译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86.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87.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88.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这样才叫心安理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是自己感到心安理得。

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的时候保持谨慎的态度。

】以上解释二选一
89.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译文】
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译文】
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

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

•道得众则得国。

失众则失国。

【译文】
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90.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

【译文】
没有在上位的人喜好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好忠义的;没有喜好忠义而做事却做不成的;
91.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
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9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93.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求取君子之道的办法,好比走远路那样,必须从近处开始;好比登高山那样,必须从低处开始。

94.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译文】
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智能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了。

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治理他人;知道怎样治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了。

9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译文】
“凡事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9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
(世间事物很多)要从多方面学习研究;学习研究遇到疑难,要认真仔细地请教别人;请教之后,自己还要作一番思考;思考之后,还要判断出是非得失;事事明确后,就切切实实地去做。

97.人一能之,己百之。

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人家一次就学通的,我如果花上百次的功夫,一定能学通。

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的。

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钝人也会明察,即使懦弱人也会坚强。

98. 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译文】
君子把“诚”看得特别宝贵,“诚”,并不仅仅是为了成就自己而已,而是要拿他来成就万事万物。

99.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译文】
君子恭敬奉持德性,同时好问勤学以致知,使德行和学问到达广大精微的境界,虽然极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

温习已知以增进新知,存心敦厚以尊崇礼节。

100.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译文】
只有天下地道的真诚,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